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管清友:2021,如何打好财富保卫战?》 作者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现在人们追求财富的动力非常强劲,但其实投资是非常难做的,门槛很高,风险也特别大。 我和大家讲牛顿的一个故事。牛顿其实是炒股特别失败的一个人。1696年对于牛顿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牛顿从剑桥大学辞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忍受不了同事之间的争吵,而且剑桥大学收入太低了。之后牛顿去皇家铸币局工作,这个工作收入很高,年薪是2000英镑。大概在1719年,牛顿买了一点南海公司的股票,买入后股价一直上涨,涨到他怀疑人生,于是他就抛掉了股票。结果股票还在涨,于是牛顿就在南海股票到达峰值的前面很短的时间重新入市,之后南海股票却开始下跌、下跌、下跌。最终,牛顿亏了2万英镑,大概相当于他当10年的收入。所以,投资、炒股确实没那么容易。 我们知道中国现在是一个全球的资产高地,因为负利率时代来了,中国还是正利率。中国的资产收益率,仍然维持相对比较高的水平。 2020年是典型的资产大年,中国的股市表现非常抢眼,中国几个大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暴涨,引发了剧烈的宏观调控。 但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没有抓住机会。而我想说的是,在零利率、负利率已经到来的时候,我们的财富保卫战已经开始,我们需要去拥抱核心资产。 其实核心资产没那么复杂,比如头部的股票、核心的房产、黄金。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资产市场的底层逻辑? 在最近的一些关于行业、监管、政策的讨论里经常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家的立场不一样的话,结论差异会特别大。比如最近我们在讨论通胀还是通缩的问题。作为普通的投资者,一定要认识清楚一点,经济学真的是有阶级性的。投资者和经济学家其实有很大的利益分歧。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结论差异是特别大的。 在过去20年,中国受益于全球化、人口红利以及技术革命。未来这些因素还会发生作用吗?答案是不会。它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改革。 最近这些年,我们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又提出了需求侧管理。无论从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希望能够释放中国自身的潜力。这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是启动国内大循环的要义所在。 但是,一方面改革需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中国的出口表现非常抢眼,宏观经济恢复非常亮丽。中国是2020年所有大的经济体当中,唯一一个正增长的。2020年11月份,中国的出口创造了十几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在2021年表现也会不错。 这些抢眼的数据背后,是我们仍然处在一个旧的周期里。新的周期我们看到了,但是还没有到来。为什么?因为投资、出口还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不是消费。 有人说,2021年的上半年,是典型的周期复辟。2021年的资产市场会特别像2016年,经济反弹,大宗商品、金融、地产这些周期类的板块,表现仍然会非常抢眼。而2020年表现非常好的消费、科技可能会暂时告一段落。 这和我们长期看到的趋势不一样。从债券市场来看,社融拐点已到,2021年经济复苏,流动性不松不紧,不会太过宽松,所以债市的机会相对不大。从楼市的机会来看,楼市在2020年分化越来越严重,核心城市的核心房产,仍然是重要的核心资产。汇率已从2020年的快速上涨转为温和升值。我认为,在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然有升值的压力。具体到2021年的资产配置策略,我认为一定要认清大势,把握节奏。在未来,投资策略可能长期不变的两句话是:稳住基本盘,抓住确定性。(本文据管清友在广东卫视“更好的明年”财富盛典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办公厅主任赫尔格·布劳恩(Helge Braun)14日表示,德国不太可能在明年年初大规模取消抗疫封锁措施。 德国将在当地时间16日全面封锁,以应对新冠病毒的高感染率。 布劳恩告诉记者,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将有助于降低感染人数,对此他感到非常乐观。 但是,在冬季,并且只要没有足够的疫苗可供所有人使用,“我们就会面临一些困难的日子,全面解封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他说。
经济增长的动能尽管在转换过程当中,但是它还没有转换过来。 非常荣幸再次来到广东卫视这个活动。刚才几位老师讲的都热情澎湃,感觉到满眼都是机会。所以我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给大家泼点冷水。 投资没有那么容易,虽然大家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我们也知道中国正处在一个高欲望社会,人们追求财富的动力非常强劲,但是其实投资是非常难做、门槛很高、风险也特别大的。 我跟大家讲牛顿的一个故事。牛顿其实是炒股特别失败的一个人。1696年对于牛顿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年份,世界金融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大事叫货币重铸,但牛顿对此一无所知。1696年牛顿从剑桥大学辞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忍受不了同事之间的争吵。特别重要的是在剑桥大学收入太低了。所以牛顿就走了个后门,找了自己的一个学生——查尔斯·蒙塔古。这个查尔斯·蒙塔古是当时英国的财政大臣,于是牛顿去皇家铸币局工作了。这个工作收入太高了,高到什么程度呢?牛顿当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以后,年薪是2000英镑。 1719年英国发生了世界上著名的南海公司泡沫,牛顿大概就是在1719年买了一点股票,赚了几千英镑。后来那个股票一直涨、一直涨、一直涨,涨到他怀疑人生,于是他就抛掉了自己的股票。结果股票还在涨、还在涨,结果他就在南海股票到达峰值的前面很短的时间重新入市。然后南海股票就开始下跌、下跌、下跌。最终他亏了2万英镑,大概相当于他当局长10年的收入。投资、炒股确实没那么容易。 我们知道中国现在是一个全球的资产高地,因为负利率时代来了,中国还是正利率。中国的资产收益率,仍然维持相对比较高的水平。2020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达到3.3%,而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点已经到了0.5%。但是我想问各位,今年你抓到机会了吗? 虽然疫情对于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我们也看到,2020年是典型的资产大年。中国的股市表现非常抢眼,美国股市出现了V型反转,创造了历史新高。中国几个大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暴涨,引发了剧烈的宏观调控。那么我想再问一句,你抓住了吗? 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没有抓住。而我想给大家说的是,在零利率、负利率已经到来的这个时候,我们的财富保卫战真的开始了,我们需要去拥抱核心资产。 其实核心资产也没那么复杂,头部的股票、核心的房产、黄金。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去看待资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在最近的一些关于行业、监管、政策的讨论里经常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会发现原来大家的立场不一样,结论差异会特别大。比如说最近我们在讨论通胀还是通缩的问题。有的人说:“我们现在通货紧缩的压力特别大,因为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创造了11年以来首次的负增长”。也有人说:“我们现在通胀压力非常大,你看PPI(生产价格指数)的环比已经创下了两年以来的最高值”。 到底应该听谁的?作为我们普通的投资者,一定要认识清楚一点,经济学真的是有阶级性的。投资者和经济学家其实有很大的利益分歧。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结论是差异特别大的。 就以通胀和通缩去看,因为基数效应,因为猪肉价格的这种下跌,所以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出现了2009年2月份以来的首度负增长。也可以说长期来看,因为生产的绝对过剩和需求的不足,今天的市场,已经不是马克思时代的市场,也不是凯恩斯主义的那个市场。技术的演进可能会导致未来长期的通货紧缩的压力。 但是我们也必须得承认,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通缩或者通胀,得出来的结论不一样,对于宏观政策的期待也不一样。 在过去20年,中国应该说也是受益于全球化、人口红利以及技术革命。未来这些因素还会发生作用吗?答案是不会。它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改革。 最近这些年以来,我们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又提出了需求侧改革。无论从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希望能够释放中国自身的潜力。这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是启动国内大循环的要义所在。 但是,一方面改革需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中国的出口表现非常抢眼,中国的宏观经济恢复非常亮丽。中国是2020年所有大的经济体当中,唯一一个能够正增长的。11月份中国的出口创造了十几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在2021年我们的表现也会不错。 但是这些抢眼的数据背后是我们仍然处在一个旧的周期里头。新的周期我们看到了,但是还没有到来。为什么?投资、出口还是拉动我们经济的主要动力,不是消费。出口为什么表现这么好?除了我们应对疫情非常得力,经济恢复比较快,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的出口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美国的制造。为什么能够替代美国的制造?因为美国的疫情实在是太严重。同时美国财政部通过宽松的政策直接补贴消费者,美国的消费者买不到本国的产品,只好去买中国制造。 可以预见,2021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仍然会非常强劲。这也提醒我们,经济增长的动能尽管在转换过程当中,但是它还没有转换过来。2020年,美国已经进入到零利率时代,因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已经进入零利率,所以2020年可以称之为叫零利率元年。也就是说,面临着一个宽松的局面,中国最大限度保持了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克制。但是恐怕我们也很难避免逐步地步入零利率、负利率。 这就是我们说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会发现结论差别极其巨大。 有人这样讲,2021年的上半年,是典型的叫周期复辟。2021年的资产市场,会特别像2016年,经济反弹,大宗商品、金融、地产这些周期类的板块,表现仍然会非常抢眼。而2020年表现非常好的消费、科技可能会暂时告一段落。这是和我们长期看到的趋势不一样的。 第二个,从债券市场来看,由于社融的拐点已经到了,社融已经转为负增长。那么2021年经济复苏,流动性又不松不紧,不会太过宽松,所以债市的机会相对不大。从楼市的机会来看,楼市在2020年分化越来越严重,核心城市的核心房产,仍然是我们重要的核心资产。汇率从2020年的快速上涨转为温和升值。 我认为在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然有升值的这样一个压力。具体到2021年的资产配置的策略,我们发现和我们看到的长期趋势是不一样的。我想再提醒各位,一定要认清大势,要把握节奏。在未来,投资策略可能长期不变的两句话是:稳住基本盘、抓住确定性。最后也祝大家好运,谢谢大家。 本文选自更好的明年演讲
在经济全球化放缓的背景下,新近签署的RCEP对我国的贸易和投资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在12月11日证券日报社主办的第四届新时代资本论坛之首席经济学家分论坛上,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 康勇认为,全球化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产业融合,价值链贸易占比提升的一个表现就是跨国公司到不同的国家设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价值链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从之前的30%多攀升到2008年的高点57%。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这个比重开始下降。疫情、经济体之间的摩擦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放缓的进程。 “过去全球平均经济增速是3.5%,贸易增速在5.2%左右,也就是说贸易增速通常是GDP增速的1.5倍。”康勇表示,近年来全球贸易增速比GDP增速慢了,也反映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放慢。全球多边的贸易谈判没有进展,甚至还有一些瓦解的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化虽然带来了全球经济效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但这一部分增长的贡献并没有很好地在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国家之间很好地分配,所以造成了一些群体,例如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的工人群体并没有从全球化当中得到相应的好处。这成为反对全球化非常重要的一种声音。 康勇表示,即便如此,但是区域间经济的结合在加强。今年我国经济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和东盟的贸易得到迅速增长,东盟首次超过了美国、欧洲,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RCEP是全球非常重要的一个自贸协定。”康勇强调,RCEP经过八年31轮谈判,内容非常丰富,但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超过90%的货物最终会实现零关税。RCEP可让大多数的产品和很大一部分产品的关税,在未来有消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同时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其次,RCEP是由东盟发起的,我国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强调RCEP是由东盟发起的,是因为东盟是在RCEP成员15个国家当中,除了澳大利亚以外,唯一一个在所有国家之前就建立了自贸协定关系的地区,在这个基础上推进地区整个自贸关系的整合有很大的优势。 第三,区域累积和原产地原则的结合,对原产地是非常关键的。例如,中国从越南进口一系列的原材料进行加工然后出口到日本,在区域内附加值累积可达到40%,RCEP的原产地可以享受优惠的关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会更加灵活地推动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和配合。 第四,统一各国的市场准入规则。之前成员国之间有一些双边投资准入协定,但存在一些差异,比较分散,现在RCEP把之前的准入规则做了统一。 第五,推动服务贸易,尤其是金融、电信和专业服务领域的贸易。近年来虽然整个世界的货物贸易发展放慢了,但是服务贸易的发展还是非常快的,这跟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在最近10年,东盟之内的投资增长是非常迅速的,占投资的比例从2010年的增长10%到现在的超过20%。如果拿东盟的经验作为借鉴,未来随着RCEP的实施,将会带动整个RCEP投资的增长。 康勇最后强调,在全球化进程放缓的前提下,加大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是一个突破口。
凯越11月16日至18日,以“谋变焕新 创造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第十七届)2020年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聚焦“双循环下商业地产的机遇与挑战”,探寻行业“新战略、新消费、新运营、新机遇”,共谋后疫时期商业地产的新方向。全程报道。直播》》 上海奈尔宝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彦丹参会并发表演讲。她表示, 奈尔宝家庭中心愿景是陪伴全球家庭成长,现在我们服务的用户将近一百万人,目前市场估值超50亿。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比较难,当我去跟商业沟通的时候,大佬们跟我讲,你们没有品牌,再贵的租金也不让你们进,我突然想到像迪士尼、奥莱也好,他们并不需要占据城市的中心地方,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产品说话,可以自成地标,我们怎么做呢? 当时我们选中了上海闵行的星河湾,它是比较高端的住宅品牌,当时的星河湾比较特别,整条商业街处于倒闭的状态,整个没有商业氛围,所以我们当时去拿下它两整栋的城堡式的建筑,很多人都在质疑,我们跟黄总沟通的时候,我们说黄总你安心的交给我们打理,我们用自己的团队为您创造一个最合适的社区配套,他给了我们非常长的免租期,今天这条星河湾的商业街已经一铺难求。 其实很多的硬件在相对的时间里面都是固定的,我们特别邀请了哈佛以及香港的团队帮助我们打造课程内容,我们做到每周每天课程内容的更新,我们用强大的黏性让孩子们不停的复购,我们还有非常特色的派对活动,在每个城市里面都成为了这个城市里面孩子们认为最有面子,最有范的活动,像我们的派对从两万块钱的单价到三十万的单价,已经排到12月份。 我们被誉为是室内迪士尼,我们的客群是什么样的,我们每家门店的复购率半年六次,孩子和家长停留的时间4到6个小时,我们的客人非常的年轻,都是在25岁到35岁之间,他们的家庭收入非常可观,所以很多商场都叫我们是非常棒的优质客流发动机。 我们希望用我们高品质的空间,平民的价格带来复购,我们的乐园服务于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这样可以为各个商场带落非常多的客流。同时我们非常注重数据以及系统的,在我们成立一年的时候组建了25人的设计开发团队,从门票,点餐,后台的运维开始,全部由自己的公司制作,小朋友进去不出来,一待四五个小时,我们用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家长进入场馆手环和小朋友配对,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手机里面定位到自己的孩子,其实我们的技术是可以让他看到孩子,但是因为场馆孩子太多,我们可以做到让每个家长很安心的发现他的孩子在哪里,知道孩子在哪里,这种情况下很多的家长都可以出去在我们所在的消费商场里面消费、停留、复购。 现在好的品牌很会营销,我们应该是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最会营销的品牌,并且非常的高效,我们的营销费用只占总收入的1%,但是我们的营销结果非常好,当年做杭州星光店的时候,开业前三天我们的销售额是600万,当我们做到南京的时候一天已经做到一千多万。 我们认为体系化的管理和业内的精英,超一流的水平才可以支撑我们的一切,奈尔宝不是传统的儿童乐园,我们的员工来自哈佛、剑桥、复旦大学,我们的员工来自于很多的行业,瑞士银行以及很多的高校,所以我认为人才的聚集才是我们这个品牌无限的驱动力。
从每个个体投资者而言,股市上涨是个好事,当然全身而退才重要。交易策略上,当然要上车。退出时机要看疯狂程度。对经济和金融稳定来说,这种国际价值洼地效应很难免,但也要清楚,资金推动型市场贻害无穷,2015股灾殷鉴不远。预测点位很难,也没有意义。不过,可以预见,这一波是外资割散户的韭菜。还有官方媒体鼓吹牛市,有过惨痛的教训。 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要坚持从微观上选择投资标的,更要注重基本面。三根阳性真的改变信仰,之前判断的基本面、流动性、估值、上市公司的质量等,在三根阳线之后统统都被抛诸脑后。牛市来了真的那么重要吗?从历史经验上看,就像那个段子说的,在熊市里凭专业能力赚到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了,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流动性的变化,北上资金的增加,同时也一定要坚持原来的市场判断,投资标的的基本面要素,估值、价格、赛道等,有了这样的判断,无论牛市来还是没来,都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媒体一说牛市来了,很多人一怂恿,甚至很多人散布小道消息、所谓的内幕消息,就义无反顾、头脑发热地冲进去,所以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冷静、独立思考,仍然要坚持从微观上选择投资标的,注重投资标的基本面。 如果大牛市真的来了,也不建议新手贸然冲进去。有一个比较扎心的问题,如果大牛市真的来了,能保证保持定力不买股票吗?我想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这段时间股市连续上涨,很多人都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准备冲进去。对于成熟的投资者来讲,这无可厚非,从交易策略上来说,当然是该上车的时候要上车,但对于大部分对股市了解不多的新手,我建议还是按捺住自己的心情,按兵不动,因为你可能获得的收益比起风险来讲要小很多。其实包括股票市场投资者在内的各种投资,本质上还是对人性的修炼,也可以说是非常反人性的,如果说在这样一个市场火热的情况之下,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从头学起,至少还有一个成功的开头,如果贸然冲进去,不明就里,甚至听信很多所谓的内幕消息、小道消息,亏钱的概率非常大。 普通投资者千万不要加杠杆炒股,风险极其巨大。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绝对不能按照机构的打法去打,因为两者资产规模、风控能力、专业程度等都是不一样的,两者的投资策略一定不一样。股市仍需时间培育:制度建设、法律法规的修订、严格监管、打击造假、实行注册制、去行政化等。而且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股票都不怎么赚钱;股市真正赚钱反倒是经济增速下降、经济质量提升的时候。建议普通投资者在明确宏观趋势后,花力气选择赛道,找好标的,不要一听说牛市来了就急于动手。大部分人投资是赚不到钱的。坚持自己投资,就一定要分散投资,一部分交给机构,一部分买公募基金,一部分买私募基金等。对于可投资产规模不大,又确实按捺不住想去炒股,同时炒股的资金亏损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生活的散户,千万不要加杠杆,加杠杆风险极其巨大。 全球格局变化必须关注,当前全球的产业分工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美国,消费市场、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第二类是中国、东南亚国家,成为全球的生产制造基地;第三类是俄罗斯、澳大利亚、中东产油国,提供能源、矿产、粮食、农作物。在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之下,未来可能会发展成一种图景——国内区域大洗牌。举例来说,未来像黑龙江在国内经济格局中的角色可能会特别像国际格局中澳大利亚的角色,陕西会特别像沙特,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则会像美国。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提法非常重要,标志着中国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基本遵循加入国际大循环发展的策略。新的提法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强调了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变化的出现有两大原因:一是内部原因。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改变、优化,转变增长动能的攻坚期。尤其是受疫情冲击,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疫情的冲击对我们来讲是长期的,整个投资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要跟疫情长期共存。二是国际层面的变化。当前世界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我们必须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这一转折可能会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双循环有四大关键词:统一市场、启动内需、数字经济、产业重构。其中,统一市场是基础,启动内需是动力,数字经济是提升,产业重构和区域洗牌是结果。首先,统一市场。如果要启动内需,我们肯定是要来一轮比当年加入WTO前实现国内市场统一更大的举措。国内市场虽然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广度、深度都值得挖掘,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区域之间的障碍,其中有法律法规、监管、交通、物流、社保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统一市场的建立是新经济格局形成的基础。其次,启动内需。启动内需核心是深入推进和落实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其中包含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大数据。启动内需核心是要释放生产要素的活力。只有生产要素的活力释放出来,内需才能起来。现在启动内需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无论是经济减速还是疫情的冲击,都导致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时启动内需显得非常紧迫。第三,数字经济。“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是提升和升维,即升维竞争、换道超车。数字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即所谓的“新基建”,这是每个城市都避不开的。对每个城市来说,它的要义在于要抢抓机遇,走在前面,最好先人一步。京沪线、京广线可能比其他城市更有先机。身处一些中小城市的领导和企业家,可能要想办法避免虹吸效应。第四,产业重构。产业重构和区域布局会出现区域洗牌的结果,就像高铁导致的城市之间相对地位发生变化,产业链重新布局,两者是一个道理。未来会如何?说实话我也很难完整想象。就像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很难想象互联网会发展成为现在的状态。但今天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对于前二十年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讲,这是升维竞争、换道超车的绝好机会。“新基建”、数字经济提供了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既然开车追不上,那就改直升飞机。 “新基建”推进的四大有利因素。首先,从政策上来讲比较友好,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加码,上至中央下到各个部委都在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是很好的一个背景。传统“铁公基”的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增长的弹性越来越小,即获得一定GDP增长所需要的债务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急需转换增长的动力。因此在政策或国家支持层面,应该也是不遗余力的。第二,现实需求比较强劲。因为“新基建”不仅是短期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实际上是一个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目前据很多机构测算,“新基建”的经济效应投资回报率很高,尤其是科技类的新基建对GDP的拉动非常明显。第三,补短板、惠民生的要求,特别是“新基建”中,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要。疫情之后,完善公共卫生系统,提升应急能力,补充升级医疗器械设备和医疗信息化等都亟待提升。第四,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新基建”非常符合这一方向。 发展“新基建”有两大抓手。一是“通”,即信息的互联互通,这相当于传统基建的交通。我们看到很多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布局5G基站、终端、工业互联网等。对于投资机构来讲,赛道没有问题,但是究竟谁能跑出来?这是投资机构要去考虑的。二是“数”,即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在金融行业一些新型银行已经能够使用大数据做很多传统银行做不了的事情,大数据无处不在。这时一些原来相对落后的地方,反而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因为很多发达地区并不适合建设大数据中心或基站,一些相对落后地区则能够享受到这个趋势的红利。 改善营商环境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切入。从宏观上看,主要涉及到治理问题,即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从中观上看,主要涉及到监管管理问题。管在涉及到部分行业的管理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白纸黑字抵不过一个电话”。此外,窗口指导也非常普遍,有的窗口指导是不是有必要值得讨论。从微观上看,主要涉及到服务和成本的问题。以企业服务为例,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来一些科技类企业,但由于这类企业投资周期比较长,科技转化成产品的周期比较长,时间一长,部分地方政府对此无法接受,会提出把原来承诺的地或其他给那些税收规模大,收税见效快的企业。这类问题也是提升改善营商环境需要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