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临汾银保监分局发布了关于核准尧都农商银行变更持股5%以上股东的批复。 批复显示,临汾银保监分局经审核,同意山西诚一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受让王淑琴持有的尧都农商银行0.17亿股、任芝幈持有的0.6亿股、孙俊峰持有的0.4亿股。 股权受让完成后,上述三名自然人不再持有尧都农商银行股份。山西诚一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将持有2.642亿股,占尧都农商银行总股本的8.01%,升为该行第四大股东。
近日,A股市场出现连续上涨的走势,尤其是7月6日,上证指数暴涨180余点,涨幅高达5.71%,创2年半新高,两市成交量逾1.5万亿,超过220只个股涨停,券商、银行等板块指数接近涨停。 A股的暴涨让市场为之疯狂,不少投资者认为“全面牛市来了”。在一些券商营业部,又现投资者排队开户的盛况。甚至当晚的新闻联播节目也用时1月12秒来对当天A股暴涨的市况进行了报道。“大牛市来了”,这是市场普遍的感觉。 不过,就在市场积极迎接“大牛市到来”的背景下,今天的四大证券报集体发声了。除了《上海证券报》表示“股市走强底气足”之外,《中国证券报》则表示《警惕飙涨变透支,机构期盼“健康牛”》,而《证券日报》则表示《银行券商板块强势涨停,“全面牛”呼声下需保持一丝理性》。《证券时报》则在《把握变与不变 做A股理性繁荣的推动者》标题的文章中提醒投资者: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放弃一夜暴富心态,准确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心中常记“风险”二字。 四大证券报同时对A股行情发声,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众所周知,四大证券报是管理层的口舌,四大证券报的声音,通常也代表了管理层的声音。也正因如此,对于四大证券报的发声,市场绝对不能充耳不闻。实际上,从四大证券报的发声中,市场不难揣测到管理层对当下行情的看法。 正如《上海证券报》所表示的那样:股市走强底气足,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没有底气,A股市场不可能走出近期连续上涨的行情来。但面对7月6日的暴涨,一些理性的投资者感觉到一些害怕了,接连逢高卖出自己的股票。而一些市场人士也是接连提醒投资者“小心疯牛”。因为7月6日的暴涨行情,确实让不少投资者与市场人士嗅到了2015年疯牛行情的味道。猪飞上天,大象跳舞,这是2015年疯牛的重要特征,而这个特征显然又在7月6日的A股上演。因此,市场不能不把7月6日的上涨与2015年的疯牛行情联系在一起。 而2015年的疯牛行情带给市场的教训是深刻的,毕竟当时的疯牛行情给市场留下了一地鸡毛。股指连续暴跌,千股跌停的局面一再出现,许多上市公司都吓得纷纷停牌,从而导致千股跌停与千股停牌的现象同时在A股出现。尤其是在随后推出熔断机制后,A股市场甚至在2016年1月7日出现了全天交易不足15分钟的局面,A股全天进入休市状态。可以说,2015年的疯牛行情带给A股市场的是一场灾难。 正是基于2015年疯牛行情的惨痛教训,因此,历史的悲剧不应该再在A股市场上重演。于是这就有了《中国证券报》对“健康牛”的期盼,同时也有了《证券日报》对投资者的好心提醒,让投资者“保持一丝理性”。而《证券时报》更是倡议市场参与各方要“做A股理性繁荣的推动者”,并同时提醒投资者“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 心中要常记“风险”二字。很显然这都是非常理性的声音,为A股市场正将上演的疯牛行情敲响了一记警钟。 应该说,四大证券报的发声来得非常及时。正是在四大证券报发声的背景下,7月6日疯涨的A股市场在今天(7月7日)变得理性了许多。虽然早盘股指仍然大幅高开,并一度冲高,但很快股指出现回落的走势,全天表现为高位震荡行情,上证指数最终只上涨了12.46点,涨幅为0.37%。7月6日疯狂的券商股、银行股出现回调的走势,7月6日的疯狂已经不再。今天的这种走势,显然与四大证券报的发声有关。 其实,对于当下的A股市场来说,虽然“股市走强底气足”,但A股市场确实只需要“健康牛”,而不是“疯牛”。而作为投资者来说需要有理性,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要有风险意识。中国的投资者一直很羡慕美股走出了11年的牛市行情,但这种长牛行情显然不是“疯牛”所能铸造的,只有“慢牛”、“健康牛”才能走出长牛,这才是A股市场所应该追求的牛市。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张岸元方才 疫情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可参考1998年四大行改革模式,使用抗疫特别国债的资金为中小银行注资。其短期意义在于补充资本金,改善财务经营指标;中长期意义在于引入中央国有资本,推动治理结构完善,促进中小银行找准定位,回归本源。 5月4日,刘鹤副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了支持经济复苏、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发展、打击资本市场造假行为等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在会议相关议题中,中小银行改革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会议指出,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的工作方案,要抓紧落实。会议要求,必须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服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在充实资本的同时,解决好中小银行在业务定位、公司治理、信贷成本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 对此,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指出,疫情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可参考1998年四大行改革模式,使用抗疫特别国债的资金为中小银行注资。其短期意义在于补充资本金,改善财务经营指标;中长期意义在于引入中央国有资本,推动治理结构完善,促进中小银行找准定位,回归本源。 中小银行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中小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数量达4000多家,占整个银行体系的90%以上;总资产规模超77万亿元,约占整个银行体系的25%。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2.55万亿元,其中有将近55%的贷款由中小银行提供。 但在中小银行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存在缺陷。公司治理水平低,股东结构复杂,存在复杂关联关系,加大了股权穿透的难度,使得不当利益输送等治理问题时有发生。 二是主业偏离现象严重。依赖同业和理财扩大规模,一度扎堆设立异地资金运营中心,部分中小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资产规模甚至超过信贷规模。 三是资产质量堪忧、资本消耗加快。由于客群、风控等多种因素,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截至去年底,中小银行不良贷款规模超过万亿,占银行体系40%以上,远超其市场份额的24%。一些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居然是负数。 张岸元指出,近三年来,监管部门在提升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加大了股东股权乱象整治力度。据银保监会数据,2019年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就查处了3000多个违规问题,清理了1400多个代持的股东。二是通过转让、注资等多种方式稳妥处置了一批高风险金融机构,包括包商银行、锦州银行、恒丰银行等。三是通过制度建立长效机制。2018年初出台的《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办法》及随后的两个配套文件主要就是剑指中小银行。 可考虑使用抗疫特别国债的资金为中小银行注资 因此,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研究员方才表示,疫情冲击之下,本次金融委会议重提中小银行改革问题,具有非常强的指针意义。“此次疫情冲击导致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急剧上升。中小微企业是中小银行的主要客群。此番冲击,叠加之前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夸张地说,相当一部分机构岌岌可危,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他指出,疫情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当下必须提前重点考虑两个问题:其一,疫情期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的展期续贷,到期之后怎么办?会不会带来不良处置的集中计提?其二,央行提供的1.8万亿再贷款再贴现,在到期之后银行资产端能否顺利回笼?无论是从加快不良处置出清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推动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的角度来看,加快资本补充都是中小银行改革的重点内容。 他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政策上永续债、优先股等补充方式已经开始惠及中小银行,部分银行也相继获批。但考虑到市场接受程度以及4000多家的庞大基数,这些补充方式覆盖的中小银行范围非常有限。 因此,张岸元和方才提出了解决中小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建议:下一步或许可以考虑参照当年四大行改革模式,使用抗疫特别国债的资金为中小银行注资。 1998年,为了解决工、农、中、建四大行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资产过于庞大的问题,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特别国债,专门用于给四大行注资。具体采取的方式是:首先,由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四大行释放了约2400亿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并存到央行专户上;其次,四大行将央行专户上的2400亿原法定准备金与部分超储准备金,共计2700亿资金,用于认购特别国债;最后,财政部将融到的2700亿资金注入四大行作为资本金。整个流程中,四大行完成了资产和股东权益的同时增加,而财政部资产端增加了2700亿的股权,负债端增加了等额的特别国债。 张岸元和方才指出,可参照以上模式,借本次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契机,实现类似操作。“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可以是:由中央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规模约相当于两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3万亿左右,可分期发行),利率相当于存款准备金利率(1.6%),同时允许商业银行将此类国债用于存款准备金缴纳,以此增强银行的购买意愿。” 两人同时指出,特别国债的使用,需要形成相对应的资产,而通过中间机构为中小银行注资,恰好能够实现账面资产的对应。这一做法对中小银行的短期意义在于补充资本金,改善财务经营指标;中长期意义在于引入中央国有资本,推动治理结构完善,促进中小银行找准定位,回归本源。此外,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利率较低(低于再贷款利率),也更有助于降低其整体融资成本。 文章原发于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