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一名摄影记者在明尼阿波利斯报道抗议活动时遭警察枪击。(图片来源:法新社)善于标榜自己“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美国又被狠狠地打脸了。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其首席白宫记者吉姆·阿科斯塔27日表示,自己不是过去几年里唯一因为报道白宫新闻而收到死亡威胁的记者。这不是阿科斯塔第一次公开表示自己受到死亡威胁,实际上自2018年开始,作为CNN驻白宫首席记者,他和自己的家人就频繁收到死亡威胁。2018年1月,他还一度被白宫吊销了记者证。他的遭遇,无疑是对美国一向高调宣扬的“言论自由”的公开嘲讽。实际上,经常标榜自己“言论自由”的美国,从来就不是这方面的优等生。就在美国忙于谴责其他国家破坏“新闻自由”的同时,美国的新闻工作者正面临死亡威胁:CNN新闻主播布莱恩·斯特尔特(Brian Stelter)曾被人在电视节目中公开威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主播、记者凯蒂·图尔也曾收到过威胁将要杀死她的留言;《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莱特·斯蒂芬森在自己的专栏中,详细记录了一通将新闻媒体称为“美国的敌人”并威胁枪杀包括他在内的美国媒体人的电话录音;《好莱坞记者报》(The Hollywood Reporter)曾报道称,CNN另一位驻白宫记者艾普尔·莱恩(April Ryan)自2018年开始,就因频繁遭遇死亡威胁而不得不自掏腰包加强对自己和家人的安保。不止大型媒体机构,一些地方媒体的从业人员也饱受威胁。2018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曾报道称,美国加州一份地方报纸——《萨克拉门托山谷镜报》的出版人兼编辑蒂姆·克鲁斯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一直遭到死亡威胁,甚至有人曾将绞索寄到报社,威胁该报停止对当地一宗谋杀案的调查报道工作;2018年6月28日,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的《首府宪报》办公室发生枪击案,造成5人死亡20人受伤。只因观点不合就发出死亡威胁甚至制造血淋淋的惨案,无疑是对美国一贯宣称的“捍卫言论自由”最大的反讽。与此同时,过去几年,美国的言论环境和新闻从业者的工作环境也在恶化。致力于记录美国违反新闻自由行为的智库“美国新闻自由追踪者”(PFP)12月14日发布的报告称,2020年美国至少有117名记者在报道全美抗疫活动中被拘押或逮捕,这一数据是2017年至2019年三年数据总和的两倍多;2020年美国共发生超过1000起威胁或破坏新闻自由的事件,而2019年相关事件仅152起,增长了将近7倍。美国新闻自由水平在国际上的排名也与其长期标榜的不相匹配。2018年,无国界记者组织首度将美国列为全球记者死亡数最多国家之一;2019年,该组织将美国的全球评级从“令人满意的”下调为“有问题的”,排名下降到48位,该组织报告称,2019年“美国记者从未遭受过如此多的死亡威胁,也从未如此频繁地向私人保安公司寻求保护”。2020年弗洛伊德之死引发全美大规模抗议活动,许多记者和摄影师在报道和记录抗议活动中被警察殴打、逮捕,这些行为连美国的盟友都看不下去了。德国外长马斯公开谴责美国警察对德国记者的暴力行为,称“遵守法治的民主国家必须展示出保护新闻自由的最高标准”;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则要求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馆调查两名澳大利亚电视台记者被美国警方拘捕一事;在一名土耳其记者被美国警方袭击后,土耳其总统府通讯主管法赫雷汀·阿尔顿称将会毫不迟疑地与美国方面交涉此事,并强调“新闻自由是民主的支柱”。美国在“新闻自由”方面的糟糕表现让美国政客也感到悲哀,一些外交官公开表示,美国国内糟糕的状况已经让他们不知道如何在国际上继续推行“美式价值观”外交。美国“言论自由”陷入危机,反映出其背后美国社会裂痕不断扩大的现实。由于贫富分化、民意撕裂,再加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美国社会日益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左右之间的斗争也日益激化。再加上政客对媒体的攻击,一些民众更将新闻媒体和媒体工作者视为“人民的敌人”,这些都让美国长期标榜的“保护言论自由”的概念摇摇欲坠。阿斯科塔表示,美国记者们“不能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即在这个国家的时政(新闻)记者、白宫记者需要保镖(保护)才能报道政治竞选活动。”只是,不断“妖魔化媒体”、挑动民众情绪、撕裂社会并从中渔利的政客们,早就对这套手段食髓知味。在这种情况下,美式“言论自由”在世人眼中的轰然倒塌,也就在所难免了。(聂舒翼)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答卷。(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丽)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无论绝对额还是相对GDP比重,都比较大。目前来看,“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的目标任务将如期完成,大规模减税降费正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董碧娟) 在困境和压力之下,中国外贸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一方面,中国外贸企业迎难而上,在市场压力下茁壮成长。另一方面,中国积极主动扩大进口,为世界经济贸易合作注入活力。(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冯其予) 当前,消费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虽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商品销售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随着我国经济加快恢复,再加上一系列促进消费增长政策落地落实,消费仍将保持回暖态势。(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冯其予)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利气候影响,为确保粮食安全,全国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积极落实支农惠农、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慧) 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各地保基本民生力度持续加大,及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济等保障标准,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丽)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稳就业政策落地见效,重点群体就业得到较好保障,就业大局总体稳定。特别是各地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扶持政策,强化兜底保障,稳住了就业基本盘。(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韩秉志) 今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投资政策不断落地见效,特别是随着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陆续下达,投资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增速不断回升,结构继续优化。(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丽)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国内外复杂严峻的不利环境,工业领域率先扭转生产大幅下滑的局面,呈现出增速逐季加快的持续稳定恢复性态势,表明我国工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黄鑫) 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市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复苏态势持续。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9月份以来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丽)
这是黄栋(化名)购买东航“周末随心飞”半年来的“战绩”,他对“随心飞”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黄栋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他与女朋友长期分居上海、西安两地,他几乎每周都会去西安,忙的时候也会隔一周去一次。 黄栋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有一次因为买错了时间,他只能自费从西安飞回来,一趟就花了1800元,而“周末随心飞”真的帮其省了不少钱。如今,黄栋已经买好了东航新推出的2021版“周末随心飞”,准备在明年继续他的“甜蜜事业”。 “‘随心飞’绝对是今年各大航司的市场亮点。”某航司一位内部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2020年,民航业在疫情的冲击下面临巨大危机,仅一季度三大航的净亏损总额就超过了140亿元。民航业陷入低谷之时,东航“周末随心飞”横空出世,随后国内十多家航司纷纷入局,共推出了几十款“随心飞”相关产品,“套票”模式也成为了行业内的一种新常态。 这种模式赋予的意义也从一场寒冬中的自救行动,发展为带“活”了航空产业链和酒店、旅游、餐饮、娱乐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复苏。《国际金融报》记者获悉,仅东航一家,2020年的“随心飞”预计将带动270万人次出行。 1 “随心飞”盛宴 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球的民航业及上下游相关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笼罩着破产倒闭的阴霾。 6月发布的全球航空运输业财务预期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航司将亏损843亿美元,收入预计只有4190亿美元,比2019年下降50%。而部分航司因巨额亏损而直接破产,据统计,自今年至报告发布日,全球已有40多家商业航司破产。 虽然国内疫情控制较好,但我国航司仍陷入了较长的低迷期。公开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4月,国内民航客机闲置率达60%以上,在国际航班受限的情况下,国内航司的宽体客机日利用小时不足2小时。 如何“自救”成为了全行业急需探寻的关键课题。在这场航空集团和中小航司集体参与的自救行动中,“随心飞”产品横空出世,并迅速风靡。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百度指数中搜索“随心飞”和“周末随心飞”等相关词条发现,“周末随心飞”的搜索指数于6月19日达到峰值,而在这前一天,东航率先在推出了“周末随心飞”套票,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据记者了解,东航3月就已开始研究“随心飞”产品。6月18日发布后,“随心飞”产品快速引爆行业,各家航司纷纷效仿,在随后的半年间,十多家航司共推出了几十款随心飞相关产品。 在“随心飞”1.0阶段,各大航司紧跟东航步伐,在7、8月份集中推出了各类“随心飞”产品,如“南航快乐飞”“春秋航空(行情601021,诊股)想飞就飞”“海南航空嗨购自贸港”等,但总体的产品设计思路都有着东航“周末随心飞”的影子,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价格、适用航线、兑换日期、时间限制等方面。 不过,随着中秋节、国庆节临近,东航再一次率领行业开启了“随心飞”2.0阶段。记者注意到,在2.0阶段乃至3.0阶段,各家航司的差异化愈发明晰,各类与“随心飞”相类似的“套票”产品百花齐放。 继“周末随心飞”“567贵宾室随心享”“早晚随心飞”(个人版、企业版)之后,东航又推出了“西域随心飞”和“湾区随心飞”,面向个人和企业用户开放销售。从适用航班来看,“西域随心飞”和“湾区随心飞”分别对应西北三省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 同样从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进行转变的还有春秋航空的“想飞就飞”2.0,在1.0的基础上,春秋航空推出了区域版,适用航班为春秋航空河北、浙江、江苏、潮汕、兰州、沈阳进出港航班。 这一类产品设计与航司的航线网络布局相关。春秋航空除了在上海两座机场设有基地外,在石家庄、沈阳、扬州的机场也设有基地。东航在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航线网络,除了西安枢纽,还拥有甘肃分公司、银川运营基地;此外,东航、上航目前共有88条航线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航点41个,其中独飞航线29条,日均320个航班从湾区飞往全国各地。这些产品的推出,同时也有助于加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迎来投运一周年,作为手握大兴机场时刻分配最多的两家主基地航司,东航及南航不约而同地推出针对大兴机场进出港航班的“随心飞”产品。 此外,海航集团旗下的首都航空随后也在其转场大兴机场一周年系列活动中,发布了“首航京兴飞·京华无限游”产品,购买此产品的消费者可不限次搭乘首航北京大兴进出港国内航班。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类专注于大兴机场的“随心飞”产品设计背后,也是在为大兴机场“引流”,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除了针对时间、空间进行不同的产品设计,还有航司瞄准了不同的群体,例如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行情603885,诊股),均推出了售价不足百元的“儿童畅飞卡”,价格约等于免费的背后,是希望吸引到更多的亲子家庭用户来购买“随心飞”产品。 记者发现,在“随心飞”2.0、3.0阶段,大航司集团旗下的中小航司也加入了战局,针对不同用户推出了差异化产品。 以海航集团为例,除了旗下12家航司联合推出“海航随心飞”以外,其旗下的首都航空、乌鲁木齐航空、长安航空各自又推出了差异化的“随心飞”产品,其中,与大多数航司“随心飞”适用期限不包括春运不同,乌鲁木齐航空的“春运嗷嗷飞”产品将使用限制放宽至春节假期。 “随心飞”产品惠及的不仅是航空业。春秋集团内部高管曾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春秋旅游在开发产品时会结合“春秋航空想飞就飞”,利用春秋航空优惠机票和新开国内航线来设计差异化旅游产品。东航“随心飞”也与上百家上下游企业开展了合作,比如同酒店、车辆、餐饮等合作方一起向“随心飞”用户提供专享优惠。 2 带动消费复苏 对于航司在今年推出“随心飞”产品背后的原因,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疫情下现金流紧张,可以通过此举提前回笼资金。不过,民航分析师林智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全对”,航司虽然缺钱,但依靠“随心飞”产品回笼的资金只是九牛一毛。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东航累计亏损91.05亿元,总负债为2237亿元,其流动负债都高达998.15亿元。由此可见,假设东航“周末随心飞”和“早晚随心飞”总共售出20余万套,回笼资金也就不到7亿元,对于东航来说难解资金紧张之困,南航亦是如此。 林智杰告诉记者,虽然难纾资金之困,但对于航司来说,推出“随心飞”的收益仍颇丰。首先,航司推出“随心飞”的边际成本其实很低,因为今年受疫情影响,航班普遍空座率很高,“随心飞”的推出能尽量填满这些空座。 据悉,“随心飞”等创新“套票”产品推出后,直接拉动了航司的运力投用,“飞机日利率”“不可存储的空余座位”等都得到了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东航处获悉,以东航上海至成都航线为例,“随心飞”产品上线后,航班从大量取消变成全部满员,为满足暴涨需求,东航将窄体机换成原本执行国际航班的宽体机。 “其次,受疫情影响,各大航司对今年市场的预期都不太乐观,需求短缺和价格战都在所难免,因此票价就被极大地压缩,在多重不确定性影响下,航司推出‘套票’模式的‘随心飞’产品就很爽快了。”林智杰还指出。 最后,林智杰表示,各大航司纷纷推出“随心飞”产品,并不只是基于本身考虑,也包括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在内,航司精准把握住消费者“薅羊毛”的心态刺激其购买套票,顺势带动大家旅游和出门消费。 一张张“随心飞”机票,带来的不仅仅是票价本身的价值,还拉动了旅游、酒店、餐饮、交通等其他相关市场,带“活”了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复苏。 据国际航协统计,10月份中国国内航空客运量同比降幅仅为1.4%,已经全面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是全球恢复程度的最好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中国国内经济的恢复、折扣机票和“随心飞”产品刺激的需求增长。 但“随心飞”作为各大航司第一次推出的产品,在推出之初也曾遇到了不少问题,如没有与之对应的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及普遍被消费者“吐槽”的放票少等问题。 不过,这也并非不可调和,航空透视创始人熊维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只要东航在特定的假期(周末)和需求较大的航班上,进行及时调整和增加,就能让消费者的体验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 “通过这次事件更需注意的是,过去几年,依托于迅速增长的旅游和商务需求,以中国为首的东亚航空需求持续增长。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大航司迟早要进入到一个饱和或微利的状态,然后再开启竞争,而在疫情之下,需求减退,原本可能在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到来的价格、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正在提前到来。”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峰曾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3 借力再战出行服务 “随心飞”产品的火爆除了能够帮助航司渡过当前的难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直降代”和“打造一站式出行服务”工作的推进。 所谓“提直降代”,就是航空公司提升机票直销的比例、降低代理分销的比例,早在2015年就已提出。当年,国资委交给三大国有航司一项重要任务,即提升直销比例至50%、代理费同比下降50%。航司和OTA(携程、去哪儿网等)之间的“提直降代”战争就此打响。 此后,各大航司一方面主要通过加强官网、微信、APP的建设,销售政策向直销渠道倾斜,在国内各大OTA上线航空公司旗舰店等方式来提升直销比例;另一方面则是陆续宣布调整代理费为0以降低代理分销比例。通过这些渠道,各大航司基本全部完成了任务。 如今,5年过去了,航司进入了后“提直降代”时代,上述操作意义已经不大,如何“拉流量”“促黏性”“提价值”成为了航司的重要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类“随心飞”产品购买的前提都是先加入其航司的会员,因此“随心飞”产品的火爆销售也为航司吸引了不少“粉丝”。这无疑完全满足后“提直降代”时代提出的“拉流量”等要求。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在依附“随心飞”产品的基础上,航司还在低调地打造出行“一条龙”服务,如东航已经推出了“随心住”“随心行”“随心食”“随心购”等一系列出行生态产品。南航也在“快乐飞”的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快乐”系列出行生态,包括“快乐行”“快乐住”套餐。 事实上,近几年来,主要航司已经为打造一站式出行服务做过诸多尝试,如南航曾于2018年正式发布“南航e行”战略,提供的服务覆盖了南航与旅客接触的全部环节,涵盖“出行前、去机场、在机场、飞行中、目的地、出行后”六大阶段的全流程服务,但并未真正推广开来,收效甚微。 熊维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虽然运量有所恢复,但是票价依然大打折扣了,亏损已成必然,所以航司都在想办法提高上下游产业链的附加收入,一站式出行服务就是其中一种举措,且这也能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如今,借助“随心飞”的热度,航司再战一站式出行服务能否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航司推出的出行服务产品流量和热度与“随心飞”产品相比依旧相差甚远,航司打造“一条龙”服务仍然任重道远。
每逢年末,银行揽储就是一个热点话题。但近年来业内普遍感受年末揽储氛围没那么高了,以往存款送猪肉、送大米、送香油的情况越来越少见。记者近日走访上海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年底银行存款利息并没有太大变化,就连原来颇具标志性的“宣传板”都没那么显眼了。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方面是受监管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银行自身经营有关。今年以来,监管要求银行降低资金成本,让利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高息揽储行为,再加上银行也要考虑存款偏离度等指标,因此不再强调时点性的冲刺。 不过,相比大行和股份行,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的揽储需求较为迫切,特别是近期按档计息、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揽储“利器”受限,对小行影响更大,在无法进行高息揽储的情况下,存款将更多地流向大型银行。未来中小行将面临长期流动性管理压力,需拓宽新的揽储渠道。 年末揽储“盛况”不再 “现在存款产品的利率并没有太大变化,基本都在3.8%~3.9%之间,比如一款三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是3.85%,算是比较高的了。”一位国有大行支行客户经理在记者走访时说道。 “目前存款产品并没有什么活动,只有一些针对高净值客户的产品,利率能做到接近4%左右,不过也有新出的理财、银保产品,这些还不错。”一位股份行支行理财经理说。 类似的话语,记者在城商行、农商行的调查中也有听到,只不过小银行的产品利率相对会高一些,有的达到了4%甚至以上。但大家的普遍感受在于,近年银行揽储的热情没以前那么高了,都比较“淡定”。 特别是今年,在按档计息、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揽储“利器”被限的情况下,银行揽储渠道进一步收缩,之前部分银行通过使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加息券变相“高息揽储”的方式也随着互联网存款的下架而不在。一位农商行高层对记者表示,“这类产品被监管限制后,银行业能够揽储的方式并不多了,也就不难看到整体揽储氛围的削弱。” 但从根本上看,业内普遍认为今年银行年末揽储情况不如以往的原因主要在于三大方面。首先是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李茜对记者称,今年受疫情影响,央行通过多次降准、下调MLF(中期借贷便利)和OMO(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方式释放流动性,银行存款需求得到一定缓解。 这在存款数据上也有直观体现。今年存款稳步增长,根据央行数据,今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6.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提高了2.6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受监管因素影响。普益标准研究员杨超对表示,今年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监管要求银行降低资金成本,让利实体经济,再加上宏观经济下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转换完成,未来息差可能还将收窄,考虑到负债成本和经营压力,银行高息揽储的意愿有一定减弱。 “事实上,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下,相比往年,今年银行开拓了不少客户,在存款规模上已经有增加,因此岁末揽储的需求并没有很高。”华东某城商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并且现在银行比较强调客户财富管理规模,不再只看重存款,而是倾向为用户进行多类资产配置,比如基金、保险等,以此增加客户的黏性。” 这背后也反映了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意味着“临时抱佛脚”式的努力不再被提倡,银行更看重与客户间的深度绑定,未来银行业的竞争也将趋向综合化。 此外,银行年末揽储的“淡定”也与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此前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监管指标进行了调整,日均指标考核加强,抑制银行年末冲时点。比如,要求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也不得设定以存款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等。 “所以,现在行内更侧重日均考核,强调功夫在平时。”某国有大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对记者说,“以前像年末时点余额的考核,实际上是一个惯性,习惯于在某一个时点要去冲一把,但这一考核方式,无论是从考核得分来讲,还是从监管对商业银行的考核来讲,都没有实在的意义。” 但还需注意的是,尽管揽储大战不再,不少银行已经开始冲刺“开门红”了。“目前行内考虑得更多的是1月份开门红完成情况。按照常规,一季度需要完成全年30%~40%的指标,不过像收入类的指标,比如存款等,不太可能打突击战,所以收入类的指标一般还是定在30%,分行层面可能会进一步再加码。”前述国有大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告诉。 一位股份行相关人士也对记者说,“现在分行层面基本都开过‘开门红’动员大会了,大家都在做准备,有些指标定得比较高,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小行“吸储”需求更为迫切 相比大行和股份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的吸储需求较为迫切。尤其是在近期按档计息、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揽储“利器”受限后,小行揽储渠道进一步收窄,将面临更大的流动性管理压力。 穆迪金融机构部助理副总裁万颖在接受采访时就称,近期针对存款出台的一些举措会降低存款利率的竞争,对客户基础好的大行有利,但不利于中小银行的存款和资产增长。未来银行可能会更加注重提供各种服务以增强存款黏性,或者通过同业或债券等市场寻求其他资金来源。 “比如之前一些小行,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销售存款,不仅突破了地区限制,拓宽了客群,有些甚至还提供加息券变相加息,以达到揽储的目的,但随着互联网存款的下架,这些银行就得寻找其他渠道了。”前述农商行高管对记者说。 这也是业内的共识,一直以来,中小行受经营区域限制、自身产品研发能力较弱,且同业负债受限等因素影响,揽储难度较大,负债成本较高。但也有观点提及,近期的政策在给这类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倒逼银行深耕本土市场,做精做细客群,同时严控规模增长带来的风险。 那么,中小行未来该如何应对来自负债端的压力?杨超建议,小银行可通过差异化定价,推出期限短、门槛低的理财产品、存款产品进行客户引流;另外,也能以较高收益的保险产品,银保合作引流并获取一定的中间业务收入。 李茜则提及,除了发行大额存单以及其他定存产品,以利率优势吸引客户外,小银行还必须修炼“内功”,完善渠道经营,依托手机银行,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身金融服务水平,以便捷服务吸引客户。 另在市场化方面,小银行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同业负债、债务融资工具等主动负债工具调节流动性,缓解负债压力;或者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不过,在当前的环境下,也并非所有小行对存款规模都有追求。近日有报道提及,个别农商行为了完成今年贷款占资产比重超过六成的监管指标,主动“缩表”,缩减负债端。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银行面临着投放难的问题,在贷款规模较难提高的情况下,只有控制整体资产规模,才能达到要求。
2021年春节假期画上句号,不少消费者忙着在社交平台晒出“消费清单”,部分小微企业则亮出数据喜人的春节“收入清单”。 小微企业春节收入情况究竟如何?与其期望值对比有何变化?为一探究竟,记者2月19日采访了分布于多个区域、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和创业者。 上海凯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周玲告诉记者,“凯洋餐饮主营奶茶等食品零售,去年受疫情影响较大,好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2020年公司全年享受生活服务免征增值税,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也从5年延长到8年,大大减轻了公司负担。今年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门店客流量大增。春节期间我们营业收入超过3.5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50%。” 民以食为天,客以宿为安。这个春节虽然不能追寻诗和远方,但本地用户的民宿消费潜力仍不可小觑。据木鸟民宿春节数据显示,2021年春节订单相较2020年春节增长高达22倍,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期的90%。从订单分布城市数据来看,热衷于本地游的城市中,上海排名首位。 “春节期间,大家都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号召,我们也为此及时改变了营销策略,最终营业额超出预期。”谈及秘诀,上海若初民宿房东李女士向记者透露,此前她们不接整租的订单,但考虑到上海本地顾客的需求,她们在春节前一个月就将整租业务搬到线上。 休闲娱乐行业也人气十足。NINES推理馆是杭州首家明星大侦探类全实景侦探剧情推理馆,公司市场运营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春节期间的经营情况确实比预期好很多,可能大家不像往年一样集中拜年、饭店聚餐了,5人起就能‘支摊’的剧本杀颇受欢迎,从正月初二开始,门店满场率基本在70%左右。” 新型消费还给创业者带来惊喜。在广州市开办服装工作室的蕾蕾(化名)告诉记者,“为响应就地过年号召,我生平第一次未返乡过年而是留在工作地,还提前把春装新品整理出来线上直播售卖,没曾想效果很不错。”蕾蕾从正月初三开始连续直播3天,累计成交近500单,“在距离我创业即将满一周年的时间里,这张‘春节成绩单’可以说是最好的周年礼物,牛年超级牛。” 春节不打烊,企业生产忙。宁波某小型轴承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期间他们工厂并未停工,在给就地过年的外来工作人员送红包的同时也迎来了业绩小阳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记者表示,春节期间,小微企业营收转好,主要得益于各地出台就地过年的促消费政策,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被释放出来,春节假日消费行情向好。此外,配合春节就地过年倡议,各地纷纷采取发放消费券、折扣促销、预约服务等方式促进假日消费,同时稳定生活必需品物价、畅通物流配送等举措,增强消费者体验,让就地过年更有年味。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传统的春节假期一直对消费是有强刺激效应的,今年随着主要城市就地过年的倡导,虽然铁路输运数据明显下滑,但一些重点城市的餐饮、电影消费明显提升。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线上消费呈现爆发性增长,而且线上消费的商家很多都是小微企业。” 谈及接下来政策面及小微企业等各方该如何形成合力,让年度成绩单更亮眼?刘向东表示,第一,有关部门和小微企业要适应新型消费和消费多样化的趋势,在消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同时,更多地采用数字化手段引导新型消费;第二,结合消费升级的需要提供相适应的供给,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第三,还要加强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同时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共同面向消费者提供更便利的无接触交易服务,提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服务能力,制定面向消费者的细分市场,激发消费潜力充分释放。
牛年伊始,生鲜电商市场分外热闹。 日前,美菜网、叮咚买菜等多平台传出即将赴美IPO的消息。消息称,叮咚买菜考虑最快年内赴美IPO,至少募资3亿美元,确保在竞争激烈的生鲜食品配送市场上,维持业务优势。另有消息称,生鲜移动电商平台美菜的IPO计划尚处于探索阶段,计划融资约3亿美元,但尚未决定上市地点;此外,物美集团投资的在线零售服务供应商多点新鲜(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亦传来即将IPO的消息。 一年之前,曾有某头部生鲜电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现金流充足,亦没有上市计划。 但今时已不同于往日,在多个生鲜电商平台对于上市跃跃欲试的时候,争夺生鲜电商第一股似乎承载着更多的意义。 “对于生鲜电商而言,成为行业第一股一定具有特殊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记者表示,“抢夺生鲜电商市场是一场持久战,在上市路径中跑在前面的公司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无论在品牌效应上还是估值上都能够取得更多的优势。” 盘和林认为,当下正是生鲜电商们IPO的一个较佳时点。“目前宅经济正处于爆发阶段,因此当下时点也是生鲜电商们能够取得较高IPO估值的一个比较好的时点。同时,生鲜电商仍处于‘烧钱’的阶段,需要通过上市融资获得更多的‘弹药’帮助平台进一步发展。此外,多家生鲜电商平台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融资,这些平台的投资人需要IPO来变现。”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领域共有14家平台获得融资,涉及平台包括:兔子鲜生、食行生鲜、味库海鲜、多点Dmall、奇麟鲜品、新发地掌鲜、谊品生鲜、每日优鲜、叮咚买菜、T11、新冻网、鲜沐农场等,融资总额超136.5亿元人民币。 “生鲜电商本来就是一个比较‘重’的产业,这种‘重’意味着更多的资金需求。”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告诉记者,在上游,生鲜电商需要投资布局供应链,提高供应能力;在下游需要布局线下零售以及仓储体系,早在2017年,生鲜电商们就开始探索起了更“重”的资产模式,这也是生鲜电商们想要争夺赛道的一条必经之路。 朱丹蓬进一步对记者表示,通过上市融资获得更多资金,相关生鲜电商能够有机会进一步完善供应链,挖掘更多的货源,培养更多样化的品牌,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提高客单价,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推动平台的正向发展。 但并非所有参赛者都承受得了这份“重量”。“疫情之下,生鲜电商行业实现发展,也经历了洗牌。”朱丹蓬告诉记者,优质企业或许趁机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而实力不足、基础薄弱的企业或将退出。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莫岱青表示,从2019年开始,生鲜电商频频倒下,众多生鲜电商平台在产品种类、服务体验以及配送方面的特点并不突出,并且始终处于烧钱培养市场、消费习惯的阶段,这种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无法持久延续。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有保证的供应链渠道、发力高质量资源配置,才能让消费者买到具有高性价比的商品。 最终,“生鲜电商第一股”花落谁家,还需拭目以待。
昨日上午,一列复兴号列车在北京西站等候发车,它将在京雄城际铁路上进行“按图试跑”。今年年底,京雄城际铁路有望全线贯通运行,目前正在按图行车试验的最后阶段。京雄城际铁路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记者了解到,在试验时,复兴号列车要逐级提速至385公里/小时来“超速”运行,检验限速范围内运行是否安全无误。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裴剑飞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