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0月26日电(记者张千千、桑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25日表示,要统筹布局新基建金融工作。金融业既要高质量推进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强化对新基建的金融支持,为全面做好新基建工作贡献力量。 范一飞在于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在“练内功”方面,要积极建设设施先进、信息广聚、服务高效的金融数据中心,加快优化金融业灾备布局体系,稳妥推动传统技术架构向开放型、分布式方向转型升级,为金融服务筑牢“数字底座”。 范一飞表示,在“助产业”方面,要围绕新基建资金需求优化信贷模式,通过债权股权、供应链金融、“融智+融资”等方式丰富资本市场工具,延伸服务新基建的业务链条,有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新基建。 “面向未来,要加快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抓住数据这一战略性资源,科学合理加以运用。”范一飞表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还要推动数字金融扎根实体经济,全面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后疫情时代,各行业都在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一场关于新基建的抢位赛正在打响。同样,新基建建设离不开新生代的努力,通过黑客松等技术竞技展露出的科技新生代,将成为金融新基建的重要建设者。 9月28日,第三届众安大学生黑客马拉松大赛在上海黄浦江畔举行。本次大赛聚焦保险科技领域,来自名校的71支大学生队伍通过线上初赛后,最终有8支队伍挺进决赛。最终,华东师范大学队获得本次大赛的冠军,AI4insurance和消失的云分列第二和第三名。 作为保险科技领域的先驱实践者,这已经是众安保险第三年以极客精神深度聚焦“保险+科技”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保险科技公司利用海量多维数据建模,以及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风险评估、风险预测、风险定价和风险监控等,为实现智能风控作出了许多探索。 本次第三届众安大学生黑客马拉松,正是基于此背景所进行的健康险风控比赛。在决赛环节,参赛队伍使用了保险用户在理赔报案场景的案件相关数据,针对识别案件的风险进行算法建模和评比。 众安保险作为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通过持续举办大学生黑客马拉松,为有想法、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尽早提供和未来职业做匹配的机会。同时通过黑客马拉松,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挖掘潜在技术和商业机会。 众安保险CTO康德胜表示,对于大学生开发者来说,他们所学习的语言和算法需要在真正的实际环境中使用,众安愿意帮助在校大学生更早参与社会实践,为金融科技行业培养更多人才。而针对选手们在本次大赛中的表现,康德胜也坦言,本届大学生参赛者水平让人眼前一亮,尤其在分析问题和思考方式上都比较成熟,和企业中真正团队的实践非常接近,尤其是方法论的展现让人觉得非常“有趣”。 康德胜透露,众安在新基建领域做了很多布局,相信在未来能连接更多生态,服务更多人群。而众安正在实践的智能化编程工具,他相信也将对行业产生影响。 众安大学生黑客马拉松大赛已经成为了科技新生代们的技术竞技舞台,在大赛中展露头奖的他们,将成为未来金融新基建的重要建设者。而众安在做好自己科技产品的同时,将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持续对外输出,帮助整个保险生态包括金融领域的同行们更好地拥抱新时代的机遇,为保险“新基建”储备先进技术实力,践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领军人的使命。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内经济加速转型升级等重大挑战,“新基建”战略被提出,并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政府、产业界、学界、创投圈都是十分关注“新基建”的落地和发展,“新基建”成为年度热搜,点燃市场大讨论。 加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中国实现多种战略目标的关键之举。在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我们已经看到了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为代表的“新基建”,在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同样,我们也能看到“新基建”带来的万亿规模投资。据《IPO观察》统计,目前,已有13个省市区发布了 2020 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 33.83 万亿元。 “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从短期来看,“新基建”将助力稳投资、扩内需和增就业,从长远发展来看,更将有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政府力量,为产业链现代化清除障碍、注入动力,需要头部企业发挥带头作用,也需要社会各界资本良性投入,逐步构筑产业链良好生态。 万亿投资的加持之下,不只是大公司,创业公司也加入到了“新基建”的行列当中,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遍地开花,为“新基建”带来了丰富的创新。 36氪十分关注新基建领域创业公司和整体行业的发展情况。36氪注意到在新基建建设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成长型的创业公司,它们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基建的各个领域中深耕,是新基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基于此,36氪对新基建领域进行检索和调研,重点关注新基建领域的创业公司,并从企业商业价值、企业创新价值和企业产业价值三个维度进行综合的评比,找出新基建领域表现最具成长性的六十家企业。重磅推出“36氪WISE2020新基建创业榜,寻找最具成长性新基建创业公司TOP60”。 自6月1日榜单评选启动以来,已有数百家企业报名参与评选。36氪本次榜单评选从6月初启动,分为三期进行评选,第一期「最具成长性新基建创业公司TOP20」评选结果已于6月24日公布。 此次公布的是第二期「最具成长性新基建创业公司TOP20」,最终「最具成长性新基建创业公司TOP60」完整榜单将于12月底揭晓。 第二期「最具成长性新基建创业公司TOP20」具体名单如下: 第二期「最具成长性新基建创业公司TOP20」 据悉,第三期报名招募时间将于10月开启,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 第三期报名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10年前有多少人想到了微信能够普及到并频繁与高效地应用到了今天的地步,我们不应该反省一下当年我们的前瞻性及想像力是多么贫乏吗?实际的情况将很可能是, 我们今天的前瞻性及想象力若干年后将被事实证明为过于贫乏,而非过于丰富。所以,对于信息经济的将来,我们必须展开高度的前瞻性思维及想像; 如此,对于信息基础设施, 进而”新基建“的发展空间就不会质疑了。 “新基建”正日益成为政府的政策重点和市场的关注热点。此概念提出后的初始阶段,关于其定义和涵盖范围有很多争论, 一度七大领域的说法占主导。后来, 国家发改委对此定义与范围作了公开的说明与解释。国家发改委的全称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其前身是号称为 “小国务院”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现在的职责范围虽没有其前身那样大至涵盖国家及各省市经济发展指标的制订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立项及审批,但专注于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规划,是国家长远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政策的制订者。“新基建”窄义而言是国家新的产业政策,广义而言是有关今后我国社会、经济与产业整体发展的新政策集合,所以应该是由国家发改委来定义、设计、规划与实施的。这就是说,关于“新基建”,国家发改委的说法是最具权威性的。 根据发改委的权威说法, “新基建”的定义为,以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与市场上的定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更系统、准确与清晰,其中的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更凸显了信息网络在“新基建”中的基础地位。更重要的是“新基建”的涵盖范围,发改委的权威说法是涵盖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等。由此可见,“新基建”的核心是信息基础设施及其应用设施的建设。 那么如此定义的“新基建”, 到底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即,到底代表多大的投资规模,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又有多大呢?对此很多人抱有疑问, 也是市场关心与争议的重点。 关于代表多大的投资规模,由于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目前很难有一个准确的估算,市场上的一些估算都不全面。应该说,当前这一规模不会太大但也不是太小。但关键是,随着“新基建”的大力推进,此规模从今年开始可望呈现持续性的跳跃式增长,从而在若干年后逐步扩大到主导固定资产投资的地步。如上所提,“新基建”的核心是信息基础设施;如果相信信息经济将是今后经济发展方向的话,则这一指望就是现实的。当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四大项目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窄带物联网(NB-IOT)和北斗导航;每一大项目都意味着庞大的投资。仅就5G而言, 据《2019年中国5G产业市场研究报告》预测,今后15年全球5G产业的投资额将高达3.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约30%,并将创造出12万亿美元的销售额。 至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多大,还应该或更重要的是看信息基础设施对于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包括在上游与下游两个方向上的带动。在上游方向上,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人工智能平台、物联网网络、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网络、区块链网络等,都是由各种信息技术设备组成的,这些网络/平台/中心的建设需要购买这些设备,必将带动这些设备的投资;这些设备又是由各种元部件组成的,又将带动这些元部件的投资;元部件又将带动金属/非金属材料的投资,…。这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有人会说,每一个行业的投资都会带动其他行业的投资,都有如此的乘数效应。的确如此,但必须看到,带动不同行业投资的力度,即乘数效应的大小是不同的。信息技术产品是由各种不同类型且数目庞大的元部件组成的,上游产业链长而又粗, 所以带动其他行业投资的力度,即乘数效应大于一般行业。如上所述,其将直接地带动信息设备制造、电子元部件製造,包括集成电路,与金属及非金属材料制造,包括半导体,同时还将间接地带动很多其他行业,如机械、化工、黑色和有色金属采掘、封装、物流及信息服务等等。 在下游方向上,信息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后将大大提升各行各业的生产能力及效率,如”互联网+效应”。从信息经济内部开始,5G网络将大大提升智能化水平从而使得人工智能的应用得到普及,大大提升万物相联的能力从而促成物联网,包括车联网的实质性崛起,大大提升VR/AR的效果与效率从而将VR/AR嵌入实体经济与人民的生活。这样, 智慧工厂、智慧办公室、智慧家庭和智慧城市将从梦想变为现实,信息经济将惠及整个经济及社会,或者说整个经济和社会将信息化。比如,根据赛迪顾问发佈的《2018年中国5G产业与应用发展白皮书》预测,之后5年5G将直接拉动智能网联汽车1.3亿辆,物联网连接数124.5亿,VR/AR设备出货量2,356.2万台。以金额计,仅是物联网连接数124.5亿,一个传感设备的价格如果按100元算就是1.245万亿元,按1,000元算就是12.45万亿元,而按10,000元算的话则是124.5万亿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从而对经济是一个多么大的拉动。 如此下来,今后蓝领和白领都将分别在智能工厂和智能办公室中生产和工作,而人们的户内与户外生活都分别在智慧家庭与智慧城市中度过,这将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景象,而这一景象又需要多么庞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及其应用设施来支撑。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空间及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因而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当然,这一景象目前还在憧憬阶段,还需要有高度的前瞻性思维来想像。有人可能会批评这样的思维与想像过于丰富。但如果我们回顾一下10年前有多少人想到了微信能够普及到并频繁与高效地应用到了今天的地步,我们不应该反省一下当年我们的前瞻性及想像力是多么贫乏吗?实际的情况将很可能是, 我们今天的前瞻性及想象力若干年后将被事实证明为过于贫乏,而非过于丰富。所以,对于信息经济的将来,我们必须展开高度的前瞻性思维及想像; 如此,对于信息基础设施, 进而”新基建“的发展空间就不会质疑了。
技术变革日益深入生活的毛细血管,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日常消费到尖端产业,华映的投资逻辑始终紧扣数字技术的进化更迭。 9月17日,在2020华映资本年度大会上,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发表了主题演讲《双循环与新基建》,管清友表示,在双循环、新基建的背景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变化的新时代: 1.国内环境发生了变化。未来发展方式转变不是“要不要干”,而是“怎么干好”的问题。 2.在货币政策常态化、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很难出现高估值、高溢价情况,未来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和方式要发生改变,避免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情况。 以下为在管清友在2020华映资本年度大会上的演讲实录: 非常荣幸接受华映资本的邀请。 无论是今年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我们有生之年,遇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不只是“喊喊口号”的新时代,而确实是一个可以在历史教科书里看到的变化之年。 双循环、新基建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我今天想着重从《双循环与新基建》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几年的观察。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紧张感、焦虑感。无论你是来自于政府、投资机构,还是创业企业,过去只是在电视上看看而已的一些因素,现在要作为企业经营或者是投资当中的一个考量了。 新基建,就是现在必须要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认真考量的一个事情。 中国领导人在5月份,正式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样一个构想。这个事非常重要,大家不要觉得这个宏大的命题或者是发展跟你没什么关系,其实跟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 “双循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呢? 5月23日,中国领导人做了比较精确的阐述,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落脚点,特别强调的是“逐渐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短期来讲,双循环是“十四五”规划重要的关健词;长期来讲,这意味着我们过去的国际大循环格局肯定会发生变化。 做这个事情的必要性、可行性,在领导人的讲话里大概可以看出端倪。从背景来讲: 第一,国际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无论是LP、投资机构还是被投企业,特别是被投企业,过去不太关注这个事,一般是“我们都搞自己的研发、销售就可以了,这些跟我没关系”。但是这次张一鸣事件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你不去关注它,它会关注你。 第二,国内环境确实发生了变化。我们面临着发展方式变化,同时疫情对我们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外部环境压力下,发展方式转变也不是“要不要干”的问题,而是要干好的问题。如果不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未来5到10年国际竞争中,我们会落下一大截。 第三,在货币政策常态化、注册制改革背景下,资本市场作为主要的退出通道,很难再出现高估值、高溢价的情况。而退出逻辑的改变,势必会促使未来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和方式要发生改变,避免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情况。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六个关键词 国内大循环可不可以搞成?可以,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径。 那么在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有哪些关键问题呢?我个人初步总结了一下,大概有6个关健词。 第一,平行世界。未来的世界,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角度来讲,很难再回到全球化最繁荣的时候。 投资机构在全球的投资,对外币基金的管理,还有创业企业的“产业链布局”,可能都要考虑“目的地”,特别是跟中国关系发生变化的这些国家或者是经济体,了解他们对于投资和并购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的国际投资风险增加了。 第二,内需主导。内需主导,简而言之,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过去的需求拉动主要是靠外需,这种局面确实要改变。但如何去启动内需?启动内需不是简单的刺激消费,启动内需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生产要素改革,跟今天的主题最密切的生产要素就是数据。 数据的应用者,是不是要分享整个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红利呢?政府是不是要进行监管?这种新的产权形式如何构成?这些都是关键问题。其他拉动内需所需要改革的生产要素,还有土地、劳动力等等。 第三,统一市场。简而言之,在加入WTO之前,“统一市场”主要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但在当前的内外形势变化下,我们对市场统一性的要求更高了。这里面确实有大量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商业机会,比如说社保统一、市场行业管理统一、监管更加透明等等。 第四,数字基建。我相信我们这一轮的新基建或者是数字基建堪比美国90年代初期所谓的数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中国最大的意义,就是基础设施的升维。 那么这些带来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第五点,区域变局。很多城市的经济功能,要面临重新定位或者是区域上面临大的洗牌。 另一个结果是:第六点,产业链重构。国际分工变化,倒逼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新基建特别重要,最大的一点是基础设备升维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对于投资、创业机构来讲,这是确定无疑的赛道,从政策上来讲,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三类代表性企业逐鹿新基建 我们简单帮大家梳理了一下500多家新基建的代表性企业,其中70%以上是上市公司。这500家公司,2019年营收是12万亿,横跨大概七大领域,这里面有的大,有的小,我们大概把它划分成三类公司: 一类是实力雄厚的综合巨头,业务横跨七大领域当中至少三四个。他们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资源,全面布局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基建核心领域,并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先发优势。这一类企业有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 第二类是赛道升维的老牌强者,他们基于比较深的护城河,持续深耕核心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会因新基建技术的加持出现赛道升维,在新的赛道上实现新的跨越。二级市场上来讲,最大的增量来自于第二类公司。由于赛道升维,他们的估值逻辑发生变化,原来可能是把它当做制造业企业,现在把它当成新基建企业。联想、新东方、紫光股份等归于此类。 第三类公司是快速抢跑的垂直新锐。他们从新基建关键细分领域快速切入,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不断丰富内涵,绽放新光彩。宁德时代、科大讯飞、汇川技术等都是优秀代表。 帮大家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个人持乐观态度,不用太焦虑; 第二,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尽管全球化逆转,中国增长的潜力确实还是最大的; 第三,双循环大的格局下,我们今天所处的赛道也是确定无疑的,对投资机构来讲,我们要在确定的赛道上,选到好的运动员。
在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基础设施的升维迫在眉睫。新基建作为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正在积极地推进。中国发展新格局,为新基建带来了何种机会?新基建如何支撑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密集落地的政策到底有何深意? 日前,在由牛津中国论坛和伦敦政经中国论坛联合主办的会议上,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发表了主题演讲,探讨了在当前格局下,中国新基建的发展和如何寻找最具代表性的China Built。 以下为会议内容整理(部分): 核心观点 新基建是新一代中国版信息高速公路重要的发动机,我们现在面临着从高铁到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升维,过去每一轮的升维带来的变化非常大,对各位的职业发展、求职、创业和投资,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现在我们要顺势而为。 新基建站上风口,乘数效应可期。从主观的政策支持力度上看,重心偏向稳增长,为近几年来最强,地产接近饱和,制造业处于顺周期,基建成为主力,尤其是新基建;从客观的资金支持力度上看,财政发力积极,为近几年最宽松,比如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抗疫国债、扩容专项债等。预计2020-2025年新基建能带动11万亿投资,平均增速10%,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级市场的逻辑是先看行业、再看公司,行业景气度向上、具备核心竞争力、长期业绩确定性高的公司会被给予更高的估值,所处的赛道不一样,估值的溢价空间也不一样;综合巨头和垂直新锐,本身就处于科技赛道上,资本市场已经给了充分的估值,特别是新基建领域。从资本市场角度看,需要关注老牌的优质公司,这些公司的价值需要重估。 国内外形势快速变化,双循环必要且可行 新基建不失为一个大的行业赛道,提了一个关键词,就是“China Made”到“China Built”的转变,我们现在要寻找最具代表性的新基建公司,背景就是着力构建“双循环”格局。 我给大家简单理理,“双循环”这个事最早是5月14日提出,说的比较详细是5月23日,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有什么背景呢? 过去四十年,基本的发展格局是“大开大合,大进大出国际大循环”,由中国宏观经济协会的秘书长王建提出。现在为什么会提“双循环”?肯定是和“大循环”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不一样了,国内面临转型升级,国际上的门越开越小,有主动选择的原因,也有被动选择的原因,从可行性上来讲,中国这样的体量启动“双循环”有很大的潜力。 第一,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消费升级(带来更多成长空间);第二,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第三,至少还有2亿人尚未实现真正的城镇化;第四,近6亿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新基建是新一代中国版信息高速公路重要的发动机 (新基建)之所以重要,核心原因是我们面临一次基础设施的升维,什么意思? 过去40年里,大家经历了从乡间公路到高速公路,到高铁的升维,我们现在面临着从高铁到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升维,每一轮(基础设施)的升维都带来非常大改变,对各位的职业发展、求职、创业和投资,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是所谓的行业赛道,可以说是一个大势,我们要顺势而为。 1993年,美国发布《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计划》,2013年信息服务业创造的价值,已远超汽车工业百年发展所创造的价值,令美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20%~40%,并且推动了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长期提供了大量高收入就业机会,让IBM、HP、Intel、微软、思科等老牌ICT企业焕发了新生机,增强了美国半导体材料、芯片、计算机系统、通讯设备等IT基础架构的全面领先能力,并催生了雅虎、谷歌、亚马逊、eBay等明星企业。 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数据显示,美国数字经济总量蝉联首位,数字经济规模高达11.5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6.1%;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第二位,达4.0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9.6%。 对比美国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我们现在的数字化基建或者“新基建”的建设,我们发现基本一致,也就是美国开展数字信息高速(建设)的30年后,我们开始了新基建。 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新基建是重要驱动力 新基建的要义在于国际竞争,我们需要在未来十年里跟所有的国际同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不断解决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还要争取做到“换道超车”。 大家常听到的是“弯道超车”,我个人不太建议用,弯道经常会翻车,大部分人没有电影里的漂移技术,但人家开跑车,我们可以开直升飞机,这叫“换道超车”。新基建就是“换道超车”非常重要的形式。 新基建站上风口,乘数效应可期。从政策的态度来说,总体是比较友好的。从主观的政策支持力度上看,重心偏向稳增长,为近几年来最强,地产接近饱和,制造业处于顺周期,基建成为主力,尤其是新基建。从客观的资金支持力度上看,财政发力积极,是近几年最宽松的,比如提高赤字率到3.6%以上,发行特别抗疫国债1万亿,专项债扩容至3.75万亿,还有政策性金融工具值得期待。 预计2020-2025年新基建能带动11万亿投资,平均增速10%,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招商证券数据) 这次和2009年4万亿有所不同,4万亿政策是政府主导,亲自下场,短期内确实能拉动经济,但后遗症很大,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与一次系统性金融风险擦肩而过。 新基建可关注三大主线,老牌公司价值需重估 根据国家发改委定义的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第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属于基础设施的深度应用,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第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且具有公益属性。 我们给大家梳理了大概500家(新基建)公司,供大家参考,涉及7大领域,对于各位来讲,确实是一个大的行业赛道,特别是有投资、创业、求职与此相关的,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企业层面我们根据规模和技术密度、所处的行业赛道等分成了三类,提了十个公司,以这十家公司为代表。 第一类是实力雄厚的综合巨头(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第二类是赛道升维的老牌强者(联想、京东方、紫光股份),第三类是快速抢跑的垂直新锐(宁德时代、科大讯飞、汇川技术、四维图新)。【文末附详细500家新基建公司图示】 二级市场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先看行业、再看公司。行业景气度向上、具备核心竞争力、长期业绩确定性高的公司会被给予更高的估值,所处的赛道不一样,估值的溢价空间也不一样;对于综合巨头和垂直新锐,本身就处于科技赛道上,资本市场已经给了充分的估值,特别是新基建领域。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老牌的公司,这些公司的价值需要重估。华为也不上市,像综合巨头和垂直新锐都在资本市场,老牌公司很重要,有的可能原来是组装电脑的(公司),现在是新基建公司,或者原本是中低端制造业,现在开始变成数字经济公司了,所以估值逻辑和投资逻辑都有变化。 我希望大家关注这三类公司,并且在未来“双循环”格局之下,能够和这三类公司共同成长,如果能够进入到这个赛道,或者在这个赛道上参与国际竞争,我觉得也是人生一大幸事,祝福大家,也祝大家好运。
9月14日,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正式拉开帷幕,5G云网新基建、新技术、新应用等网络安全新议题成为亮点。有业内人士表示,新基建涉及整个社会全场景的数字化改造,其安全需求来自于各行各业不同层面,从基础设施到数字化平台、再到行业应用,其安全需求至少是千亿级别。记者了解到,不少上市公司已经提前布局。 新基建激发千亿安全需求 接受记者采访时,奇安信集团合伙人、负责战略投资与生态体系建设的主管副总裁陈华平正密集穿梭于券商策略会,新基建给网络安全企业带来的新机遇成为机构关注的热点。 今年3月,奇安信推出了面向新基建的新一代网络安全框架。“目前通过框架的指引,有数十个重点客户的五年或三年期网络安全规划正在进行中,从而为甲方客户的安全体系化发展奠定基础,并牵动大量预算,这为公司主力产品及业内伙伴创造了大量市场机会。”陈华平告诉记者。 “当越来越多敏感信息和关键业务离开内网环境暴露在互联网中,对安全的需求和要求也更进一步提升——在任何终端或边缘,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安全连接和访问,正成为安全的大趋势。”网宿科技副总裁吕士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新基建的加码引发了安全的关口前移、规划先行,安全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与信息化平级,在企业预算投入和部署上占比明显提高。”陈华平告诉记者,“新基建涉及整个社会全场景的数字化改造,其安全需求来自于各行各业不同层面,从基础设施到数字化平台、再到行业应用,以政策作为牵引和加持,后期则依靠市场驱动来落地。新基建是万亿级的投入,之后是规模更为庞大的市场,其安全需求至少是千亿级的规模。” 网络巨头频频加码云安全 新基建带来新需求,网络安全厂商如何把握?云安全成为一个突破口。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报告,42.4%的企业在选择公有云服务商时会考虑服务安全性,43%的企业在私有云安全上的投入占IT总投入的10%以上,企业如何构建安全云平台成为上云的关键要素。 在腾讯副总裁丁珂看来,云已成为安全攻防的主战场。日前,腾讯安全正式对外发布腾讯云原生安全防护体系,围绕安全治理、数据安全、应用安全、计算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层面,搭建完整的云上安全防护架构。此外,腾讯安全还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天融信、绿盟科技、深信服等联合发布了国内首部《云原生安全白皮书》,探索安全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 今年7月,奇安信正式登陆科创板,“云和大数据安全防护与管理运营中心”成为募投项目之一。陈华平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进展迅速,从7月份立项至今,已经完成研发和测试环境搭建,以及团队扩充、招募、培训和产品体系第一阶段产品规划,即将开始研发和测试工作。 据吕士表介绍,网宿科技正在加大云安全领域的布局和投入,依托CDN的边缘安全优势和海量节点资源,以大数据分析挖掘和人工智能为驱动,打造强大的智能边缘云安全平台,能重点覆盖网站云WAF、智能云清洗(抗DDoS)和业务防护三大领域,实现全面、智慧的云安全防护体系。与此同时,网宿在全球范围内上线了12个清洗中心,安全防护规模已达到15Tbps。 科创板上市公司安恒信息已尝到云安全市场高增长的甜头。公司2019年年报显示,云安全平台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76.25%,是安恒信息增速最快的产品。面对新机遇,安恒信息又推出了集多云管理和多云安全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安恒云”。在公司看来,多云和混合云的场景在国内市场上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多云安全和混合云安全将成为云安全解决方案需要解决的痛点。 “零信任”下产业新格局 今年8月,零信任产业标准工作组发布《零信任实战白皮书》。这是国内首个基于攻防实践总结的零信任安全白皮书。 什么是零信任?吕士表告诉记者,零信任创建了一种以身份为中心的全新边界,是适应数字化浪潮的安全访问架构,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越来越多企业上云,以及员工自携设备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的兴起,传统IT网络安全中的“边界”愈发模糊,从而导致了传统防御手段显现出瓶颈。 “我们能看到全球各大厂商都在布局零信任,而且已经有权威报告指出这一技术正在快速普及。比如Gartner就称,到2023年,60%的企业将采用零信任代替大部分VPN。”吕士表坦言,“从云安全服务商的角度,我们能感受到客户们对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 是否引入零信任理念开始成为投资者考量网安企业技术实力的一大选项。互动平台上,以“零信任”为关键词的提问明显升温。 据吕士表透露,网宿科技正在布局的零信任相关技术,其总体思路和Gartner提出的SASE更为接近,主要是利用网宿在CDN领域的优势,在零信任访问框架下,将SD-WAN、网络安全和边缘计算相结合,实现用户“在任何终端或边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安全连接和访问”,目前我们的ESA产品就是采用了这一思路。“我们认为,随着新基建快速推进,数字化加速实现,这将是一个非常确定的市场机遇。” 山石网科透露,目前公司已发布的产品中,山石云·格是典型的采用微隔离的方式实践零信任的理念;同时,公司的下一代防火墙、内网安全、态势感知等产品均基于零信任的理念进行设计研发。 启明星辰也透露近两年正重点布局零信任,已推出启明星辰零信任管控平台,包括身份管理、认证管理、权限管理、审计管理四大模块,实现细粒度的访问控制、应用系统改造、全方位的敏感数据防护等特色功能。 奇安信也已将“基于零信任的动态可信访问控制平台”作为募投项目之一,并已经开始服务平台的搭建。陈华平强调,零信任是能很好地实现“内生安全”,是一套新的方法论,也不是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与具体业务相结合,依赖终端、网关、云的全产业链协同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