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App 坑你没商量! 新华社 新华视点 今天 近日,公安系统公布了一批已破获的网络交友赌博(投资)类电信诈骗(俗称“杀猪盘”诈骗)案例。公安部方面称,当前“杀猪盘”诈骗已成为令群众损失最大、危害最突出的案类,案均损失是别类的近5倍。 “杀猪盘”诈骗何以为害甚烈?记者调查发现,这与大量非法App可轻易批量开发、绕开监管、流入市场且进入用户手机直接相关。非法App如何开发、流通?“杀猪盘”诈骗外,非法App还有几桩“罪”?相关监管难点何在?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记者复盘“找刀”“撒网”“杀猪”:让受骗者倾家荡产只需三步 记者调查得知,使用非法App做局“杀猪盘”等赌博类诈骗,大都有开发相关非法APP、线上线下推广App、实施诈骗三步,俗称“找刀”“撒网”“杀猪”。记者发现,这些明显涉嫌违法犯罪的行径,在网上逐步推进却并不困难。 记者从一位APP开发者处得知,经营非法App“成本低、收益高、回本快”,早已形成产业链条,实现批量生产。该人介绍,一款赌博App的软件开发价格为3万-4万元,源代码可以在网上购买,非常方便。 记者搜索了QQ等社交媒体,发现有不少家售卖赌博App代码。一名商家为记者展示了数十款赌博游戏App,开发报价从8000多元到数万元不等。福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相关部门负责人吴文蔚说,如今软件开发门槛大大降低,“三分钟就能开发一个App”。 接下来就是“撒网”推广违法App。记者调查发现,这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绕开网络应用商店的审核机制“曲线下载”。记者在“苹果”应用商店搜索“葡京”“娱乐场”等涉赌关键词,发现有“百家乐”等App。虽然这些App下载后打开均显示游戏已停止更新,但游戏内同时弹出的新网页会引导用户经过层层跳转,实现下载。 另一种则是通过社群网络以高薪诱惑代理推广。记者在一个名为“棋牌代理彩票游戏加盟群”QQ群中见到,多个APP商家发布广告,以“无限业绩,直属玩家充值返现”“日赚万元,一分钟提现”等暴利诱惑吸引代理推广非法App。一款名为“王者手游”涉赌App宣称:直属玩家月亏损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代理可获得12%的分红,亏损5000万元以上,可获得20%的提成。 “一些涉赌诈骗App的推广客服提成可高达55%。”福州市公安局台江分局义洲派出所副所长叶晖说。 最后就是“杀猪”圈钱。一名博彩App开发者证实,所有赌博软件的后台数据均可自由修改。该App开发者表示,犯罪分子拉人入“局”后,用小甜头诱人不断加码投注,最后通过控制输赢,快速榨干受害人资金。“有的受害人一周投入资金就达30万元,三天时间就被‘杀猪’了”。 赌博、诈骗、非法集资等多发,非法App让人“好怕怕” 据警方介绍,当前除“杀猪盘”诈骗外,以App为平台的其他一些违法犯罪活动也呈活跃态势。 此前,福州市公安局台江分局破获一起网络赌博案,犯罪嫌疑人通过某APP开设赌场,短短半年即吸收赌资超3000万元。 还有的犯罪分子以开发购物APP销售茶叶、红酒等商品为幌子,运营网络赌博。业务员诱导客户以其在平台所购商品作为筹码,下注“猜单双、猜大小”进行赌博。一年多时间内,该App引诱全国各地近2万名客户购物赌博,金额逾千万元。 部分APP还被用于非法集资。厦门某信息科技公司开发了一款消费类App,以“一元洗车”等噱头进行推广,获得近百万名注册会员。随后,该公司在App上推出虚拟产权销售项目,实施“庞氏骗局”,骗取资金。最终资金链断裂,资金无法兑付,数千名投资人的钱款打了水漂。 吴文蔚提醒,当前对非法App监管上仍存难点,公众如装载了非法App,财产和信息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监管存三难点 专家:强化支付接口“穿透式”监管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非法App实施监管仍需面对流动性强、隐蔽性高等三项难题。 ——“跑”。“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警惕性高,不仅每周清理账目数据,其办公地点也分散各处,员工间互不认识。”叶晖告诉记者,一些案件中嫌疑人被捕十分钟后,涉案App服务器就已更换。 某App开发者也向记者透露,通过频繁更换域名和服务器来躲避监管是常态。记者发现,在其展示的App开发案例中,有多个已因服务器更换无法登陆。 ——“藏”。“不少非法App通过二维码链接直接下载,缺少可靠安全审核,风险很大。”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专业事务部主任李大伟表示,当前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社群发送链接的推广方式,隐蔽性高、跨地域性强、诱惑性强,查处难度大。 ——“装”。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非法App往往通过购买商品、兑换积分或充值等方式实现资金收付,让资金流披上真假难辨的合法外衣。 李大伟建议,应对具备支付功能的App平台进行“穿透式”监管,检查其真实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加大网络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加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打击力度,缩小该罪名行政程序前置化范围,最大程度提高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协助、排查义务。 厦门市思明区法院法官建议,针对App市场乱象,应该建立统一的强制性监管标准,实行App应用开发主体实名登记备案制度,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定期对应用软件进行抽检。
管理存漏洞 “李鬼”公众号变诈骗工具 来源:经济参考报“您小车的免年检期限即将到期,可在微信公众号线上年审。”日前,福建泉州许先生根据这条短信提示,搜索到名叫“福建车辆年检”的公众号,通过链接被诱导到一个网址,输入了银行卡号、发动机号、卡密码及短信验证码,被骗走2000元。 看病、开卡、办事,上微信公众号预约一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微信公众号上处理事务。记者调查发现,骗子们如今开始利用仿冒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诈骗,有的通过取“高仿名”冒充正规机构,有的通过造假、借用他人工商执照、法人信息注册微信公众号实施诈骗。 微信公众号办事成习惯 小心掉进“高仿号”圈套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人都认为公众号可信度较高,操作时很少点开详细资料了解公众号的注册、认证背景等。 浙江的陈女士就曾因为关注了一个虚假的微信公众号,导致新办理的信用卡被骗消费上千元。办理了交通银行的信用卡后,为方便日后查账,陈女士在微信中找到了一个名为“交通银行中心办卡进度询问”的微信公众号。 关注后,陈女士打通页面上提供的客服电话,接电话的男子自称是交通银行的“客服”。该“客服”让陈女士提供信用卡账号和手机号码,并称随后会发验证码到陈女士的手机上。 陈女士按照对方的指示,将收到的四条验证码全数报出。在即将报出第五个验证码时,陈女士突然意识到验证码不能随意告诉陌生人。陈女士立刻挂断了电话,并拨打了交通银行的官方咨询热线,但为时已晚。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陈女士,其信用卡已被消费4笔,合计1414元。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表示,除了冒充金融部门公众号诈骗,这两年还出现了假冒网络贷款、购物网站、中介机构等公众号的诈骗案。 不少微信公众号是“李鬼” 官方认证号“黑市”680元全套代办 根据注册主体的不同,微信公众号分为个人号和企业号,企业号服务号可以获得链接到外网等更多权限,经认证的公众号甚至可以开通支付通道。申请官方认证需提交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信息等资料。 记者搜索发现,微信平台上能查找到一批类似“扫码支付助手”“支付平台助手”“银行卡安全助手”“动感地带10086”等看似“官方”的公众号,点击查询这些公众号的详细资料,才发现竟是无相关营业资格的个人号。 此外,经微信官方认证的公众号也被造假者盯上。在电商平台上,记者发现不少声称可以“公众号定制、名称自取,极速通过公众号、服务号、订阅号、小程序注册和认证”的商家。 其中一位来自安徽的商家告诉记者,缴纳680元可注册经微信官方认证的企业号;微信要求的营业执照、银行对公账户、法人信息等资料可以全由该商家包办,公众号平时运营完全交给记者。 记者提出要将该号用于放贷,可能要从公众号外导至其他付款网页,因为和该公司合法的营业范围是“两张皮”,担心微信方面会审查,卖家表示“微信方面完全不会管,可以放心运营”。 资料显示,微信认证每年要收取300元,是支付给第三方专业审核机构的审核服务费用。记者致电其中一家第三方审核机构——成都知道创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客服告诉记者:“首次认证完了,管理员平时如何操作,做些什么,公司都看不到,也不会管,只是每年年审时再次核实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等相关资料。” 专家建议平台负起责任 避免沦为诈骗工具 业内人士指出,微信公众号在名称和资料审核、日常运营等方面还存在漏洞。根据电子商务法等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互联网平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应依法加强对平台内各经营者的管理,特别是对金融、政务、支付等相关行业公众号要着重进行人工审核,提升开设门槛,避免其沦为诈骗工具。 微信官方团队回应,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公众账号的用户,需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从事违法或违反《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及相关规则的行为。平台现在对公众号涉及“银行”这一类的命名,均严格要求申请者需提交相关金融资质才可命名;上文提到的“银行卡安全助手”公众号属于注册时间较早的账号,平台已要求其7天内改名或更换有资质的主体,如到期未调整,将直接清空名称。 “对于仿冒公众号等行为一直都在打击,最近还进行了专项处理,处理了一批仿冒诗词书画大赛、假冒家电售后维修、假冒高收益理财、假冒快递理赔等违规账号。”微信相关负责人说。 网信安全与信息化专家李洋表示,从技术角度看,通过假冒微信公众号“钓鱼”,一般需注册第三方钓鱼网站域名并开发实现对应所需的诈骗功能,打击此类“钓鱼链接”,需要平台对接国家级统一的钓鱼网站信息库,监管部门与平台协同发力。 微信官方团队提醒用户,使用前先点击公众号右上角“…”-“更多资料”,查看公众号的具体信息,假冒官号的主体大多是一些个人、个体工商户或非对应的主体。不过,多数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让消费者“擦亮眼”是防骗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提供服务的微信平台不能“甩锅”,要真正负起责任来,这是一个负责任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和义务。
原标题:实地探访志高工业园:业绩下滑多名员工被遣退 两栋亿元保障性住房项目因缺钱停摆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杨玲玲 广州报道 作为志高控股(00449.HK)旗下核心企业,志高空调曾提出要“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然而今年以来,志高空调多次出现自燃事件。除了产品质量拷问,志高控股“一泻千里”的经营业绩,接连发布的卖股、卖地公告,以及缓发工资、批量遣退工人等消息,正将志高推向深渊。 7月30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的志高工业园了解到,今年以来,厂里大批工人出走,在职员工的轮休时间也被加长,7月份甚至有工人休息超过20天。而去年,公司净利润亏损4.8亿元,同比下滑1109.2%。 对此,志高控股方面回复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进入7月之后,空调生产销售逐步进入淡季,部分工人集体轮休很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7月30日,长江商报记者探访位于佛山的志高空调总部看到,志高工业园保障性住房一旁尚未施工完毕的工地,工程概况牌显示名称为“南海区里水志高工业园保障性住房项目1栋、2栋”,工程造价达9667万元,2019年3月23日竣工。然而记者现场看到,工地内主体结构仍未建出地面高度,挖土机、吊塔处于停摆状态,坑基内堆满建筑材料,裸露在外的钢筋已经生锈。工程停摆,似乎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司的危机未解。 受访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志高控股当前遭遇的多重困境,是二线家电品牌走衰的一个缩影。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称,今年以来志高空调没落迹象明显,其品牌力,产品力、盈利能力以及销售能力均走弱。在2019年空调行业整体形势不景气之下,这类企业将率先跌倒。 自燃、裁员风波不断 宣称要做“高端空调引领者”,却在短短半年内多次出现自燃事件。其中,7月10日,位于广州的柯先生,购买的志高空调自燃导致房屋着火,损失达30万元以上。 对于空调自燃,志高控股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广州用户家中发生的起火事件,是否与志高的空调产品相关以及具体是什么原因,以消防部门的正式鉴定报告为准。如核实责任归属,志高必定承担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责任。” “一个企业的产品如果频频发生问题,往往是这个企业陷于困境的前兆。志高空调频频出现自燃,我认为不是偶然的,折射出它的产品管理出现了问题。”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表示。 事实上,除了产品质量饱受质疑,志高控股的生产经营和资金状况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胜利工业园的志高生产基地深陷欠薪、裁员、放假风波。 7月30日,长江商报走访志高生产基地,志高生产基地靠近东秀路一侧的厂区对面遍布餐馆和商店,记者随意走进一家商店,发现货架上的货物所剩不多,与老板攀谈才得知,今年以来,志高厂里的工人陆续走了很多,他们的生意也不好做,附近好几家商店都已关门歇业。 “听说志高过年以来就不怎么景气,前几个月还有没按时发工资的情况,最近也是休息多做工少,有工人说7月份的休息时间已经超过了20天。”老板称。 随后,长江商报记者在志高生产基地2号门入口处看到一则钣金车间的招聘简章,招聘岗位包括钣金冲压工、剪钣工以及焊接工。记者拨通联系人电话,对方告知:“目前不招人,厂区门口的牌子忘记撤回来了。” 对于“大批工人被遣退,工人处于集体放假”的消息,志高控股并未否认,其回函解释称:“进入7月之后,空调生产销售逐步进入淡季,设备需要进行轮流检修,部分工人集体轮休很正常。此外,空调淡旺季明显,在淡季将派遣工退回合作的中介公司属于正常现象。生产完全按照营销的月度计划滚动推进,运营秩序处于正常状态。” 营收仅百亿千亿目标难实现 2010年,志高控股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兴浩对外表示,公司将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两年内销售1000万台空调、十年内跻身千亿元强企”的战略目标。此后更多次对外重申这一目标。 事实上,为了千亿目标,志高控股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在营销端发力最为明显。2014年,志高空调请来影视明星成龙为品牌代言,并签署了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2015年,退居二线的李兴浩再次复出,并亲自担纲空调国内营销业务。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其销售及分销成本分别为8.30亿元、8.42亿元、7.84亿元、8.80亿元、8.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9%、1.4%、-9.2%、15.1%、-2.2%。 不过,与在营销方面的“大手笔”相比,志高控股对研发的投入则显得“抠门”许多。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家电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分别为72.68亿元、98.11亿元、53.98亿元,而志高空调的研发费用仅为1.93亿元。 同时,根据2018年年报,报告期内,志高控股收益仅有91.67亿元,同比减少14.6%;全年亏损达4.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109.2%。不足百亿的销售额与千亿目标仍然相去甚远。 近日,面对记者“2020年千亿销售额能否顺利实现”的提问,志高控股回函称:“志高的经营计划及目标非常务实,2020年经营预算工作正在推进当中。” 在家电行业观察家洪仕斌看来,空调行业是一个竞争异常充分的行业,可以说已进入寡头竞争格局,志高作为二线品牌,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目前来看千亿目标已经很难实现。 卖股、卖地解资金之渴 除了规模增长难以实现,志高控股还出现了资金告急的情况。志高控股董秘办负责人曾对媒体坦言,由于公司去年业绩表现不好,影响了银行对公司的信心,审核授信时间有所延长,从而对公司资金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此,志高多次卖股、卖地自救。3月31日,志高控股公告表示,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志高空调,拟向金和益公司、马俊霞、童志军及王峰,或指其中任何一名出售目标公司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已发行股本的40%,总代价2.04亿元。5月21日,志高控股再次公告,志高空调以4.5亿元出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物业,同时,获得拆迁补偿3.58亿元。根据公告披露,该次出售的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胜利村委会的物业包括5幅总土地面积约404亩的地块,以及部分地块上的单层厂房。 值得一提的是,7月30日,长江商报记者探访位于佛山的志高空调总部看到,志高工业园保障性住房一旁尚未施工完毕的工地,工程概况牌显示名称为“南海区里水志高工业园保障性住房项目1栋、2栋”,工程造价达9667万元,2019年3月23日竣工。然而记者到访的7月30日,工地内主体结构仍未建出地面高度,挖土机、吊塔处于停摆状态,坑基内堆满建筑材料,裸露在外的钢筋已经生锈。 工程停摆,似乎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司的危机未解。不过,对于公司资金周转是否已回归正常轨道的问题,志高控股相关负责人回复长江商报记者:“目前,银企合作关系稳定。” “当前,志高控股正遭遇多事之秋,如何顺利度过系列危机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度过危机后,作为二线品牌如何找准清晰的生存方式,也是企业需要慎重思考的重大命题。”洪仕斌分析称。
原标题:新规来了,硝烟再起? 抢夺快递柜 顺丰菜鸟巨头暗战 见习记者 程子姣 记者 陈维城 2012年至2015年间,快递行业巨头不断加码智能快递柜市场,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 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根据国家邮政局官网近日消息,《智能快递柜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10月1日起施行。随之,未经收件人同意,快递员将不得随意把包裹放进智能快递柜。不过,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多个小区发现,不少智能快递柜沦为“甩手箱”,快递员对其早已有所依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吧。”负责配送广渠家园小区的快递员王明(化名)告诉记者,已经通过新闻了解到这一消息,日后可能无法随意投递,但目前还是放快递柜。采访中,大多快递员表示:“没有快递柜就送不完了”。 实际上,一向被看做是行业鸡肋的智能快递柜市场早已燃起战火。新京报记者梳理看到,2012年至2015年间,快递行业巨头不断加码智能快递柜市场,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针对目前的快递柜市场格局,物流行业专家赵小敏分析称,就单一的快递柜市场来说,菜鸟增长速度最快,从市场规模来说,丰巢最大,这是初步的割据格局。 走访 申通韵达等快递员送件“甩手”快递柜 7月22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了位于丰台的润都大厦,中国邮政、德邦、京东的快递员均向记者表示会将快件放进快递柜。不过,一位德邦快递员称,如果客户要求放置快递柜自己才会直接放,地址填写准确都会送到家。 “我一天来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中国邮政快递员小江(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他负责配送润都大厦,有些人觉得快递柜方便,有些人则多一步都不想走。“有的还要求你送到他办公桌上,不然就投诉你。”在了解了即将实施的快递新规后,小江坦言,(希望)客户在配送信息上明确填写送到家,不然挨个打电话时间根本不够。 对于新京报记者问及没有智能快递柜时如何配送大量快件,小江直言:“硬送呗,送不出去就拿回去当问题件,每天来来回回跑好几趟”。 距离润都大厦2公里的静馨嘉苑小区,申通和韵达快递员正在往快递柜中投件。申通快递员称,自己负责配送的片区白天家里没人,大多已去上班,所以会直接将快件放进快递柜。韵达快递员同样称,不打电话直接将快件放入快递柜。此外,他告诉记者,德邦快递员不会直接往快递柜内投件,是因为“快件大太”。 当天,记者还走访了广渠家园小区、国兴观湖国际小区以及后现代城。多数快递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出于完成任务量和保证被配送货品安全,一般会选择直接将货品放进快递柜。在国兴观湖国际小区,一位顺丰快递员表示,生鲜、贵重物品会与客户沟通直接配送到家,而其他物品则直接放到快递柜。 事实上,部分快递员的“懒人快递”模式早已引发争议。李先生就曾有过一段糟心经历,其告诉新京报记者,快递员未经同意将水果快件放进了智能快递柜,最终因遗忘导致水果烂在了快递柜。不过,舒米(化名)却偏爱快递柜。他认为可以“避免接电话的尴尬”,同时也能保证快递的安全。不过,舒米也称,如果网购了急需的物品,还是希望快递员能尽快送到手上。 申通快递、韵达快递方面此前回应记者称,公司一直有要求快递员“投递到快递柜的快件要告知并征得客户同意”的规定。对此,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对记者表示,新规有利于规范快递柜的使用。在快递配送环节,存在着快递员上门时间和消费者接收时间不匹配的情况,需使用智能快递柜延续服务。《办法》实施后,快递员必须跟客户沟通是否寄放智能快递柜,增添了时间成本,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麻烦”。 布局 拿下最后一公里,头部玩家谋求自建箱 其实,快递员使用智能快递柜需要自行付费。王明告诉记者,小柜0.35元、中柜0.4元、大柜0.45元,丰巢和菜鸟收费差不多。如果客户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从智能快递柜里取出快件,则需要重新取出再进行投放,再投就是花费7毛了。而每配送一个快件,自己大概赚1.45元,用户逾时不取会损耗其配送单近一半的收益。 不过,对于快递加盟商来说,智能快递柜仍是省钱之道。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加盟商一天能赚1000万,一单快递按0.3元算(支付给快递柜公司),也只是花了300万。但这种情况下,一个快递员可以完成两人的单量,加盟商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员工吃住、保险都是钱”。 据央视报道,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505亿件,增长25.8%。2019年快递业务量将达600亿件。消费者网购趋势明显,对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各家快递公司也在加紧布局末端配送。 “现在的趋势就是各家公司都在做自己的智能快递柜。”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韵达的蜜罐、申通的喵柜、中通的兔喜(属驿站形式)等颇有拿下最后一公里的意味。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末端配送的方式包括直接上门配送、投递智能快递柜、放置于代收点、与驿站合作等。上述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末端配送包括共享模式和独家模式,投递智能快递柜、与驿站合作、放置物业属于共享模式。相比之下,代收点多为独家的模式,“共享是不只放一家的快递,代收点属于独家模式,某公司放了其他公司放不了,(例如)某些便利店就只能收一家快递公司的快递。” 韵达方面告诉新京报记者,2013年开始,韵达与便利店合作,客户免费在便利店取快递,而快递公司寄放快递需要支付给便利店寄放费、人工费等相关费用。对此,申通方面表示,目前末端派送模式较多,未来会进一步整合末端配送资源,加快推进智能末端配送工具。 韵达和申通称,智能快递柜等末端配送部分还处于筹备或初步推进阶段,未来会在全国范围内布局,根据不同城市的末端情况进行设置。 对于自建快递柜的原因,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快递公司希望对自己的数据进行保护,避免外泄。此外,出于占领市场的企图,快递公司希望覆盖更多的市场,“你不做也是别人做了,那样话语权就会被别人垄断”。 “目前整个快递柜行业投送功能比较完善,收寄功能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该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快件收寄涉及实名制和安全性问题,例如可能会有违禁品,目前,针对智能快递柜收寄方面的功能,各家公司还处于测试阶段。 激战 顺丰、菜鸟“抢”快递盟友 事实上,智能快递柜市场之争早已开启。 2010年中国邮政成立第一台智能包裹投递终端后,智能快递柜行业进入公众视野。2012年至2015年间,大量智能快递柜企业成立,企业随着资本入局——2012年8月京东开始投放智能快递柜,同年12月,速递易成立;2013年,苏宁开始投放智能快递柜,2014年云柜成立。2015年,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联合投资成立丰巢。 2017年1月,丰巢获得25亿元A轮融资,开启了迅速扩张的脚步。次年,顺丰、申通和韵达三家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称将斥巨资增资丰巢科技。根据丰巢官方提供的数据,截至2019年7月24日,丰巢已经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15万个智能快递柜网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日包裹处理量超过1000万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争夺这块市场上,菜鸟网络早有布局。2017年,丰巢最大对手速递易的母公司*ST三泰发布公告称,在中国邮政和复星之后,新增与菜鸟旗下子公司签订初步合作意向书。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当时布点最多的速递易在全国有5.6万组快递柜,其次是丰巢。 如此节点切入丰巢的最大竞品速递易,恰逢菜鸟与丰巢的数据之争刚暂告一段落。 2017年6月1日菜鸟网络官方微博发布顺丰暂停其物流数据接口的声明,随后顺丰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菜鸟自2017年5月,基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要求丰巢提供与其无关的客户隐私数据,丰巢拒绝了这一要求后,菜鸟单方面于2017年6月1日0点切断丰巢信息接口,此外,阿里系平台已将顺丰从物流选项中剔除,菜鸟同时封杀第三方平台接口。 此次对战,直至国家邮政局出面调停后才结束。而角逐背后,不仅仅是两个巨头的数据之争,更是一场话语权与利益之争。 时至2018年6月,申通、韵达撤资,不再持有丰巢的股权。根据韵达公告,深圳玮荣占股48.24%,为第一大股东,顺丰占股14.42%,为第二大股东;原分别占股9.09%和2.72%的申通、韵达已退出股东行列。至此,加上此前已经撤出的中通,“通达系”已经全面退出丰巢。 市场人士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通达系颇有脱离顺丰为大股东的丰巢,转投阿里菜鸟的意思。此前,民营快递行业五大公司“四通一达”(中通、圆通、申通、百世汇通、韵达)均与阿里巴巴有较好的合作关系。2019年3月11日,申通宣布,阿里将以46.6亿元入股申通快递控股股东公司,自此“四通一达”中,仅剩韵达一家未接受阿里的投资,其余四家已加入了阿里的物流俱乐部。 有观点认为,申通韵达的转股或许是不想跟在丰巢后面继续亏损。对此,快递行业专家徐勇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退出丰巢也许是有竞业限制的约定,与丰巢亏损无关。快递专家赵小敏称,申通韵达的“退出”比市场预期的早,但也在预期范围内,相关方的退出不会影响到用户正常使用,此次通达系的退出将加速快递业终端的市场布局。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快递柜数量大约为20万个,预计到2020年,快件入箱率有望达20%,对应快递柜格口需求约为7600万个,市场需求及潜力巨大。不过,尽管作为头部玩家,丰巢的盈利却并不乐观。截至2018年5月31日,丰巢科技营业收入为2.88亿元,净利润为-2.49亿元,资产总额为63.11亿元。 针对智能快递柜等快递末端企业营收问题,杨达卿告诉新京报记者,快递末端服务很难孤立发展,必须依托物流全链路才有价值,短期内若谋盈利,可能造成服务链的割裂。 丰巢方面告诉新京报记者,2019年,丰巢将在广告销售、C端用户的增值服务、商业化定制项目上发力,以增营收。 趋势 智能快递柜将成快递主流? 针对快递公司自建智能快递柜是否会抛弃丰巢,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目前并不会,在智能快递柜领域,丰巢占据绝对先发优势,在行业中出现较早,市场占有率较高。 物流行业专家赵小敏表示,直接上门配送、放置于代收点、与驿站合作等多元化的末端派送的解决方案,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赵小敏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智能快递柜依旧是快递末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快递送货上门仍然是主流。对此,多家快递公司均向记者表示,智能快递柜目前还是末端配送的一种补充。其表示,单一的快递柜市场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末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此外,国家邮政局网站显示,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经营快递业务,应当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并接受邮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快递业务。 “两年前布柜(快递柜)不难,智能快递柜作为新事物出现,大家也不了解。”行业观察人士称,现在要办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快递公司与当地政府、物业、居委会的沟通涉及“关系的博弈”,业内较为强势的公司,(业务)可以布局下去,甚至还拥有“议价权”。 “最大的难点不是制造、不是生产、不是推不下去,是跟当地物业的博弈。”上述行业观察者称,部分物业公司会质疑智能快递柜设立的合法性,收入具体有多少钱,“投诉举报天天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