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平安、伊利股份、雅戈尔等公司之后,A股市场再添大手笔回购股票案例。 京东方A于8月28日晚间公告,拟斥资不超过20亿元,回购公司2.5亿股至3.5亿股股份,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实施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当晚,京东方A同时推出一份涉及近3000名员工的股权激励方案,包括期权激励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股票来源即是二级市场回购股份。这家千亿元市值的面板巨头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公司上下对自身发展前景信心十足。 “腰包”充裕回购股份底气足 据公告,自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3个月内,京东方A拟以不超过7元/股的价格,回购公司2.5亿股至3.5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约0.72%至1.01%,涉及回购总额不超过20亿元。 京东方A表示,安排此次回购计划,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并结合公司经营情况、业务发展前景、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盈利能力等,拟以自有资金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用于实施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京东方A如期完成上述承诺的概率几何?就回购最直观的限制条件——价格来看,京东方A最新收盘价(8月28日)为5.43元/股,远远低于回购价格上限。而富足的“家底”则为此次回购提供了有力的财务保障。据披露,截至6月末,京东方A总资产约为3507.34亿元,净资产约为1016.73亿元,货币资金约566.65亿元。 股权激励方案诚意足 为了深度“绑定”关键核心人员,京东方A还抛出了一份覆盖2974名员工的股权激励方案。从激励对象来看,京东方A本次重点激励关键岗位上素质能力强、市场稀缺性高、流动性较大且对公司未来业绩达成起关键作用的人才。 其中,参与本次股票期权激励的激励对象为公司的经理、高级技术骨干,首次授予人员不超过2023人,占本次激励计划总人数的68.02%;预留授予人员不超过110人,占本次激励计划总人数的3.70%。本次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5.43元/股,与最新收盘价持平。 相较之下,限制性股票的“含金量”更高,授予价格为2.72元/股,为最新股价的一半。但限制性股票的激励范围更小,不超过841人,占本次激励计划总人数的28.28%。其中董事会聘任的高级管理人员11人,公司内部科学家、副总裁不超过82人,高级技术专家、总监不超过173人,技术专家、中层管理人员不超过575人。 业绩稳健面板龙头韧性强 京东方A有充足资金大手笔回购,源自良好的业绩表现作为支撑。 今年上半年,在行业市场规模总体萎缩的大环境下,京东方A营收持续稳定增长,实现营收608.67亿元,同比增长10.59%。京东方A称,今年以来,其坚持物联网转型方向,在创新应用业务、传感器、智慧物联和智慧医工等多个领域获得较快发展,物联网转型战略稳步推进。 就传统主业来看,已成长为全球半导体显示巨头的京东方A,今年上半年的显示器件整体出货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5%,LCD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等五大主流应用领域出货量仍保持全球第一;创新应用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60%,销售面积实现同比翻倍增长,电子标牌、穿戴、电子标签等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 京东方A产品的新应用拓展同样表现不俗。据京东方A今年6月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显示,其在MiniLED和MicroLED技术上持续投入,处于业界领先地位,公司的玻璃基MiniLCD背光和直显产品将于今年下半年量产。 京东方A在智慧物联业务上也收获颇丰。上半年,公司智造服务事业群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智造服务TV整机中国区销量同比增长超70%,65英寸以上大尺寸产品全球销量同比增长超50%;电子标签销量同比增长超70%。 在智慧医工方向,京东方A取得多项新进展。如移动健康首款生物芯片自研产品量产出货;智慧急救、智慧康养社区、智慧公卫体检、呼吸慢病管理等四类解决方案签约落地;移动健康APP新增会员及月活人数大幅提升,平均月活近10万。
日前,京东方健康科技携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启动医工结合赋能慢性气道疾病全程管理项目。双方将共同推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分级诊疗新模式,打造全新物联网化“防、诊、治、康、教”的管理流程,帮助高危群体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为更多慢阻肺患者带来智慧健康解决方案。 京东方携手北医三院共推呼吸慢病管理解决方案落地 BOE(京东方)推出的呼吸慢病管理解决方案基于慢阻肺分级管理框架,可实现家庭、基层医院及三级医院联动。通过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以及肺功能仪、呼吸机、制氧机和无创多参数检测仪等呼吸相关的居家设备,进行诊疗数据的自动传输、存档、分析与管理;医生还能够在远程指导慢阻肺患者规范治疗,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呼吸慢病的全病程精准管理。据悉,今年9月该项目正式启动,将呼吸慢病管理解决方案应用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5家医联体医院。同时,京东方健康科技还将进一步深化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加快推进呼吸慢病管理解决方案在全国落地。 近年来,BOE(京东方)持续推进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实现涵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周期、全方位的智慧健康产品和服务。目前,BOE(京东方)推出的心血管疾病管理、糖尿病管理、智慧急救、智慧康养社区及智慧公卫体检已应用于家庭、社区、医院等诸多场景,为人们带来更智慧的健康医疗解决方案。
中美贸易纠纷下,“缺芯少魂”成为当下这两年霸屏的热词,殊不知!在十几年前的中国电子产业中,流传最广的一个名词叫做“缺芯少屏”。 短短一字之差,中国企业用了三十年来走! 1、初生 说到面板,就不得不说下京东方这家公司! 在1993年,在北京酒仙桥,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公司成立,这家公司的前身是774厂(北京电子管厂)。 这个数字代号,意味着这家公司具有军工背景,它成立于1952年,是国内最早的半导体企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到的集成电路就是来自774厂,甚至它还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军工的缩编以及在特殊时局积累下来的羸弱局面,让这个辉煌的中国科技厂逐渐走向没落。 图源:网络 在那个年代,彩电、单缸洗衣机,收录机成为了结婚“新三件”,风靡了那个时代的家庭。为适应消费的需求,国家开始鼓励彩电国产化,774厂也开始转向彩电产业,试图扭转自身没落的局面。 774厂成为国内最早研究液晶面板的企业,并于1981年成功研发出液晶屏面板。 但是774厂的自研理念,与当时面板行业”能买的不造“理念显得格格不入,国家虽然鼓励彩电国产化,但是与774厂相类似的780厂、714厂、青岛无线电二厂为代表的厂商采用方法是全套引进国外生产线和元器件模式。 这种国产化,不过是组装国产化。而且这种现象在几乎所有工业领域都有体现,家用电器、集成电路、汽车、飞机等等。 研发就需要大量投入,成为另类的774厂并不被当时的社会誉为国产之光,反而成为北京业绩亏损最多的企业。 中国液晶显示产业之父的王东升站了出来,在774工作10年,他见证了这家副部级大厂的衰落,面对死气沉沉的老厂,原本是打算离去,当时几乎铁板钉钉地要去中信集团的下属单位任职高管,但老厂长再三挽留,他留了下来。 1993年,35岁的王东升临危受命,接手了连续亏损7年,亏损数千万元、频临倒闭的北京电子管厂,然后带着2600多名、其中还有“因不能按时拿到工资以至于要到菜市场捡白菜帮子谋生”的员工凑齐了650万,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创办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这不仅是中国第一家完成股改的亏损企业,还是中国最早的“债转股”企业,他用筹集到的资金又从银行贷到等额的款项。 在王东升带领下,聚焦在CRT显示器相关的业务上,依靠国内彩电业的发展,企业效益也越来越好。在公司成立当年,实现扭亏为盈,1997年6月京东方在B股上市,并募集到3.5亿港币,京东方在资本市场首次亮相。 但是,从上市之日起,投资者就形容京东方这家公司类似吸血鬼一样吸干了股民的钱,被业界讽刺为“一个只会圈钱的骗子公司”! 现在,投资者仍然对京东方在资本市场大规模融资颇有议论,但是不得不否认,这家公司在面板领域的龙头地位。 这背后隐藏的故事,离不开中日韩三国在面板领域的争夺。 2、面板价格战的实质,逆周期操作 液晶显示面板,得以起于日本的须羽精工,成于日本的夏普。 1983年5月,须羽精工在东京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一款两英寸的微型彩色液晶电视,这个显示面板的先行者,在那时并没有得到世人的重视。 直到1988年十月,夏普在日本电子展览会上展示了14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引起轰动,此后全球第一条6代、8代、10代线均由夏普创造,带领日本面板行业抢占了全球大部分的市场。 在1990年全球90%的 TFT-LCD 液晶显示器是在日本生产的,1991年到1996年,全球有25家平板显示的批量生产线建成,其中有21条建在日本。 这个由日本创造的产业,给日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日本并没有在该领域占据持续的主导地位,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场份额被韩国抢占。 显示面板产业关键在于逆周期投资,就是资本疯狂投入,直到把竞争对手逼到亏无可亏。 一般来说,显示面板行业都是高资本投入的窄口径行业,产线投入巨大,一条产线数百亿元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价格下跌,产能过剩,企业缩减产业投资的背景下,韩国企业却在面板领域大规模投入,制造产能线,同时雇佣那些在日本经济泡沫下失业的技术人员,来消化日本技术。 以韩国LG为例,这家企业仅花了不到7年的时间,就建造了P1-P5工厂,完成从2代线到5代线的跨越。但是这个过程是痛苦的,LG液晶业务则从1987年亏损至1994年,年均亏损5300万美元。 在1995-1996年全球面板行业进入衰退周期,韩国企业继续逆势大举投资扩产能, 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铤而走险再次逆周期投入数十亿美元,大举兴建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 如此高强度的投资,韩国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把日本企业挤下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1999年,三星在全球平板显示器市场的份额达到18.8%,名列第一,LG达到16.2%,名列第二。 反观那时的中国企业,沉浸在日本技术的外衣下,打着国产之光的称号消费着国人,而始终有着自研基因的京东方,也仅仅从亏损的状态中走出来。 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年代初这十几年的时间,国内都没有一条可投产的生产线,绝大多数市场份额,都被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中国企业想要从中抢夺蛋糕,很难! 韩国企业逆周期的操作,拥有着企业家冒险的勇气和胆魄,韩国厂商坚信面板 衰退期之后必然紧随增长期的信念。 但是这种玩法走一步就是错误。在看不到周期的拐点,反周期操作的巨额投入不是谁都能承受。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现代率先倒下。 正是这个机会,给了国内面板企业的机会。 3、吸血的行业 京东方始终认为,面板企业的合资和产能线引进,最终什么技术都得不到,唯一可行之路便是收购。 在2001年11月,京东方收购了现代STN-LCD和OLED业务。2003年1月22日,京东方宣布韩国子公司以3.8亿美元收购现代全部的面板业务。 这项收购,标志着京东方的TFT-LCD事业的战略布局正式全面启动。 韩国现代当时拥有2代、3代、3.5代各一条,年产能300万片,全球第9,技术储备也相当雄厚。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当时中国政府批准的最大外购案例。 京东方收购的时间卡的非常精准,颇有运气的存在。收购交割刚刚完成,面板价格就开始反弹,京东方第二个月就开始盈利,一年半盈利6000万美元。同时这笔交易也是京东方全面消化韩国的技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的基础。 好景不长,2004年下半年,面板价格再次下跌,直接京东方的资金链差点断掉。 后来在北京市政府和国开行的帮助下度过难关,也是在政府的背书下,多家银行又为京东方提供了7.4亿美元的贷款,北京市政府额外提供28亿人民币的借款,算是得到了补血。 政府的补血并不能改变京东方的业绩,在2005年、2006年,京东方分别巨亏15.87亿、17.71亿。 2008年的经济危机,再次给面板行业来了一记重锤!不过这次在国家意志的支持下,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面板企业采取了大规模的逆周期投资,大规模建设, 以京东方业绩来看,2008年之后连续5年的亏损,牺牲掉前期的业绩,用韩国逼退日本的手段,把日韩企业从中国本土市场挤压出去。 数据来源:wind 2009年4月,京东方合肥6世代线开建,这条产线的意义在于如果建成那么中国的彩电第一次可以用上中国的面板。 2013年,京东方推出430亿在融资计划,发力AMOLED方向。2015年福州6代、成都6.5代AMOLED产线开工,次年四川绵阳6代AMOLED开工,到2017年前两者开始投产。 如今,京东方坐拥12条显示面板生产线(其中2条在建),既涵盖当下最火的柔性AMOLED技术,又囊括全球最高世代线10.5代TFT-LCD生产线,创下高达22.3%的全球面板第一市占率。 从数据来看,京东方自上市以来累计募资金额(直接融资(金额)+间接融资(按筹资现金流入)达到4618.84亿。 可以想象,这个投资额砸下去,京东方总市值仅在1823.44亿,行业是多么烧钱。 国内产能的快速提升意味着价格的全面下降,扮演价格屠夫的角色的国内面板厂商,直接刺激了日韩企业,这些外资希望通过在中国耕耘已久的市场阻止以京东方为代表的面板企业的渗透和成长。 在2013年1月4日,中国对境外企业价格垄断开出首张罚单——韩国三星、LG,中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等六家国际大型面板生产商,因垄断液晶面板价格,遭到国家发改委经济制裁3.5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处罚。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开出的金额最高的一张价格违法罚单。 这个事件过后,面板价格战四起,面板价格也是一直走低,在2019年,甚至跌破现金成本。 如今,日韩厂商不得不相继停掉产能,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20年底SDC将关闭韩国所有LCD产能,LGD将关闭韩国所有LCD-TV面板产能。 而在2017年,中国大陆厂商显示面板规模超过了韩国,升至全球第一。中国企业用韩国人的玩法,创造了属于中国的面板市场。 4、反转何时到来? 步入2020年下半年,市场上关于面板价格反转的信息多了起来,在8月17日资本市场,两大面板权重企业,京东方A和TCL科技股价相继大涨超5%,对应当天外资净流入9.22亿和7.79亿,合计17个亿。 那么,面板反转的价格预期存在吗? 从现状而言,面板价格反弹预期强烈,反转为时尚远! 首先供给格局在改善,这其中最主要的是韩国厂商的大规模退出,在2019年,面板行业出现普遍性的经营性亏损的背景下,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面板厂商率先调整产能。 三星宣布将在2020年底前关闭韩国本土LCD产能,LGD早在2020年初就已宣布将在年内关闭韩国本土的LCD产能。 国内方面,中电熊猫位于南京和成都的三条面板产线和三星显示位于苏州的8.5代LCD产线正在寻求出售,有能力收购的将只有大陆面板厂。在大陆新建产能方面,LCD产能扩张也已经接近尾声,供给格局逐渐形成。 所以,如今通过扩产挤压竞争对手市场的手段即将会过去,那么在国内以京东方A ,TCL科技这两家为代表的面板大厂面对日韩的价格战即将结束,所以未来能够看到的是大陆厂商主导权逐渐增强。 至于行业反转,是随着O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迭代和成本端的快速降低。行业的格局、生态或将迎来重塑,技术交替周期之下,短期的反转拐点还要等待时间,但是最困难的节点已经过去。 5、小结 从京东方的身上,看到的是国产显示屏的30年历史,是在国家意志下,以四方之力创造的企业。 站在当前角度来看,穿越周期的寒冬下,还是要耐心等待拐点到来,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国产面板企业能够走到多远?还是留给时间吧。
在日前召开的国际显示技术及应用创新展(DIC EXPO 2020)上,京东方带来了全球领先的柔性AMOLED、Mini LED、屏下摄像头等创新显示技术及解决方案,包括应用于华为Mate X智能手机的折叠显示屏,以及27英寸及15.6英寸Mini LED产品等。公司表示,Mini LED产品可以大幅提升LCD 显示效果,同时在成本上极具竞争力。未来,Mini LED产品与公司已有的BD Cell产品将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高端显示产品的解决方案,提升公司产品在高端显示领域的竞争力。 据介绍,京东方在Mini LED和Micro LED技术上持续投入,处于业界领先地位,公司的玻璃基Mini LCD背光和直显产品将于今年下半年量产。此次展会中,京东方带来了75英寸、110英寸8K BD Cell显示屏,成为显示技术的全新突破;创新地将全反射显示技术应用于平板电脑、电子书、电视、户外广告机、公交站牌等领域。同时,京东方还带来了屏下3D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更智慧便捷的人脸解锁新模式。 据京东方内部人士判断, LCD未来还将有十年的景气周期。2020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259亿元,净利润约6亿元。公司此前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二季度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TV面板价格有所下降,但公司通过积极的产能结构调整,增加了盈利性较好的IT 类产品占比。供给方面,海外存量产能退出效应将在三季度开始集中显现,同时新增产能有限。整体来看,随着供需情况的改善,三季度价格有望回升。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数据,6 月份绝大部分尺寸面板价格已经止跌,部分尺寸甚至小幅上涨,行业上行拐点已经出现。
6月29日消息,天眼查数据显示,西安京东方汇云计算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刘强东卸任总经理一职,张雱卸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新增范龙为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总经理。 资料显示,西安京东方汇云计算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经营范围包括信息技术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服务;电脑动画设计;电子产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的销售;计算机系统集成;数据处理;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市场调查(除涉外);经济贸易咨询(不含金融、证券、保险、期货等前置审批项目);会务服务等。 据了解,目前,西安京东方汇云计算有限公司由京东云计算有限公司100%持股。 天眼查数据显示,本月早些时候,刘强东还卸任了怀化京东云金海云计算有限公司和湖南京东云东禾云计算有限公司的经理职务。其中,湖南京东云东禾云计算有限公司也是京东云计算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6月28日晚间,京东方A(000725)公告公司董事会一连批准了三项投资议案,拟合计投资金额约132亿元,用于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及医院项目。 本次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共有两个,将分别建于成都市高新西区和重庆市两江新区两地,前者拟投资金额60亿元,后者为48亿元。 其中,京东方(成都)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44亩,项目一期占地约223亩,项目二期占地约121亩。该项目总投资6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30亿元,项目总投资与项目公司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的差额由项目公司通过融资解决。项目计划于年内开工,分三期逐步实施。 一同披露的还有京东方(重庆)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该则占地面积约106亩,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8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24亿元。项目公司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3个月内启动桩基工程,力争桩基开工起18个月内完成项目验收。 除了两个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以外,28日晚京东方A还披露拟总投资24亿元于苏州京东方医院项目。项目规划建设一家三级营利性综合医院,拟通过收购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资产并改造的方式落地实施,其中项目拟收购标的占地面积约117亩,建筑面积约15.2万平方米,另包含机器设备及电子设备。
地方政府也有高人,向来低调的安徽省会合肥,突然火了。 私募大佬在微博转了一条段子,是这么说的:转:中国最牛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 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603986),赢了,上市估计浮赢超过1000亿; 2019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一时间引发网友讨论:简直是神操作,合肥市政府有隐藏的股神。 基金君搜了一些资料,来讲讲合肥政府有多牛。如果有人说,南有深圳,中部地区有合肥! 十年磨一剑 京东方成了国际显示产业龙头企业 一家深陷困境的企业,在“合肥模式”的催化作用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从举步维艰,到实现“史诗般的崛起”,不仅企业自身跻身国际顶尖水平,同时也让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完成了从跟跑、并跑、领跑的三次跨越。这家企业就是京东方。 “京东方自身难保,不看好这一项目。” 2008年,京东方落户合肥的消息落地,周围一片非议。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国外液晶巨头的降价让京东方备受打压,当年由盈转亏,资金压力巨大。 引入京东方,对合肥市政府而言就是豪赌,是“敢为天下先”。开建的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线所需的17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完全由政府托底。 在地块配套条件、土地价格、能源供应、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外,合肥市政府投入60亿,战略投资者投入30亿,如未能引入战略投资,剩下的85亿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贷款解决。 当年,合肥市财政收入仅300亿。为此甚至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 当年合肥和京东方的合作,协议价 196 亿,虽然后来没有出这么多,但还是在 150 亿以上。在合肥市政府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一个企业出过这么多钱。如果项目失败了怎么办?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对企业的压赌跟私人投资家的冒险是一样的,因为好机会不多,一旦认准了,必须要冒风险。所以,地方政府为了支持一个企业实现产业梦想,是拿「真金白银」加以扶持的。 在2007年决定落地合肥之前,京东方一度亏损。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介绍,在京东方合肥六代线之前,公司5代线、4.5代线都不理想,企业运营、市场销售很不景气,合肥六代线成为京东方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合肥是我们的福地,也是我们合作商的福地。”他说。 京东方项目在合肥的成功,被称为“合肥模式”: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把投资引领培育产业放在第一位,找准市场需求、遵循产业逻辑,巧用资本市场以小博大,并能实现“筹集-投入-退出”全过程把控。 “为了项目能上马,当时合肥市承诺拿出一年财政收入的80%来投资,”一名合肥政府官员透露说,在充分产业调研和深思熟虑之后,尽管面临较大的舆论质疑压力以及其他多个方面的阻力,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力排众议,敲定了合肥京东方6代线项目。 此后,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全球最高世代线的10.5代线也先后在合肥建成投产。同时,一大批显示领域的企业接踵而至。 2017年底,在京东方合肥10.5代线产品下线前,合肥新闻联播做了一个连续三期的《合肥有个京东方》的新闻联播。 京东方为合肥市政府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名,2010年,6代线的投产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其次是实惠,京东方在合肥不仅投资的是生产线,还包括了智能制造工厂和数字医院等项目,截至2017年底,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已超1000亿,即使只有10倍的乘数效应,京东方能够带动的总的GDP,也已经超过了合肥市一年的GDP总量,这还不是按照半导体工业100倍的乘数效应来算。 京东方撑起了整个合肥经济,这样的论断毫不夸张。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合肥市的高科技生态已然是“鸡生蛋、蛋生鸡、鸡和蛋都留在合肥不想走了”。 在《合肥有个京东方》新闻联播中,京东方配套供应商合肥三利谱(002876)光电科技厂长任海东现身说法,说当时企业选址在武汉还是合肥犹豫过,但最终定址合肥,现在三利谱光电给京东方供货可以做到零库存。 据报道称,有人算了一下,仅算一下合肥市政府平台所持有的京东方股票,巅峰时期的浮盈就有上百亿。 押注半导体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是一种半导体存储器,用于计算机处理器中以实现最佳功能。随着云计算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市场对于DRAM的需求正在扩大。 这个市场,向来不是中国企业的舞台,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科技(MU)三家公司占据着95%的市场份额,它们称为“ DRAM Trio”或“ D3”。它们既是高墙,也是铁板。 如今,一丝丝裂缝出现了。 5月14日,合肥长鑫推出了自己的DRAM芯片产品,这被视作中国企业在此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早在2014年6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年9月2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成立。 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国家牵头,发起冲击。 此时的DRAM市场格局是这样的:三星以45%在市场占有率,占据着绝对地位,海力士29%紧随其后,加上镁光的21%,美韩占据了DRAM市场的95%,剩下的份额,被台湾的南亚和华邦瓜分,中国,从0开始。 彼时,中国内地的芯片产业,被韩日欧美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同行逼入「芯片产业墙角」。 2017年末,合肥开始“破题”,并实现了“捷足先登”。 合肥是这样用真情,打动了兆易:要上了一条生产线,还要一起出钱买了专利。 彼时,兆易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合肥。知道研发生产DRAM得烧多少钱吗?启动资金一年至少一百亿! 合肥用京东方的故事,表达的决心:很多年前,合肥就花了60亿拉起了京东方。 于是,合肥开始书写“中国芯”崛起的故事。合肥市出资75%,兆易出资25%,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DRAM芯片研发生产。 2019年,长鑫从加拿大知识产权商Wi-LAN Inc.手中买到了全套的专利授权。同年9年,合肥长鑫宣布8Gb颗粒的国产DDR4内存量产。 随后,长鑫代工的内存条在京东悄悄上架了。一上架库存就迅速被一抢而空。合肥凭什么?凭的是高科技,凭的性价比,凭的是中国芯、中国造的信誉,凭的是“舍与得”的厚道和“四全服务”的诚信。 于是“中国芯”在合肥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谋篇布局”,于是“芯屏器合”的大格局,使合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高新尖”千亿产业集群,带动的是数以十万计的“蓝领”就业。 有网友这么评论:自从光威发布了国产内存,金士顿、三星的工厂突然就不着火了,不发大水了。员工也不罢工了,产能也够了,价格突然就降了,毕竟合肥长鑫给的压力不小,光威弈Pro正式上市,首个纯国产DDR4内存条,沸腾了整个科技圈。性能还不错,而且价格具有绝对优势,8G的售价仅仅218元。 以前国外厂商可是炒到一千两百多,内存都可以做成期货的,一天一个价,缺什么,什么贵!现在国产出来了,直接便宜了一千块!这时候金士顿已经坐不住了,雷电系列8G 内存的价格直接刷新了两年来的最低价,还死活要比国产价格低,降到了215元,比国产还便宜3块钱。外国品牌是有国产品牌竞争才把价格降到比国产品牌还低,这就是想拖死国产品牌,然后价格还是他们说了算,如果自己人还不支持国产,总有一天外国人还是会骑在我们头上。 2019年,合肥市GDP9409亿元,离万亿俱乐部只是需“临门一脚”。请注意,这是2000年的三十倍;此时合肥与上海、北京同为“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相比区域中心城市的含金量,要高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有深圳,中部地区有合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合肥的故事,会更令人羡慕。为什么?因为,合肥作为一个不靠边,不临海的内陆城市,有着明显的“天然不足”(不要说资本与科技和优惠政策等“要素”无法与深圳“同日而语”,就是改变内陆省份的老旧观念,也是“难上加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合肥实现“无中生有”高质量发展,真的是创造了“中国芯”的“合肥奇迹”。 新能源汽车业务下注合肥 据第一财经报道,5月29日,大众宣布以约11亿欧元入股国轩高科(002074),获得26.47%的股权并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同时将投资10亿欧元获得江淮汽车(600418)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江淮集团”)50%的股份,并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江淮大众”)股份至75%。 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在接受采访时称,传统国际品牌真正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大众此举算是标志性事件。 “如大众般出手之狠、出手之猛的企业尚未有。”梅松林谈道。在他看来,大众此举,一方面因为中国是大众在全球的重要战略市场,中国电动车市场发展之快,让大众不得不重视并迅速做出决策;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斯拉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攻城略地,让大众产生压力。特斯拉的市值超过大众已经接近丰田,尤其是在中国这一战略要地,特斯拉的国产让大众觉得自己的奶酪被触动。大众要在中国扩大电动车市场,仅依赖南北大众两大合资公司并不够,必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谈到:“我们和安徽省政府、江淮集团进行探讨时,在战略上是要让新能源汽车乘用车业务大幅度地发展,而不是专注于重载卡车和商用车,所以我们决定在合资企业当中增资达到75%。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和江淮集团更好地发挥出合力,和他们的股东安徽省国资委共同持股。” 国信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在2019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中,国轩高科占比约为5%,仅次于宁德时代(300750)与比亚迪(002594),位列行业第三。 “通过入股国轩高科,我们能够参与到电动汽车、电池电芯生产的完整价值链当中,同时共同加强在电池领域研发工作,这对于大众汽车的电动化战略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电池供应链的多元化。”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 冯思翰谈道,将来江淮大众将会推出小型电动汽车产品,在这一类电动汽车产品当中,LFP电池在其所针对的价位上有优势。 目前,大众在合肥江淮大众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建设,预计将在2023年把一些新车型推出市场。大众希望这些小型走量的车型加上南北大众的新能源车,更快占领各个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