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显示出当前剧集创作者具备打磨精品的潜力,而差的这一口气,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经典的诞生都是主创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结晶,剧集创作应去掉浮华浮躁,重视创作规律,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无论是传统客厅里的“合家欢”,还是移动端前的“个人独享”,剧集一直是广受观众喜爱的文艺产品。一部叙事扎实、情感真挚的作品不仅是社交讨论的热点,还会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余韵悠长。近几年,剧集市场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几百部的上新,逾万集的播出,人们对优质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有这样一类作品:它们具备精品剧的品相,甫一亮相,就给足人们观剧期待。然而随着剧情推进,陆续出现人物形象不连贯、剧情不符合逻辑、结尾仓促等问题。比如,前不久一部话题度颇高的家庭剧,主题耳目一新、情感刻画细腻、演员演技精湛,一开播就赢得广泛好评。遗憾的是,该剧后半部整体质量下降,口碑也随之滑坡。这类“半部好剧”的现象当前比较普遍。相比于一些泛泛之作,“虎头蛇尾”的作品更令观众感到遗憾。剧集出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本不扎实。剧集体量大、播出周期长、收看门槛低等特性,使其具有“陪伴”属性,能否迅速与观众建立共情,是很多编剧创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吸引眼球,编剧会在剧集开头设置各种悬念,埋下各式伏笔,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多线叙述的开展,人物不断增加,故事变得复杂,很容易出现情节衔接不畅、人物设置前后矛盾等问题。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编剧在动笔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比如可以为每个角色设置一份详尽的人物报告,这样不仅让一个个角色立体丰满,还可以有效减少情节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好编剧不仅要保持“局外人”的客观冷静,随时审视故事前后的连贯性,还要在情感上完全投入到作品中,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欢笑,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可感、可信,否则角色仅仅变成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虽然初见惊艳,但看到后期难以引起共鸣。剧集创作是团体协作的项目,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需要整个行业提供支持。很多剧集拍摄周期紧张,只有故事大纲或者前几集内容就立项拍摄,没有给“一剧之本”留有足够创作时间。为赶进度,有的作品往往多个编剧联合创作,这种情况尤为需要整体统筹,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致问题。“半部好剧”现象,也与当前剧集盈利模式有关。据《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20》,仅2020年1月至8月,上新电视剧60部、网络剧162部。当前网络视频平台是剧集播映的重要渠道,剧集也是各平台吸引会员以增加营收的重要抓手。在这些视频平台上看剧,往往前几集免费,继续看下去就需要购买“会员资格”。因此,制作方往往在一部剧的前几集上花费最多心血:将节奏紧凑、高潮迭出的内容前置,吸引观众掏钱观看。倾力打造作品“开头彩”本无可厚非,但作为集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文艺创作者,如果只追求“短平快”、赚“快钱”,让一部有可能成为精品好剧的作品止步于“半部好剧”,格外让人“恨铁不成钢”。“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显示出当前剧集创作者具备打磨精品的潜力,而差的这一口气,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为了写《大工匠》,编剧高满堂曾长期在工厂体验生活;创作《北平无战事》时,编剧刘和平把能找到的相关历史材料,根据时间整理成标签,贴满整整一面墙;为拍好《大江大河》,主创团队对细节严格把控,小到一碗肉在剧中年代怎么吃,都认真“考据”一番。水平有高低,质量有高下,但创作态度和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最终呈现的品格。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到《士兵突击》《大明宫词》《闯关东》《潜伏》《父母爱情》,再到走出国门并受到海外观众欢迎的最新网络剧,经典的诞生都是主创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结晶。期待我国剧集创作去掉浮华浮躁,重视创作规律,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5日 20 版)
1月29日,记者获悉,国内短视频创作品牌等闲内容引擎(以下简称“等闲”)已完成新一轮融资,领投方为掌阅科技(603533)。等闲方面表示,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对优质作品的持续投入和对拍摄场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与掌阅就部分优质IP的开发达成了合作意向。 据介绍,等闲成立于2018年,业务主要包括信息流广告制作、品牌广告制作、MCN业务及IP短剧业务,为客户提供创意策划、拍摄制作、后期剪辑、成片发布等全流程服务,是首家同时入驻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百度、腾讯等全平台的短视频内容创作品牌。 等闲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专注于短视频内容的创作,公司拥有签约导演、专职制片和演员等数百人,基于用户喜好数据调研,依托专业的创作团队及其对互联网热点趋势的敏锐捕捉,等闲已累计创作7000余支优质原创内容视频及爆款短剧,成为行业内名副其实的领先品牌。 2019年12月,等闲开始尝试创建内容类账号,成立自己的内容MCN。目前已在抖音平台上有两个成熟账号《奇妙博物馆》和《人生回答机》。《奇妙博物馆》每期视频以一样物品为线索,结合当下热点或长期被讨论和关注的事件为主题,以单集剧情的形式为内容方向进行创作。该账号在抖音上线55天粉丝量就突破了1000万,代表作品包括《拐杖》《玩偶》《面具》等,其中《拐杖》发布后连续两天登上抖音热点视频榜单TOP 10,点赞总数达到342万,播放量高达1.1亿次。 作为此次融资的领投方,掌阅科技发展十余年来积累了海量优质版权内容,且此次融资前,等闲已与掌阅有过合作和接触,对其IP情况早有了解。据介绍,掌阅原创网络文学品牌掌阅文学自诞生伊始就坚持精品策略,旗下包括掌阅小说网、红薯中文网、趣阅小说网等原创平台,培育优质独家原创作品15万余部。 等闲方面透露,目前双方已就部分优质IP的开发达成合作意向,将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IP短视频创作、信息流广告制作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合作,深入挖掘IP商业价值,持续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高品质短视频内容。
1月29日,短视频创作领先品牌等闲内容引擎消息称,公司近期获得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企业掌阅科技投资,将主要用于公司对优质作品的持续投入和对拍摄场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双方已就部分优质IP的开发达成了合作意向。 据了解,成立于2018年的等闲内容引擎是国内领先的短视频创作品牌,业务包括信息流广告、品牌广告制作,MCN及IP短剧创作业务等,为客户提供从创意策划、拍摄制作到后期剪辑、成片发布等全流程服务,已累计创作7000余支优质原创内容视频及爆款IP短剧。旗下还有《奇妙博物馆》和《人生回答机》等多个优质内容类账号MCN。 等闲方面表示,此次引入掌阅科技主要是看重公司海量的优质版权内容,以及公司对IP衍生创作领域的布局,且此次融资前,等闲已与掌阅有过良好合作。目前双方已就部分优质IP的开发达成合作意向,将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IP短视频创作、信息流广告制作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合作,深入挖掘IP商业价值,持续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高品质短视频内容。
“这个世界的导演可以分为:经历过新冠疫情的,和没有经历过新冠疫情的。”这是贾樟柯在新作《步履不停》中的一句旁白,可谓意味深长。确实,这场尚未结束的疫情,不仅在重塑世界电影市场的版图,也在改变人们惯有的观影方式,进而影响未来的创作理念。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在中国经济开启“双循环”新局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市场加速恢复。其中尤为令人惊喜的是,持续不断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在推动作品、人才和资本共同构筑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其一,海外电影留学专业人才纷纷回归,带来国际化的理念;其二,本土编剧一代崛起,科幻、历史、悬疑等类型化创作促进国产电影持续畅销;其三,在互联网视频主导的趋势下,大量跨界的新技术形态为作品带来新空间。这几股力量并行滋长,互相激荡,不像茶杯里投石块,水花四溅,而如携带鲜活印记的潮水,拍岸如雷。新面孔:海归派编导浮出水面近几年,静心观察中国电影的迅猛发展,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比起一部部爆款作品,一拨拨年轻团队的崛起,更加令人期待。去年,郭帆的《流浪地球》开创了科幻元年,饺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引领了动漫崛起;今年,网剧《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带动了悬疑类型片“迷雾剧场”热,《姜子牙》延续了成人动漫电影“国潮风”。这些现象表明:随着国内影视产业的跨界融合加速,以“80后”新一代编导为主体的创作团队,正在开创属于他们的大时代。其中,一批具有留美经历、接受过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教育的学院派创作人才回国创业,在编剧、导演和制作等环节显露不俗的专业能力。虽然,归来尚非主流,作品各有长短,但这股力量不可小视。作为年度之作,12集悬疑剧《沉默的真相》引爆网络,在豆瓣上吸引了多达125万字的评论,足见其热度。人们关注其复杂剧情,关注其严谨制作,关注其精彩表演,也关注背后的主创团队。团队的核心人物是编剧刘国庆和导演陈奕甫,他们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的同学,他们联袂推出的这部充满“美剧风格”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好莱坞编剧叙事手法和本土现实主义风格的紧密融合。故事架构上,采取非线性多时空叙事,分别发生在乡村、县城和城市的三条线的“案中案”,环环相扣;主题挖掘上,剧情所呈现的官商勾结的腐败、公安系统涉黑者的恶行、乡村支教的困境和少女遭受性侵等问题,步步惊心;视听语言上,有强烈的个性化设计,风格化的配乐和片尾曲,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参与叙事表意的用光与色彩,处处留神。《沉默的真相》拍出了有如电影水准的质感,两位电影创作新人可谓一鸣惊人。同为处女作,制作了近4年的动画大片《姜子牙》的主创团队也是大洋彼岸归来的新人,导演程腾和王昕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南加大进修电影硕士。回国创业前,前者是梦工厂的执行导演,后者是暴雪的动画角色总监,都已是好莱坞影视生产体系的业内人士。他们将在梦工厂和暴雪的工作经验带回中国,用美式工业化标准来讲述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姜子牙》可以视为一部勇气之作。题材上,这是一部反映中年人困境的成人动漫,挑战性大;制作上,追求精雕细刻,所有材质均以手绘方式绘制,细到首饰、花纹和台词,都基于对《封神演义》《山海经》等典籍的考据而定。应该说,《姜子牙》在画面技术和东方美学呈现上,延续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水准,但略显不足的是故事和人物。例如,除了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外,还混杂了克苏鲁文化,后者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探讨了人、社会和成长的关系,巫术和宗教元素增加了全片神秘魅惑的气质,这是比较具有争议的地方。不管怎么说,海归新人在实践中带回了新理念,经历了本土化,积累了金子般的经验。正如程腾导演所言,探索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流程和生产沟通机制,有着比一部电影成功更重要的意义。“岭深常得蛟龙在,梧高自有凤凰来。”中国电影与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的差距还远,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回归,他们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切换,更多地做着衔接、融合和沟通的工作。例如,皮克斯的“倒金字塔”工作模式,即不是导演带领团队,而是导演服务于团队,是以导演组为核心,从故事开发、视觉开发到制片组的全流程团队。又如,制片工业的标准化体系。剧本的格式、道具的保管、储存以及命名和查找,都有标准流程,中国电影人尚叹不如。不过,本土导演在复杂项目的管理、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团队沟通上,有着自己的优势。新宇宙:类型剧创作日益专业今年,对日趋成熟的类型片来说,是转折之时,也是承接之年。“姜子牙”上接“哪吒”,下连“杨戬”,光线彩条屋影业意在完成中国动画电影的史诗叙事,构建“封神宇宙”。如同层出不穷的西游系列,在传统文化中打造东方神话英雄宇宙,是中国电影人孜孜不倦的“封神”情结。在笔者看来,封神榜虽具备基础的神话体系世界观,但毕竟比四大古典名著稍逊文学性。对其进行影视改编时,缺乏吸引人的主要角色和穿引整个系列的故事线,这是《姜子牙》不如《哪吒》的先天不足。类型片日趋走向成熟,和文学的基础支撑是分不开的,近年来,作品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剧本的扎实,拥有一批专业化的作者群,并形成了各自的“宇宙”。以《流浪地球》为引领,科幻电影之所以能开启中国新纪元,成功的背后是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勃兴,一批新锐作家笔耕不辍,作品享誉国际。如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文学最重要奖项“雨果奖”。脱胎于原创小说的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三体》、江波的《移魂有术》等作品被陆续搬上银幕,未来将推动中国科幻电影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当然,把小说变成电影,还需要转码的过程,想要真正形成“宇宙”,靠的不只是数量,还需要每一部都持续稳定地输出,避免重蹈《上海堡垒》的覆辙。《长安十二时辰》大热后,历史剧领域形成了一个“马伯庸宇宙”,据悉,2020年,这位“80后”文学鬼才竟有10部作品“过电”,如电视剧《风起洛阳》《汴京》、电影《哪吒传奇·龙与地下铁》《敦煌:归义英雄》、动画片《长安十二时辰之白夜行者》等,体裁之多元,风格之变幻,令人惊叹。马伯庸自诩写作原则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游走在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既有对历史大事件的宏观关注,也有对局部小细节的微观呈现,既有风土人情和方言俗语的史实氛围,又有紧凑的叙事节奏、扣人心弦的剧情和饱满鲜明的人物,加上富有创意的美术设计,恰恰符合了当下观众求真、求快、求美的审美心理。悬疑片的热潮,也并非偶然。近年来,以东野圭吾为代表的社会推理派小说红遍亚洲,并带动本土剧作的活跃。其中,忻钰坤的《心迷宫》《暴裂无声》和曹保平的《烈日灼心》都收获了不错反响。今年的12部悬疑剧中能清晰地看到作者电影的影子。从《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到《沉默的真相》,作家紫金陈创作的“推理悬疑三部曲”,在剧作和制作层面都更接近于高质量美剧的模式和标准,在主题挖掘的深刻性上,也将国产悬疑片拉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三部小说中都有一个角色叫“严良”。虽然在相互参照的单体作品中的角色联系和情节伏笔并不强烈和连贯,但也显示了构建个人化特征的罪案剧的企图心。悬疑类型片高度依赖文本,除了表演添彩和制作增色外,紫金陈提供的小说基础颇具“高智商犯罪”的典型性:踏实深厚的剧本功底,强大的多线叙事控制能力,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深刻映射的人性以及反映现实的社会问题。此外,现实题材创作方面出现了作家阿耐作品的改编热,她的《都挺好》《欢乐颂》《大江大河》等多部小说都成为重点题材,最新的《落花时节》继续聚焦社会痛点。类型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如百花呈放在银幕、荧屏和网络,无论是电影或剧集,正如“迷雾剧场”的告白:你也会发现它们共享的那种创作脉络。悬疑是外层的工具,负责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底层的现实性才是打动我们、营造共鸣,把作为观众的我们,真正与剧中人物牵连在一起,与他们共情的黏合剂。新空间:短精小制作跨屏时下,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一代人的观影习惯,影像传播的内容、介质和形态都在随技术迭代而发生着流变。变化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短片”重新定义着电影的播放时间;“竖屏”则在挑战着电影的空间形态;“移动”加速着电影的剪辑节奏。流媒体的崛起对电影艺术本身和观影方式的影响随着疫情被放大,人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体量越来越小。2020年一个鲜明的标志是,国庆档献礼影片经历了一个从大片到小剧的转变,告别了“大业”时代,连续两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都以几部短片集锦方式呈现。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金刚川》也采取了类似的短片模式,同一个故事,三位导演各取角度,分头表述,最终合成。这部电影从启动到拍完,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除了疫情因素的影响,也是制作观念上的一次尝试,昭示着未来数字化时代电影工业的理念:电影不再是拍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对时间的颠覆,实质是对传统介质的解放。网剧《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集时间的自由不拘。《隐秘的角落》最长的一集70多分钟,最短的一集30分钟,每一集时长不一,都是根据剧情需要剪辑。而且,每一集都设有两个字的小标题,表述单集主旨,比如“苍蝇”“母亲”等这种单集名字,都是理解每一集剪辑叙事的切入点。不同于传统电视剧,互联网推动着短剧时代的来临,每集时长是由人物和剧情发展所定,完全从故事出发,不被时间限死。借鉴美剧的通常做法,12集被认为是黄金容量,单集时长并不固定,这是网络定义的剧集新标准。内容越做越精。短小精悍的短剧,成为今年比较主流的创作趋势。从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到现代剧《沉默的真相》,中国观众对复杂形态的非线性叙事方式高度适应,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力量导演与观众,其思维方式基于网络并不违和。《沉默的真相》中,编导娴熟地运用着电影中的“相似性剪辑法”,保持着三条线空间叙事的连贯和完整。同时,节奏也越来越快。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观看网剧的方式是用倍速播放,这也倒逼创作要研究戏剧高潮和受众心理的关系。此外,因直播导致的“竖屏”风,也正影响着视频制作的格式。2017年,中国网络影视作品的备案数量第一次超过电视剧,2020年由悬疑片引领的制作风潮表明,网络短剧的质量正在超过传统电视剧,甚至逼近电影的艺术效果。2020年的这场疫情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群流动、活动聚集和空间封闭,却加速了流媒体的平台整合、资源跨界和要素流动,节奏快、体量小和品质精,更为符合当下人们碎片化的娱乐内容消费习惯。当下,不仅电影在布局短片拍摄,网络视频平台也在发力各种主题“小剧场”,静心深耕故事内容,集结力量蓄势待发,在丰富平台多样化的同时,也为更多作者开辟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作者金涛)来源:《解放日报》 2020年11月26期 第9版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刚开幕,第一个热搜是演员咏梅贡献的。在论坛上,她就“40+女演员”的现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工作人员习惯把她的照片修得光鲜,于是她同大家商量,能否尽量不修图,若一定要修,“能不能别把我的皱纹给修平了?那可是我好不容易长出来的”。保留皱纹、别修图,实力派演员看似寻常的诉求在网络激荡出不小的涟漪。值得玩味的是,几乎同一时间,女性独白短剧《听见她说》也带着容貌、原生家庭、年龄等一连串女性议题冲进了舆论场。而在金鸡奖的提名榜单里,也有一部女性题材电影《春潮》入围。戏里戏外,网络热搜榜单似乎再一次印证,只要与女性的关切相连,便不愁没有热度。当这样的逻辑建立,有个命题更值得思考:女性题材影视创作是否真正贴近了女性视角,抑或仅仅投市场所好,循着标签激一激女性受众的倾诉欲?焦点精准的发问,可以镶正影视创作里的女性世界观“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的标准是什么?又是谁定义了这样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又是为谁定义的?”卸完脸上的浓妆,齐溪饰演的YOYO从浴缸坐起来直勾勾地盯着镜头,镜头也向着那张毫无修饰的脸逼近。她的声音在摇摆中逐渐坚定:“我没有质疑高白瘦,我质疑的是‘一定’。最为包容、广阔的美,变得狭窄、单调。”《听见她说》一上线就广受赞誉,豆瓣网友打出了8.4的分数,暂列国产女性题材剧榜首。新剧受好评,让人耳目一新的类型值得一书。该剧总共八集,每集就是独立一单元,每集仅用25分钟就能浓缩一个女性议题。更妙的是,每个单元有且仅有一名女演员,她像是在演独角戏,又像是主动打破了取景框的“第四面墙”,对着屏幕外的观众来讲述心声。第一集以《魔镜》为题,向观众展示了一名有着外貌焦虑的年轻女性。她每天照镜子两小时,自拍两小时,精心挑选修图后,三张美图上传朋友圈。数小时的努力,换来的不过是朋友的点赞,可这足以让她满意并沉迷。但只要放下手机卸妆后揽镜自照,她的内心又会逐渐崩塌,几乎像罗列罪状一般将自己的外貌批驳得一无是处。直到整容医生劝诫“自信的女孩最漂亮”,她才意识到自己不该被某种统一的“审美标准”禁锢。至此,短剧的核心观点浮现,当代女性质疑的不是完美容颜本身,而是一定要瘦、要白、要年轻的刻板标准。剧中人的自省与咏梅拒绝修图和抹平皱纹,在剧情与现实中互文了。生活中尤其网络上,不少评论对女性的容貌有着狭隘设定。演艺圈里更有误区,30+、40+女演员追求“少女感”而不敢老去,很大程度与剧本局限、周遭环境不无关系。《魔镜》因为直陈要害,对准了问题的关键精准发问,短短25分钟才有了镶正影视创作里女性世界观的可能。看看《魔镜》的台词:“我不完美,完美多苍白。我很完美,完美地成了我自己。”再对照咏梅的话:“年龄不是我的敌人,我的故事写在我的脸上,这张脸就是对时间最真实的一种致敬。”两者不乏异曲同工之处:不求美得合乎标准线,但求直面真实的自己。偏离了真正生活诉求,为讨论而讨论的议题反而失了共情如果说《听见她说》的第一集因真实而戳中人心,那么本周更新的第二集《许愿》相对而言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个故事探讨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从小雨26岁的生日独白切入,将一个父爱缺失、母爱变形,一心想要逃离的女孩形象带到观众面前。剧集更新后,有人欣赏它“爱人先爱己”的观点输出。但更多人认为,25分钟里只看得见“憎恨”“高压”“亡故”等极致的人物状态,偏离了向内叩问的更高级的诉求。这对母女间的隔阂,源于母亲在遭遇背叛后的创伤反应。真正需要探讨的,是婚姻搁浅后女性如何调整心态并拥抱新的生活。至于出轨男性是否忏悔、甚至是否情有可原,对于这部25分钟的短剧,无异于本末倒置。今年以来,《不完美的她》《谁说我结不了婚》《三十而立》《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摩天大楼》等一大批女性话题剧接踵而来;电影市场中,《找到你》《春潮》等作品也在近年让女性话题出现一次便被探讨一次。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看来,女性话题影视作品的蓬勃生命力,完全出自市场需求,也正因此,当作品与受众生活的关系越发密切,创作上便加倍地需要与观众产生共情与共融。“理想的话题创作,应该是对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映,让焦虑有所舒缓,对伤口有所疗愈。即便暂时无法解决问题,也能给予希望,这是话题创作内涵提升的一种表现。”他说,若抛出的议题从生活中来,探讨的重心却偏离了真正的生活诉求,为讨论而讨论的作品反而容易失了共情。(作者为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记者近日获悉,知乎上线了视频创作工具。该工具可通过用户提供的文字材料,自动配以与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和动图,形成视频。同时,该工具备一键配音功能,可根据文字内容进行配音,并自动校准。知乎视频工具的上线,为用户创作视频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来自知乎的资料显示,随着多元化媒介形式的应用,知乎的媒介形态与内容载体不断升级。视频答主在知乎内容创作群体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视频创作需求日益增加。同时,新兴的“解说类”视频形式广受欢迎,且更契合大多知乎用户的视频制作形式。相对传统的视频形式,“解说类”视频不再以视频画面为主,而是以文字稿为主,配以相应文字或者动图,其内容主体仍为文字。 据悉,目前,市面上的视频创作工具,需要系统学习才能完成相对复杂的操作,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学习和使用成本过高,存在“视频剪辑软件不会用”“剪辑软件难学”等问题,且无法为“解说类”视频提供便利的文字编辑功能和配图功能。 为降低视频创作门槛,方便“解说类”视频答主,知乎上线了视频创作工具。该工具可将图文内容自动转化为视频,并进行存储校对。工具匹配图片后,使用者可再围绕文字内容,对图片和动图进行细致调整。软件还具备“自动配音”功能,可通过使用者提供的文字材料,语音合成生成配音。配音完成,工具可进行自动校准。视频制作完毕后,工具直接将成品上传至知乎app。使用该工具,“视频小白”级别的用户也能轻易制作出接近专业级别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