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王蓓蓓)5月30日晚上七点半,新华网与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推出的投资者教育公益节目《国民财富大讲堂》第二十三期播出。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和CWM50高级研究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这个主题进行了精彩解读。 该节目在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新浪、腾讯、百度和哔哩哔哩等平台播出。数据显示,当日观看直播的网友超过308万,受到很多业内人士及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初步进展 2020年是人民币国际化启动的第11个年头,在各方推动下,人民币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国际定价地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不过与主导货币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张岸元分析称,目前全球已有70多家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略有提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美元占已分配外汇储备的61.55%,欧元占20.07%,日元占5.62%,英镑占4.5%。全球人民币储备规模为2196.19亿美元,占已分配外汇储备总额的2.01%,仅次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居第5位。这是IMF自2016年开始公布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的最高水平。 数据还显示,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恢复增长,人民币连续8年成为我国第二大对外支付结算货币。十年前,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排名第35名,金额比重不足0.3%。截至2020年3月末,人民币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占全球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比重为1.85%,排名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及日元。离岸市场75%的收付发生在香港地区。 整体来看,国际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国际化的终极标志,当前除了国内市场具有绝对定价权的部分商品外,原油、黄金等人民币报价国际影响还较小,人民币定价也在艰难破冰中。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新挑战和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的11年历程确确实实做了很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张明表示,过去十年来,央行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鼓励中国和境外企业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使用本币来结算,再就是大力发展香港、新加坡、伦敦、巴黎等为代表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则有一些新的策略:第一是大力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原油期货市场,成果显著;第二是从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等方面,不断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向外国机构投资者开放的步伐;第三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对人民币的真实需求。 得益于上述的努力和成效,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不错的机遇,他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疫情之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增长差在拉大而非缩小,对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在增强。第二点是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这也有助于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当然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也不可忽视,主要是还需不断加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疫情之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尚需观察等。 而对于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张明认为目标的制定应该更加务实,希望十年以后人民币能够超越英镑和日元,稳居全球第三国际货币,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整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涉及政治经济、金融市场运行惯性、其他主导货币发行国货币政策、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等诸多方面因素,人民币国际化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管涛称,当前虽然人民币已经成为国际化货币,但是在国际货币体系里占比还是较为有限的。具体来看,中国经济和贸易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比为10%左右,但是在国际支付外汇储备里占比则非常小,这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不过从货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美国经济领先英国经济时间很长,但是美元取代英镑还是等了很久,因此这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增长。 对于人民币未来的国际化前景,他表示不仅要持续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还要为给人民币的跨境流通使用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等多重因素。在管涛看来,中国经济是非常有韧性的,疫情过后率先复工复产实现复苏,再就是当前中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增加本土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程度,这对外国投资者也是较有吸引力的。另外,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将走得更远的重要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发生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多新变化,全球很多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超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张岸元表示,当前在很多发达经济体大多负利率的背景下,全球资金普遍希望人民币计价资产能为其提供正收益,人民币进一步发挥国际储备和投资功能面临新的契机。 张岸元建议,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可以有新的考虑和抓手,首先是通过维持利差推动国际化不可取,最终要靠发展资本市场;第二是推动本币跨境贸易结算要有新做法,例如,优先满足对方国家用人民币支付的抗疫物资需求,同时按较市场汇率优惠的价格结算等;第三是境外存量不良债权可做人民币转换,海外美元存量债务的人民币转换,或许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第四是重新考虑新技术在国际化中的应用场景。 《国民财富大讲堂》是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新华网联合推出的投资者教育公益云课堂。节目每周两期,在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新浪、腾讯、百度、哔哩哔哩等平台同步播出。该节目立足高端,先后邀请了管涛、刘国恩、邢自强、金李、陈道富、刘元春、李迅雷、鲁政委、田轩、霍华德·马克斯、聂庆平、陆挺、刘尚希、祝宝良、甘犁、陈兴动、周延礼、唐涯、王忠民、高善文、鞠建东、刘守英、张铮、黄益平、连平、朱海斌等国内顶尖经济界大咖,为广大观众解读疫情下的经济走向和财富管理,深受专业观众追捧。播出至今,已经成为经济界和金融界最受关注的节目之一。节目也得到了监管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的高度评价。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不断增强,投融资货币功能持续深化,储备货币功能逐渐显现,计价货币功能进一步实现突破,人民币继续保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报告》表示,2019年全年人民币国际使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经常项目收付金额同比增长,货物贸易由净汇出转为净汇入,服务贸易收付金额增幅较大,服务贸易和收益汇出净额扩大;二是金融市场开放不断加深,资本项目收付占跨境人民币收付的比例不断提高,其中证券投资增长显著,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吸引外资净流入金额居首位;三是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贬有升、 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证券投资成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增长的主要力量。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表示,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主场驱动期,下一步,应继续提升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要把贸易和投资相关的实体经济真实需求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超八成外贸企业以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主要币种 去年,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资本流出压力较大、人民币汇率前升后贬双向波动的背景下,人民币跨境收付保持了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 净流入3606亿元,2018年净流入为1544亿元。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金额的比重为38.1%,创历史新高,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经常项目收付方面,2019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6.04万亿元,同比增长18.2%。 人民银行对外贸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2019年以来,外贸企业参与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积极性较高,截至2019年四季度,84.6%的企业选择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主要币种。从企业选择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驱动因素上看,2019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许多企业选择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此外,结算流程简便、降低结算成本、便利企业财务核算与资金管理也是企业选择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取得积极进展。去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理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2.73万亿元,同比增长32%。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钟红建议,我国应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在贸易层面、投融资领域继续推进人民币的使用。鄂志寰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有望在“一带一路”沿线和部分新兴市场实现更大突破。 证券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增长近五成 资本项目收付方面,2019年,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3.62万亿元,同比增长26.7%,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跨境融资收付金额分别占资本项目收付金额的20%、70%和7%。其中,证券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9.51万亿元,同比增长49.1%, 净流入6219亿元。 2019年,中国债券和股票相继被纳入国际主要指数。《报告》认为,这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认可,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国际投资者与中国经济合作共赢。截至2019年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6.4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境内金融市场股票和债券成为境外主体增配人民币资产的主要品种。 今年以来,境外投资者继续增持人民币资产。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末,外资持有中国A股股票余额已达到3684亿美元,外资持有的中国债券余额达到3691亿美元,债券持有额是2016年外资持有额的三倍。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认为,外资对人民币金融资产兴趣浓厚,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中国是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二是A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估值偏低;三是中国资本市场规模较大;四是近年来扩大金融开放各项举措效果显现。肖钢建议,下一步要加快金融市场要素改革,稳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央票在港发行常态化助推离岸市场发展 《报告》指出,2019年,离岸人民币市场保持健康平稳发展,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市场联动增强,人民币产品体系趋于成熟,投资行为趋于理性。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和基金互认机制不断优化,离岸与在岸之间人民币的双向流通机制不断完善,对境内的投资不断增长。 2019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回暖。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11月以来,人民银行逐步建立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的常态机制。截至2020年3月末,香港人民币央行票据余额为800亿元,包括3个月、6个月、1年等多个期限品种。从历次央行票据发行情况看,均受到国际投资者欢迎,市场认购踊跃,即使在今年3月份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央行票据的认购倍数也超过3倍,反映了境外投资者看好人民币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报告》表示,香港人民币央行票据的稳定持续发行,有利于丰富香港市场高信用等级人民币投资产品系列和人民币流动性管理工具,满足离岸市场投资者需求,完善离岸人民币收益率曲线,促进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发展,带动其他发行主体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鄂志寰认为,应继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体系,让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协调发展、有效协作,双轮驱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应继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强人民币国际清算和结算网络基础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夯实基础。钟红表示,需要进一步健全人民币国际循环路径,使得通过贸易与直接投资流出的人民币保值增值、沉淀转化。 四大举措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未来十年,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弱于日元和英镑的境内外工商企业合计占受访境内外工商企业的80%,这一比例较2018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3个百分点,是2016年以来的四连升,并创下2013年首次市场调查以来的新高。 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贸易、金融及经济的背景下,人民币跨境使用仍保持韧性并呈现增长。“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驱动下水到渠成的过程。”《报告》提到,未来将继续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坚持市场化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是坚持市场驱动。探索推进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消除境内外限制人民币使用的障碍,为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可兑换货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继续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和股票。三是引导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提升人民币可自由使用水平,促进离岸与在岸市场良性互动、深度整合。四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机制。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做好逆周期调节,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题:《连平:七大举措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步伐》 作者 连平(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即将步入“十四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未来一个时期可采取七方面针对性举措加以实质性地推进。 举措一:依托“一带一路”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空间 “一带一路”合作已经使人民币国际化在境外信贷发展、基础设施投融资、大宗商品定价和电子商务计价结算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民币投融资职能逐步得到了增强。未来政府相关部门需适时做好沿线国家政治、经济、金融市场的风险评估和预警,积极引导与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投资和信贷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本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利益和投资安全,为“一带一路”上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保驾护航。 举措二:协同推进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 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性制度安排。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不能仅靠经常账户项下的跨境使用,还需要通过资本账户进行更为便捷的跨境流动,发展人民币交易职能和国际储备职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是决定资本账户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的重要因素,进而也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金融市场需要继续扩大规模并拓展深度,尤其是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需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和推进国外投资者积极参与境内人民币资产投资。 举措三:拓展人民币货币计价和储备货币职能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最主要的成果体现在与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有关方面,金融领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尚待提升。人民币最终能否成为与美元和欧元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方面的表现十分关键。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是推动人民币实现计价功能和储备功能的重要抓手。未来既要发挥中国规模庞大的优势,推广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现货;还要发展期货市场,进一步扩大石油等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在结算和投资职能的基础上,拓展各国储备需求;创新适合国外央行配置的人民币固定收益资产,满足国外央行对资产多样性和平滑期限结构的需求。 举措四:发展和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体系 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需要在全球形成一个统一、具有深度和较高流动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的网络和体系。目前人民币离岸中心主要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周边地区,未来可考虑在南欧、中亚、中东等地区和金融市场发达、影响力相对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布局新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继续完善离岸人民币的合法充实和回流机制,创新吸引投资者的人民币计价离岸金融产品,加强对离岸资金流动和衍生品交易的监测,密切人民币离岸与在岸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和业务往来,探索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管理机制。 举措五:构建和完善系统性的银行全球经营网络 从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来看,本国银行体系在全球的拓展,为这个国家的货币在全球布局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平台。境内的商业银行及其境外分支机构共同推进借贷业务是发展人民币借贷职能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通过借贷业务,提供支付结算等方面的服务,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落地。可支持大型国有银行及部分有条件的中型银行做好国际化发展规划,与本土企业走出去相呼应,将银行国际化发展纳入中国金融发展战略中,有序地加以实施。商业银行作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可在投融资资金配置、信息交互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加强与国外银行在人民币支付清算、资金拆放和报价做市等方面的业务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资本输出提供更完善的配套银行服务。 举措六:稳步地、较大幅增加黄金储备 尽管近年来中国央行不断增持,黄金储备占总的国际储备比重仅为3.6%,与中国可观的外汇储备、庞大的GDP总量和贸易投资总量等所产生的需求相比显然不匹配。与美国和欧元区等经济体相比,中国黄金储备的规模和比重也偏低。考虑到人民币要成为与美元和欧元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未来外汇储备增长会较为平稳,中国黄金储备比重至少应提高到20%。黄金储备规模和占比的增加将为人民币国际信用和国际清偿力的增强带来实质性的支持,有助于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效的信用保障。 举措七:夯实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规模不断扩大,传统清算模式在效率方面的不足逐渐显现。如报文兼容性出现问题导致收付款不能被识别、需要借助第三方银行层级较多、受时间限制常常不能当日结算等。为了满足市场主体对人民币跨境资金清算、结算安全高效的要求,中国央行构建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目前已推出了第二期,这相当于修建了人民币国际化高速公路。要扩大CIPS的全球影响力,需要丰富系统功能和产品类别,完善报文系统;还需要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市场体系。未来上海应扩大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互联互通,将CIPS的使用推广到更多地区。 连平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会上,在15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各国贸易部长签署了RCEP协定。这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了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请他分享对RCEP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洞见。 中国一带一路网:RCEP的签署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哪些影响? 管涛: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签约国总人口大概占了全球的30%,GDP占了30%,区域内贸易也占了全球贸易额的30%。如果根据RCEP的关税减让协议,能够把我们的关税水平大幅降低的话,肯定能够促进东盟十国还有中日韩,再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这十五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那么这为人民币的使用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基础。 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采取的政策是对本外币“一视同仁”:只要是用外汇能做的业务,基本上人民币也可以做了。接下来应该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被接受和认可的过程。 下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在这方面需要缓慢培育市场,而RCEP的签署就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 中国一带一路网: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怎样的联系? 管涛: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中国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也采取了很多包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样的务实措施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包括投融资,都是快于平均水平的。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人民币用在中国和这些沿线国家之间的一些经贸活动中,应该是更加顺其自然了。 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更加积极地推动互联互通,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将有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这个过程是由易到难的。因为人民币国际化起点比较低,所以培育使用人民币的国际市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货币是越使用交易成本就越低、流动性越好,所以这方面的工作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逐步推进。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有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当地货币是不可兑换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交易的。所以实际上人民币和这些货币较难形成稳定连续的汇率,这对我们管理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的汇率风险敞口带来一定挑战。 中国一带一路网:未来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管涛:RCEP的签署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更多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政府之间可以开展更多合作,为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创造更好的条件。比方说使用货币互换协议来为境外的人民币流通提供流动性支持。我们已经跟三十多个国家的央行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超过3万多亿元,这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从企业角度看,目前人民币的流动性比较差,一部分是因为产品不够丰富。这就需要企业、机构,特别是一些金融中介机构来积极介入,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一些产品,来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如果我们企业的产品有竞争力,它就有议价权,实际上就可以在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贸易时,推荐使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 另外,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助推了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就能形成一个闭环。比方说,过去国际市场认为人民币没地方用,但现在国内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开放了,那么境外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像股票通、债券通这些渠道在境内买人民币资产。这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闭环:境外投资者有人民币的收入,同时也有购买人民币资产的支出。所以近年来,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方面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应该说是更加友好。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会上,在15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各国贸易部长签署了RCEP协定。这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了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请他分享对RCEP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洞见。 中国一带一路网:RCEP的签署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哪些影响? 管涛: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签约国总人口大概占了全球的30%,GDP占了30%,区域内贸易也占了全球贸易额的30%。如果根据RCEP的关税减让协议,能够把我们的关税水平大幅降低的话,肯定能够促进东盟十国还有中日韩,再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这十五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那么这为人民币的使用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基础。 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采取的政策是对本外币“一视同仁”:只要是用外汇能做的业务,基本上人民币也可以做了。接下来应该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被接受和认可的过程。 下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在这方面需要缓慢培育市场,而RCEP的签署就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 中国一带一路网: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怎样的联系? 管涛: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中国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也采取了很多包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样的务实措施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包括投融资,都是快于平均水平的。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人民币用在中国和这些沿线国家之间的一些经贸活动中,应该是更加顺其自然了。 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更加积极地推动互联互通,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将有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这个过程是由易到难的。因为人民币国际化起点比较低,所以培育使用人民币的国际市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货币是越使用交易成本就越低、流动性越好,所以这方面的工作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逐步推进。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有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当地货币是不可兑换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交易的。所以实际上人民币和这些货币较难形成稳定连续的汇率,这对我们管理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的汇率风险敞口带来一定挑战。 中国一带一路网:未来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管涛:RCEP的签署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更多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政府之间可以开展更多合作,为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创造更好的条件。比方说使用货币互换协议来为境外的人民币流通提供流动性支持。我们已经跟三十多个国家的央行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超过3万多亿元,这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从企业角度看,目前人民币的流动性比较差,一部分是因为产品不够丰富。这就需要企业、机构,特别是一些金融中介机构来积极介入,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一些产品,来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如果我们企业的产品有竞争力,它就有议价权,实际上就可以在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贸易时,推荐使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 另外,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助推了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就能形成一个闭环。比方说,过去国际市场认为人民币没地方用,但现在国内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开放了,那么境外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像股票通、债券通这些渠道在境内买人民币资产。这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闭环:境外投资者有人民币的收入,同时也有购买人民币资产的支出。所以近年来,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方面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应该说是更加友好。 本文原发于中国一带一路网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推动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也面临着更好机遇。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番起伏,截至9月初,过去三个月时间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4%。随着近期人民币的持续走强,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强的背后成因、人民币变化趋势对于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等相关一系列问题均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对此,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9月13日举办了主题为“当前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与机制完善”的研讨会。会上,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结合当前内外环境形势,做了题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打造经济双循环的重要支柱”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紧迫性增强 今天的发言重点分析一下人民币国际化在目前的内外环境下,对中国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意义。今年以来,面对全球局势的巨大变化,决策层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发展方向,力求做大做活国内市场、并继续坚持开放以促进产业链持续升级。在我看来,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需着力打造两大支柱:在实体经济层面,支柱是新型城市化,保持产业链齐全;而在金融体系层面,支柱则是人民币国际化,保证资金和金融畅通。双支柱齐头并进,才能确保在逆全球化的外部格局下保持经济发展。 中国自2005年便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旨在长期提升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当前,这一改革的紧迫性增强,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尽管全球疫情当中,中国贸易顺差受益于强劲出口而有所增加,但中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压低国民储蓄率,中国经常账户出现结构性赤字,虽将迟到,但不会缺席。我们预计,2022年开始,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将逐步减少,并于2025年步入赤字时代,这意味着届时中国将成为一个资本进口国,人民币资产国际化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确保资本来源的必由之路。 其次,进入2020年后,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突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保障中国资本流入、减少融资风险,实现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的重要性。随着中美在科技、安全、金融等诸多领域展开竞争,面对美元在全球金融和支付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未雨绸缪,以保证资本流动的畅通性,减少国际融资和支付风险。 最后,在当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推动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也面临着更好机遇。 具体来看,2015年,由于产能过剩、杠杆率较高等结构性经济问题,汇改后一段时间内曾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然而, 2016年后,决策层提出了更清晰的三支柱框架(金融防风险控杠杆攻坚战,资本市场改革开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过去数年的结构调整,中国的金融体系已变得更加透明和稳健。人民币国际化得以继续扬帆进取:今年,中国涉外交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15年的峰值;同时,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也超过了2%,为2015年的2倍。 与此同时,本轮全球疫情冲击下,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的空前政策刺激政策易放难收,譬如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已经官宣改弦更张,其极低利率和宽松环境可能维系至2024年。在未来全球超低利率的环境下,中国当前保持了常态化的货币政策,人民币主权资产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对于长线投资者和外汇储备管理者,颇具吸引力,为人民币资产的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良机。 综上所述,我认为人民币资产国际化的步伐将加快,未来的政策可能更加聚焦在扩大金融开放,深化国内改革,以及拓展人民币的使用范围。 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路线 第一,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以资本市场改革吸引外国投资。股市方面,中国政府自2019年起已经开启了相关改革,未来将继续加快A股纳入全球指数,扩大沪深港通覆盖范围,推出“ETF通”“新股通”,扩大融资融券交易范围以及加快全国养老基金入市;中期来看,政府可能进一步放宽上市标准、交易价格限制、对冲和衍生品交易规则,以及扩大养老金入市规模。债市方面,近期央行、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又联合起草了《关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为境外债券投资者简化了申请流程并统一了准入管理。预计中国将推出更多的改革措施,如加强保护债权人权利,提高国际评级机构对国内市场的覆盖,并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金融市场也将更加开放,包括QFII监管放松(如增加投资范围),增加外资券商/资管公司牌照发放,以及向特定银行发放投行/资管业务牌照。 第二,通过国内改革提升生产率,为投资者创造回报机会。面临逆全球化风险,中国提出了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发展方向。这当中,重要的支柱是旨在促进生产率的城市化2.0改革,以都市圈城市化和数字城市的结合为特点,增强大城市群的人口、资源配置集聚效应。此外,还通过包括建立海南免税岛等措施,加大开放,促使每年接近万亿人民币的中国居民海外消费回流国内。我们的研究显示,在向多极化世界的转型过程中,预计中国企业界依然会涌现较多的“地区冠军”,相反,部分敏感产业的跨国巨头将面临更高的成本以及逐渐萎缩的潜在市场,成为逆全球化输家。一言以蔽之,实体经济的改革将为人民币资产提供后盾。 第三,通过汇率逐步市场化以及在涉外交易鼓励人民币结算,来拓展人民币的使用范围。预计可能以下几个方面齐头并进:第一,鼓励更多的跨境支付通过央行数字货币结算,由目前国内市场小额支付测试最终扩展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加拿大和新加坡、香港和泰国已经独立开始进行电子货币跨境支付测试,其中部分展示了数字货币在提高效率及减少结算风险方面的优越性。全球在数字货币领域的深入合作将使在SWIFT系统之外进行跨境支付成为潜在可能。第二,通过将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与其他国家支付系统增强连接。一些欧洲银行已经接入了中国CIPS系统,中国和欧元区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合作空间依然较大。第三,与主要贸易伙伴签订更多的货币互换协议。 第四,为妥善应对资本流入流出的波动性,监管层对居民和非居民、长期投资者和短线投资者,做出比较明确的监管区分,提早地出台更加透明的监管法规。在这一过程中,汇率机制的改革,基本上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为逐步减少干预,更多地让市场来决定,奠定了基础。 以上的改革路线图如能继续实施,且考虑到主要经济体的宽松政策易放难收,全球超低利率的环境下,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率背靠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生产率增长、以及常态化的货币政策,对于全球长线投资者颇具多元化配置的吸引力。我预计,今年中国吸引到的证券(债券加上股票)资本流入将达到1,500亿美元。2021~2030年均资本净流入将可能达到2,000亿~3,000亿美元,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在疫情后的多极世界迈向快车道,最终促使全球货币体系趋于多元化,预计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有望于2030年达到5%-10%之间,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也为中国在人口老龄化、储蓄下降的挑战下,实现新型城市化、产业链自主升级,提供坚实的资金与货币保障。以上便是我对于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体系下,人民币国际化所扮演的支柱作用的思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下称“报告”),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市场交易、国际储备、央行合作等十个方面系统回顾人民币国际化十周年所取得的成就,分析我国促进贸易便利化、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预期管理的货币政策和改革措施。 从2019年全年来看,人民币国际使用呈现出经常项目收付金额同比增长、金融市场开放不断加深、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等特点。 “伴随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进一步深化,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地位显著提升,货币国际功能不断拓展和强化,彰显新兴国际货币的市场魅力。整体而言,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表示。 持有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大大提升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末,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9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主体持债规模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7%;中国股票市场市值59.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主体持有股票市值2.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2%。 报告指出,国际重要金融指数吸纳中国债券和A股,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认可,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国际投资者与中国经济合作共赢。 “中国经济较高的增长率支撑了较高的投资回报,吸引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这样评价称。 目前,全球三大国际主流指数全部纳入中国A股。2019年4月,彭博将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2019年9月,摩根大通将中国政府债券纳入摩根大通旗舰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纳入工作从2020年2月28日开始,分10个月完成;2019年3月,明晟公司宣布将提高中国A股在MSCI全球指数中的权重,分三阶段将纳入因子由5%增加至20%,并于2019年11月将中国A股中盘股纳入MSCI指数;2019年6月,富时罗素正式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2019年9月,标普道琼斯将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全球基准指数。 涂永红认为,我国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外汇储备充裕等因素作用下,人民币有望保持稳定且有序升值。“双重获利大大提升了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相信境外机构配置中国债券和股票的力度会持续上升。” 涂永红表示,近几年,人民银行持续推动我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融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形成了以直接入市和互联互通机制为基础的多渠道双向开放框架。比如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基金互认等制度安排,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和投资偏好。 报告强调,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完善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 建议提高贸易投资中人民币使用占比 “我们需要看到,现在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和我国的GDP占世界大约16%的份额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这种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给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更大的突破、更快的发展、更高的水平。”鞠建东称。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金融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在2019年取得了不菲成就:国际支付功能不断增强,跨境投融资功能持续深化,计价功能有所突破,储备功能逐渐显现,人民币外汇交易日益活跃,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别是今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贸易、金融及经济的背景下,人民币跨境使用仍保持韧性并呈现增长。 但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地位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迫切需求这两个角度来讲,人民币国际化依然任重道远。 报告指出,将坚持市场驱动。探索推进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消除境内外限制人民币使用的障碍,为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可兑换货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继续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另外,引导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提升人民币可自由使用水平,促进离岸与在岸市场良性互动、深度整合;此外,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做好逆周期调节,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保持定力,稳扎稳打。 基于此,涂永红建议,提高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中的使用占比。人民币国际化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市场主体在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的需求。未来,应继续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通过电子商务、进博会等平台,鼓励贸易企业更多使用人民币;运用产业链价值链优势,巩固并扩大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计价结算;逐步消除限制人民币使用的障碍,不断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鞠建东认为,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良性改革和健康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应当着力推进四方面工作。 首先,保持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的稳定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最重要的基本面支撑,保障人民币崛起的原始动力;其次,深化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开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的效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快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着力构建一个规模较大、运行效率较高、市场交易机制完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人民币安全资产市场,内生扩大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使用范围。 此外,鞠建东建议对外汇储备的资产组合进行优化,改善现有组合中美元储备占比过高的问题,首先降低贸易结算中美元份额,而后降低银行体系的美元化程度,最终降低央行因最后贷款人角色所必须持有的美元储备。 另外,对系统性风险保持足够重视,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下,保留对资本流动、汇率市场的必要调控手段,以应对不利冲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持续性,实现国家和人民财富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