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地方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多个省份增速在前三季度转正基础上继续加快,全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各地危中寻机、变中育新,新兴动能表现活跃。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政策持续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各地2020年经济年报已全部出炉。截至1月29日,全国31个省区市均发布了去年全年的经济运行数据,除受疫情冲击最重的湖北省外,其余省份均实现正增长。西部地区增速继续领跑全国。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 202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3%,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的积极变化,同样体现在地方层面。多个省份增速在前三季度转正基础上继续加快,全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从经济总量看,东部省份复苏势头强劲,广东、江苏、山东位列前三。2020年,广东省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73129亿元。除粤苏鲁外,GDP总量超过5万亿元的省份还有浙江和河南。超过4万亿元的省份共有9个,除上述5省外,还有四川、福建、湖北和湖南。 从经济增速看,除湖北外其余省份均实现正增长,20个省份的经济增速跑赢全国,其中19个省份同比增速超过3%,增速前三均在西部地区。西藏增速居首,同比增长7.8%。贵州紧随其后,同比增长4.5%。云南同比增长4%。 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河北增速领先,比上年增长3.9%。江苏同比增长3.7%,山东、浙江同比增速均为3.6%,海南、福建分别同比增长3.5%、3.3%。广东同比增速与全国同步,达2.3%。上海、天津、北京同比增速慢于全国增速,分别为1.7%、1.5%、1.2%。 在东北地区,前三季度率先实现由负转正的吉林省同比增速继续领先,全年实现2.4%的增长,黑龙江、辽宁的增速分别为1.0%、0.6%。 西部地区增速继续领跑全国。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9个省份增速在3%以上。重庆、甘肃、宁夏同比增速均为3.9%,四川、广西、新疆分别同比增长3.8%、3.7%、3.4%。陕西、青海、内蒙古增速分别为2.2%、1.5%、0.2%,慢于全国增速。 在中部地区,安徽同比增长3.9%,湖南、江西同比增速均为3.8%,山西同比增长3.6%,河南同比增长1.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同比下降5.0%。 2021年的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年湖北经济严重受创,今年要全力回归正常,不仅要把损失的部分补回来,还要力争把应有的增长追回来。考虑去年低基数因素和潜在增长率,湖北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增长10%以上。 动能转换持续推进 2020年,尽管受疫情冲击,“新高”“突破”“提升”等依然成为各地经济年报热词,高质量发展有新进展。 从供给端看,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加快恢复,服务业生产持续改善。据记者粗略统计,全国有超过2/3的省份实现了三次产业全面增长。 2020年,山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四川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总量突破5000亿元,增速创近15年新高;山西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较年初回升14.6个百分点;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投资看,投资增速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在湖南,202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投资增长44.2%;在重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4%和39.8%。在广东,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4%。 从消费看,消费升级持续推进。疫情期间,线上线下融合提速,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逆势增长。在江西,通讯器材类、可穿戴智能设备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0.0%、95.5%。在海南,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2.0%,化妆品类增长132.9%,金银珠宝类增长102.8%,通讯器材类增长11.0%。 从进出口看,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浙江、安徽、江西、重庆等省份外贸规模创新高。2020年,浙江省进出口、出口、进口占全国的份额分别比上年分别提升0.7个、0.6个和0.7个百分点,创出新高;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06.4亿元,比2019年增长14.1%;重庆市进出口总值6513.4亿元,同比增长12.5%,笔记本电脑出口值创新高。山东省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138.3亿元,增长366.2%。 2020年,各地危中寻机、变中育新,新兴动能表现活跃。在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6%和24.8%,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在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0%。在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4%,创2017年以来最高水平。在甘肃,全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高1.9个百分点,新能源利用率达95%以上。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2020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助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政策持续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2020年,北京市先后制定出台“免减缓、返补保”等30余项援企稳岗政策,累计为企业减免社保费1423亿元。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加快18.3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4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49.9%。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0年,贵州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工返岗就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7.2%,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54.5%。上海市推出一系列民生保障有力措施,居民转移性收入保持稳健增长,对全年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六成左右。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比上年缩小0.05,连续8年呈缩小态势,自1993年以来首次降至2以内。 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长。2020年,浙江省在册市场主体达803.2万个,企业282.0万家,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11.2%。贵州省市场主体数量达346.76万个,比上年增长13.0%,特别是新建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4家,比2019年还多93家。 展望2021年,地方经济有望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经济运行将趋向常态。各地纷纷表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2020年全国各省市GDP成绩单已经全部出炉,相信各位对其中的几大亮点都已有所耳闻。 比如,广东和江苏,GDP一个破11万亿人民币,一个破10万亿人民币,实力碾压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前者经济总量盖过俄罗斯与韩国,后者则超越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妥妥的“富可敌国”; 比如,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湖北之外,其他省市全部都实现了正增长,中国也因此而成为了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外环境如此严峻复杂的2020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再如,西藏以7.8%的GDP增速领跑全国,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势头普遍要猛于东部,一方面反映出中西部受疫情冲击较小,人口密度与人员流动规模也不大,复工复查进度较快,另一方面则预示了,未来中西部地区将有望持续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新引擎,并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或许很多人更为关心的是各省份排名的变化,想借此看看自己家乡省份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究竟占据怎样的位置,以及发展势头如何。从2020年的各省成绩单中可以发现,相比于2019年的各省经济排名,湖北被福建反超,辽宁被江西反超,内蒙古被山西和贵州反超,黑龙江则被新疆反超,这里面有你的家乡吗? 可是,仅对比2020年和2019年似乎有些不解渴。于是,我仔细查阅了1960~2020年的各省市GDP数据,并基于此做了一张表格,用以表征全国各省市经济总量20强的变化情况。 当然,查找数据和制作表格只是过程,挖掘排名变化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才是最终目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表格中读出至少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在长达60年的时间跨度里,一直稳居全国经济前十名的省市为上海、江苏、广东、山东与河南,其中上海和江苏都曾在不同时期荣登榜首,广东自1989年接替江苏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后,至今已是连续32年称霸榜单。而新世纪以来,江苏、山东、浙江与河南的名次基本一直稳定在2~5位。 第二,南北经济发展曾经是比较均衡的,这从早些年的各省经济前十名分布中就能看出来。不过近些年,南方省份经济发展步伐要快于北方,很多曾经排名很靠前的北方省份都在榜单上一再下滑,而经济总量占比方面,“南升北降”的状况也越来越明显。这告诉我们:中国区域经济版图已经从传统的“东西差距”逐渐演变为“南北差距”,而且还在持续扩大。 第三,东北经济曾一度非常强悍。可以看到,1960年的全国前五名里,东北三省中的两个位列其中,辽宁更是高居第二名,仅次于上海——事实上,这并不是辽宁的最好成绩,在表格没有展示的1954~1959年,辽宁都高居榜首,而且在1952~1978年,东北三省的GDP总量占全国比重完全不比江浙沪逊色多少。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日益落伍了,如今在2020年的经济榜单中,前十名里已经没有了东北的身影,前20名里也只剩下辽宁一个。 东北从辉煌到失落,背后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有市场化进展缓慢的原因,有传统产业转型困难的原因,有人口外流的原因,也有制度安排的原因,这里不展开论述。 第四,河南真的是一个“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省份,虽然平日里话题感不是那么强,但家底的确是够厚,如果不看榜单,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它的经济体量居然仅次于粤苏鲁浙,稳居全国第五位。 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河南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绝对的人口大省,虽然近几年被广东超过,但仍高居全国前三,而山东、四川、江苏等人口大省,无一例外也都是经济大省。这便暗示了一个道理: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口规模至关重要,只有足够多,规模效应才能更强,生产力和创造力才会更旺盛,经济才能更发达。 这一视角,既能说明为什么曾经的龙头老大上海会被那么多省份超越,也能解释为什么近几年很多地方都不遗余力地“抢人”。毕竟,“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第五,山西是一个很特别的省份,建国初期曾排在全国第13名,可是后面却滑出了榜单前20名,如今的经济体量甚至不如苏州一个城市大。 这或许可以用“资源诅咒”理论来解释,即丰富的自然资源虽然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 具体而言,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通常更倾向于优先发展资源型产业,由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增长效果也是极为显著的。不过,资源型产业的过度繁荣,往往会使人们忽视对其他产业的培育与支持,并且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与科技创新的进步,同时还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久而久之,一旦资源产量下降,其他行业发展跟不上,便会拖累当地经济的发展。 山西和黑龙江,都是“资源诅咒”的典型,而如何实现资源型省份经济的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继而冲破“资源诅咒”的困局,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重大课题。 第六,除了广东和江苏之外,浙江和福建同样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浙江的排名从1960年的全国第14升至2000年的第4,福建则是从20名开外一路升至全国第7名,二者的实践不但诠释了市场经济与新经济的重要性,还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矢志不渝地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便是为什么我们在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还要带上“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以上种种,或许能给各位看官带来一些启示。 虽然“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已渐渐远去,但发展经济,始终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我们还是应当做一些总结和反思,只为了明天更好地前行。
一位同学托我帮他查找一下近年来中国各省的GDP增速数据。我在查找了数据之后,随手做了一个统计。统计结果如上表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以下一些有趣的规律。 规律之一,是西部省份逐渐从全国范围内GDP增速拖后腿的位置,逐渐上升至全国范围内GDP增速靠前的位置。例如,1999年至2006年期间(除2004年外,全国各省中GDP增速最低的省份均为西部省份(四川1次、云南4次、新疆2次)。又如,2014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各省中GDP增速最高的省份均为西部省份(重庆4次、贵州3次、西藏2次)。 规律之二,是从2007年起至今,华北与东北省份开始持续成为全国范围内GDP增速最低的省份(山西3次、天津2次、黑龙江1次、辽宁2次、吉林1次)。其中北京也有3次排名全国增长最慢的省份,但有趣的是,这3次北京的GDP增速与全国GDP增速相差不大,最多仅1.5个百分点。 规律之三,在1999年至2020年期间,GDP增速排名由最低到最高的没有出现过,但由最高到最低的省份,则有上海、北京与天津。相比之下,上海排名最高为1999年,最低为2010年与2013年;北京排名最高为2000年,最低为2010、2011与2013年;天津排名最高为2011年、2012年与2013年,最低为2017年与2018年。换言之,排名由最高到最低的转换,天津是最快的。 规律之四,在1999年至2020年期间,各省GDP增速算数平均数均高于全国GDP增速。两者之间的差距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拉得最开,平均为3.0个百分点。在2016年至2020年,两者的差距快速缩小,平均为0.4个百分点。
10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中国财政收入全景图解(2020)》报告。报告指出,根据2019年预算执行报告数据,地方省市财政收入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东部地区省份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高,中西部等省份非税收入较高。东部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较高。 报告显示,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北京、四川、河南、河北、湖北,分别为12651亿元、8802亿元、7165亿元、7048亿元、6527亿元、5817亿元、4220亿元、4042亿元、3743亿元和3388亿元。 东部地区省份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高,收入的稳定性更高,与流转税税制背景下东部地区企业数量更多有关,同时也与东部地区个人收入相对较高有关。居前的主要有上海、浙江、江苏、北京、陕西、海南、广东,税收占比为86.8%、83.7%、83.4%、82.9%、80.7%、80.2%和79.5%,西部地区省份如甘肃、新疆、广西、宁夏税收收入占比低,分别为67.9%、64.4%、63.3%和63.2%。 报告分析称,中西部等省份非税收入较高原因有:一是经济结构仍需调整,税收收入较少;二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贡献较多,民营经济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孙韶华)
目前已有29个省份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地方经济复苏的图谱清晰可见。与一季度相比,各地经济运行均呈现回升趋势,16个省份上半年经济增速实现正增长,这些省份基本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此外,占全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复苏步伐也较快,苏浙皖三地上半年经济增速均已由负转正。 半数省份经济增速转正 除了河北、黑龙江之外,其余29个省份上半年经济数据均已出炉。 与一季度相比,各地经济均呈现复苏态势,GDP同比回升幅度普遍达到3至5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上半年GDP同比降幅更是较一季度大幅收窄19.9个百分点。 有16个省份上半年经济实现正增长,分别为西藏、新疆、贵州、甘肃、湖南、宁夏、青海、江苏、江西、广西、重庆、安徽、四川、浙江、福建、云南。 西藏是今年一季度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省份,其上半年继续以5.1%的增速领跑全国。新疆紧随其后,上半年经济增速为3.3%,其余省份经济增速均在0.5%至1.5%区间。 从数据来看,经济增速领先的省份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省份经济增速基本都已由负转正。 “西部地区复工复产早,加上基建投资项目很多也集中在西部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的经济恢复得要快一些。”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说。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率先实现正增长,整体增速1.1%。具体来看,新疆和西藏固定资产投资均是两位数增速,西藏民间投资增速高达63.7%。 长三角地区经济恢复较快 作为占全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引擎”,长三角地区复苏势头明显。 从最新数据来看,江苏、安徽和浙江经济增速均已“转正”,上半年GDP同比增长分别为0.9%、0.7%、0.5%。上海上半年经济下降2.6%,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1个百分点,二季度实现正增长。 分析人士表示,长三角地区经济复苏快,得益于之前复工复产快。疫情发生之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之间发挥一体化协同优势,综合施策,在全国率先全面复工复产。 从经济总量来看,江苏、浙江占据了全国前五名中的两个名额。江苏上半年经济总量为4.67万亿元,仅次于全国头名广东的4.92万亿元;浙江上半年经济总量为2.9万亿元,位置紧随山东之后。山东经济总量以3.3万亿元居全国第三,经济增速同比下降0.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 各地积极谋划下半年经济 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为下半年的持续恢复奠定了基础。各地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在解读地方经济半年报时纷纷表态,下半年经济复苏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向好态势有望延续。 在地方经济半年报发布之际,各地还相继召开会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各地要求在加力落实“六稳”“六保”基础上,积极谋划下半年稳增长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目标。 陕西表示,要把稳工业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全力优煤稳油扩气增电,逐行业、逐企业分析解决汽车、医药等非能工业存在问题,加快建筑业发展,夯实稳增长基础;福建强调,围绕“两新一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多措并举刺激消费,加快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千方百计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 为冲刺下半年经济,日前多地开始加码稳增长措施。7月19日,河南出台《河南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今年新建5G基站2.9万个,开工建设50万户城镇老旧小区和12.9万套棚户区改造项目。 唐建伟表示,随着各地紧抓“六稳”“六保”政策落实,下半年经济增长将会明显加快。
全民关注的养老金今天又有新消息了! 7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在2020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6月底,已有26个省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22个省份签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累计到账资金9482亿元。较一季度披露的9253亿元增加了229亿元。 基本养老金合计到账金额 数据来源:人社部 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基本养老金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可以达到30%。按照最高比例计算,可进入资本市场用于买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的资金规模近2845亿元。 截至6月底养老金结余4.77万亿 “今年实施减免政策后,预计会有较多的省份出现当期收不抵支,但绝大部分省份都能通过动用历年结余确保发放。上周,人社部对上半年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进行了调度分析,基金总体运行平稳,阶段性政策执行结果符合预期。截至6月底,全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77万亿元,预计到年底还能保持3.8万亿元以上的结余,此外还有2万多亿元的全国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整体支撑能力较强。”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说。 聂明隽指出,将对保发放困难省份加大资金调剂和支持力度。今年基金中央调剂的比例提高到4%,调剂金规模达7400亿元,跨省调剂1700多亿元。“4月初下拨了一季度调剂金,6月中旬二季度的调剂金也全部下拨,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发放。”他说。而对个别压力特别大的省份,在压实省级政府保发放主体责任的基础上,中央也将给予特别支持。 在制度建设上,长期确保发放已有根本性制度安排。目前,全国已经有26个省份实现了规范的省级统筹,剩下的省份也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实现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规范的省级统筹,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全省基金统一调度使用能力,确保全省养老金发放,还为下一步实施全国统筹打下良好基础。 养老金新投了这些股票 据数据统计,从目前已发布的2020年一季报数据来看,共有66家公司的股东中新出现养老基金身影,合计持股量4.89亿股,合计持股市值66.52亿元。从新进股数来看,国投电力(600886)以4807万股居首位;从持流通股市值来看,大族激光(002008)以4.81亿元居首。 养老基金新增重仓股前十 截至今年一季度 三项社会保险全年总减费将达1.9万亿元 减免社保费方面,聂明隽介绍,截至6月底,三项社保共减免企业缴费5769亿元,缓缴社保费431亿元,对纾解企业困难、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6月22日,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延长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期限等问题的通知》,将2月份开始实施的阶段性免征中小微企业社保费政策延长到年底,大型企业减半征收政策延长到6月底,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也可延长到年底。”聂明隽说。 聂明隽预计,减免政策实施到年底,三项社会保险全年合计为企业减少成本1.6万亿元。若加上1-4月养老保险费率比去年同期降低的翘尾因素和全年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减费金额,今年三项社会保险总减费将达到1.9万亿元,力度和规模空前,将对助力企业走出困境、稳定和扩大就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聂明隽强调,减免社保费不会影响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减免政策事先经过了反复研究、缜密评估和精确测算,以必须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为前提。同样,减免养老保险费不会影响今年的养老金调整。今年4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经国务院批准下发了今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调整水平为5%。目前,已有25个省出台了本省具体的调待方案,其余省份正在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