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8日,从官方披露数据来看,一季度有28个省份财政收入负增长,目前仅西藏正增长,河北、新疆尚未披露具体财政数据。 疫情短期冲击下,一季度我国GDP下降6.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4.3%。相应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一季度财政收入录得负增长。即便是前2个月表现亮眼的浙江省,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下降5.1%,降幅为东部省份最小。 3月以来,随着我国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宏观经济指标改善明显。财政收入形势与经济密切相关,长远来看,财政收入降幅有望收窄,并逐渐恢复正增长。 省域层面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地级市财政收入多数为负增长,不少基层政府多措并举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各级财政部门均在想办法重点力保“基层运转”,中央预留更多资金给地方,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市县转移支付,地方加大盘活存量资产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在一季度负增长已成定局,二季度可能收窄的态势下,部分地方已经在考虑下调年度预算。不过,由于中央明确要提高赤字率、增加专项债规模,还将推出抗疫特别国债等,后续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可能加大,地方也在观望并期待这部分政策的落地。 东部大省相对亮眼 整体来看,财政收入的降幅,大于GDP的降幅。比如,经济、财政第一大省广东,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8.4%。重庆一季度GDP下降6.5%,但财政收入下降了23.3%。 分区域来看,东部大省的财政相对亮眼,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得益于互联网平台经济贡献,前2个月财政收入实现难得的正增长,但综合一季度来看,疫情拖累下财政收入下降了5.1%。 浙江一季度GDP下降5.6%,稍逊于江苏,在东部大省中表现较好。其中,浙江的三产增加值抗跌性较强,一季度仅下降1.5%,与广东相当,好于江苏、山东、上海、北京。 具体而言,浙江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7%,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1.2%,这些行业有效地抵消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的拖累。 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线上课堂等数字经济加快崛起,平台经济发达的浙江获益颇多,1-2月浙江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3.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更是同比增长了311.3%。 部分中西部省份财政收入降幅比较低,比如广西、云南、湖南等省份,降幅低于6%。这些省份近年GDP增速居于全国前列,工业投资增速较快。 像广西一季度GDP下降3.3%,地方财政收入下降2.8%。但广西主要靠非税收入带动,其一季度税收收入下降了20.7%。 云南则与浙江类似,由于前2个月财政收入形势较好,一季度财政收入仅下降5.3%。其中,企业所得税上涨了17.7%,得益于上年四季度企业盈利较好,企业所得税集中在今年1月份入库。 部分省份财政收入降幅超过20%,包括湖北、海南、重庆、黑龙江、内蒙古等。 像重庆一季度GDP下降6.5%,经济形势好于全国平均。但重庆工业拖累明显,规模以上工业降幅达到10.6%。市场活跃度下降、减税降费、非税收入负增长等综合作用下,重庆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3.2%。 不过,重庆的经济在加快恢复,近期其落地了一些重大的汽车产业项目,2020年重庆的铁路投资、新基建投资等也将提速。 二季度降幅可能收窄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GDP和财政收入增速的口径不同,一个是不变价,一个是现价。财政收入与经济活跃度相关,疫情下经济活动放缓,收入出现负增长。3月以来经济在加快恢复,但财政的恢复会滞后于经济;疫情期间,主动减免税费等政策,也使得财政收入降幅要更大一些。 有地方财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3月以来地方重大项目加快开工,一些重大基建项目投资体量很大,对GDP拉动作用明显,但这些项目的财政贡献度很有限,这也造成了经济在加快恢复,但财政收入降幅较大的局面。 展望二季度,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国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影响,财政收入仍呈下降态势。但随着我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财政收入降幅会逐步收窄。 虽然一季度数据比较“亮眼”,但云南省财政厅已经发出预警:由于企业所得税申报周期的原因,今年一季度疫情对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影响,预计在4月份显现。 东部某省财政厅预算处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一季度企业所得税在4月进行申报,4月是企业所得税的入库大月,这部分影响会集中体现在4月。3月经济虽然在加快恢复,但传导到税款上还有一定时间差,4月份财政收入降幅可能会扩大。受海外疫情影响,外贸企业比较困难,上半年财政增收压力比较大,紧平衡的状况会持续。 部分地级市也预计,未来财政收入降幅会趋缓,但增收压力比较大。比如亳州市财政局表示,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经济社会活动逐步恢复,全市财政收入也将随之增长。但是考虑到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叠加去年实施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翘尾等减收因素,预计后期全市财政增收压力依然较大。 多措并举保基本 近期有媒体报道,部分县级政府国库资金亮红灯了。 “财政库款监测显示,部分市县库款资金足够‘三保’支出,但实际上‘三保’面临问题。因为地方支出项目很多,包括国企退休人员养老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得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已经承诺的政策等,这些支出计划没法拖延,库款资金虽然还有,但是可能会挤占‘三保’资金”,东部某国家级开发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该负责人直言,现在税收收入已经是负增长,外贸企业也面临订单流失,财政整体比较困难。不同层级财政间调度资金本是常态,该负责人也感受到上级财政的紧张:他们向地级市政府申请调度资金,最终未能争取到任何新增资金。 面对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形势,中央明确提出“六保”的概念,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近期,多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部署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全力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供保价工作,切实抓好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大力支持重要骨干支柱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颠覆性风险的底线。 早在3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地方财政支持,提高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能力,具体举措包括提高地方资金留用比例。 王振宇表示,地方刚性支出越来越多,财政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一季度疫情对财政收入冲击很大,“三保”等开支没出现问题,一方面在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加大了资金调度;另一方面在于调整支出结构,目前除了还债付息、公共卫生防疫、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等是正增长,教育、科技、文化等很多都是负增长。 特别国债如何发力 疫情对财政短期冲击较大,部分地方已经在考虑调整年度预算目标。但是中央政策如何输血,也尚未最终确定。 目前市场机构对于提高2020年赤字率相对有共识,部分认为可以提高到3.5%左右,专项债规模可扩张至3万亿左右,但对于特别国债的规模,以及如何使用争议较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冯俏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方财政当前面临的资金紧张,应该主要通过提高赤字率,来补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地方专项债主要用于有收益的项目投资。特别国债是有专门用途的,作用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对应中央级大项目,用于投资;二是用于疫后恢复,比如通过担保、财政贴息等金融化的方式,来放大债务资金的使用效果。 市场也有不同的看法。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消除疫情影响,使用方式可以比较开放,可以用于投资、补贴消费,也可以用于缓解地方财力紧张。但是力度要足够大,因为“六稳”“六保”归根到底要稳预期,通过较大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来提振市场信心。 近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特别国债的预算规模可以考虑达到5万亿,分次发行,央行扩表,零利率购买。实际执行下来,可以小于5万亿元,但基于当前市场悲观情绪蔓延,预算规模可以大一些。
近期各地建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速度明显加快。目前,湖北、江苏、浙江、福建、深圳、上海、湖南等多地已成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专家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有助于加强金融监管纵向协调。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可更好发挥合力,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疫情防控。 加强纵向协调 从近期多地举行相关会议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主要职责集中于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金融监管协调、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改革发展等。目前,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是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重要工作内容。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成立金融委,对我国防范和化解重大系统性风险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在补齐监管短板和空白的基础上,形成全国金融风险防范“一盘棋”格局。但是,地方金融监管方面依然有监管重叠和空白。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建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有助于加强金融监管纵向协调,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落实中央金融监管政策,加强属地风险处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服务复工复产 从当前经济形势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建立有助于增强金融监管协调,让金融监管部门更好发挥合力,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疫情防控。 此前,福建省副省长郭宁宁在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福建省)成立暨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在当前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严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问题相互交织的特殊背景下,金融委办公室福建省协调机制的建立恰逢其时。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在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江苏省)第一次会议上表示,要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作用,认真落实五部委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要求,确保相关政策有效落地,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金融服务保障,助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上海市)工作会议提出,当前要切实加强复工复产金融服务,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加强政策协同,研究制定复工复产专项再贷款地方财政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性融资担保的支持作用,研究建议优化担保项下贷款的风险权重设定与杠杆率指标考核政策,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875亿“提前批”地方债开闸 平均发行利率降低 2020年元旦后首日,地方债即以公告发行,这是近年来发行最早的地方政府债券。 根据Wind统计,1月2日,河南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岛市等总计36只、875.7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 元旦后地方债“提前批”发行 1月2日,河南省发行12只、总计519亿元地方债;规模最大的一只“20河南债08”专项债期限10年,票面利率3.38%,全场倍数11.69倍。四川省发行24只、总计356.71亿元地方债;规模最大的一只“20四川04”专项债期限10年,票面利率3.38%,全场倍数12.41倍。 1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披露计划发行三期30年期、面值总额为 37.1 亿元、11.74 亿元专项债券。四川省继首日发行后,再次披露拟发行69.505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专项建设债券,49.3亿元工业园区建设专项债券和文化旅游专项债券、31.865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和学校、医院建设专项债券。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新年后首个工作日便开始2020年的地方债发行,是为了尽快让“提前批次”的地方债资金使用见效。预计“提前批次”专项债额度会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选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群众期盼的项目;在区域的选择上,优先考虑了前期专项债额度使用充分且拨付及时的地区和今年春天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近年来,新增地方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从2015年的0.64万亿上升到2019年3.06万亿,在地方债发行总规模中的占比从16.8%上升到70.1%,逐渐成为地方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于2020年地方债,市场机构已经普遍预期发行节奏继续前置。 目前,市场预计2020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在2.9-3.35万亿元之间。例如,国盛证券预计2020年新增地方专项债限额2.95万亿左右,新增一般债限额9800亿左右,合计新增限额接近4万亿。中信证券预计专项债可能与赤字率搭配,即2.8%赤字率对应较高的规模——3.35万亿,3.0%的赤字率对应3万亿规模,2020年新增规模很大可能在3-3.35万亿的区间,具体要看中央及财政部对今年基建的预期以及地方政府综合偿债压力的权衡。 截至1月2日,已有河南、四川、青岛、湖南、浙江等地公布了1月份的专项债发行计划,累计发行金额为4650亿元,其中流向市政和基础设施建设、收费公路、社会事业的资金最多。其中2293亿元在1月份发行。 “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工作已经启动,而且1月的发行量较大,因此当前市场担心该部分债券供给会打破当前市场的供需平衡。”张旭说,地方债的集中发行会对市场造成一些扰动,但不会形成向上或是向下的趋势力量。 在不考虑监管指标等约束的前提下,央行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继而商业银行用其承接地方政府债券供给。例如,2015年置换债大量发行时,央行灵活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降低融资成本;财政部对各地发债规模和节奏进行了必要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调金融机构加大通过定向发行债券方式置换的力度。上述措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2015年2月末时AAA级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3.61%,到该年末时已经下降至3.17%。 张旭说,2020年发行的地债同样需要地方政府来支付利息,这与2015年的情况本质上是一样的,央行大概率会为地方政府营造一个稳定的融资环境,不必担心10年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大幅上行。 2019年个别地方利差超60bp 2019年全国地方专项债发行2.15万亿元,市场普遍预期2020年将超过往年。 1月3日,财政部披露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地方债券发行43624亿元。其中新增债券、再融资债券、置换债券分别发行30561亿元、11484亿元、1579亿元。新增债券中,一般债券、专项债券分别发行9074亿元、2148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四季度地方债募集资金用途结构改善。 根据中信证券统计,2019年全年地方债募集资金用途中,土地储备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0%;其次为棚户区改造和收费公路,占比分别为35%、9%。其中,2019年前三季度地方债募集资金用途仍以棚户区改造和土地储备项目为主,分别占比37.39%和36.72%。2019年9月份这一结构开始有明显改善,乡村振兴作为地方债募集资金第一用途,占比32.22%,超越了土地储备项目募集资金占比26.84%。棚户区改造项目募集资金占比降至8.18%,收费公路募集资金占比进一步提升,在9月份达到16.47%。地方债募集资金结构出现改善对于未来地方债流入项目的进一步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财政部披露,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降低,平均发行利率3.47%,同比降低42个基点;较国债收益率平均上浮27个基点。不过,不同地区有所分化,个别地区与国债的利差超过60个基点。 “我们预计今年新增专项债的额度在3万亿左右,发行量和净发行量均明显超过2019年,因此让地方债与国债之间的利差处于舒适区间是十分必要的。”张旭说。 此前,财政部曾经出台文件,要求地方财政部门不得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通过“指导投标”“商定利率”等方式干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 从债券供需-需求关系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债券与国债之间的利差越高,市场投资者的需求就越强,也就越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券的顺利发行。 地方债平均发行期限延长。在保持3-10年中长期债券为主要品种的基础上,15年、20年、30年期等超长期限品种发行进一步增加。地方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0.3年,同比增加4.1年。其中,10年期以上债券发行8105亿元,较去年增加7579亿元。 与之前相比,2019年全年地方债募集资金用途仍集中在土储和棚改,2020年一季度地方债募集资金用途分布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生态环保、水务水利、社会事业和收费公路等民生项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