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特殊的春节,中国很多人都在原地过年。少了“人口大迁徙”般的春运客流,过年的喜庆气氛和繁荣场景却并未缺席,反而添了不少新意。电影票房的井喷、消费的旺盛与短途旅游的蓬勃发展更是让世界惊叹。牛年春节,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澎湃活力,也感受到了中国传递的信心与希望。 数据展现旺盛活力 春节假期一结束,电影票房、零售消费、短途旅游等一系列数据的出炉吸引了外媒关注。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2月17日22时,2021年春节档总票房累计超78亿元,总观影人次1.6亿,累计场次285.8万,创中国影史春节档累计票房、人次新纪录。路透社还注意到,中国制作的电影占据主导地位。报道指出,这一成绩使今年到目前为止的票房总收入超过100亿元。路透社报道指出,这种观影狂潮是由听从政府号召留在所在城市过年的工人和办公室白领推动的。一些观影者还从当地政府获得了免费票。 “中国电影(行情600977,诊股)在春节期间的票房已经超过了疫情暴发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和新年的“三合一”。通常,数以亿计的人会利用这个机会远行探亲。但今年由于疫情政府鼓励就地过年,消费者把目光转向了其他娱乐。尽管对影院上座率有一些限制,但春节伊始,中国的票房收入已超过2019年同期。这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劲增长。 俄罗斯卫星新闻网17日称,在国家就地过年的倡议下,互寄年货特产成了与家乡亲人表达思念的方式,也推动了快递量的增长。中国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春节期间(2月11日至17日),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6.6亿件,同比增长260%。 这个春节,中国消费市场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商务部17日晚发布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2020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已经超过疫情前。 德国《图片报》17日用“蓬勃发展”形容春节期间的中国旅游业。报道称,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有634万游客庆祝了农历新年,比去年增加了293%!全省门票收入达到4083万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6%。另有275万游客来到首都北京,上海迎来227万游客,广东省迎来433万游客。另据塔斯社报道,中国海南省的度假胜地三亚在农历牛年春节假期前三天迎来旅游小高潮。海南离岛免税店人气足、销售旺,从除夕到正月初三,4天时间销售超过7个亿。 特殊春节增添新意 今年的春节无疑是特殊的。外媒注意到,许多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中国的春节也因此添了不少新意。阿里巴巴发布的2021年春节消费报告显示,超过1亿人“原地过年”,使得新消费现象频出。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17日报道,一家短视频社交平台17日发布春节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一个人过年”在该平台被搜索8万次,就地过年相关视频被点赞8846万次。据报道,由于疫情原因,不少人选择就地过年,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第一个不回家的春节。在就地过年的方式中,逛公园、看电影、健身运动、学习、滑雪排名前五。报告还显示,拜年短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1倍,成为新年俗;市区内短途游成为过年出游主流,西安大唐不夜城是打卡最多的景区。飞猪平台数据显示,牛年春节期间“本地游”预订量同比涨超660%。雅虎日文网还注意到,一种“短途度假”新趋势在这个春节流行,就是入住本地或周边的四星五星级豪华酒店,以“90后”年轻人为主。 路透社刊发报道称,“就地过年”催生快递“乡味”风潮。在这个农历新年无法返乡的中国人用食品包裹缩短距离,为亲人寄去家乡的味道。在1月20日至2月3日的“年货节”中,电商网站食品销售额与去年农历新年期间相比大涨40%。电子商务和零售网站说,今年春节假期前食品和饮料订单大幅增加。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订单量大幅增加。 《俄罗斯报》网站报道也指出,远离家乡并未阻止人们在除夕夜与亲人交流。人们通过视频同吃年夜饭并互相拜年。此外,人们可以在网上为亲朋好友轻松订购新年礼物,通过快递直接送上门,还可以利用新技术制作新年全家福。报道称,为让留在工作地的人们过个好年,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不间断供应能源和商品、增播电视娱乐节目、实行优惠政策等。对于自觉就地过年的人们,各地政府准备了一些“大礼包”,包括商品打折券、当地旅游景点的免费门票以及免费的手机流量和通话时长,以便让人们过节不孤单。 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介绍,不返乡人员可享受的优惠待遇很多。在北京,除一些公园免费开放外,各电信公司每个在网手机号码还可在规定期限内免费领取20G北京本地流量包,在春节期间使用。 “金牛”分享正能量 牛年作为丰收、繁荣、好运、成功及勤奋的象征已开始为多国民众所熟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报道,2月12日是辛丑年的开始。天干之辛属金,地支之丑为牛,因此辛丑年也是农历“金牛”年。新加坡《联合早报》称,“牛气冲天”“‘牛’转乾坤”这些生动的祈愿祝福语,引起各国民众的共鸣,让疫情下的世界分享到中国传统牛年的文化正能量。 《俄罗斯报》网站报道指出,在去年的疫情中,14亿中国人展现出强大的意志和惊人的团结。今年春节,中国人再次显示出高度自觉性和对祖国的关心。报道表示,按照中国农历,2021年是牛年。牛是勤劳、奉献和力量的象征。牛的这些宝贵品质在春节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尽管许多中国人不得不留在工作地,但民众团结一心,这给国家发展注入信心。 路透社称,中国经济2021年将迎来复苏“牛”,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奋蹄追赶。中国经济2021年将继续复苏,分析人士普遍预计今年全年增速在8%-9%左右。德国电视一台17日称,2021年的牛年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十四五”规划,准备2022年冬奥会等。作为去年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人在牛年将更有信心。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2月16日发表《巨人仍在成长》一文指出:中国迎来了“金牛年”。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牛象征力量、纪律、高尚和勤奋工作,这些都是实现繁荣的关键。许多人将牛的坚韧和抗压能力与中国经济相提并论,并预言在这一年中,中国将继续巩固其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地位。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也发表《中国的牛年》一文指出:中国迎来了牛年。这个牛年唤起许多期望。今年将是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标志的一年。在经济方面,这个牛年是推进新的发展理念——“双循环”的关键一年。 牛年也让世界充满希望。美联社报道引用中国民俗学家的话称,“牛年马年好耕田,对农民来说,牛年是丰收的一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引用专家的话说,牛是勤劳的生肖,“希望世界经济不会像去年那样停滞不前,在今年下半年重新启动”。印度《快报》称,牛年将取代传统上充满动荡的鼠年,“据说牛年会带来稳定和平静,预计这将是充满机遇和经济繁荣的一年”。
在全民“投基”的当下,不少国内知名基金明星成为现象级的热议对象,“坤哥封神,蔡总信仰”,持续贡献基民们的每日话题供养。 在国外,近期大热的ARK 基金管理人凯瑟琳·伍德同样因为屡战封神被尊称“女版股神巴菲特”、“牛市女皇”,威名横扫华尔街。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牛市女皇带领的ARK基金因连续重仓押中特斯拉、Zoom,比特币等超级品种,旗下5支主动基金中表现最少翻倍。上市满5年的4支年化回报率37%,打败了绝大部分同类产品,成为现象级ETF。 ARK往期战绩的胜率之高,已充分证明了其对行业趋势的洞察能力及投研逻辑的准确性。由此其也当仁不让成为了行业机构中理想的抄作业对象。 现在,在其最新发布的2021年技术趋势中,列举了未来以下15个领域存在投资机会:深度学习、大数据创新、虚拟世界(游戏、AR和VR)、数字钱包、比特币的基本面和机构使用情况、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以及其商用化(打车服务等)、无人机运输、轨道航天、3D打印、长度测序、多种癌症筛查、第二代细胞与基因治疗。 虽然涉及的标的是在国外,但这些领域也给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投研思路。 1,深度学习领域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AI)的一种形式,它利用数据来编写软件。通过「自动化」软件开发,例如交互式计算机、自动驾驶汽车、消费者应用软件。它所创造的价值要比当年的互联网要多得多。 ARK预计在未来15-20年,深度学习领域将为全球股票市场增加30万亿美元的市值。这个领域的直接受益板块是人工智能芯片产业。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处理器的支出将增长四倍以上,从目前的50亿美元到2025年的220亿美元。 2,数据中心(包括云计算) ARK认为ARM、RISC-V和GPU将成为主流的处理器,ARM市场份额将从现在的0%扩大到2030年的71%的,同时以45%的年增长率将营收扩大到合计190亿美元。 2020年,ARM处理器市占率仅0.1%,但到2030年,ARM处理器则将直接跃升至82%。目前苹果、微软等PC都在加紧努力支持ARM处理器,英特尔时代将被终结。 在数据中心方面,ARK相信以GPU为主导的加速器将成为新兴主流的主要处理器,到2030年,该行业将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营收达到410亿美元。 3、虚拟世界领域(包括电子游戏、AR和VR) 虚拟世界的定义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的环境,人类将来每天任何时候都可以与虚拟世界互动,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ARK认为,虚拟世界的行业营收每年将增长17%,从现在的1800亿美元左右增长到2025年的3900亿美元。 电子游戏将成为远离家庭和工作的,且更加便宜的第三场景。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人们花在玩电子游戏上的平均时间将从每人每天1.1小时增加至1.5小时。全球游戏市场将会以16%的年复合率增长,从2020年的1750亿美元涨至2025年的3650亿美元。2025年电子游戏内部购买占游戏总收益的比例将达到95%。 此外,在过去这些年里,像Snapchat、Facebook和苹果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在AR领域增加投资,现在AR和VR已准备规模化,这个市场将会以59%的年复合增长率在未来的五年内增长,从30亿美元涨至五年后的280亿美元,同时整个虚拟板块营收将在2025年达到4000亿美元。 4、电子钱包 ARK认为,电子钱包因为其成本低、便捷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趋势。如今正开始渗透到包括股票和贷款在内的全部传统金融服务领域,成为金融产品之外的商业活动的引领平台。到2025年每个用户的电子钱包里可能会有至少2万美元,美国将在这一行业有4.6万亿美元的机会。 从中国的移动支付金额来看,短短5年内就爆发了15倍以上。2015年的约2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约36万亿美元,几乎是GDP的3倍。 5、比特币有望涨到4万美元 ARK认为,比特币的市场参与者们从未像现在一样关注比特币的长期趋势。截至2020年11月,大约有60%的比特币供应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变动,这是市场长期关注的证据,也证明了比特币持有者的对于比特币未来的发展信心更强。如果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成份股公司将1%的现金用于比特币,ARK估计比特币的价格将再上涨约4万美元。 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其规模可能从大约5,000亿美元增加到1-5万亿美元。 6、电动车:继续看多特斯拉,提及中国新能源 作为全球交通时代新趋势,电动车自然也是ARK的重点关注板块。ARK认为,电动汽车的售价将接近于燃油车。而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正在开发创新的电池设计,使得电动车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长的续航。即便是疫情期间,燃油车的销量在持续递减,但电动车仍然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持续的增长,2020年增幅达30%。 根据莱特定律预测,电动汽车的销量将从2020年的220万辆大幅增长约20倍,在2025年达到4000万辆。但该预测最大的风险是,传统汽车制造商能够成功转型到电动以及自动驾驶汽车。 此外,ARK还看好新能源车的自动驾驶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伍德认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会让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进而得到广泛应用,将主导城市交通。目前全球的出租车市场大约产生1500亿美元的收入。但到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平台每年将会产生超过1万亿美元的利润。 7,无人驾驶及无人机 ARK认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会使出行成本降低到如今出租车服务成本的十分之一左右,从而得到人们的广泛采用。无人驾驶出租车可能会主导城市交通。 到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平台每年将会产生超过1万亿美元的利润。此外,汽车制造商和车队的所有者将分别获得2500亿美元和700亿美元的利润。 此外,疫情加速了非接触式无人机配送的这一新型配送方式。单就食品配送来说,2020年全球在线食品配送销售额增长超过40%。在约40%的外出准备和送货上门的食品中,无人机送货将占到近一半。 在未来五年的某个时间点,无人机将运送超过20%的包裹货物。而到2030年,无人机送货平台将带来约2750亿美元的货物配送收入,500亿美元的硬件销售收入,以及120亿美元的地图绘制业务收入。 8,轨道航天:每年超2700亿美元的价值 随着火箭发射和卫星的制造成本下降,正在颠覆整个航天工业,使其不再是一个被视为垄断和官僚主义的行业。 此外,得益于深度学习、移动连接、传感器、3D打印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几十年来一直膨胀的成本开始下降。其结果是,卫星发射和火箭着陆的数量激增。 ARK预计,轨道航天的发展机会——包括卫星连接和超音速飞行——将为行业每年创造超过2700亿美元的价值。 9、3D打印 3D打印技术节省了时间、成本,并杜绝浪费,同时创造了全新的部件架构。 ARK表示,与传统的减法制造方式不同,3D打印是一种逐层制造物体的增材制造方式。3D打印缩短了设计和生产之间的时间,将权力转移给设计师,并以传统制造成本的一小部分降低了供应链的复杂性。 ARK相信,3D打印将给制造业带来一场革命,其年增长率约为60%,即从去年的12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200亿美元。 10,生物科技:基因检测与癌症筛查 在生物科技领域,ARK明确看好长读测序、癌症检查、细胞和基因疗法等先进技术。 长读测序(Long-Read Sequencing)可以提供更完整的人类基因组蓝图。下一代DNA测序(NGS)是基因组革命背后的驱动力。 与短读平台相比,长读技术提供了更高的准确性、更全面的变体检测和更丰富的功能集。到2025年底,高度精确的长读和短读测序将几乎实现成本平价。长读测序所带来的营收将以每年82%的速度增长,从2020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50亿美元左右。 癌症筛查方面,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检查技术,与传统的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在预防更多癌症死亡方面表现的更为显著。目前创新技术的融合已经将多种癌症筛查的成本从2015年的3万美元降低了20倍至现在的1500美元,预计到2025年还将再降低80%以上,达约250美元。 ARK认为,目前细胞和基因疗法正处于早期阶段。第二代的细胞和基因疗法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变而来:液态到固态肿瘤、同源自体到异体细胞治疗、同源自体到异体细胞治疗。 ARK预计下一代的细胞和基因疗法创新将使肿瘤治疗的潜在市场规模增长20倍。
春运可以说是世界上每年最大的人类迁徙活动,但疫情在年前的反复爆发,让今年春节防疫变得更加关键,春节也因此更加特殊。无论在网络中还是在现实世界里都不难发现,大量在外务工者、外地学生因疫情而取消春运回家计划,“云过年”模式将在2021年正式开启。 近日,一个留学生与家人视频通话视频在各大平台走红。18岁留学日本的瑶瑶,因疫情决定在日本独自过年,视频电话另一端的姐姐正在热火朝天地吃着小龙虾,吃着泡面的瑶瑶觉得手中的面也跟着香了起来。正是这一简单的云端连线事件,击中了大众团圆渴望的共鸣,引爆了疫情春节下人们的思念之情。 01 疫情之下的“云过年” 对中国人而言,过年回家是再正常不过的文化传统,但在外国人眼中,春运被认为是人类史上的一场大迁移,且近几十年来每年都在上演。自2011年起,我国春运期间总客流量基本稳定在30亿人次左右,相当于把美国全国人口搬运9次还多。 而在疫情的冲击下,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0年春运总客运量锐减至14.76亿人次,铁路发送旅客同比下降47.3%、公路下降50.8%、水路下降58.6%、民航下降47.5%。根据民航局和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0年春运期间航空退票超2000万张,铁路退票超11800万张。 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发改委、人民网等公开披露数据整理,表格来自维基百科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之下的2020年并非是“云过年”的一年,而是“云上班”的一年。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去年春节前累计发送各类旅客11.68亿人次,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但节后(正月初一至2月18日春运结束)返程累计发送旅客仅3.08亿人次,占返乡人群的四分之一左右(26.4%)。也就是说,“返乡过年”基本不受疫情影响,而“返程复工”却受到疫情严重冲击。 2021年的情况有着明显不同,今年公历开年便出现了疫情的再次反复,直接影响了大量务工人员、外地学生的春运返乡计划。 1月12日,发改委等十一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春运工作和加强春运疫情防控的意见》,《意见》指出,经会商研判,2021年春运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将显著低于常年,客流量存在较强不确定性。 这也意味着“云过年”将在2021年首次大规模开启,大量外地人员将体验一次离家过年的感受。 02 从“宅家抗疫”,到“就地过年” 目前,为了防控疫情扩散,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开始提倡“就地过年”, 多地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就地过年”也因此入列了今年首批热词,多地还为此推出了消费券、过年红包等福利。 在“就地过年”的倡导下,2021年的春运潮或将消失。在“就地过年”倡导前,国铁集团对2021年春运客流量预测达到4.07亿人次,如今国铁集团预测人数调整为2.96亿人次。这也意味着,将有1亿多人选择主动留城过年。 疫情影响了无数外地过年的人,在北京工作的小李,看完家乡新闻后无奈地选择退了回家的火车票,但也正是因此他有了一个在北京体验春节的机会,与留京好友一起约好共同过年;而在大连上学的王同学,收到学校突然决定开始新学期通知,因此也只能留在学校与同学们共度一个难忘新年。小李与王同学只是无数外地人群中的两个缩影。 宅家“云过年”的生活也将直接影响大众的消费行为。 图片来自万人调查集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公众的影响调查问卷》 在主要消费支出中,除了日常生活必须,以及口罩等防疫物资外,还贷和服饰/配饰/护肤品成为了主要消费方向。 图片来自万人调查集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公众的影响调查问卷》 03 云端里的日子,不一样的年味 “就地过年”拉长了大家家中生活的时长,也预计将催生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 根据齐家研究院发布的《新冠疫情期间的家装用户报告》显示,电压力锅、空气炸锅成为去年疫情期间最受欢迎的单品,可以看出不少年轻人还是第一次在家中尝试制作大餐;瑜伽垫的销量同比增长350%,做瑜伽成为疫情宅家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在家健身的热潮甚至捧红了任天堂的健身环游戏。 尽管“就地过年”和“宅家过年”让人们的春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无论是自制美食与家人云端分享,还是健身娱乐与家人共同打卡,2021年的春节也将因此变得更加不同。 在这个独特的新年中,中国银联也为大众开启银联新年缤纷惠活动,帮你开启与众不同的春节时光。活动整体分为绿色出行季、风味餐饮节、人气购物节、电商年货节四大板块。2020年12月24日至2021年2月7日,使用云闪付APP、银联手机闪付、银行APP及银联信用卡等产品,可在购物、出行、餐饮等民生消费的主要消费场景下的30万指定商户尽享缤纷优惠。 疫情让不少人开启了“云过年”模式,而中国银联通过银联新年缤纷惠活动,帮助大众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进行新年焕新,正式拉开2021年的春节帷幕,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春到来。
图片来源:网络 1月18日,明发集团(国际)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846.HK,以下简称“明发集团”)停牌4年后正式复牌。 开盘报1.76港元/股,较2016年4月1日停牌日收盘价1.89港元/股,跌6.87%;总市值约107亿港元,缩水8亿港元。 此后,明发集团继续下跌。9时40分,明发集团报0.91港元/股,较开盘价1.76港元/股,跌幅扩大至48.29%;总市值进一步缩水52亿元,仅为55亿港元。 往前股价数据显示,明发集团股价最高值为2015年4月17日的3.05港元/股。 此前,在上市7年后,明发集团因审计问题被迫停牌。此后的四年间至今,明发集团为达成复牌条件而奔波。 去年7月,明发集团高层“换血”。“黄氏四兄弟”退居幕后,“职业经理人”钟小明获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停牌这四年,明发集团业绩不甚理想。2019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1亿,合约销售额降三成至113.14亿元,土地储备减少4.9%至2130万平方米。 2020年中期,明发集团营收76.92亿,净利润8.47亿元,同比增长86.75%、88.38%。同期,销售额仅43.2亿元,同比降18.8%。 停牌与退市风波后,创始团队“出局” 明发集团的停牌期始于2016年4月1日,当日它被暂停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买卖。 根据当时的公告,停牌缘由为核数师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明发集团2015年年度报告出具了“不发表意见”,核数师对明发集团的三项出售事项真实性存疑。 同时在2015年年报审核过程中,核数师发现部分现金付款和收款情况解释不明。 涉及的三个出售事项分别为:2014年明发集团以6.63亿元代价出售天津一家附属公司51%的股权;以1.89亿元向控股股东及其关系密切家庭成员出售8个物业单位;以及向一名分包商出售若干物业的使用权,涉及42组物业,总代价6.44亿元。 另外,明发集团2015年在现金付款和收款上分别有约9亿元和5.4亿元款项没有合法的书面证明。 为此,核数师要求对交易真确性及商业实质性进行独立调查。但截至2015年业绩报告发布,明发集团并未展开调查,随后将明发集团拖入了停牌的泥淖。 彼时,港交所给出的复牌条件,除了要求明发集团处理过往的财务问题之外,还对明发集团的企业管理和任职人员提出了诸多要求。 为了达成复牌条件,明发集团开启了长达4年的“长跑”。除了接连公布数份财报之外,明发集团还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 明发集团还在努力抹去家族式印记,去年4月,黄焕明、黄丽水辞任其在明发集团担任的所有职务。 同年7月,黄庆祝辞任执行董事兼集团首席执行官,黄连春辞任执行董事、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执行副总裁。 与此同时,“职业经理人”钟小明获任明发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至此,“黄氏四兄弟” 齐齐退居幕后。 任命公告显示,钟小明,现年53岁,在内地房地产行业拥有超过20年经验。2015年至2019年期间,曾任中冶置业(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 家族式企业,昔日厦门地产首富 明发集团是典型的家族企业,1994年作为家族老二的黄焕明与老三黄庆祝,共同成立了明发集团。之后,老大黄丽水与老四黄连春相继加入。 其中,黄焕明占股55%为明发集团的实际控股人,其余三兄弟各占股15%。四人分工也各有相同,黄焕明负责集团财务、投资等宏观战略业务,黄庆祝负责厦门总部的业务,黄连春负责南京总部的业务,黄丽水则专攻设计等技术方面。 作为最早一批房企里的一员,明发集团业务以城市运营为核心,以商业地产、住宅地产、酒店经营为支柱产业,并涉及工业、商贸、投资等多元领域。 创业初期,明发集团先后在厦门、南京等地投资开发了明发国际新城、明发海景苑、明丽山庄、明发滨江新城等知名楼盘。 2002年,明发集团转战商业地产,首个项目明发商业广场让其名声大噪,也由此走出厦门全国布局。 2007年,明发集团宣布启动上市计划。2009年11月,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继宝龙地产、禹洲地产之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三家厦门民营房企。 2010年,明发集团将总部迁往上海,以加速扩张开启全国化布局。 到了2013年,明发集团在业绩会上称,集团的土地储备已超过1000万平米,足够支持开发5-6年。 这时,明发集团的资产总值也由2009年上市时的18.96亿元增至2013年的353.71亿元,涨幅高达1765%。 同年,黄焕明家族以79亿元的财富排名全国第47位,成为《2013胡润房地产富豪榜》中厦门唯一上榜的地产富豪。 2013年业绩突降,去年销售额排名行业163 激进扩张之下总会存在隐患,上市次年开始,明发集团业绩便起伏不定,多项核心业绩指标出现下滑。 2010年、2012年明发集团经营收入两连降,同比变化分别为-18.29%、-0.97%;销售毛利率也由2010年的40.83%降至2012年的31.84%,下降了8.99个百分点。 转折出现在2013年,明发集团净利润仅为13.99亿元同比下降20.71%,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净利润下滑。 同期,明发集团的销售毛利率由2009年的41.62%降至2013年的35.12%,销售净利率由2009年的26.74%降至2013年的21.95%。 到了2015年,明发集团营业收入跌至30.4亿元,仅约为2013年营业收入的一半;净利润巨幅缩减至3.19亿元,同比下降54.29%。 报告期内,销售毛利率仅为12.30%,销售净利率仅为0.29%,均为2009年上市以来的最低值。 正是2015年涉及到的三个出售事项等事宜,让明发集团陷入停牌危机。2016年4月1日,明发集团当日被暂停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买卖。 停牌这四年,明发集团净利润不断缩水,由2016年的11.69亿元,降至2019年的9.52亿元,降幅为18.56%。 营业收入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至2019年末,营收126.1亿元,同比增速仅8.75%。 同时,明发集团的毛利增长也由2016年的29.47%降至2019年的20.35%,销售净利率则由2016年的23.07%下降至2019年的8.97%。 此外,2019年明发集团销售额113.1亿,较2018年163.59亿元同比下降30.8%。 最新一期财报显示,2020年中期明发集团营收76.92亿元,同比增长86.75%;净利润为8.47亿元,同比增长88.38%。 明发集团称,收益上升系报告期内,交付总建筑面积由2019年同期的54.74万平方米,增加至2020年上半年的93万平方米所致。 同期,明发集团总资产753.55亿元,同比下降2.32%;负责总额578.12亿元,较2019年末减2.08%。 销售业绩方面,2020年上半年,明发集团实现销售额43.2亿元,同比下降18.8%。 据第三方机构克而瑞发布的《202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2020年明发集团销售额106.6亿元,行业排名第163名。
金融界1月5日消息,博道基金董事长莫泰山发文展望2021,他表示,2021年,是一个实体经济进入复苏中期、货币略偏稳健但不至于收紧、汇率有升值空间、资本会持续流入的组合,这样的一个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对股票市场还是有利的,但讨论市场将如何演绎,还需回到市场本身。 莫泰山认为,连续两年的大幅上涨,压缩了市场未来潜在回报的空间。如果展望未来一年,博道基金内部估算沪深300能够提供的潜在回报约为3.9%,这个数字估计与大部分投资人的期待形成一定的反差。事实上,估值的钟摆,已在2020年末悄悄越过中枢,在情绪、资金等自我强化的推动下,这一钟摆可能会继续向上摆动,但也不可避免的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会回落。 因此,从一年投资期限的角度看,对于2021年的市场,短期走势如果越乐观,就应该相应增加一份理性。因为进入这个区间,市场的上涨会与估值中枢的“地心引力”相持,市场的震荡和波动会增加,也相应增加了获得收益的难度。 以下为全文: 2020,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做了精辟的总结:“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而这一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也让2020年的A股市场,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全年沪深300指数上涨27%,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权益类产品平均回报接近50%,这应该也是一份让基民满意的成绩单。 宏观展望:关注经济复苏的节奏和力度 2021 展望2021,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复苏的节奏和力度。 由于疫情的冲击,2019年四季度开启的库存周期复苏被迫中断,并于2020年四季度重启,使复苏呈现出一定的“闰年”效应。如果补库存是复苏的唯一动力,则经济可能在2021年四季度左右放缓,股票市场对此或将提前反应。如果还有产能、设备投资等相对长周期力量的支持,叠加海外疫情如果得到控制,则复苏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 总体而言,2021年经济增速或许可以如市场预期达到8-9%,但对市场而言,更重要的是复苏持续的时间。 复苏的节奏和力度同时会影响货币政策的走向。2020年,为缓解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央行火力全开,全球货币环境大幅宽松。中国央行稳中有松、直达实体的政策取向,不仅有效的支持了实体经济,也助长了资本市场的繁荣。这也使当下市场的关注点,放在宽松力度何时减退甚至退出的问题上。 从海外情况看,新冠疫苗刚刚上市,预计疫情得到控制还需时日,美联储不久前也重申了购债力度不减,预示宽松政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由于对疫情的出色控制,中国政策的表述较早就出现了细微的变化,一方面强调要“维持宏观杠杆率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强调“不急转弯”。感觉总体宽松不会再加码,而退出的力度可能相对温和,会根据复苏的节奏和宏观杠杆率来“相机抉择”。2020年以来,货币政策一直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变量,因此其后续走向的变化,也将对A股市场产生影响。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变量是汇率。2020年,美元指数大幅走低,人民币汇率节节升高。两者的背离尽管有疫情扰动的因素,仍不禁让人想起2015年“811”汇改之后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担忧和信心的缺乏,恍如隔世。笔者曾在《2017展望》中讨论到这一问题,当时认为“人民币在1-2年的时间内仍有一定的贬值压力,但幅度可能比较温和。而从中期的角度看,人民币还有一定的升值动力”,而“美国经济在全球中的份额在逐渐降低,美元指数相应也在走一个长期缓慢的下降通道”。不过,人民币汇率持续过快升值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步复苏,预计央行将在“不可能三角”之间把握一个微妙的平衡。因此,2021年,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四者之间如何互动、权衡,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年的宏观环境。 总体而言,2021年,是一个实体经济进入复苏中期、货币略偏稳健但不至于收紧、汇率有升值空间、资本会持续流入的组合,这样的一个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对股票市场还是有利的,但讨论市场将如何演绎,还需回到市场本身。 A股展望:对短期行情多一份理性 2021 回顾2020年的A股市场,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牛市。首先是“估值牛”,由于受疫情冲击,全年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预计不会增长,因此指数的涨幅,都可归因于估值的扩张;其次是“结构牛”,消费、医药、新能源等龙头公司的股价迭创新高,以致于公募基金全年的业绩赛跑,比拼的是谁对以上赛道的投资更集中、更极致。 会不会“牛不过三”,成为了岁末年初的热议话题。在讨论之前,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长期权益组合而言,短期宏观及市场走势预测不会在决策中占有多少权重,但对未来的严肃思考,还是可以增加我们对市场的理解和对风险的敬畏,而这又是市场参与者的必修课。 首先,我们需要理性的认识到,连续两年的大幅上涨,压缩了市场未来潜在回报的空间。如果展望未来一年,博道基金内部估算沪深300能够提供的潜在回报约为3.9%,这个数字估计与大部分投资人的期待形成一定的反差。事实上,估值的钟摆,已在2020年末悄悄越过中枢,在情绪、资金等自我强化的推动下,这一钟摆可能会继续向上摆动,但也不可避免的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会回落。 因此,从一年投资期限的角度看,对于2021年的市场,短期走势如果越乐观,就应该相应增加一份理性。因为进入这个区间,市场的上涨会与估值中枢的“地心引力”相持,市场的震荡和波动会增加,也相应增加了获得收益的难度。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连续的上涨也让权益短期相对于债券的优势不再明显,专注于资产配置的投资人,或许可以关注是否会在年内迎来一次比较有意义的再平衡机会。 着眼长期:挖掘高质量的投资机会 2021 思考一个高质量的投资机会,需要把投资周期拉长。如果投资周期为3年,则会发现市场的回报空间并未受到太多的侵蚀。博道基金内部估算,沪深300未来3年可以提供的潜在回报空间可以达到26-28%,年化约为8%。这应该是个好消息,也是权益投资的魅力所在,只要遵循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把投资的时间拉长,时间就会赠予你波动被熨平后相对更可预期的回报。 如果把思考投资的周期拉长到5-10年,则会更加的豁然开朗。因为用更长的时间视角,我们更容易把握推动经济稳步增长的趋势,并从中寻找到投资的线索。 01 消费升级 本人在《2020展望》曾提到,一个经济体在度过“刘易斯拐点”之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将稳步提升,带动消费的升级和繁荣。从发达国家的经历看,这一历程将持续超过20年的时间,学者辜朝明把这一时期称为经济的“黄金时代”。粗略估算,我国于2010年左右进入了消费的“黄金时代”,近年来呈现出日益清晰的趋势。例如,过去几年食品饮料龙头企业股价的表现,背后消费升级的力量功不可没,预计未来相当时间内,消费升级仍将是A股重要的投资线索。 02 持续创新和变革的医疗行业 医药医疗行业具有很强的消费属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市场空间大,具有成长性、盈利性和抗周期等特点,是一个非常长期的投资赛道,并围绕人们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不断进行产业链细分、重构和服务优化,演化出大量的投资机会。例如,全球医药研发产业链正在进行重大的转移,药物外包研发的需求爆发,不但会加速这一细分行业的发展,也将加快产业创新的步伐,酝酿着更多的投资机会。 03 能源结构变迁 伊恩·莫里斯教授曾试图对人类长期文明历史轨迹进行定量的计量,其中重要的考察指标,就是人类摄取能量和使用能量的能力,并以此解释了近几百年来全球经济相较以往的超常规发展。而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结构变迁,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使人类摄取和使用能量的能力再次飞跃成为可能。从2001到2020,我国仅用了20年的时间,在光伏上下游、动力电池等领域占据了全球优势地位,中央最近又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雄伟目标,将进一步助力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并提供丰富的投资机会。 04 高端制造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积累、工程师红利的释放、全面产业链配套的优势发挥和全球最大市场的规模优势,使中国正在升级为制造业强国。通过投资A股,我们近几年见证了智能制造在大量产业中的应用、工程机械以及医疗器械龙头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消费电子领军企业的崛起、动力电池企业的超越等,这一切都在由点到面,拼出一个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全景。这必将进一步夯实中国的全球竞争优势,且将惠及出口,并反哺消费升级,同时提供了分享优势企业从本土龙头到全球龙头这一成长过程的投资机会。 05 科技创新 随着5G等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看到了产业互联、万物互联时代的临近,也看到了先行者雄心勃勃的布局;同时,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已经进入了快速迭代的良性循环,一个几万亿元当量的市场,正在面临科技创新的重构,这里面所蕴含的投资机会,是不言而喻的。 坚守初心:长期投资,与优秀同行 2021 为了方便叙述,我们不妨把以上的投资机会概括为这一时代的“新五朵金花”。而鲜花的绽放,需要一种不断向上生长的力量。作为投资人,在“新五朵金花”中寻找投资机会的时候,总是希望可以在目标企业中找到这种力量。这种力量的产生,需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伟大的格局观,需要有自我革命、不断创新的勇气,需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也需要有“抓铁有印,踏石留痕”的实干劲头,一言概之的话,就是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 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而所有创新要素聚集之后要产生化学反应,需要企业家精神来激发,需要优秀企业文化来引领。哈耶克曾说,“在社会演化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刘俏在他的著作《从大到伟大2.0》中引用了这句话,并提出“伟大的思想造就伟大的企业!中国伟大的企业必将从那些勇敢地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颠覆传统的领军者、尊重市场和消费者、着力打造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利益的创业者中诞生”。 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如果没有崇高的使命和强烈的信念,无从产生;如果没有经历严峻的考验,也难修成正果。因此,这种精神总是稀缺的,一旦找到了这种精神,我们就找到了向上生长的力量之源,也找到了投资的落脚点。 鼓励创新、嘉奖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是资本市场定价机制背后的精神内涵,一个可以科学定价的资本市场,就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 2020年,围绕资本市场建设30年有不少回顾和讨论。我国资本市场这30年的发展,浓缩了发达资本市场几百年的历程,而每一次在面临发展的瓶颈时,都能痛定思痛,自我变革,最后破茧重生。第一次是始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牛市;第二次是始于2019年的注册制改革,这一改革进程尚未全面完成,但已卓有成效。作为一名资本市场多年的参与者,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衷心期待,随着注册制的顺利推进,资本市场可以成为越来越多优秀企业的摇篮,成为卓越企业文化的展示舞台,成为实体经济的忠实伴侣,也成为长期投资者的投资沃土。 长期投资的沃土,其实只诞生在幸运的国度。投资大师巴菲特以长期对价值投资的坚守和升华,保持着一份华丽的超长期业绩纪录。但他反复强调的是,这是因为他幸运地抽中了“子宫彩票”,生长在美国,出生时美国刚刚登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宝座。 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而言,无疑也抽中了幸运的彩票,出生在正在伟大复兴的中国。不久前出台的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我国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到那时,中国可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历史的很多关键节点,似乎会在未来的20-30年之间会合。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曾以其恢弘的史观,预言始于1840年的中国现代化转型,需要200年的时间来完成,把完成的时间节点,指向2040年左右;而2049年,是新中国建立一百周年。 恢弘史观无法描述的,是一代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让一个一个时间坐标,得以铭刻成就,变得熠熠生辉。“中国这个国家,总是被他们的英雄人物,保护得很好”,与中国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基辛格博士,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句话在抗击疫情期间被大家拿来重温;“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习主席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发出这样的勉励。 出生在中国,生长在这个了不起的时代,作为致力于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投资人,我们甚至可能比巴菲特还要幸运,因此只有坚持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正确,才能不辜负这一伟大的时代。 写在结尾 写到这里,想到了一句话,这句话是1983年乔布斯28岁生日时,苹果的员工写在苹果总部旁边的广告牌上送给他的,“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那一年,苹果推出了MAC电脑。相信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乔布斯和他的团队,不断致力于打造伟大的产品,致力于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 是啊,如果坚持做正确的事,所有我们所经历的,最终都会变成我们的财富。 坚持长期投资,时间会赠予我们复利; 坚持与优秀企业同行,优秀的企业会给我们创造长青的价值; 坚持寻找向上生长的力量,力量会带我们走向远方; 坚持参与中国伟大复兴的进程,哪怕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份子,岁月会给我们馈赠。 就此与所有有缘人共勉,祝大家在2021年,既耕耘,又收获,心想事成!
A股迎来2021年开门红,1月4日,大盘全天单边上行,沪指站上3500点,两市成交额时隔近两个月再次超万亿元。不过,当日北向资金净流出5.42亿元。 回顾2020年,北向资金总计流入2089.32亿元,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最新测算,若再加入通过QFII/RQFII渠道流入的外资,全年外资净流入A股高达520亿美元(以6.5的汇率计算约合3380亿元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的被动资金流入量仅34亿美元,主动资金流则达480亿美元,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多家机构预计,2021年在全球风险情绪好转的背景下,即使MSCI暂停扩大纳入A股(被动资金减少),全年资金流入量仍将超过2020年。安信证券预计,2021年光是北向资金的流入量就有望达到2000亿~2800亿元;而国盛证券预计2021年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将超3000亿元,超过2020年。 野村东方国际中国研究主管高挺对记者表示,2021年有望成为外资流入A股的大年,尽管目前A股整体估值处于3年、5年均值之上,但外资将带来额外估值溢价。就主题而言,摩根士丹利认为,国际资金尤为看好以下主题在2021年的机会——消费升级、高端制造(机器人、自动化等)、新基建(5G、物联网、电动车供应链等)、国防和航天、医疗保健/医药/生物科技、技术本地化(半导体和硬件、软件和应用开发)。 QFII/RQFII渠道追赶沪深港通 2020年,总计2089.32亿元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明显不及2019年的3528.89亿元,更少于2018年的2915亿元,这也和疫情下全球风险情绪下降有关。不过,积极的趋势在于,主动资金流入的比例在不断提升。 摩根士丹利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对记者表示,2019年是被动资金流入的大年,在2019年660亿美元的外资净流入总额中,190亿美元(占比29%)是由5个主要指数的再平衡事件(富时罗素两起、MSCI三起)贡献,主动资金流入量则为470亿美元。相比之下,2020年的被动资金流入量只有34亿美元,这是由富时罗素对A股最后一阶段的纳入所引发的,而主动资金流入量为480亿美元。可见,主动资金的重要性凸显。 同时,2020年也是QFII/RQFII渠道的重要性迅速上升的一年。王滢表示,通过这一渠道流入的资金量正在缩小与沪深港通下流入的北向资金的差距。2020年实施的QFII/RQFII改革措施显著改善了该渠道下的可准入性以及衍生品工具的可及性、资金回流便利性等。因此,摩根士丹利也预计,2020年通过QFII/RQFII流入A股的资金占整体外资流入的38%,高于2018年的11%和2019年的24%。 “我们预计QFII/RQFII渠道将在未来贡献更多的A股资金流入。在理解外资动态方面,投资者应该给予它们更多关注。”王滢称。早年,由于沪深港通开户的便利性,众多外资都开始转为使用该渠道布局A股。但随着QFII机制不断改革,尤其是资金赎回的便利性提升,多数外资当前都表示将根据需要同步使用这两大渠道。比起沪深港通,外资可以通过QFII/RQFII参与打新,且可投A股的范围更广(沪深港通仅覆盖约1500只A股)。 2021年有望成为外资流入大年 也正是因为主动资金的强劲势头,国际机构判断,即使在被动资金可能乏力的2021年,外资流入A股的势头仍将维持强劲。 不过,根据此前MSCI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若改革加速,MSCI的纳入进程也可能加速,2021年被动资金或再度放量,这些相关改革措施包括:证监会批准MSCI A股指数期货在港交所上市、改善陆股通的交易假期安排、解决A股较短的资金结算周期问题。但就目前而言概率偏低。 之所以机构仍看好2021年的主动资金流入势头,是因为全球风险情绪的改善以及A股的亮眼表现和独特的主题机会。 “2020年,A股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股票市场——沪深300指数在2020年实现了35.5%的价格回报率(美元计价),领先于全球其他主要股指,沪深300指数在2019年的表现也超过了其他股指。”王滢称。摩根士丹利在2021年维持超配A股的观点,2021年底沪深300指数的目标为5570点,意味着6.9%的上涨空间。 全球风险偏好尤为关键,这从2020年北向资金变动中就可见端倪。高挺对记者称,2020年是外资流入的小年,净流入量仅约去年的一半。外资流向新兴市场的前提一般是风险偏好提升,因而需要寻找投资收益更高的市场,但2020年疫情持续扰动市场情绪,总体全球风险偏好偏低。“例如2020年二季度因为全球央行放水,北向资金突然大幅涌入A股,但三季度前又因美国大选等不确定性而净流出,到了11月大选结果基本明确、疫苗利好出现,北向资金再度大幅回流A股。” 目前,全球流动性放量、疫苗推动经济复苏的基本判断仍然未变。高挺认为,2021年一季度,复苏仍将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宏观背景,建议投资者在一季度战术性加大对可选消费和周期股的配置,尤其考虑可选消费中汽车、家电、家居和传媒的机会,以及伴随全球复苏和通胀预期升温带来的对部分周期板块的推动,建议关注油气、铜铝和小品种化工龙头的表现;而就全年来看,成长型蓝筹股仍将跑赢,这也与外资偏好大盘龙头有关,但随着外资对于A股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它也不会再聚焦于过去的传统龙头。 外资青睐这些投资主题 外资都青睐哪些主题?事实上,2020年以来外资通过QFII通道爆买A股资产,其布局的行业和重仓股名单往往也受到市场追捧。 当然,QFII资金的披露数据具有滞后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QFII机构重仓股市值超百亿元的股票有宁波银行、中国太保、长江电力、北京银行。美的集团、恒瑞医药、格力电器、海螺水泥等被市场称为“超级大白马”的核心资产,也成为QFII重仓标的之一。而2020年,北向资金活跃的个股买入和卖出名单中,同样不乏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东方财富、海螺水泥、长江电力等龙头股。 2021年的新主题也正在受到高度关注。富达国际亚洲股票投资总监缪子美对记者表示,中央经济会议定调2021年政策“不急转弯”、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并阐明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突出科技、产业自主、扩大内需、改革开放、种子耕地、住房、碳中和等几大领域,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因此我们认为,资金将从地产、大型互联网企业流出,转而流入其他重点发展的领域。” “针对2021年,我们尤为看好以下五大主题,”缪子美称,包括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车产业链、可再生能源、ESG意识强的企业),整车板块的估值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因此更看好中游的设备和上游的原材料等相关公司;大宗商品(贵金属、工业品、农业),在新冠疫苗落地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经济活动范围恢复的深入,消费类需求增速将会持续改善,供给端可能趋紧,这将使部分大宗商品获得风险溢价,看好有色金属、农产品、黑色金属等;可选消费(年轻消费主体、绿色消费等),2017年以前,消费主要由70后贡献,但其增长已经边际趋缓,而90后的增速非常强劲;医疗保健(疫苗相关公司、创新药等),在带量采购的扰动过后,更为看好创新产业链,核心投资方向主要在CXO、创新药、创新器械与疫苗赛道;网络安全,尽管该板块上市公司2020年三季度单季度营收增速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疫情下整体行业需求恢复或较慢,但长期来看,信息安全建设渗透率提升仍将推动行业维持高景气度。
“疫情”、“冲突”、“衰退”,贯穿2020的经济关键词 2020年的一切经济形势都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发酵的。截止2019年,全球经济已经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慢牛”行情中稳健前行了11个年头,虽然经历了欧债危机等中间插曲,但是不妨碍第二轮“大调和”时代的来临。在这轮经济扩张期中,全球每年的经济增长中有13%来自中国,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发动机。 而新冠疫情正是首先在中国大规模爆发。从1月份的武汉封城,到后来的全国居家令,一季度的经济活动断崖式下跌,-6.8%的同比增速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跌幅。这个外部冲击来得猝不及防,让本已处于下行期的经济曲线更加陡峭向下。第二季度-3.2%的同比增速让国民经济正式进入“技术性经济衰退”(连续两个季度的GDP增速为负)。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9%,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长约为6.5%(根据蒙格斯的模型估算),因此全年我国仍可完成2-2.5%的年增长,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而世界经济的生产总量预计萎缩4.3%左右。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国及时有效的防疫措施。 与中国的严防死守相比,国外的疫情明显失控,截至北京时间12月30日,全球已有超过8227万人感染,178万人因新冠肺炎丧生。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是美国、欧洲、印度和巴西,前二者是发达国家,后二者是“金砖五国”的新兴市场国家。发达国家是是资本和先进技术的输出地,成为重灾区的欧美国家正遭遇流动性恐慌和极高的避险情绪,这导致他们的FDI输出在2020年前三季度缩水49%,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投入更是骤减75%,这对于深陷泥潭中的第三世界人民是灾难性的。即使欧美的疫苗能在2021年投放市场,按目前的生产效率,广大的新兴市场可能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疫情前景不容乐观。那时所造成的经济创伤可能是永久性的,毕竟这些国家的经济底子薄弱,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可以预见,蔓延的疫情虽然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但在经济层面上,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最深的受害者,世界的贫富差距再度被拉大。 如果说“疫情-衰退”组成了2020年的明线,那么“冲突-衰退”就是这部年度大戏的暗线。贸易争端、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霸权政治、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大行其道。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特朗普、约翰逊等一干极端政客的所为。蒙格斯从来不认为个别政客有能力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一切经济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可以追根溯源的。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依靠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红利,发挥其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开始和昔日的霸主国家们分庭抗礼,尤其是在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上建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危及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开始回撤资金,甚至不惜以“卡脖子”的方式切断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流动。而这些以往隐蔽的较劲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全都表面化了,现在已经成为了公开对抗。 2021年,在不确定性中摸索前行 “疫情”、“冲突”、“衰退”依然是贯穿2021年的主线,同时它们会升级、交错、相互作用,让全球经济更加无序。归纳起来,这就是“不确定性”。 疫情方面,病毒在欧洲已经出现变异,疫苗的普及能赶得上病毒的传播吗?有些经济评论者认为我们正经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蒙格斯并不赞同。在长达11年的经济上升期中,我们并未经历如互联网泡沫、次贷市场泡沫等非理性扩张,经济基本面大致稳定,金融市场也不存在重大的系统性漏洞。新冠疫情作为预期外的非经济因素,却让经济体进入了“休克”状态:封锁、隔离、保持社交距离,这些政策直接降低了经济活动的密集度。当健康的生命体进入休克,只要措施及时到位,就能恢复活力。中国在下半年的经济复苏已经为世界提供了佐证。但是如果休克长期无法得到救治,那么就会危害正常的机能。如果疫情再持续蔓延数年,那么原先健康的经济基本面就会受损,这种损伤可能是直接的,比如经济活动由于封锁而减少,也可能是间接的,比如世界各国出于对中国垄断医疗设备制造的忌惮,开始弱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而一旦这些结构性的伤害形成,那么全球经济就有可能进入一个黑暗而漫长的寒冬期。 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21年的全球经济会实现V型反弹,例如IMF预测2021年的全球经济增速为5.2%。蒙格斯认为,这样的预测过于乐观,经济未来的走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考虑到迄今为止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并且开始变异,而新研制的疫苗的有效性还未经过实际检验并且产能无法保证,2021年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消失是小概率事件。根据蒙格斯的模型测算,未来全球经济的趋势更接近大U字型(在底部长期停留)或耐克型(恢复缓慢且漫长),而哪种趋势将最终实现也取决于疫情延续的时间。蒙格斯的模型预测2021年全球的经济增速仅为3.5%。 冲突方面,随着拜登政府的上台,大选的不确定性已经落幕,但不代表各类冲突也随之消失。拜登政府很可能会回归多边贸易的框架内,也可能利用多边主义策略对中国实施进一步压制,美国对华的遏制在总体战略上很可能延续特朗普政府,这其中包含了大国之间的博弈,不是靠某个政党的上台就可以填补这个沟壑的。这点可以从大选之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升至历史最高位看出。围绕着疫情,中美关系、英国脱欧、中东形势、俄罗斯与北约的竞争,这一幕幕都充满不确定性,都存在着激化的可能,全世界都在观望,这也是黄金、发达国家国债等传统避险工具高位震荡的主要原因。 中国要有新的定位和长远的布局 根据蒙格斯的模型估算,我国在2021年的经济增长有望达到8%以上,这并非意味着我们的潜在GDP存在上升势头,更多是因为2020年的GDP基数较低。我们早已不再盲目地追求GDP数字了,我们更多注重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新基建,都是在为质量型经济发展铺路。因此,在抗疫的下半场——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我们应优先关注结构性的均衡特征。 截止目前,本轮复苏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成为主要动力,分别为GDP增长贡献了5.0和2.6个百分点。这两大支柱行业也是固定投资完成额恢复最快的:第一季度它们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8.1%和-30.5%;而到第三季度,它们的累积同比增速已经达到3.8%和0.2%。导致房地产投资复苏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商融资渠道改善和货币政策的放水,而导致基建投资信心恢复的主要原因则是宽松的财政政策。2020年中央政府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累积发行1.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制造业和消费行业的复苏乏力。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值分别为-4.4%、-2.3%和1.7%。国内需求降低,外贸出口受阻是制造业萎靡不振的直接原因,制造商倾向于使用既有产能来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增加投资,因此前三季度制造业的固定投资完成额的同比增长为-6.5%。由于造血能力下降,制造业原本的部分优质资产开始沦为不良资产,制造业向银行的借贷也呈现不良贷款高企的现象。根据蒙格斯建立的行业风险监测体系,除酒、饮料、农副食品等快消类制造行业外,传统的制造业,如汽车、机械、服装等,都已亮起红灯。 从宏观调节的角度看,重整消费应该是工作重心。2019年,消费贡献了全国55%的GDP,消费不兴,经济不兴!蒙格斯的观点认为,过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对经济有错误的引导作用。货币的放水,主要推高了资本的价格,如股市和楼市,深圳千万“刚需房”就是例子。而财政过松,让紧缺的社会流动资源向过度扩张型投资聚集,比如房地产和重置式基建。过度投资对有效消费有挤出效应,这是经济学的共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并没有真正解决就业和劳动人民的实际工资低的问题,而这群基数庞大的劳动者才是消费的有生力量(边际消费值最高)。因此,2021年的政策引导应着重稳就业和稳物价,增加中低收入群体对未来工作稳定性和工资增幅的预期值。 另一点阻碍经济恢复速度的因素是我国的实际利率太高。我国现有国债的平均收益率为3.3%,核心CPI值为0.5%,实际利率高达2.8%,而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已普遍施行零利率或负利率。实际利率虚高,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2021年的另一个宏观审慎政策的重点或许是通过基准利率调节、公开市场操作,配合上必要的外汇调节,降低市场对未来长期利率走势的预期,从而给利率曲线以下探的空间。 总结 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疫情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它依然萦绕在人们的生活中。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经济活动的轨迹,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天地互联,使信息、资金、技术、劳动力的交流逐渐摆脱了国家、区域的束缚,这本该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大融合”时期。而新冠疫情正逐步将“大融合”变成“大隔离”,国与国之间交流减少了,区域和区域之间也不再频繁地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降低了,生怕一个不小心这致命的病毒就钻进了身体。我们尚不敢定论疫情将引起另一个大萧条,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正悄然地改变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从而改变经济发展的轨迹。随之而来的是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唯有拥抱不确定性,在不可预测的经济迷雾中寻找些许亮光,运用好手中的政策工具,在暴风雨后重新定位已经偏离航线的经济巨轮。 愿病毒和厄运远离,愿太平和繁荣重临,愿我们都能一扫2020年的阴霾,沐浴在2021年金灿灿的阳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