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随着区块链技术逐渐脱虚向实,央行数字货币开始试点并逐步落地,数字经济发展正持续向好。就在刚刚,香港证监会更是在虚拟资产金融监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创新:原则性批准了大中华区第一张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 2020年8月21日晚,亚洲领先的数字资产及金融科技公司BC科技集团(863.HK)发布公告,宣布旗下OSL 平台在2019年11月7日向SFC(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提交的在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框架下的第1类(证券交易)及第7类(自动化交易服务)牌照申请已原则性获批。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市场持续增长,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渐行渐近,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曾经被“妖魔化”的加密货币正在迅速接轨传统金融市场。 如何解读香港证监会此次的政策突破?对于香港数字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其中会产生哪些机会?笔者在此试图分析一二。 一、香港数字经济或将驶入快车道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今年,在全球经济政策都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加密货币不断受到投资者们的追捧,其总市值已经由年初的1870亿美元上涨到3600亿美元,接近翻倍。 (加密货币总市值及成交量,图表来源:TradingView) 从道富银行、Paul Tudor-Jones、渣打银行、摩根大通、富达、德意志交易所集团、野村和ING等大型金融机构传出的消息及它们在数字资产方面的参与程度,预计数字资产还会进一步爆发,并进一步迎来更多机构的参与。富达数字资产(Fidelity Digital Assets)在今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与一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美国机构投资者认可数字资产的吸引力。在面向近800个美国和欧洲的机构投资者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有36%的机构投资者目前已投资了数字资产,60%认为数字资产应在其投资组合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数字资产发展过程中总是不乏争议,尤其是在监管方面,更一直是加数字资产发展的“阿克琉斯之踵”。其中数字货币交易所跑路、被盗事件屡见不鲜,让投资者们损失惨重。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不仅让数字资产投资者们在选择交易所时愈发谨慎,希望政府实行监管的呼声也愈发高涨。 为了保护投资者,促进数字资产市场的有序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发行了相关的数字资产交易牌照。目前已经颁布过数字资产交易所相关牌照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瑞士、泰国、加拿大、菲律宾等。 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其监管与金融创新也一直走在世界前沿,也很早就开始了数字资产牌照方面的探索。2018年11月1日香港证监会公告,针对数字货币交易所,香港证监会拟在沙盒计划中实验监管相关平台,若实验成功将会对加密货币交易所发放牌照。2019年11月6日,香港证监会发布《有关虚拟资产期货合约的警告》和《立场书: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表示将向符合《证券及期货条例》所界定的从事属于受监管活动的主体审批和颁发牌照。 此次原则上批准OSL牌照申请,表明数字货币交易所的监管沙盒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也意味着今后投资者在获牌照的交易所内交易数字货币的合法性。有序的监管是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一部分,预计香港针对数字资产行业的监管会继续不断地探索,并出台更多更有效的监管政策,为香港数字资产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不知不觉中证监会此举可能会打开香港在另一个万亿级别市场的探索。 二、STO——数字货币脱虚向实的桥梁 香港的虚拟资产牌照包含了“证券型代币”的交易资格。证券型代币也称为“STO”(Securities tokens Offering),指的在可以在区块链上确权并“碎片化交易”的真实资产。最近几年国际上最多见的STO资产是房地产资产,所以我们以此为例:STO的优势在于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方便跨境结算,利用智能合约进行自动化交易等等。STO把资产碎片化的功能同时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门槛,能让散户参与一些高价值资产(比如摩天大楼,酒店等)的投资,获取收益。未来世界里的全球化房地产投资布局,将是你我可以在家里足不出户完成的大业;甚至于大型财团花了几代人完成的产业布局,通过STO可以轻松在几分钟内迅速完成。这也是反全球化热潮中的一件技术创举。 这些独特的魅力也让STO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Elevated Returns、BTG Pactual、Alliance Investments等全球大型金融投资机构已经宣布了价值几十亿美元资产的STO。就香港本地市场来言,香港是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市场之一,居高不下的房价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如果STO可以降低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门槛,让年轻人可以轻松的“逐步上车”或是允许香港年轻人可以把较高的收入投资在全球房地产收益最高的地区,会不会因此舒缓生活的压力呢?当然,STO的应用不止于房地产,对于任何不易分割的资产,比如收藏品,知识产权,公司债劵,个人未来的收益等等,STO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当然正因STO的市场更大,对交易平台的监管与安全性的要求也更高。所以本次获取牌照的数字资产交易所OSL,可能是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三、OSL在数字资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OSL是香港上市公司BC科技集团(863.HK)旗下的数字资产交易所。作为第一个向香港证监会提交数字资产牌照申请的平台,能获得SFC的原则上批准并不容易。根据SFC要求,持牌交易所需要具备冷热钱包保险,客户资产隔离,银行标准的开户审查流程,反洗黑钱措施,维持市场秩序及其他多项极其严紧的监管要求。而SFC仅向符合资质的企业发放牌照。 是什么样的创业者会选择这么早开始布局合规数字交易所呢?公司三个联合创始人Ken Lo,Hugh Madden,Dave Chapman,在早前采访中分享过三人在14年通过一个数字货币的网络博客相识,在香港一个茶餐厅里见面后一见如故,然后决定一起创业的历程。当时三人均在香港的跨国银行里就职,一位是汇丰期货交易系统的首席架构官,一位是汇丰投行的期货交易高层,另一位是加拿大银行的市场营销总监。在2014年开始研究数字货币,并决定开始艰苦的创业历程对养尊处优的外企高管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但是他们在大企业长期就职的经验,恰恰是他们在“战国初期”的数组货币领域里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最大助力。 OSL在过去几年里,在数字货币行业整体合规化的路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资产托管的安全性上,OSL与英国最大的保险经纪公司Aon共同推出世界第一个军事级别的数字货币保险托管服务;在财务审计上,公司是数字货币行业里第一个聘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在AML(反洗钱)及数字资产交易的透明度上,BC科技集团能够对加密资产的来源和去向进行追踪,配合监管部们更高效的防止洗钱等非法行动。 而在数字资产业务上,OSL也是目前亚洲顶尖的数字资产平台之一,主要业务包括数字资产交易经纪业务、交易所、托管及软件及服务(SaaS)。 2020年3月3日,公司成功推出数字资产电子交易平台OSL Exchange。和市场上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相比,OSL Exchange可处理每秒数以十万次的交易,以高度加密的资金库,热钱包、冷钱包以及科学的管理构架来确保数字资产的安全。 OSL的实力也获得了众多大型金融投资机构的认可。世界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富达资本便是OSL的投资者之一。曾经多次联手腾讯,阿里的香港知名投资人高振顺先生在公司董事会里担任董事职位。 OSL的业绩也正在稳健增长。公司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显示,截止2020年6月30日,OSL数字资产平台业务实现收入6,110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上升47%。 此次申请牌照原则上获批则进一步加深了OSL在数字资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一份数字资产交易所风险报告披露,在被分析的216家数字资产交易所中,只有14%的交易所被确认已获得相关监管部门发放的合法牌照。而一旦正式获得牌照,OSL将更容易获得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助其数字资产业务在下半年进一步发展。 结语 在全球疫情正在长趋势地阻滞世界经济的大背景,数字经济已经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香港证监会此举将极大推动香港数字经济的发展。而对于BC科技集团来说,牌照申请获得SFC原则上批准是一个好的开始,一旦牌照正式下发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亚洲金融科技平台的领先地位,也将对中国的数字资产交易起到示范效应。 中国商务部近日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其中公布了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期待已久的数字人民币或许即将落地。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窗口,香港必将在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香港证监会此举或是表明,对于数字人民币,香港已经准备好了,OSL也是。 正跑步入场数字时代的香港,是否通过数字经济打通现实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连接?值得我们期待。
8月14日有传闻称,蚂蚁集团在重庆申请的消费金融牌照,目前除了个别细节没有最终明确,已经进入到最后决定性阶段,很有希望于今年在重庆拿下继小米之后的第二张消费金融牌照。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在小米消金拿到筹建批复后不久,蚂蚁集团准备设立的这一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在通过猎头低调招募人才。 蚂蚁金服是一家成立于2004年10月,总部位于中国杭州市的小微金融集团,创始人为马云、井贤栋、胡晓明;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了中金祺智投资、太平洋人寿、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马来西亚国库控股等机构的投资。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和蚂蚁金服在业务上有不同程度竞争关系的公司包括京东数科、度小满金融、 Stripe等。 2018年2月,也就是在网络小贷牌照停批,以及“141号 重庆可谓是蚂蚁集团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宝地。蚂蚁集团在2011年和2013年分别在重庆成立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拿下两张网络小贷牌照。 业内人士多认为,重庆拥有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目前重庆已经诞生马上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两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亦有百度、美团、滴滴、京东、众安、永辉、海尔、苏宁等巨头企业已经在重庆拿到网络小贷牌照。 毫无疑问,若此张消费金融牌照入手,其消费金融业务还将释放更强劲增长力。
特斯拉正式挺进国内保险市场了! 天眼查信息显示,近日,特斯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下称特斯拉保险经纪)注册成立。这意味着,特斯拉的保险“作战图”从美国拓展到了中国。 实际上,早在特斯拉之前,上汽、广汽、一汽、东风和通用汽车等大型汽车厂商已成立了保险类子公司,服务自身的汽车生态。 市场关心的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特斯拉成功拿下保险经纪牌照后,将如何反哺广大新能源车主和自身业态?大家期盼已久的新能源专属车险,是否有望率先在特斯拉“开花”? 详情请扫二维码↓
上海免税牌照争夺战进入关键期。 “上海免税牌照一共两块,参与竞争的本地百货企业不少,很多本地国企进入了申请环节,目前为止应该有一些已经出局了,因为免税商品经营资质审批流程比较严格。”一位知悉上海免税牌照的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 自百联股份宣布免税牌照正在申请后,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上海市政府多方筛选后,向上递交免税品经营资质申请,其中包含绿地控股。记者就此致电绿地控股总裁办,对方并未否认,只称一切以公告为准。 事实上,免税牌照早在二级市场打开了想象空间,自王府井宣布获免税牌照以来,股价涨幅超过100%。而拥有唯一一张全国免税牌照的中国中免,已经成为公募基金抱团的热门大牛股之一。 多家本地国企集中“抢筹”稀缺上海免税牌照 一张稀缺的免税牌照带来的商业利益,不只是二级市场上的涨停板。争夺免税牌照,正成为数十家有百货商业业态国企的准动作。 在上海,除了百联股份,徐家汇、新世界等也成为免税牌照争夺的重要参与方,鄂武商也在公开平台回复称正在申请免税牌照。 对于免税牌照申请传闻,新世界董秘王文华并未否认。“如果有确切消息,我们会第一时间公告的。”王文华对记者称。 与鄂武商经营业态相似的百联股份,其业务范围涵盖更广,包含综合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等。 7月6日,百联公告控股股东百联集团已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尽管百联在公告中指出免税牌照能否获批存在不确定性,但二级市场立即给出正面反馈。自7月6日起,百联连续5日涨停。 相比百联,绿地则是依靠其在商贸产业上的综合实力,得到竞争免税牌照申请的入场券。 以房地产和大基建为主业的绿地,在大金融、大消费等领域早有布局。进口贸易,是绿地“大消费”战略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年末,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简称绿地贸易港)组建成立,其前身为成立于2005年的上海绿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绿地贸易港旨在于开拓国际贸易、终端零售、商业运营、商贸物流领域,围绕进口全产业链布局,打造成为中国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首个绿地贸易港项目位于上海虹桥,被政府认定为进博会常年交易服务平台。 该项目内还有上海首个保税展示展销场所,合作伙伴包括日本最大免税店企业日本Laox株式会社、全球知名钻石商以色列罗德曼珠宝公司、全球榴莲供应商马来西亚林篷岸种植集团等。 除已有的上海绿地贸易港项目,绿地正在向天津、成都、武汉、西安、济南、哈尔滨等国内重要区域落地贸易港。 不过,绿地控股内部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绿地目前正在推动布局海南贸易港,不出意外的话,大概率是能获取海南免税牌照的。 免税成长边界打开 二级市场估值引遐想 国海证券在研报中称,按照2019年中国人境外消费奢侈品总额计算,市内免税空间可接近6000亿元,再叠加考虑年复合增速5%-7%,市内免税销售空间会进一步增长。 “若海南岛免税销售额在国内占比达到50%,则根据前述海南岛免税市场空间1000亿元倒推国内免税销售额市场空间可达到2000亿元,若离境市内免税店政策快速落地,则预计国内免税销售额市场空间会更大,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免税经营参与者打开充分的增长空间。”国海证券在研报中分析。 事实上,国内免税采用国企专营牌照管理,主要有口岸免税店、市内免税店、离岛免税店、外交人员免税店等。不同免税牌照对应不同的经营权限和范围。 在王府井之前,国内拥有免税牌照的企业只有7家,分别为中免集团、日上免税行、深免集团、珠免集团、海免集团、中出服和中侨免,上述7家企业市场格局稳定。 其中,中免具有免税全牌照,可以经营机场、口岸免税店、离岛免税店,市内免税店等。2019年,中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5%,地位稳固,有垄断之势。 今年6月王府井获得的免税牌照,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继海南离岛免税政策之后,第一次正式批准新的免税牌照,这是免税资质审批迎来重大突破。不同的是,王府井主营百货零售,与历史资质企业的主营业务完全不同,国家对免税资质审批条件和方向可能转向出境市内免税店,打开免税竞争蓝海。 另外,近几年我国免税政策也在走向宽松。出入境口岸、离岛、市内等各类免税店的经营政策在大幅放宽。今年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开始落地执行,被市场解读为免税行业的垄断局面有望在海南率先打破。 火爆的免税牌照背后,除了市场资金疯狂追捧,每一张免税牌照能产生的收益随着资质不同,差别也较大。 “像中国中免,它的牌照是全国性的,一张牌照能带来的净利润几乎是几十亿元,按照市盈率去推算估值,二级市场想象空间很大。事实上,论收益贡献而言,一线城市的免税牌照带来的经济效应远超过其他城市,所以一线城市的免税牌照价值稀缺性明显。”上海易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副总监王永远对记者评价道。 “如果绿地控股能顺利拿到免税牌照,且是上海区域的,按照全国免税牌照带来收益除以一定的比例,能带来的净利润也是可观的,在估值上就不能单纯按照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去计算了,未来的想象空间是极大的。”杭州恒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徐明对记者分析道。 “照目前的进程来看,在免税牌照申请上,绿地控股应该是比百联更有优势,上海几家竞争的国企中,有一些已经确定出局。”上述知情人士对记者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免税品的经营属于国家授权特定机构专营的业务,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须经财政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的审核批准,已经不是上海市政府层面就能决定拍板的决策。
近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就《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新规’)及相关配套规则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新规拟适当放宽“一参一控”限制,允许同一主体同时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机构。 分析人士认为,新规明确要优化公募牌照制度,加强股权管理。一是统一各类机构准入标准;二是拉平公募持牌机构监管安排。这些对券商资管是一大利好,按照修订后的公募牌照制度,部分大型券商可以“一参一控一持牌”,实现集团化运营的大布局。 “我们已向证监局递交了公募资格的申请材料,只待监管政策正式落地,就能被受理了。之前卡在‘一参一控’的问题上,反复沟通了好多轮,已经等太久啦!”一家头部券商资管机构旗下的产品负责人高兴地说。据记者了解,这家头部券商资管机构在今年已经调整了部分组织架构,配合公募化的转型方向,其旗下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进程也居于同类产品的前列。 另有券商资管业务人士透露,公司正积极讨论如何推进公募化,第一步大概率将设立独立的资管子公司,而后再申请公募牌照。 券商资管子公司目前仅有十余家,一些头部券商受困于“一参一控”限制而缺席。接下来,随着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的放开,除了部分头部券商,新成立资管子公司的中小券商也在摩拳擦掌。 比如今年刚刚获批的德邦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就正在紧锣密鼓地作开业准备。“申请公募牌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将为公司大集合产品的后续改造铺平道路。”德邦资管相关人士表示。 一家大型券商的资管业务人士也表示,在未来拥有公募牌照后,公司旗下大集合产品的规范化改造将更为顺畅。他预计,随着更多优质券商资管加入公募行列,绩优产品的公募化将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
从海南免税岛到免税店、从企业到市场,免税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疫情之下,日韩免税店由曾经“会下金蛋的鹅”变成了如今的“烫手山芋”。与之相反,国内的免税生意却迎来了高潮。伴随着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落地,朋友圈里出现了这样的刷屏:“集美们,近期飞海南,iPhone便宜2000+、还有卡地亚、宝格丽约起来”。这是近几个月活跃起来的“海南代购”群体,他们晒出免税店人满为患的小视频,戏称再也不用去香港了,海南才是新的免税购物天堂。同样火爆的还有资本市场。免税概念一飞冲天,喜提免税牌照的王府井,3个月内最高暴涨近600%,无疑是A股市场最靓的仔。在一片欢呼声中,有人信心满满,认为国内免税业的“黄金十年”即将到来。那么,日韩免税市场的辉煌能否成为中国免税店的明天?政策松绑,免税概念一飞冲天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于6月29日发布离岛免税新政策,规定自7月1日起,离岛旅客每人每年的免税额度从3万提升到10万,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规定,还新增手机、平板等七大类免税商品。对于国内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免税市场而言,这等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政策效应释放,市场立即兴奋了起来。这波“王炸”催生了一群海代,他们密集地出现在朋友圈和各大购物平台。虽遭海关打击,但在商家默许的情况下,代购圈依旧一片繁荣。免税新政第一天,三亚免税店外的队伍长度是往日的两倍多,很多爆款眨眼间被抢购一空。国际航班收入锐减的机组人员、受疫情影响无法出境代购的全职买手、一直迟迟未返校的大学生,都是海代群体的主力军。“海免直邮”、“日上直邮”正在代替日韩直邮。据海关总署消息:今年7月1日至31日,海南省4家离岛免税店共实现免税销售额约25亿元,人均消费5527元,同比分别增长240%和82%。单价超过8000元的免税品销售额约为7亿元,购买人次3.8万,同比分别增长503%和339%;单价超过8000元的免税销售额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5.6%提高到今年的27.7%,与今年6月相比,也提高了10.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离岛免税购物新政不仅激发了旅客购物热情,也使客单价大幅提升。在政策和市场的加持下,资本市场中的免税概念股也集体狂欢。海南离岛免税细则出台至今,凯撒旅业、中国中免、海航基础等相关概念掀起涨停潮。免税龙头企业中国中免的股价更是屡创新高,涨幅已近四倍,总市值近4300亿元。而在王府井公告获得免税牌照后,拉开了国内百货公司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的帷幕。有免税牌照的公司或者与之深度合作的公司更是在资本市场掀起了新一轮的狂欢。海南旅投有望获得一张离岛免税牌照的消息一出来,其子公司海汽集团就暴涨3.7倍,33天收获了17个涨停板。若消息属实,这将是今年颁出的第二张免税牌照,同时给了市场更多的信心。在免税牌照放开的预期下,众多公司嗅到了这块“肥肉”的香味,纷纷进场,扎堆申请。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百联股份、岭南控股、鄂武商A、大商股份等十二家公司先后公告在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如此看来,免税行业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黄金赛道。免税究竟为何这么“香”?“点石成金”,免税牌照成为魔力棒不管是政策,还是市场,谁跟免税沾边谁就能火。免税这根魔术棒点石成金的魔力背后,有其内在的逻辑。第一,免税政策有引导消费回流的作用。从境内外免税消费规模来看,国内的免税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6000亿人民币的奢侈品消费流入境外,而国内免税业务规模仅有约400亿人民币左右,按照外流规模来计算,假设消费回流20%,也是千亿级的消费市场。这么大蛋糕,众多企业怎会错过?当然,有的人理解免税是“免除了税”,减少了财政收入。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此减彼增”的政策,虽然国家免除了商品的进口关税,但免税市场的发展,会间接带来企业税收的增加,相关地块租金整体的提升,由此带来整体市场经济效益的增加。第二,免税概念是特许经营制带来的红利。考虑到免税业的遍地开花会对有税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我国的免税牌照具有高垄断性,数量稀缺,获取难度大。在过去,国内免税企业全部为国企主导的特许经营模式,具备一定的行业特殊性,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须经财政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等三个部门的审核批准。因为稀缺,免税经营资质才显得诱人。发展至今,全国拥有免税牌照的仅有8家公司,随着免税消费快速增长,政策走向宽松,牌照或许将有序增加。即便如此,免税牌照的“有限性”依然是不可撼动的。物以稀为贵,稀缺的免税牌照也就成为了争相竞夺的“入场券”。第三,对于企业而言,免税业的高利润和巨大的行业空间具备极高的诱惑力。特许经营的免税品零售有多赚钱?以中免为例,2019年,实现总营收469.67亿元,其中免税商品销售就贡献了458.18亿元,毛利率高达50%。净利润更是从20年前的3.13亿元增长至去年的46.54亿元。作为中免之外的国内第二大免税商,珠税在2019年实现营收26.69亿元,综合毛利率也在40%以上。对比之下,百年零售巨头的沃尔玛,其毛利率仅为25%左右,其它企业更不必说。高毛利、高增长,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企业为一张免税牌照争破头。其他如机场免税店得天独厚的购物场景优势;高附加值的免税商品;高收入的购物群体等也都具有其他的附加价值。同时,国内免税市场也在快速增长。2008年,中国免税业销售收入59.8亿元人民币,2018年则达到了395亿元,十年增长近6倍。而在免税政策松绑效应下,海外免税消费快速回流,行业即将迎来其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新时代证券预计,我国离岛免税规模预计将从136亿元增至2022年的700亿元,到2025年或增至1300亿元,5年内规模放大10倍左右。如此看来,国内免税市场是绝对实力派的潜力股。第四,我国市内免税发展属于早期,前景广阔。目前国内免税形态有机场免税、离岛免税和市内免税等,其中市内免税占比不足1%。横向对比看,2019 年韩国市内免税销售180亿美元,占比高达85%,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如果能够激活市内免税店,其市场潜力有目共睹。从近期的政策走向来看,市内免税店政策或有望放宽购物对象至本国人,若真如此,又将扩大数倍销售增长空间。第五,于消费者来说,低价才是免税的魔力所在。消费者将同一品牌进行比价之后,必然选择价低者。而免税店的商品与有税市场比,有实打实的价格优惠和成本优势。免税店的商品没有关税、增值税等,成本即出厂价。进口商品的税负负担依然较重,因此,对于进口商品,免税店销售的产品与国内其他零售商相比仍有约30%-50%的折价。值得一提的是,相同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店铺,价格也会有极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免税市场的发展,免税商品进价取决于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日韩免税店的规模大,议价能力较强,商品就较便宜;另一方面,租金和运营成本也是重要的因素,如香港的租金和人力成本较高决定了它的相对高价。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不同免税店,“实惠”的东西不同,买一瓶洋酒和一瓶香水,消费者的选择往往是不一样的。不管怎么说,同样一件商品,免税店还是要比其他售卖商实惠很多。加上免税店时不时会有大力度的“骨折促销”,更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一个满足消费者期待的行业必定也有打动投资者的魅力。最后,“内循环”赋予了免税更多的内涵。7月30日,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相关指引下,经济内循环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作为“内循环”的重要一部分,免税行业将成为城市经济竞技的新赛道。这么来看,免税概念的一飞冲天实属意料之中。降温:商机or炒作免税概念满天飞,后来者络绎不绝,争相入场。不少企业眼红“免税”这块大蛋糕,纷纷进场,提交免税资质申请,开始“蹭热度”。但一番热炒之后,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市场也迎来了阶段性降温。大商股份、欧亚集团等后来者在宣布“申请免税经营资质”后股价短暂逆市飙红,随后逐渐回落,甚至被“打回原形”。7月23日发布同款公告的南宁百货仅收获一个涨停,7月24日才进场的友阿股份、中百集团等,连一个涨停都没拿到。毫无疑问,免税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的市场。政策层面有做大免税的决心。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已经成为亚洲最宽松的政策、市内免税店政策未来更是有望放宽,这一系列举措都给市场很强烈的信号。也正因为此,资本市场的降温并没有挡住市场对免税“大蛋糕”的趋之若鹜。如招商蛇头、云南城投等公司都纷纷表示了进入免税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消费者和投资者,我们也需要辨别这场免税热潮背后的风险。许多公司都在迫不及待和免税沾上边,但是这真的值得资本市场如此热情的回应吗?这到底是“商机”还是“炒作”?公司的实际情况是否与免税业务匹配,是否能够发挥优势去实行免税经营,从而真正达到促消费、高盈利的作用,实现公司股价的翻倍?这场免税概念的集体狂欢又能持续多久?这是不是资本家割韭菜的新一轮花样?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历来每一场资本狂欢后,都必然有收拾一地鸡毛的投资者。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更需要投资者的理性思考和耐心等待。
杭钢股份5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下属子公司浙江新世纪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拥有报废汽车回收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