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末,银行揽储就是一个热点话题。但近年来业内普遍感受年末揽储氛围没那么高了,以往存款送猪肉、送大米、送香油的情况越来越少见。记者近日走访上海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年底银行存款利息并没有太大变化,就连原来颇具标志性的“宣传板”都没那么显眼了。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方面是受监管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银行自身经营有关。今年以来,监管要求银行降低资金成本,让利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高息揽储行为,再加上银行也要考虑存款偏离度等指标,因此不再强调时点性的冲刺。 不过,相比大行和股份行,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的揽储需求较为迫切,特别是近期按档计息、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揽储“利器”受限,对小行影响更大,在无法进行高息揽储的情况下,存款将更多地流向大型银行。未来中小行将面临长期流动性管理压力,需拓宽新的揽储渠道。 年末揽储“盛况”不再 “现在存款产品的利率并没有太大变化,基本都在3.8%~3.9%之间,比如一款三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是3.85%,算是比较高的了。”一位国有大行支行客户经理在记者走访时说道。 “目前存款产品并没有什么活动,只有一些针对高净值客户的产品,利率能做到接近4%左右,不过也有新出的理财、银保产品,这些还不错。”一位股份行支行理财经理说。 类似的话语,记者在城商行、农商行的调查中也有听到,只不过小银行的产品利率相对会高一些,有的达到了4%甚至以上。但大家的普遍感受在于,近年银行揽储的热情没以前那么高了,都比较“淡定”。 特别是今年,在按档计息、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揽储“利器”被限的情况下,银行揽储渠道进一步收缩,之前部分银行通过使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加息券变相“高息揽储”的方式也随着互联网存款的下架而不在。一位农商行高层对记者表示,“这类产品被监管限制后,银行业能够揽储的方式并不多了,也就不难看到整体揽储氛围的削弱。” 但从根本上看,业内普遍认为今年银行年末揽储情况不如以往的原因主要在于三大方面。首先是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李茜对记者称,今年受疫情影响,央行通过多次降准、下调MLF(中期借贷便利)和OMO(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方式释放流动性,银行存款需求得到一定缓解。 这在存款数据上也有直观体现。今年存款稳步增长,根据央行数据,今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6.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提高了2.6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受监管因素影响。普益标准研究员杨超对表示,今年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监管要求银行降低资金成本,让利实体经济,再加上宏观经济下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转换完成,未来息差可能还将收窄,考虑到负债成本和经营压力,银行高息揽储的意愿有一定减弱。 “事实上,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下,相比往年,今年银行开拓了不少客户,在存款规模上已经有增加,因此岁末揽储的需求并没有很高。”华东某城商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并且现在银行比较强调客户财富管理规模,不再只看重存款,而是倾向为用户进行多类资产配置,比如基金、保险等,以此增加客户的黏性。” 这背后也反映了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意味着“临时抱佛脚”式的努力不再被提倡,银行更看重与客户间的深度绑定,未来银行业的竞争也将趋向综合化。 此外,银行年末揽储的“淡定”也与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此前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监管指标进行了调整,日均指标考核加强,抑制银行年末冲时点。比如,要求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也不得设定以存款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等。 “所以,现在行内更侧重日均考核,强调功夫在平时。”某国有大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对记者说,“以前像年末时点余额的考核,实际上是一个惯性,习惯于在某一个时点要去冲一把,但这一考核方式,无论是从考核得分来讲,还是从监管对商业银行的考核来讲,都没有实在的意义。” 但还需注意的是,尽管揽储大战不再,不少银行已经开始冲刺“开门红”了。“目前行内考虑得更多的是1月份开门红完成情况。按照常规,一季度需要完成全年30%~40%的指标,不过像收入类的指标,比如存款等,不太可能打突击战,所以收入类的指标一般还是定在30%,分行层面可能会进一步再加码。”前述国有大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告诉。 一位股份行相关人士也对记者说,“现在分行层面基本都开过‘开门红’动员大会了,大家都在做准备,有些指标定得比较高,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小行“吸储”需求更为迫切 相比大行和股份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的吸储需求较为迫切。尤其是在近期按档计息、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揽储“利器”受限后,小行揽储渠道进一步收窄,将面临更大的流动性管理压力。 穆迪金融机构部助理副总裁万颖在接受采访时就称,近期针对存款出台的一些举措会降低存款利率的竞争,对客户基础好的大行有利,但不利于中小银行的存款和资产增长。未来银行可能会更加注重提供各种服务以增强存款黏性,或者通过同业或债券等市场寻求其他资金来源。 “比如之前一些小行,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销售存款,不仅突破了地区限制,拓宽了客群,有些甚至还提供加息券变相加息,以达到揽储的目的,但随着互联网存款的下架,这些银行就得寻找其他渠道了。”前述农商行高管对记者说。 这也是业内的共识,一直以来,中小行受经营区域限制、自身产品研发能力较弱,且同业负债受限等因素影响,揽储难度较大,负债成本较高。但也有观点提及,近期的政策在给这类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倒逼银行深耕本土市场,做精做细客群,同时严控规模增长带来的风险。 那么,中小行未来该如何应对来自负债端的压力?杨超建议,小银行可通过差异化定价,推出期限短、门槛低的理财产品、存款产品进行客户引流;另外,也能以较高收益的保险产品,银保合作引流并获取一定的中间业务收入。 李茜则提及,除了发行大额存单以及其他定存产品,以利率优势吸引客户外,小银行还必须修炼“内功”,完善渠道经营,依托手机银行,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身金融服务水平,以便捷服务吸引客户。 另在市场化方面,小银行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同业负债、债务融资工具等主动负债工具调节流动性,缓解负债压力;或者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不过,在当前的环境下,也并非所有小行对存款规模都有追求。近日有报道提及,个别农商行为了完成今年贷款占资产比重超过六成的监管指标,主动“缩表”,缩减负债端。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银行面临着投放难的问题,在贷款规模较难提高的情况下,只有控制整体资产规模,才能达到要求。
“每到年底,银行都会推出一些收益较高的存款产品或理财产品,本以为‘薅羊毛’的时候又到了。”储户小高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他到某银行网点计划选购一款理财产品,却被客户经理告知,年底存款利息并无太大变化,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是一路走低。 与往年年末热热闹闹的“揽储大战”相比,今年似乎动静不大。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银行的高息存款产品已经变少,存款产品利率普遍低于4%。 “近期监管部门对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产品进行规范,导致今年末银行揽储‘招数’变少,‘底牌’不多。”一位银行业人士坦言。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分析称,大型银行相对较好,中小银行特别是小型银行揽储压力仍然较大。原因可能是金融管理部门强化了对结构性存款等高息揽储的监管,中小银行高息揽储的空间缩小,而大型银行本身具有吸储优势,在中小银行无法通过高息大规模揽储的情况下,存款会更多地流向大型银行。 业内专家预计,在金融脱媒和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银行负债端承压可能是长期趋势,缺乏长期稳定负债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一大挑战,中小银行压力尤甚。 “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涉及金融领域的亮点不难看出,2021年银行经营依然将在‘促让利’与‘防风险’中取得平衡,这将给银行在资产负债摆布、流动性管理、定价管理等方面带来新的要求。”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 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 临近年末,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有所提升。 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央行分别于12月21日、22日开展了1100亿元、1300亿元逆回购操作,分别实现净投放900亿元、1200亿元,两日累计净投放2100亿元。 除了投放金额增加之外,央行在时隔3个月后重启14天期逆回购。同时,在7天期与14天期逆回购期限结构配比上,也以后者为主。具体来看,12月21日,央行开展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及1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12月22日,央行开展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及12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 “从近期特别是近两日R007和DR007的指标来看,都处于今年下半年相对较低的位置,说明年末整体流动性还是比较充裕的,这与近期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来熨平11月底出现的债市违约引发的短期流动性紧张等因素有关。”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释放了确保跨年资金面稳定的政策意图。”王一峰认为,按照过往经验,央行一般选择在春节前夕开展14天逆回购,甚至会推出一系列针对春节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本次选择年底开展14天期逆回购,与当前流动性环境密切相关。 王一峰进一步表示,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结构性存款“压量控价”,核心存款承接力度不足,银行明显加大同业存单的发行力度,造成整个银行负债体系稳定性下降,表现为“不缺短钱,缺长钱”。另外,11月份信用违约事件发生后,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大行对广义基金资金融出的态度偏审慎。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资金面脆弱性有所增强。 高息存款产品难觅 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后了解到,虽值年末,各大银行揽储热情不及往年。国有大行利率为4%以上的存款产品几乎难觅踪影,多家银行均表示,目前存款的最高利率只有3.85%,部分中小银行的利率更高一些,某些5年期的存款产品利率可达到4.2%。 “目前有一款10万元起存的定期存款产品,3年期,利率是3.85%。”某国有大行金融街支行客户经理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从理财产品的发行来看,“量价齐跌”的趋势也没有改变。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从12月12日至12月18日的一周内,247家银行共发行了1532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增加5家,产品发行量减少21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9%,较上期减少0.03个百分点。 对于今年“揽储大战”偃旗息鼓的原因,融360大数据分析师胡小凤分析称,各大银行提高揽储竞争力的方法无非是加息,受疫情影响,监管要求银行把控利率,压降负债端成本,让利实体经济,再加上结构性存款规模和成本还在压缩,靠档计息产品被叫停,互联网存款产品正处于风口浪尖,所以动作不大。 “今年银行揽储的压力有所减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和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有关,表现为整个信贷投放、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反弹,M2增速和社融增速都改变了低位增长局面;另一方面,今年在理财新规之下,刚性兑付风险不断被打破,居民由此前购买理财产品转为购买储蓄存款,资金以储蓄存款的方式重新回流银行体系。”李佩珈表示。 银行稳存增存压力仍较大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存款来源稳定的大型银行,中小银行仍面临较大的揽储压力。 “今年严格控制结构性存款之后,中小银行面对流动性紧张的问题,更依赖同业存单,12月份以来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为负,也加剧了中小银行的负债压力。”娄飞鹏表示。 展望明年,业内人士认为,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背景下,明年信用体系增长有望边际收敛,加之监管对于非标融资管控的趋严,银行体系资产增速的放缓将弱化信用派生能力,2021年银行业稳存增存压力不小。 “今年底的债市违约风险导致信用体系重构,明年债券市场的融资压力会进一步显现,银行通过同业融资的风险上升,主要表现为同业存单发行面临‘量缩价升’的压力,使得银行通过同业负债的方式吸收存款面临新的压力。此外,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可能使居民资产配置、财富配置的行为更倾向于股市等高收益市场,带来储蓄存款长期面临增长乏力的局面。”李佩珈直言。 基于此,专家建议,明年银行在存款结构优化方面亟待发力,在进一步加大对高质量核心存款考核权重的同时,需要积极顺应监管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靠档计息、互联网存款等各类创新高成本负债的管控力度,着力稳定负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