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2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就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GDP增速的具体目标,对此,孙国君给出的解释是:最大的因素是不确定性,包括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孙国君进一步表示,从当前来说,有两个方面需要增长来支撑:一是今年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经济增长支撑;二是经济下滑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所以,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进度加快,整个经济在逐步恢复。这些都说明前期实施的政策,比如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都正在落地见效。”孙国君说,随着政策的落地,经济会逐步企稳回升,全年基本盘不会有问题,民生也不会有问题。 不设GDP增速具体量化指标,地方政府该怎么办,其他各方面该怎么办?黄守宏说,该抓的工作照样抓,重点围绕加强“六稳”“六保”工作来做。从地方政府来讲,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精力用在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上。 “速度多少,GDP多少,不是方向,是最后的结果。不会因为没有速度目标就失去了方向,方向是明确的。”黄守宏说。 谈及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孙国君称“是合适的”,因为今年同时还将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了1.6万亿元,这些债之间要配合着使用。同时,还有预算内投资。“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一项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力度,一定要通盘地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财政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的执行方式。” 对于近期国际上传出的“全球化终结论”“中国脱钩论”“撤出中国论”等论调,孙国君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坚定不移支持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小的磕磕绊绊是难免的,但不能因此而改变对这些大方向的判断。 他同时表示,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全球唯一的门类最全的配套体系。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看,中国的市场还在扩大。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很重视对外开放。 “对于去哪里投资,企业家是用脚投票,是要‘算账’的。企业家最知道往哪里投,最知道怎么投。事实表明,这两年中国引进外资,在国际上速度是快的、比重是高的,今年同样如此。这说明什么?说明外商是看好中国的。”黄守宏补充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成为一个高频词。黄守宏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之一,就是就业和民生问题。提出“六保”并把保就业列为“六保”之首,是因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所在。保就业靠的是稳住企业、稳住市场主体,特别是稳住中小微企业。 “针对当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困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目的就是为了稳就业。”黄守宏说。 谈及内需问题,孙国君表示,不能简单说因为需求不足就要扩大内需。对此,他从四方面予以简单说明:一是扩大内需一定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二是要围绕民生扩内需;三是在消费和投资的结合点上,整个投资要围绕着扩大消费,找到一些结合点来推动;四是扩大内需和扩大外需相互促进。
(微信公众号lixunlei0722)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受到社会广泛热议,资本市场也有所反应。我作为连续三届的地方人大代表,可能比一般学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会更深入些。 今年不设GDP增长目标是件好事 全球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居民更关心本国的GDP增长目标了,这也使得海外媒体也格外关注我国的GDP目标。每年年末,我们都要预测下一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其他目标,去年年末,我预测的GDP增长目标是6%左右,CPI为3.5%左右。如果没有疫情,我相信这两大预测结果都能应验。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突发,并蔓延到全球,尽管中国疫情得以顺利控制,但全球下半年疫情能否得到控制还不好说,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一定会受到全球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故不设目标合乎逻辑。 实际上,笔者认为全社会长期存在对GDP增长目标过度关注和过度解读问题。昨晚我与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李玮董事长沟通,询问他什么时候拿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他说正式开会的时候才拿到,与媒体直播总理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时间几乎一致。这一方面说明全国人大的会议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关注度过高使得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开披露的时间被严格规定。 地方开两会,通常在开幕式前一天,人大代表们就已经拿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纸质材料,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政府工作报告并不是保密材料;而且,在正式报告发布以前,人大代表们和社会各界提前约一个月就《政府工作报告草案》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六天前,一位外地朋友打电话向我咨询,说他所在的城市刚开完两会(因疫情而延迟),确定的GDP增长目标居然为6.5%,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啊。我解释说,该城市有它的苦衷:省里的两会疫情前就开过了,确定的GDP目标为6.5%,该城市不能“拖后腿”,而全国两会还未召开,不知道会定什么目标和怎样力度的政策,故该城市只能与省里之前设定的GDP增速目标保持逻辑一致。 事实上,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通常分两类,一类叫约束性目标,另一类叫预期性目标,前者必须得完成,后者不一定要完成。 例如,十三五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等四大主要指标,又在此基础上分为25个具体指标。25个具体指标中,有13个约束性指标,也就是说,必须完成的全都是涉及资源环境和民生福祉方面。在民生福祉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等都被列入约束性指标。 另外12个指标属于预期性指标,如到202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九成等。这表明,这些指标需要去努力完成,但不是必须实现的。 这表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早就把经济发展中的GDP增速指标列为预期性指标,地方人大与地方政府也是如此。为此,我们应该去关注环境保护、教育、脱贫、居住条件等这些约束性指标的执行情况,这才是硬指标。 因此,今年不设GDP增长目标,说不定可以避免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目标而去做一些“重复建设”等事情;不设目标则更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和“六保”,从而花更大的精力去关注中小微企业、关注民生、关注就业。 从其他目标反推GDP“隐含目标”:3-4% 虽然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但报告中实际上也隐含了“目标”。一方面,报告仍然设定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从往年情况来看,1个百分点的GDP增速对应新增就业不断增加,2019年达到221.6万,中泰宏观首席梁中华据此认为,今年隐含的经济增长目标或许在3-4%之间。 另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根据财政赤字率反推的名义增速约为5.4%,按照GDP平减指数在1-2%之间,那么实际增速大概也是在3-4%左右。 那么,靠什么来实现新增就业900万和对应3-4%的GDP增速呢?我认为还是靠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和消费,投资主要靠基建投资,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新基建。在今年不设GDP增速目标的情况下,更不要期待房地产政策有什么放松,而且报告也再次强调房住不炒。 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说明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虽将比去年有所下滑,但幅度不会过大。 “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由此推测,今年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靠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全年基建投资增速估计要达到7-8%左右的增长,才能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3-4%左右的增速。 中泰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判断,医疗卫生领域仍将是建设重点。因为新冠疫情显露出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未来大的趋势将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对具体投向都做出了明确要求;(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尤其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在稳消费方面,报告提出:“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说明稳消费主要通过两种路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二是提高社保的覆盖面和社保标准,让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敢消费。 货币政策空间大于财政:降息仍会持续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特别国债、财政赤字和地方专项债的规模都低于市场平均预期,而且提出“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使得宏观杠杆率水平的提升大幅放缓,也为今年政府加杠杆腾出了空间,但考虑到仍有很多隐性债务存在,以及地方到期债务压力巨大,故丝毫不能放松支出的口子。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的背后实际上是“节约财政”,财政要“提质增效”。这在今年各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即要大力压缩政府部门的日常开支,把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中小微企业的减负和民生投入。 在两会之前,学术界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如今,抗疫特别国债和增发国债的规模之和也就2万亿,不会给金融市场造成多大的“挤出效应”,只要央行继续降准和发放再贷款就足够让“流动性适度和充裕”了。因此,我认为在当前情况下,高层希望财政支出能够“细水长流”,倒是货币政策的空间稍大。 之所以我认为货币政策的空间更大,有以下理由:自2018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就没有对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设定具体目标,2018年的表述为“合理增长”,2019年的表述为“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今年的要求为“明显高于去年”。假设今年的名义GDP为5%,M2为10%(去年为8.7%),那么M2-名义GDP高达5个百分点,相比19年的1个百分点,大幅上升。 此外,目前某些期限的存款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已经出现了“倒挂”现象,适度下调存款利率恐怕也为期不远了。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报告中提及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究竟是什么样工具呢?应该是结构性的工具吧,旨在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产生各种套利。 随便提一下,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金融和资本市场提及较少,只是分别就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分别提了一句话的要求:”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可见,今年经济重心还是放在重振实体经济方面。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中央支持地方,银行让利企业,富裕扶持贫困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给我的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央对地方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对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对稳就业和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首先,在支持地方方面,“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这样的压缩中央财政支出力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时又提到,“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支持地方态度之鲜明、措辞之强烈,都十分罕见。 其次,在均衡社会各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方面,《报告》的表述也十分明确:“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说白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在全社会经营收入构成中的占比过高,早就成为人们所诟病的现象了。以上市公司为例,所有上市公司中,银行的净利润占比接近一半。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6.8%,但金融业增加值居然达到6%。 为此,《报告》“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 第三,扶贫方面的力度继续加大,因为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实现2020年翻番目标有一定难度,但扶贫是底线,今年必须“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说,GDP不设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变,全面脱贫的目标没有变,一定要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此,提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根据蚂蚁金服运用大数据估算,中国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数约为2.3亿人,因此,在疫情之下,确保个体经营户能够活下来,就是保就业的最好办法。据统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0次提到“就业”,2020年则39次提到“就业”,提及频率增长30%。就业改善,对于全面脱贫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过程中,存量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存量经济导致的结果就是分化,包括区域经济、居民收入、产业和行业、头部与非头部企业这四大分化。这也给全面脱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我在去年7月参加克强总理座谈会的时候,建议“当前经济改革核心是重塑利益格局,把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这三大部门之间的关系及部门内部关系进一步理顺和协调。”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也特别强调大型企业要支持中小微企业,要与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银行则要向中小微企业适度让利。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体现了总理的这一理念。 通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并不觉得该报告超出或不及预期,该报告实际上与今年以来政治局会议的主要精神非常一致,即保持定力,切合实际,底线思维,意在长远。而有些市场人士总是盼着大干快上,高举高打,短期纵然可以实现翻番目标,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稳企业保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共出现39次。 “就业”高频出现的背后,是宏观政策层面就业优先底线思维的逐步凸显。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是重要的民生关切,更是做好全局工作必抓的“牛鼻子”。 如果说GDP增速是经济发展的“面子”,那么就业毫无疑问就是民生关切的“里子”。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着力稳就业、保民生,正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做好疫情“加试题”的关键之举。 淡化“面子” 聚焦“里子” 39次提“就业”凸显底线思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出现39次,再成高频词。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受全球疫情冲击,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做好就业工作,是当前畅通经济循环、提升经济活力的关键一环。 因此,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今年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而不论是“六稳”工作的“稳就业”,还是“六保”任务的“保居民就业”,“就业”都“置顶”首位,凸显稳岗位、增就业、保民生的政策关注。 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保就业”的明确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越是不确定性增加,“保”的意义就更大。“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底线思维。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守住 “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端稳“饭碗” 兜底民生 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 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受疫情影响,就业的不确定性猛增,而对冲这种不确定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保”,只有千方百计地“保”,才能化解就业的风险。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具体怎么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同时,就业的主要承载是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所以,企业要先活起来,市场要先有订单,就业才能稳得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对此,报告中也进行了相应的安排和部署。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 事实上,疫情期间,各地各部门已经发放了不少“政策包”,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保存量、拓增量、畅供需多措并举,全面强化稳保就业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表示,兜底民生,主要靠四方面政策发力: 一是以转移支付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尤其是中央新增的两万亿财政资金;二是要通过宏观政策与转移支付保护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这是中国解决居民就业的最重要渠道;三是货币政策要充分与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相互配合,保障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高货币政策向基层传导的效率;四是积极有为的就业促进政策,包括如何解决重点人群(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何为失业人员提供救济以及再就业再培训服务等。 深化改革 精准发力 代表委员热议援企稳岗扩就业 当下,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也是受到疫情冲击的主要对象。 企业是就业的基础,企业稳则就业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从中央到地方,财税、金融、社保等多方面政策接连出台,为企业纾难解困,千方百计保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提出,今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围绕稳就业保就业以及助企纾困,密集出台大量政策举措,但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加速蔓延,国内外因素叠加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下降,一些中小企业“找订单难”,生产经营压力较大。 姚劲波建议,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用工及融资成本。包括进一步降低公积金和社保缴纳比例,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需求。他还建议,积极推动灵活用工等新模式,有效分担企业用工成本。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建议,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调整和加快使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同时,突出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 “一系列政策措施优惠力度大、受益范围广,有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帮助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张连起说。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正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而做好当前的就业保障工作,着力稳就业保民生,也正是“留得青山”的必然选择和“赢得未来”的必经之路。(任妍)
政府工作报告说,去年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消费持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
政府工作报告说,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说,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迅雷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受到社会广泛热议,资本市场也有所反应。我作为连续三届的地方人大代表,可能比一般学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会更深入些。 今年不设GDP增长目标是件好事 全球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居民更关心本国的GDP增长目标了,这也使得海外媒体也格外关注我国的GDP目标。每年年末,我们都要预测下一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其他目标,去年年末,我预测的GDP增长目标是6%左右,CPI为3.5%左右。如果没有疫情,我相信这两大预测结果都能应验。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突发,并蔓延到全球,尽管中国疫情得以顺利控制,但全球下半年疫情能否得到控制还不好说,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一定会受到全球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故不设目标合乎逻辑。 实际上,笔者认为全社会长期存在对GDP增长目标过度关注和过度解读问题。昨晚我与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中泰证券李玮董事长沟通,询问他什么时候拿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他说正式开会的时候才拿到,与媒体直播总理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时间几乎一致。这一方面说明全国人大的会议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关注度过高使得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开披露的时间被严格规定。 地方开两会,通常在开幕式前一天,人大代表们就已经拿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纸质材料,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政府工作报告并不是保密材料;而且,在正式报告发布以前,人大代表们和社会各界提前约一个月就《政府工作报告草案》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六天前,一位外地朋友打电话向我咨询,说他所在的城市刚开完两会(因疫情而延迟),确定的GDP增长目标居然为6.5%,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啊。我解释说,该城市有它的苦衷:省里的两会疫情前就开过了,确定的GDP目标为6.5%,该城市不能“拖后腿”,而全国两会还未召开,不知道会定什么目标和怎样力度的政策,故该城市只能与省里之前设定的GDP增速目标保持逻辑一致。 事实上,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通常分两类,一类叫约束性目标,另一类叫预期性目标,前者必须得完成,后者不一定要完成。 例如,十三五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等四大主要指标,又在此基础上分为25个具体指标。25个具体指标中,有13个约束性指标,也就是说,必须完成的全都是涉及资源环境和民生福祉方面。在民生福祉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等都被列入约束性指标。 另外12个指标属于预期性指标,如到202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九成等。这表明,这些指标需要去努力完成,但不是必须实现的。 这表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早就把经济发展中的GDP增速指标列为预期性指标,地方人大与地方政府也是如此。为此,我们应该去关注环境保护、教育、脱贫、居住条件等这些约束性指标的执行情况,这才是硬指标。 因此,今年不设GDP增长目标,说不定可以避免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目标而去做一些“重复建设”等事情;不设目标则更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和“六保”,从而花更大的精力去关注中小微企业、关注民生、关注就业。 从其他目标反推GDP“隐含目标”:3-4% 虽然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但报告中实际上也隐含了“目标”。一方面,报告仍然设定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从往年情况来看,1个百分点的GDP增速对应新增就业不断增加,2019年达到221.6万,中泰宏观首席梁中华据此认为,今年隐含的经济增长目标或许在3-4%之间。 另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根据财政赤字率反推的名义增速约为5.4%,按照GDP平减指数在1-2%之间,那么实际增速大概也是在3-4%左右。 那么,靠什么来实现新增就业900万和对应3-4%的GDP增速呢?我认为还是靠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和消费,投资主要靠基建投资,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新基建。在今年不设GDP增速目标的情况下,更不要期待房地产政策有什么放松,而且报告也再次强调房住不炒。 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说明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虽将比去年有所下滑,但幅度不会过大。 “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由此推测,今年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靠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全年基建投资增速估计要达到7-8%左右的增长,才能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3-4%左右的增速。 中泰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判断,医疗卫生领域仍将是建设重点。因为新冠疫情显露出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未来大的趋势将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对具体投向都做出了明确要求;(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尤其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在稳消费方面,报告提出:“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说明稳消费主要通过两种路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二是提高社保的覆盖面和社保标准,让老百姓敢消费。 货币政策空间大于财政:降息仍会持续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特别国债、财政赤字和地方专项债的规模都低于市场平均预期,而且提出“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使得宏观杠杆率水平的提升大幅放缓,也为今年政府加杠杆腾出了空间,但考虑到仍有很多隐性债务存在,以及地方到期债务压力巨大,故丝毫不能放松支出的口子。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的背后实际上是“节约财政”,财政要“提质增效”。这在今年各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即要大力压缩政府部门的日常开支,把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中小微企业的减负和民生投入。 在两会之前,学术界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如今,抗疫特别国债和增发国债的规模之和也就2万亿,不会给金融市场造成多大的“挤出效应”,只要央行继续降准和发放再贷款就足够让“流动性适度和充裕”了。因此,我认为在当前情况下,高层希望财政支出能够“细水长流”,倒是货币政策的空间稍大。 之所以我认为货币政策的空间更大,有以下理由:自2018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就没有对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设定具体目标,2018年的表述为“合理增长”,2019年的表述为“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今年的要求为“明显高于去年”。假设今年的名义GDP为5%,M2为10%(去年为8.7%),那么M2-名义GDP高达5个百分点,相比19年的1个百分点,大幅上升。 此外,目前某些期限的存款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已经出现了“倒挂”现象,适度下调存款利率恐怕也为期不远了。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报告中提及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究竟是什么样工具呢?应该是结构性的工具吧,旨在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产生各种套利。 随便提一下,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金融和资本市场提及较少,只是分别就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分别提了一句话的要求:”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可见,今年经济重心还是放在重振实体经济方面。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中央支持地方,银行让利企业,富裕扶持贫困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给我的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央对地方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对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对稳就业和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首先,在支持地方方面,“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这样的压缩中央财政支出力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时又提到,“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支持地方态度之鲜明、措辞之强烈,都十分罕见。 其次,在均衡社会各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方面,《报告》的表述也十分明确:“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说白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在全社会经营收入构成中的占比过高,早就成为人们所诟病的现象了。以上市公司为例,所有上市公司中,银行的净利润占比接近一半。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6.8%,但金融业增加值居然达到6%。 为此,《报告》“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 第三,扶贫方面的力度继续加大,因为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实现2020年翻番目标有一定难度,但扶贫是底线,今年必须“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说,GDP不设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变,全面脱贫的目标没有变,一定要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此,提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根据蚂蚁金服运用大数据估算,中国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数约为2.3亿人,因此,在疫情之下,确保个体经营户能够活下来,就是保就业的最好办法。据统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0次提到“就业”,2020年则39次提到“就业”,提及频率增长30%。就业改善,对于全面脱贫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过程中,存量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存量经济导致的结果就是分化,包括区域经济、居民收入、产业和行业、头部与非头部企业这四大分化。这也给全面脱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我在去年7月参加克强总理座谈会的时候,建议“当前经济改革核心是重塑利益格局,把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这三大部门之间的关系及部门内部关系进一步理顺和协调。”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也特别强调大型企业要支持中小微企业,要与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银行则要向中小微企业适度让利。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体现了总理的这一理念。 通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并不觉得该报告超出或不及预期,该报告实际上与今年以来政治局会议的主要精神非常一致,即保持定力,切合实际,底线思维,意在长远。而有些市场人士总是盼着大干快上,高举高打,短期纵然可以实现翻番目标,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 (本文作者介绍: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