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2020年中国出口超预期增长,为国内经济回归常态做出显著贡献,也为全球抗击疫情和经济恢复做出巨大努力。海内外疫情时间差和内地产业链优势是出口高增的主要因素。从出口结构上来看,中国对大部分发达国家出口份额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替代,然而并未完全替代新兴市场国家出口。除防疫物资和机电产品以外,耐用消费品出口份额也较高,与海外发达经济体需求强于生产有关。今年外需恢复和供给替代是决定外贸形势的关键因素。我们认为随着海外政策和疫苗普及,海外经济将逐步回升,但中国供给替代仍将持续。因此考虑到今年不同情形下的全球贸易增速和中国出口份额的回落程度,预计中国出口增速在5%-10%左右的可能性较大。 摘要 ▌出口成为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抹亮色”。自去年2月以来,中国出口增速持续回升,11月单月增长21%,创下2018年以来单月最高增速,考虑到疫情影响下,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有所下降,因此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也处于过去几年较高水平。我们认为出口高增可以分解为国内外疫情时间差和产业链优势两个原因。首先,中国疫情先进先出,4月之后工业供给迅速回升,而海外疫情持续发酵,发达国家居民消费需求强于供给,疫情时间差导致中国面临的外需环境相对友好。其次,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优势明显,在特殊因素影响下,可以承担起全球生产供应中心的角色。 ▌ 出口亮眼背后的结构性特点:出口份额提升、替代发达国家和耐用消费品出口较好。首先,截至去年3季度末,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较2019年底提升1.3个百分点至14.5%,是近十多年以来的最高值。其次,去年中国对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出口份额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替代,然而并未完全替代EM国家的出口,这可能与部分EM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疫情确诊人数较少有关。最后,除防疫物资和机电类产品以外,耐用消费品也成为去年中国出口高增的增量贡献。 ▌外需恢复和供给替代是决定今年外贸形势的关键因素。对于外需恢复而言,随着疫苗接种的逐步铺开,预计下半年海外经济将明显恢复。货币+财政的刺激政策短期仍看不到转向,需求端大概率仍将强于供给端。美国零售+批发+制造商的大部分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库存水平偏低,有利于中国货物出口稳定增长。对于供给替代而言,我们计算了2015年—2019年中国重点出口产品的动态显示优势指数(Cr值),结果显示例如玩具、钢铁制品、塑料制品、部分化学用品等商品的相对比较优势持续增强,叠加上述行业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至发达国家的份额变化较大的类别,因此我们认为即使海外供给在今年有所恢复,供给替代逻辑全面“反转”的可能性较低。 ▌ 2021年出口依旧可期,结构不乏亮点。预计2021年我国出口形势仍较为稳定,一是海外需求的上升将进一步增加我国消费品的出口,二是供给替代在大部分行业仍将持续出现。预计防疫用品出口的下降将会被需求上升和供给替代的份额上升所对冲。预计2021年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或有小幅下降,根据不同假设下的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和中国出口份额下降程度,通过构建出口增速预测矩阵模型,预计今年出口增速在5%-10%的区间可能性较大。 正文 ▌出口成为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抹亮色” 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已迅速恢复至接近疫情前水平,从增长结构来看,出口成为经济回归常态过程中的一抹亮色。自去年2月以来,中国出口增速持续回升,11月单月增长21%,创下2018年以来的单月增速最高值。同时考虑到疫情背景下服务贸易逆差大幅收缩,2020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拉动已升至过去5年间的较高水平。中国出口航运市场价格也侧面反映出中国出口的强劲。自2020年5月起,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显著上涨,目前已经远超2012年的历史最高值。 我们认为出口的高速增长可以分解为疫情时间差和产业链优势凸显两个因素。另外,对于疫情催生的防疫用品出口高增长,实际上也可以用上述两个原因予以解释。 首先,国内外疫情发生存在时间差,给我国成为全球供给方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中国疫情主要发生在2、3月,防控措施坚决有效,复工复产快速推行,工业增加值和产能利用率快速回升。海外第一波疫情爆发时间略滞后于我国,主要经济体防控力度有限,工业生产停滞时间较长。但是,海外发达经济体的终端需求却并未如工业生产一样疲弱。美国方面,得益于财政刺激补贴政策,居民消费需求并未受到明显抑制。日本、韩国、欧盟的零售数据均体现在第一波疫情后,消费快速上涨的情况甚至超过此前正常年份,呈现出生产弱需求强的特征。随着海外疫情于4-5月份出现阶段好转,我国出口略微转弱,反映在PMI新订单指数也在同期出现环比走弱。但海外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疫情的来临使得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依赖程度再次上升,出口表现持续亮眼。 其次,制造业产业链的完善程度为出口表现打下重要基础。虽然我国产业结构正经历转型期,制造业价值链结构正在沿着“微笑曲线”的中间加工领域向两边增加值较高的服务和研发领域转变,同时部分行业产能如纺织、汽车零部件等逐渐向东南亚转移。但总体而言,横向对比下,我国仍然是全球生产制造能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工业体系分类以及《2016年工业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涉及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超过220种的工业产品产量占据全球第一。当全球大部分发达国家受限于不完整的产业链及生产供给能力中断时,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能够承担全球供应中心的角色。且我们注意到,实际上今年出口增长所表现出的新增订单使得此前很多没有进入全球产业链的中国企业得到了参与机会,有效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强势出口背后的结构性特点 除出口增速水平较高以外,中国出口份额也较此前有所上升,同时外贸结构也出现一定变化,这将有助于理解出口高增及其背后的特点。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出口数据(不管是整体还是分项)同比增速往往波动较大,因此我们并未采用分项行业出口增速的高低解释外贸结构的变化,而是关注2020年与正常年份(以2019年为主)出口份额的变化。从历史数据表现来看,份额变化波动有限并存在趋势性特征。 中国对部分发达国家形成出口替代。截止去年3季度末,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的比重已经由过去几年的平均12%-13%左右上升至14.5%左右。从全球来看,过去十年间,全球前十大货物平均出口份额的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内地(12.1%)、美国(8.6%)、德国(8.0%)、日本(4.0%)、荷兰(3.6%)、法国(3.1%)、韩国(3.0%)、中国香港(2.8%)、意大利(2.8%)和英国(2.7%)。与2019年相比,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出口份额上升了1.31个百分点,韩国、德国、中国香港分别上升了0.11、0.08和0.08个百分点,其余国家份额均有所下降,下降最多的依次为荷兰、美国、法国和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这大体上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内地出口产业链在海外发达经济体供给中断的背景下抢占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地区的出口份额;二是虽然韩国、德国等国的疫情也较为严重,但出口份额“逆势”上升可能说明其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相对较低。 中国或并未对所有新兴市场国家形成出口替代。随着近年来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产能外迁至东南亚的现象愈发常见,EM国家出口竞争力有所提升。此次在疫情导致的全球供给中心“东移”背景下,中国出口份额的扩大是否对部分EM国家出口市场进行挤占,将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出口表现的核心因素之一。以2019年为基准情形,我们对比了2020年Q1-Q3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以及BRICS中巴西、俄罗斯的出口份额变化情况。数据显示,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的出口份额均出现提升,分别上涨0.22、0.08、0.09、0.05和0.05个百分点,虽然涨幅相对于中国较小,但很难完全说明中国在疫情期间对东南亚的出口产生了替代效应,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疫情严重程度较小,工业生产受冲击不大有关。然而对于BRICS国家中的印度和俄罗斯,由于疫情严重,出口份额显著下降。 防疫物资+耐用消费品+机电类产品为中国出口的增量贡献。以海关HS1一级分类为准,过去10年间,中国货物出口平均占比较大的分项依次为机电音像设备、纺织品、贱金属制品、杂项制品、化学工业产品等。如果以2019年为基准,去年1-10月,出口占比变化最大的货物分项依次为纺织品(1.2%)、机电音像设备(0.6%)、杂项制品(0.5%)、特殊交易品(0.4%)等。换言之,此前市场观点认为2020年出口亮眼的增量在于医疗物资和机电通讯类产品,实际上,数据表征不仅局限于此。我们发现杂项制品如家具、玩具等产品、特殊交易品如各类计算机软件占总体出口的份额有所上升,类似的耐用消费品出口上升与海外发达经济体居民部门需求上升相对应。 具体至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而言:美国作为中国除欧盟以外的第2大出口国,以2019年Q1-Q3为基准,美国进口中国电机通讯设备(HS85)和核反应堆机械设备(HS84)占进口中国全部商品的比重最大,分别为27%和20%。其次为杂项制品(玩具和家具,HS94和HS95),两者共占11.7%。去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美国的电机通讯设备占全部出口美国的比重较2019年下降3.6个百分点,杂项制品比重下降0.5-0.6个百分点。但是核反应堆机械器具和塑料制品比重分别上升2和0.7个百分点。如果按照两年变化量由高到低排序,前十大变动的产品中,除了机械通讯类产品以外,纺织制品、光学仪器、化学制品、药品、塑料制品等占比均出现显著上升,大部分与抗疫物资相关性较大。值得说明的是,与居民部门直接先关的消费品出口份额变动相对较小,特别是例如生活用品等非耐用品,这似乎与财政扩张背景下美国居民部门需求向好的逻辑存在背离。然而如果考虑当前美国批发、零售和制造业的库存状况,非耐用品的库存水平并不低,反而是耐用品如车辆、家具、家用设备、服装等库存偏低。因此塑料制品、设备、纺织原材料等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份额上升也属于正常现象。 对于欧盟(EU28)而言,与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结构基本类似,即机械和电气设备为进口占比最大的分项,HS84和85章合计占接近50%。其次为杂项制品,占比约6.5%,纺织制品合计占比约为5.5%。从2020年Q1-Q3的比重变化来看,光学仪器、化学制品、药品、纺织制品等进口占比涨幅居前,变动结构与美国基本一致。 对于日本而言,2020年前7个月,自中国进口比重最大的分项为纺织、机电产品、塑料制品、家具、光学仪器等。与2019年上半年的出口份额变动相比,其中纺织、机电产品、杂项化学制品、玩具等出口份额在2020年同期显著增加。 ▌决定今年外贸形势的关键因素:外需恢复和供给替代 决定今年中国出口表现的关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整体外需的回升程度。逻辑体现在疫苗在海外经济体普及和生效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海外刺激政策的持续性,继而影响全球经济回升的节奏和程度。特别是对于进口需求比较大的发达经济体而言(同时也是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二是供给替代的持续性。由于海外疫情导致本国生产中断所带给中国的增量出口订单能否延续,中国出口产业链的横向比较优势能否转化为持续“粘性”。 防疫用品相关的出口增速大概率将在疫情得到好转后有所回落,例如纺织服装、化工品、药品中的部分分项,回落时间点可能是今年下半年。 外需:重点关注疫苗普及+宏观刺激政策的力度 对于疫苗普及和生效而言,我们预计最早在2021年Q2开始大规模应用。从目前来看,美国的疫苗进度相对领先。按照美国CDC的疫苗研发和接种计划,从2021Q1开始针对危险人群和医疗工作者进行接种(阶段1a和1b,占18%人口),预计最早要到2021年3月之后才开始大规模量产和全范围接种,到Q2前后近一半美国人有望接种完毕(阶段2,占46%人口)。对于欧洲而言,疫苗大规模应用时间可能会略晚于美国,预计会在Q3全面铺开。总体而言,如果以美国的疫苗进展为基准情形,我们预计疫苗大规模应用的时点为2021年Q2。 对于海外基本面恢复情况综合而言,美国于2020年12月22日通过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其中延续了对美国家庭和失业群体的财政救助(对年收入75000美元以下的美国人提供600美元的支票和每周3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有子女的家庭将获得每个儿童600美元的补贴)。虽然援助力度较第一轮刺激法案有所减弱,但考虑到疫苗的逐渐接种将使得美国经济增长逐步回归到正常状况,因此预计今年美国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仍将有所增长,一定程度上支撑对于中国出口最终商品的需求。 2021年美国经济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特征也将支撑今年中国出口的总体稳健增长。一是房地产周期或向上,带动相关进口需求上涨。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20年经历一轮快速的去库存,8月以来美国新屋和成屋库存均为近十年新低。这主要得益于美联储货币宽松下房贷成本显著下降,同时新冠疫情带来的居民住房需求增加也助推地产行业快速去库。因此预计2021年美国房地产需求有望维持强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加快。数据显示,与地产后周期相关的商品如家具、寝具、灯具等,2019年和2020Q1-Q3期间,美国从中国进口占全部从中国进口的比重分别为6.4%和5.5%,预计2021年比重将会有所增长。二是预计美国整体制造业投资将会出现一轮快速回补,可能会带来相关行业的补库需求。美国整体存货中,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的存货规模分别约占30%左右。从零售和批发商存货来看,纺织品、车辆、杂项制品、机械设备等商品的库存是在历史10%分位左右,处在较低水平,而这些也正对应着我国出口规模较大的商品种类。 至于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虽然疫苗进度或落后于美国,且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并未像美国般直接刺激居民需求端,但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刺激政策的滞后效果显现,今年发达经济体的产出缺口预计将有所收窄。根据最新一期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WEO)》预测,2021年欧元区GDP同比增长将达到8.5%左右,日本为2.3%左右。如果以2020年全球经济的恢复态势来看,预计2021年全球仍将处于需求回升速度略快于供给的经济正常化过程中。 整体而言,对于2020年我国出口中除防疫物资外的耐用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得益于全球总需求的进一步回暖,2021年出口表现预计仍将较为强劲。 供给替代:中国部分商品的全球竞争力正逐步增强 对于生产替代是否可持续的问题,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出口份额提升予以解释和判断。我们引入显性优势比较指数(RCA)和动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Cr)。RCA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Cr值指一段时间内RCA指数与前一时间段内RCA指数之比,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显性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如果Cr值大于1,那么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该类商品的比较优势在上升,具有明显出口竞争力。 部分商品的全球相对优势已经凸显,供给替代逻辑或可持续。2020年前三季度,疫情原因导致全球贸易规模收缩,但中国部分行业出口保持强势,导致对应行业的中国Cr值显著偏小。因此根据2015-2019年中国部分行业的Cr值,如果该行业的相对竞争力持续走高并在2019年大于1,那么我们倾向于认为该行业在2020年所产生的供给替代现象可能会延续。对于行业选择而言,我们选取了2019年美国、欧盟28国和日本进口中国商品前十大的行业,和2020年前三季度与2019年进口行业权重变动最大的十个行业,以HS2级分类,共18个。同时我们发现上述行业均为中国出口份额较大的重要行业,例如纺织业、机电设备、杂项制品、塑料制品等。另外,如果最近5年某行业Cr值持续上升且2019年大于1,同时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份额较2019年有所上升,那么认为该行业生产替代持续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升高。 2015年-2019年Cr值持续上涨且2019年大于1的行业共有7个,占2020年前三季度美国进口中国全部商品的8%,分别为特殊交易品、玩具游戏运动品、钢铁制品、塑料制品、洗涤剂润滑剂、家具寝具灯具和絮胎毡呢等,意味着以上商品的全球贸易竞争力较强,较易形成供给替代。其中钢铁制品、塑料制品、洗涤剂润滑剂、絮胎毡呢四类商品的2020Q1-Q3的进口份额大于2019年同期的进口份额。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以上四个行业持续形成供给替代的可能性较高。相比于中国传统的优势出口项目,例如电机电气设备、核反应堆锅炉、纺织制品等,Cr值显示其2019年的国际竞争力小于1,即逐步减弱,我们认为可能与贸易摩擦背景下对相关产品加税有关。考虑到目前加税并未全部取消,同时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和中间加工贸易的规模和占比也将面临进一步的下降,因此这些行业持续成为供给替代的可能性较低。 ▌2021年出口依旧可期,结构不乏亮点 截止至2020年11月,我国出口累计增速为2.1%,考虑到12月受到2019年同期高基数效应,出口同比增长或小幅回落至10%左右,全年增速预计将在3%以上。 综合上文,我们认为今年出口形势仍将较为乐观。一是在疫苗逐步普及和刺激政策的滞后效果下,全球经济总需求将持续回暖。其中美国将大概率出现地产投资上升周期和制造业补库周期,且财政刺激政策仍将支撑居民部门的耐用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这将有利于我国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出口。二是供给替代的逻辑仍将在部分行业持续存在。随着疫苗普及,海外生产能力也将同步恢复。然而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部分行业商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在疫情前持续提升,再加上疫情导致的全球供给中心的重塑,例如塑料制品、部分纺织、家具、化学用品等商品在疫后供给替代的逻辑仍将存在。同时对于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行业,例如占全部国内出口份额超过20%的机电产品等,在疫情改变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相关需求也仍然不会消失。因此,预计供给替代“反转”的现象将不会大规模出现,反而部分行业将由于竞争力增强而形成长期供给替代的趋势。另外,防疫用品出口的下降将预计会被其他需求端的增长和部分生产替代的份额所对冲。 至于今年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我们认为大概率有所回落,核心原因还是外需回暖造成的全球贸易回温。关键在于份额下降的程度与全年中国货物出口的增速。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为14.5%,相比2019年上涨1.3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份额回落的极值大概率不会超过1.3个百分点。IMF最新给出的2021年全球货物出口的预测增速为11.3%,但考虑到历史数据表现,我们认为今年全球贸易的回升或高于IMF给出的预测。因此我们做了如上预测矩阵。从结果看,即使全球贸易增长10%,中国份额下降至与2019年持平,那么今年中国出口仍将保持正增长。但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出口增速在5%-10%左右的概率较大。
2020年4-9月,我们认为出口是我国的总量红利期——中国成为全球“生产幸存地”后,普遍份额都有所回升,所以总量红利期的研究要务是把握总量变化(出口全球份额的变化)和大类行业层面的份额(哪些行业整体份额韧性强)讨论。 从2020年10月开始随着疫苗进展有突破,海外生产后续将逐步修复向上,出口红利依然在,但会开始进入分化期。具体到二级市场的权益和转债投资者而言,出口景气度的追踪要更细化到具体商品层面,所以本报告基于此背景变化及时给予更加详细的分析,以辅助投资者更好的把握分化中的机会(出口份额对疫苗不敏感的商品,韧性较强)和风险(出口份额会相对疫苗比较敏感的商品,韧性开始有变差风险)。 我们本篇报告从商品角度回顾今年出口的主要商品份额变化情况(4-9月相比2017-2019年)。并结合各个商品的全球竞争力,分析其后续份额走势。 首先解释下189类重点商品的出处。这是海关总署每个月编制的出口月报中作的分类。这189类商品,值得关注的原因有三。其一,重要,是海关总署重点监测的出口商品。其二,相比HS的分类名称,这189个商品名称通俗易懂,与微观层面讨论的出口很接近。包括常见的商品,如手机、电脑、家电、汽车、服装、蔬菜等。其三,月度可跟踪,可跟踪意味着每个月基于此,对出口数据的理解,尤其是份额层面,可以更深入一些。 一些更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参见正文。 份额变化方面,我们主要的发现如下: 一、份额普遍上行的类别有: 0)防疫类。包括医用敷料、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纺织机械及其零件等。 1)电气类。包括低压开关及控制装置、变压器、原电池、电线电缆等。 2)家电类。细分商品中,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液晶电视机份额分别上行8.2%、5.1%、2%、4.1%、5.2%。欧盟与新兴市场家电整体份额都回落了3个百分点以上。 3)机械设备类。其中机械基础件、紧固件、手用或机用工具、通用机械设备、泵、压缩机份额基本都上行了5%左右。 4)家具及生活用品类。家具份额上行7.9%,可能替代的是欧盟,欧盟家具份额下行4.1%。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份额上行10.6%。塑料制品份额上行6.9%;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份额上行6.1%;纸浆、纸及其制品份额上行3.2%;皮革箱包及类似容器份额上行2.5%;日用陶瓷份额大幅上行9.7%;手用或机用工具份额上行5.5%。玩具份额上行8%、体育用品份额上行11.8%。 5)电子元器件类。比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份额上行5.7%。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份额上行4.9%。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电池份额上行5.6%。 6)车辆、船舶等。份额提高幅度较大的有摩托车及自行车的零配件、内燃机摩托车、自行车、婴孩车及其零件、集装箱船、散货船等。就乘用车方面,零部件的份额提升幅度大于整车。 二、份额回落的商品有: 电脑、手机,打印机、复印机及一体机,游戏机及其零附件,电动摩托车及脚踏车,集装箱,合成有机染料,服装、鞋靴、帽类等。 三、份额变动不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矿产品等。 后续展望:哪些提升的份额会回落?哪些可能不会? 如果一个商品全球竞争力非常高,同时今年份额提升幅度较大,我们倾向于认为这类商品是借助疫情提高了自己的全球市场份额。后续即便疫情消散,份额也可能不会回落。但,如果一个商品全球竞争力一般,今年份额提升幅度较大,我们倾向于认为这类商品后续随着疫情消散,海外供给恢复,这类商品的份额会出现明显的回落。 我们评价一类商品全球竞争力的方法,是计算其RCA指数排名(30个出口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或地区参与排名)。排名越靠前,竞争力越强。 如果以RCA指数排名前五、今年份额提升幅度超过3%为界,满足这个标准的商品后续份额回落的概率较低。这类商品有:家电类(电扇、洗衣机、微波炉、电视机、数字照相机、无线电广播接收设备等);家具日用品类;电子元器件类;车辆船舶类(内燃机摩托车、自行车、婴孩车及其零件、集装箱船、散货船、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电气类;机械设备类(手用或机用工具、缝制机械及其零件);塑料纺织制品类(非防疫用的有塑料制品、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等。 如果以RCA指数排名没有进前十,今年份额提升幅度超过3%为界,满足这个标准的商品后续份额回落的概率较高。这类商品有:电动汽车类(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光学医疗仪器类(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医疗仪器及器械);车辆船舶类(客车(十座及以上)、汽车零配件);电气类(电气控制装置、低压开关及控制装置);机械设备类(泵、分离设备、机床)等。
近日,市场调研机构Dell'Oro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全球5G通信设备的市场份额变化。华为历经波折不过暂时仍然保住了第一的位置。 今年的第一季度,全球的5G通讯设备市场华以35.7%的份额一绝骑尘,高于第二名爱立信(份额24.6%)有10个百分点之多,其他的三位主要设备商的份额分为:诺基亚(15.8%)、三星(13.2%)、中兴(9.3%)。 今年第二季度,随着中国5G建设大规模建设启 动,华为、中兴的份额暴增,上升至43.7%、16.4%,中兴在全球的通讯设备份额也随之上升至第三。而爱立信、三星、诺基亚这三家的份额集体下跌,其中爱立信的份额下降最大,跌至20.7%,仅为华为的一半不到。 但是到了三季度,华为的份额下降较快,爱立信份额却急剧回升,与华为的份额相差无几,而其他几家公司的份额变化不大。 华为三季度份额下降,一方面是美国对华为的“打压”进一步升级,只要外国公司使用了美国芯片制造设备,就必须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才能向华为或其附属公司提供芯片。华为继续获取某些芯片或使用某些美国软件或技术相关的半导体设计,也需获得美国的许可。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厂无法为华为代工自研芯片,华为面临诸多困难。 另一方面,中国的三大运营商5G建设目标提前完成。据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已开通5G基站超过38.5万个,为全国所有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城提供5G服务,发展5G终端用户超过9000万户;截至今年10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网络,累计开通5G基站约33万个,加上两家分别还有少量自建基站,三大运营商累计开通的5G基站已超70万个。 10月底,三大运营商已经超额完成了全年的5G建设目标,华为获得了近半数的份额,华为的5G设备在年中就已完成发货,因此今年上半年华为的5G设备出货量一直快速增长。而三季度及之后国内市场的5G设备出货量陷入停滞,华为在海外市场又受挫折,这是导致三季度华为的市场份额出现大幅下跌。 华为的三季度市场份额下滑了10%,爱立信市场份额增加了10%,这明显是被爱立信所吞掉,成为华为被制裁后的最大赢家。爱立信三季度的拥有30.7%的全球5G通讯设备市场份额,与华为相差仅2.1%。 三季度华为在海外市场遭受重挫,而欧美市场的5G网络建设逐渐展开,爱立信的5G设备出货逐渐进入高潮,由此爱立信的市场份额就出现了激增的势头。 截至目前,爱立信5G商业合同达到118个,其中与68家运营商客户达成可公示的5G商用合同,目前在36个国家为70个已经正式运行的5G商用网络提供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爱立信还通过并购的方式争夺5G的市场份额。9月18日,爱立信官网披露,爱立信收购了总部位于美国的Cradlepoint公司,收购价为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4.4亿元)。 Cradlepoint公司以4G和5G专网解决方案见长,尤其是其面向4G和5G专网的Wireless Edge WAN solutions(无线边缘WAN解决方案)。收购Cradlepoint公司,意味着爱立信在5G企业市场的布局深入了很多,企图占领5G企业市场的更大份额。 Cradlepoint公司发展势头极其强劲,有分析师认为Cradlepoint潜在增长率在25%至30%之间,Cradlepoint的专用网络部门和全球物联网平台,提供企业服务的持续战略将成为爱立信企业业务领域技术和新业务的一部分,为爱立信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为庞大的5G设备市场,并且目前的5G基站数量还不到4G的十分之一,国内的5G市场仍旧有很大的空间;其次,在海外,欧美市场的疫情还较为严重,5G网络的建设力度是否还依旧能够维持原有的强度;美国总统换届,拜登上台,对华为的封锁是否还保持原有的力度等等,5G市场份额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华为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仍能保持第一的位置,实属不易。而爱立信的市场份额升至30.7%,迅速崛起的速度确实也不容小觑。由于5G建设还在初期阶段,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使得各大设备商的份额出现了大幅波动,未来也充满更多不确定性。
1、外需表现持续超预期。今年中国出口在疫情冲击下持续超预期,近5个月平均出口增速为12%,尤其是11月出口季调同比高达25.4%,创11年以来新高。中国出口的表现也持续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出口份额一度超过18%,创历史新高。 2、产业链的完备是关键。外需能保持持续的韧性,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疫情防控较好、海外失控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外经济结构有关。而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中国当前已经成为全球三大供需价值链中心之一。 3、对欧美出口最多,机电是主要贡献。从出口国家来看,前11个月中国对欧美出口份额超过35%,是主要驱动力。从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是主要贡献,不过由于疫情冲击,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提升最多。此外,受益于海外疫情冲击,疫情相关产品、地产相关产品等持续高增长,也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4、内需差强人意,高新技术依赖度高。前11个月进口累计增速仍为-1.6%,而出口累计增速在10月就已经转正,进口表现较差可能与海外疫情失控,生产遭受破坏有较大关系;此外,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关。从进口国家来看,主要拉动力为东盟和欧美;从进口产品来看,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一直占据较大的份额,主要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有关,我国科技行业多数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 5、明年出口前高后低,行业表现或交错。明年出口前高后低,不排除进入负增长的可能性。对美日韩出口或继续保持正增长,而对东盟和欧盟出口或落入负区间;农产品出口或正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或进入负区间,而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或持平。从上市企业季报营收来看,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营收增速要高于其他行业;随着明年疫苗的陆续落地,今年表现超预期的行业的表现将有所回落,而今年表现较差,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或因海外经济的恢复而重新受益。 1 外需表现持续超预期 出口持续超预期。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影响,全球经贸大幅受损,据WTO最新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下滑9.2%。然而,自三季度开始,中国出口却持续超预期,尤其是最近5个月,出口同比增速平均约12%,11月出口季调同比更是达到25.4%,创11年以来新高。 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出口也大幅领先。自5月开始,海外主要经济体陆续放开经济,但海外疫情严峻形势仍未改变,出口增速虽有所恢复,但依然较差,远逊于中国。例如,10月美国出口同比为-13.5%,欧盟出口同比为-8.3%。 出口份额创历史新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大幅受损,而中国独树一帜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动力,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一度超过18%,创历史新高。 尽管,自5月开始,在海外主要经济体复工复产的带动下,中国出口份额有所回落,但仍远高于过去几年同期水平。加之,10月以来海外疫情持续爆发,已经远超上一轮疫情高峰,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均加强了疫情防控措施,年底中国出口份额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趋势大概率会延续到明年一季度。 2 产业链的完备是关键 外需能保持持续的韧性,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疫情防控较好、海外失控有关。中国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期在2月份,3月开始陆续复工复产,尽管此后仍有新增病例出现,但本土较为零星,多为海外输入;而全球(除中国)每日新增病例则不断攀升,尤其是10月开始的新一轮疫情,远超前一轮。 美欧疫情仍在爆发。美国每日新增病例不断创新高,近一周平均超过20万例;欧洲经历第二波疫情后有所回落,但近期英国发现多种变异新冠病毒,尽管欧洲加强了防控,或迎来新一轮疫情冲击。因而,海外仍将遭受疫情的冲击,经济恢复将继续放缓。 另一方面,与中外经济结构有关。中国在疫情防控下,率先复苏的是生产,截止当前生产早已恢复正常,需求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海外主要经济体则以服务业为主,如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80%。从而,在疫情防控之下,美欧等均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需求的复苏好于生产,截止当前需求早已恢复正常,生产依然是负增长。在供需错位的背景下,海外不断加大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为中国的外需提供了较大的支持。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全球三大供需价值链中心之一。从供应链来看,中国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了亚洲供应链的中心,当前全球形成了以中、美、德为供应链中心的新格局;从全球需求端来看,中国也逐渐成为了全球三大需求链中心之一,早期全球需求链中心仅有美国和德国,当前中国已经基本确立了亚洲需求链中心的地位。 其次,根据Stefan Angrick(2019)测算,中国加入WTO后开始快速向价值链上游移动,高复杂程度的产品出口份额不断提升;同时,低复杂程度产品仍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因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奠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难以取代的地位。加之,受疫情持续冲击影响,海外供应链遭受破坏,短期难以恢复;且在低利率的持续宽松环境下,海外需求旺盛,从而为中国外需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从主要经济体进口份额来看,欧洲和日本自中国进口份额一度创历史新高,美国也大幅提升至贸易纠纷之前的水平,近期虽有所回落,主要与前期海外复工推进有关,但仍在高位。随着海外疫情的再度袭来,主要经济体自我国进口的份额将再度回升。从商品分类来看,二季度以来,我国消费品出口份额不断上升,已经超过往年平均水平,而中间品出口份额则大幅下降,这表明海外生产大幅受损。 此外,从美国进口产品类型来看也是如此。自2季度开始,美国进口中间品比重大幅下滑,目前仅15%左右,维持在历史低位;而进口消费品比重则大幅上升,当前在24%附近,创历史新高。 3 欧美是主驱动力,机电是主要贡献 从出口国家来看,欧美仍是主要驱动力。根据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以及韩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向这些对象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高达60%。其中,欧美仍是主要驱动力,今年前11个月,中国向欧盟(含英)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达17.9%,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对象,较去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向美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达17.5%,仅次于欧盟,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0.6个百分点。从出口拉动来看,11月对美出口拉动总出口7.4个百分点,对欧盟(含英)出口拉动总出口4.8个百分点。 尽管,东盟在3月曾一度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对象,但随着欧美疫情持续爆发,对生产造成巨大破坏,欧美不断加大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11月向美国出口增速高达46%,向欧盟(含英)出口增速也高达31%,东盟再度回落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出口份额不足15%,不过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4个百分点,11月对东盟出口也拉动总出口1.6个百分点。 从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是主要贡献。90年代初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最高,超过30%;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升,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份额已经超过50%。今年前11个月,机电产品出口份额高达60%,高新技术产品次之,也有30%;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不足20%。 不过由于疫情冲击,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提升最多,前11个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为19%,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7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提升了0.9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而农产品则下滑了0.2个百分点。 进一步来看,机电产品是出口高增长的主要贡献。中国出口自7月开始持续高增长,而机电产品对出口的拉动也在持续扩大,7月为6个百分点,8月到10月有7个及以上百分点的拉动,11月则拉动14.6个百分点,是出口持续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此外,自6月开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总出口的拉动也一直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11月则高达5个百分点。 同时,受益于海外疫情冲击,疫情相关产品、地产相关产品等持续高增长,也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例如,在海外疫情爆发早期,我国疫情相关产品持续高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同比一度高达100%,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同比也曾高达77%,在二季度为出口提供了重要的动力。随着海外复工开始,我国疫情相关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仍较高,且最近海外疫情再度爆发,11月疫情相关产品增速再度回升。 地产相关产品出口增速也在不断提高。由于海外经济受损严重,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实行了大幅度的宽松措施,利率水平也持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加之,居民收入受到财政援助,海外房地产市场交易火爆。从而加大了对我国相关产品的需求,据海关数据,11月家具、家电等相关产品出口同比高达40%以上,在三四季度为出口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4 内需差强人意,高新技术依赖度高 在外需持续超预期的背景下,内需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中国今年进口增速波动较大,且进口增速已经连续2个月下滑;此外,前11个月进口累计增速仍为-1.6%,而出口累计增速在10月就已经转正,11月出口累计增速更是高达2.5%,为19年1月以来新高。在进出口表现差异如此之大的背景下,中国11月贸易顺差达到75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水平。 进口表现较差可能与海外疫情失控,生产遭受破坏有较大关系。据Wind最新数据显示,美日欧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依然为负,仅韩国转正;然而随着海外新一轮疫情的爆发,工业生产再度呈现了回落的趋势。此外,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关,如11月原油进口价格同比-34%,集成电路进口价格同比也为-5%,而这两类产品的进口份额高达25%左右。 从进口国家来看,主要拉动力为东盟和欧美。东盟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对象,今年前11个月进口份额高达14.5%,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9个百分点;欧盟(含英)次之,进口份额达到13.4%,日本和韩国的进口份额相近,为8.5%左右;自美进口份额相对最低,6%左右,不过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0.5个百分点,这与之前中美贸易问题有关。 进一步来看,9月以来,自美进口对总进口的拉动在1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11月达到2个百分点;自欧盟进口的拉动在9-10月均为2个百分点以上;自东盟进口的拉动力波动较大,一度也有2个百分点的拉动,11月有1.3个百分点。 从进口产品来看,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前11个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高达79%左右,其中,机电产品进口份额为46%,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为33.1%,仅次于机电产品,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2.4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口份额仅为8.3%,不过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也是主要拉动力,9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拉动了8.6个百分点和6.7个百分点;11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依然拉动了4.6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一直占据较大的份额,主要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有关。首先,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是在显著提升的,尤其是科技类行业。这表明,我国出口品中所包含的技术属性在显著增加,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有明显提升。 其次,我国科技行业多数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我国农林牧渔业、食品饮料业以及采掘业等初级商品领域,均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而与高新技术相关的行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位置。 所以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确实在不断提升,但从存量来看,高技术相关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有较大进步空间。我国在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对美、日、德、韩等产业链上游经济体仍然有较大依赖性,而且这些产品不可替代性非常强。例如,我国接近70%的汽车及零件、飞机等产品的进口来自美、德、韩、日等国;超过50%的光学医疗设备、机械设备等进口也来自这些国家。据IC Insights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半导体企业营收在全球排名第六,但份额仅有5%,而美国和韩国的份额则高达55%和22%。 5 明年出口前高后低,行业表现或交错 明年出口前高后低,不排除进入负增长的可能性。考虑到今年1-2月份出口基数较低,明年一季度出口将保持高增长;而疫苗落地也需要一段时间,还存在不确定性,明年上半年出口或仍有较好的表现。随着疫苗落地实施,海外生产将加速恢复,供需缺口将大幅缓解;加之,其他竞争国的恢复,以及今年下半年的高基数,明年下半年出口或进入负增长。 美日韩继续保持正增长,东盟和欧盟或落入负区间。美国受刺激政策影响,需求恢复较快;但疫情持续爆发,生产恢复较慢,从而产品库存水平较低,当前总库存同比处于历史低位,仅次于01年和08年。 随着疫苗的陆续落地以及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新一轮财政刺激措施虽有波澜,也仍将很快推出,美国明年经济将加快修复,各行业的补库需求将不断释放;同时,美国的低利率环境或将保持到2023年,会继续支撑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持续向好。此外,美国新任总统上任,中美关系或短期缓和;加之,今年前三季度对美出口基数较低,出口结构相对稳定,根据过去几年中国对美出口份额情况,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美出口大概率能继续保持正增长。 截止今年11月,中国对日韩出口份额较去年有所下滑,累计增速也相对较低,随着海外经济恢复,叠加低基数,并考虑过去几年出口份额,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日韩出口或维持正增长。 而今年中国对东盟和欧盟(含英)的出口增速一直相对较高,出口份额也明显较往年提升,考虑到明年海外经济陆续恢复,供给错配带来的出口份额会有所下滑;加之,欧洲债务严重,脱欧或给欧洲经济恢复带来一丝震荡。因而,在今年相对较高的基数下,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东盟和欧盟的出口或进入负区间。 农产品或正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进入负区间。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关系影响,农产品出口一直负增长。考虑到明年全球经济修复以及中国贸易关系缓和、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继续执行,叠加今年的低基数,我们预计明年农产品出口或正增长。根据PIIE预测,截止11月份,中国自美国购买的第一阶段协议涵盖商品累计820亿美元(按美国出口数据测算),进度仅58%;其中,农产品购买进度虽然一直在快速上升,但也不到8成。 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较往年大幅上升,对总出口一直有较为持续的拉动,随着明年海外其他经济体的恢复,我们预计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或回落。而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明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出口,但叠加今年下半年相对较高的基数,明年或持平。 行业表现或交错。如果从行业出口交货值来看,今年受疫情影响,多数行业遭受到较大的冲击,但仍有部分行业表现超预期,如计算机通信行业前11个月出口交货值份额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6个百分点,累计同比为5.4%,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6%;医药制造业累计同比33.3%,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5%;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虽然出口份额较少,但累计同比远高于去年同期。这主要与海外疫情失控背景下,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引起的对医疗物资、家庭用品、远程办公产品以及地产相关产品的需求增加所致。而其他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则表现较差,且出口份额也有所减少。 如果从上市企业季报营收来看,企业业绩的改善,主要分布在四个领域:一是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行业、二是汽车制造相关行业、三是地产投资高增带动的建筑建材行业、四是受益于出口高增的相关行业。我们测算的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营收增速要高于其他行业2~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类行业营收同比增长近30%。而下游生产和服务类行业业绩表现仍相对较差,传媒和消费者服务行业营收仍在负增长,反映需求端的恢复相对缓慢。 随着明年疫苗的陆续落地,今年表现超预期的行业,如疫情相关产品行业、远程办公等产品行业的表现将有所回落。而今年表现较差,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或因海外经济的恢复而重新受益,如机械设备、文体娱乐以及皮革毛皮等相关行业。 风险提示:疫苗进度不及预期,相关预测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中美贸易,疫情发酵,政策变动。
“现在投‘小红花’,年化收益率能到80%以上。‘小红花’现在的宣传力度你也看到了,来一趟北京看一下,赚个十多万不好吗?”在向记者推荐电影投资项目时,影视投资中介金永劝记者去北京,查看公司的资质证明并签署投资协议。 金永说的“小红花”,指的是将于12月31日上映的热门影片《送你一朵小红花》。证券时报记者发现,在上映日期临近的情况下,不少中介依然在兜售该影片的投资权益。而早在今年11月,该影片的出品方已经发出声明指出,该影片的投资份额及任何权益,不得向任何公司及个人转让。 上映前还在兜售份额 在QQ中以“影视投资”等为关键词搜索,可以搜到数十个相关的影视投资群,很多热门群的成员超过千人,群中几乎都被兜售各类影片投资权益的信息刷屏。 群中正在兜售份额的既有最近即将上映的热门影片,也有不少知名度较低,且处于筹备期的影片。大多数影片都能提供完整且制作精美的PPT资料,活跃在群中的中介会极力推荐手中的影视项目。 “这部影片的成本是2.5亿元,最低8万元起投,元旦就要上映了,现在打定金过来,我给你邮寄合同还来得及,打款走的是对公账户,没有任何风险。”中介金永向记者推荐近期大热影片《送你一朵小红花》(以下称“小红花”)。 公开信息显示,“小红花”将于12月31日上映。但记者查询发现,公开信息中,“小红花”的出品方并不包括中介所提到的北京熙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我们肯定是出品方之一,只是因为主控方规定,我们还没在猫眼上公示,你要是不相信可以来我们北京公司看一下,或者你先交定金,交完后视频看我们跟主控方的协议。”金永还表示,除了小红花外,中介正在兜售份额的还包括元旦即将上映的《温暖的抱抱》,春节将上映的《人潮汹涌》《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 目前距离《温暖的抱抱》上映仅有不到10天,但仍有多名中介正以3亿元的成本对外转让该影片份额。“我们持有《温暖的抱抱》15%的份额,上个月才开始对外转让份额,现在在我们这投资的有100多位。”自称《温暖的抱抱》联合出品方的上海甲地文化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我们是联合出品方,猫眼上都能查到,这还能有假?你放心,只要你在我这投资,我们保证完全按照合同给你兑换,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在面对记者质疑是否能保证投资权益真实性时,该负责人表示。 出品方称多次“打假” 作为一部热门影片,在即将上映,甚至排片都逐渐明朗的情况下,依然面向普通公众转让投资权益,这显然与影视项目的正常融资流程相悖。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小红花”的中介发来一份《院线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收益转让合同》,合同显示,北京熙明文化自愿就甲方持有的“小红花”收益权份额进行购买,而合同的甲方为联瑞(上海)影业有限公司。 此外,合同附件还特别注明,熙明文化拥有“小红花”的真实收益权份额,只是因主控方要求及猫眼信息延迟,未在猫眼专业版做联合出品公司署名。 记者随后致电合同中的甲方联瑞(上海)影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其协议为假。“假的!我都说得这么明确了,不要轻信,不要打款。之前也有人打电话来问过,我们都不知道这家公司,也没有跟他们签过协议。” 实际上,早在今年11月,“小红花”的出品方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就发出声明指出,影片出品方已达成一致,关于该影片的投资协议仅由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独家对外签署。 截至声明之日,就该影片签署的投资协议均限制投资方将其享有的投资份额及任何权益,向任何公司及个人进行转让,任何违反协议的投资方,均将被出品方追究违约责任,终止相关合作,且不再对该影片享有任何投资份额及相关权益。 而当记者将这份声明发给相关中介时,有中介解释称,这份声明只针对一级市场(第一次转让),而不针对二级市场(第二次转让)。也有中介直言不讳地表示,“就是因为这个声明,所以底层协议(指公司与出品方签订的份额转让协议)不能直接发给你,只能视频连线或者实地去公司看。” 同样的,《温暖的抱抱》出品方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上海爱美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也曾在11月24日发布声明指出,该项目目前没有任何融资需求,且从未自行或授权任何第三方以该项目名义对公众进行众筹、融资等行为,也未许可任何第三方在未经同意下自行转让项目收益权。 此外,《姜子牙》《攀登者》《南方车站的聚会》等近年来的热门影片,也分别就市场上存在的影片份额转让等行为发布过声明,其中心内容基本一致——未授权对外转让份额。 影视投资需谨慎 在完整的合同和协议,打款走对公账户,以及中介或公司对项目的包装下,即便出品方已公开发布“打假”声明,仍有投资者轻信。 这一方面是因为普通投资者对影视投资了解不深,另一方面也与中介或公司的宣传有关。影视项目具有极高的投资风险,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多数中介有意淡化影视项目风险,突出项目优势。 有中介向记者发来一份影视项目的投资收益表,表上列出近几年一些热门影片的投资额、票房及投资净回报,无一例外,都是票房较高的影片,其中最高的影片投资净回报达3026%。但实际上,真正能够获得高回报的影片极少,许多影片甚至根本无法上映。 如一位中介发给记者的影视投资合同中,记者发现,合同中约定该影片将于今年12月上映,但截至目前该影片并无上映公告。该中介告诉记者,实际上映时间已改至明年6月。 此外,一些中介还会以即将涨价为由,诱导投资者快速投资。在与记者沟通中,金永就多次表示项目即将涨价,催促记者尽快打款。“出品方涨价了,联合出品方自然也会涨价,“小红花”今天成本是2.5亿,明天就会涨到3.5亿,到时候投就不划算了。” “主流影视公司的项目肯定不会去找普通人要投资,尤其是热门的项目,根本不会对外开放。但小公司不排除会用这种方式向外兜售投资份额。”专业从事影视项目投资的范晔表示。 范晔介绍,小公司转让份额有可能是为了快速回笼资金,也有可能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因为票房的高低很难提前判断,如果能够以比自己投资成本更高的价格,提前将份额转让给其他投资人,就相当于把风险转嫁出去了,不管未来票房如何都是赚的。 “比如一部电影的成本是2500万,他以500万的价格获得20%的份额,再以1亿元的成本对外转让,他持有的份额就能卖2000万元,电影真实的成本是多少普通投资人没法弄清楚。”范晔表示。(注:金永、范晔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