禁塑新政已经满月,实施效果尤为市场关注。禁塑新政的成效喜忧参半,除了大型商超、连锁奶茶店得到了较好执行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场所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今年元旦,有着“史上最严”之称的禁塑令正式落地。升级版的禁塑新政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频频搅动着资本市场。 如今,禁塑新政已经满月,实施效果尤为市场关注。近期,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禁塑新政的成效喜忧参半,除了大型商超、连锁奶茶店得到了较好执行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场所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有些生产可降解塑制品的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订单喜悦后,已经收到退货通知。他们担心,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若按照目前情况再持续几月,市场将很有可能走回头路。 从噱头到主打产品 随着牛年春节的临近,在“世界超市”义乌的高铁站,忙碌了一年的外来务工者,扛着大包小包往家赶。 被称为“吸管大王”的楼仲平,是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采访之初,坐在记者对面的楼仲平,不时将眼光投向玻璃门外的财务室。根据公司规定,员工春节回家之前,会统一到财务室结算工资。 看着渐渐列队成群的返乡员工,楼仲平坦言,“还是很难留人啊”!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地位太特殊了。今年为了留住员工,除了义乌市政府补贴500元,公司还额外补贴1000元,再赠送餐饮券300元,再发200元开工利是。这样一来,愿意留下来的员工,有2000元补助,“还是有点吸引力,希望能留住一半员工”。 楼仲平扎根吸管行业近30年,如今的双童年产吸管7000多吨,产值近2亿元,拥有全球塑料吸管行业三分之二的专利,制定了全球吸管行业的所有标准,是行业的领导品牌。早在2005年,楼仲平从西欧客户处了解到塑料吸管的局限和危害所在,由此研发出PLA(聚乳酸)生物质可降解吸管。 “2005年立项,2006年就开发出来了。不过在2015年之前,这纯粹只是一个噱头,一年卖不出几吨。”楼仲平称,直到2015年,双童可降解塑料吸管的销售才慢慢有所起色。2018年,欧盟以及部分美国城市已经禁用塑料吸管。这一年,双童的外贸出口占比达到70%,其中可降解塑料吸管占比也达到了70%。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双童吸管是一次重创。从2020年2月份开始,该公司的出口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初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这被业界视为升级版的禁塑令,让楼仲平决定调整经营策略,开拓国内市场。 据介绍,从2020年3月开始,双童公司对厂房、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升级,几千万的旧设备当做废铁处理,每斤1.5元,大卡车拉了10多车。目前,改造后的6个生产车间,只有半个车间是传统的塑料吸管生产车间。其他5个半车间,都被改造成了纸吸管和可降解塑料吸管生产车间。 楼仲平对记者称,用国外的标准打国内市场,去年上半年亏得很惨。情况从7月份开始好转。一方面,国内市场的成交量起来了;另一方面,因为禁塑令临近,下游渠道开始提前备货。四季度,每个月的产值都以40%~50%的幅度增长。12月份,公司产值创下有史以来的新高。 基础原料供应趋紧 塑料是现代化工行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使用后的废弃塑料制品具有数量大、分布广、难回收等特点,形成“白色污染”。因此,限塑令和禁塑令,近年来开始在全球范围兴起。 塑料吸管、购物袋,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广泛应用于线下商超、便利店、餐饮、外卖平台、社区团购平台等生活场景。我国升级版的禁塑令发布后,使得可降解的购物袋、吸管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PLA、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HA(聚羟基烷酸酯)等。其中,PLA、PBAT是可降解塑料领域主流产品。由于特性不同,PLA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吸管,PBAT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塑料袋。 公开资料显示,PLA产能主要集中于海外,我国PLA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近些年,我国PLA进口数量不断攀升,2010~2017年PLA进口量年均增长34.26%,其中2017年进口量达到1.26万吨,较2016年增加55.66%。 “PLA技术壁垒较高,早在两年前,国内某企业就对外宣称1.5万吨PLA生产线已正式投产,但是两年过去了,还是拿不出合格的产品。目前,国内PLA的实际有效产能不会超过10万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较PLA而言,PBAT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产业较为成熟。目前,国内拥有PBAT产能的企业较多。譬如,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PBAT产能12.8万吨/年,居全球领先地位;金发科技(行情600143,诊股)拥有PBAT产能6万吨/年,于2011年投产;恒力石化(行情600346,诊股)子公司营口康辉石化于2020年12月宣布年产3.3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 聚如如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基降解材料交易平台,合作企业包括丰原集团、海正生物等约百家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近几个月,国内可降解材料PBAT和PLA供应有所趋紧。国内PBAT产业已经较为成熟,去年下半年的出厂价,一般在2万元/吨,现在2.2~2.3万元/吨。PLA自2020年8月丰原集团宣布年产3万吨生产线投产后,价格一度从4万元/吨,下探到3万元/吨,目前出厂价维持在3.2~3.3万元/吨。但是,制品企业PLA用量不大,不会直接购买PLA用作改性材料。所以,在经过改性企业、贸易商层层加价后,制品企业的原料拿货价格可能会涨到4~5万元/吨。 一家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目前,1根塑料吸管约0.01元,1根纸吸管约0.03元,1根PLA吸管约0.05元。在上游供应没有打开前,如果政府一刀切,原料价格会飞上天,更不利于市场推广。 厂家担忧走回头路 《意见》发布后,各省市相继发布地方版的实施办法。综合来看,各省禁塑节奏类似,均为2020年底在几个主要城市试点,2022年推广至全省,2025年达成全省禁塑目标。 譬如说,2020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2020年底,浙江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县城以上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20年底,杭州、宁波、绍兴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将被淘汰;市面上将不再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浙江不再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浙江版的禁塑令实施情况怎样?近日,记者在杭州的商场、超市等地走访时发现,联华、盒马等大型连锁超市,都在收银台提供有偿的可降解塑料袋;而部分个体超市,仍在使用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在路边便利店、药店、奶茶店等场所,禁塑令的执行情况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不可降解的一次塑料袋、吸管占比相当高。随便一问,得到回复基本相似,“听说过禁塑令,但至今没有人来动员和管过这事”。 在记者实地调查过程中,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直言,“针对目前市场在售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假货、次品等情况,我们曾向所在地的市场监管局反映,但市场监管局称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咨询环保部门,他们称这不是环保部门监管的职责。当监管职能没有清晰划分,监管真空就会出现,禁塑效果可想而知。” 杭州禁塑令的落地情况,或许只是全国一个缩影,根据近期各地媒体的公开报道,禁塑令在各个省份的执行情况都不甚理想。 比如说,北京某媒体记者近期在走访北京市丰台区、西城区多家商场、超市等发现,一般大型商超、连锁店多提供付费可降解塑料袋;而一些中小超市、临街店面、个体商户等,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无任何标识的透明塑料袋。另外,一些大型连锁饮品店,以提供纸质吸管为主;而在部分快餐店,一次性塑料吸管还在被广泛提供。 实际上,这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塑料袋,相当一部分是温州制造。在各地一次性塑料袋、吸管禁而不绝的背后,是塑编重地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寥寥。 据悉,浙江是我国塑料制品的生产大省,而浙江的塑料制品企业,以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最为集中,其中苍南被誉为“中国塑编之都”,2019年全县共有塑料制品企业1185家,规上企业170家。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一直与温州中小民营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周德文对记者称,“据我掌握的情况,温州从事塑料制品的中小企业,目前依旧以传统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为主,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很少。” “目前的情况如果再持续几个月,市场将会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行业极有可能走回头路。”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这次禁塑令实施以来,效果肯定有。但是,目前只有规范的大企业在执行,众多小厂家在旁观。如果缺乏监管,出于成本考虑,下游客户自然会选择低价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现在才执行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出现了客户退单的现象。”该负责人称。
随着“禁塑令”正式落地,全国各地商超、外卖等塑料使用“大户”纷纷开始推出减塑举措和过渡办法。专家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一定适应时间,应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2020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个时间段,明确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任务目标。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固废法也加强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要求,并明确了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今年1月1日起,“禁塑令”落地,各方准备好了吗? 商超改用可降解塑料袋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有31个省份发布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农业生产六大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其中,对餐饮行业,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区外卖(含堂食打包)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建成区、景区景点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超市所售购物袋均为可降解购物袋,大号袋1.2元一个,小号袋6角一个,如有需要请在收银处购买。”1月5日,记者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美廉美超市,该超市广播正滚动播放有关提示信息。超市收银台和自助扫码结账区均放有可降解塑料袋,并标明价格。在结账的30余名顾客中,大部分使用自带无纺布购物袋,还有顾客将商品推至超市出口,再装入购物小拖车。 “近年来,许多顾客都有了使用可循环购物袋的习惯。”物美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物美集团在北京、天津的所有门店和外送都已换成可降解塑料袋。从近几天的实施情况来看,收费塑料袋的销售量较过去有所下降,但尚不明显。 记者在位于北京市宣武门附近的沃尔玛超市看到,收银台和自助收银处同样备有可降解购物袋。收银台前还贴有醒目标语,号召顾客拿上环保袋,做“减塑”行动派。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外卖领域也在推动限塑。美团外卖有关负责人表示,美团将发挥连接商户和用户优势,整合行业资源,协同产业上下游共同助推行业环保化发展。在包装减量方面,除了上线“无需餐具”选项外,美团外卖在商家端服务市场下架了普通塑料打包袋和吸管,并设立环保专区,引入多样化环保包装供应商,持续扩充环保包装产品供给。 可降解吸管订单大幅增长 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以后还能愉快地喝饮料吗? 北京麦当劳公关部负责人王建晖告诉记者,2020年6月30日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近千家麦当劳餐厅,消费者就已经可以通过新型杯盖直接饮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饮。目前,北京麦当劳餐厅已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停用所有塑料吸管,饮料打包袋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堂食一次性餐具使用木制刀叉勺。 除了直饮杯盖的解决方案外,目前市场上普遍推广的可降解吸管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纸吸管;还有一种为聚乳酸(PLA)吸管,这种吸管一般由淀粉基材料乳化而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此外,不锈钢吸管、竹吸管等也是可选的替代产品。 记者在走访瑞幸咖啡、星巴克、一点点奶茶等品牌饮品店时发现,一次性塑料吸管均已不再提供,而是更换为纸质吸管或可降解塑料吸管。 1月4日晚,记者在采访浙江义乌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二桥时,他正在忙着协调吸管类产品的产能。作为吸管行业龙头企业,双童公司目前可以为国内外客户提供聚乳酸吸管、纸吸管、不锈钢吸管等多种产品。 “最近工厂接到的订单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订单已经排到了四月份。”李二桥表示,此次“禁塑令”落地前,尽管双童对客户进行了提示,但许多客户处于观望状态,提前备货不足,导致现在订单“撞车”。“目前,公司大部分产能都已投入可降解吸管的生产,部分从事普通塑料吸管生产的员工已被调整到可降解产品生产线上,从而扩大设备开机量。” “目前我们每天能供应可降解产品30吨左右,未来会继续扩大产能。”李二桥表示,春节将近,许多客户要提前备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订单还会持续增加。 有序推进塑料减量消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替代产品的成本和使用体验已成为企业选用的重要考量因素。以吸管为例,普通塑料吸管原材料价格约为每吨8000元,聚乳酸吸管原材料每吨近4万元,纸质吸管原材料每吨约2.2万元,折算下来价格相当于塑料吸管的两倍到三倍。 在使用体验上,纸质吸管不易扎进封口膜,不经泡;有的甚至还有纸浆味或胶水味,严重影响饮品本身的味道。聚乳酸吸管则因为易分解,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李二桥表示,从客户需求看,餐饮市场选择聚乳酸吸管的比较多,使用体验比较好。渠道市场选择纸吸管的多一些,因为保质期更长。 “现阶段,可降解塑料的成本会更高一些,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随着可降解塑料产品产能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未来在形成规模化生产后,生产成本将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禁塑令”突出了系统性、协同性和有序性等特点,分步骤、分领域地推进。例如,对集贸市场是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而非禁止使用。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一些菜市场、街边早餐店、小超市等,使用的依然是普通塑料袋。 超市生鲜蔬菜区常见的连卷袋也不在此次禁止之列。“随着普通塑料袋被禁,我们正持续观察连卷袋的浪费情况是否会比以前明显增加,后续会进行相应调整。”物美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连卷袋仍开放使用,尚未发现明显浪费现象。 刘建国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一定适应时间。因此,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截至今日,港股纸业股板块自上周五起已连续4个交易日上涨,本周至今3日累涨超过10%。 其中,理文造纸领涨板块,截至发稿涨幅达8.57%,本周累涨超过18%。玖龙纸业本周累涨9.13%,阳光纸业本周累涨6.67%。 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近期不断升值或是纸业普涨的背后原因。因为我国造纸业原材料主要依赖外国采购,受益于人民币升值影响,造纸成本将降低。 原料纸浆价格在进入8月后突破了维持近3个月的底位震荡区间,开始上行,9月的前两天一度突破6000元大关,后回落至4000元左右。 但考虑到近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纸浆涨价的程度被大幅缩减。同时,部分业内人士对纸浆后市持看空态度,认为即便需求大幅回暖,但仍不足以支撑这么大幅度的上涨,因此原料成本仍将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同时,进入9月以后,纸板涨价风潮逐步蔓延。山鹰纸业、玖龙纸业等造纸企业连续发出涨价函,带动了期货、股票市场的连锁上涨。上周,铜版纸、白卡纸、箱板纸、瓦楞纸等都有0.5%-1.5%的价格上涨。 除短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下降以外,“史上最严”限塑令是纸业需求迅速回暖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9部委发布的通知,明年1月1日起,将对零售、线下餐饮、外卖、电商等各大领域全面禁用塑料袋、塑料餐具及塑料吸管等。因此市场对传统塑料替代品的关注迅速增强,许多上市公司正在积极扩产,以解决可降解塑料或纸包装成本高企、产能不足的问题。 禁用一次性吸管后,纸吸管是目前主要的替代品,不过由于使用体验不佳,纸吸管还不足以接手塑料吸管市场。可降解塑料吸管可能是塑料吸管的最优替代品,不过目前亟需解决的是可降解塑料吸管存储期较短、难以贮藏的问题。 同时,国内可降解塑料产能水平短期内难以填补塑料制品退出后需求的巨大空白,而纸包装供应端有30%左右的产能可以在短期内快速进入一次性塑料替代品市场。因此限塑令出台后对纸业的刺激最为明显。 纸包装的原材料以瓦楞箱板、白卡白板等包装原纸为主。因此,在“限塑令”的出台给予了国内纸制品需求良好的增长预期。 以理文造纸为代表的主营纸包装的企业受需求回暖影响积极扩产,产量提升的同时成本下降,在2021年的收益可能会有明显的提振。因此麦格里发布研报,重申了理文造纸“跑赢大市”的评级,目标价为7港元(当前最新价为5.32港元)。 另外,玖龙纸业将在下周二发布2020年度业绩,麦格里预测其表现将超过预期10%左右,体现了机构对造纸企业今年和明年业绩的普遍看好。
8月12日晚间,仙鹤股份(603733)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报告,在上半年实体经济受疫情严重冲击及贸易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公司业绩取得逆势增长。 公告显示,仙鹤股份上半年实现营收20.32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高达2.83亿元,同比大增116%;扣非净利润也达到了2.41亿元,同比增长84.08%,公司多项业绩指标均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业内人士指出,从半年报中可以看出仙鹤股份费用管控效果明显。 新版限塑令落地提速 “以纸代塑”或成行业新亮点 近年来,在终端消费需求迭代升级及物流、电商等爆发式增长的拉动下,特种纸行业迎来了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日前限塑令的再升级,更是为具备生产可替代性纸基类包装材料能力的造纸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今年7月中旬,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强调,各地要在8月中旬前出台省级实施方案,通过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来确保对塑料制品管控的阶段性目标在今年底可如期完成。与过往限塑令相比,记者注意到,本次提出的政策措施基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等全过程和各环节,堪称史上最严。 随着对塑料制品禁止使用时限的临近,目前国内塑料包装、塑料吸管等替代品空间已引发市场想象,“以纸代塑”成为特种纸行业新亮点。仙鹤股份董秘王昱哲称,目前公司生产的多种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将部分实现对塑料包装的替代,其中以食品包装用纸居多。现有产品中的快餐类包装纸、吸管纸、液体包装纸等,都将在这一环保概念中扮演重要角色。 食品级用纸持续加码 抢占“限塑令”下纸基类替代市场 面对纸基类包装材料业务的重大发展机遇,记者注意到,今年来公司在食品与医疗包装用纸系列产品方面持续加码。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食品与医疗包装用纸系列产品实现销售3.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6.06%,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从2019年的11.66%提高到17.07%。 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仙鹤股份在通过可转债募资投向食品包装原纸等项目后,近日还计划投资12亿元用于建设年产30万吨高档纸基材料项目,产品以新型高克重高档食品级包装材料为主,具有替代塑料制品、创新环保等特性,并且可降解、无污染。提起该产品未来的应用场景,仙鹤股份称:“该产品在目前市场上食品级包装材料产品的基础上添加了新型纤维材料,未来将会是伴随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新型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星巴克、麦当劳、喜茶、金鼎轩等知名连锁企业已逐渐减少对塑料吸管的使用,采用纸吸管或直饮杯盖来代替。随着限塑令相关细化要求的落地实施,未来纸吸管或成餐饮业新宠。对于投资者较为关注的公司是否涉及纸吸管的生产问题,仙鹤股份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已研发生产出吸管纸及其制品纸吸管,并与战略客户展开合作,以期加快推广这一环保替代用品。
“禁塑令”落地临近,国内塑料包装,塑料吸管等替代品空间已经引发市场想象。大型特种纸生产企业仙鹤股份现有产品中的快餐类包装纸、吸管纸、液体包装纸等,都在这一环保概念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统计,最近7个交易日仙鹤股份股价涨幅超过50%,龙虎榜上各地游资纷纷现身,备受市场关注。8月4日晚间,公司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仙鹤股份表示销售情况未出现大幅波动,订单与合同正处于正常履行状态。 事实上,面对纸基类包装材料业务的重大发展机遇,仙鹤股份近日动作频频,在发行可转债投向食品包装原纸等项目后,公司又将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高档纸基材料项目,产品以新型高克重高档食品级包装材料为主。 “2019年国内市场有超过8000万吨的塑料制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具备以纸代塑的条件,”仙鹤股份董秘王昱哲向记者表示,公司将力争抓住发展机遇,“在今后消费升级的发展理念中,纸将会作为经济型、环保型的基材,应用在终端消费端的包装中。” 新项目自研技术具备唯一性 根据此前仙鹤股份披露的公告,此次计划12亿元投资子公司浙江鹤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高档纸基材料项目,项目建设周期计划为两年,产品将在目前市场上食品级包装材料的基础上添加新型纤维材料。 王昱哲向记者透露称:“这将是公司现有产品的一个拓展,并且已经具备稳定生产的能力和技术。并且公司在新项目上实行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形式,充分保证技术的唯一性和领导性。” 记者了解到,目前仙鹤股份技术中心拥有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的主体实验室和中试车间以及配套的检测、试验、研发等仪器300多台,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外,公司与多家科研院校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又具备丰富行业经验与雄厚技术储备,以支持研发工作的开展。 “作为创新产品,其可降解、无污染的特性符合环保理念,而且具有防油耐温特性,可以代替塑料制品使用在药盒、烟盒、牛奶包、餐包、快速食品等包装上,将会是伴随我国消费市场升级快速发展的新型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对于项目产能消化的预期,董秘王昱哲向记者提到,“公司的产品多样化,能够为食品包装做整体的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的下游客户市场渠道已经建设成熟,与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限塑令的严格管控与长期推广下,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特种纸的需求在被不断挖掘。目前,已经有一些长期从事传统纸张生产的企业进入到特种纸细分领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向记者表示,“作为行业内的第一梯队,仙鹤股份较新进企业拥有客户积累、转换成本、市场份额等领先优势,通过加速规模化投资步伐、布局新产能,公司的行业影响力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以纸代塑”或成大势所趋 近日,记者在杭州市一些餐饮店走访时发现,已经有不少店铺主动更换了环保纸制吸管。星巴克一家门店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现在已经停止供应塑料吸管,此外,门店部分饮品配了直饮杯盖,可以不使用吸管。而在另一家喜茶门店,结账台前有纸质吸管和塑料吸管,店员则会建议消费者选择纸质吸管,不过记者观察发现,几乎很少有顾客选择纸质吸管,其中一位女士表示,纸吸管使用后会变软,用久了甚至还会有脱胶情况,体验感很差。 “禁塑令的不少治理举措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解决可替代品的需求是一大痛点,目前来看,可降解塑料由于其制作成本、技术要求等原因,在对价格敏感、性能要求不高的领域应用性较差,已经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纸类包装替代的需求可能会更快上升,”钱向劲向记者表示,“无论是可降解塑料还是纸类包装,如何从技术层面研发出兼具低成本、高性能、安全性的替代品是极为关键的。” 据IHS统计,2019年全球塑料应用领域主要为包装领域,市场占比高达40%。另有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外卖订单量约为110亿单,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约176万吨;快递业务量逾500亿件,产生塑料快递袋约245亿个,塑料编织袋约53亿条,产生塑料垃圾约80万吨。 2020年底,我国将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随着对塑料制品禁止使用时限的临近,“以纸代塑”的关键词成为特种纸行业新的亮点。 仙鹤股份中报预告显示,公司预计1-6月食品与医疗包装用纸系列产品实现销售3.3亿元-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6.74%至51.19%,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从2019年的11.66%提高到16.80%至17.31%。王昱哲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多种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将部分实现对塑料包装的替代,其中以食品包装用纸居多,近日发行的可转债项目则主要为食品包装原纸扩产,其将会得到市场充分的认可,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今年年底开始,全国范围内的餐饮企业,都不能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了。 留给餐饮企业做应对的时间不多了。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其中塑料吸管近30000吨,约合460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环境专家表示,塑料吸管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但自然界中的降解时间可能长达500年。 不过,如果你常喝咖啡、奶茶、冰可乐,应该不难发现,塑料吸管其实已经打包好了行李,准备退出历史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的纸质吸管。 最早作出反应的是环保先锋、Logo带绿的星巴克。 早在2018年,星巴克就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全面停用塑料吸管的征程。截至去年年底,星巴克已经在中国一线城市的4000多家门店,实现了塑料吸管的禁用。 此前星巴克在中国地区的塑料吸管年均使用量为200吨左右。 而不同于强制断供塑料吸管的星巴克,喜茶从今年6月起开始在外卖平台上增加“用纸吸管替代塑料吸管”的选项,来引导消费者减少使用塑料吸管。目前北京地区的喜茶外卖已全部默认配送纸吸管,未来也会在全国其它城市推行。 6月30日,麦当劳中国宣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近千家麦当劳将率先停用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加入了“小巧思”的直饮杯盖。 据了解,目前中国内地有超过3500家麦当劳餐厅,塑料吸管的年均使用量约为400吨。 (来源:网络) 一、塑料吸管的天下,纸吸管和直饮杯盖撑得起来吗? 虽然大部分消费者对禁用塑料吸管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同时,几乎所有用过纸吸管的消费者都表示:真的太难用了。 环保意识较高的消费者勉强可以忍一忍,但因为吸管使用体验太差而吐槽麦当劳和星巴克的微博、帖子,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不胜枚举。 那为什么同样用于喝咖啡,纸杯常见、好用,纸吸管却不行呢? 原因在于,为了隔水,“环保”纸杯里都会包覆一层 PE 薄膜。对,就是一直在坊间流传,涂在方便面桶内侧,吃进去会附着在胃壁上的“石蜡”(其实并不是)。 而废弃纸杯、泡面桶在回收时,必须先把塑料淋膜和纸分开、“纸杯”才是真正的纸。 至于纸吸管,因为没有这层塑料膜,赢得了一个“绿色”的标签。但随即而来的就是纸遇水会变软的属性,和被用来喝饮料的使命之间的大冲突。 几乎所有用纸吸管喝麦当劳冰饮的消费者,都在喝了十几分钟后遇到了下图的窘境。而对此,店员也只能抱歉的建议你:喝快点。 (来源:推特) 而目前最厚实的星巴克纸吸管,虽然没有特别软,但是容易断。而且由于直径较小,加上纸的摩擦力相对大一点,被消费者抱怨用于喝“星冰乐”产品的时候根本吸不上来。 更别提被吐槽像在用卫生纸卷的内芯喝饮料。 (来源:新浪微博) 而星巴克和麦当劳先后推出的直饮杯盖,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有网友指出,在喝冰美式的时候,被冰块撞了牙。 简单来说就是,喝冷的冰牙,喝热的烫嘴。对于部分消费者还有粘口红这一大弊端。 看来想要推广饮料不用吸管直接喝,可能比换吸管要难多了。 (来源:网络) 二、 除了难用,可降解吸管更贵、更难做 浙江义乌的双童吸管是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吸管制造企业。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公司在1994年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生产传统塑料吸管。 薄利多销几乎是所有吸管制造企业采用的策略,想要盈利就必须压低价格、加大出货量。这样的模式让企业难以成长。因此,双童吸管在2005年就研发生产了聚乳酸可降解吸管。 除了成本较高以外,聚乳酸产品的保质期通常不超过12个月,一旦保存时间过久产品就会降解。所以厂家必须及早销售,避免库存长期积压的情况。 由于聚乳酸可降解吸管难储存,不少厂家还是将未来的希望寄托于纸吸管。 但纸吸管的工艺较为复杂。以卷管环节为例,每根纸吸管都需要用三层纸卷制而成。由于每个客户的需求不一样,纸张的规格也各不相同,每次生产都需要调试机器。即使能顺利完成制作,烘干又是一个让不少没经验的企业头疼的难题。 正是受制于资金成本、技术等原因,目前不少中小企业并没有冒然转型。 (来源:央视财经) 一支塑料吸管的成本平均是3分钱左右,而纸吸管差不多需要1毛钱。贵了3倍多,使用体验却大扑街。 相信我,饮料店和吸管制造商,比用软吸管喝饮料的消费者,难多了。 三、可降解材料的新蓝海 据行业推测,全球包装市场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在2023年达到94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3%。可以说可降解塑料包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可降解塑料的产量占世界产能约25%,与中国塑料占世界产能的比例相当。 环境降解塑料的降解过程主要涉及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化学降解三种,这三种降解过程相互间具有增效、协同和连贯作用。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营范围含“生物降解、光降解、化学降解、可降解”,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共有2,677家。 行业分布上看,约45%的可降解材料相关企业为制造业,26%的相关企业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地域分布上看,广东省拥有最多的可降解材料相关企业,山东省和江苏省相关企业数量次之。 近十年来,我国可降解材料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年度注册数量与增速呈稳定上涨趋势。 其中,2019年相关企业新增数量达514家,年增速为15.05%,是我国可降解材料相关企业注册数量最多、增速最快的一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7月1日,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新增可降解材料相关企业255家,同比增长约23%。 (来源:天眼查) 全球范围的限塑,以及更多企业涌入可降解材料制造,乍一听确实是觉得,地球有救了。 但是仔细想想,“限塑令”在我国施行了也有10多年,除了大超市、连锁便利店的塑料袋要收钱,基本看不到任何收效。 近几年随着外卖行业的爆发、商品为了追求标新立异而过度包装,塑料包装盒塑料餐具的使用,怕是比限塑令之前更夸张。 截至2018年,全国的外卖用户已增长到3.58亿,整个外卖市场已突破2400亿元。以平均40元每单粗略估计,2018年全国每天送出外卖超千万份,所以,每日送达消费者手中的塑料包装数量也是千万级别。 而且,在纸吸管被频频吐槽时候,商机也出现了:某宝上的“机智”商家,迅速推出一次性独立包装吸管。不给塑料吸管是吧,那我就自己买! 多年之后,“禁管令”可能会像十年前的“限塑令”一样,反而把“限塑”,限成了“卖塑”。 恐怕只有从源头上加强监管,从不让用,监管到不让造,才是真正的出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