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业银行积极抢抓5G新基建发展机遇,采用“多维融资+模式创新”、“金融科技+场景应用”和“多方联动+定制产品”等方式,全力做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铁塔等5G新基建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截至6月末,累计为新基建龙头企业上线账户近1500个,发放贷款近100亿元,累计发行债券近100亿元。 农业银行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模式,以多维融资服务助力5G网络建设。发放贷款近百亿元支持电信基础设施企业新基建项目,助力企业加快推进5G建设。同时,为企业发行债券,实现与中国铁塔债券承销业务首笔突破、中国联通债券承销额度再创新高。此外,积极推动票据转贴现业务,支持新基建龙头企业扩宽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银行全力推进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以金融科技赋能5G产业发展。在农行总行大客户部的牵头下,农业银行成功为大型电信运营商上线“现金管理+银企直连”新系统,提升企业现金管理效率;通过总分支联动,助力龙头电信运营商上线全国资金管理系统,为5G发展提供资金助力;为5G电信运营商财务公司和核心子公司上线“银企直连”系统,借助科技和场景应用优势,助力央企数字化转型。 农业银行大力推进总部营销,通过公私联动、总分联动、部门联动等方式,满足企业个性化金融需求。农行总行大客户部联动网络金融部、北京分行,在中国移动APP端上线农行信用卡及ETC办理专区。打造“跨部门+总分支”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通过定制相关金融产品,进一步增进与5G新基建龙头企业银企合作关系。 农行总行大客户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业银行将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满足新基建领域企业金融需求,为5G新基建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7月3日收盘,金属制品板块相关指数报收731.44点,涨幅1.03%,创近一年来高点,相较去年同期上涨16.06%。分析人士认为,近期金属制品板块持续走高与下游新基建刺激需求有较大关联。 2020年以来,“新基建”重要性再次提升,全国各地纷纷抢占“新基建”风口。 招商证券分析,2020年到2025年,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领域的总投资规模预计达34400万亿元;在特高压输电方面,规划2020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811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规模5411亿元。随着下游新基建投入的增加,将对上游金属材料行业需求端产生巨大影响。 眼下,我国金属制品行业已进入成熟期。截至2020年一季度,金属制品业存货为4192.90亿元,同比增长9.20%,产成品存货为1732.80亿元,同比增长25.10%。在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日益激烈情形下,行业整体利润持续下滑。即便如此,恒星科技仍保持了营收与利润双增长态势。 公开资料显示,恒星科技的产品主要包含子午轮胎用钢帘线、胶管钢丝、超精细金刚线、镀锌及合金镀层钢丝、钢绞线、PC钢绞线等,广泛应用于电力电缆、架空电力线、特高压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港口、光伏太阳能用晶硅片切割等行业,隶属于七大战略性新型产业中的新材料领域。 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33.86亿元,同比增长12.33%;归母净利润8484.53万元,同比增长161.12%。在营收结构中,占比前三的预应力钢绞线、钢帘线和镀锌钢绞线产品的应用领域恰好契合新基建发展方向。未来随着下游市场需求扩张,产品销量有望大幅提升。 此外,恒星科技曾在2018年通过子公司内蒙古恒星化学投资建设“内蒙古恒星化学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高性能有机硅聚合物项目”,进行外延横向扩张。据了解,内蒙地区在直接材料成本和能源耗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有机硅产品也是新基建重要材料之一。
日前,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多个“新基建”项目招标结果公布,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神州控股)旗下公司凭借强大的自主创新技术实力,再赢市场青睐。 神州控股旗下公司将在此前由其建设的龙岩市网上公共服务平台(e龙岩)、三明市网上公共服务平台(e三明)等项目基础上,负责e龙岩运营推广服务、e三明运营推广服务、三明市网上办事大厅升级改造、三明市积分入学等多个项目建设,总金额超千万元。 今年6月份,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方案》,将发力新型基础设施,以整体优化为导向,以协同融合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优质精品5G网络、“5G﹢工业互联网”工程、数字农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 福建省数字办近日公布的省数字经济年度重点建设项目中数字新基建项目52个,总投资72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6亿元。 作为致力于以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赋能城市智慧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高科技企业,神州控股目前已经在福建省多个城市深耕,助力多地“新基建”加速落地。 在龙岩和三明,神州控股不仅仅是搭建一个简单的“惠民”、“便民”平台,而是依托大数据技术连接起市民、政府和企业,构建起一个以市民需求为核心的高效公共服务闭环,驱动流程再造与服务创新、促进政府机制的改革。 据了解,不仅仅在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漳州市,目前神州控股智慧城市深耕模式还正在长春新区、唐山市、威海市、徐州市、佛山市、曲靖市、柳州市等多个地方落地,助力当地“新基建”加速发展。
近日,在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云开幕式暨主题峰会上,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网络安全已从数字化的附庸产业转为新基建的基石产业,因此,要把网络安全当作新基建的“基建”,建设好安全基础设施。 近日,在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云开幕式暨主题峰会上,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网络安全已从数字化的附庸产业转为新基建的基石产业,因此,要把网络安全当作新基建的“基建”,建设好安全基础设施。 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 除了拉动短期投资,新基建的核心在于数字化,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加速推动国家从信息化阶段走向数字化阶段。 数字化在解构旧世界,同时也在建立新的数字孪生世界。进入全面数字化有三大特征,即软件定义世界,万物皆可互联,数据驱动一切。同样,数字化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和挑战,涉及工业生产、金融、能源、医疗,甚至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安全基础不牢,新基建和数字化就无法运转,甚至会崩塌。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基建是构建数字孪生世界大厦的“地基”,而安全是“底座”。周鸿祎将新基建面临的“大安全”挑战概括成“七个大”,分别是: 战场大:漏洞无处不在,一切皆可攻击,未来网络攻击能够贯穿到各个场景,不分国家、企业和个人,所有的领域都将面临来自网络世界的攻击; 对手大:玩家升级,网络攻击方从“白开心”“纯小偷”跃升至网络犯罪组织、网络恐怖主义和国家级黑客组织这样的“大玩家”,其组织化程度和技术实力之高相当于“正规军”; 目标大:攻击意图更具野心,从伊朗核设施遭受“震网”病毒攻击,到希拉里邮件门事件,再到委内瑞拉电站遭网络攻击陷入崩溃,这些攻击事件主要瞄准企业重要资产、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重要政府部门,达到中断工业生产,瘫痪电力、交通、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颠覆政权,甚至影响战局的目的。未来数字基建必然成为“靶心”,一旦被攻击影响巨大; 布局大:敌已在我,针对重要目标的攻击往往经过周密准备和复杂的策略,进行长期潜伏、持续渗透。为达目的,在产品中预制后门、利用供应链发起攻击都已经是“常规操作”。御敌人于国门之外已经很难做到,必须假设敌已在我。 手法大:无所不用其极,后门、APT攻击、0Day漏洞利用、定制化恶意代码,以及社会工程学等攻击手法越来越高级化和多样化,暗战越来越多,传统的单点检测、碎片化的防护方案越来越无能为力; 代价大:损失重大,据埃森哲估算,2019年全球因网络攻击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5万亿美元,是2018年的1.6倍;到2025年,预计达到5.2万亿美元。Gartner数据也显示2019年66%的企业遭到黑客攻击,54%企业至少被黑客攻击一次或多次。当外部威胁与内部脆弱性叠加共振,一次网络攻击即可造成重大损失; 难度大:攻防不对称急剧加大,攻防资源向供给方倾斜,要发现、阻断和溯源网络攻击难度骤增,“谁进来了不知道、是敌是友不知道、干了什么不知道”的被动局面成常态。 在各国激烈角逐制网权的网络空间新变局下,来自大对手针对新基建发起的大布局、大烈度、防护难度大的网络攻击,让传统安全防护体系似乎都成了“摆设”。
拉勾大数据研究院联合App发布了《2020年新基建人才报告》。本报告基于平台招聘与求职大数据,对新基建政策关键词相关的人才需求与流动趋势进行观察。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继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新基建大潮就此拉开。该报告也统计了六大新基建直接相关的行业人才需求,统计发现,需求指数大幅上升,至2020年底,新基建相关核心技术人才缺口将达420万。杭州成为对新基建“最敏感”的城市,相关人才需求增长达28%稳居全国第一。新一线城市受新基建影响,正迎来数字化人才需求的集中增长。《2020年新基建人才报告》中提及的主要统计数据及趋势包括:区块链行业人才招聘涨幅67%位居首位,其次为人工智能涨幅37%春节后,企业招聘需求曲线快速回升,相比对其他互联网人才的需求,新基建相关人才的需求曲线增速更快。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新基建相关人才需求指数和职位投递指数同步增长。2020月3月,新基建相关职位投递满足岗位需求的86%,随着更多新基建人才需求被释放,投递量仅可满足需求量的56%,人才缺口趋势愈加明显。据预测,至2020年底新基建相关核心技术人才缺口将达420万。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基建核心技术直接相关的六大行业(企业服务、区块链、人工智能、数据服务、物联网、信息安全),相关人才需求增长最为明显。其中区块链行业需求以增幅约67%位居第一,其次为人工智能行业增幅37%;企业服务行业增幅34%;物联网与信息安全行业增幅均为32%;数据服务行业增幅最低,约28%。电商行业人才流动率最高约26%,医疗健康行业人才需求量增幅达47%新基建政策加速了互联网人才流动“迁徙”,其中,区块链人才流入指数最高为192.7,其次为人工智能132.5,数据服务行业102.8。从新基建人才的供给来看,电商、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企业服务是为新基建输送人才最多的四大行业。其中,26%新基建流入人才来自电商行业,电商成为新基建人才最大的“孵化场”。从新基建人才需求来看,传统教育、传统金融、物流运输、医疗健康领域,成为新基建进程最快的四大领域,其中,医疗健康行业人才需求最高,增幅达47%。物流行业需求有所下降,疫情期间全民隔离对于物流需求集中爆发,此状况下行业急速扩张,呈现明显增长趋势,随后疫情趋于平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回缩6%。技术开发成为新基建最缺人才,架构师薪资最高随着各地新基建计划的推进,相关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攀升:5月需求增长178%,招聘岗位数量是2月招聘总量的2.8倍。招聘需求多集中在技术研发,其中,IT技术支持岗位需求增幅最大,达42%。2020年5月,新基建核心岗位人才的求职活跃人数明显增加,售后工程师、IT技术支持、数据开发的求职者活跃度最高,分别为32%、28%、28%。通过求职者对意向岗位的点击、收藏、投递等行为来看,Java工程师、产品经理、Web前端工程师是最受欢迎的新基建职位,Java开发的人才需求最大。薪酬方面,各行业岗位新基建人才平均薪酬为17895元/ 月,其中物流运输以23282元/月位居第一,其次为人工智能、传统教育。从1月到5月,新基建相关企业的核心岗位薪资普遍迎来增长,Ios开发涨薪幅度高达12.3%。架构师以平均月薪36200元,成为最高薪新基建岗位。新基建人才专业方面,大多来自于工科类院校、岗位对口的科班出身,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为新基建输送人才最多的三大专业。在毕业院校方面,深圳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成为新基建人才供给最多的三所院校新一线城市新基建,杭州“最敏感” 随着各地陆续推出新基建相关政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等城市的新基建人才需求量迎来增长。人才需求总量来看,北京第一、深圳第二;人才需求涨幅来看,杭州以28%稳居第一,成都、深圳紧随其后,可见,新一线城市受新基建影响更大,正迎来数字化的集中增长;在看人才薪酬方面,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相关职位薪资最高,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在涨速上更快。新基建是智能经济的底层框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新数字化高速公路——它不仅影响着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在加速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国民经济全局转型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新基建也在创造数倍于互联网的岗位需求,并带来中国数字化人才职业需求的新一次大爆发。
◆新基建本身会形成规模庞大的数字经济产业,还颠覆性地将传统产业数字化,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跟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五位一体将形成数字化平台的有机体系,共同生成在5G基础上,成为一个类似于人的智能生命体 ◆在加快新基建“硬”投资的同时,更要注重改善以新基建为基础的产业发展“软”环境,以产业繁荣和创新活力来衡量新基建的实际成效 ◆企业搞产业互联网不能再像搞消费互联网那样靠烧钱抢入口、靠赢者通吃的竞争手段,而是要注重开放共享、深耕产业链供应链具体场景,注重各类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的互认互联互通,注重数据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产权保护和安全有序流转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负面冲击背景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对冲疫情影响,还将为疫后经济复苏和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理解新基建的经济性质、把握新基建的重大机遇、培育基于新基建的新产业是加快新基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月27日,山西阳煤集团新元煤矿,井下设备产生的各类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到地面 梁晓飞摄/瞭望" data-link=""> ▲ 5月27日,山西阳煤集团新元煤矿,井下设备产生的各类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到地面 梁晓飞摄/瞭望 与传统基建有四个不同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给出的定义,新基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 5G 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涵盖了通信、算法、算力等方面;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是应用上述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赋能增效、改造升级,形成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比如支撑重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大科学装置、大试验平台等。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有以下几方面不同: 一是从服务的对象看,老基建如机场、铁路、公路等针对的是人流、物流,为人员流动和货物贸易提供极大便利;而新基建如 5G 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更多针对的是信息流、资金流,不仅为人们提供点对点即时信息服务,还通过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金融支付工具便利资金流动,也为基于网络的服务贸易提供极大便利。 二是从投资的经济性看,老基建投资大、回收慢,一条 100 公里的高速公路投资规模至少 40 亿元,其回收期一般要二三十年;新基建投资规模大小不一,但总的来说回报期相对较短。 三是从投资主体看,老基建一般由政府投资,有的虽然采用 PPP 模式,但往往需要政府兜底;新基建则一般由市场主体自主投资,自负盈亏。比如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是由几大电信企业在投,前几年组建的铁塔公司也是以企业形式存在。 四是从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看,老基建投资形成了若干交通枢纽,奠定了城市经济这一人类伟大发明的发展基础;新基建投资则奠定了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这些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基础,不仅本身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数字经济产业,还颠覆性地将传统产业数字化,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万亿级投资 新基建涉及的信息基础设施如 5G 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本身将带来天量投资。根据工信部有关机构测算,2018 年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规模达到 6.4 万亿元,在 GDP 中占比达 7.1%。预计 2020~2025 年期间,我国 5G 商用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 10.6 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 3.3 万亿元。其中 5G 基站将会有 500 万~600 万座,每座 20 万元,投资规模也将达到万亿。 再如,各地正在兴建的数据处理中心,去年全世界在建大型数据处理中心 180 个。一般 10 万台服务器规模以上的数据处理中心算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处理中心,那么全世界就有 1800 多万台服务器在安装建设中。中国今后 5 年将会增加 1000 万台服务器。这 1000 万台服务器连带机房、电力等设施建设至少将带动投资 1 万亿元。再如物联网,预计未来 5 年将至少有 30 亿~50 亿终端联网,形成万物互联,将带来投资规模也会达 2 万亿~3 万亿。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也将是万亿级的。 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跟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五位一体将形成数字化平台的有机体系,共同生成在 5G 基础上,成为一个类似于人的智能生命体。如果将这种数字化平台用人来类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大数据就像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器官,云计算相当于人体的脊梁。没有网络,五脏六腑与和脊梁就无法相互协同;没有云计算,五脏六腑无法挂架;而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就是行尸走肉、空心骷髅。有了神经系统、脊梁、五脏六腑、皮肤和器官之后,加上相当于灵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系统,基础的“大智移云”平台就已经成型了。而区块链技术,就像人类不可篡改的分布式基因,经过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地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 颠覆性改造传统产业 颠覆性是指数字化平台跟传统产业或经济形态结合就会产生颠覆性改造作用:比如,跟城市结合就形成智慧城市,跟工业制造结合就形成工业制造 4.0,跟物流结合就是智慧物流,跟金融结合就是金融科技,它可以颠覆各个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特别是将形成具有颠覆意义的产业互联网。 所谓产业互联网,即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有明显的区别。比如,产业互联网是产业链集群中多方协作共赢,消费互联网是赢者通吃;产业互联网的价值链更复杂、链条更长,消费互联网集中度较高;产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是为产业创造价值、提高效率、节省开支,消费互联网盈利通常先烧钱补贴再通过规模经济或增值业务赚钱。 构建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数字化升级,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把原材料变成产品,还要加工“数据”要素,把数据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并进而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拓展产业链的价值空间。在发展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要进行大胆的变革,敢于抛弃落后的商业模式,对组织架构、组织能力进行升级迭代,提高组织内部协同效率,更好更快地为数字化转型服务。 产业互联网是一片蓝海,它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呢?有关材料分析,全球目前有 60 余个万亿美元级产业集群,可与数字化结合,实现数字化转型。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 5 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 15 年中预计可节约近 3000 亿美元,平均每年约 200 亿美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 10% 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 2000 亿美元以上价值。所以,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目前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今后的高价值公司很大可能主要产生于产业互联网系统。 推动中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目前正在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自 1760 年代至 1840 年前后,标志是机器替代人力,那个时候的清朝还处于沉睡状态;第二次工业革命,自 19 世纪 90 年代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那个时候中国还处于清王朝灭亡前后的动荡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自 20 世纪 40~50 年代至 2010 年前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其中。 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国都错过了,第三次中国赶上了,但只是参与。 2010 年前后,科技革命呈现出新特征,一些领域出现新突破,有人将之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创新能力也发生了新的飞跃。2009 年,华为开始布局 5G 领域的研发和投资,随后的突破奠定了中国在 5G 领域领先全球的地位。而 5G 正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关键技术。2010 年,我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并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2011 年,中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到全球总量的 1/4;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升至世界第四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专利数量全面超过国外在华数量。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基础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仍存在不少短板,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仍有待探索。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度冲击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唯有科技、唯有创新才是走出危机、赢得主动的治本之道。加快新基建建设,特别是加快布局一批以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同时辅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有助于打造基础研究、区域创新、开放创新和前沿创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动能,有助于中国参与甚至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重在应用重在规则 新基建投资能否物有所值,取决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一方面,这些新基建项目本身是否有其经济性?比如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能否做到成本足够低、服务足够好?功能足够强?一些地方既不是电力丰裕地区,也不是客户集中的区域,也没有有效降低能耗的手段和办法,这样的地方也搞数据中心就需要三思而行。 另一方面,消费者是否普遍有软件付费意识和习惯,换言之,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能否形成现实的购买力。有关材料显示,中国云市场的结构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别:中国云市场以 IaaS 为主,公有云 SaaS 占比仅为 33%;而美国云计算市场以 SaaS 为主,占比达到 64%。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消费者软件使用付费的意识和习惯有关。 新基建投资能否物尽其用,还取决于在此基础上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美国比,我国产业互联网还处于发展初期。国内消费互联网进入缓慢增长期,已接近天花板,现在渐渐进入拐点。目前,国内还没有什么产业互联网企业崭露头角。美国科技股前 20 位的上市公司,7 个产业互联网公司的市值等于美国最大规模 20 个上市公司市值的 50%。中国还没出现这个现象。 中国企业搞产业互联网不能再像搞消费互联网那样靠烧钱抢入口、靠赢者通吃的竞争手段,而是要注重开放共享、深耕产业链供应链具体场景,注重各类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的互认互联互通,注重数据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产权保护和安全有序流转。 总之,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外经济的背景下,发展新基建是应对经济下行的有力武器,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引领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战略依托。要遵循市场规律,避免一哄而上,在加快新基建“硬”投资的同时,更要注重改善以新基建为基础的产业发展“软”环境,以产业繁荣和创新活力来衡量新基建的实际成效。
“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基建”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持,不仅会促进产业链延展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投资机遇和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如果把“新基建”看作是基础设施,那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便是这个基础设施的外部保障设施和内部运营集成设施。由法律政策体系、人力资源、金融资本、社会环境、基础研究、研发中心、新型创新综合平台等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将为“新基建”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新基建”必将以推动产业发展新主体,以新的思维,新的方式,进行产品创新创造及新模式应用,引发市场科技创新的积极回应,这对各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基建”推进 科技创新主体转型发展 “新基建”中的“基”是“新技术+”实体经济、实体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是创新,包括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手段进行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基建”推进科技创新主动创造新需求。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阶段,打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体系,对于提升城市竞争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科技创新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软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环境、金融环境和人才环境等。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是政府、企业、市场、产业、金融、人才、制度和机制等创新要素紧密结合,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一种治理状态。各地推进“新基建”过程中,科技创新呈现出一种从被动适应需求到主动创造新需求的转变,这也正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所在。 “新基建”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企业是创新的基本载体,创新是企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才机制是企业创造创新的内动力。“新基建”将为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促使科技民营企业在智能数字化产业经济等方面大展拳脚。数字经济发展要求企业管理转型升级,从资源管理转型到业务能力提升层面。传统企业的优势在“资源”,数字化时代,“创新”才是企业的核心优势。“新基建”将带动新消费领域的投资,支撑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延伸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 “新基建”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基建”本质上还是基础建设,只是更加侧重科技技术供给能力的建设。由于“新基建”具有技术属性强、专业要求高、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等特点,所以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统筹规划、规范引导、监管监督、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分析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以科技创新驱动各重点领域数字化行政,将提升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公正监管、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构建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创造的外部环境,为企业投资在土地、能源、税收、融资、政策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支撑,将大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数字化转型。 “新基建”亟须 科技创新体系补短板 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促进“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协同发展。由于“新基建”尚处于起步阶段,精准化、专业化、系统化、生态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短板,亟须尽快补齐,提高制度供给能力。 首先,科技创新政策缺乏连续性。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的营造需要连续性和系统性的规范举措。良好的科技创新和生态体系,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不仅涉及政府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规划,还涉及政府管理体制问题,包括部门权责归属和相关管理机构运行。创新主体能否真正获得政策带来的好处,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得到执行。当前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精准度不够,不同部门和机构设立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统筹性不强,科技创新政策与财政、税收、金融、社保、人事等多项制度衔接不通畅。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生态环境有待完善,政策长效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落实。 其次,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产出率低,一些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欠缺,部分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研发与市场应用脱节,投资、研发、市场转化、产品应用等主体无法达成共识,原创性成果以及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技术储备不足,专利成果市场转化率较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协同性较差。 第三,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健全。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市场准入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度不完善,最终成果的归属、价值的评估、产权交易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可操作依据。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对侵权行为的执法强度、惩罚力度有待加强。现行法律政策体系中,有关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的规定不适应市场创新和成果转化需求,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的受益比例偏低。有关部门对创新容错未能形成统一联动的工作机制,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第四,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联动机制有待加强。“新基建”将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经济范式,同时可能会出现政府监管不能完全匹配市场主体创新发展需求的问题,诸如线上线下政务业务办理平台不统一、服务标准机制不规范等。科研管理体制不顺畅,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不科学,使用效率低下,监督不到位等困局依然存在。高端制造等科技创新要求在更高端领域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好人才,而当前的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开放式国际交流平台规模和体量较小,科技创新机构建设协同性不足,亟须加快以信息流和数据中心为枢纽的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有效整合和协同创新。 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保障“新基建”落地 “新基建”以科技创新为内动力,以企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建设主线。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实现,有效支撑“新基建”的落地推进都要求我们深化改革,协同推进政府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搭建新型平台、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措施机制。 第一,综合施策精准布局“科技创新+”体系。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统筹布局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人才、平台等科技创新要素。精准制定“网络+”“智慧+”“数字+”等科技战略。建立适应新技术新需求的科技创新制度,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为“新基建”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企业,培育形成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建立政策链、服务链和资金链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从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全面加大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第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在顶层设计上,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出台配套落实细则。通过奖励、补助和政策扶持,吸引新型投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优势集群。引导有研发优势和行业地位的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产品研发,提高自主创新研发水平。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技术研发。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支持高水平研发机构与企业联合创新,通过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带动各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第三,搭建创新综合平台载体。借力“新基建”扩张投资消费空间,整合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移动支付、快递物流、智慧城市等平台设施资源,推动新经济和传统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建设,提升行业、产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风险防范和预警能力。搭建企业创新驱动孵化平台,以“平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模式,整合具有科技研发能力的企业,开展技术联合研发攻关。培育专业性科技创新孵化器,在团队建设、资金支持、对接资源等各个方面,为创新主体提供服务,帮助创新主体解决实际问题。搭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重要企业推介载体,为创新主体提供从交流合作、研发设计,到成果市场转化的全链条服务。 第四,构建新型研究机构。综合利用地方优质资源,央地联合推进新型协同研发机构建设,培育无行政级别、无主管部门、无经费、无事业编制的新型研发机构。该机构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服务和创业投资等功能融为一体,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起创新生态链和系统性生态环境,有效融合地方政府、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资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研发机构。 第五,改革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围绕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税收等关键环节,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在收益分配上有效激发科技人员参与的积极性。精简科技管理流程和申报环节,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申报材料中解放出来。通过合理放权建立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开展项目立项决策权下放试点,赋予项目承担单位更大自主权。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外部监管链条,健全诚信管理和信用信息披露机制,提升电子政务治理能力,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第六,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以市场和价值创造为导向,改革创新政府服务链,营造有利于创新主体成长的友好型社会环境,建立“科技—经济—科技”有效循环。积极引导企业从事创新性竞争,避免同质性竞争,资金支持多用于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技术等领域。设立新兴战略产业引导基金,布局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领域聚集,促进高精尖和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创新主体快速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创新创业资本高效对接。通过政策、土地、税收优惠、融资、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引导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宽松、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和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