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奇安信披露的公告显示,公司与海兰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海南合作推广海底IDC(数据中心)。 同日,记者从公司获悉,在之江实验室“关于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攻防对抗基础平台、高逼真燃煤火力发电厂微缩装置、试验场态势感知子系统项目”采购中,奇安信集团旗下网神公司全部中标。 此外,在近期刚刚闭幕的北京网络安全大会上,玉溪市与奇安信宣布共同开启“数字玉溪——补天”活动,共同构建网络安全良性生态;同样在此次活动上,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公开表示,奇安信将为北京冬奥筹备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如今的忙碌与成就,奇安信已经用了6年的时间去奋斗。 6岁“隐形冠军”驰骋网安市场 2014年,网络安全行业经历了标志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心脏滴血”漏洞、破壳漏洞先后曝光,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互联网软件、网站等不能保证用户通过互联网传递、存储信息的安全。 奇安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这一年,我创办了奇安信,目标是创新研发新一代企业级网络安全产品、技术和服务。”齐向东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奇安信诞生之时,我国网安市场上已不乏提前布局者。随着网络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成立6年的奇安信逐渐发展为国内网络安全行业的领军企业,产品覆盖大多数中央政府部门、直属企业和银行。 直至今日,尽管奇安信在公众视野中颇为低调,但却是行业内公认的的“隐形冠军”企业。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度、2018年度及2019年度,奇安信营业收入分别为8.21亿元、18.16亿元和31.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5.98%,成为近年来业内成长最快企业之一。 2016年9月,奇安信正式从三六零剥离;2020年5月11日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受理,6月23日过会,7月22日敲钟上市,终于圆梦资本市场。 谈起选择科创板上市的理由,奇安信方面对记者表示,随着科创板取消盈利门槛等一系列改革,以成长性和持续性经营能力为核心参考指标的IPO方式走上前台。奇安信截至目前还未盈利,过去三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5.40亿元、8.18亿元和10.47亿元,换来了公司368项专利,另有超过850项专利申请正在审核中,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遥遥领先。 “而此次募资57亿元,将投入基于未来网络形态的安全攻防系统建设,涵盖了网络安全行业多个重点和前沿领域。”齐向东说,“正是科创板,把上市的标准从持续性盈利能力改为持续性经营能力,才让我们这些拥有核心技术和技术转化周期较长的优秀企业成功上市,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做大做强。公司在终端安全、大数据态势感知、物联网安全等新兴领域及‘新赛道’上进行了重点布局,抢占了市场先机,增强了盈利能力。这次在科创板发行上市,是奇安信发展的新起点。” 展望20年网安风口 站在新的起点上,奇安信将驶向何方? 从近期奇安信方面公开披露的发展动态来看,不难发现,奇安信在新的赛道上已经扬帆起航。 日前,奇安信在公告中谈及与海兰信的合作,称双方将开展绿色数据中心(海底IDC)在海南自贸港的示范应用及产业推广,助力实现自贸港数据安全自由流动,并通过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等技术、服务,结合海南省区位、环境、市场等优势,聚焦海南及周边省市、海域对海洋监测、海上通信、海上定位等业务市场开拓和区域数据服务模式的探索,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和双方互利共赢。 其中,奇安信负责参与海底大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服务保障;参与绿色(海底)大数据中心示范项目的设计策划、论证以及后续应用推广。 据海兰信方面介绍,海底IDC具有建设快,施工周期短的特点,海底IDC从制造到投入正常使用的周期仅需90天左右,而传统IDC需要2-3年;其次,金融、互联网流媒体内容、游戏等行业对网络延迟的要求极为苛刻,部署在沿海地区的海底IDC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传输的延迟,增强最终用户的体验;最后,基于海底IDC上述的节水省电特点,使其本身天然具有“节能环保”的特征,建设审批过程中有很大优势。 在奇安信方面看来,与海兰信在海底IDC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公司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全方位信息安全防护的服务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在绿色大数据中心创新业务的落地,实现公司在海南省自贸港总体方案中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业务布局。“本次协议的签署符合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奇安信方面强调。 事实上,无论是布局海底IDC还是护航冬奥会,这些对于奇安信而言或许仅是个开始。 “5G、新基建、数字化转型,让网络安全场景进入多元化发展期,网络安全技术进入升级换代转折期,网络安全需求也进入了爆炸式增长期,形成了创新的网络安全技术产品新赛道”。齐向东告诉记者,此次奇安信顺利募资57.2亿元,超募了27.1%,将全部投入到新赛道的相关项目中。 “这个风口至少会持续二十年。”齐向东强调。
从原有的装备业务切入到数据业务,完成从制造业到互联网行业的转变,从项目化销售模式转为市场化销售模式,如今,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兰信”)基于在海洋科技领域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通过海底IDC(数据中心)打开了海兰信业务的天花板,再次在资本市场踏上了新的征程。 为进一步探讨海底IDC新思路、新理念,近期,海兰信动作频频。8月15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绿色数据中心(海底IDC)高峰论坛”上,正式对外发布了海底IDC解决方案。 据海兰信方面介绍,海底IDC是在“新基建”背景下,根据陆海统筹、集约用海需求,综合利用前沿海洋工程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形成的,具备节能减排、多能互补优势,建立在海底一定深度的标准化、模块化、高密度、绿色节能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IDC(数据中心)作为承载数字经济的基石,受益于新基建政策推动,业务端景气度持续上行。尤其是中国一线城市多集中在沿海,对数据中心需求最为迫切,在沿海地区建设海底IDC,潜在的发展空间巨大,需求或迎来大爆发。 一组数据或许能够说明中国IDC市场的发展迅猛。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IDC服务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中国IDC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354亿美元,2017-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1%。 “公司深耕海洋产业近二十年,对一些海底工程技术难题,如海底容器的腐蚀问题、抗水压问题,密封性问题等,都具有多种成熟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公司收购了深圳欧特海洋后,公司在深海装备的线缆接驳技术、施工布放经验、载人常压潜水、以海底配电和控制模块(输变电装置)与海底不间断电源系统为核心形成的深海电站综合解决方案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海兰信国际团队专家解释称,“因为海底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可靠的水下装备工程施工经验尤为重要,非短期内可学习复制。” 由此可见,海底IDC不仅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也具有极高的经验壁垒。海兰信方面预计,短期内国内不存在竞争对手。 此外,在商业化应用上,海兰信集团副总裁徐坦表示,“海底IDC具备低能耗、低成本、低延时、省资源、多能互补、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以及建设周期短并可模块化生产的优势,相对于陆上IDC拥有更高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徐坦解释称,“一方面,可以保障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符合节能环保的政策需求,减少电量使用和淡水浪费。所以,建设海底IDC是有其必要性的。” 为了打通IDC产业链,进一步推进海底IDC建设在海南先行先试,服务于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兰信还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海南有限公司、联想(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以及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针对建设与布局海底IDC制定了5年规划。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启动选址、施缆、安装调试等前期准备工作,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对海底IDC进行近一年的运营与设备测试,2022下半年开始,向政府、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逐步推广,2023下半年年实现海底IDC的全面商用与推广。”徐坦透露,“未来5年内,在中国近海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地方政府、金融、企业、互联网用户,全面建设系列海底IDC项目。” “海底IDC是海兰信第一次开发完全市场化的业务。”海兰信方面表示,“公司目前销售的产品主要包括军品和民品,这两类产品基本属于对公或对军的项目化销售模式,项目化销售模式易受政策环境变化、计划执行进度、项目差异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公司业务增长的不确定性。而海底IDC面向国内千亿元级别的市场容量和行业高景气度,加之海底IDC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使海底IDC成为完全市场化的销售模式,或导致对公司的估值模型发生彻底改变。”
民以食为天,餐饮很惊艳! 8月11日,国内餐饮龙头海底捞表现抢眼,开盘后迅速走高,临近午间涨幅一度超过15%,此后有所回落,最终收于42.75港元/股,涨幅为12.95%。 同样表现抢眼的还有海底捞系的另一家公司——颐海国际,其高开高走,午后涨幅一度扩大至近10%,最终收于104.5港元/股,涨幅为4.5%。 需要指出的是,海底捞、颐海国际今天双双创下新高,截至收盘时,市值分别达到2266亿港元、1094亿港元。 考虑到持股比例,仅在今天一天,张勇家族身价就暴涨超210亿港元,约合191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海底捞、颐海国际今年都表现抢眼,算上今天大涨,海底捞今年上涨37.13%,颐海国际更是强劲,年内上涨129.41%。 详情请扫二维码↓
7月23日晚,呷哺呷哺公告称,预计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9%,预计录得净亏损约2亿-3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1.64亿元。 公告称,亏损主要由于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中央及各地政府陆续实施的防疫措施以及消费场所限制。该集团逾30%的门店位于湖北省及北京市等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对其自1月以来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自2020年1月24日起,呷哺呷哺内地的大部分门店暂停营业,后逐步恢复。呷哺呷哺表示,疫情也影响到其新门店的开业时间。 而2019年起,呷哺呷哺的净利润便开始下降。年报显示,呷哺呷哺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60.30亿元,同比增加27.4%;归属股东应占利润总额2.88亿元,同比减少37.7%。同时,其流动资产净值由2018年底的10.45亿元人民币减少至2019年的2.93亿元。 彼时,呷哺呷哺表示,主要由于租赁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变化及预付卡产生的合约负债增加所致。 同样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此前,港股上市餐饮企业海底捞和九毛九也发布了上半年盈利预警。 海底捞率先发布盈利预警,称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约20%,后补充发布上半年亏损额介于9亿至10亿元人民币之间。 这也是海底捞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期亏损的情况。2017-2019年,海底捞中期净利润分别为4.25亿元、6.46亿元和9.11亿元。 自今年1月26日起,海底捞暂停中国大陆地区门店营业,随后于2月2日宣布延长门店暂停营业的时间。直到3月12日,大陆地区门店才逐步恢复营业。 而海底捞公布的全年开店计划显示,在2019年末全国768家店面的基础上,预计今年上半年新开门店超90家,全年门店数量有望达到1000家。这意味着2020全年,海底捞将净开232家门店。进一步增加了其亏损数额。 九毛九也于近日发布了盈利预警,预计今年上半年总营收较2019年同期减少约23%。补充公告显示,其预计亏损净额不超过1.2亿元,而2019年同期盈利1.02亿元。 截至发稿,呷哺呷哺报7.91港元/股。海底捞报35.3港元,九毛九报12.74港元。
今天你吃火锅了吗? 疫情时期难得的一口美味,或许让人心怀期待,嘴角上扬。 但火锅界的“一哥”海底捞也许就笑不出来了。 日前,海底捞发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警,业绩由盈转亏,遭遇滑铁卢。 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公司置身于餐饮行业之中自然是无法独善其身。 根据公告,公司预计2020年上半年收入较2019年同期下降约20%,较2019年同期录得约9.11亿元的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预期公司于该期间将录得净亏损。 “由于疫情的爆发,以及各国、地区随后实施的防疫措施及消费场所限制,对公司自2020年1月以来的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集团自2020年1月26日至3月12日自愿暂停位于中国大陆所有的门店营业。”——官方公告 资源来源:官方公告 或受到盈利预警的负面刺激,截止到收盘,海底捞股价为36.00港元,跌幅2.57%,最新总市值为1908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 显而易见,随着名为新冠疫情的暴风依旧喧嚣而上,包含火锅在内的餐饮行业的经营境遇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1-5月全国餐饮收入11346亿元,同比下降36.5%;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2434亿元,同比下降33.9%。 “由于疫情的影响,海底捞门店从1月26日停业至2月15日陆续从外送业务开始陆续恢复,整体关店时间约为15天左右,对海底捞造成的净利润损失保守估计超过5亿元。”——公开数据 近一年我国餐饮行业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长城证券 疫情期间门店面临的主要困难情况 数据来源:长城证券 在特殊时期,关门大吉、亏损频现等窘态对餐饮业已不是稀奇事。 因此,海底捞的亏损也或在预期之中,而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比起对业绩预期的起伏,或许将眼光放在其内生价值上才是王道。 餐饮界的一枝独秀 都说民以食为天,而在其中,中国人一定是最会吃的民族,且没有之一。由古至今,通过人民的点滴智慧以及勤劳双手制作发明的美食数不胜数。 其中,从古代的“击钟列鼎”而食,到如今的社交属性尽显的分享,火锅不断彰显着强烈的存在感。 尽管疫情对这一细分行业的打击不是一星半点,但长期来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再加上新零售、外卖之风不断吹起,火锅业态发展依旧较为强劲,存有一片盈利蓝海。目前在我国餐饮行业之中火锅市占率第一,2019年其市场规模达到5304亿元,占比13.9%。 “火锅行业每平米营收高达 2.63 万元,快餐次之为 2.5 万元,而正餐仅为 1.02万元。同时营业额增速上火锅以24.7%的增速位列首位。在净利率方面,火锅达到11.8%,同样高于其他三种餐饮类型。”——《2018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数据报告》 我国整体餐饮以及火锅市场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同时,凭借其口味丰富,且具备个性化、社交属性等重要属性,火锅在菜系众多且地域差异明显的中餐市场上脱颖而出,成为不少企业杀入餐饮业的首选竞争赛道。 尤其是基于其准入门槛低,易于标准化经营与规模扩张,却具备高利润率的特点,市场竞争只有更炽热,而没有最炽热,越来越多的火锅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 然而,当市场格局高度分散之时,相对于单体性质的家庭手工作坊,率先实现标准化、连锁化的企业可以先行尝到甜头,更容易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 海底捞的“消极泡沫” 从2012年起开启标准化之路后,海底捞便当了这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在消费升级之下,人们体验的不是火锅而是服务,这也便是入局火锅市场的企业的竞争发力点所在。 海底捞的客户基础形成模式 资料来源:长城证券 而以海底捞为首的火锅连锁品牌便开始凭借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自身对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把控,开始显出自身的竞争力,发散出一定的口碑效应。 海底捞供应链关联企业 资料来源:长城证券 “我们最强的地方其实是供应链。如果去看看我们的中央厨房和配送中心,你就会震撼,我不敢说全世界最好,但绝对全世界一流。”——张勇 近三年火锅业榜单排名变化 资料来源:长城证券 然而,随着海底捞进入加速扩张期,或将无法好好平衡单店收入和门店扩张这两样重要指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瓶颈来得很快。 回顾其上一年的财报,可以发现,随着“网红效应”不断被稀释,扩容门店带来一定程度的供过于求,经营成本“不堪重负”(财务费用0.9亿元,同比增长432.5%),单店收入开始走下坡路,进而或拖累利润增长也是无法避免的。 海底捞门店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2019年海底捞新开餐厅308家,总门店数达到768家,但海底捞整体同店日均销售增长1.6%,同比下滑6.2%,其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同店销售增长率均显出下滑之势,后期靠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中国大陆以外的城市的同店销售增长率的增长才将这一劣势有所消化。 海底捞同店销售增长率情况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与此同时,海底捞的翻台率也显出颓势,一线城市由5.1下滑至4.7,二线城市由5.3下滑至4.9,三线及以下城市由4.8下滑至4.7,中国大陆以外的餐厅翻台率也从5.0下滑至4.8。 数据来源:官方公告 海底捞翻台率情况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除此之外,在海底捞面临大型餐饮品牌的普遍痛症之时,即便是已成为行业龙头的它也“犯过糊涂”。 今年上半年餐饮界的一大“趣闻”不外乎是海底捞一度被“骂”上了热搜。 图片来源:微博 随着国内疫情的趋于平稳,考虑到疫情和成本上涨,海底捞调整了部分菜品价格,整体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6%,且在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 这一做法显然激起了民愤,毕竟在大众看来,无论是什么理由,海底捞可谓是打了自己的脸一巴掌,毕竟其创始人张勇曾引用"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一句话——“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喜欢的商品做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越便宜它就对企业的发展更有利。” 头部企业继续引领行业 而上述的涨价争议也或将为其敲响了警钟。 尽管海底捞目前坐稳火锅行业龙头的宝座,但其市占率依旧不高,仅占4%,尤其随着“后浪”的出现,其危机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当人们不再为其买账之时,当人们对其的“网红气质”腻了之后,如何继续乘着餐饮连锁化的快车,通过加固自身渠道、产品、品牌优势,适当结合创新技术去提升门店效率,加强品牌拓展才是关键。 火锅行业CR5情况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从长期来看,拨开疫情带来的阴霾,作为内需的主要动力,餐饮行业在经过了新一轮的洗牌之后,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届时,龙头依旧会凭借积累出来的护城河优势领先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业绩确定性以及成长空间。 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多数券商较为看好海底捞作为行业龙头所具备的长期性成长逻辑的原因。 公司归母利润以及净利率情况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结语 基于疫情的突发,餐饮业还需要对其带来的重创进行一定的消化,上半年的成绩一般来说都并不会多好看。而排除疫情这一风险因素,在后疫情时期,头部企业依旧会为市场投资者带来理性选择下的信心建树。 对于身为龙头标的的海底捞而言,一边是迈开扩张脚步,积极开设新的门店,继续实行“走出去”战略,一边是疫情的不确定性加剧经营重压,运营成本亟待进一步优化。 火锅界的扛把子承受的压力不小,但在中长期来说,市场对其还是有所期待的。
4月27日宣布更换CFO后,当天,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又通过公司内部邮件,宣布接班人计划。对于海底捞一连两波操作,市场纷纷开启解读模式。 启动内部选人机制 4月27日,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一封内部信曝光,信中提到,张勇将在10至15年内退休,启动10-15年的接班人计划。 海底捞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选拔机制面向公司所有员工开放,在公司已经开始实施的PK制、工分制、预算制基础上,让员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磨砺,也包括内部创业的方式,实现赛马机制。 据介绍,领导人才接班选拔计划是一项10至15年的长期计划。 张勇称,除施永宏、苟轶群、杨小丽以外的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参与领导者接班计划。张勇在公司内部邮件中提及,上述三人不能接班的原因时表示,“上述三人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唯一的原因就是太贵了,对未来的董事会来讲,性价比确实不高”。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3人均为海底捞创始团队成员,张勇夫妇1994年和施永宏夫妇一起创办海底捞火锅,杨小丽和苟轶群分别在1995年和1999年加入海底捞,目前张勇担任海底捞董事长,施永宏任执行董事,杨小丽为首席运营官,苟轶群为决策委员。 是炒作还是资本的推动 对于突然公开的接班人计划,前宅食送CEO、餐饮老板内参副总裁穆杨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海底捞的接班人计划并不为过。“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一个健全的企业一定是金字塔管理结构,就算他再扁平,一定会有高层、中层和中低层来支撑,这是一个人力资源体系完善的企业应该考虑的事情。其次,海底捞是家族企业,好处是管理执行力比较强,但是不排除第二代、第三代(家族接班人)志向不在餐饮领域,比如比尔盖茨和微软帝国这样的先例。” 穆杨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上市企业,海底捞必须保证投资人的投资能够得到持续的回报,这是证券的本质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或者是董事会一定会有所要求,怎样能保证海底捞持续的创造价值?因此,海底捞必须有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是说永远只能听老板一个人的,这样是不够健全的。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张勇的这一做法不排除炒作的成分。 “从未来的角度,十到十五年张勇才退休,现在去做这块工作有些为时过早,但是如果从整个核心团队的激励与黏性效应以及升级角度来说,这一做法没有错。结合疫情的影响与整体团队的相对老化,张勇在短期内进行团队调整与激励是有这个必要的,所以他现在提出这个接班人计划既是具有长远的打算,也有出于眼前的一些出发点考虑。”朱丹蓬表示,海底捞前段时间涨价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海底捞擅长炒作,因此个人认为海底捞在这个时间段释放此消息有通过炒作转移视线的嫌疑。 还有观点认为,接班人选拔计划更像是张勇为自己退出海底捞做铺垫。“海底捞在融资及上市的时候,便会要求企业创始人及创始人团队就职公司的年限、婚姻等,比如10年不允许离开公司,所以我认为10-15年有可能是张勇与别人签订的协议,为自己退出海底捞作准备。”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融资会对经营稳定性有所要求,但不会绝对捆绑某一个人,因为全部风险是集中在一个人很危险。“基本上上市公司的接班人计划成功率都较低,接班人要么受限要么难以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宣布接班人计划当天,海底捞发布公告称,佟晓峰已提呈辞任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联席公司秘书及授权代表换人,由其他人接任。 对于佟晓峰辞任原因,海底捞称辞职系家庭原因。 但是沈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海底捞的角度来说,会把团队的调整作为高管替代规划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