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协委员们认为,面临的形势越是复杂,我们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迎难而上,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面对疫情威胁,我们众志成城、顽强拼搏,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今天我们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相信一定能够化“危”为“机”,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中国网财经5月20日讯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于今日15:00召开。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网 王翰林 摄) 以下为文字实录: 记者:我的提问关于经济方面的。有分析认为,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一季度GDP同比下降了6.8%,所以想请问发言人对今年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郭卫民:谢谢。经济问题确实是社会普遍高度关注的问题。全国政协对如何统筹疫情防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非常重视。在抗击疫情的同时,深入研究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并且通过移动履职平台等形式展开讨论,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对策。大家认为,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加快恢复,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应对疫情催生的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得到快速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明显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在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对冲性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在面对复杂严峻局面时展现出超大规模经济的整体优势,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巨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 经济界、农业界、工商联界的委员们,聚焦如何克服疫情影响,围绕把握宏观政策取向、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出了多项意见建议;围绕加快金融市场改革,保护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举措,不少建议被政府部门吸收采纳。 政协委员们认为,面临的形势越是复杂,我们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迎难而上,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面对疫情威胁,我们众志成城、顽强拼搏,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今天我们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相信一定能够化“危”为“机”,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谢谢。
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5月19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门要落实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各项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各项工作。 首先,做好“外防输入”的各项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公路和水运口岸“货开客关”的原则,坚持民航“五个一”的政策,狠抓关键环节、重点人员的防控工作。二是继续精准做好国际道路货运驾驶员、国际航行船舶船员,还有国际货运客运机组人员的疫情防控工作。三是加强与卫生健康、海关、移民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强化入境口岸检疫、移民管理、运输服务保障、目的地接管的闭环等各项工作机制,把牢疫情境外输入关。四是做好国际航行中国籍船员换班工作,以及口岸入境人员“点对点”转运工作。这是一个方面,“外防输入”还要抓紧。 第二,“内防反弹”工作要继续做好。一是继续抓好重点地区疫情防控。我们要支持吉林、黑龙江交通运输部门做好当地的防控工作,要支持湖北、武汉交通运输部门做好防控工作,全力配合北京市做好首都地区的疫情防控。二是继续落实必要的人员管控和健康监测措施,配合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疫情防控工作。三是及时更新交通运输相关防控指南,明确下一步防控物资的配备,交通运输场站、工具消毒、通风、测温、信息报送的各项要求,明确留观区、乘坐率等工作。四是做好交通运输部门和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自身的防控工作。这是第二方面,“内防反弹”。 第三,当好先行。一是“抓好统筹”,要全面推进交通运输有效投资,确保交通运输的项目加快建设。二是“稳在建”,在建项目现在的复工复产率还是比较好的,目前已经达到了99.7%,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复工复产工作。三是“促新开”,要加快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计划当中新开工的项目应开足开、能开快开。四是“强储备”,要指导各地提前启动一批符合国家战略、符合“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方向的重大项目。现在我们已经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项目库,新的项目库有新增投资8000多亿元,如果需要,这些项目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及时开工投入建设。五是“解难题”,要多措并举筹措建设资金,配备好其他各项资源支持项目向前发展。这是第三个方面,要抓好项目的开工建设。 第四,落实政策。目前国家陆续出台了一大批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支持各地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我们要继续指导交通运输部门、指导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指导交通运输从业者,能够共同努力,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能够见到成效、发挥作用。 第五,保通保畅。要和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交通从业者一道行动起来,保通保畅、保供保运,保证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的畅通。(编辑 张明富)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田国立(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建设银行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国建设银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努力以精准直达的金融服务助力决胜抗疫、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闻令而动,全行动员进入“战时状态”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设银行党委第一时间作出“战时动员”,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上来。春节前作出紧急布置、研究制订具体方案,着手防疫物资筹措等工作。2020年1月24日,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工作团队和专班加强统筹调度。1月26日(正月初二),建设银行党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细化应对方案,会后率先推出了支持疫情防控金融服务“十项举措”、网点员工关爱“二十项措施”等。向全行发出《关于扛起政治责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金融力量的通知》,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银行总分行领导班子靠前指挥,克服交通受阻等困难,通过线上办公、音视频连线等掌握一线情况,迅速作出决策。党员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全行信息和政令畅通。各级机构严格落实中央部署以及属地管理要求,细化落地措施。以“张富清党员突击队”“张富清金融服务队”等党员先锋队为标杆示范,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冲锋在前。各级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宣传,组建团员和青年突击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积极宣传和表彰抗击疫情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下拨机关党费、工会经费、团费专项送温暖资金,加大基层经费和防疫物资支援保障力度。总分行党委将各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作为履践初心使命、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标尺。会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建设银行纪检监察组强化监督,盯紧责任落实、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严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贯通落地。 驰援一线,全力支持打赢重地之战 建设银行把支持湖北和武汉抗疫主战场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总分行实时掌握情况,加强统筹调度。境内外机构多方筹集物资缓解抗疫一线燃眉之急。为雷神山医院、武汉第一医院等援助无创呼吸机、超声仪器及ICU重症监护病房改造全套设备,有力支持武汉市做好重症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 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出台支持湖北地区的26条专项措施,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信贷上予以足额支持保障。第一季度建设银行湖北机构累计投放公司类贷款515亿元。省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利率统一下调0.5个百分点。开辟信贷绿色通道,快速响应紧急需求。武汉某建筑集团承建火神山医院时信贷额度告罄,建设银行经办机构主动跟进服务,当天完成授信追加审批并投放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武汉某生产体温快速筛查仪的企业急需资金采购原材料,建设银行以“绿色通道”迅速提供2亿元资金支持。 关爱支持医护人员。通过建设银行子公司建信人寿为湖北全省和所有援鄂医护人员免费提供每人100万元保险保障,以及染疫住院期间每天300元补助,解除其后顾之忧。1月26日受理首笔理赔以来,已为刘智明、李文亮、彭银华、梅仲明、王烁等17名染疫和意外殉职医护人员完成全额保险赔付,为1704名染疫住院医护人员发放了补助。 解决堵点问题。获悉湖北省红十字会等机构缺乏专业的防疫物资管理系统后,建设银行主动请缨,紧急调集技术骨干开发疫情物资保障管理系统并迅速上线运行,日均调度量200多万件,显著提升了防疫物资和资金的管理效率。 救急纾困,精准助力“六稳”“六保” 建设银行紧紧围绕“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实施一揽子支持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的精准举措。 统筹线上线下确保快速响应。疫情发生后,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坚持做到武汉城区每天都有网点对外营业,为群众提供应急金融服务保障。截至4月22日,应急网点累计服务客户2.7万人次,办理应急业务5.6万笔,并做到员工和客户“零感染”。全国各分行对外发布24小时服务热线,为疫情防控提供金融应急上门服务。 力保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支持铁路、民航、电力、能源等重点企业稳定运营。紧急向两家大型电力集团投放30亿元应急贷款,为两家大型航空公司分别提供19亿元法人账户透支支持、3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及20亿元超短融承销服务,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支持重大基建项目,今年年初以来基础设施领域贷款新增3131亿元。截至4月22日,建设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贷款全国性名单中484户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174亿元,向地方性名单中449户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140亿元。 扶助企业渡过难关。配置专项规模,推出“云义贷”等专属产品,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疫情发生以来,已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902亿元,其中“小微快贷”等线上贷款3426亿元。通过本息延期、续贷等举措惠及5.4万户小微企业、贷款金额296亿元。对普惠型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执行利率优惠,信用贷款年利率不超过4.5%;对疫情防控相关行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下降0.4个百分点。推出“金融方舟”服务,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纾困救助。发起设立50亿元抗击疫情稳定发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支持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协同复工复产。疫情发生以来,建设银行通过网络供应链融资服务发放601亿元贷款,支持1557家核心企业的1.4万户链条客户复工复产,确保供应链稳定运行。全面摸排外贸企业产能恢复和国际供求状况,提供金融定制化服务,今年年初以来全行已累计投放贸易融资4835亿元,同比增长57%。发挥金融科技、数字化经营优势,联合新华社、中国信通院、华为、小米等单位共同推出“复工复产助小微”手机快应用,上线以来点击访问量已超过211万次。依托“建行裕农通”快速部署上线“返程务工路路通”,提供招工信息、住房租赁、讨薪援助、培训学堂、返工保险等农民工复工专属服务。 助力消费回补。深化多触点、全方位、场景化金融服务,支持商户复市和居民消费。加大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投放,配置专项费用开展支付满减、消费信贷手续费优惠、结算费用减免等活动,提升用户活跃度、扩大消费交易额。截至4月22日,信用卡消费交易额8549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快贷”累计投放1980亿元。协助地方政府做好消费券发放和资金配套承接,目前已完成部分地市区的消费券发放和方案对接、系统准备工作。 扛起责任,体现国有金融企业应有的担当 决胜抗疫激发出全行广大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疫情发生以来建设银行捐款捐物已超过2.5亿元。在为湖北参与疫情防控医护人员赠送专属保险的同时,建设银行还向全国坚守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运送司乘及建筑工人、快递员和乡村医生免费提供“战疫爱心保”33.38万人份、保障金额413亿元。为疫情防控医护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无偿提供租赁房屋500多套。 随着境外疫情扩散,建设银行在指导境外机构做好疫情防控和员工防护的同时,主动对接我驻外使领馆,为当地捐赠防疫物资,受到所在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依托建设银行“企业智能撮合平台”国际版,开设“全球防疫物资专区”并支持14个语种,发布境内防疫物资商品供给信息1600余条,目前建设银行已收到来自意大利、卢森堡、西班牙、新西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法国等多个国家的机构和企业的防疫物资采购需求8.1亿件。服务跨境撮合业务,为物资出口提供“绿色通道”信贷支持、免费跨境结算、低成本贸易融资等配套金融服务。 科技战疫,提升数字化防控和治理能力 建设银行依托自主的金融科技平台,大力推广疫情期间数字化运营和服务,并输出技术对外赋能,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疫情防控相关线上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主动对接国办电子政务办,推广“防疫健康信息码”。依托为144个省市县政府援建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近40万个政务和公共服务事项线上查询或办理,并在平台上线疫情防控服务功能。 依托覆盖全国50多万个乡镇和行政村的61万个“裕农通”服务点,下沉乡村推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联合专业互联网医疗机构开通“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向公众免费提供7×24小时在线问诊等服务,累计访问量527万人次,方便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防疫问诊。 推广“企业线上经营工具箱”助力复工复产,访问量超过45万户。推出“线上菜篮子”服务,既帮助商户线上经营又方便百姓居家购物,已有4.29万家商户入驻,访问量近225万人次。自主开发上线“建行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组织网点员工协助地方政府推广,现已覆盖246.21万个城市社区、乡村和企业,用户总数达5016万人,被国家民政部纳入《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信息化指引》推荐使用。 建设银行将以高度责任感,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助力“六稳”“六保”工作,为疫后生产恢复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本文原发于《中国金融》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5月17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发布并解读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按照2022年、2025年、2035年三个节点进行部署,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强化公共卫生人才支撑等6个方面,提出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内容。为提高可操作性,北京还制定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目前,北京处于二级响应状态。卢彦强调,这时应该冷静下来,思考哪些好的状态应该继续坚持,哪些是要弥补的短板,哪些是要克服解决的问题,为迎接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坚实基础。“全国两会就要召开,在确保首都安全这件大事上要行动果断。疫情防控不仅仅是疾控医疗的事,需要将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社区防控和医疗救治的各个环节把控住。” 好的经验留下来 据了解,此次《意见》是对全市3个多月以来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次经验总结。通过对经验做法进行梳理,用《意见》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 该《意见》总结了防疫过程中,在体制机制、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症患者治疗、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群防群控等方面,形成好做法、好经验。例如,中医药作为此次应急救治的一大特色,确诊病例中,超九成患者使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90%以上;“健康宝”“京心相助”等小程序为群众日常出行和复工复产带来很大便利等。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向阳介绍道,《意见》的最大亮点是,其充分体现了首都特点。由于北京特殊性较强,主体多、境内外输入压力大,对政治、国际影响非常突出,对应急管理体系要求也非常高。鉴于此,在应急指挥体系中,特别强调完善央地军地协同、平战结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高医疗救治能力,也体现出全市调度的整体性。 然而,卢彦也坦言,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型城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相比,北京疾控力量明显不足。例如,全市疾控人员配置尚且低于国家标准。截至目前,北京市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是1.65,仍低于国家1.75的标准。“在疾病防控中对发热患者的筛查中,我们认识到,光靠大医院是不够的,还要靠一线的社区卫生中心。截至2019年底,全市还有31个街道乡镇没有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的336个中14个没有实体机构,186个没有编制的床位,这些短板都要抓紧补齐。” 将培养高端疾控人才 “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过程中,疾病的预防控制是关键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说,在充实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数量方面,全市目前编制仍有一定余地。疫情期间,北京疾控中心640名工作人员中,有550人参与了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数量与特大都市需求量相比,仍需继续加强部署。 雷海潮介绍,北京将在未来三年内增强医防融合人才培养,培养600名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方面掌握基本要领的专业人才。北京将加强人员的素养和能力,使其能在关键时刻的流行病学调查、密接人员管理、实验室诊断等方面发挥作用。下一步,按照首都各类人才的构成情况,发展培养一批高端疾控人才,强调流行病学、卫生信息学、全球卫生、检验检测人才能力的提升工作。 此外,当前北京核酸检测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已有70所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检测量是5.1万份。雷海潮说,“近期最高一天,检测量已达到2.8万-2.9万份”。 “未来三年还将着眼负压病房建设和负压急救车辆的增置。”卢彦说。据了解,在目前全市机构中,负压病房仅为290间,远低于上海、广东,为此要加强负压病房建设;而在疫情期,负压转运车从不足40辆迅速扩展到79辆,但应对大疫还需继续增加负压急救车数量。“北京要用三年左右时间把全市负压急救车提高到100辆左右。” 布局P3实验室 “全市核酸检测量提升的同时,实验室锁定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仍需长期挖掘。”据雷海潮介绍,目前,北京尚没有一所P3实验室。对此,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表示,未来三年将继续加强补齐P3实验室短板,进而将检测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 根据《意见》,将推进卫生健康行业业务网建设。统筹好疾控中心、医院、第三方检验机构力量,优化检测方法,提升核酸检测能力。优化生物安全领域科研力量布局,强化疫情防治科技储备,统筹协调各方科研力量,发挥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企业作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抓紧诊断试剂、药物、疫苗和医疗装备研发。 对此,许强透露,目前北京已有3种新冠检测试剂通过审批,有5种新冠治疗药品通过审批。目前,5条技术路线8个团队在进行疫苗研发,其中有3个团队进入二期临床。 此前采访中,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表示,其公司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克尔来福已进入临床研究。疫苗目前已进入一期、二期临床试验阶段,从研究者反馈的阶段性数据看疫苗安全性良好。日前,团队已于《Science》杂志发表临床前研究结果。 许强说,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继续提高精准防疫水平。“其实在疫苗研发过程中,云计算、大数据都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尹卫东表示,这些技术通过云上进行系列服务和工作,为不同实验室之间迅速传递数据,进而加快分析和研究方向确定的进程。 社区继续封闭式管理 “在首都的公共卫生工作中,社区防控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革表示,北京社区防控包括1万个小区、3900个行政村,共有160万人参与社区防控。 据统计,累计共有365万返京人员进行了居家和集中观察。这个过程中,社区防控体系和卫生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做好了社区健康监测,全力开展患者救治。 作为首都,社区的防控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张革介绍,要继续严格社区村的封闭式管理,用好“健康宝”小程序。继续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严格入境和中高风险地区返京人员的管控,完善应急处置的预案,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最大限度降低各类风险,确保社区村万无一失。 昌平区天通苑街道某社区工作人员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尚未接到可以开放社区的通知。“出入证、健康宝都还是要查的,包括最近有出境史和中高风险地区返京的都会继续健康监测。因为像有些地区最近也有些反弹,防控压力还是存在的。当然同时我们也会考虑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像‘五一’之后快递、外卖都凭健康码可以进小区了。” “全国两会将于下周在北京召开。服务保障好全国两会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卢彦透露,市里已制定服务保障方案,做好两会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把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最大限度降低各类风险,为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7日召开发布会,介绍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促进职业健康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疫情输入压力和国内个别地区出现的散发病例、聚集性病例增加了我国疫情反弹的风险,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说,吉林省舒兰市发生的局部疫情表明,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个别地区存在麻痹松懈的思想,“聚集性疫情提示我们,核酸检测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尤其对重点人群要做到‘应检尽检’。” 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针对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谢杨介绍,检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良好,没有发现企业因复工复产带来疫情反弹,“我们将继续督促指导企业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员工有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我国制造业从业人数超过1亿人,不少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卫生中心主任樊晶光提示,制造业企业要做好定期消毒工作,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卫生,加强工作场所通风换气等。“餐饮、超市、交通等服务行业,以及公共窗口的工作人员,接触的人流量比较大,距离比较近,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建议,从业人员应与顾客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此外要对从业人员做好每天健康监测。 为了做好学校的复学复课,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了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王斌表示,医疗卫生机构与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点对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据介绍,截至5月16日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86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22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吉林省核增1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947例(吉林省核增1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当日新增确诊病例5例,其中境外输入2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2例,其中境外输入1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33人,重症病例减少1例。(记者 申少铁)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吴啸浪
图片来源:微摄 2020年第10期《求是》杂志刊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文章《用好金融支持政策 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下为全文: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服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叠加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较大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部署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牵头金融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为疫情防控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也是一次冲击、一次大考。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的要求,果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定社会预期,坚定不移支持金融市场在2020年2月3日如期开市,释放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必胜信念和强烈信号。一是总量上,超预期投放流动性。在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基础上,2月3日金融市场开市当天和2月4日累计开展1.7万亿元逆回购操作,3月、4月两次定向降准分别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4000亿元,同时还运用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二是价格上,有序引导货币、信贷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今年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各下行30个基点,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下行30个基点。4月末,10年期国债利率为2.5%,较上年高点下降0.9个百分点;1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1%左右,处历史低位。 目前看,前期采取的一系列逆周期货币政策调节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较快增长,企业融资成本下降。2020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8万亿元,同比多增1.9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4.19万亿元,同比多增3.91万亿元;4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在春节因素叠加疫情对经济增速有较大影响情况下,体现了强化逆周期调节。2020年2月至4月,在低成本专项再贷款政策、财政贴息、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等因素作用下,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特别是,一季度五家大型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4.4%,较2019年全年平均值下降0.3个百分点。二是金融市场如期开市,股市、汇市等都经受住了考验。股市在2月3日开市当天下跌后企稳回升,极大地增强了市场信心。2月下旬以来,全球主要股指大幅波动,恐慌情绪蔓延,我国A股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下跌,但总体稳健运行,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浮动,从年初到5月10日,累计贬值不到2%,市场预期稳定。此外,货币、债券、票据、黄金等各金融市场也都如期开市,运行总体平稳。 在严峻复杂形势下,我们顶住市场压力,坚持金融市场如期开市,体现了党中央坚定维护市场规则的决心,也表明中国金融市场日益走向成熟,得到了市场参与者的充分肯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的积极评价。 二、为疫情防控紧急提供特殊高效金融服务 围绕疫情防控大局,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开通各类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确保基础金融服务不间断,全力支持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2月1日,联合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出台5个方面、30条金融支持措施,着力做好对疫情防控生产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企业和居民提供差异化的优惠金融政策。 ——为重要医用、生活物资生产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满足“保供”企业资金需求。 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协同发力,中国人民银行提供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对重点保障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财政给予贴息,审计部门全程监督,确保专项再贷款资金使用到抗击疫情最需要的企业。同时,各商业银行主动对接名单内企业,加快信贷投放进度,争取做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贷款利率为最新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100个基点。截至5月9日,9家全国性银行和10省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7151家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2727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2.5%,财政给予50%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仅约为1.25%,大幅低于5%左右的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水平,有效满足了“保供”企业资金需求。 ——开设疫情防控资金汇划“绿色通道”,保障资金汇划不受影响。 为保障疫情防控应急货款、境内外社会各界捐赠物资的大额资金汇划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在节假日期间开通“绿色通道”。1月24日至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累计受理湖北省防疫工作的1000万元以上的专项支付8153笔,金额5494亿元;累计通过“绿色通道”开立抗击疫情相关单位银行账户14632户。及时启动疫情防控应对预案,确保商业银行小额支付及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业务持续稳定。引导清算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减免手续费,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对抗击疫情捐赠款业务一律免收手续费。 ——及时办理疫情防控国库资金紧急拨款,保障防控资金需要。 拨付国库资金是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定职责,在抗击疫情非常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库系统进一步提高政府资金拨付效率,与疫情“赛跑”。截至5月10日,国库部门累计为各级财政部门办理疫情防控资金拨款141042笔、金额1148亿元;其中,2200笔、447.7亿元为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地方政府抗击疫情的专项补助资金,有力保障了各地卫生健康委、定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建设施工单位等方面资金需要。 ——建立外汇业务“绿色通道”,保障疫情防控物资贸易。 疫情发生后,医护治疗、隔离防疫、消毒杀菌等物资贸易增加,对提升外汇服务便捷性提出了迫切需求。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外汇管理局对疫情防控物资进口简化购付汇业务流程,组织银行开辟相关业务“绿色通道”,对国际捐款简化入账结汇手续,允许银行直接办理资金入账结汇。对企业办理的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业务,由银行对资金使用真实性进行事后检查,企业无需向银行事前、逐笔提交单证材料。对因疫情防控需要借用更多外债的企业,取消限额要求,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做好疫情期间征信服务,切实保障公众征信权益。 对因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人员“四类人群”,要求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疫情防控期间个人贷款、信用卡透支发生逾期的,不视为违约,不进入违约客户名单;对疫情期间因企业不便还款发生逾期的,不纳入征信失信记录。 ——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降低债券融资成本。 为使企业发债融资不受疫情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债券发行“绿色通道”,延长债券额度的有效期,合理调整信息披露时间限制,及时调整政策,支持线上办理业务。对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以及疫情较重地区企业发行的公司信用类债券,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发行人企业会员2020年前3个月的会费减半收取。截至2020年4月底,已累计支持发行疫情防控专项债券388只、3993亿元。 三、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全力落实“六保”任务 中国人民银行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全面做好金融支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落实“六保”任务,把做好“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重点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金融支持措施。 我国约有2000万个小微企业法人,占市场法人主体的90%以上。此外,还有8000万以上的个体工商户。解决好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中面临的融资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金融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和民生问题。2月25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举措,努力实现2020年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提质、扩面”的总体目标。 一是提供再贷款再贴现支持1.8万亿元。除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防疫保供外,增加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发放优惠利率贷款;面向中小银行增加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以优惠利率向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预计将覆盖200多万户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由2.75%下调至2.5%,商业银行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不高于4.55%。截至5月7日,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共7052亿元。 二是支持政策性银行增加3500亿元民营小微企业专项信贷额度,6月底前全部落实到位。调增政策性银行全年信贷计划6000亿元。3家政策性银行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实际发放的贷款利率应有明显下降。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3000亿元低息贷款,定向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个体工商户。鼓励国有大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力争上半年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不低于30%,利率比2019年有明显下降。 四是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力度。建立特殊时期发债“绿色通道”,1至4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共发行4.6万亿元,同比增长46%;民营企业发债约2700亿元,发行量创近年新高。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全年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全年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 五是推动核心企业和国有大行等与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对接。2020年一季度,中小微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平台融资1568亿元,力争全年促进中小微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 此外,还配合银保监会等部门,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申请,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条件、流动性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和利息给予临时性延期偿还安排。对于本金,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还本日期最长延至2020年6月30日;对于利息,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需支付的,最长也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计收,并免收罚息。截至4月15日,银行机构已对超过1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还款。其中,延期贷款本金还款60.4万户、9637.1亿元,延期贷款利息偿付51.9万户、481.5亿元。 ——积极稳妥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推动金融机构为防疫重点地区单列信贷规模,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督促金融机构加大企业贷款展期、续贷力度并大幅简化手续,适当减免贷款利息,适度扩大纯信用贷款发放范围,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要求商业银行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加大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从长远看,应对疫情对经济金融影响的关键在于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大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组织银行机构通过调整区域融资政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式,加大对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重点企业的金融投放,特别是对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以及脱贫攻坚、民生就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落细各种优惠政策,畅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组织银行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引导更多优质资源流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 四、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开放 用好金融支持政策,既要顾眼前,还要惠长远。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不断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同时,使金融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快,把金融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是最重要的金融要素价格。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3年7月和2015年10月放开贷款和存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推出由商业银行报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以来,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目前,90%以上新发放贷款已将LPR作为定价基准。2020年3月1日启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后,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引导利率下行,减轻企业和居民利息负担。2020年3月份,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82%,较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0.5个百分点。 ——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 2020年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上海成为金融改革开放排头兵,并为探索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金融开放模式做好准备。5月7日,明确并简化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要求,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境内证券投资额度管理要求、取消托管人数量限制等,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 ——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一方面,稳妥有序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处置;另一方面,继续加快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制度建设。3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印发《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统一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标准,健全准入管理,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支持试点商业银行和部分保险机构参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进一步满足银行保险机构风险管理需求,丰富市场投资者结构。 ——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为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国际场合主动发声,积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沟通,及时回应国际关注。3月2日,协调“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发布《支持中国等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倡议》,充分肯定我国抗击疫情的巨大努力和有力措施。在3月4日和4月16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电话视频会议、3月8日和5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电话视频会议以及3月23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重要场合,中国人民银行向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介绍我国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情况,以及稳定中国及全球供应链的有关工作和成效,增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但是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并对世界经济金融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我国经济规模大、韧性足、回旋空间较大,保持经济金融平稳发展大局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疏通传导机制,为稳企业保就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动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完)
5月,又是一个重磅突发的旺季! 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14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此次会议对于疫情防控做了定调和部署。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议题,会议首提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切显示出,在当前国际背景之下,中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5月14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管局,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也是看点多多,亮点满满。 重磅一:最高层会议释放五大信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14日召开会议,释放五大信号。 信号一:定调疫情防控形势。习近平指出,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信号二:部署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要时点的疫情防控。习近平强调,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内防反弹工作。黑龙江、吉林等近期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地区要有针对性加强防控措施。湖北省和武汉市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社区防控,做好核酸检测排查等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武汉联络组要加强指导和督促。北京市要加强全国“两会”期间疫情防控工作。要指导学校细化复学防控方案,保障师生安全和健康。要有针对性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措施,健全陪护和探视管理,有序恢复正常诊疗秩序,切实防范院内感染。 会议要求,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各地要认真汲取近期发生聚集性疫情地区的教训,举一反三,对本地防控漏洞再排查、对防控重点再加固、对防控要求再落实,确保疫情不出现反弹。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力的,要严肃处理。要针对夏季天气特点完善防控要求,教育引导群众科学防护。 信号三:应对境外疫情。会议强调,要针对境外疫情的新情况新趋势,采取更加灵活管用的措施,强化外防输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持续做好对境外我国公民的关心关爱工作,加强边境地区、口岸城市卫生检疫和隔离观察救治能力建设。要继续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 信号四:首提双循环格局。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信号五: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会议强调,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要加快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恢复到正常水平,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要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重磅二:四部委力撑粤港澳大湾区,信息量巨大 政治局常委会议站在全局的角度,释放出重磅信号。而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施展重磅动作。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发布。文件之中闪现多重利好。 首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推进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允许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非银行债务人直接在银行办理外债注销登记,取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企业办理外债注销登记时间限制。 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研究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 探索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港澳银行购买港澳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港澳居民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按规定在开展跨境融资、跨境担保、跨境资产转让等业务时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 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允许港澳机构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参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 完善保险业务跨境收支管理和服务。鼓励港澳地区人民币保险资金回流。支持港澳保险公司依法取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融资支持。 其次,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扩大银行业开放。研究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 扩大证券业开放。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依法有序设立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依法扩大合资券商业务范围。外汇管理部门会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试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跨境业务。 扩大保险业开放。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外资控股的人身险公司。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外资保险集团、再保险机构、保险代理和保险公估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第三,推进粤港澳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支持规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基金。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共同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基金,支持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按规定参与相关基金。吸引内地、港澳地区及海外各类社会资本,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逐步开放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参与内地银行间拆借市场。优化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安排(包括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通”)。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 研究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支持香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支持港澳发展特色金融产业。 第四,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在符合三地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研究推进金融对接科技产业的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数据基础设施,重点聚焦金融、医疗、交通、社区、校园等城市服务领域。 在依法合规、商业自愿的前提下,建设区块链贸易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参与银行能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分享和交换相关数字化跨境贸易信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研究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及其成熟应用在客户营销、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推广。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使用移动电子支付工具进行人民币支付,推动移动支付工具在粤港澳大湾区互通使用。支持内地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港澳扩展业务。 重磅事件将利好哪些行业? 首先,关于“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法可能更多地涉及到底层理论、底层系统的构建。从这个角度来看,深桑达(正在收购中国系统)、中科曙光、浪潮信息,以及华为鲲鹏概念股可能受益。此外,双循环格局的构建对于国内的消费和物流可能带来直接推动作用。 其次,研究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这可能利好的板块和个股包括越秀金控这一广州正宗的金融股,此外也有利于期货概念股,二级市场正宗的期货上市有瑞达期货和南华期货。另外,绿色金融和碳交易概念主要有华测检测、巨化股份、远达环保、天科股份等,一些林业公司可能也因此受益。 第三,建立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数据基础设施,重点聚焦金融、医疗、交通、社区、校园等城市服务领域。这一条可能有利于大数据板块,从事IDC业务的奥飞数据是华南地区的行业龙头,大数据行业还有数据港、海量数据、光环新网等公司。 第四,在依法合规、商业自愿的前提下,建设区块链贸易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参与银行能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分享和交换相关数字化跨境贸易信息。区块链概念主要包括飞天诚信、易见股份、科蓝软件、高伟达、新晨科技、卫士通、赢时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