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中国残联组织召开《民法典》学习座谈会,中国残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吕世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中国残联理事郭咏军出席会议,维权部、组联部以及各专门协会、评监会的负责人和有关同志通过现场或者视频方式参加会议。 吕世明传达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强调大会审议通过《民法典》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集成保障社会善治、护航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综合效应。《民法典》涉及残疾人的主要条款至少27条,充分体现了国家基本法律对残疾人权益的平等保护和特别扶助。《民法典》是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代表性法典,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性法典,是维护人民权利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示范性法典。 李庆忠畅谈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感受,回顾了残联系统全国政协委员为推动在《民法典》中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做出的积极努力。表示协会要认真领会《民法典》对于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学习好《民法典》,更要在实际工作中用好《民法典》,努力将《民法典》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功效发挥好,倍加珍惜中国残联和专门协会为《民法典》增加残疾人权益保障条款所做出的努力。 维权部、组联部有关负责同志对《民法典》中涉及残疾人的内容进行了解读。 来源:中国残联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天津5月19日综合报道 据天津市纪委监委消息:天津市津南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韩志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韩志秋简历 韩志秋,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天津市人,1983年9月参加工作,199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大学学历。 1983.09―1990.12 天津市南郊区北闸口乡政府协勤、职工(1985.10-1988.11 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习); 1990.12―1994.09 天津市南郊区北闸口乡规划和建设土地管理站工人、副站长; 1994.09―1997.12 天津市南郊区北闸口乡规划和建设土地管理站站长、建委主任(兼)、建筑公司经理(兼); 1997.12―2001.10 天津市津南区乡镇建筑管理站副站长、党支部书记; (1995.09-1998.07 在天津市委党校半脱产大专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97.09-1999.07在天津市管理干部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学习) 2001.10―2006.08 天津市津南区双港镇副镇长; (2000.08―2002.12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学习) 2006.08―2006.11 天津市津南区双港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 2006.11―2008.08 天津市津南区双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2008.08―2011.12 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党委书记; 2011.12―2012.01 天津市津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八里台镇党委书记; 2012.01―2016.06 天津市津南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八里台镇党委书记; (2010.12―2013.06 在天津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习,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16.06―2016.12 天津市津南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2016.12 任天津市津南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2020.05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近日,关于“后浪”奔涌的话题成为人们讨论的一大热点。与现实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后浪”奔涌相映生辉的是,网络虚拟空间里,有网络时代“原住民”之称的广大未成年人正在崛起为中国网民“新势力”。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75亿,城乡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分别为93.9%和90.3%。他们作为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开始参与描绘中国网络世界的蓝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创意和青春气息将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中国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 城乡普及率均超九成 手机成他们的第一屏 《报告》开篇给出了相关核心统计数据,其中关于互联网在未成年中的普及情况,《报告》的表述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其中城镇为93.9%,农村为90.3%。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所指的“未成年人”总数是1.88亿,即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全国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不包含成人教育)人口数,不包括6岁以下群体和非学生群体人数。 对比2018年发布的相关报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城乡未成年网络普及率的差距从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3.6个百分点,反映了城乡数字均衡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根据4月底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报告》统计的截至时间为2019年底,虽然两者有约3个月的时间差,但是仍然具有可参照性。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仍然大幅高出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28.6个百分点。一些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甚至高达99%,极高的网络参与度充分表明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网络世界“原住民”。 在各类网络终端中,手机在城乡未成年人上网方面继续保持“第一屏”的地位。调查显示,城乡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分别为94.0%和93.4%,相差无几。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上网方面,城乡未成年人存在很大差异,具体来说,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比例较城镇未成年人差距分别为15.7和10.9个百分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农村地区,这两类上网终端相对较少的现实。在未成年人在使用电视上网方面,2019年比2018年有较大提升,比例从46.7%提升至56.7%。 网络学习比例近九成 娱乐和社交需求上升 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和知识普惠发展的主要依托。《报告》显示,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工具和方式,他们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到89.6%,较2018年的87.4%提升2.2个百分点。他们网上学习的类型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利用互联网做作业、复习、背单词、在线答疑、网上课程学习等。未成年人各类网上学习活动的比例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通过互联网学习课外知识、复习的比例较2018年增长最为明显,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通过专业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学习的比例也较2018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对网络学习的效果评估,《报告》通过调查的形式给出了相关数据,未成年网民认为上网对自己学习产生了不同程度积极影响的占66.1%,较2018年的53.0%提升13.1个百分点。其中,认为产生非常积极影响的14.6%,较2018年的13.3%提升1.3个百分点;认为有些帮助的51.5%,较2018年的39.7%提升11.8个百分点;认为因上网时间过长而造成学习退步的占11.4%,较2018年的19.5%下降8.1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对于学习而言,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使用才能从中受益,而越累越多的中国未成年网民正在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趋利避害。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外知识教育模式,作为“互联网+教育”概念的延伸,为未成年人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成为他们拓展知识的重要资源。 除了学习之外,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工具。《报告》显示,听音乐和玩游戏继续是目前未成年网民的主要网上娱乐活动,分别为65.9%和61.0%。前者作为未成年人的娱乐方式为家长、学校等各方所接受,但是后者引起很多争议。近年来,网络游戏行业发展迅速,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向未成年群体的渗透更加快速。调查显示,61.0%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手机是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的主要设备。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超过一半;初中和高中生网民玩手游的比例分别为61.2%和59.2%;中职学生网民达到71.7%。短视频是近几年蓬勃兴起的互联网娱乐服务。2019年未成年网民在互联网上经常收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46.2%,较2018年的40.5%提升5.7个百分点。 逾六成五上网靠自学 网络素养有待大提升 《报告》强调培养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今网络信息环境将其细化为未成年人上网技能学习能力、网上信息辨识能力、上网行为自控能力、网上自我保护能力等基本素质。 从初接触网络到成为娴熟的网络世界公民,其中包含很多上网技能的学习。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未成年网民上网技能学习主要依靠自己摸索,所占比例达到65.6%;其次为向同学朋友学习,占46.6%;通过学校学习上网技能的为25.7%。这种自学上网技能为主的局面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知识是的确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靠自我钻研就可以掌握,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网络应用能力缺乏完整性,比如网络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知识不足,预防网络沉迷、网络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还有欠缺。即使是在有关方面开设的未成年人网络教育课程中,相关内容和教学效果也显不够。 关于未成年人对网上隐私的保护意识和网络安全认知,《报告》着墨颇多,一方面肯定有关方面加强该领域工作取得成效,另一方面指出现状不容乐观:54.6%的未成年网民会有意识避免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41.3%会将网上个人信息设置为好友可见;29.8%会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之前征得父母同意;也有20.8%的未成年网民不具备上述任何隐私保护意识;46.0%的未成年网民曾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各类不良信息。其中,遇到炫富类信息的占比最高,达到23.5%;淫秽色情、血腥暴力、消极思想内容的占比均超过15%;未成年网民在网上遭到讽刺或谩骂的比例为42.3%;自己或亲友在网上遭到恶意骚扰的比例达到22.1%。
作者:水木然 1 穷人的第一个思维,是投入就立刻想要回报。 先举个例子: 我一个朋友,八年前跟我是同事,后来去北京从事广告策划行业,这么多年他经过三四次的跳槽,终于爬到了一份年薪30多万的策划经理的位置,然而他依然过的很压抑,因为他每天都要各种方案,忙着投标,比稿等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五年前我去北京,跟他一起吃饭,鉴于他的情况,我当时给的建议就是,未来必须做自己的IP,做个人品牌。既然对广告策划那么有兴趣,而且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不妨做一个关于广告策划的自媒体,坚持做原创内容,把经验分享给大家,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粉丝,还可以出一本书,出完书后在业内的地位就进一步提升了,其实就是做个人品牌,当时他也认为必须走这条路。 但是五年后我再次见到他,依然还是每天奋战在做策划方案的最前线,偶尔接个私活,一个方案可以挣个几千块,还经常被拖欠,或者反复修改,依然过着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他只有30多岁的年龄,却被工作折腾出了一身病,各种出差和加班让他疲惫不堪,情况并没有发生丝毫改变。 我问他为什么不按我们当初的设定去做,他是这样回答的:做内容是可以,也很喜欢,但是这种事情不能立马变现,尤其像写一本书,要写一两年,也挣不到几个钱;做自媒体也是这样,粉丝得一个一个的增加,至少一两年后才能在广告行业形成影响力,但是他做策划不一样,每个月有工资,而且经常接点私活,按单个方案收费,尽管少点,但最起码可以看到自己每天挣了多少钱…… 他也知道这样下去永远都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是他就是坚持不下去做长期投入的事情。 我这样说他:你干脆去做钟点工算了,变现的更快,按小时给你计费。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只看到眼前的回报,不做长期的投入和规化。 美国有本畅销书——《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 但是结局都一样:阐述了底层贫穷的真相,并得出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这就是一个越勤劳越贫穷的恶性循环。 这本书里提出一个带宽的概念——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并由此形成一个带宽,带宽被占用的越多、留下的空闲就越少、去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和时间就越少。 很多人虽然日进斗金,但是被各种事务缠身,时间都消耗在应酬/会议/拜访/加班上,这种人挣得永远都是最苦逼的钱。 有些人整日忙碌奔波,却分文不值。记住:会赚钱不如让自己更值钱。赚钱会越来越辛苦,值钱却越来越轻松。赚钱是靠双手挣钱,值钱是用名字挣钱。 未来是个体崛起的时代,早一天树立个人品牌(IP)就早一天实现自由。然而人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只盯着眼前的收入,不愿意在品牌方面进行投入,因为品牌是长期建设的过程,它需要长期积累后才能看到效果。 2 穷人的第二个思维,是决策的层次太低。 穷人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在小事上仅仅计较,却在大事上稀里糊涂。 比如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穿的衣服都很简单呢?马云/雷军/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无不例外。 因为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事情都决策上,他们总是把决策放在哪些更少/更有价值的事上。 因为这个时代对人们最大的考验就是:复杂。它让我们迷失了自己。世界选项越来越多,只要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衣服款式、各种各样的外卖套餐、各种各样的酒店、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等等。 互联网将一切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每天都有各种决策等着我们去做。当你每天要做很多决定的时候,你做的每一个决定的准确度就会被削弱,因此不如把你所有的精力分配在最重要的决定上,其它的决定都由他去吧。 再举个例子,比如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喜欢开车了,因为开车需要你额外的分出一部分精力,包括找路线、找车位、缴费等等,不如直接叫个车,或者配个司机,你坐在车上还可以继续工作,或者放松休息一会,然后把多余的精力都用在刀刃上。 谁送你到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今天见的是谁?你要去哪里?准备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事? 如果你为每天吃什么或者穿什么而烦心,只能说明你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你每天做选择的层次都太低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富人则把时间精力都放在高层次的选择上,比如我今天见的谁,我该准备什么? 再举个例子,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发现资产丰厚的人,大多衣着平平,甚至有意走“中庸”路线,而很多条件一般的人,非常注重外在的消费,比如头发、衣服、包包、香烟、手机、车子等等。 在谈论的话题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资产丰厚的同学聊的更多是小孩的教育、国外旅游见闻、经济、投资等比较抽象的话题。而经济条件一般的人,聊的更多的是衣服品牌、手机品牌、什么时候换车、多少年终奖等等很具象的话题。 说明穷人关注的大多是日常选择问题,都把精力放在生活细节上了。而富人关注的却是宏观的格局和趋势问题。 因此,提升自己层次的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关注更高层次的选择就可以。比如原来你只是公司一个HR,负责招人和面试,现在你可以尝试着给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做合理的定位和规划,等你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人力总监了。下一步你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大家的合力发挥的更好,于是就可以成为副总了,很多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做到了CEO的位置。 记住,大事要清醒,面对最重要的决策上绝不可以出错,一定要快、狠、准。小事要糊涂,在很多纷杂的小事上切不可斤斤计较,否则你的层次永远都不能拔高。 而很多穷人恰恰相反,在大事上犯糊涂,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3 穷人的第三个思维,只愿意吃重复的苦。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其中两个回答获得了很高人气: 第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却不一样,你躺着不动它自己就来了。 第二个回答是这样的: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有人这样分析其中的逻辑: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前者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后者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的精进过程。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毕竟主动给自己找罪受的人总是少数。 但是世界的逻辑也是蛮有意思的:你要不主动找苦头吃,苦头也会自己找上门来,而且当他们找上门的时候,你得加倍奉还。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苦难守恒定律”:苦难,是人生的基本特征,每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它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人性使然,我们都选择吃生活的苦,而避开学习的苦,于是最后变的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痹,唯有学习的痛苦让人清醒并提升,不选择主动吃学习的苦,就会一辈子吃生活上的苦。 为什么有一种快捷的修炼方式叫“苦行僧”?因为他们就是主动去寻找痛苦,比如炎热的夏天,他们赤着脚走在滚烫的马路上,就是寻找那种极致的痛苦,苦到极致,就觉悟了。 所以,真正看透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难修行。你受得了多大的苦难,才配的上多大的成功。 人穷不可怕,可怕是穷人思维,以上就是穷人的三大思维,你身上占了几个? 水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