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版来啦!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图全读懂 快些收藏! 来源:中国政府网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约一万字,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短。 受疫情影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推迟了两个多月面世,可以说是“特殊形势下的一份特殊报告”。市场关注已久的政策举措陆续揭晓,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务实、高效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从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出来。 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虽然相比往年大幅压缩,但涵盖的政策信息量却依旧丰富,体现出中国政府“实干为要”的思路。 政府工作报告今年非常罕见地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22日召开的吹风会上,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表示,按照惯例,政府工作报告每年要提出GDP增长目标,2013年以来又把GDP、就业、物价作为增长区间目标,但历史上也有没提过的情况。今年没有提出具体目标,最大的原因就是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无法确定全年经济增速的大致区间。 他具体谈到,一方面,全球疫情走势具有不确定性,无法判断围绕疫情的管控措施如何调整;另一方面则是世界经济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一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已经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世界经济已出现严重衰退。如果提出具体目标,可能和实际执行的情况出现很大出入,影响工作的着力点。 “不提目标不意味着不重视经济增长速度,也不是任由经济增速下滑。”孙国君强调,因为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和脱贫攻坚都需要经济增长的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开门见山提到疫情带来的影响,也指出“要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文31次提到“疫情”,也体现出疫情不仅给社会生活生产带来冲击,也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政策方向和力度。对于今年的重点工作,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另一方面在确定其他政策时,不能忽视疫情带来的种种影响,必须考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作出调整。 例如,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这些都和下一步疫情防控常态化息息相关。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作为“六稳”和“六保”的首位,政府工作报告39次提及“就业”。分析人士认为,就业指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加契合。对于就业保障,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总体来看,“六稳”和“六保”都坚持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根据不同发展形势作出的科学部署,目的都是为了稳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长期的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但“六保”方向更加具体、任务更加急迫,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基本底线。
5月28日下午,2020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 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召开的两会意义重大。各项稳企业、稳就业、保民生目标等政策安排有序推进,彰显了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目标任务的坚定信心。 人民网紧紧围绕两会“数字”,推出《2020年两会这样开》《不能停顿 还剩52个》《2万亿 这笔资金中央一点不留》《数字经济3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篇图解系列策划,图说关键数字,解码中国经济。 聚焦会期:2020年两会这样开 今年的议程安排中, “精简”和“创新”是两个关键词。会议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开成一个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 脱贫攻坚:不能停顿 还剩52个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97%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尚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 特殊时期的财政安排:2万亿 这笔资金中央一点不留 受全球疫情冲击,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综合研判形势,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这2万亿元将全部转给地方,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发展新动能:数字经济3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数字经济是新兴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大势,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 经统计,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数字经济”,至今累计3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互联网+”自2015年起连续6年被写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关键词分别被写入4次、3次。
对于投资机会的挖掘,基金看好两大投资方向:一是聚焦“两新一重”,关注代表产业转型升级和国产替代方向的新基建相关产业,比如5G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二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相关的周期类、消费类板块有望受益。 “篇幅精短、文字朴实的政府工作报告信息量极大。”这是民生加银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钟伟对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直观印象。 在基金看来,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经济的整体基调是托底而非强刺激,并且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这有利于稳定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预期,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将持续提升。 对于投资机会的挖掘,基金看好两大投资方向:一是聚焦“两新一重”,关注代表产业转型升级和国产替代方向的新基建相关产业,比如5G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二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相关的周期类、消费类板块有望受益。 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并不意味着放缓追赶的脚步。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延续以往提出经济增长具体目标的做法,而是代之以对‘六稳’、‘六保’的强调,并反复强调了民生保障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基础消费的逐步回升仍可预期。此外,从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稳外资外贸基本盘等系列举措来看,国家对实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扶持力度没有变,但更注重对新动能的培育。”钟伟解读道。 星石投资杨玲也认为,不设经济增长具体目标,意味着更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在就业优先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导资金投向有质量和效益的重点项目,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多关注民生保障、经济转型以及产业升级,其中包括“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等,这一系列举措都有利于推动经济快速回升。 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中融基金研究部执行总经理寇文红认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定企业经营,保就业;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社会稳定,并有助于加快经济转型。” 中国市场对外资吸引力 有望继续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发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场”。 杨玲认为,加快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利于稳定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投资预期。虽然当前欧美有一些逆全球化的声音,但由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且有着强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大而全的产业链优势等,对外资的吸引力将持续提升。 根据商务部披露的1-4月吸收外资数据,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同比下降6.1%,4月同比增长11.8%。杨玲认为,未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数据有望持续回升。 钟伟认为,金融体系的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正在不断赢得国际投资者的信任,A股的魅力和人们的期待也将持续。 “目前MSCI、富时罗素、彭博巴克莱等国际主流指数相继将我国A股和债券纳入其指数体系,并稳步提高权重。境外机构托管的人民币债券面额约2万亿元,保持了自2018年11月以来的连续17个月增长。北向资金流入A股的规模约有1.7万亿元,除了3月略微波动,4月又恢复了逾600亿元的净流入。”在钟伟看来,种种迹象显示,中国金融体系正加速融入全球体系,中国金融资产的魅力也在不断提升。 新基建领域投资力度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等。 天弘基金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在新基建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一方面可以补足我们在关键科技领域的短板,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科技赋能相关产业,扩大短期有效需求。 “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迎来发展机遇期。”天弘基金表示,投资者可持续关注国家对基础科学科研体制的改革和投入,包括通过产业基金等措施对关键设备和技术发展的扶持力度。 杨玲认为,虽然相对传统基建,今年新基建的规模还较小,但是增速较快。以5G基建为例,2020年三大运营商5G资本开支目标为1803亿元,同比增长338%。除此之外,按照规划,全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总规模也将达到1811亿元,同比增长200%左右。 除了传统的铁路、公路、机场建设等领域,政府工作报告还比较关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根据住建部的初步统计,全国共有老旧小区近16万个,涉及居民超过4200万户。据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测算,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的市场空间或达5万亿元。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报告依旧为202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四个与民生相关的量化指标。各界普遍预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抓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离不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据报告起草组成员刘日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一次。 虽然篇幅只有约1万字,但在报告中,今年经济发展、就业保障、改革举措等一系列焦点议题都得到了全面阐述,尤其是报告中39次提及“就业”一词,较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2次大幅增加,显示出这项工作正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如何解读这份“短小精悍”而“干货满满”的政府工作报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时间为读者梳理了报告中的六大焦点议题,试图呈现报告所勾勒的2020年中国发展总目标。 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有何考虑?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焦点议题,就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没有出现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相关表述。 李克强总理在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在22日上午举行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也解读表示,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现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对所在国的经济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还有待观察。 何立峰强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提到GDP的增长指标,但客观上它的内容已经融入财政、货币政策等相关指标当中。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表述,表明政府的工作重心仍在两头:一头防范不确定性,一头重在防控疫情,对于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有所保留,重点在于“稳定经济运行”。 刘日红也表示,不设具体目标不意味经济增长不重要,更不意味着放任经济下滑。保就业、保民生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作支撑。 新一年哪些改革措施将落地? 与前几年一样,“改革”依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关键词。在困难挑战增大的背景下,“向改革要动力”继续成为政策层面发力的重点。 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就报告中提及的“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等一系列举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读称,在疫情的影响下,今年产生了很多生产、经营、消费、服务等模式的创新,而创业板改革能为这些创新带来更好的金融服务支持,让这些新的业态、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取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创新活力。 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分析称,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表述看,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深化”,意味着深层问题要突破。可以预计,下一步分层分类推进“混改”,将更加重视合理设计调整股权结构,着力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差异化管控模式。 年度物价涨幅目标为何定在“3.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为2020年中国发展提出了四个量化指标。除与就业有关的三个指标外,还有一个指标与物价和通胀有关。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此前多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物价调控目标一直保持在“涨幅3%左右”,但此次确定的2020年物价目标略高。对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颜色解读称,前几年各项食品的价格比较低,因此物价调控目标定在了3%左右。 但自去年以来的一段时间,猪肉和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上涨,对物价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不过受疫情、农产品生产恢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最近一段时间物价走势出现了明显回落。 因此,今年设定3.5%的物价调控目标,既反映了政策对冲的影响,又充分考虑了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基本面状况。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此前也对今年物价形势解读称,短期内我国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突然异动,既有通胀压力,也有通缩压力。 供给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商品如农副产品、抗疫物资的价格会上升,而需求下降、库存增加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会下降。但居民消费、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下降幅度,总体通胀压力不大。 四项民生量化指标中就业为何独占其三?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报告依旧为202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四个与民生相关的量化指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这四个指标中,与就业有关的就占到三个——分别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历来都是高频词。比如在2018年,报告中提及“就业”二字22次,而今年则达到39次。尤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还有大幅压缩,因此更显得这个39次的“含金量”非比寻常。 为何继续保留就业领域的量化指标?对此,杨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读称,从就业上看,前期由于企业仍然存在部分前期结转订单,因此员工复岗率仍有一定支撑,但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开始显现就业压力。 未来如果订单情况继续出现压力,企业存在二次停产、挤出就业的可能性。另外,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874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对相关就业政策提出要求。 要实现上述量化指标,2020年政策层面应如何发力?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同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计划报告)对此详细部署称,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着力防范化解规模失业风险。更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保居民就业的支撑作用,探索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 引导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帮扶,实施部分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用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消费、投资、提振内需如何安排? 此前各界普遍预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抓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离不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无论是短期疫情海外扩散,还是中长期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中国的外需环境都面临着挑战,增长将主要依靠国内需求。 针对提振内需,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在2020年投资规模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在消费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如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疫情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对此,在5月22日举行的国新办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强调,中国有市场优势,形成了全球唯一、人类最全的配套体系。需求上中国市场还在扩大。同时中国也在采取更大的开放举措。 对于外贸外资有关安排,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外贸基本稳定。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升国际货运能力。推进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发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场。 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对2019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就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作出部署。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宏观,银行,建筑,房地产,公用事业以及教育角度为大家详细解读。 宏观 今年未提出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我们根据今年安排的3.6%的赤字率和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2.76万亿元)增加1万亿元推算,2020年预期名义GDP增长5.4%,比2019年名义GDP增速7.8%下降2.4个百分点。我们预计全年实际GDP增速也将明显放缓。 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目标有所下调但仍需政策支持——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2020年就业相关预期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对比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目标,反映今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今年1季度末城镇调查失业率6.2%,4月回落到5.9%,但考虑到7、8月失业率“季节性”上升的可能,稳就业的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政策进一步支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中央加地方政府融资增加3.6万亿元,中央加地方预算赤字率提升2.9个百分点。一般预算赤字、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合计,中央加地方政府融资比2019年增加3.6万亿元。上述三项合计,2020年中央加地方政府预算赤字率8.1%,比2019年预算安排的一般预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合计赤字率5.2%提升2.9个百分点。此外,政策性银行债、城投债等政府相关部门融资均将加速。 今年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GDP占比提升0.8个百分点。 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符合我们此前预期[1]。 另外,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货币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推动利率持续下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我们预计,随着年内CPI增速大幅回落,货币政策宽松尤其是降息的空间将进一步提升。 减税降费力度继续扩大——全年将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比去年力度更大。今年已经出台的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同时,今年将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包括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等。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20年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2.5万亿元,比2019年2.36万亿元减税降费规模进一步扩大。 房地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满足居住需求[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改革方面,将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外开放方面,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促进外贸基本稳定,积极利用外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银行 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涉及银行业,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投向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等。向前看,我们预计银行业规模增速保持在近期高位,组合政策有助于银行资产质量指标保持稳定,大行普惠小微政策要求提高可能引发投资者担忧,我们重申推荐资产质量稳定、业绩高增长的个股。具体分析如下: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银行规模增速维持在近期高位。报告提及“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截止4月底,M2/社融同比增速录得11.10/12.00%,高于去年底的8.70/10.69%,增速提高幅度为2.4/1.3PPts。逆周期货币政策推动银行扩表,1Q银行业金融机构规模同比增长9.5%,较去年底提高1.4ppts,其中,大行、股份行扩表节奏明显超出区域银行,主要源自公司类贷款供给能力差异。我们认为4月信贷超预期可能部分源自区域银行投放同比高增,信贷供给能力开始恢复。向前看,我们预计银行规模增速维持在近期高位附近,同时关注区域银行的扩表节奏。 图表: 社融、M2、银行总资产增速上行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引导信贷支持普惠小微、中长期制造业和涉外贸类。按照客户规模划分,报告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要高于40%(高于此前的30%),2019年底五大行普惠小微余额为2.60万亿元,即1.04万亿元的增幅。2019年五大行普惠小微余额同比增速为53%,基本满足政府报告要求的40%。此前银保监会披露,4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2.79万亿元,同比增长27.34%。《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披露,1H19小微企业有贷款余额户数1988.31万户,较年初增加265.08万户。去年底银保监会目标2020年新增信贷覆盖的小微企业户数在300万户以上。另外,按照行业划分报告要求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涉及外贸相关企业类。 图表: 五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较快,价格下行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预计LPR报价继续下行。报告提及,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1Q20贷款加权利率环比下降36bps,降幅类似2-4Q15,体现LPR改革后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升。另外,报告提及,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此前银保监会披露,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94%,较2019年下降0.5ppts。5月MLF等操作利率价格稳定,20日LPR报价环比持平,符合市场预期。向前看,我们预计货币政策维持在宽松通道,LPR报价继续下行。 图表: 政策利率下行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1Q20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5/12.81%,整体处于合理水平,资本补充压力更多体现为部分机构个体特征。包商银行、锦州银行和恒丰银行等案例显示,包括股权结构混乱在内的公司治理问题是问题机构产生的一大根源,因此,问题机构资产负债表重组之外,股权和公司治理的重组必不可少。 宽松货币政策和针对性安排下,不宜高估资产质量压力。政府报告要求,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此前银保监会披露,4月末银行机构已对超过1.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报告从信贷总量、价格、投向等做出了具体安排,以“六稳六保”作为目标。我们认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指标在未来几个季度可能小幅波动,但大体保持稳定,主要基于:1)上市银行在2012-16不良周期调整贷款结构,2)成功应对2018至今的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外需冲击,3)流动性环境充裕。 最后我们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加大,银行资产质量表现不及预期的风险。 建筑与工程 整体上看,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望保证基建项目资金需求,同时会议上提出了“两新一重”建设,为后续基建投资指明了方向,我们具体点评如下: 财政、货币政策继续发力,为基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财政政策方面,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同比2019年进一步扩大0.8ppt;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同比增加224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3.75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1.6万亿元,符合我们预期。考虑财政赤字率进一步提升,且年初以来发行专项债投向基建比例在50%以上,我们预计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为基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提出引导货币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这也有利于基建项目配套银行贷款的落实。此外,报告明确提出“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 亿元”,这也为铁路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基础。 图表: 2020年预算财政赤字预计扩大至3.6% 资料来源: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20年专项债净融资额有望超过3.5万亿元 资料来源:政府工作报告,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两新一重”指出基建投资新方向。报告提出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两新一重”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词汇,其中“两新”主要是指“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而“一重”指的是“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两新一重”为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点明了方向: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报告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 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等领域。新基建仍是此轮基建投资的重点新方向,虽目前占总基建投资的比例较低,但增速较为可观。 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追求建设集约高效、持续发展的城市;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预计这将长期催生诸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短期看,报告提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 万个”、支持加装电梯等,再考虑养老、抚幼、文化、医疗等社区服务建设需求,旧城改造有巨大的潜在投资规模。 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交通、水利投资等传统基建领域仍是基建的主要构成,2019年交通仓储邮政和水利投资额合计达7.54万亿元,占基建投资比例为41%。此次报告也提出了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城市群间的多层次立体交通网建设有望迎来发展机遇,重大工程投资额有望增加,支撑基建投资增长。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房地产 报告中对于房地产行业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极简表述体现出当前平稳市场、疏导风险的政策思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的着墨几乎为历年最少,仅涉及的三点内容(“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和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均为以往内容的重提,而去年提及的“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并未出现在此次报告中,今年“两会”前中央对房地产税立法的表述也由去年的“稳步推进”重新调整为“稳妥推进”(与2018年表述一致)。我们认为近期中央层面对房地产偏温和表述透露出当前外需压力下对国内纾困和扩内需的政策倾向,于房地产而言体现为稳市场、稳预期、防风险的政策思路,同时也反映出政策端对当前市场整体调控效果的认可态度。往前看,我们判断政策端将延续当前温和窗口,后续施力重心可能主要集中于行业供给端,而需求端政策大概率将保持平稳取态(主要考虑到一方面土地市场快速升温,政策在稳预期思路下正向调节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房价在部分区域短期承压且宏观层面外需暂难恢复,政策打压概率亦不大)。 基本面整体已回归正常生产经营强度,后市料稳中向好。当前行业复工率超过95%,房企销售、施工强度基本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后续我们判断行业将逐渐由复工复产带动下的快速复苏转为温和政策环境下的平稳回升,基本面各项指标的复苏势头可能放缓,且月度数字间可能存在阶段性波动。我们重申对全年各项指标的预测: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6%,销售额同比下滑5%,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7%,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5%。 图表: 分城市房地产行业基本面指标 注:分城市月度数据发布时间滞后于全国数据两周左右. 资料来源:中指数据库,中金公司研究部 坚定看多当前A/H地产板块。考虑当前行业基本面趋势复苏、政策温和窗口延续、板块估值及仓位均处历史低位(我们覆盖的A/H地产股当前分别交易于5.8/6.2倍2020年市盈率),我们继续提示两市地产股投资价值,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销售韧性强、财务纪律好、业绩确定性和股息收益率高的优质龙头房企。 图表: A股地产公司历史NAV折让水平和动态市盈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港股地产公司历史NAV折让水平和动态市盈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对于房地产行业,我们提醒大家注意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融资环境超预期收紧,市场需求复苏幅度不及预期等风险。 公用事业 报告提出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我们的具体分析如下: 电价5%优惠政策延至年底,下半年让利实体经济约531亿元。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宣布继上半年合计减免工商业用户电费595亿元后,将继续坚决执行降低用电成本政策,并预计下半年分别再次让利437亿元和94亿元,全年合计贡献1,126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价措施多样。根据两大电网公司于22日发布的公司新闻来看,我们认为此次降价措施主要包括1)调整两部制电价计费方式、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等;2)推动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3)推广“转供电费码”大数据服务。配合政府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行为,将电费减免的政策红利及时、足额传导到终端电力客户;4)以电能替代和综合能源服务为重点,指导客户实施电能替代、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降低用能成本。 发电侧主要涉及市场化交易规模和占比提升,符合预期,风险解除。结合各省此前发布的2020年电力交易规模已显示出相同趋势(已统计各省平均提升30%),我们认为此次发电侧涉及降价部分并未有超出预期部分,实际影响甚至好于预期。考虑到市场电规模有望提升但占比超过50%的年度长协结果显示交易价格同比基本稳定,我们仍然认为火电电价同比影响可控制在1分钱以内(~2%)。此外,若基于全年火电发电量4.9万亿度电假设(同比-2%),每让利1分钱,涉及电费约490亿元,覆盖了下半年让利总量的90%以上(电网承担了上半年的电价让利,未传导至上游);若电费责任在电网、火电和盈利较好的水电、核电之间分摊,火电电价实际影响或有更乐观表现。 年初至今现货煤价均价同比降幅13%,远超电价影响。随着3月至5月上旬期间煤价快速走低后以及近期需求带动煤价回升,年初至今现货均价在535元/吨,同比回落幅度在13%,其中3月、4月、5月均价及最后交易日分别同比-12%、-22%、-20%及-12%。我们认为电厂将顺利通过燃料成本的大幅下降来弥补电价影响,形成向上游传导。此外,5月至今沿海日耗煤同比提升7%,显示出疫情影响已经淡去并且复工和新基建拉动下电力需求复苏显著,电量对收入端影响已经由负转正,看好2020年火电盈利弹性。 我们提醒大家注意煤炭供给端突发情况带来煤价高于预期的风险。 教育 为进一步推进“以训稳岗”,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报告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扩招200万人”。此外,报告再次提出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并将“六保”作为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详细点评如下: 高职院校再度扩招。根据教育部数据,2019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915万人,较上年增加124万人。其中,普通专科(高职)招生484万人,较上年增加115万人,超额完成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当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的目标。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今明两年全国高等院校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平均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根据教育部数据,2019年民办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同比扩大36万人,占当年整体扩招规模的29%。参考2019年扩招规模,我们预计今明两年民办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将扩大70万人左右,高职扩招将进一步利好办学质量领先、应用型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教集团。 图表: 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 资料来源:教育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 资料来源:教育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民办高校普通本专科招生数 资料来源:教育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全国民办高等院校数量 资料来源:教育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技能培训市场持续扩容。根据国务院公布的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2019年已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筹集资金1,138亿元,用于2019年至2021年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19年,我国已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77.1万人次。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目标,2019年至2021年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将超过5,377万人次。我们预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重点,未来几年将持续支撑职业技能教育市场扩容。 职业考试培训间接受益。为应对疫情影响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继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六保”之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表示,将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我们预计,在落实“六保”任务的相关政策引导下,2020年包括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在内的公职类岗位扩招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强。2020年,全国范围内国考招录职位个数同比增长近40%,招录人数增加近9,000个。同时,多省宣布省考扩招。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2020年地方公务员计划招考人数同比增长141%。此外,事业单位招录明显回暖。根据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公告,2020年云南事业单位专项招聘名额共计42,870名,其中教师岗32,870名,招录规模较往年明显扩大。我们预计,在今年政府工作目标的指引下,公职类岗位招录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利好公职类考试培训市场参培人次和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我们提醒大家注意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