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1日,新东方在线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东方在线”或“公司”,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为“集团”,股份代号:1797.HK)公布截至2020年5月31日止的2020财年(“报告期间”)综合业绩。 财报显示,新东方在线2020财年总营收实现稳定增长,达10.806亿元,较2019财年同比增长17.6%。总付费学生人次实现加速增长,从2019财年的217.9万人增加至2020财年的285.2万人,同比增长30.9%。 新东方在线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主席俞敏洪先生强调:“对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行业而言,2020财年是一个艰难的特殊时期。由于疫情影响,许多出国留学考试和交换生项目暂停,参加出国留学考试的学生减少,学生的上课时间也发生了变化,转而对在线学习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因素给在线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机遇。” 报告期间,得益于长期发展战略的落地和疫情期间的积极措施,新东方在线的大学教育、K-12教育和学前教育均取得显著进展。其中K-12教育业务发展强劲,净收入和付费学生人次分别同比增长85.4%和224.5%。大学教育业务稳定发展,产品线得到优化,净收入达6.417亿元,同比增长1.6%,毛利由2019财年的4.145亿元增加至4.357亿元,同比增加5.1%,分部利润率由2019财年的65.6%增至2020财年的67.9%。学前教育业务,新东方多纳将经营重点专注于多纳英语学习APP,其毛利率从2019财年的-0.9%提高至2020财年的28.3%。 疫情期间快速反应 K-12付费人次大幅增至185.6万人 “新东方在线作为中国领先的在线教育服务供应商,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全和我们对所服务社区的社会责任。我们积极主动地为相当数量的各年级、各学科新生提供免费课程,这些举措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成本,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在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上加大了投资”,新东方在线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孙东旭先生表示,“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向许多新城市(包括三线和四线城市)的更多学生介绍我们的课程和服务,推动了我们新产品的成熟。”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报告期内新东方在线的总营收在稳健增长。疫情期间,新东方在线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向全国所有年级和所有科目的学生均提供免费课程和服务,实现了学生人次的大幅提升,从2019财年的217.9万人增加至2020财年的285.2万人。 报告期间,新东方在线K-12教育领域的收入同比增长85.4%,达到2.951亿元,付费学生人次同比大幅增长224.5%,达185.6万。其中新东方在线K-12课程的付费学生人次同比增长269.4%,而东方优播课程的付费学生人次同比增长184.2%。 针对K-12分部,新东方在线大幅增加了对课程内容和技术的投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成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同时,公司还加速拓展东方优播业务,持续优化各城市的课程运作。截至2020年5月31日,东方优播已进入全国24个省份的172个城市。随着东方优播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扩张和推广,用户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也在不断提高。 针对大学教育分部,新东方在线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了价位较高的大学考试和出国考试业务,报告期内,每名付费学生人次的平均开支由2019财年的715元提高到2020财年的1222元。 技术+内容+人才 三大关键进展构建业务护城河 回顾2020财年,新东方在线K-12领域在报告期间取得确切进展,与高质量人才的引入密不可分。更新技术基础设施、改进在线产品和内容、招聘和培训教学人员,这三大关键动作的达成,成功帮助公司在K-12细分市场取得良好的运营成果,也成功构建起业务的护城河。 俞敏洪先生认为,留住高质量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新东方在线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招聘、培训和留存各类教学、课程研究、市场营销和技术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通过对不同领域高质量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新东方在线在产品的技术和内容方面也得到革新。在技术基础设施方面,新东方在线坚持投资和强化,成功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革新,也吸引到越来越多学生留在新东方在线的平台上进行学习。以疫情期间为例,公司宣布向全国免费发放春季班直播课程,以减轻线下学校和实验学习中心停课造成的压力。新研发的ECCP系统就在此时发挥作用,成功支撑起平台数百万学生的学习。 孙东旭先生表示,新东方在线将继续强大中央支持平台,强化内部服务能力,系统地挖掘和培养高素质的课程科目教学人员,并进行精准营销,提高营销效率,保持三大业务分部稳健、健康地成长。 展望未来,新东方在线将继续推进长期发展战略,继续增加全国范围内的招生和地域布局,K-12教育将成为新东方在线的战略重点和长期发展动力。 得益于早期东方优播在低线市场的大力扩张,目前公司已经享有显著的先发优势,未来随着低线市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需求也会不断增长。未来,东方优播将继续在县级城市深入拓展业务,并进一步深化现有地方城市的客户运营。针对新东方在线的K-12教育,公司将专注于APP和在线平台的不断升级,尝试引进更多新的教育技术,增加更多新功能,以带给用户最好的在线课堂学习体验。此外,公司还将计划在其他地区建立教学培训中心,吸引并系统培养更多合格、优质的教师和辅导老师来服务用户。 在大力发展业务的同时,新东方在线还会始终保持规模扩张和投资效益、投资效率之间的平衡。未来,新东方在线将持续尝试更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并随时评估营销效率,提升口碑,在保持较低获课成本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留存率和转化率。
8月19日丨继昨天大跌9.45%后,舜宇光学科技(2382.HK)今日再度下挫超5%,报127.1港元,总市值1394亿港元;瑞声科技跌约1%。 瑞信发表最新研报称,美国宣布对华为收紧限制,这对舜宇年度2021首季带来负面影响。鉴于公司在镜头供应链上採取Android客户多样化的定位,相信公司可能会对客户管理作出调整,但改善产品组合的进程或会减慢。 该行将公司2020至2022年的每股盈利预测下调2至10%,以反映下半年的前景及华为限制所带来的潜在影响。目标价由原来的207港元下调至168港元,维持跑赢大市投资评级。 摩根大通则将舜宇2020及2021年的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下调12%及6%,维持增持投资评级,目标价由原来的165港元下调至155港元。
飞象网讯 (一飞/文)在日前深圳举行的昇腾AI新品全球发布会上,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表示,在过去的一年昇腾生态初现成效,AI和开发者共同成长。目前在60所高校开设了昇腾AI课程,到年底会扩展到100所以上。同时也完成了100家SV的认证,落地120多个方案,开发者的数量从零起步发展到4万多名。 在疫情期间,华为昇腾业务携手合作伙伴共同用AI的力量守护家园、呵护人类的健康。 在意大利,华为携手AGS推出了AI辅助CT影响诊断新冠肺炎,已经在意大利和波兰实现了商用,整个时间从过去10到15分钟缩减到10到15秒,整体效率提升了50倍,把医生从繁重的诊断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看护病患。 在阿联酋的迪拜,华为携手新石器为迪拜卫生局提供智能无人车,在抗疫的一线发放物资,做到无人监督的物品发放,极大降低了疾病传播风险。 在中国,华为和合作伙伴南京润一起,基于Atlas200在二月份迅速推出了红外测温仪,广泛用于南京地铁、高校、党政机关,为抗疫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我们也看到AI也是有温度的,AI让服务更加暖人心。”许映童表示。2019年的6月到2020年的6月,华为联合招商银行在深圳四网点,包括分行营业部、京基百纳等推出了智慧营业厅的解决方案,当一个客户进入到营业厅时会得到精准的引导和精准的服务。 经过一年的试点,每个客户的业务等待时间下降了70%,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了50%,最终的结果是VIP的识别率提升了60%,这几个试点AI解决方案的网点最终实现了获客,金葵花用户是其他往年的四倍,收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所以说,AI让人得到了更好的服务、得到了关注、得到了尊严,我们企业也从中获得了回报。”许映童说。 “当然,所有的发展只是小小的第一步,我们认为当前所处的时代只是AI爆发式增长的前夜,无论是AI的理论创新还是AI+行业应用,都处于刚刚起步。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以大家无所想象的方式突飞猛进。此时此刻我们并不清楚AI应用的边界,也无法想象AI应用的潜力。但是,我们可以共同期待AI的未来。”许映童说。 在此次发布会上,华为对全栈、全场景的解决方案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进化,推出了全新版本的华为Atlas全栈软件平台解决方案。许映童表示,华为的核心目标有两个:第一,极简易用,让AI计算无处不在。第二,极致性能,让AI计算触手可及。 “我们认为硬件是AI基础,软件才是核心,昇腾领域目前有70%的研发人员投入到软件研发人员,目标就是把AI算力从强大的硬件、强大的芯片中释放出来,真正做到极简易用、极致的性能,能够服务于千行百业。”许映童说。
牛市,对A股投资者来说,看似遥远,但实际上,现在已经进入到牛市的环境之中。一般来说,当股市从年内低点上涨20%左右的空间时,可以定义为技术性牛市。假如按照这一算法,那么3176点附近将会是A股市场的牛熊分界位置。按照当前沪市指数所处的位置,也正处于技术性牛市的状态之中。 回顾前几次A股市场的牛市行情,都会体现出几个典型的特征。 其中,一个特征是牛市运行时间短暂,长则两年时间,短则不到一年的时间。 再者,A股市场的牛市行情,都离不开资金的炒作,一旦股市形成了赚钱效应,四面八方的资金都会蜂拥而至,这恰恰是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的写照。 此外,每一轮A股牛市,都几乎具有快牛的特征。例如,2006年至2007年的牛市行情,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数倍的涨幅。又如,2014年至2015年,当年的杠杆牛市更是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倍的指数涨幅。 很显然,从这一轮牛市的运行特征来看,已经对之前几次牛市行情有了较深刻的经验教训。从A股市场开始确立技术性牛市以来,政策监管层面上在市场过热的时候会适度降温,而在市场投资信心有所降温的时候,却很快迎来政策助力的举措,试图把难得活跃起来的投资氛围延续下去,延长A股牛市的运行时间。 与A股市场相比,美股市场在过去十年时间内,恰恰上演了一轮真正意义上的慢牛行情,虽然每年美股的涨幅并不算很多,但每年上涨10%至20%,十年时间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涨幅数字。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美股市场的走向更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美联储的政策制定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过,在美股走出长达十年牛市的背后,终究还是离不开少数上市公司上涨,多数上市公司跑输指数的现象,以苹果、亚马逊、微软为代表的美股上市公司,几乎垄断着整个美股市场的走势。 今年以来,美股与A股市场共同走出了牛市行情。但是,在两大市场同时走牛的背后,其支撑牛市行情的条件却有所不同。 其中,美股的持续上涨,一方面属于年初大幅下跌之后的修复走势,另一方面则显著受到了美联储持续放水的影响,在特殊的环境下,只要经济环境不发生明显地好转,那么美联储也不会轻易释放出政策拐点的信号,美股慢牛行情也会得以延续。不过,在美股持续上涨的背后,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却不断攀升,但受到了全球宽松模式的影响,股票市场的增值能力却显著提升,并持续加速美股市场的泡沫膨胀。 与美股市场相比,A股市场的牛市却拥有更有利的支撑条件,当下A股的牛市行情显然与07年及15年的牛市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其中,无风险利率的趋于下行,加上全球宽松流动性的影响,股票市场的估值溢价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对A股市场中的优质资产,则会受到资金的持续追捧,估值溢价也会得到不断增加。 再者,随着国内经济数据的逐渐回暖,料下半年的经济回升预期将更加明朗。与海外不少地区停工停产的现象相比,我国的复工复产效率还是非常高效的,且部分优质企业已经在短时间内弥补了上半年的大部分损失,二三季度的业绩修复能力非常强劲。由此一来,反映到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身上,则是出现显著回升的走势。 此外,考虑到国内市场的综合发展状况,国内央行在宽松政策上稍显谨慎,更进一步体现出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谨慎性,这将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内金融市场后续的政策灵活性,并或多或少增强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防御能力。 最近一两年的时间,A股市场的抗跌能力明显增强,即使遇到外部黑天鹅的事件,也不会轻易受到显著地冲击,市场对黑天鹅事件的抵御能力正逐步提升。除此以外,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正开启轰轰烈烈的注册制改革,这将会从一定程度上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为大量中小企业解决直接融资的难题。在全球宽松流动性预期、注册制改革预期以及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A股市场确实需要一场持久性更长的牛市,A股市场也似乎为这一轮牛市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
从2月近乎停摆,到7月百强房企业绩增速首次转正,房地产行业仅用了不到5个月,就从疫情的深度影响中快速走出谷底,走出深V曲线。 市场快速复苏,尤其是部分城市市场过热,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热点城市不得不出台限制性政策,开始新一轮的调控。 今年土地供应的增加,也带动开发商投资拿地的积极性,虽然溢价率还保持在一定的合理水平,但土地市场的表现仍然比销售市场火热。这种格局或许将持续到下半年。 在这种市场格局下,下半年房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营销和投资策略? 8月8日,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是疫情后今年房地产领域首场线下大型论坛。绿地张玉良、旭辉林中、万科张海、融创田强、阳光城吴建斌、金地张晋元等房企大佬分别从房地产新周期、市场发展、城市分化、行业趋势等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 关于下半年的策略与判断,我们把他们的思考与分析整理如下: 房地产行业总体上进入了下半场。其基本特点是:市场总量仍然巨大,但区域分化严重,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转型升级成为房企发展的主旋律。 关于房价会不会下跌,我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正常波动是常态。房地产有其特殊性,房价会有波动,但不会大幅跌下去,而会稳下去。 核心原因在于:一方面,市场的需求仍然存在,可能有的家庭已经有几套住房,但是有的家庭还在为拥有一套住房而苦恼。 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关联着巨量的实体经济产业,关联着巨量的银行资产负债,同时也关联着巨量的居民家庭财产,房价急速下跌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会容忍这种状况出现。 房价波动另一个原因在于,并非所有地区的市场都将稳定或增长,只要那些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流入、产业持续集聚的地区,才具有稳定和增长的基础。而这些地区,往往集中在城市群、都市圈及其周边溢出地区。 特别是有一定首位度的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仍然会进一步集聚,过去几年一些大城市实施的“抢人大战”、“招商大战”,实际上就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 以此判断,结构分化是未来趋势,竞争格局也是比较确定的。总的趋势是行业集中度日益上升,这也是中国很多行业已经走过的道路,从“大鱼吃小鱼”,到“大鱼吃大鱼”,实际上这是市场大浪淘沙的必然过程。 第一,我认为中国下半年房地产总体上还是应该以平稳为主,量价相对比较平稳一点; 第二,未来房地产应该会城市分化、结构分化,有的城市热一点,有的城市冷一点,但是都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第三,还是要非常小心,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一定会反映到房地产需求上面来。再加上我们没有采用需求侧的刺激,有可能到第四季度地产的供应量比较大,需求比较疲软。 总的来看,我认为今年应该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是主流,“稳价保量”这是政府政策的出发点,一城一策,有紧有松,有的城市过热就要收紧一点,有的城市有点冷就可以相应放松一点。 地产行业从2018年开始进入了平稳增长期,在这个平稳增长期要取得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挑战、难度和风险远远比你在高速增长期大很多。 但是这个行业总是有很多机会的,因为这个行业非常大。未来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还是非常好的,这个行业会有很多的规则会改变。 我们相信还是有一些企业在未来会成为黑马,会跑出来,但是难度和挑战比上个二十年难很多。 未来平稳增长期里边会出现一个现象,你要追赶别人也不容易,别人要赶你也不容易。所以要把握好这个行业的机会,未来20年还是有机会的。 万科一直秉承的两个原则:一个是与城市共同成长,一个是与客户共同成长。 我们最近把万科的客户做了一些分析,发现年龄并不是区分购买力的重要动因——年龄的时代差在减少,以90平方米为例,承载了不同人群的需求。20—29岁占36%。30—35岁占25%。36—40岁占到20%。另外,在我们统计数据中,女性购房群体显著增加,特别是独立女性的产品需求增长是比较明显的。 疫情之后,大家对社区物业管理、户型的空间设置有了更多新的需求。这些购房群体有一个特点是兴趣爱好圈层化;从美好生活向往到专业解决方案,更愿意为高效精致的居家付费;还有新的服务体验被期待,比如说反感功利化卖压式销售服务,渴望专业、自主、平等、有趣的新体验。 为了响应客户的这些需求,特别是新一代客户的需求,需要我们做出响应: 1、创造人们从容地共同生活的空间 2、从居住场景、家庭场景、社区场景在做一些探索 3、灵活的内部空间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比如可定制的生活场景等 4、用服务连接人与空间 我们做了另一个尝试,参与旧改更新,希望以更新者的模式寻找更多发展空间。 今年的疫情变化,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以及对房地产行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公开市场的总基调还是“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房地产调控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也很大,国家对房地产资金的管控依然比较严格。 今年核心城市的地价更加白热化,受疫情影响,销售市场却没有像地市这么火热。 在行业新周期下,城市群发展、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会对房地产发展带来一定机会,如都市圈的人才引进政策、城市功能能级提升等,聚集人气是推动“人产城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供给侧”在行业中依然是重要原则,好的产品还是稀缺的。 今年很多政策又防涨又防跌,在因城施策这方面,不能简单地理解是某一个政策所带来的一个什么信号。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把控和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包括投资能力、运营能力、产品服务能力、经营能力。 所以企业现阶段还是要稳住,把已有的土储能够转化成良好的经营成果,做好基本盘,才能带领企业更安全地穿越周期。 房地产市场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最主要还是红利在推动。这其中有刚需的红利、土地化的红利和金融的红利。这些红利逐渐在消失,这要求我们在房地产市场做一些改变。 2020年疫情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在市场波动较大、不确定性较强的情况下,房地产公司怎么办呢?今年,我们设定了高质量增长的目标,首先是业绩保持一定的增速,今年增速不会太高,5-10%的增速对于今年而言压力已经是非常大的。第二个是安全指标,我们更关心金融负债指标和短期借款的占比、现金的占比,尤其负债的总额以及信用评级的情况。 这要求企业必须解决6个问题。 1. 现金流问题。 2. 狠抓销售。下半年市场会供大于求,抓销售对于企来说是重大的挑战。 3. 重构大运营体系。 4. 抓品质革命。 5. 建立高质量的发展激励机制。 6. 寻求资本扩张。 我会觉得未来市场会比较平稳,因为我非常相信政府的调控能力,经过这么多年的调控,政府的调控手段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成熟。从过去三年的数据结果来看,过去三年应该是最平稳的三年,也是市场最健康的三年。 但是有一点,房地产市场还包括非住宅市场,尤其是对商业办公这个市场的判断我是非常悲观的,从现有的数据来看,主要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写字楼市场空置率持续攀升,租金水平也是持续下滑。我相信这个趋势可能在下半年还会延续。 关于弯道超车的问题,我觉得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会非常难,原因是因为市场已经逐步的步入成熟,只有市场剧烈变化、剧烈波动才会有所谓的黑马出现。
7月30日,百威亚太(01876.HK)发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中期业绩及2020年第二季财报。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收入25.8亿美元,去年上半年收入35.2亿美元,同比下跌23.5%;总销量同比减少11.5亿公升,降幅22.2%,每百升收入跌1.7%。 百威亚太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由2019年上半年的6.06亿美元减少至2020年上半年的1.85亿美元。经调整每股盈利由2019年上半年的4.92美分减少至2020年上半年的1.68美分。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由2019年上半年的5.25美分减少至2020年上半年的1.40美分,同比降幅73.3%。 财报表示,虽然第一季度受上半年疫情影响,生产规模和运营受到打击,销售成本增加,但于第二季度却已显著改善,5月、6月在中国均取得销量增长,并在6月获得百威中国销售史上最高的单月销量,同时保持稳健的渠道库存水平,第二季度销量基本完全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仅轻微下跌0.3%。 截至7月30日,百威亚太股价收于26.75港元/股,当日涨幅4.9%,总市值为3542.61亿港元。
7月29日,IMAXCHINA公布2020年中期报告。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666万美元,去年同期营收5925万美元,同比减幅达88.8%;亏损352万美元,去年同期盈利240万美元。每块银幕票房为1万美元,去年同期每块银幕票房为38万美元,同比减幅达97.4%。 IMAXCHINA收入大部分来自三个主要类别:IMAX技术网络、IMAX技术销售及维修和新业务计划及其他。 2020年上半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1月下旬开始,中国所有影院暂停营业,IMAXDMR影片收入作为重要收入来源从2019财政年度上半年的1790万美元减至2020年财政年度上半年的70万美元,减幅为96.1%,是由于票房收入减少所致。 IMAX技术销售及维护方面,所得收入由2019年上半年的2540万美元减至2020年上半年的540万美元,减幅达78.7%,主要是由于系统安装减少及影院因疫情关闭而暂停维护服务。 新业务计划及其他的毛利由2019年上半年的10万美元减少至2020年上半年亏损10万美元,主要是由于新的IMAX摄影机租赁业务及摄影机租赁成本增加。 截至报告日,IMAXCHINA位于中国内地的400余家电影院恢复营业,预计到8月中旬至少600家有望恢复营业。截至发稿时,IMAXCHINA股价为11.58港元,总市值为40.31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