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晓梅 冉学东 北京报道 无论何时,拥有牌照才是王道。 目前,金融领域的牌照有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小贷、融资担保、融资租赁、银行等。其中,支付牌照因其“稀缺性”以及在消费环节的“重要性”等,使得价值也颇高,市场上的收购案例屡见不鲜。 此前,支付行业产生了一些公司如PingPong、钱方好近、Paymax等,区别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又被称为第四方支付公司。 跨境电商服务公司PingPong在美欧日港等业务区均持有支付牌照,但偏偏在国内没有支付牌照。近日,PingPong或通过收购的方式曲线拿下支付牌照。 被并购方或为浙江航天电子(600879)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下称“航天支付”)。天眼查变更信息显示,航天支付多名高管层发生变更,新增董事彭康、曾妮以及董事长范频,同时,范频代替古志超成为航天支付法定代表人,是航天支付的核心团队。 而据知情人士表示,范频、彭康、曾妮均是PingPong的员工,所以PingPong被认为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航天支付牌照。 对此,《》记者向PingPong发送了采访提纲,对方回复称“公司相关信息请以我们公司的公告为准。” 与航天支付关系密切 PingPong的全称为杭州呯嘭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是一家中国人创立的全球收款公司,致力于为中国跨境电商卖家提供低成本的海外收款服务,是国内首家支持亚马逊,Wish,Newegg等多平台跨境收款服务的公司,也是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杭州)、上海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合作伙伴。 其产品主要有跨境收款、光年、福贸、VAT服务、跨境收单。 自成立以来,PingPong获得多次融资,投资者包括中国证券公司广发信德、清华控股旗下沃富基金、杭州市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机构杭高投等,也包括在跨境电商领域完成多笔投资的产业基金。 PingPong在美国旧金山、香港、卢森堡以及日本都设有分公司,分别为PingPong US, PingPong HK, PingPong EU及PingPong JP,且在对应各监管地区域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监督,拥有美国MSB金融牌照、香港mso支付牌照、日本支付等。境内资金由央行授予资质的国内第三方支付及跨境支付机构处理。 就如PingPong所说在境外有金融牌照,但境内都是依靠其他支付机构。但由于持牌经营是主路线且更合规发展,再加上此前有行业分析人士称,未在国内取得跨境支付牌照的企业会被监管要求暂停业务或退出中国市场。所以,对于PingPong来说拥有自己的支付牌照很重要。 一位业内人士也同样对 实际上,早在2019年就开始有PingPong收购航天支付的消息。 工商信息显示,航天支付成立于2002年4月底,注册资本1亿元,总部位于浙江杭州上海伊千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伊千网络”)以及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677,下称“*ST航通(600677)”),持股比例分别为51%、49%。 股权出质信息显示,2019年2月,伊千网络的股东中民未来出质股权数额8万股给PingPong;9月底,伊千网络又出质股权数额5100万股给PingPong;10月,伊千股份出质股权数额17500万股给PingPong。 事实证明,航天支付和PingPong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过,对于是否完成并购,PingPong对此表示“公司相关信息请以我们公司的公告为准”。 2012年6月,航天支付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为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浙江省)、互联网支付(全国)。2017年6月,航天支付成功续展,牌照有效期延至2022年6月。 无独有偶,2019年12月初,伊千网络新增的监事也是曾妮。*ST航通在2019年的财报中也尚未提及航天支付的业绩,2018年的财报则显示,航天支付的营业收入为0.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3.43%,净亏损0.1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0.23亿元。 另外,航天支付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2019年,交易类客户投诉事件的数量为378件,涉及交易笔数占比0.015%;服务类客户投诉事件的数量为29件。目前这些投诉事件已经处理完毕。 在风险事件方面,2019年,航天支付资金损失类风险事件共56件,涉及客户数量51个,涉及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数量78个,金额占比0.008%,赔付率4.2%。 跨境电商市场广 如若完成并购,PingPong将曲线获得两张金融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伊千网络还持有中原消费金融的8.75%股权。中原消费金融是由伊千网络联合中原银行于2016年底共同出资设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9月,中原消费金融引入华平投资,注册资本增至20亿元。中原银行仍是第一大股东,持股49.25%。 数据显示,2019年,中原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33.72%;当年放款304.38亿元,累计放款达541.75亿元;当年新增客户数352.61万,累计为556.62万客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在中原银行的财报中并没有公布中原消费金融的净利润。 上述业内人士对 除此之外,PingPong还拥有两张融资担保牌照,分别是鸿鹄商业保理(深圳)有限公司和骐骥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都是由其全资控股。 PingPong的关注点主要是跨境卖家,从2014年开始就开始利用金融科技服务服务实体经济,借助技术优势,打造了围绕跨境收款、出口退税、供应链金融、结汇、全球支付为一体的全球金融科技网络。 而跨境电商行业市场巨大,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行业交易规模达7.9万亿元,比以往有所提升。基于跨境卖家“出海”,PingPong设立了“首席出海官”,助推卖家出海,还打造了专门为跨境出口电商卖家量身定制的操作系统SellerOS,旨在重构跨境电商行业的底层技术架构,服务于跨境卖家的全工作流。 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底,PingPong的日交易峰值超过2亿美金,使用PingPong年销售额过亿企业超180家,业务覆盖13个主流平台的国家和地区百余个。包括亚马逊、Wish、Shopee、Newegg、Joom等在内的全球主流电商平台已经与PingPong达成合作。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银行抢券商饭碗?机构热议金融混业经营 记者 张莉 近期,一则有关“向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传闻搅动金融圈。到底是券业蛋糕被抢,还是共同做大资本市场?改革动作频频,距离打造出“航母级券商”到底还有多远? “狼”真的来了? 市场盛传券商牌照要被放开,实力庞大的银行机构也要入局券业。在业内人士看来,若银行入局券业,将有利于打通银行资源的混业模式,但尚未到能够抢占券商市场蛋糕的阶段。 多家券商机构分析指出,银行入局无疑将加剧竞争,但整体将有利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对深耕直接融资领域的券商而言并非完全不利,综合优势突出的头部券商和差异化优势鲜明的特色券商有望在长期竞争中胜出。 混业经营利好资本市场 上周,针对“证监会计划向两家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传闻,证监会回应称“未有更多消息向市场通报”,但传闻背后的政策意图及混业经营的趋势依旧引来诸多猜想和讨论。 开源证券研究所非银首席分析师高超指出,资本市场扩容机遇期和外资券商进入的背景下,向银行有序放开券商牌照利于证券公司扩大资本、提升直接融资服务能力,增量资金和增量资产入市仍是主旋律,利于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和券商盈利增长。 中信建投杨荣团队指出,上述政策讨论的背景主要是金融让利实体1.5万亿,除了减负就是给予新业务牌照,同时,为了提高直接融资占比,需要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此外,需要“巨无霸”来应对金融业对外开放可能对国内银行业、证券业的冲击。 银行机构人士相对冷静。“银行未来若拿到券商牌照,其实对证券业的冲击不大,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子公司控股、代持等方式成为证券公司的大股东,导入资源和业务,本质上已经在参与券商的事情了。”某大行个人金融业务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该人士指出,银行也有投行等业务部门,可以为客户提供投融资方案设计、并购贷款、股权债权等非标融资业务服务,“如果券商牌照全面放开,银行将面对更多参与者,竞争压力更大”。 广发银行非银团队分析指出,从牌照可能发放的对象看,商业银行或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因为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成本低、营销渠道广等优势,若开展券商业务或对行业竞争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券商牌照放开传言,行业讨论逐渐从最初的“谈虎色变”到理性和乐观,实力庞大的银行作为“超级大鲶鱼”入场,长期而言,将有利于资本市场整体能力的提升。 平安证券分析师王维逸表示,银行的资源优势在于渠道和资金两方面,假设放开券商牌照,将有利于打通银行资源的混业模式,财富管理业务都会同步受益。“不过,监管的出发点是借力银行的体量优势,做大整个资本市场,而不是来抢占现有的证券行业蛋糕。”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撰文指出,商业银行若参与证券业务,将是对证券行业进行的一次结构调整,引入了实力强劲的金融机构,本质上是整个行业的利好。如果仅仅从对商业银行利好大还是对证券公司利好大的角度来看待,视角未免太窄。 短期影响有限 银行入场是否意味着券商牌照价值将急剧下降,券商格局也将面临大洗牌?对此,部分观点认为行业洗牌加剧,中小券商压力增大;也有机构表示,“银行入局反而利好券商”。 国泰君安金融团队表示,银行在客户资源、资产规模方面远超证券公司,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后,必将加剧市场竞争。一些传统证券公司的经纪、两融等牌照价值大幅下降,对于严重依赖牌照业务的中小证券公司冲击较大。 中金公司预计,中小型券商竞争压力将加大,对大型券商的影响则较小。“银行系券商将重点布局经纪、两融业务、债券和投银业务,造成经纪、两融业务等同性质业务费率的下降。” 不过,中金公司也表示,考虑到银行业营收和利润规模庞大,监管机构可能以试点缓行的方式混合经营,预计银行取得牌照、建立经营能力需要时间,中短期内混合经营对银行业整体经营和估值影响有限。 上述观点也获得银行机构人士认同。“银行去做券商的业务,短期来看未必能够做得好,毕竟券商自身有专业的团队和业务能力,而银行要具备这样的资源需要时间沉淀。”上述某大行个人金融业务相关人士分析。 受访银行人士表示,由于银行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如市场化的券商机构灵活,即便拿到牌照,理顺业务关系和能力培养也需要时间。“银行未必具有所谓的优势,有可能反而加大和券商的合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是利好证券公司的。” 华东一家券商合规业务负责人表示,尽管银行拥有渠道等很多优势,但毕竟没有券业运营经验,证券行业发展这么多年,是有自己的一套运营规则的,银行短时间内未必能适应。不过,在其看来,如果银行进入券商领域,长期来说,可能引起券业洗牌,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做美做优,这对提高券商的专业度和竞争力是有益处的。 “传统券商未来的竞争力主要在银行系券商较弱的资产端,定价能力是关键,具备产品创设能力的证券公司将会获益。背后逻辑在于,银行系证券公司做大客户后,产品需求尤其是非标准化产品需求将会大幅提升,当前具备资产端能力的券商市场空间将更大。”国泰君安金融团队表示。
近期,一则传闻引起了投资者的重视,但有人欢喜有人愁,市场对这则消息的解读有所不同。从传闻来看,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随后,证监会也回应,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关于如何推进,有多种路径选择,现尚在讨论之中。与此同时,证监会还表示,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形成大的冲击。 早在前几年,市场早有相关的传闻,但最终因不同的原因搁置,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确实是国内资本市场的大事情,一旦得到落实与开展,那么将意味着国内金融混业改革将全面提速,对银行及券商业来说,自然构成重要性的影响。 不过,从目前的推进进程分析,更可能属于消息放风,借助市场舆论测试一下市场的反应。但是,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加快开放,加上这些年来的积极探讨与研究,估计这一次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也会逐渐得到落实,但具体规则与方案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去探讨。 就目前的政策监管环境来看,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全面落实,因为这将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监管层面上,需要对《商业银行法》等相关规则进行修订,且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还会牵涉到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监管机构之间如何协调配合,仍然是一个不少的难题。 但是,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这些年来也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券商牌照,有的通过境外途径间接拥有。但是,假如国内监管环境有所放宽,且允许商业银行直接持有券商牌照,将会促使银行业的积极改革。不难想象,随着未来国内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加上外资的积极入场,未来将会面临着国内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实力比拼,而按照当前的竞争状态,我们距离全球金融巨头仍然存在一些差距,若没有足够的实力,或缺乏核心竞争力,那么很难在金融持续开放的大环境下与全球金融巨头抗衡,竞争压力也会显著增大。 允许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对国内券商机构自然会构成影响,但相对而言,对头部券商影响有限,但会加快中小券商的洗牌过程。不过,换一种角度思考,虽然银行具有足够的背书与实力,但与券商相比,在银行开展券商主要业务仍然存在不少的差距。例如,以经纪业务为例,券商开展了很多年的佣金大战,各大券商早已把佣金压得非常低,且基本上把客户拿到手上,此时此刻银行加入“揽客”队列之中,显然缺乏了一些优势,除非银行具有更有力的佣金吸引力或更优质的专业服务能力,否则投资者不容易从券商机构转户至银行之中。 在激烈的佣金大战之后,客户资源的瓜分已经步入了中后段,银行要想获得券商客户资源,更可能从专业水平或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但是,从实际情况下,银行还是比较欠缺这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从大方向来看,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并非意在与券商“抢生意”,而是要增强核心竞争力,甚至与券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未来可能会开展一轮激烈收购、优胜劣汰的过程,这一切意在打造航母级的金融机构,并与海外金融巨头进行实力比拼。 银行,作为一个“金饭碗”的行业,多年来银行业的利润也是非常丰厚,即使把券商的利润争夺过去,也不足以让银行的利润增厚,若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那对银行股的业绩提升影响也会显得相对有限。但是,对未来银行股的估值状态,可能会有所影响,尤其是对拥有券商牌照的银行股,未来的估值会逐渐向海外知名投行或国际金融巨头靠拢。不过,要实现银行股估值的重估,仅仅增加券商牌照,还是远远不够的,与拥有悠久历史的国际金融巨头相比,我们的服务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创新意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估值定价偏于保守的原因之一。 从市场的角度分析,未来打造出航母级券商、金融巨头的意愿会越来越强烈。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商业银行拥有券商牌照,未来会积极推动资金的加快入市,在银行理财逐渐打破刚性兑付的背景下,居民风险偏好会逐渐改变,间接促使居民入市的比例,为资本市场带来持续性的增量资金补充。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在多方面助推直接融资功能以及投资功能的全面提升,在新股发行节奏加快、注册制试点改革持续提速以及新三板精选层现金申购等背景下,在提升资本市场融资效率的同时,给予市场提供一定的赚钱效应,间接推动资金的入市热情,一举多得。在新股持续赚钱效应的影响下,新股中签率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增配持股市值,这也是提升股市融资规模与引导资金入市同步推进的真实写照。
银行券商混业经营一直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时隔五年, 有媒体援引权威人士消息称,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公开透明、进退有序的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管理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以相互控股、参股的方式探索综合经营,为银行券商混业经营打开了一个口子。 2015年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获批入股华英证券成为第一家混业经营的银行,去年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传言获得券商牌照,但没有下文。实际上中行通过全资控股的中银国际设立并控股了中银国际证券,获得了内地证券承销牌照,可以进行香港和内地券商业务,工行、建行和招行等也在香港收购香港券商,在香港展开券商业务,但收购都是小券商,对银行营收利润影响很有限,也就没有被市场重视。 这个时候金融混合经营缘何又被重新提及,新闻媒体并没有提到,根据我个人的观点,一个是金融进一步开放,放开了外资持股券商的比例,可以控股券商,我国券商整体实力不大,就是龙头券商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营收与利润和高盛相比,简直就是小弟弟,华鑫证券已经被外资控股,面对实力雄厚来势汹汹的国际顶尖券商,国内需要打造航母级的券商,这也是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合并传言的契机,另外最近的汇金系券商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申万宏源(行情000166,诊股)等上涨,也是基于整合的预期,券商强弱就看券商 的资本,券商资本实力很弱,而资本实力就是券商的实力象征,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如果银行券商混业经营,银行凭借强大资金实力,就可以拓展券商发展空间。 其次是很长时间以来,监管通过引导LPR利率下行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年以后,LPR下行力度加大,银行股价承压,最近有关方面又提出了金融系统要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而银行负债端成本难以下行只能被动的收窄净利差,这对于银行业绩增长是一个严峻考验,银行需要保持合理的利润增长内生性补充银行一级核心资本,也需要给股东合理回报,可是面对支持实体经济重任,银行股价疲软得很,截至6月24日收盘,36家A股上市银行中,30家银行股价跌破净值,破净比例高达83%,整体平均值在0.79倍左右。银行股价大部分跌破净资产,银行要想从资本市场通过股权融资补充一级核心资本,难度很大,但银行未来面对不良贷款升高,需要通过更多的资本消耗核销不良资产,对资本补充要求强烈,提振银行股价乃是当务之急,提振股价不是依靠嘴巴喊出来的,而是要看到银行业绩改善的预期,增加银行收入来源,拓宽盈利渠道是最佳方式,让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从资本市场发展中分得一杯羹也是一种方式。 我个人认为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银行获得券商牌照,短期看不会带来多大的营收增加,对业绩改善有限,以2019年行业收入为例,银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近6万亿元,而证券业仅3600亿元,券商营收只有银行的6%,对股价提振效果不大,最多就是一种短期的炒作,交通银行入股华英证券盘中一度大涨超6.5%收盘基本不涨不跌,可此后的走势并没有明显强于银行板块,工商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传言影响更小,盘中最高涨近3.5%,此后回归平静。 证监会作出回应,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推进,有多种路径选择,现尚在讨论中。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形成大的冲击。 银行可以获得券商牌照,但是是以何种方式获得券商牌照,是一个未知数,是组建新的券商公司,还是通过资本注入或者是并购获得券商牌照对市场影响不同。2019年三季度末国内有131券商,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竞争激烈,组建新的券商,只会加剧市场的无序竞争,抢食目前3600亿元存量蛋糕,增加券商生存难度,而银行新组建的券商在培育期内,券商亏损难免,反而会短期蚕食银行利润,因此我个人观点不适宜让银行组建新券商,而是从做大做强现有券商公司出发,鼓励银行并购或者是注资现有的券商获得券商牌照,通过银行强大资本做强券商,我国券商业特点是多而小,截至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国内131家券商总资产为7.02万亿人民币,摩根大通资产规模接近2.8万亿美元(约合20万亿元),国内所有券商加起大约是高盛的35%. 混业经营大势所趋,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以并购获得券商牌照为好,毕竟金融开放,面对雄厚资本的国际券商,国内券商缺少竞争力,亟待做强做大规模,抵抗国际券商的强大竞争压力。
“证监会有可能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消息传开后,有的股民热烈地期盼道:银行入场,中国股市终于可以去散户化了!也有些股民一脸不解:拿存款人的钱去炒股,真的好吗? 一般人想到银行就俩字:有钱!想到券商也是俩字:炒股! 所以,看到银行+券商的组合,才会有上面的误会:中国最有钱的机构要来炒股了。 其实,炒股的是基金公司,券商只是负责开户。所以,银行拿下券商牌照,不是下场炒股的,这背后,是一盘大棋,一张徐徐拉开的大幕。 为何不给银行发券商牌照? 现在为何要给银行发券商牌照?先要了解,之前为何不给银行发券商牌照。 在黄达教授编著的《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尽的介绍,一言以蔽之,上世纪90年代,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出了风险。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务非常单纯,不存在分业、混业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大国有银行纷纷设立证券营业部,开始了混业经营。 但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综合经营强调“防火墙”机制(股东层面混业,经营层面隔离)不同,当时我国四大行的混业是真正的“混在一起”,资金调度实质上是一个锅里吃饭,决策则是领导说了算,不同业务之间缺乏防火墙,很快就产生了大量的风险: “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热,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不仅造成股市的剧烈波动和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而且使商业银行损失惨重,呆账、坏账激增,加大了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明确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证券经营业务,一直延续至今。 问题是,从国际趋势看,混业是主流。 德国、瑞士等国家一直是混业经营状态;美国吸取大萧条的教训,在上世纪30年代确立了分业经营原则,英国、日本效仿,但上世纪90年代,为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和金融业活力,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继解除禁令,默许甚至鼓励大中型银行的混业经营,允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相互渗透、充分竞争。 可见,并非混业经营从根子上容易出风险,更多地要看能不能正确地“混业”。 当前,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的提升,防火墙问题不再是障碍,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混业经营自然被提上日程。 券商航母,离不开银行 任何变革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另一个问题是,既然已经如此了,券商的业务自有券商来做,保持现状不好吗?为何一定要让银行掺和进来呢? 在不少人看来,给银行发券商牌照,是出于对银行的偏爱。真相是,要打造能与国际巨头匹敌的“券商航母”,由银行来做胜率更大。 各类金融业务,无论是批发贷款还是投资银行,做的都是风险管理的生意,或分散风险,或转移风险,或对冲风险。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与风险打交道,难免被风险反噬。各类金融机构中,只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最强,在央行的救助责任之下,银行几乎拥有“不死金身”,而其他金融机构,很容易在时间的长河中落水退场。 所以,打造券商航母,背靠银行,更容易“剩者为王”。 以美国为例,次贷危机之前,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五大独立投行叱咤华尔街,风头和影响力与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银行巨头相比不遑多让。 2008年,在次贷危机冲击下,五大投行摇摇欲坠。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相继破产倒闭,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并购,高盛、摩根于2008年9月21日被批准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方才逃过一劫。 正因为此,有人讲2008年金融危机几乎消灭了独立投行,催生了全能银行主导金融体系时代的到来。此言不虚。 就中国而言,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体系的压舱石。2019年,国内133家券商,总资产7.26万亿元,仅为银行业总资产的2.5%;净利润1231亿元,也仅为商业银行净利润的6.2%。 只有背靠银行,才能算是航母。 银行不是来做鲶鱼的 还有人讲,银行进入证券行业,会带来鲶鱼效应,刺激证券行业经营效率的提升。问题是,银行这么大体量,可不是来做鲶鱼的,杀鸡不用宰牛刀。 银行入局,着眼点在于直接融资,在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比如,老大难的问题——投贷联动。 投贷联动,将股权投资和银行贷款结合,能发挥“1+1>;2”的效果。但投贷联动,需整合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分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根本做不到得心应手。 最大的难题是退出问题。投贷联动,讲究“以投补贷”,用投资收益弥补贷款风险损失,但要获得股权投资收益,项目退出是大前提。 对银行而言,只有补齐了券商牌照,前期投贷联动,后期上市辅导,一条龙服务,IPO退出有望,整个业务才能“活”起来。 当前,国内大中型企业杠杆率高企,投贷联动能助其降杠杆;中小企业贷款无门,投贷联动助其获得贷款机会,可谓恰逢其时。 更重要的是,对银行而言,获得券商牌照后,有能力涉足资本市场,还能反过来带动企业深度参与资本市场。 企业的价值创造,存在两个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中,企业靠销售商品和服务获得营业收入,销售的是过去和现在;资本市场中,企业靠发展前景和预期进行股权融资,销售的是未来。 银行所在的信贷市场,强调还本付息,看重营业收入,聚焦企业在商品市场中的经营;而随着银行获取券商牌照,有能力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卖个好价钱,自然也会引导企业更多地参与资本市场,通过股权融资补充发展资金。 更多地企业参与到股权市场,直接融资也就起来了。 大幕开启 最后一个问题,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对股票市场有何影响? 就股票市场而言,券商的主要作用有三个,一是帮助投资者开户,向股市输送资金;二是帮助企业IPO,向股市输送上市标的;三是撰写研究报告,影响市场情绪。 就这三点看,券商既是股市的资金入口和上市公司入口,又能左右市场情绪,理应在资本市场中呼风唤雨。 但问题是,券商虽然掌握着资金入口,却不掌握资金;虽然为企业提供IPO服务,却从未深度参与过企业的经营发展。所以,中国的券商,在资本市场并没有太强的存在感。 银行就不同了,银行既是市场中最大的金主,又是绝大多数企业最依赖的金融伙伴,银行入局后,既有能力改善股市的资金面,又有能力改善股市的基本面,自然能给A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就A股市场而言,仅仅是注入一些活力是不够的。 好在,这几年,从科创板推出、注册制改革,到严打财务造假、严打操纵股价,再到各种措施鼓励长期资金入市…… 一点一点的利好累积,市场正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也许觉察不到,只因我们身在其中。 当前,资本市场新一轮的发展大幕也已经拉开。大家不要以为这只和股民相关,很多人魂牵梦萦的风口,就在这大幕之下。
本周末,关于有传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消息在金融圈内讨论得非常火热。 虽然该消息尚未得到有效证实,但从此前多种迹象推断看,这可能性并不算小。 而如果确实为真,那么这将意味着我国的金融行业将由此前的分业经营再度回归到混业经营状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获得了信托、保险、期货、基金等核心牌照,如果再获得券商牌,那无疑是补齐了金融拼图的最后一块,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来如此。只是这一次由分到合的背后,却是我国金融开发大趋势下的又一次大变局,重要性及影响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混业经营或是大势所趋 对比海外发达国家的金融制度,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也即证券、基金、期货、银行、保险等金融子行业都分别由不同的公司经营,需要取得相应的金融许可证牌照并且受到不同监管部门监管。 但这种方式有利有弊,有利的是金融监管可以非常方便,同时对金融风险的把控能力也相对更强,可以有效避免当资本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其他业务板块造成冲击,弊的是随着金融的创新发展,各类业务的沟通越来越深入,分业监管已经难以界定,同时这实际来说也是对金融业整体效率的一个限制。 因此,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混业经营应该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在近期,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就撰写了一篇文章《突破银行资源进入证券业的制度障碍》中就建议:可考虑先行试点以大型银行为主,通过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或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投资设立或参股证券公司。 这或者早已是行业高层内的共识了。 不过目前直接给银行发券商牌照还面临着不少实操上的障碍。 首先,当前的分业经营下,证监会管证券,银保监会管银行保险,如果现在银行搞混业,那么就会打破现有的监管模式和结构,证监会、银保监会、金融委几家就得重新划分职责,这不是短期内能走得顺的。 同时,在法律上,目前的《证券法》第六条明确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也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不过,《商业银行法》中提到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倒是给开了个很好的口子。这意味着如果经由国务院特批,分业经营的限制是可以突破的。 实际上,目前看来,银行获得证券、基金牌照其实也不算真正的混业经营,因为这些业务大多数还是要通过控股子公司来开展。 但作为规模庞大、天然的吸收存款优势,以及各种实(kao)力(shan)都超高的大银行来说,起码现在各条脉络打通来了,未来怎么发挥,还不算他们说了算。 为打造航母级券商对抗金融开放变局? 众所周知,迫于内在需求和外部压力,我国的金融开放进程是在不断提速的。自2020年4月1日起,我国金融市场也正式全面开放,这意味着国外的保险、券商、期货公司都可以参与进来。 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块非常诱人的大蛋糕,但对比国外顶级的投行机构,我们的券商行业无论个体体量还是整体实力都难以匹敌。 有分析认为,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顶尖券商,未来都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尽快打造出“航母级头部券商”,才能承载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从而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这观点不无道理。作为联络国家经济命脉的核心,金融这块虽然是开放了,但这个基本盘话语权绝不容外人动摇。 因为各种限制,国内的券商一直未能有可以与海外巨头相匹敌的龙头跑出来,现在就算完全松绑也没那么多时间给他们进化了,因此最快速的还是从银行这边突破。 毕竟我国的商业银行早就拥有了信托、保险、期货、基金等核心牌照,并且在操作层面已经积累相当的经验,如果银行能获得牌照那么在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届时跟海外投行巨头比如高盛的功能模块上已经差不远。 当然,国家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期望,不仅仅是守住国内的基本盘,如果能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去,打造出高盛这样的国际顶级投行,那当然更好了。 对银行的利好有多大 首先,商业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对其来说绝对是利好的。 不过,就目前而言,在当前的券商业务模式下,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的业务收入增长其实非常有限。 尤其是对于大银行的营收规模来说,券商那点业务收入基本算得上是个鸡肋,起码目前是这样。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19年度经营数据,国内133家证券公司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604.83亿元,包括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1221.60亿元,2019年度实现净利润1230.95亿元。这意味着刨掉投资收益的话,这133券商的净利润基本所剩无几了。 但对比同期商业银行净利润19932亿元的规模,这全部券商的净利润都仅有银行的6%,业务规模对比太悬殊。 不过,有了这个券商牌照,银行的想象力就可以多不少,银行可以更好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自己做投行业务的话,参考高盛花旗这种国际投行玩法,增量的业务肯定不会少。 同时银行的高净值优质的客户资源不缺,如果能提高这些客户投资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以及发挥更多层次的金融业务,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另外,对于先商业银行发牌照,目前按照目前的猜测,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证监会直接向银行直接发牌照,就像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一样。但这种方式相当于从零开始,不大符合现在时间紧迫的要求。 二是以收购兼并重组的方式获取,银行直接下场收购券商来获得牌照,如中信证券跟中信银行合并,光大银行跟光大证券合并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高效直接,同时能快速补起短板,在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应对金融开放下的外资入场竞争,这也符合大家预期。 目前在证券公司中,银行系的券商不在少数,如中行、工商、交通、招商、光大等,因此感觉上银行通过重组的方式获得券商牌照会是轻车熟路。 有分析认为,运用排除法,可以大致猜想到会选出哪两家银行: 首先是平安、中信、光大、招商局这几大集团旗下分别都有相应的券商,所以再给它们发放券商牌照的可能性不大。其次中国银行旗下已有中银证券,三是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上市不久,内部治理梳理还需要时间,试点任务落在它们身上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排除下来最大的可能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三家。 但最后真是情况如何,谁也难说。 对券商影响有多大 事实上,早在2015年,市场上就已经爆出证监会研究商业银行申请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只是因为遇到小股灾而不见下文了。 而在近期4月份市场传闻称中信证券将与中信建投合并,打造“航母级”券商的消息再起,虽然该消息被官方否认,但起码这也可以看出关于券商业的改革实际也早已暗流涌动了。 有分析认为,一旦商业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依托资本、网点、客户资源等优势,银行系券商将有望迅速崛起成为证券行业的领头羊,改变当前的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相对于有背景实力的大券商来说,中小券商的日子可能就难过了。 虽说券商的投研能力是银行无法比拼的优势,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优势,只要银行愿意花重金培养或招聘高水平投研人员,以及完善内部体制,培养起强势的产品团队并不是难事。只是目前银行资产管理规模过大,术业有专攻,选择借助术业有专攻的外部机构是较优选择而已。 当然,如果证监会的计划是银行通过重组的方式获得券商牌照,那么对小券商来说未必不是个好事,假若能绑上银行的大腿,那可以算得上是个改命的大利好。 结语 且不管给商业银行证券牌照的消息是不是真的,对于银行来说,起码算是个不错的利好,但对券商来说,虽然单个券商来说利好利空都可能各有不同,但整体可能短期看属于利空吧。 毕竟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不单单是外资要进来,连国内银行也要参与进来,A股韭菜田就那么大,僧多了,粥自然也少了。 不要忘了,国内放假的这两天,美股可是累积大跌了4%,并且疫情及全球经济数据继续不好看,对整个市场都是个大利空。 接下来周一A股会怎样开局,一起拭目以待了。
证监会发布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 问:近日有媒体报道,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我们已关注到媒体报道,证监会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推进,有多种路径选择,现尚在讨论中。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形成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