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行在银团贷款过程中有两大洗钱风险,一是不能像牵头行那样掌握客户完整信息,导致在落实KYC(了解你的客户)工作时不够周全;其次是与牵头行的客户风险等级分类政策不一致,也就是与牵头行需要的客户信息产生落差,因此,银行以参加行身份参加银团贷款时,除了要积极与牵头行沟通外,还应注意以下重点才能完善身为参加行的反洗钱工作。 一、注意参加行也必须承担KYC责任 根据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函[2007]439号文《关于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相关问题的确认的复函》,银团贷款业务中,在牵头行已按规定采取相关KYC措施情况下,参加行可以不再重复相关工作。 但另一方面,参加行应确保可以从牵头行获得客户身份信息,并承担相对应的客户识别责任,也就是说,银团贷款的参加行虽然可以委托牵头行进行KYC工作,但最后的责任还是要由参加行自己承担。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及银发[2018]164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益所有人身份识别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反洗钱义务机构虽然可以委托符合规定的第三方开展受益所有人身份识别工作,但应通过书面形式,确定双方的反洗钱责任所在,和上述参加行不可将KYC责任都推给牵头行一样,受益所有人身份识别的最终责任也是要由该反洗钱义务机构承担。 二、参加行在进行KYC工作时应注意事项 1、与牵头行存在客户风险等级分类落差 虽然银团贷款中参加行可以在牵头行完成KYC情况下,不再重复进行相关工作,但根据上述分析,委托第三方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最终责任仍必须由委托方承担,无法将KYC责任推卸给第三方,因此参加行须注意,一旦牵头行与参加行对客户风险等级的分类指标及权重标准出现落差,有可能造成牵头行和参加行对客户的洗钱风险等级分类不一致,也就是说,参加行很可能需要客户提供更多身份识别信息,才能满足自身洗钱风险识别的要求。 常见参加行通过牵头行或直接要求客户提供更多基本信息,以进行受益所有人识别,或是搜集借款人、受益所有人、董事等信息,或是厘清授信目的、收集客户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了解还款资金来源;并进行受益所有人、股东、高管等名单扫描及负面新闻检索等,最后再根据银行内部风险管控措施去定义客户风险等级,一旦发现高风险客户还需采取强化尽职调查措施(EDD)。 2、与牵头行在判断受益所有人上存在差异 如果授信对象的股权结构复杂,极可能出现牵头行与参加行对受益所有人认定标准不一致,造成需客户提供数据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因此参加行、牵头行与客户三者间须进行有效沟通,对KYC需要的信息达成共识,才能降低可能的洗钱风险。 3、与牵头行在业务存续期间的KYC持续识别政策存在差异 根据上述164号文规定,在与非自然人客户业务存续期间,反洗钱义务机构应采取持续客户身份识别措施,或重新识别客户身份,而且还要同时开展受益所有人身份识别工作,以确保受益所有人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一旦参加行与牵头行对业务存续期间的KYC政策出现差异,例如重新识别客户身份的标准不同,或是交易回溯期间的规定不一致,都会造成牵头行与参加行对需要收集哪些客户数据,或是收集数据的期间不同产生监管风险。 三、参加行也需承担大额和可疑交易申报责任 根据上述439号文规定,银团贷款的参加行和牵头行都负有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的责任。如果在银团贷款中,约定由参加行自行拨款至客户账户完成贷款,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就必须由参加行自行完成,但如果是牵头行统一拨款,那么参加行还是要对牵头行是否遵守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进行评估,同时还要评估牵头行与参贷行两者对可疑交易识别政策的差异有无存在风险。 (本文作者系上海富拉凯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夏岚)
进小区刷脸、去看房刷脸、打车刷脸、注册APP刷脸、甚至拿个厕纸都要刷脸,你碰到过吗?这些真有必要吗,还是人脸识别被滥用了?那谁来保护我的信息安全? 处处要“刷脸”,取厕纸也不放过 近日,东莞某公厕取厕纸竟然需要人脸识别,媒体报道后,虽然该设备终止使用并改用常规的方式免费提供纸巾,但还是引发网友热议。 “好害怕哪天去厕所都要人脸识别,通不过不让上厕所。”“如果赶上拉肚子,会不会刷脸的时间就‘一泻千里’?”“十步一刷脸,如厕也艰难。”不少网友留言。 其实,取厕纸人脸识别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17年,在北京天坛公园的公厕里出现了6台“人脸识别厕纸机”,“刷脸”才能取出60厘米至70厘米的厕纸。 部分城市甚至把它当黑科技宣传,在2020年5月,南京某媒体报道《公厕用上黑科技 刷脸3秒取厕纸》,“周边居民大都认为人脸识别取纸机好玩且便利。” 刷脸取厕纸只是人脸识别应用的冰山一角,在现实中,贷款、取款、顺风车、倒垃圾、在线课堂,甚至注册个APP有时候都需要人脸识别。“我已经麻木了,要么你别用,要么就人脸识别,你选。”有消费者对中新网记者表示。 据App专项治理工作组等组织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六成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 黑灰产滋生,你的脸可能只值几毛钱 有人可能说,“不就是刷个脸吗?又伤不了你一根毫毛。”可是人脸信息一旦遭泄露,可能对你造成重大损失,已有活生生的例子出现。上述报告就指出,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8日讯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昨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渝银罚〔2020〕26号、27号)显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设银行”,601939.SH)重庆市分行存在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和可疑交易报告三宗违法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对其处以罚款170万元人民币。 刘颖时任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对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未按照规定履行个人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对其处以罚款2.5万元人民币。 以下为原文: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个人保险实名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自然人作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在办理投保、人身保险合同效力恢复、保单批改、保单质押贷款、退保、理赔等业务时,均需要进行实名查验和记录。该《办法》意味着,继手机实名制、存款账户实名制、股票账户实名制、网络支付实名制之后,保险也将正式进入“实名制”时代。据悉,保险实名查验并非首次提出,早在《办法》起草之前,各大保险公司基于风险管理需求,保险业务办理就已经开始要求客户提供实名信息,上传身份证照片并进行人脸识别。保险实名制实际上在技术层面已经实行。但仍有个别机构存在虚假投保、违规套现、骗保骗赔以及洗钱转移等违法违规行为。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实名登记制度,是保护保险消费者财产安全的重要前置措施,通过实施信息真实性查验,在确定保险消费者人证相符且信息真实后再办理保险业务,可以保障保险消费者按照自身真实意愿购买保险产品、接受保险服务。据金融壹账通保险一账通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金融行业在各类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人员身份及行为核实的难题,为此,早在2017年,金融壹账通就开发了一款智能认证线上核身产品,包括人证核身、OCR、三要素鉴权等。自2017年9月上线以来,该产品在中国保险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25%;服务人群超过1亿人,金融用户渗透率达到16%;调用总量超过10亿;已合作客户超过50家。目前,“人证核身”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新契约投保及理赔流程中,且已经融合了多项核心技术,如活体检测、人脸识别、人脸对比、身份证照去网纹及身份证联网核查等。“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投保业务已从原来的保单认证演变成实人认证,实现‘’实人、实证、保单‘’三合一融合认证,达到投保过程安全便捷的效果。在投保端对投保人进行活体检测,防止恶意者通过伪造和窃取他人生物特征用于业务的办理,并通过与公安部身份证底图进行比对从而达到实人认证目的。” 上述壹账通保险业务负责人表示,以线下身份核验以业务为例,需要客户提供身份证原件核实保险相关人身份,平均用时5分钟(含证件留底);若线上无智能身份核验功能,将影响线上业务的开展。而借力壹账通智能认证技术,可使投保流程中身份核验缩短至2秒,投保效率和用户体验得到提升,业务风险有所下降。理赔端,人证核身技术实现了在线理赔申请,对于标准件理赔时长由3天缩短至0.5小时,增加用户粘度、降低理赔风险。根据已有合作客户产品运营数据,加保率平均提升50%。据悉,在人工智能拔地而起的时代,OCR技术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奠基石。金融壹账通提供的OCR服务主要针对证件类识别,覆盖多达十几种证件类型,包含银行卡、身份证、行驶证、驾照、护照、港澳台通行证等等,在保险业务办理全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投保过程中,应用OCR技术对投保人身份证及银行卡进行识别,替代以往的人工录入方式,快速采集所需信息。随着电子保单不断推广,对于OCR识别要求也越来越高。壹账通OCR支持多证件复印件、屏拍件以及彩打件的识别,精确度高达99%。其另一大亮点体现在对于证件信息残缺部分进行智能联想识别,同时对于生僻字的识别库也在不断增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移动支付的快速崛起,安全的交易系统也是保险业务的办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壹账通三要素鉴权产品即对身份证号码、姓名和银行卡卡号三者一致性的核验。在缴纳保费过程中,对于提交的银行卡信息与投保人信息进行验证。作为中国平安孵化的金融科技公司,融合中国平安过往30多年技术的积累,在保险领域同时还提供声纹识别、智能客服以及电子签名等等,应用于客户报案、保全业务办理、产品咨询等业务场景。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保险业务已经圈地完成,保险行业逐步进入微利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尤其是以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将成为打开保险行业增量市场的重要变量。“智能认证”看似只是认证环节的一小步,但实际上却是科技改造保险行业的一大步。可以说,以“智能认证”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同时也成为“实人制时代”最大的助推力,其全面运用于保险公司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也将为保险行业未来的远程、线上、移动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出行刷脸进站,刷脸登记入住酒店,到人脸解锁手机、App刷脸支付转账、一键美颜换装换脸,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在我国一路高歌猛进,逐渐与我们亲密无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人脸信息“处处留痕”。 一、技术可以实现,但不能越界 “人脸识别”指的是对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简单来说包括几个步骤:采集人脸图像、提取人脸特征、进行人脸比对。主要功能包括:“人脸监控”与“人脸验证”。“人脸监控”意在识别你是否是有特定身份的人,如政府部门为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在车站机场、街头巷尾乃至演唱会使用人脸识别追踪犯罪嫌疑人、寻找失踪人口;“人脸验证”则是为了核实验证人与录入人是否为同一人,手机解锁、刷脸消费都是这种功能的具体应用。此外,借助算法对人脸数据进行分析,人脸识别还可以实现检测遗传病、帮助盲人识别聊天对象的面部表情等功能。 尽管人脸识别技术的适用门槛不断降低,所到之处方能彰显“人工智能”的发展,但并非所有场景都有使用此项技术的必要。2019年,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为提高入园效率将入园系统改为人脸识别,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因不愿使用人脸识别入园,以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依据,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被称为“人脸识别第一案”;曾红极一时的人脸识别厕纸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只是为了限制同一个人的取纸数量,避免重复取纸;人脸识别厕纸机黯然离场,垃圾分类浪潮又催生了“神器”——人脸识别垃圾桶,为垃圾分类的局面提供积分奖励…… 人脸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是伴随我们一生无法变更的身份证号,当所有应用都以人脸作为入口,那么人脸信息一旦泄露,我们将一所有。人脸识别技术以获取人脸信息为代价,无论线上线下,必要性是使用该项技术的前提,当达成目的有其他替代手段,如刷卡入园、手机扫码取纸、获取积分奖励,那么人脸识别就不应当成为唯一或者首要选择。值得关注的是,根据2020年9月发布的《App个人信息保护常见问题及处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非必需的服务场景,诱导或者强制采集人脸信息属于强制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除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重要人身财产权利之外,App不应当将使用人脸信息作为实现业务目标的唯一方式。 二、谁的“脸”,谁做主 2015年,美国伊利诺伊州三位公民认为脸书(Facebook)未向其告知并经其同意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向法院提起诉讼。据了解,2010年,脸书推出“标签建议”功能,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找出用户照片中的好友,提醒用户对好友进行标注。然而该功能默认开启,且脸书在收集和存储人脸数据时没有做到明确告知并征得用户书面同意,违反了伊利诺伊州《生物特征信息隐私法》(BIPA)的要求。2019年7月,脸书同意支付50亿美元,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相关隐私案达成和解。9月,脸书宣布提供可开启或关闭人脸识别的切换按钮。目前,脸书滥用人脸识别的关联案件变为集体诉讼,根据法律规定,脸书可能面临最高可达350亿美元的罚金。 在我国,未向用户告知并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人脸信息的情形屡见不鲜。如《人脸识别落地场景观察报告(2019)》提及的,未经学生或监护人同意,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检测学生抬头率、抓拍高清图片,乃至监测情绪;商场在人流密集区域部署隐蔽摄像头抓拍人脸,通过云端进行人脸识别,匹配会员信息,在多方数据的基础上形成顾客画像。2020年9月12日,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公开演讲称,曾帮助旷视科技公司找了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虽然事后澄清是口误,仍无法消除公众对人脸数据被肆意共享的担忧。 人脸信息不但是个人信息,而且是个人信息中重要的部分——个人敏感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中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除非为了公共利益,用户(或顾客)对其人脸信息享有绝对控制权,是人脸信息的主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应当依法取得,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涉嫌民事侵权、行政违法甚至刑事犯罪。 何为依法?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告知人脸信息的主人为什么需要收集、收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收集、使用这些信息,尊重用户(或顾客)的决定,获得同意后收集、使用才是合法的。另外,根据《指南》以及2020年10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20)(以下简称《规范》),区别于其他个人信息,收集人脸信息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需要向信息主体通过单独协议或显著说明,单独、同步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的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 三、排查隐患,践行规范 即便有必要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即便用户授权采集人脸信息,排查安全漏洞提高验证精准度、排查存储、传输等环节的隐患,防止信息泄露是人脸信息收集者应尽的责任。 《人脸识别技术在App应用中的隐私安全研究报告》显示,在测评的14款App中,共有5款存在数据泄露安全风险,问题集中于敏感数据明文传输、证书校验不当存在中间人攻击风险,部分App可以利用黑白照片或播放视频绕过真人识别检测;2019年,人脸识别技术公司深网视界公司被曝因人脸识别数据库没有设置密码导致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 前车之鉴,人脸信息泄露并非遥不可及,媒体曝光人脸信息买卖黑色产业链5000多张照片仅标价10元。近年来,利用他人人脸信息“换脸”制作淫秽色情视频、传播虚假信息、盗号、盗刷等违法犯罪行为逐渐增多。 “刷脸时代”,守护隐私安全既要确保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安全,保护用户通过人脸这个密码锁住的隐私,又要保护用户人脸信息的隐私安全。针对前者,人脸信息收集者需要打磨验证识别技术,避免采用静默式识别,代之以读数等方式,将照片、播放视频或动态图片拦在门外;至于后者,《规范》明确对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采用加密等安全措施、与个人身份信息分开存储、以不存储原始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为原则等举措。 隐私安全、数据安全是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红线,而非枷锁,注重数据安全、保护隐私方能创造合规、持久的技术,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施博德(Brad Smith)所言,“如果人们信任技术,就会使用它,为行业创造更大的机会”。
这个时代的滑稽和伟大之处皆在于,我们每天要证明自己是自己。在淘宝上购买一件衣服,你需要扫一扫「人脸识别」,证明一下你是你;去公司上下班,你需要点一点「指纹识别」,证明一下你是你;如果你在银行、政府单位的“重要场景”中工作,你还得接受一下「虹膜识别」,证明一下你的确是你。而上述这些技术,统称为生物识别。声纹识别便是其中之一。声纹识别也被称为「说话人识别」,它最主要的功能是确认说话人的身份。和其他生物识别技术一样,它也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指纹识别技术不同的是,声纹识别技术可以做到无感知、零接触,你不需要用手指触摸那一块留下无数人细菌和病菌的部位;而相比于人脸识别,在疫情期间,人们带着口罩依然可以使用声纹识别技术。声扬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声音科技”的公司,在声纹技术上深耕多年。声扬科技联合创始人、CTO陈东鹏博士认为,现代社会,远程交互方式越来越多,在一些特定的智能硬件场景中,只允许语音的方式进行交互,没有办法通过人脸或者指纹来采集到身份信息,所以在这些场景下,声纹识别是唯一一种可以确认人们身份信息的生物识别方式。声纹识别不仅具有唯一性,而且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其中视觉占83%,听觉仅次于视觉,占比11%,人们每天要接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作为声音领域的技术之一,声纹识别也在逐渐扩大自己在人类生活中的影响力。目前,声扬科技通过声纹识别技术在金融、社保、公安、智能硬件等领域落地了很多场景。“比如在金融场景中,当客户呼入热线电话,金融机构就可以通过声纹技术自动识别客户的身份;当客户想远程开户、开卡或者线上支付,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声纹识别技术确认客户身份,降低客户账户被盗用的风险。”陈东鹏说到。目前,工商银行、恒丰银行、重庆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相继采用了声扬科技的产品,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工行“利器”2020年,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一年,央行和五大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不仅全部建成,而且它们还与各家金融科技创企频频合作。其中,工商银行首创的声纹风控模式,于今年6月在北京、湖北、四川、陕西4家分行上线,投产上线仅一周,累计交易逾万笔,成功防堵欺诈数十笔,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而工行官网中的产品项目披露显示,其背后的声纹识别技术提供方,就是声扬科技。声扬科技CTO陈东鹏表示,刚接触工行时,声扬科技公司总共只有20多人,对于工行这种大体量的银行来说,很少会采购小公司的产品,但是声扬科技在这两年时间里一直坚持完成了工行所有的严格测试,经历了三轮POC测试,每一轮都是以技术分第一的成绩通过,因此得到了工行的亲睐。银行一直是欺诈分子最容易直接获得利益的行业之一,也是欺诈发生的“重灾区”。欺诈分子会冒充其他人的身份,拿其他人的ID重复申请信用卡,骗取钱财。现在银行的开卡服务都是线上的,使得这类欺诈操作更方便进行。“每个人的声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了声纹识别之后,银行可以轻易地识别出频繁开卡的“声音”,把它的风险等级提高并做进一步的排查,显著地降低了银行的坏账率。”陈东鹏说。此外,声扬科技还为恒丰银行提供了声纹识别技术,主要用于手机银行的登录。客户通过声纹登陆手机银行,而客户的声纹会给银行的后续风控提供“基础”。当有人用声纹信息登录手机或者电话交易的时候,银行可以通过即时的比对声音,判断身份,提前防控风险。去年,平安壹账通在客服场景中还应用了声扬科技的声纹识别技术。在客服质检领域,声纹识别技术把客服和客户的语音分开,基于原有的海量电话录音数据,平安壹账通可以方便快捷地分析客服的服务质量。陈东鹏介绍到:”第一步,通过我们提供的声纹识别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把客服和客户的声音分开。当客户的声音独立开来后,金融机构可以使用后续的其他技术,比如语音识别等。智能语音处理技术能够精确的去追踪客服说了什么、客户说了什么,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客服的服务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遇到“瓶颈”当然,专注“声纹识别技术”的公司并非一帆风顺,现阶段的发展仍遇到诸多难题。陈东鹏说:“声音的传播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比如噪声、回声、人声都会影响声纹识别。”他认为,目前这些问题还都没有被业内专家彻底解决,只能说回声等部分问题的处理方法已经做的比较好;而噪声也可以通过深度学习这种基于海量数据的训练来作为一个很好的提升;在硬件方面,更“宽敞”的通信信道,能够更好地保护音质。此外,如果你用完全不同的通信设备来进行注册和验证,声纹识别的准确率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声纹识别的适用范围,一般距离设备2~5米,而人类一般可以听到10米范围内的对话。如何扩大声纹识的适用范围,也是科技公司需要攻克的难题。”陈东鹏说。声纹识别只是一种单一的技术,它不能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它仍需要跟其他的技术相结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在非常重要的核实身份的场景下,人们通常会选择两种或者三种身份认证模式。目前,大多数有实力的金融机构都会采用多模态的风控,这种风控方式大大提升了识别身份的准确率。陈东鹏举例:“我们和一家行业领先的人脸识别技术提供商合作做一款双录认证产品。客户它只需要对着摄像头说几个数字,就同时完成了人脸+声纹的双重认证。这样的错误率会比百万分之一还要低,既安全又方便。”“同时,声纹识别也在这个过程中也替代了人脸活体检测,因为你在念这些数字的时候,不需要像传统人脸识别那样做那些张嘴、眨眼等摇头晃脑的动作了,声纹识别的体验非常的自然。”陈东鹏说。等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声纹识别市场和应用场景也被逐步打开。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当下全球生物识别产业规模庞大,仅声纹识别这一细分方向的市场规模2020年有望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占整个生物识别市场的22.4%。目前关于声纹识别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例如在智能硬件领域,国外的科技巨头谷歌公司便推出了一款声纹支付的支付方式,它的原理是根据每个人声音的不同特点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已经被谷歌公司应用到智能音箱中,相比二维码支付、指纹支付和人脸支付,它具有更高的便捷性,这项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金融支付,还可以用于一些防盗系统或是门禁。在国内,华为也推出了支持声纹识别的手机Mate 20 Pro,打开了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市场。我们在配搭耳机的时候只需要说出“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手机就会自动解锁并展示对应的二维码。国内的智能音箱品牌——天猫精灵也具备声纹识别的功能,绑定声纹之后人们可以用它来完成点外卖、网购、交话费等支付操作。对此,陈东鹏说:“凡是涉及到语音交互的地方,都是声纹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景。”未来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愈发成熟、语音的入口更普及,可利用的语音数据会越来越多,声纹识别市场将迎来爆发。当被问及声纹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时,陈东鹏很有信心,他说道:“目前整个市场还处在爆发期,随着工商银行等行业巨头开始应用和大规模推广声纹风控模式,其他银行势必将加快速度跟上前行者的脚步。”(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人脸追踪侦测,自动调整影像放大,夜间红外侦测,自动调整曝光强度等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随着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我们现在手机上的人脸解锁功能。 1、百亿独角兽再传上市消息,2019年营收超50亿 7月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0云端峰会”开幕。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AI的发展分为技术智能化阶段、经济智能化阶段以及社会智能化阶段三个阶段。人工智能也一直是最火爆、最令人期待的行业之一。在有着“AI芯片第一股”之称的寒武纪(行情688256,诊股)总市值突破千亿大关后,作为有“百亿独角兽”之称的商汤科技也再次传出了上市的消息。 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目前是中国融资最多的人工智能公司,也是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根据商汤科技此前公开的消息显示,最近的一次融资是2018年9月,商汤科技完成10亿美金融资,估值达到60亿美元。据了解,商汤科技2019年营收超过5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0%,实现了翻倍,目前有相关预测指出,商汤科技估值接近百亿美元。 2、创始人为全球人脸识别“开拓者”,上世纪末考入麻省理工 商汤科技的创始人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主任汤晓鸥。在人脸技术成熟之前,世界上一直是以人眼识别技术为主,而这项技术又是长期在美国垄断。但在2014年3月,汤晓鸥领军的团队发布研究成果,基于原创的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达到98.52%,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97.53%),实现了技术的突破。汤晓鸥也因此被称为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开拓者”和“探路者(行情300005,诊股)”。 1968年,汤晓鸥出生在辽宁省鞍山市,从小就成绩优异的他,高考后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他获得了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机会,这也因此成为了他的一个踏板,最终在1992年,他进入了麻省理工大学。 3、带人脸识别技术回国创办团队,多年研究失败后将算法推倒重来 在麻省理工大学里,他接触到了许多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的科技,尤其有许多是在当时的中国完全没有开始发展的技术,人脸识别算法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也在心埋下了让这个技术发展的更成熟的种子。 在美国的研究院汤晓鸥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但为了更好地陪伴妻儿,汤晓鸥决定回到北京。因此他也结交了未来的合作伙伴,商汤科技的创办人之一—杨帆。 在2014年,脸书宣布他们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近乎完美,甚至可以达到人眼的级别。然而与此同时汤晓鸥的团队所获得成果也只有脸书公司的二十分之一不到,这样的消息对于汤晓鸥来说既是打击,也是警钟。汤晓鸥和他的团队总结失败的经验,发现他们的算法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换了算法以后团队的研究进程突飞猛进。 4、吸引巨大投资成国内人工智能独角兽,落户深圳助华为彰显国人凝聚力 在2014年公布了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随即吸引来了投资机构IDG成为他们的投资人。于是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商汤科技成立了。这样的技术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商汤科技也成为国家大力扶持的企业之一。 在2019年,深圳市作为我国发展最迅速的、电子科技领域最发达的的城市,与商汤科技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深圳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商汤科技的技术对华为手机也提供了大力的扶持,商汤科技也给华为提供了足够的底气,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的凝聚力。 5、疫情再次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普及,新基建背景下领域不断升温 2020年4月,人工智能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新基建重要领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商用等加速了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领域再次迎来了新的的发展空间。根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而在相关调研机构的报告中显示,2019年人工智能市场中,计算技术觉应用主流供应商占比最大的就是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紧随其后。 同时,疫情下“不见面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成为了新的需求,也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场景,人工智能应用再一次大范围地被推广普及。或许将来从家庭到城市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代表了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以新基建为主基调背景下下,人工智能可以说是最令人期待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