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如何定位自己,这是一个问题,A股沪深交易所性质较为特殊,是证监会旗下的事业单位,又是委员制单位,最近上海黄金交易所董事长焦瑾璞、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王须国、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陈其昌等在内20名政协委员建议,应尽快进行交易所股份制改造,整合相关交易所市场并公司化,组建上海交易所集团,择机进行上市,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从世界范围来看,港交所、纳斯达克等都是股份制,2000年纳斯达克改制为盈利性公司,港交所还是一家股份制的上市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盈利还是很不错的,上海交易所则是委员制单位,根据证券法规定交易所属于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实行会员制的证券交易所财产积累归会员所有,其权益由会员共同享有,在其存续期间,不得将其财产积累分配给会员,交易所赚到的钱是不能分配给会员的,只能留存,但是证券交易所可以自行支配的各项费用收入,目前情况下交易所对盈利并不是十分看重。 按照专家的建议,沪深交易所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沪深交易所就不再是证监会旗下的事业单位,而是一个自负盈亏的股份制企业,如果成功上市,就是股份制有限公司,这里就会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交易所怎么拓宽收入实现盈利。 港交所主要收入是来自于中央结算,正因为港交所主要收入来自于中央结算,结算业务占据18年上半年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44%左右,因此港交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就阻挠香港证监会的证券无纸化改革,毕竟无纸化改革会影响到港交所的收入。另外港交所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上市发行费和上市年费也远高于沪深交易所。 根据知乎材料2019年,港交所收入及其他收益163.11亿元,EBITDA(息税、减值、摊销前利润)利润122.63亿元,净利润为93.9亿元,可见港交所利润是丰厚的,其中2019年,上市年费为7.6亿元,2449家上市公司平均年费为31万元;首次发行的上市费为1.79亿元,183家新上市公司平均花费97.81万元,IPO给联交所的约100万元。上交所年费是按照总股本大小收取,最高一档超过8亿股总股本的上市公司也就是7.5万元,上市初费是17.5万元,不到港交所的一半。可见港交所赚钱秘诀在于高收费。港交所上市费用和年费收取虽然高于上交所,但还是大大低于欧美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基金上市的初费和年费分别是3万元和6万元。另外上交所还双向收取成交金额的0.00487%经手费,这样低的经手费是收不到多少钱的,可是港交所2019年,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共计55.92亿元,占总收入34.28%;结算及交收费共计31.6亿元,占比19.37%。港交所的收费还不止上述这些,19年科技业务收入总额为7.96亿元,其中,网络及终端机用户收费、数据专线及软件分判牌照费5.75亿元,设备托管服务费1.88亿元,上交所则没有这个收费项目,主要是服务于上市公司。 按照目前的上交所收费标准,上交所改成股份制企业以后,如何实现盈利最大化,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难题,如果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只能提高各种收费标准和拓宽新的收费来源,比如上市公司年费和初费,这会增加上市公司负担,另一个是提高经手费,这会增加券商负担,券商只能是提高交易佣金,把费用转嫁到投资者身上。 当然上交所也可以参照港交所和纳斯达克的做法,那就是增加新业务布局,利用自己掌控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公司营收能力。纳斯达克改成盈利性公司以后,纳斯达克非交易业务收入占比达73%,其中SaaS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15%。在传统业务的扎实基础上,其企业服务、数据服务、投资分析、风险管理和交易系统输出等科技业务领先同业,构成其重要的收入来源。问题是目前上交所能够利用大数据优势,产生巨大效益,维持上交所的日常运营费用并带来利润吗? 上交所改制成股份制公司不难,问题是谁愿意成为上交所的股东,如果是国资入股,不考虑盈利,那么就不会改变现有的低收费模式,可是一旦社会股东入股,并改制上市,上交所就需要大幅度提高各种收费服务,这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负担,并可能带来投资者交易费用增加,这与降低上市公司费用的大趋势不合拍,也与吸引储蓄资金入市的积极股市政策不合拍,所以上交所改制上市存在一定的难度。 作为一种趋势,上交所改制或许是大势所趋,但短期看,未必就是一个最佳的方式,另外存在沪深交易所竞争机制,如果进行公司制改革,两家交易所对上市资源的争夺会更加的激烈,可能会竞相的降低上市标准,吸引更多的公司上市,做大规模,从而放松监管,这也是市场难以消除的忧虑。
李小加即将挥别港交所。 “推手”二字,是李小加对自己11年港交所行政总裁生涯的总结。推动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推动港股拥抱新经济,推动港股向国际跨界,推动港交所走向现代化……任期内,李小加在港交所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且卓有成效的改革,把港股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让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得以巩固,也有效配合了内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2020年12月31日,李小加将正式卸任,由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转任为港交所董事会高级顾问,继续为港交所提供6个月的指导并确保过渡安排顺利进行。卸任前夕,李小加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的专访,畅谈他11年来的收获与思考。 ■ 四个维度推进改革 上海证券报:您做过石油工人、记者、律师、投行及港交所CEO,此前您说“港交所的工作是我最热爱的一个”,为什么港交所的工作让您热爱?回想当年上任时,对于港股及香港金融市场,您希望做出哪些改变?11年过去了,当初想做的事都实现了吗? 李小加:可以说实现了很多,还有很多没实现。实际上,过去11年想干的事情,就围绕4个事情:连水、换鱼、跨界、改制。 “连水”就是互联互通,即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将中国内地市场与世界市场更加有效地连接在了一起。“换鱼”即港股的更新换代,从本地的“鱼”换成世界大海里的“鱼”,从传统的银行、房地产股,换成新经济股票。“跨界”则是指从股票向商品的跨界,也是从香港向全球市场跨界;“改制”则是指港交所的现代化、数字化。 回过头来,我觉得“连水”和“换鱼”给个A或者A+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跨界”应该是B或者B+,因为跨界是跨出了,通过收购LME(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确跨出了股票,进入到了商品,也的确跨出了香港,进入到了伦敦,但是跨的幅度可能不是革命性的,只是进入到了商品,还没有进入到货币。因为天时地利都不在,曾准备跨越性地大跨一步,(伦敦交易所集团的收购)去年也没做。 现代化这部分,应该说是个B-。虽然做了很多,比如交易时间改了,交易系统全面升级换代了,新股结算周期从T+5向T+1的改革正在做,但是还有很多没做。交易所的现代化就像老建筑改造,这个“楼”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可住着很不舒服,但改起来很难很难,得要足够的人愿意干,还得把少数不愿意干的人慢慢说服。 改革没有一个是容易的,要么在监管体系上有所突破,要么在既得利益上有新调整,肯定有人喜欢有人恨。对我来说,每一项改革都很难,因为我们面临的不是一个线性的矛盾,而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矛盾,这种冲突管理我是很喜欢的,到最后总能找到一条阻力较小的路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所有的工作中最热爱港交所这份工作。 上海证券报:媒体最喜欢用“改革者”来形容你,如果让您给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个定语,来概括您带领港交所乘风破浪的这11年,您会用哪个词? 李小加:我觉得“推手”或者“推动者”可能更适合。过去11年,我干的最主要事情就是在最后往前推,而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我在前面领导。因为你不可能拉着大家走,然后把有些跟不上的人给甩了,作为一个市场的组织者,我们有一个普遍服务义务,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参加。 如果把整个市场比作一个狼群的话,交易所的角色既像是这个狼群的头狼,也像是狼群的护卫狼。我们有责任引领整个市场朝着最有前景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灵活应变、与时并进。作为市场的营运者,我们同时也是市场的守护者,我们要守护每一个狼群成员的安全,因此,当我们进行创新时,我们必须通盘考虑,统筹兼顾,照顾到发行人、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等市场各方的利益和诉求。 所以,作为交易所CEO,是不可能完全领导的,领导什么方向搞清楚以后,实际上更多的是推动,拼命地推着往前走,所以说更多的是一个推动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终于推起来以后,慢慢进入到一种具有惯性往前走的状态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车”往前走的力量已经开始超越你推动的力量,最幸福的时候就到了。 ■ 双向开放的神来之笔 上海证券报:2014年沪港通开通的时候,您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特别美好的共同市场,使内地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先在自己“家门口”实现,现在6年过去了,共同市场发展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李小加:如果把交易所比作“场”,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债券等各类产品比作“货”,各路资金是“钱”。所谓共同市场就是无论是世界上的钱,还是中国内地的钱,都会在这,然后无论世界的货和中国内地的货,也都会在这。 现在中国内地的货纳入共同市场已经完全实现了。以前港股是没有中国内地的钱的,现在通过沪深港通,已经实现了一半。世界的钱本来就已经在香港了。世界的货到香港来,可能顶多也就是实现了1/4,甚至还接近空白。这个空白和中国内地的钱能否通过互联互通进入一级市场紧密相关。 上海证券报:在港交所工作的这段旅程里,你觉得最自豪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留有遗憾的事情又有哪些? 李小加:我很少会觉得什么地方很骄傲,它是一个旅程,不是一个短跑,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着长期过程的事,就像今天说突破了“连水”,突破了“换鱼”,突破了“跨界”,突破了“改制”,0的突破是很重要的,没突破之前是个大事,一旦突破了以后,拿了一块“金牌”就不再是大事了,能不能拿很多块“金牌”,能不能进入前三,能不能拿第一,后边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现在突破互联互通了,应该说没有比这个感觉影响更大的了。可是回过头来看,互联互通,现货通了,衍生品没通;二级市场通了,一级市场还没通,还是觉得差一大块。就像跑马拉松,里程碑后边还有新的里程碑。 没有什么遗憾。所有的事情开始的时候,都觉得可能是不可及的,还有很多人反对。所以,那时候知道做不成的概率是远大于做成的概率。但是,你不认这个理,一定要试试,事成了就非常高兴,事不成也不遗憾。 ■ 港交所的双循环发展思路不会变 上海证券报:双循环发展格局+港交所自身改革的框架已经搭好,未来港交所战略思路会否发生变化? 李小加:我觉得大方向不应该有变化。但是,不同的人做事情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技巧、不同的长短项搭配,肯定会让这些战略的实施重点有所不同,那都是很正常的。 上海证券报:对于未来的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您最期待哪些变化? 李小加:双循环发展格局叠加港交所自身改革,三个维度的结构都搭好了,背景清晰了,基础逻辑也清晰了,什么时候能唱什么戏,导演来决定。 双循环的两边其实是两大金融体系,以前是不搭边的,后来由于经济体系之间已经是互联互通、互相依赖,这就使得两个金融体系不可能长期处在两个不相交的圆。后来,大一点变成中间有资本项下管控,两个圆有了交汇的地方,将来这两个圆一定会越来越靠拢,但完全重叠也不可能。到最后,这两个市场一定会达到相对稳定的既有深度重叠又有深度分别的状态。 所以,未来大方向肯定是继续融合,融合的速度会有一定的节奏,不会随意加速。现阶段,我们已经把融合的一些大的步骤和框架确立了,之后就是慢慢地一点点往前走。 以互联互通为例,现在基本上都是现货通,接下来的期货通、衍生产品通这个方向一定是要走的。只是要考虑走多快、先从哪里入手,这些方面如何管控等等。 现在债券通也只有北向通,那一定很快会有南向通,所以说“通”不会停下来的,只是“通”的速度、幅度、深度,可能会一点一点地来实现。
曾经做过石油钻井平台工人,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留学归来又转身为银行家,此后执掌港交所11年成绩斐然,李小加成为证券市场标杆式人物。如今,年薪超5000万港元的他声称,不想再做打工人了! 在港交所寻梦11年 李小加的聘任期本来要到明年10月才到期,为什么提前离职? 李小加在昨日举行的媒体告别会上首次做了解释。在李小加看来,港交所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后,今年进入了丰收年,尽管当前的市场环境不好,但港交所各项业务仍发展得不错。这时候离开,对于港交所的成本最低。 “这么大年纪了,接下来想自己干点事,看看能否尝试不打工了。”对于卸任后去向,李小加这样回应。 由2021年1月1日起,李小加将由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转任为港交所董事会高级顾问,为期6个月,继续提供指导并确保过渡安排顺利进行。 李小加表示,从港交所行政总裁卸任后,会继续留在香港,留在中环“寻梦”,也许还是在交易广场,做与“水利工程师”相关的工作。非常擅长打比方的李小加,常常把资金比作“水”,说金融就是“水利工程师”,而他最近思考比较多的,是如何将“水”引向中小企业。 “我对‘水利工程师’很感兴趣,我们把‘水’连起来了,‘鱼’换了,这里面还有其他很多可以做的事。今后想干什么,现在距离卸任还有几天,不能说太多,但我不太想打工了。”李小加坦言。 李小加用“寻梦”来形容自己在港交所的11年,“因为在追梦,所以喜欢问为什么不能干,然后不断去探寻。而未来,也将继续在中环‘寻梦’。” 李小加于2009年10月加入港交所,2010年1月16日起出任行政总裁兼董事。当年报酬待遇包括年薪720万港元,并可获酌情表现花红及或奖授股份,2010年收入约1916万港元。 到2018年及2019年,李小加的年薪已突破5000万港元。港交所年报资料显示,李小加2019年酬金约5110.5万港元,2018年则为5241.3万港元。 因为员工股份奖励计划的缘故,李小加还持有港交所的股份。去年底,他卖掉了约65万股港交所股份,获利逾1.6亿港元。数据显示,李小加目前仍持有50.26万股港交所股份,市值约1.94亿港元。 在港交所最难忘之事 在港交所寻梦11年,李小加经历了诸多大事件,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敲响新锣。 2018年7月12日,新装修完的港交所上市大厅挤满了人,包括映客在内的8家公司于同一天在这里上市。为了让这8家公司能同时敲锣上市,港交所搬出4面锣,2家公司同敲1面。这是港交所定制的新锣首次全体亮相。 这新锣价格不菲。“我们特意到山西找了一个专门做锣的地方,这锣60万元一个,我们还是做了。我们觉得港交所必须把锣做大一点,这样才配得上来香港上市的那些企业。”李小加说。 9点半一到,4面铜锣同时被敲响,在震耳欲聋的锣声、欢呼声、掌声中,港股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崭新的锣声,宣告港交所步入新时代,但掩盖不了李小加记忆中的另一个“难忘”时刻。 李小加说,执掌港交所的11年里,觉得最难的时刻,是2014年阿里巴巴因股权架构原因转投纽交所的时候。在同股不同权规则上的坚持,使港股错失了许多潜力巨大的新经济公司。 满怀遗憾的李小加,在其后的几年里发起了两轮港股IPO改革尝试,终于力排众议,在2017年底得偿所愿。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同日起接受公司按新规申请上市(IPO)。 修订后的港股《主板上市规则》新增三个章节,为三类企业赴港上市打开“绿色通道”: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以及寻求在香港第二上市的公司。 “这是港股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次改革。”上市新规生效之际,李小加如此总结,“随着改革的完成,香港资本市场将迎来激动人心的新时代,香港会成为孕育创新公司的世界级摇篮。” 事实正如他所料。新规实行后,港交所迎来新经济公司上市潮。据港交所统计,2018年全年共有218家公司在港股IPO,同比增长25%,挂牌数量创历史新高;IPO共融资2865亿港元,同比增长1.23倍,募资额创下2010年以来新高,港交所因此重夺全球新股市场“募资王”宝座。2019年,在阿里巴巴回归的推动下,港交所再度夺得全球IPO募资额排行榜首位,为10年来第六度称冠。 2020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市场带来的挑战仍在持续,但毕马威对香港新股市场进行的最新分析显示,受益于中概股赴港第二上市,港交所今年的募资额增加了24%,预计全年将完成140宗新股上市,集资总额达3899亿港元。 “应该感恩这个时代” 今年是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记者请李小加用一句话点评内地资本市场过去30年的发展。李小加先是用了“波澜壮阔”,略一沉思后说,应该是“前所未有”。 “因为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0到1,自上而下创造出来的市场,顶层设计和最底层的风险承受者之间缺乏足够的缓冲空间和压力消化空间,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充满争议、充满挑战、充满困难,但这个市场发展起来了,我对他们充满了敬佩。”李小加说。 2009年接手港交所时,李小加就非常清楚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潮流中:人民币国际化与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香港金融市场过去20年的繁荣发展与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息息相关,港交所今后最大的机遇仍来源于内地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进一步的资本项下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 因此,一上任,李小加便把港交所明确定位为“致力于成为中国内地客户走向世界以及国际客户走进中国内地的全球性交易所”,进而配合内地市场的对外开放战略。 为了让香港市场更贴近“最大、最主要的客户”,港交所2012年开始分阶段调整港股交易时段,使之与A股同步开市;为了把香港市场的“货”与内地的“钱”、世界的“钱”与内地的“货”之间的壁垒打通,李小加和内地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创造性地发明了“互联互通”交易模式。 如今,“互联互通”已经平稳运行了6年,其间,沪深港通推动和促成了国际市场主要指数纳入A股,吸引大量国际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而伴随着内地居民配置国际资产,港股也迎来了新的大时代。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极不寻常的30年里,无论你多么成功,你的故事再独特,最终都应该感恩这个时代。”李小加说。
9月29日,港交所发布消息称,李小加希望提早退任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职务,在董事会全面支持及同意下,李小加将继续担任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及董事会成员直至2020年12月31日。港交所董事会主席史美伦表示,李小加卸任后,港交所联席总裁及首席营运总监戴志坚将担任代理集团行政总裁。物色新集团行政总裁的工作进展良好,会适时向市场公布。 港交所表示,自2021年1月1日起,李小加将转任为董事会高级顾问,为期6个月,继续提供指导并确保过渡安排顺利进行。港交所于2020年5月7日曾刊发公告,宣布李小加拟于其合约2021年10月届满后不再续任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9月29日,李小加通知港交所董事会,希望提早退任。 港交所董事会宣布,现年58岁的港交所联席总裁及首席营运总监戴志坚将在李小加卸任后后,被委任为代理集团行政总裁和董事会成员,2021年1月1日生效。有关委任戴志坚为代理集团行政总裁已获香港证监会书面批准。 “担任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是我职业生涯最自豪最难忘的一页。很荣幸能够与这样一群杰出的同事们共同披荆斩棘、开疆拓土,让港交所的业务走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最前沿,连接中国与世界,支持香港成为更璀璨的国际金融中心。要从港交所这样独特的岗位退下来,恐怕永远也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时机。不过,以集团目前稳健的业务发展和实力,我觉得是时候交棒了。我很高兴,戴志坚将在过渡期领导公司,直至委任新的集团行政总裁,他是集团内最有经验和我最信任的同事之一,我将在2021年继续给予他和港交所最大的支持。”李小加表示。 戴志坚于1998年7月加入港交所,具有广泛经验,并对港交所有深厚认识。在戴志坚代理集团行政总裁的委任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后,戴志坚将同时继续担任港交所联席总裁及首席营运总监。戴志坚表示,很高兴被委以重任,立足中国、连接全球和拥抱科技的战略计划将继续是港交所的发展重点。 2020年5月7日,港交所成立了一个由主席史美伦,董事阿博巴格瑞、洪丕正及席伯伦一起组成的遴选委员会,已正式展开物色新集团行政总裁的程序。相关工作进展良好,港交所表示,将会于适当时候作出公布。
9月29日,中通快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下文称“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 根据公告,中通快递本次计划发售4500万股A类普通股,最终发售价为每股218港元。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估计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为96.74亿港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设施和产能开发(购置土地、车辆、分拣设备等);约25%用于赋能网络合作伙伴及增强网络稳定性;约15%用于投资物流生态系统(包括仓储、货运代理、零担货运、冷链物流等);约1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2016年,国内各主要快递公司陆续上市,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进一步发展。中通快递也于当年10月27日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上市。随着今日登陆港交所,中通快递成为同时在美国、中国香港两地上市的快递企业。 快递行业在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后,即将迎来物流供应系统全面升级的新时代。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多次表示,未来中通快递将成为一家平台公司和生态公司,而不仅是一家快递公司。
8月31日丨港交所(00388.HK)涨逾2%,报388.8港元,股价再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55%,总市值4929亿港元。 继实施“沪深港通”及“债券通”后,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延伸至ETF终于传来突破。中港两地证监会于上周五(28日)宣布,香港及深圳各自认可2只ETF以“ETF互挂计划”上市。据悉,本次的互挂是遵循中港基金互认的模式进行,并以联接基金方式作投资。
香港交易所19日在香港公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港交所收入及其他收益为87.82亿港元,同比上升2%,创半年度新高;净利润达52.33亿港元,同比上升1%,也创半年度新高。 据港交所业绩报告,2020年上半年,香港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1175亿港元,同比上升20%;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在新股数目上排名全球第二(共64宗新上市,包括网易及京东的第二上市),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则列全球第三(928亿港元);沪深港通继续强势增长,沪深股通及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分别达人民币743亿元及207亿港元,创半年度新高;债券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人民币199亿元,创半年度新高,为2019年上半年的三倍。 港交所集团主席史美伦表示,港交所2018年4月推行的上市制度改革提升了自身的全球竞争力,并于2020年上半年继续吸引更多高增长生物科技及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寻求在港交所第二上市的上升趋势将继续让香港的资本市场变得更有活力及多样化。为进一步优化香港上市机制、令市场更现代化和更具竞争力,港交所于7月建议推行无纸化上市及认购机制、网上展示文件及减少须展示文件的类别,并就此征询意见。 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港交所今年上半年开局良好,港交所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仍然同创半年度新高。现货市场成交增长,沪深港通成交额续创新高,新股上市络绎不绝,包括多只来港作第二上市的大型股。港交所将继续稳步推进《战略规划2019-2021》,为迎接未来发展机遇做好准备,同时也审慎地管理成本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