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郭晓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两新一重”建设兼顾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将投资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目标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意义重大。其中,新基建是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弥补传统基建与消费人群需求错位的现象,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更好地改善和满足民生需求,真正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推进新型城镇化,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加大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资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而传统的交通、水利、能源、电力等重大工程仍然是稳定生产体系、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项目,在拉动投资、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两新一重”,新老结合,新老交替,新老共同作用来实现“六稳”和“六保”。 各地在支持“两新一重”投资时,既要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又要充分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避免过度的投资和重复建设。 第一,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对于交通、水利以及新型城镇化等投资规模大、回报慢的重大工程建设,可以通过预售使用权等方式获得相应的建设资金;而对于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一要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和配置效率;二要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步伐,适度降低债券融资市场门槛,加大对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三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关于新基建企业的信用贷、专项贷产品,一些大中型银行可以发挥集团化优势,采用投贷联动等方式为新基建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此外,还应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方式不断吸引市场资本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第二,尊重市场主体,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机遇。传统基建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资,而新基建项目更偏重于信息化和创新领域,项目的科技化程度较高,意味着市场主体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度会比较高。对此,要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鼓励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灵活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专业能力和资金优势,也要鼓励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主动参与其中,比如通过技术入股、项目混改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 第三,避免项目一哄而上。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新基建并非新事物,新基建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而传统基建依然占据全部基建80%以上的份额,目前仍然是拉动内需、稳就业的主力军。在对待“新老基建”发展的问题上,切忌“喜新厌旧”,应做到加快新基建,不忘“老基建”。 同时,这也意味着加大投资既要考虑短期需要,更要注重长期投资回报。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一要进行科学论证,提高资金投放的精准度,确保真正用于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重点项目,同时也要防止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二要加强与终端需求的有效衔接,建议以新型城镇化为体系支撑,带动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发展,而新基建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助力打造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等业态。三要冷静客观看待新基建的就业和投资拉动力。 本文原发于经济参考报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多家核心报刊、新媒体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人,专注于产业升级、数字经济、金融科技。)
文/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苏宁金融研究院陈嘉宁 图:壹图网 近日,克强总理在考察中称赞地摊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地摊经济”一跃成为当下最接地气的风口之一,获得了无数创业者的追捧。当然,不可能14亿人全部都去摆地摊,除了地摊经济,中国经济还有哪些风口呢? 政策风口:34万亿下的“新基建” “新基建”,根据官方的解释,是指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关于“新基建”各领域核心技术,以及国内龙头企业的情况总结如下表: 提到“新基建”,相信许多人会习惯性的将其与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进行对比。本轮“新基建”计划的亮相,似乎也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而紧急推出的又一轮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其实不然!理由有三: 一是时间上,“新基建”早在2018年底就已经提出并执行。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首提“新基建”的概念。要求“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接着,2019年1月的各地两会上,各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了当地版的2019年“新基建”工作计划并予以落实,如四川省就表示,2019年,将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增长10%;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基地等。显然,彼时疫情并不存在,“新基建”早已被提出并处于实施状态。 二是内容上,“新基建”是对“老基建”的衔接与发展。一方面,“老基建”为“新基建”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很难想象脱离完善的交通和公共基础设施,到荒芜的原野上凭空去建设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另一方面,“新基建”在“老基建”的基础上为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很多地区“老基建”趋于饱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下,“新基建”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引导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是资金安排上,“新基建”是自下而上,给地方和高新企业更高的主观能动性。相比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资金安排的“自上而下”。本轮“新基建”计划中,地方政府和高新企业发挥了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截至2020年3月1日,全国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这份投资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除此之外,高新企业也纷纷宣布加码“新基建”, 4月份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腾讯则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 相比之下,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这个规模要小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时中央的投资拨款。 如此安排也是市场化的表现,一方面,让地方政府能够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点布局“新基建”建设。另一方面,放手让高新企业参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加有利于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和推进。 综合以上分析,不能简单地将“新基建”项目理解为应对疫情冲击经济而推出的新一轮“4万亿刺激计划”,而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即使没有本次疫情,“新基建”仍然会被提出,并不断推进。而在本次疫情对经济产生冲击,以及中美贸易战,美方刻意对高新技术进行封锁的大背景下,“新基建”的稳步推进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区域风口:“西部大开发战略” 3.0版 和“新基建”一样,“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不是一个新概念了。从1999年9月的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已超过二十年时间。 二十年的持续投入,“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经济实力方面,西部12省市的GDP从2009年的1.5万亿增长到2019年的20.5万亿,年均增长1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扶贫攻坚方面,截至2019年底,西部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2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 在基础设施方面,交通运输网不断拓展,截至2019年底,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5.6万公里,其中高铁9630公里,已经连接西部大部分省会城市,和70%以上的大城市。 在生态环境方面,截至2019年底,西部累计退耕还林还草1.37亿亩,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从发展规划的角度,“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持续演进,已经经历了1.0版和2.0版,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战略迈入第三个阶段。具体来说,“西部大开发战略”三阶段发展状况如下表: 随着西部大开发由过去“建设为主”的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如何去转变思路,拥抱变化,切实利用好西部地区“一带一路”走廊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中央在财税、金融方面的特殊支持,为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做出贡献,是每一个准备布局西部的企业和投资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需求风口:新零售、互联网服务扶摇直上 如果说前面介绍的政策风口或者区域风口,还是有一定政府参与和推动的成分,需求风口则源于每个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更加的稳定和持续。 早在1943年,心理学家马斯洛就将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沟通需求、尊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尽力满足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逐步的追求更高层次价值的实现。 下面,让我们逐层分析各层次需求中蕴含的机会: 首先,在生理需求方面,“吃、穿、用”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日常需求。当14亿人的日常需求被汇聚起来,自然形成一个巨大风口。受到疫情的影响,人们传统的“逛街、餐饮”需求转化为基于互联网的“新零售”需求。以苏宁为例,财报显示,一季度苏宁易购线上平台商品交易规模达到610.4亿元,占整体销售规模比例攀升至68.64%,同比增长12.78%。借助“线上下单,一小时送货上门”的家乐福到家服务模式,苏宁快消百货类商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67.99%。在方便百姓生活的同时,拉动了消费,获得新闻联播点赞。 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人们开始关心自身的安全。口罩、酒精、呼吸机等防疫用品成为需求风口。一方面,国内疫情虽有所缓和,但全球超过300万的现有确诊病例数,说明疫情结束尚需时日;另一方面,即使疫情结束,大量的医疗防疫物资仍然被需要,作为战略储备,预防下一次疫情的侵袭。 除了保障自身安全,作为社会性动物,人们还有沟通和交流的需求。受到疫情的影响,这种沟通交流从线下走到线上,也带来了无限商机。在线上教育领域,对比去年春节,2020年春节学生学习类APP的平均日活增幅和新增用户增幅分别为100.05%和238.79%。在视频娱乐领域,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假期,头部视频网站的月活跃用户均已破亿。其中,爱奇艺APP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5.95亿人,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每2.4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在春节期间观看了爱奇艺。 总之,14亿人的生活可能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他们的需求却无法被消灭,只是换个形式表现出来。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抓住风口的人,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尽信“风”不如“无风” 前面对近期可能出现的一些“风口”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很多人会问,“风口”跟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跟每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有关: 对于投资者,参考“风口”选择投资标的,更容易取得较高的胜率和投资收益率。 对于创业者,“风口”行业意味着更多的资金、资源,更多的国家政策倾斜和扶持,更容易“活下去”。 对于择业者,“风口”行业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对于正在填报专业的高考生,“风口”和“非风口”意味着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最后,找准“风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因为市场在变,政策在变,风口也一刻不停地在变。今天“猪都能吹上天”的大风口,明天可能一点风也没有,留下一地摔死的猪。 所以,尽信“风”不如无“风”,如何在利用好“风口”的同时,避免对于“风口”的迷信和过度依赖,如何在风停前,迅速成长,积累经验,建立壁垒,更好地“活下去”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旗下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领域涵盖宏观经济、消费金融、银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
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无人技术、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健康码、直播带货……5月28日,在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的首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项目清单中,这些新经济词语频频出现。据悉,首批新基建项目共34个,项目总投资近174亿元,其中,今年投资超30亿元。 首批34个新基建项目亮相 据介绍,首批34个新基建项目中,智慧无线政务专网、智慧大脑基础设施、物联网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6个,项目总投资近35亿元;智慧政务服务中心、“智慧应急”平台、“5G+AI”智能物联健康服务管理平台、智慧地下环廊、汽车充电桩、成都5G智慧城智能驾驶、成都高新数智综保区、智慧社区等融合基础设施13个,项目总投资27亿余元;5G互联科创园、智慧医疗医学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加速器、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创新基础设施15个,项目总投资超111亿元。 “其中,政府采购类项目5个、国有平台公司建设类项目9个、政企合作投资类项目10个、社会投资类项目10个。”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首批项目财政投资26亿余元,撬动社会投资超过147亿元,预计可带动220家以上本地科技型企业参与。 《实施意见》明确了成都高新区新基建工作重点发力的18个重点方向。建设新一代网络通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网络安全与区块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通过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示范园、车联网智慧园区、超高清视频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新消费示范商圈,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投融资服务平台、国际合作平台等新平台。 下一步,还将面向成都高新区本地中小企业发布政企合作投资类和社会投资类项目新基建场景城市机会清单,遴选企业参与建设。 国开行授信1000亿元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成都高新区还发布了《成都高新区关于聚力新基建培育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明确探索“龙头企业领建、中小企业参建、金融机构助建”模式,聚焦“催生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平台、创建新空间、赋能新治理”五大领域,持续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实施意见》明确遵循“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协同聚力、场景赋能、激发动能”四大原则。 具体而言,突出市场主体,以商业化逻辑推动新基建项目全生命周期高效能实施;突出科技赋能,以新基建项目助力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突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资本投资新基建比重原则上不低于50%。 突出场景开放,政府率先有序释放和启动新基建市场机会,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撬动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倍;突出数字化特征,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项目占比原则上不低于70%。 成都高新区还将设立新基建资金池,支持金融机构对成都高新区新基建项目集中授信。在当天活动现场,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等金融机构现场与成都高新区签约,对新基建项目授信1000亿元。 行业“大咖”力挺新基建投资 当天活动现场,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国内龙头企业,中科卫创、杭州趣链等知名企业,四方伟业、数联铭品、久远银海(行情002777,诊股)等成都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四川分行、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四川分行、深创投等金融机构代表,以线上+线下形式共议新基建发展机遇,并表示将共同参与成都高新区新基建建设。 “新基建将推动产业互联网向各行业纵深发展,加快行业数字化进程,同时推动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生产体系和商业模式。”腾讯云智慧城市首席专家赵明君表示,腾讯等产业互联网企业将参与其中,成为共建者。 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表示,将充分利用新华三在ICT基础设施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方面的专业优势,联合母公司紫光集团的力量,加强技术投入,积极助力成都高新区新基建战略,共同打造世界一流、可持续发展、拥有全国顶尖“国际化产业和政府数字治理能力”的智慧城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短,但干货真不少。政府工作报告反映了民众呼声,顺应时代大潮,朴实无华的文字传递出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讯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资本市场的相关表述也极为精炼,仅16个字。在回顾2019年和今年以来工作时,报告指出,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其中一项为“设立科创板”。在部署深化改革任务时,报告提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其中一项为“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 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加速转型的当前,创业板改革是资本市场的一股暖风,对创新型企业而言更是一场及时雨。 创业板改革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改革势在必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已作为一项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写入新证券法,当前,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各项工作也已经启动,各个环节正有序开展推进。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改革是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最关键的是上市制度以及配套制度的整体性改革,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自然也就成为了核心。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已经落地,目前科创板运行较为平稳。现在要把注册制改革推广至存量市场,改革创业板成为了深化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改革后的创业板可以接纳更多公司,这对于我国企业迅速获得直接融资,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十分有益。”邵宇表示,因此通过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可以让我国的直接融资更有效率、更市场化。 与此同时,注册制改革还要做到充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理事长王建军在他今年的议案中建言,在科创板、创业板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注册制改革将向全市场推行,迫切需要加大刑法制度供给。注册制实行前端市场化准入,对便利企业融资,提升市场活跃度大有裨益,但如果对欺诈发行犯罪处罚力度不够,可能导致该类案件数量进一步上升,影响改革成效,阻碍改革进程,影响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改革后创业板的定位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改革后,创业板定位将与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新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发展需求。今年以来,作为稳增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新基建备受关注,国家层面多次作出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这是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对于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邵宇认为,提前布局新基建相关领域会对未来产业发展及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在新基建投资方面,有一部分只能由企业投资,有一部分只能由政府投资。而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通过政府跟企业的全面合作,可以为新基建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与超前的基础设施的设计,这对于中国在下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表示,新基建项目前期投入、后期运维成本都是比较高的,当前政府财政也吃紧,更多地还是要依靠民间资本,一方面通过创新金融工具,促进民间资本与新基建项目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利用好科创板、创业板、主板等资本市场平台,加强对新基建领域企业上市、定向增发、发行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的扶持。 2000年酝酿设立创业板,促使本土风投创投开始萌芽。2004年,中小企业板设立,拉开了中国风险投资的大幕。2009年,创业板启动,进一步促成风险投资全行业的蓬勃兴旺。如今,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启幕。展望创业板未来,邵宇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做好创业板改革以及资本市场其他基础制度改革,加强投资者保护,提高创新创业资本形成效率,将助推风险投资文化形成。而风险投资文化一旦形成,将对中国经济的转型起到较大帮助。
全国政协委员、东方电气(行情600875,诊股)(港股01072)董事长邹磊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搭乘“新基建”东风,东方电气集团将沿着既定的数字化转型方向,聚焦两个重点:一是抓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机会;二是抓住“新基建”中的市场机会。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 中国证券报:“新基建”将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邹磊:“新基建”是“数字土壤”,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将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和必要条件。“新基建”的加速推进,将进一步降低电力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扫清转型方面的技术障碍,提升数字化转型效率,帮助企业进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 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设施,都是电力消费大户。“新基建”项目的建设和未来长期稳定运营,都离不开充足、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除电源需求外,“新基建”的发展将为电力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产业链价值、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提供难得机遇。 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中国证券报:在更新需求和“新基建”背景下,公司将迎来哪些增长机会? 邹磊:“新基建”对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力。同时,用户对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的需求,也要求我们必须克服惯性思维影响,走出“舒适区”,尽快完成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转型,为用户创造更高价值。 搭乘“新基建”东风,东方电气集团将沿着既定数字化转型方向,聚焦两个重点:一是抓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机会。公司将加速推进5G技术、大数据、AI、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技术在发电装备领域的应用,构建高效合一的信息物理空间,开展少人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工程建设。目前,东方电气集团正在酝酿制定数字化工厂建设规划,打造AI、5G及区块链应用场景,挖掘制造过程数据、产品质量数据、产品运行数据,逐步实现产品设计、工艺开发、健康运维的统一管理和展示,打造虚拟完美模型与精益产品制造深度融合的个性化研制体系。二是抓住“新基建”中的市场机会。2020年“新基建”蕴含大量市场机会,例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产业链转型升级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都是推动东方电气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基建”被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作为新基建重要领域之一,人工智能处在具有带头作用的战略位置,其对包括5G、大数据中心等技术在内的各新基建科技端领域建设具有重大促进作用。除了巨头布局,一批新兴的独角兽企业也已加入到“新基建”浪潮之中。 出门问问作为全球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深耕语音赛道,拥有完整的“端到端”人机交互相关技术栈。《证券日报》记者从出门问问了解到,在智慧出行这一重要的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出门问问围绕未来汽车生态链打造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产品,包括车载语音交互系统平台、AIoT联动(智能家居及可穿戴设备)以及面向开发者的车载语音交互系统开放平台。 据介绍,驾驶场景下,通过语音进行车内控制、在线服务搜索等操作能够大大提高驾驶安全系数,是非常明确的刚需和行业趋势。出门问问于2017年携手大众汽车集团,在两年时间内研发完成了一整套离在线结合的语音交互系统,其中的嵌入式语音交互包括全套的语音技术,包括信号处理、固定唤醒词、自定义唤醒词、快词(比如车载地图控制和音乐控制命令)、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管理、语音合成等。 目前,出门问问主导研发的前装车载语音交互系统平台已用于奥迪、帕萨特、新迈腾等多个全新车型,2020年预计前装量将达到100万辆,2023年预计将达到560万辆。 在推动新基建5G快速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智能家居将提供更加高速的连接和更加人性化的使用体验,相关市场规模也将加速增长。出门问问基于不断迭代的“嗨小问语音助手”,将汽车、智能可穿戴(TWS耳机+智能手表)、智能家居等联网产品打通,随时在车载场景下对其他设备进行语音控制。 出门问问CEO李志飞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应该提供环境式的体验,虚拟个人助理的载体不再局限于智能手机或者智能音箱,而是出现在每一个拥有计算能力的硬件设备中,包括汽车、可穿戴设备、智能眼镜、VR/AR设备等。不久之后,消费者将能够体验到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全覆盖式的AI服务。 为加速扩大智慧汽车生态规模,出门问问上线了用于开发复杂车载系统的开放平台,将行业领先的底层AI语音能力开放,供开发者在平台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技能开发,实现快速落地应用。作为智慧出行的坚定推动者,出门问问将探索更多语音技术与车载场景结合的可能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具科技感和高效价值的驾驶体验。 出门问问方面表示,作为新基建重要领域之一,出门问问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均有着深厚积累与大量实践案例,未来将持续推动AI新基建应用探索,为社会带来更高效率、为消费者带来革新生活方式。(编辑 张伟)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盘和林 两会开始进入“国家级”时间,从此前各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新基建”成为地方两会的高频词,可以预计,在全国两会上,“新基建”必将再次成为热点和重点讨论议题。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表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会涉及诸多产业链。 其实,“新基建”并不是今年的新词汇,早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基建”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及。在会议上,明确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这次发改委明确“新基建”的具体概念,同时各地方两会频繁提及“新基建”,可见政府的决策层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新基建”对于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各大企业在“新基建”领域也激烈竞逐,例如:“腾讯云”在营收方面多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长,并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及IUS(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服务)领域增速全球领先。 从概念上来看,新基建具有“技术新”、“模式新”、“领域新”、“体系新”等多个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之所以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新基建”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拉动效应。“新基建”的带动面极广,能撬动广泛的上下游产业链环节,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以5G为例,据中国信通院预测,预计2020年至2025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5G能够实现机器间大规模互联,将大大促进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基建”一端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与丰富的产业链,另一端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未来“新基建”将会渗透到人们吃穿住用行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会成为新基建的潜在消费者,势必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新基建”引领着未来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新基建”依托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在应用方面对各产业的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会极大的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给各广泛行业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今年疫情期间大火的各大“云平台”,便是在“新基建”的基础构架下对各行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如腾讯倾力打造的“腾讯云”,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安全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产业业务场景相结合,对政务、金融、工业、教育、医疗、出行、文旅、建筑等领域进行全面升级。在“新基建”的支撑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甚至智慧建筑等未来场景都将会加速实现。 可见,无论是从产业结构到就业结构、从商业形态到呈现方式,以及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都将出现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外部可见的呈现形态上,某些思维方式、企业运营生态、政府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各类复杂的新生事物会层出不穷,“新基建”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机遇和挑战会长久并存。在迫切发展“新基建”的同时也必须时刻警惕新风险降临,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迎合新时代各应用场景的需要。 (本文作者介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