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刚刚报道,当地时间28日,特朗普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辞职一事作出回应。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称,“我要向我的好朋友安倍首相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的关系很好,我感觉非常遗憾。”特朗普还表示计划给安倍打电话。
现在的粮食浪费是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土豪劣绅、王侯将相、达官显贵,好像历史书上写着的铺张浪费、奢靡比比皆是。 我觉得铺张浪费的遏制,不只是一个社会秩序、文明习惯的问题,我们的每一个老百姓、每一个网民朋友,都应该更多的自觉的去做到节约,更多的传播、更多的去弘扬我们的美德。 大家好,我现在在福建调研,我的窗外就是非常美丽的闽江。昨天我在莆田经历了一件非常令我感慨的事情,在莆田调研,当地的一位区委书记,请我和我的同事吃了一顿晚饭,吃的什么呢?一碗当地的面再加一个菜。 坦率讲,我当时非常震撼于这次晚宴,也非常震撼于区委的常委班子领导的简朴节约,还有他们的很多丰富的当地的知识,这让我就想起了现在我们餐饮业的很多浪费的现象。 我给大家算一笔账,2019年据统计,全国的餐饮业一年的收入大概是5万亿人民币。大家想一想,我们每天上饭店去吃饭,有多少是被浪费掉的?有人甚至统计说差不多15%到35%左右基本上没吃完的,就放在饭店里面了。那么我们打个折,算是20%是浪费掉了,5万亿乘以20%就是1万亿,1万亿什么概念呢?我们辽宁号差不多也就200亿到300亿的造价,再大型一点的航空母舰算是500亿,相当于我们每年在饭桌上餐饮浪费掉的粮食,就可以造20艘大型的航空母舰。 大家都对芯片很感兴趣,我做了个统计,全球所有公司、所有研究机构对芯片研发的投入一年满打满算差不多也就500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在饭店的餐饮上浪费掉的每年粮食的价格,相当于两年全球的芯片的研发费用,你说多么多么可惜。所以前几天习总书记做了个批示,大体意思就是现在的粮食浪费是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我觉得这个批示非常非常重要,实际上自2013年以来,党中央就一直强调要厉行节约,这些年来咱们中国人在餐饮上的节约的现象也有不错的改进,比如说光盘行动,比如说我们现在越来越流行打包回家,但是本质上仍然没有得到扭转。 为什么我一路调研一路就在想这个现象,实际上中国的粮食安全并不富裕,虽然我们非常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差不多用8%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占全世界人口的18%到20%左右的人口,但是那只是口粮,说什么叫口粮呢?也就是玉米、大米和小麦,但是我们很多的食物已经靠进口了。 我们的食用油、我们的肉类都是大量靠进口,中国大豆85%都是靠进口,所以换句话说,我们很自豪的宣布中国人是可以满足粮食自足自给的,但是吃得好中国人是没办法满足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在浪费觉不觉得可惜呢? 有人曾经统计过,我们进口的那些粮食相当于在中国差不多10亿亩耕地,这么大的耕地相当于是中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所以在这样的粮食安全的状况下,我认为中国人理所应当的、发自内心的应该厉行节约,不能浪费粮食,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浪费粮食的现象呢?我自己感觉大概有这样的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然就是我们5000年来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当然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一个优良传统美德,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土豪劣绅、王侯将相、达官显贵,好像历史书上写着的铺张浪费、奢靡比比皆是。而到现在老百姓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这些奢靡之风,把这些浪费视为是自己的财富,或者说权贵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标识。觉得好像可以浪费就代表了很有钱,这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 第二个原因它也是非常的令我们感慨的,很多年来中国人是饿怕的,所以一到饭店点餐就点多一点,在家里同样是如此。比如说我老妈就典型这个现象,每次我回家都得给我做很多菜,生怕我吃不饱,结果自己把吃不完的那些冷菜冷饭在厨房里面悄悄地吃,我觉得这样的老母亲恐怕也有很多。 铺张浪费的现象非常复杂,但是我倒觉得实际上到今天铺张浪费的遏制,不只是一个社会秩序、文明习惯的问题,更重要的也是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虽然我们经常在批评欧美国家的民主体制,他们的抗疫的失败,但是另外一层面我们会发现其实地区或者国家相对的越发达,铺张浪费在餐饮上的现象整体上会好一点。比如说我们去过日本,大家都知道日本在餐饮业上就做的我认为比中国好不少。 在中国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一些发达的城市,在餐饮上打包的现象就比在一些中小城市要好一点,所以餐饮上的浪费的遏制相当于折射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文明水平,所以在这个时候,每一个网民、每一个朋友都应该去从这个角度去想,所以怎么办呢?我这两天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个人感觉有这么几个想法跟大家一块交流。 第一,官员应该先行,政府应该先行。政府在这一块这几年来已经做得越来越好,尤其八项规定以后,但是我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说我刚才讲的在莆田的区委的现象,为什么政府的公务宴请不能更加节俭呢?四菜一汤、三菜一汤完全没问题,简单一点反而增加了我们这些学者到地方上、到国内的很多地方走走看看调研时候的好感。实际上外商来投资,这么简朴的宴请同样也提升这些投资人对这个城市的好感,所以我认为公务宴请的节约节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是也可以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第二,鼓励我们的餐饮的改革。餐饮界可以大改革,为什么我们的中餐不能实行分餐制呢?日餐可以、韩餐可以、西餐可以,中餐的分餐制在很多地方也已经流行起来了,连我们现在火锅都可以分餐了,只要分餐我觉得很多时候会节约很多。 第三,大力地推行各方面的立法工作。比如说一些餐厅你去点餐,无论点多少人家不提醒你,最后点多了。所以对于一些餐厅的浪费,如果他倾倒很多的餐饮的垃圾,那么有理由对他进行一定的惩戒,这样餐饮业在点餐的过程中就有更多的提醒,可以使得我们适量而食,那么最后我觉得我们的每一个老百姓、每一个网民朋友,都应该更多的自觉的去做到节约,更多的传播、更多的去弘扬我们的美德。 大家一定一定要想一想我们浪费,实际上就在浪费着我们的国力,你看现在美国那么欺负咱们,我们的餐饮桌上浪费就在浪费着创造制造航母,就在浪费着芯片的研发,你有这样的想法,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对餐饮的节约,就有更多的爱国的想法和精神、更多的这种自觉的意识。 谢谢大家。
昨天听了不少关于房地产方面的论坛,作为经济学家,我主要讲经济方面跟房地产有关的政策,经济和房地产当然是密切相关的。 今天准备了三个话题,一个是中美关系,疫情最大的影响,就是中美关系的急剧恶化,对特朗普来说,大选还是他的第一要务,疫情其实是打乱了他的竞选步伐。大家知道疫情前,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非常高,经济表现非常好,当时都认为他是稳赢的,但是疫情一来,美国经济所有的指标都非常差,完全靠印钱来维持,所以经济牌就没法打了,没有经济牌就只有打中国牌,所以疫情对它的大选选情影响很差,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第二是内部的挑战,现在全世界就只有中国正增长,二季度美国是接近负10%的增长,中国是3.2%的增速。全球都预计只有中国是唯一正增长的大国,其它国家都是负增长,都衰退。当然中国经济我想主要强调的就是四个失衡,现在为什么要提出双循环,怎么克服这四个失衡。 第三个部分是政策导向,7月30号开的政治局会议,提供了四大关键信息,对今年如何应对挑战,下半年的经济政策如何演变。 一、外部局势:中美脱钩与“逆全球化”。 大家知道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战已经两年多了,贸易战很明显对双方都不利,对美国也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基本上贸易战也没有什么很明显的胜负,其实是双输的,最主要接下来大家看到科技、知识产权、金融,包括现在又有意识形态、制度的问题,最后就是超级大国的竞争,这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当然这个疫情催化了这个过程。 我画的这张金字塔图,越往下,中国的牌越多,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很多国家依赖中国的市场,包括美国很多大企业,包括苹果、通用都是依赖中国的市场,还有很多欧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依赖中国市场,所以在贸易上,中国有很多牌可以打。 但是越往上走,在科技、金融方面,美国的牌就越来越多了,毕竟它还是战后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又在冷战中胜利,所以越往后走,到金融战、科技战、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中国的挑战是比较大的。美国11月初就要举行大选,在这之前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事件发生,包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不管是做经济还是做房地产的,都要关注美国大选前的一系列动作,我们的应对非常关键。 现在要防止去全球化演变成去中国化,全球产业链在转移,这是切身的跟经济密切相关的,因为贸易战、因为中美关系恶化,全球本来就有去全球化的态势,这当中中国经济会不会跟美国经济、全球经济脱钩。 这里我提供一些最新的证据,我在京东主要做大数据研究,我们以数据来说话,当然不用大数据,我们也会对宏观数据做详尽的研究。 我们说中国商品出口到美国的比例非常高,贸易战之前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不给美国货了,它就没地方买,或者它的通货膨胀率要上升。 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比如说箱包,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大幅下降,它从东盟的进口大幅上升。我们的很多产品,在我们这边生产,并不是说别人生产不了,我们因为有劳动力优势、物流优势。但实际上如果加上关税的成本之后,就觉得还不如到东南亚去。 现在到东南亚去的浪潮可能才刚刚开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中国出口的量下降很快,关税战之后带来了加速下降,从原来的70多亿美元,降到只有现在的40多亿美元。 从8000多种商品统计出来中国出口美国的情况,可以看到这几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从2015到2017年,明显地看到中国在美国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已经在下降了,所以这个产业链转移,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在贸易战之前就发生了,这完全是经济因素。 但是2015-2017年,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技术附加值高的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是大幅上升的,包括计算机、手机,中国的这些产品竞争力在加强,而且全球的产业链往中国在移,更多地依靠中国市场,这是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的,就是中国的优势越来越体现在技术上,中国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巨大的毕业生、科技方面的人才供应,使很多高科技产品往中国引。 但是从2017到2019年,在美国市场上基本上中国所有的商品的比重都在下降,就是贸易战打乱了靠经济规律形成的产业链的布局,谁替代了中国? 2017-2019年,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多是被东南亚取代,高技术产品,包括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墨西哥取代中国,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接下来这个趋势还会延续,包括我们也看了越南的情况,还有东南亚其它国家的情况,很明显中国在全球的纺织出口比例已经在很明显地下降,在2015年,我们的占比接近了45%,现在中国的纺织品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只有35%,降了10%。谁替代中国?就是东南亚国家为主。东南亚国家在全球纺织品贸易中的比重大幅上扬。 中国过去一年出口美国计算机是500多亿美元,现在只有400多亿美元了,墨西哥出口从100多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200多亿美元,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地认为我们不可取代,其实这个脱钩之后,东南亚、墨西哥这些国家都可以生产我们本来在生产的东西。 最核心的就是东南亚,为什么说产业链转移是实实在在已经在发生的事情?我们也看了很多数据上的分析,看到中国对印尼、越南的机械出口大幅增加,从最早的三四十亿美元,现在已经到了八九十亿美元,就是说这种机械品出口到越南、印度,增加了他们的产能,然后就从那边加工,从那边出口美国。 而且我们也看到中国对这些地方的直接投资也是大幅上升的,今年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这也是更紧密的中国和东盟的产业链,中国更多的输出机械、投资品,在那边开始组装、生产,从那边出口。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就是越南对美国出口和从中国进口,大家看到从2018年到2019年上半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越南的进出口当中,基本上其它的变化都不大,就是对美国的出口增加,几乎等于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增加。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转运的现象非常明显,中国的东西运到越南去,贴个牌再从越南出口美国,特别是2018年下半年贸易战之后,这个现象非常明显。 后来越南、美国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发生这种情况,越南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上升,但是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反而增加值大大低于越南出口美国的增加值,这就说明也不光是贴牌,很多原料开始运到越南,生产也主要放到越南。所以中央提出的六保当中有一个就是保产业链安全,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部挑战:经济复苏与四大结构性失衡。 大家看到中国二季度的GDP增长反弹是非常猛烈的,昨天邱晓华首席也讲到,中国的表现在全世界应该是最好的,这个确实没有疑问,但是这里面有四个不平衡: 首先就体现在生产恢复方面,昨天也讨论过,很多经济学家谈到这个观点。生产恢复得非常快,已经是正增长4.8%了,但是零售还是-1.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6月份只有1.1%,远远低于生产的恢复。而且我们的三大投资当中,房地产投资是比较稳定、恢复最快的。基建投资现在也大幅上扬,V形反弹。最主要是制造业投资,现在还是负增长。 第二个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我们知道这次受到打击最大的就是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等等行业,我们看到工业恢复很快,但是服务业受到的打击很大,所以GDP结构也是在发生变化。 第三个是大中企业、高科技企业恢复得很快,甚至变成一个利好,所以我觉得接下来一个大的趋势就是数字化,数字科技的崛起,包括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你会发现大型企业抗压能力都很强,倒闭很少,裁员也很少,但是中小企业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小型企业的PMI现在又在往下走,大型企业的PMI是在改进的,但是小型企业的PMI又跌破50了。 我们也做了1万家中国上市企业,包括A股、新三板和科创板的企业的调研,发现现在中小企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现在中央反复强调保市场主体,主要就是保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 这是我们做的3万家企业的财报情况分析,包括受到疫情冲击,企业出现很多危机,如何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里面服务性行业的影响是最大的。 第四个是实体经济恢复得慢,包括需求也恢复得慢,但是金融业的恢复是非常快的。因为现在很多金融服务都线上化,包括理财、买卖股票、购买保险、存款、贷款,都可以在线上完成。为什么中国受疫情冲击最小,因为我们在线上化起步最早,我们的移动支付很发达。 我之前经常去日本,日本50%以上的支付全部用现金,老百姓出门都带现金,它不是没有技术。包括德国也是这样,这两个国家的民众隐私保护要求特别强,他觉得我付现金,你就不知道我的行踪,也不知道我的偏好。 当然这是每个国家国情不一样,文化不一样。但是总的来看,中国的移动支付,包括电商的发展,使得我们这次受到的冲击是最小的,恢复得也最快,金融业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中国的股市,包括房地产市场,包括资产类别,因为大幅的放松,它有利于这些资产类别,但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慢慢恢复当中。 三、政策部署:730政治局会议的四大关键信息。 这次政治局会议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不是只谈下半年,公报上讲的主要是五年规划,甚至2035年远景,同时也谈了下半年的经济,把中期、长期兼顾起来。现在短期这些措施不与中长期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相违背。所以要想搞大规模刺激,搞一时的政策,包括房住不炒,中央反复强调,不把房地产作为一个短期调控的手段,坚持中长期目标,就是一定要控制住房价,重新提了三个稳。十四五规划就是要高质量发展。 第二个信息点是对中国的经济复苏是满意的。因为二季度经济增长点明显好于预期,所以接下来要回归正常,包括一次性的救助政策、刺激政策等等都会逐渐淡出。今年两会是5月召开的,所以很多财政政策的措施在三季度会表现得比较明显,货币政策在一二季度就开始发力了,所以接下来就要适度宽松了,而不是非常宽松。从这个角度来看,接下来的政策不会像之前这么宽松了。 第三个信息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加速推进改革。包括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的供给。中国政府应该是全球第一个提出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明文写在我们的重要文件上。接下来包括新基建,很多人说新基建就是7类、8类,比较狭义的概念,我认为新基建其实把所有中国传统的商店、制造业,包括传统的业态进行数字化转型改造升级的所有有关基础设施,都可以认为是新基建的范畴。 整个数字化浪潮,中国应该在疫情之后特别凸显了数字化的力量,所以接下来对数字化转型是非常重视的,接下来很多资源,包括财政、新基建都在往这方面投,包括也提到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改革,这些方面一些房地产大佬都已经分析过了。 第四个信息,内循环不是闭门造车。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次没有强调内循环,而是双循环,要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关键。其实双循环是对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复苏超预期这一点我再强调一下,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行长易纲谈到,今年新增贷款目标是20万亿,新增社会融资总额是30万亿,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可以看到今年6月份就是高点,如果按照这样一个目标来看,下半年新增贷款和新增社会融资总量都会明显的下行,增速可能到年底会从现在的社会融资总量大概13.5%要下降到11.5%,新增贷款的增速要从接近13%降到12%左右,所以下半年整个新增贷款速度是往下走的,这一点我觉得跟房地产是密切相关的。 双循环这一块,最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大湾区的金融开放政策,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这些都凸显了中央对双循环相配合,自贸区的政策力度非常大,现在对免税、自由贸易,从股市上反应也非常强烈,跟贸易相关的港口、机场的股价都大涨。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逆全球化的思潮中,中国还是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特别是开放,而且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强调,更进一步地向全世界放开市场。我认为这几年中国经济最乐观的数据就是海外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全世界的直接投资都大幅下降,只有在中国,现在海外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还在上升。 在中美博弈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大幅上升,这个背后就是中国不断放松管制,包括对金融企业,包括海外的保险公司、券商,还有汽车产业。特斯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过去外资只能最多占50%的股份,现在可以提升到百分之百,还有对石油业的放开,外资也可以百分之百占股,所以这两年外资石油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就增加了300亿,所以现在提出双循环是一个很重要的国策。 本文为作者在2020博鳌房地产论坛的演讲。
【编者按】2020年8月26日,中国上海虹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指导、主办的“2020(第三届)年度论坛”即将举行,主题为“浪奔”。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贸格局与秩序重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能否继续“乘风破浪”?重温2018和2019两届年度论坛重量级嘉宾专访或会有部分答案。 在第三届年度论坛举办前,我们特别推出《年度论坛@对话重温》系列。本次推出的是,2018年论坛嘉宾、现任北京清联投资本董事长马力先生。对话时间2018年9月。 以下是马力在2018美好生活新时代下的创新挑战圆桌论坛中的讲话(精选版) 没有创新就很难创业,尤其现在竞争的环境下,创业环境比较残酷。创业四个要素:产品、市场、资金、人才,实际上是互换的关系。实际上最重要的,在创业项目选择上,没有懂得让这个项目赋能。如,通过产业赋能,通过资本赋能,通过政策赋能,如果当你能够通过三种方式赋能情况下,一定会是一个IP。当一个项目能成为产业IP的时候,得到这三种赋能的时候,就一定会起来。所以产业部插上资本得翅膀,永远飞不起来,资本没有产业的支撑终究是泡沫,许多创业者失去这两点,失去一点都很难成功。 美好生活这个创意特别好,因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就能导致人员流失的降低,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就能导致租金成本的降低。由于是成本的构成要素,是不是企业的利润公式就要改写了,企业利润公式应该改写成为“收入-成本”,这个变量就出来了,如果和谐和共享正向的话,就应该是“+”的,如果是反向的话就应该是“-”,这个利润公式等于是让共享和和谐变成一个生产要素。当和谐和共享成为生产要素时,“美好生活”这个概念就不一定只是精神的概念,而是非常深厚物质的概念。
我觉得这次疫情其实是加快了中国新一轮的数字化进程。现在产业数字化,包括对消费者服务、对企业服务。我相信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包括我现在想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经济研究,包括美国已经出现的一些尝试,甚至针对投行的研究报告可以自动生成初稿,进行一些自动的文本挖掘和分析。 感谢王志峰博士的主持,感谢巴教授非常精彩的开场白,他其实已经把很多问题讲得非常精辟,已经给我的演讲做了非常好的铺垫。非常感谢巴教授和王博士的邀请来中国科大参加新金融讲坛,之前我是宏观经济学家,现在主要研究数字经济,怎么把宏观研究数字化的过程,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和汇报。 其实中国互联网世界包括所有科技公司,京东数科这边应该是第一个拥有经济学家的团队。我去年去美国拜访了亚马逊的首席经济学家,他当时跟我说有150名博士毕业的经济学家在他的旗下。现在,我看到最新报道说,亚马逊已经有250名博士毕业的经济学家,他们的团队是非常庞大的。那么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把经济学引入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做研究可能还算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我觉得非常自豪。把传统的我以前在央行的、在投行的一些经济学方法,跟科技手段相结合,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办法,用机器学习的模型来探讨一些经济学的问题,其实这是我非常向往的,而且觉得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觉得这次疫情其实是加快了中国新一轮的数字化进程。现在产业数字化,包括对消费者服务、对企业服务。我相信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包括我现在想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经济研究,包括美国已经出现的一些尝试,甚至针对投行的研究报告可以自动生成初稿,进行一些自动的文本挖掘和分析。数字经济,包括经济数字化、产业数字化等领域,在中国、在全世界来看都方兴未艾。中国政府非常具有前瞻性,第一次把数据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提高到了非常高的位置,我觉得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领先的举动。 现在数字数据越来越成为公认的重要生产要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提高我们日常的劳动生产率,使整个社会更加有效率,更好地服务老百姓,这其实是数字化变革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非常荣幸参加这个讲坛,主要跟大家分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话题是国际经济在疫情下的演变,第二个是疫情对中国经济深远的影响,第三个是疫情倒逼很多新技术加速落地。第四个话题是用我们公司的一些例子,我现在的工作岗位其实从很多方面看是在数字化的最前沿,每天都面临着怎么样把数字化的产品推到市场上去,怎么样更好地服务政府、企业和个人。最后一个话题是关于抗疫的新的产业形态和技术。也非常期待同大家的交流互动。 一、国际经济在疫情下的演变 疫情之初,经济方面大家关心的问题是大萧条是否会再次来临,08-09年金融危机是否会再次来临。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认为大萧条不会重演,用的一些数据来源于我在IMF时做的一些关于美国的研究,外面可能不一定能看到这些数据。我当时说大萧条不会重演,还说资本市场可能会表现得比我们想象中要好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在的货币政策环境、货币制度与大萧条时期完全不同。1929年的时候,大家知道当时货币制度还是金本位制,尽管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但是美国的货币政策是还是非常紧缩的。在凯恩斯之前没有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紧缩、货币政策的紧缩导致了美国严重的通缩。大萧条期间,美国从1929年开始,每年的物价都是下跌10%,这是极其严重的通缩,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自由的或者是可以进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到了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放弃金本位制,开始大规模地注入流动性。而放松货币政策之后,通胀就开始反弹。而此次美联储一开始就进行了极其宽松的QE,不断地印钱。1929年的时候美国接近一半的银行倒闭了,数量接近1万家,所以对经济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而这次疫情到目前为止,美国银行业基本上还是很稳健的,没有任何出现问题的迹象。另外,我刚才提到当时的财政政策也是非常紧缩的,美国的赤字基本上没有增加,即使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财政政策还是非常紧缩的。因为当时奥地利学派认为衰退是很自然的情况,政府不用去管它。这就造成了美国几百万人失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衰退。而这次美国在几天内就推出了2万亿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现在又要再谈1.5万亿的财政刺激,所以财政政策非常宽松,这也是凯恩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推出的宏观经济学,在抗危机、抗大萧条方面还是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当然还有其他的论据,比如说银行保障体系,当时没有银行保障体系,大量的银行倒闭,大量的人失业,而现在都有社会救助,这些都是大大缓解了经济衰退的程度。而我们看中美贸易战,中国对美国出口目前下降了百分之十几,美国对华出口其实也下降了百分之十几,而当时美国大萧条的时候,全球贸易战导致美国的出口下跌百分之八十。现在来看,发生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还是很小,就是中美之间有些贸易战,所以我觉得很多方面跟1929年大萧条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和金融危机对比,疫情期间美国股市跌了30%之后,基本上用了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又反弹回去了。可见资本市场看这次危机,要比08年金融危机要好得多。08-09年当时美国股市大跌,基本上跌了2-3年。而这次跟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是没有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银行业到目前为止都还是很稳健,主要是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目前来看美国出现大范围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因为美联储和财政的救助使金融的恐慌情绪其实都被遏制了。现在主要看实体经济是不是会演变成金融危机,可能要关注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比如说坏账率上行这样一个比较慢的过程,当然政府的很多政策其实已经对冲了它。所以感觉上这次跟08-09年金融危机是完全不同的。基本上现在很少看到恐慌现象,大家也非常看好股票,基本上美国发给老百姓的钱,60%的支票最后都投到股市去了。 所以现在来看,人类在经历危机之后都在学习,美国政府学到了绝对不能像08-09年金融危机时那样让雷曼这样的大投行倒闭,直到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才去救助。美联储基本上在几天内就把08-09年推出的救助政策全部重新拿出来用了,这样是吸取了08年的教训,金融市场就没有出现任何大规模恐慌。而且财政政策也出台得非常及时,不像当时奥巴马上台搞了7000多亿的财政救助计划,还是困难重重的,推出来之后也不知道钱都怎么用出去了。而这次非常直接地给老百姓寄支票,可以领失业救济金等等。 目前来看,资本市场还是相对比较乐观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疫情还在演变,非常令人担心的是现在美国每日新增5万多人的确诊病例,那么这种情况的持续时间越长,对实体经济的压力就越大。这种压力仅仅靠印钱,靠加大财政赤字到底能不能缓解,如果时间拖得过长,会不会有一些其他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关注的。 二、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但是中国的恢复相对来说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快的。大家也看到一季度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增速是-6.8%,说明经济受到了重创,这个数据是从来没看到过的,而且消费在一二月份跌了20%。那么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生产端,5月份工业增加值已经是4.4%的增长了,从生产端其实恢复的还是相对比较快的,但是主要问题是在需求端。需求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下降了2.8%,固定资产投资是下降6.3%,所以整个投资和消费还是负增长,但是我们的生产已经恢复,这说明了什么?现在是供大于求,所以我觉得这是出现通胀下行,包括PPI通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出口其实也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所以三驾马车从需求看,其实都是压力比较大的。当然我相信6月份会更快恢复的,但从总的失衡来看,即生产比较快的恢复跟需求缓慢的恢复之间的矛盾,我觉得接下来是会制约生产端的,因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发现卖不掉,就会变成库存,雇佣的工人其实也都不需要加班了,所以其实对下半年收入的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可能都会逐渐体现出来。我觉得下半年消费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像去年增长7-8%的数据这样,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第一道冲击是生产不能持续,像2月份时这是最严重的。现在生产开始恢复,但是需求没有恢复,而且国内的需求没有恢复的同时,海外的需求是更令人担心的,因为国内毕竟有储蓄,政府还在加快新基建等的投资,地方政府在做专项债发放,但是出口这一侧,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压力。像中国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行业,50%的产值是出口贡献的。现在海外疫情还在继续肆虐,甚至加重,那么海外的需求会下行。这样我们这些出口产品能不能恢复就面临很大的压力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压力,即使疫情到了下半年或明年得到控制,会不会出现产业链的转移?这个也确实对我们有很大影响,因为中国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将近30%。如果一些产业出现转移,边际上都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在另外一个研究上看到,中国的这些产业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份额,其实从15年到19年,大部分有所下降。15-17年发现下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当时没有贸易战,却已经看到了往东南亚方向转移产业的这样一个态势。但到了17-19年,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本来是增长速度挺好的,但因为贸易战其实已经在下行了,主要的替代者是墨西哥。所以产业链转移是已经在发生的事情,疫情会不会加快这个步伐,我觉得要特别关注。 抗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觉得最核心的是对服务业。大家看到线下场景停滞,但是电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和生鲜物流等这些非接触式的经济需求非常旺盛。总的来看,疫情对互联网、对线上业务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因为线下的商店和工厂现在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都要进行线上业务,所以产业数字化、线上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疫情最主要的影响我觉得是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我们分析了10000家企业的财报,包括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和近8000家的新三板公司,发现疫情其实对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们看到A股2000多家民营上市公司当中,它们相对已经算中大型了,但总和净利润同比下降了28.7%。其中只有电子产业的增速不错,因为很多人在家里在线办公,其他还有打游戏等等的需求,这都需要电子设备。除了电子产业外,其他的行业基本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40%的企业一季度已经是亏损。为什么政府各种措施大力救助这些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其实就是看到了疫情对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的重大影响。 那么该怎么办呢?现在我们也明显看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各种各样的对重点困难企业的贷款力度不断加强,银保监会强调不断贷不抽贷,央行也推出各种各样的降成本措施。国务院常委会的好多次会议就是讨论救助民营小微企业,包括财政和货币的各种各样政策。最近大家也看到央行又下调了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其实这都是帮银行降低贷款成本。监管机构在很多方面其实也增加了容忍度,很多的债务的还本付息都延长了,今年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可以申请延期还本,而且结合经营情况,还可以免收罚息。最近非常引人关注的就是金融体系让利1.5万亿给实体经济,我们根据测算,75%将由中小微企业受益。 我因为现在关注金融科技,跟银行方面也有一些交流,现在的政策确实压得很实,包括银保监会刚刚出台了一个具体落实优惠的措施,全年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要占比新增贷款估计40%,这是非常大的比重。下半年我们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会不断加快,这些都是货币政策明显的放松。 但最近风向其实有一点点变化,特别是在陆家嘴论坛上,刘鹤副总理和一行两会的领导,讲到很多救急的措施可能会告一段落了,就是说现在中国经济可能比想象中还有更有韧性,也不需要无限制的像美国一样进行量化宽松。流动性在边际上可能不像前段时间这么放松,因为现在更多担心的是如果流动性太宽松,对房地产市场可能是一个明显的促进,进而推高房价。这是我们要防范的,所以货币政策还是有一些多重的挑战。 最近还有关于货币化财政赤字的讨论。目前主流的观点是中国可能还没到这个地步,常规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财政赤字,让地方政府增发地方建设用债,包括1万亿的特别国债等等,这些都能起到作用。中国还没有到像西方国家一定要用零利率刺激的情形。其实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美国、欧洲,他们现在的货币政策非常宽松,但也没有直接地进行货币化财政赤字,所以我们更没有必要。 中国政府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就是六保,这是底线思维。现在国际形势风起云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个方面来看海外形势还是相对更严峻的,现在有一种提法,就是我们现在要更关注内循环,它的重要性大于外循环了。所以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很大一块是小微企业,所以这一块现在是重中之重。 此外,消费券和新基建这两个政策我觉得特别引人瞩目。消费券我是很支持的,消费券对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有吸引力。在美国发支票,大部分的钱流到股市去;在香港发现金,经过调研,中产以上的人,大部分把这个钱就存在银行里了;而只有发消费券,它只能是消费掉的,发一个月或三个月内失效的消费券,而且它本身是有杠杆的,你拿到100块的消费券,可能要花200块、300块去消费,相当于给你打了很大的折扣,这对低收入人群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所以从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来看,消费券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包括京东也在调研,我们初步看北京的消费券发放已经有非常好的效果。消费券政策接下来我觉得可能还会加大力度。 还有就是新基建政策,新基建的资金来源是非常充分的。我们看到今年要发1.6万亿的新基建的专项债,那么专项债不能用来做土地储备,也不能做棚户区改造,全部要投在交通运输、新器件、公共服务这些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专项债,包括其他的特别国债,新基建的资金来源是有比较充分的保障的。关键是新基建怎么投出去,是不是要引进民营资本跟投,如果这样可以加大杠杆。新基建覆盖的面也越来越广,一开始有一种说法说新基建是7种不同的领域,像5G基站、充电桩之类的设备,但实际上我认为新基建的核心其实就是数字基建。只要是用于把传统的企业和商店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这些投资,我觉得都应该在新基建的范畴内。按这样理解,我们发现新基建的覆盖面是非常广的。所以新基建并不是新瓶装老酒,而是下一代技术产业的基础,帮助中国在第4次产业革命中奠定基础,甚至引领世界的一个重要政策。 我刚才提到了专项债,包括更大的财政投入,资金还是相对比较充裕的。那么现在有一种担心是超前投资。我觉得超前投资只要投的方向对,超前一下问题也不是很大。因为毕竟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要把经济从比较深度的负增长中拉出来,回到正常增长的过程中。08-09年的4万亿政策当时被批评很多,但当时投到了高铁系统上,现在就为我们的基础设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现在全世界都羡慕中国的高铁系统,也对我们的物流电商帮助很大。 三、新冠疫情倒逼新技术加速落地 政府在不断地推出政策红利来鼓励数字科技等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中国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且中国对很多新的消费理念、新的模式都采取了允许进行大胆尝试的政策,这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领域出现了飞速发展。同时,数据保护也非常重要,如何进行保护也很重要。根据欧洲的一份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数据保护过严的话,会对数字经济的很多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是以新基建为主导的。新基建由政府推动,同时很多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也都积极参与其中。新基建是为下一代产业做准备,根据狭义的定义,新基建包括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城市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特高压、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七个行业,而根据广义的定义,新基建则是指整个数字化转型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数字零售、智能城市、智能物流、远程医疗等行业。这些都是非常有前景的业态,需要进行大量投资,而目前经济也需要投资的拉动,因此新基建成为重点领域。 “抗疫”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发展带来机遇,我国也在自上而下地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工信部也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做了很多细致的规划。接下来我们举例说明新技术的应用。第一,大数据“抗疫”。大数据技术的重要作用是把不同的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可以把交通医疗各方面的数据打通,精准摸排相关人员,提前锁定传染源,这对提高政府对疫情的应对能力非常有帮助。精准的大数据可以有效管控疫情的蔓延。第二,5G的应用。因为疫情防控需要,5G应用提前迎来爆发,在火神山医院、金银潭以及协和医院已经开始使用远程会诊方案,并且无人车也在医疗物资配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医救效率。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在这一领域中国有机会成为引领者,因为我国大数据的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有人说数据是新一代的石油,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商业上的精准营销、医疗上的精准诊断。此外,风控也需要大数据的支持。我们可以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进而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给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第四,区块链的应用。区块链能够为医疗、金融、零售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其可追溯的技术特性可被用于电子票据、农产品溯源、慈善物质跟踪等。 四、新冠疫情刺激新业态创新发展 疫情加速了数字科技的应用,推动了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过去很多认为到达天花板的细分领域其实都还有发展的空间,C端流量并未见顶,仍存在大量痛点。例如疫情推动下生鲜电商、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会议等行业的崛起,这些应用不仅为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催生了巨大的企业服务市场,使得数字操作系统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竞争制高点。突破B端市场的产品更需要平台生态支撑,这会促进一大批为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服务的企业的诞生,这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字科技创新。 同时中国正在出台和修订信息数据法规进行个人隐私保护,根据欧洲的经验教训,太严厉的保护会导致很多企业运行困难,因此要平衡好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需要。 疫情促进各个行业新业态的出现。在消费行业,社区零售和“无接触零售”迎来发展契机,在疫情的影响下,小区封闭,线下零售遭遇打击,社区电商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生鲜电商也成为行业风口。此外无人超市、无人货架等也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金融科技行业,疫情使得金融机构对智能化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在疫情发生后,传统的银行柜台、证券公司柜台等线下业务基本停滞,这导致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大幅度提速。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的金融活动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包括线上获客、数字营销、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业务。央行在疫情期间也做了一些创新,如试点远程开户,这极大地便利了线上金融服务的推出。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为金融机构打造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移动中台、开放平台等核心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帮助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个人。中国的大型银行其实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仍需与科技公司合作来获取流量、提高风控水平,从而提高对民众的服务水平。在线上服务、风险管理、场景创新方面,科技公司与银行进行合作的优势已经愈发显现,此外,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金融科技不断催生新生态和新机遇,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金融行业重构,金融科技产业正在迈向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同时科技也会与监管融合形成监管科技。数字化发展措施让金融科技的落地场景越来越多,并且催生了新的业态,如资管科技、保险科技。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的合作深化,我们可以把科技嵌入更多的场景,提高金融科技的使用度。 在消费金融行业,生鲜电商通过跨界消费金融实现业务突围,积累了更多的用户资源,这些用户资源数据可以助力提高风控水平。疫情催生了很多新的业态,包括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线上远程办公,这创造了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反过来为数字化风控等数字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比如,很多科技公司凭借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可以降低消费贷的利率水平,从而做到以更低廉的成本发放贷款。在消费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中,科技企业将“以客户为中心”延展到多元服务场景。各个行业正在加速融合,以挖掘新的场景,促进存量市场加速整合,其中包括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科技公司可以通过输出线上用户洞察、线上运营、实时风控来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而传统银行具有牌照优势,二者结合起来会形成很多创新。 此外,支付行业、智能城市和营销行业也出现了新业态。在支付行业,无接触支付是疫情期间最好的防护,这方面应用在中国是非常广泛的;智能城市也是一个重要领域,疫情反映出交通、运输、政务三位一体式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疫情防控中,还是在今后的公众服务中,智慧政务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营销行业目前呈现线上线下全面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疫情促进数字化营销模式的发展,很多传统的制造业和商店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着力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因为若没有数字化销售渠道,其业务会大受影响。线上线下渠道打通虽会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但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京东的“抗疫”行动与经验 最后我想讲一讲京东在疫情期间的产品创新。比如智能机器人,社区疫情排查工作具有范围广、工作量大、走访易致交叉感染等诸多痛点,而这其中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来完成。智能外呼机器人可用于排查、通知、 回访,开展信息采集工作,此外还有流动人员排查机器人、本地居民排查机器人、特定人群通知机器人、政府工作上报和监督机器人,其背后都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发挥作用。 在智慧城市方面,京东数科给政府、公共机构、企业及个人提供了智能城市操作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社会信用体系协助各地政府支持中小微企业,当企业遇到困难时,系统能够自动识别,使政府注意到这些企业的困难程度,并能够兼顾疫情防范,疫情推动了这套系统的应用和提前布局。 在机场车站、写字楼、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采取非接触方式筛查高温人群成为迫切需求。而智能温感筛查系统可以实现无接触感应、高测温精度、快速测量。另外,无人机配送的需求大大增加。特别是封城封路的时候,无人机运输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新的技术应用,如通过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检测和识别规范戴口罩、不规范戴口罩和未佩戴口罩三类情况,而且识别率可达99%,远程医疗、线上营销,以及运用区块链技术溯源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感谢各位的聆听,我非常期待跟大家一起做一些探讨。 观众互动环节 Q1:您对区块链的前景怎么看? A1:区块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它具有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只要把信息录入进去就没办法改变了。区块链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技术还在突破当中,它的处理速度和效率与中心化节点相比处于弱势,但是可以通过技术更新来改变。当然区块链最重要的用处在于溯源,例如,消费者购买的食品的产地、化肥等数据在生产过程中录入后,基本上以后就不能篡改了,因此消费者能比较放心地知道商品的原材料等信息,且区块链电子票证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纸质票据作假。因此目前区块链已在一些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有待挖掘,所以整体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很多应用方兴未艾。 Q2:在这次疫情中,很多国家的反华情绪升温,请问该如何看待未来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未来是否应该走出去? A2:未来肯定是要继续走出去,虽然目前疫情加剧了去全球化风险,但中国政府始终高举全球化大旗,始终秉承着开放的政策理念。因此如果外部有一些负面的变化,我们不要被它带节奏。例如,瑞幸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但同时今年1-6月份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企业好像有20多家,与去年相比并未出现显著下滑。美国市场是全世界资金最充裕、最复杂、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公司的情况而走向非市场化或非国际化的道路。其实不只有中国公司造假,最近德国的一个明星金融科技企业也被揭露出现造假行为。因此不能因为单个企业改变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意义重大。 Q3:如何看待近些天国内股市的上涨? A3:从国外股市来看,疫情影响下美国股市动荡较大,股市走势和经济发展形势也有些背离,例如前段时间美国股市大涨的同时,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而中国目前来看股市走势和经济形势是一致的,前期受疫情影响,中国股市有下行压力,但小于美国,近期的回升也是比较温和的。 关于股市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经济复苏势头好,很多经济指标都在慢慢的恢复,比如我们之前预测社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可能会由负转正,这可能是中国股市启动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现有的货币政策仍然比较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例如今天(2020.07.03)央行并没有进行逆回购操作,这可能是股市启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Q4: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从GDP指标来看,一是增速远超过美国,二是GDP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规模虽大,但能力不强,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在这一轮新经济的驱动发展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数字化浪潮中突破性很大,甚至在一些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全球前50名的金融科技公司中,中国大概有10家。如果未来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往新经济的方向发展,那么5年或者10年后,中国在新经济的驱动下能否成为引领世界的经济体? A4: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是值得期待的,今年中国的零售额预计将超过美国,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意味着我国的消费水平已经反超美国。现阶段美国跟中国的差别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上,但这次疫情对美国服务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未来中美在服务业上的差距也有望缩小。针对此次产业数字化浪潮也可以举一个对比的例子,亚马逊平台受疫情影响,电商平台只能选购和及时配送部分重要的商品,其他商品配送时间可能需要一周左右,中国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些电商平台也可以保证在12小时以内进行配送,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 关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过去的上市制度较为严格,设立了较高的上市门槛,许多具有潜力的成长性公司由于不满足上市要求而选择在境外上市,比如腾讯等企业。但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提速,例如设立了科创板,科创板的上市审核制度已经在向国外的上市制度靠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朝着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方向进行进一步完善,预计能够为高成长性的科技类公司创造更多的上市机会,为数字化企业在中国的成长提供更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国内投资者也可以共同分享高成长性公司市值增长的红利。 Q5:从国际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互联网巨头与欧美的一些领军企业相比,市值仍相对较低,您觉得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A5:差距主要体现在国际化水平的不同。例如,苹果公司的业务遍布全球各地,而腾讯公司目前业务主要集中于中国市场。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在不断加速国际化进程,并且在海外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虽然目前全球化面临着一些的障碍,包括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利益不同而产生的一些冲突,以及一些国家甚至走在逆全球化的路上,我们依然要坚定地高举全球化旗帜。只要能在一个开放、公平的国际化环境内,中国企业有能力在海外业务拓展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企业的天花板也会越来越高。此外,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差距也是因为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中国经济腾飞不过短短十几年左右,属于后起之秀,而美国从二战后就开始主导全世界,我们还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发展空间非常大。 Q6:在现有的银行支付系统中,能否嵌入区块链技术? A6:要结合具体场景分析区块链是否有应用价值。银行支付系统中的某些环节例如跨境支付是可以应用区块链的,但对于大部分银行而言,有许多支付环节是不需要去中心化的,因为中心化的支付效率会更慢一些,这时候就不需要运用区块链,所以要结合具体场景分析区块链是否有应用价值。 Q7:京东数科在新一轮数字化的改革过程中,是否有搭建具体的金融创新的一些平台? A7:京东数科本身就是一个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并且现在已经从金融科技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包括我在演讲中提到的智慧城市。平台针对金融科技也有多方面的创新,例如风控平台一体化、JT²资管平台等,由于时间缘故无法具体展开。 本文原发于中国科大新金融研究中心
二季度我国GDP增长速度快速反弹,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之所以说情理之中,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我国疫情控制非常成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每天的新增病例已经都是在个位数;第二个原因是政策支持的力度特别大。 为什么又说在意料之外呢,因为全世界在今年的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说是过去的几十年来最糟糕的。像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基本都是在同比-10%以下。所以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之下,在全球疫情三、四、五月份还在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我们国家GDP增长速度能够快速反弹,回到2%以上的水平,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我们国家GDP在二季度快速反弹有几个驱动因素,我认为第一个亮点是在出口方面,出口表现出了非常高的韧性,如果我们环顾我们周边的一些主要出口国,像日本、韩国,他们在过去的几个月的出口增速基本上都是同比-20%、-30%左右的水平。而我们在六月份,出口同比增长速度已经恢复到了0.5%,可以说让全世界都在瞩目。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出口,在目前这样的一个全球形势下面,能够保持这么高的一个韧性,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复工复产做得特别好。而其他的国家还处于可以说是疫情中间,所以对很多产品的需求,一方面比较旺盛,尤其是各方面的医疗物资,还有一些需要再加工的各种产品,比方说电脑、手机,这个时候我们国家庞大的制造业能力就能够向世界各个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物资,所以这既跟我们国内疫情控制比较好有关系,另外一方面,也跟我们国家庞大的制造业,可以说是非常广又非常深的这个产业链,是很有关系的。所以这是第一个亮点,在出口方面。 第二个亮点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这个和我们非常快速及时地,可以说是拉动内需,是非常有关系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到了五月份的时候,同比增长速度已经上升到了11%,可以说是过去几年中最快的。而且基础设施的质量是在优化,这次我们强调了很多新的基建。另外一方面,我认为这次基础设施更加强调了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第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快速恢复增长,再加上我们其他的一些投资恢复增长,实际上也拉动了我们国内的工业生产,比方说像水泥,我们到了五月份的时候,水泥的生产已经同比增长8.6%,在过去的几年也是非常快的一个速度,钢材增速已经恢复到了6.2%,而挖掘机这样一个直接和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相关的工程机械,这样的一些产品呢,在过去的几个月,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60%以上。那么我们再来看发电量,跟我们国家的工业生产和各方面的消费是密切相关的,到了六月份的时候,已经恢复到了6.1%的一个增长。 消费方面得益于纾困政策,也得益于复工复产,使得我国的就业率相对于别的国家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虽然在二月份、三月份有大量的失业人群,但随着复工复产的快速推进,我相信,失业人数在二季度是快速的降低,只有就业保持稳定,经济才能够真正稳定。而就业的稳定也能带动消费的稳定,这样的循环才能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消费方面,实物商品的零售已经基本上恢复到了去年的水平。而网上实物商品的销售同比增长已经超过了11%,相当一部分的服务业转移到了网上,这和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网络教育、网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线上服务的业务发展。 最后在房地产方面,过去这几个月也有非常快速地改善,到了五月份的时候,新房销售已经恢复到了同比增长9.7%。
从每个个体投资者而言,股市上涨是个好事,当然全身而退才重要。交易策略上,当然要上车。退出时机要看疯狂程度。对经济和金融稳定来说,这种国际价值洼地效应很难免,但也要清楚,资金推动型市场贻害无穷,2015股灾殷鉴不远。预测点位很难,也没有意义。不过,可以预见,这一波是外资割散户的韭菜。还有官方媒体鼓吹牛市,有过惨痛的教训。 2 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要坚持从微观上选择投资标的,更要注重基本面。三根阳性真的改变信仰,之前判断的基本面、流动性、估值、上市公司的质量等,在三根阳线之后统统都被抛诸脑后。牛市来了真的那么重要吗?从历史经验上看,就像那个段子说的,在熊市里凭专业能力赚到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了,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流动性的变化,北上资金的增加,同时也一定要坚持原来的市场判断,投资标的的基本面要素,估值、价格、赛道等,有了这样的判断,无论牛市来还是没来,都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媒体一说牛市来了,很多人一怂恿,甚至很多人散布小道消息、所谓的内幕消息,就义无反顾、头脑发热地冲进去,所以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冷静、独立思考,仍然要坚持从微观上选择投资标的,注重投资标的基本面。 3 如果大牛市真的来了,也不建议新手贸然冲进去。有一个比较扎心的问题,如果大牛市真的来了,能保证保持定力不买股票吗?我想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这段时间股市连续上涨,很多人都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准备冲进去。对于成熟的投资者来讲,这无可厚非,从交易策略上来说,当然是该上车的时候要上车,但对于大部分对股市了解不多的新手,我建议还是按捺住自己的心情,按兵不动,因为你可能获得的收益比起风险来讲要小很多。其实包括股票市场投资者在内的各种投资,本质上还是对人性的修炼,也可以说是非常反人性的,如果说在这样一个市场火热的情况之下,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从头学起,至少还有一个成功的开头,如果贸然冲进去,不明就里,甚至听信很多所谓的内幕消息、小道消息,亏钱的概率非常大。 4 普通投资者千万不要加杠杆炒股,风险极其巨大。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绝对不能按照机构的打法去打,因为两者资产规模、风控能力、专业程度等都是不一样的,两者的投资策略一定不一样。股市仍需时间培育:制度建设、法律法规的修订、严格监管、打击造假、实行注册制、去行政化等。而且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股票都不怎么赚钱;股市真正赚钱反倒是经济增速下降、经济质量提升的时候。建议普通投资者在明确宏观趋势后,花力气选择赛道,找好标的,不要一听说牛市来了就急于动手。大部分人投资是赚不到钱的。坚持自己投资,就一定要分散投资,一部分交给机构,一部分买公募基金,一部分买私募基金等。对于可投资产规模不大,又确实按捺不住想去炒股,同时炒股的资金亏损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生活的散户,千万不要加杠杆,加杠杆风险极其巨大。 5 全球格局变化必须关注,当前全球的产业分工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美国,消费市场、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第二类是中国、东南亚国家,成为全球的生产制造基地;第三类是俄罗斯、澳大利亚、中东产油国,提供能源、矿产、粮食、农作物。在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之下,未来可能会发展成一种图景——国内区域大洗牌。举例来说,未来像黑龙江在国内经济格局中的角色可能会特别像国际格局中澳大利亚的角色,陕西会特别像沙特,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则会像美国。 6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提法非常重要,标志着中国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基本遵循加入国际大循环发展的策略。新的提法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强调了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变化的出现有两大原因:一是内部原因。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改变、优化,转变增长动能的攻坚期。尤其是受疫情冲击,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疫情的冲击对我们来讲是长期的,整个投资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要跟疫情长期共存。二是国际层面的变化。当前世界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我们必须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这一转折可能会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7 双循环有四大关键词:统一市场、启动内需、数字经济、产业重构。其中,统一市场是基础,启动内需是动力,数字经济是提升,产业重构和区域洗牌是结果。首先,统一市场。如果要启动内需,我们肯定是要来一轮比当年加入WTO前实现国内市场统一更大的举措。国内市场虽然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广度、深度都值得挖掘,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区域之间的障碍,其中有法律法规、监管、交通、物流、社保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统一市场的建立是新经济格局形成的基础。其次,启动内需。启动内需核心是深入推进和落实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其中包含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大数据。启动内需核心是要释放生产要素的活力。只有生产要素的活力释放出来,内需才能起来。现在启动内需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无论是经济减速还是疫情的冲击,都导致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时启动内需显得非常紧迫。第三,数字经济。“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是提升和升维,即升维竞争、换道超车。数字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即所谓的“新基建”,这是每个城市都避不开的。对每个城市来说,它的要义在于要抢抓机遇,走在前面,最好先人一步。京沪线、京广线可能比其他城市更有先机。身处一些中小城市的领导和企业家,可能要想办法避免虹吸效应。第四,产业重构。产业重构和区域布局会出现区域洗牌的结果,就像高铁导致的城市之间相对地位发生变化,产业链重新布局,两者是一个道理。未来会如何?说实话我也很难完整想象。就像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很难想象互联网会发展成为现在的状态。但今天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对于前二十年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讲,这是升维竞争、换道超车的绝好机会。“新基建”、数字经济提供了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既然开车追不上,那就改直升飞机。 8 “新基建”推进的四大有利因素。首先,从政策上来讲比较友好,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加码,上至中央下到各个部委都在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是很好的一个背景。传统“铁公基”的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增长的弹性越来越小,即获得一定GDP增长所需要的债务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急需转换增长的动力。因此在政策或国家支持层面,应该也是不遗余力的。第二,现实需求比较强劲。因为“新基建”不仅是短期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实际上是一个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目前据很多机构测算,“新基建”的经济效应投资回报率很高,尤其是科技类的新基建对GDP的拉动非常明显。第三,补短板、惠民生的要求,特别是“新基建”中,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要。疫情之后,完善公共卫生系统,提升应急能力,补充升级医疗器械设备和医疗信息化等都亟待提升。第四,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新基建”非常符合这一方向。 9 发展“新基建”有两大抓手。一是“通”,即信息的互联互通,这相当于传统基建的交通。我们看到很多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布局5G基站、终端、工业互联网等。对于投资机构来讲,赛道没有问题,但是究竟谁能跑出来?这是投资机构要去考虑的。二是“数”,即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在金融行业一些新型银行已经能够使用大数据做很多传统银行做不了的事情,大数据无处不在。这时一些原来相对落后的地方,反而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因为很多发达地区并不适合建设大数据中心或基站,一些相对落后地区则能够享受到这个趋势的红利。 10 改善营商环境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切入。从宏观上看,主要涉及到治理问题,即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从中观上看,主要涉及到监管管理问题。管在涉及到部分行业的管理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白纸黑字抵不过一个电话”。此外,窗口指导也非常普遍,有的窗口指导是不是有必要值得讨论。从微观上看,主要涉及到服务和成本的问题。以企业服务为例,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来一些科技类企业,但由于这类企业投资周期比较长,科技转化成产品的周期比较长,时间一长,部分地方政府对此无法接受,会提出把原来承诺的地或其他给那些税收规模大,收税见效快的企业。这类问题也是提升改善营商环境需要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