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寻常的2020年即将过去,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宏观背景下,高净值人群需求发生重塑,财富管理机构的业务模式也随之迎来新的变化。 近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发布了《中国企业家家族财富管理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发现,除传统的财富增值需求外,企业家的需求已升级为涵盖个人、家族和企业的综合需求,需要提供的服务为一揽子服务方案。 对此,中国银行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在《白皮书》中提出“财富四维度模型”,从数字、空间、时间、价值四个维度梳理家族财富特征。并结合当下最新情况,指出企业家家族财富管理中面临的些许问题和不足,给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上述“财富四维度模型”,基于《白皮书》对1000余位企业家进行了定量调查和深度访谈。调研的目的不仅在于呈现中国企业家的家族财富管理现状,也旨在围绕该群体密切关注的资产配置、子女教育、财富传承、慈善公益等领域展开深入探讨。 截至目前,中资私人银行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2007年,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勇于拓新,率先在境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在今年疫情大背景下,中国银行私行增速、金融资产增速以及手机银行的增速都明显快于去年。 四维度定义财富管理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家族财富管理需求,《白皮书》调研小组对1000余位企业家进行了调研,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提出“财富四维度模型”,从数字、空间、时间和价值四个维度梳理家族财富特征。 其中数字维度关注如何实现财富的持续增长,空间维度探究财富的分布及持有方式,时间维度聚焦于财富的长久存续,价值维度则探讨如何让财富实现社会价值。 也就是说,相对应的,对企业家而言,有4个问题需要找到答案:如何实现财富的持续增长、如何以更合理的方式持有财富、如何实现财富的代际传承以及如何让财富更好地回馈社会? 以数字维度为例,数字维度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量化企业家客户的资产规模与资产配置信息,可加深企业家们对资产分布、投资选择与风险偏好的认知,亦可为金融机构了解客群需求提供参考。 《白皮书》的调研结果便显示,受访企业家的真实回报率普遍低于回报预期。58.29%的受访企业家所期望的资产回报率超过8%,而过去三年年化真实回报率超过8%的企业家群体仅占全部样本的36.72%。近3年来,真实资产回报率落在4%-8%区间的企业家人数最多,占全部样本的45.57%。 又如,空间维度通过梳理企业家财富分布现状,帮助企业家群体实现资金、家族产业与人力资本更合理的全球布局,同时规避各类风险、提升对各类资产的管理效率。 时间维度则针对企业家群体的特有需求,对传承的财富构成及可供选择的传承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揭示企业家代际传承现状与困难,并提出建议等。 另外,为帮助企业家群体实现个人财富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具价值的贡献,《白皮书》调研小组通过价值维度的各个要素,对企业家及企业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进行梳理。 《白皮书》指出,这四个问题从不同的维度对财富进行审视,各个维度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共同组成财富管理的全景图。作为创富先行者,企业家群体在财富规模、分布特点、传承需求与价值创造等方面的诉求,较其他人群更为多元化。 因此,从“四维度”出发定义财富管理,有助于企业家本身及财富管理机构从更加全面、综合的视角看待财富、打理财富。 一揽子服务方案迫在眉睫 《白皮书》的调查的核心结果表明:企业家们在财富的认知、配置、传承和回馈等方面已形成了初步的意识,但在具体实践方面仍需要更专业的意见建议。 企业家们逐渐意识到,不同于过去的创业创富历程,资产的稳定增值要长期积累,因此需专业的财富管理团队指导,形成科学的资产配置规划。 比如调研显示,从企业家资产配置结构来看,银行存款、理财等占比较高,而股票、公募、私募股权投资、贵金属、艺术品及其他另类投资产品则配置比重较低,分散化程度不足。在本次受访企业家的家族资产配置中,银行理财产品与储蓄现金的占比最高,分别为26.47%和26.34%,其他种类资产的占比均低于10%。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现有的资产配置结构难以支撑多数企业家的目标收益率(年化8%)。为实现既定的收益目标,企业家们需要在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帮助下,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在分散风险的同时提升投资组合的收益表现。 因此,《白皮书》中,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也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按照企业家对自身投资组合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需求构建投资组合,引导企业家们制定合理预期目标,并通过长期投资达成其目标,树立科学的资产配置理念。 其中,中国银行的资产配置方法论包含“了解投资现状与投资目标”、“评估投资现状与目标的适配性”、“拟定资产配置方案”、“实施资产配置方案”以及“对资产配置方案进行评估及优化调整”共五个步骤。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策略服务体系,形成了中国银行个人金融资产配置白皮书以及中国银行个人金融资产配置策略季报、周报和日报的投资策略服务架构,分别从客户长期战略资产配置、中期战术资产配置、短期产品最佳时机选择等视角为客户资产配置提供全流程服务,以求更好服务于客户的资产配置工作。 又比如从持有形式来看,目前家族财富的持有方式多为直接持有或其他自然人代持,在风险规避及精细管理方面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中银私行建议,通过规范的公司架构持有资产可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和保护隐私,通过信托持有财产有助于进一步隔离风险和传承安排。 对于企业家而言,随着财富累积与年龄增长,财富管理的重心从“如何创造更多财富”逐渐转移至“如何保护财富”和“如何将财富传承给下一代”,财富绵延与基业长青成为了企业家群体的关注重点。 由于企业家群体财富类别多元、传承难度较高,因此他们更需要调整观念,从被动的自然型传承转变为主动规划。而主动型传承涉及法律、税务、财富管理、企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问题,企业家可通过咨询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寻求解决方案。 比如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自开办伊始就聚焦于私行客户的综合化需求,通过“1+1+1”管家式金融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提供资产配置、个性化融资、投资咨询、法税咨询、家族财富传承管理等一系列深度专业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及世代传承。 从国际经验来看,主流私人银行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商行驱动型、投行驱动型、精品私行型和“投行+商行”双轮驱动型;从境内实践来看,私人银行服务机构也从商业银行扩展到了券商、信托、第三方财富机构,以及近年来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以法税服务为基础“家族办公室”。 “这个现象背后反映的实质是,私行客户是具有综合化、专业化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需求于一体的高端客户,私人银行业务线涵盖个人生命周期、家族财富传承及其企业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国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王亚表示。 财富管理领域的一片蓝海 业内人士表示,私人银行是衡量现代零售银行业务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制高点的标杆,私人银行业务作为最顶尖的零售业务领域,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整体的经营理念、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和客户基础都具有极强的带动升级作用,是将建设新时代零售强行的关键抓手之一。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私人银行业务具有轻资本、高价值等特征。零售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进行改革的重要出路之一,而私人银行则被认为是必争“高地”。 从国际一线投行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到,转型升级为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是近十年新出现的行业趋势,究其原因,在于财富管理业务具有收益高、轻资产、抗波动等特点,能够在不断变化的金融周期中熨平投行业务的波动。 2019年数据,摩根士丹利的资产管理规模(AUM)达到2.7万亿美元,首次超越瑞银集团(UBS)成为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第一的财富管理公司。摩根士丹利耀眼的成功,与其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大力向财富管理业务进行战略转型密不可分。 回到国内。2018-2019年间,在宏观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私人银行业仍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整体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与客户数量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资私人银行服务客户数量为103.14万人,管理金融资产规模(AUM)为14.13万亿元人民币。 从2018年的12.26万亿元,AUM增至2019年的14.13万亿元,增长率达15.25%。 与此同时,私人银行客户数从2018年的87.51万人,增至2019年的103.14万人,增长率达17.86%。 今年以来,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整体呈现下行趋势,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历史中位数,普通的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收益率难以满足中高端客户的收益需求。而资本市场出现“小阳春”,呈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在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愈发旺盛。王亚认为,疫情后中国大陆财富管理市场真正进入资产配置时代。为此,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增强投资策略专业力量的投入与建设,通过资产配置为客户创造价值。产品策略方面,一方面顺势而为,增加中低风险固收类产品供应,另一方面抓住市场机遇,逢低布局权益类资产。 根据《2019年中国私人财富》调查数据,截止2018年中国高净值(此处数据为可投资资产规模1000万人民币以上)人数达197万,预计2019年能突破200万,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5000万人数占比为16.24%。可投资资产规模与高净值人群增长趋势一致,18年达61万亿。 不断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建设 得益于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历史机遇、开放有力的国家政策红利以及企业家群体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中国民营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并成为高净值人群的主体。 2019年以来,新冠疫情席卷而来,迅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使诸多行业短期内经历“洗牌”,部分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如履薄冰。 对于财富管理行业来说,疫情使得高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有了更多的感悟与思索,对财富安全和财富传承更加重视。 这种情况下,高净值人群风险意识明显加强,愈发注重财富安全,投资心态更加成熟,资产配置策略更为稳健。 “外部环境的改变与客户需求的升级给财富管理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四维度模型的梳理,本报告发现,除传统的财富增值需求外,企业家的需求已升级为涵盖个人、家族和企业的综合需求,需要提供的服务为一揽子服务方案。这就需要财富管理机构紧跟客户需求变化,不断加强对财富的四维度能力建设。”《白皮书》也表示。 作为国内第一家开设私行业务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从一开始便引领行业,伫立潮头,敢为人先。10多年的发展,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已牢牢站稳于中资银行私行第一梯队,国际化、专业化和综合化优势明显,并不断夯实服务基础、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去年,中国银行个金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今年行业整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面对压力与冲击,王亚表示,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无论从业务发展,还是从能力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架构调整上,最根本的目的是做两方面的融合,一方面是数字化和业务的融合,另一方面是专业化和业务的融合,面对金融科技和财富管理的冲击,中国银行私行把两个拳头攥起来,在一个大的架构下更好的融合。”王亚说。 架构改革后,围绕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中银私行构建了全市场开放式产品平台,在全市场为私人银行客户遴选最优质的产品。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中银私行打造了投资顾问、私人银行家和私人银行客户经理队伍,三支队伍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专业培训。可以说,无论在投资策略、专属产品还是在服务队伍上都在不断强调专业化建设,提升客户服务的专业化能力。 今年以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不断拓展线上服务渠道。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公众号为切入点,建立了为私人银行客户进行服务的平台,客户可以在公众号上看到中银私行最新投资观点、专属产品、增值服务和客户活动等各方面资讯。同时,积极打造手机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专区,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专属的服务渠道。在数据应用上,充分运用大数据,从不同维度对私人银行客户进行画像,提供更加专属、有针对性的服务,力争做到“千人千面”。 报告详情请点击下载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企业家的故事,一群逆境飞扬的勇敢者,他们敢于从零启程,敢于变革创新,在困局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12月30日,在“勇敢者的心”年终秀上,吴晓波为中国企业家鼓与呼。当天,平安私人银行企望会携企望者群体走进吴晓波年终秀,共同见证企业家的“敢破局 懂担当”,弘扬企业家精神。企望者们的共同特质:“敢破局 懂担当”58岁的“新农民”周新平是吴晓波故事里讲述的主角之一,也是平安私人银行企望者。2008年,他辞掉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回到家乡创办大三湘茶油。他以科技改变茶油行业,首创的“冷榨冷提”工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2年间,周新平夫妇让油茶花开至漫山遍野,40万亩油茶基地,4.8万户农户脱贫致富,实实在在地用油茶产业富了一方百姓。除了周新平,平安私人银行企望者群体中还有在大凉山坚守20年,帮助村民种植橄榄油搬进砖瓦新房的中泽橄榄庄园总经理徐晓燕;坚持复兴正统曼松贡茶的王子和山创始人周振扬。以东方美学理念打造中国医美品牌的伊肤泉创始人凌远强;致力把东方陶瓷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的国瓷永丰源董事长刘权辉;通过跨界融合与创新传递中国味道的同睿堂创始人陈世辉。带领乡亲用燕麦闯出一条致富新路的阴山优麦创始人卢文兵;坚守品质至上为宝宝和妈妈把关的倍伊乐创始人张积江;以及将粤菜文化带出国门,开拓中餐新潮流的海港集团创始人麦广帆。不管是回到家乡、助力乡村振兴,还是不断创新、打造国货品牌,“敢破局 懂担当”是平安私人银行企望者身上共同的特质,正是他们在困境里破局出新、艰难中担当大义,才有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脱贫攻坚行动的顺利收官。过去40年,中国经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GDP总量增长224倍,世界500强企业从零到115家。正是这样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他们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创新突破、诚信守法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精神是中国经济几十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这种精神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更是弥足珍贵。服务好企业家群体,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为企业家提供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今年疫情冲击背景下,平安私人银行深切了解到企业家之难,推出企业家专属服务品牌“企望会”,致力于为企业家群体提供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包括投融资、财富规划、私享生活、经营赋能。以周新平为例,平安私人银行不仅助其解决资金问题,还在企业经营转型、家业长青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同时发挥金融助农作用,借助“平安乐善”公益平台,为大三湘进行品牌赋能,成为其坚实的后盾和贴心的伙伴。平安私人银行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和平安银行平台,具备超高净值客户得天独厚的经营优势,能够从“企业家和企业经营”双重视角出发,助力企业家实现转型升级,助推我国经济的动能转换;也能够帮助企业家实现风险隔离、财富传承,实现家业长青。作为国内知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影响和激励了无数企业家、创业者,是中国改革开放、企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近年来,吴晓波自身亦转型为企业家,是不断突破、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践行者。今年的吴晓波年终秀以“勇敢者的心”为主题,关注企业家发展、为企业家发声,与平安私人银行企望会的初衷高度契合。平安私人银行携手吴晓波年终秀,希望呈现企业家的破局与担当,激励更多企业家敢于突破、懂得担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近年来,平安银行基于外部趋势与自身禀赋,提出了“成为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的发展愿景,自2016年拉开转型大幕以来,已实现迅猛发展。其中平安私人银行业务更是成绩斐然,截至2020年三季度,私行客户已近六万、资产管理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迈入了中国私人银行业第一梯队。
报告详情请点击下载
经过10余年的持续细分和跑马圈地,中国私人银行正处于多元竞争加剧、动能持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对此,国雄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尚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私人银行势头正猛前景广阔。 姚尚坤认为,中国私人银行与高净值人群相伴而生。他表示,很多人认为私人银行就是升级版高阶财富管理服务,其实不然,两者在多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一方面,财富管理通常以金融资产“物”为对象,构建投资组合,提供产品服务;私人银行以“人”为对象,提供专业个性、综合全面的私人定制服务,人在私人银行具有关键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财富管理专注于资产管理,以“产品”为中心,针对客户生命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具有标准化同质化特征;私人银行聚焦客户,以“客户”为中心,针对客户全生命周期提供金融和非金融综合服务,具有高度个性化定制化特征。 姚尚坤向记者解释,中国的私人银行更加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特性,私人银行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更多高净值客户及资金将留在国内市场,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本积累,缓解资本流失。
2020年12月19日,第十届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发布式——“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研讨会今日在北京召开,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发表演讲。 各位领导、专家及嘉宾,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中国社科院今天的养老金报告发布会,很感谢郑主任、房秘书长的邀请。我在2002年之前研究过美国资本市场,但在2002年之后开始专注研究美国养老金,为什么?因为在此前的美国资本市场研究当中,我有一个不解的难题:美国的家庭理财为什么总要以养老为目标?美国的理财规划师和投资顾问为什么总是把“养老”挂在嘴边,引导大众理财?为了弄懂美国资本市场,我非常偶然地介入美国养老金,并一直研究至今。前几年我完成了国家教育部的课题《美国私人养老金制度研究》,最近正在做国家社科基金《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美国私人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共有6张表、1个图,我们来重点探讨一下美国私人养老金和股市的关系是怎样的。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它的股票总市值占到了世界股票总市值四成以上,截止2020年10月底,美股总市值高达38.48万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GDP大约是美国的七成,但是美国的股票市值却是我们的三至四倍,中国内地沪深交易所两个市场加起来是11万亿美元。从体量来讲,美国资本市场不仅是世界老大,而且它还有700多家外国上市公司挂牌,美国股市的包容性、开放性非常强。 再从市场运行的有效性和稳健性来看。最近20年上证指数走势确实惊心动魄,2005年6月份上证指数曾跌破1000点,2007年10月上证指数创下了6124点的最高记录,但随后跌到1664点,今天是3400点左右。中国股市暴涨暴跌,养老金在这样的市场环境生存是非常艰难的,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是很难承受市场的波动的。相比之下,近20多年来,美国股市运行却非常平稳,它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稳,第二是慢,第三是长牛。道琼斯指数现在的点位是30000点左右,美股本轮牛市已持续了12年,似乎没完没了。两国股市走势差异如此之大,背后原因是什么?美国私人养老金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一、美国股市与私人养老金有着迷一般的关系 我经常讲,我们要用养老金思想来改造中国股市。其实,中美两国股市的质和量,背后的差距就是养老金问题。美国的养老金与美国的资本市场有着谜一般的规律性的轨迹,这是非常巧合的。从我找到的英文文献数据来看,美国的股票市值与美国私人养老金及公募基金规模变动太有规律了,三者高度关联。 事实上,在1980年之前,美国股市也是一只“丑小鸭”,没有任何研究价值。我从1990年代开始研究美国股市,1981年美国股市总市值只有1万亿美元,2006年中国股票总市值也超过了1万亿美元,这样算起来,中国股市体量与美股仅差25年,差别并不是很大。 1981年之前,美国股票总市值仅有几千亿美元,不仅市场规模狭小,而且还是典型的“散户市”,1970年代美国股市散户交易比重高达70%,因此,我们不必神化美国股市,其实,在我看来,美国股市只有40年的历史,从1981年到今天,严格来讲,就只有40年的历史。40年前的美国股市没有规律可言的,也没有任何研究价值。 近40年来,美国股市做大做强的唯一法宝,就是美国私人养老金的做大做强。下面我们来看一组非常奇妙而有规则的数据变动,1981年美国股市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美国私人养老金也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这是第一次巧合!当时美国公募基金小得可怜,只有2400亿美元;12后,1993年美国私人养老金储备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美股总市值也是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这是第二次巧合!此时,美国公募基金第一次突破2万亿美元。 5年后,1998年美国私人养老金储备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美股总市值也是历史上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这是第三次巧合!此时,美国公募基金第一次突破5万亿美元。 15年后,2013年美国私人养老金储备首次突破20万亿美元,美股总市值也是第一次突破20万亿美元,这是第四次巧合!此时,公募基金第一次突破15万亿美元。 6年后,2019年美国私人养老金储备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美股总市值也是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这是第五次巧合!此时,美国公募基金第一次突破20万亿美元。 请注意,我这里引用的美国公募基金数据是指共同基金,不包括ETF和FOF,也不包括封闭式基金。 这样的巧合,我不知道大家如何解释,国内没有这样的数据,这是我第一个梳理出来的。我们不得不说,美国私人养老金的做大做强,有力支撑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做大做强。不仅如此,而且养老金的做大做强,还给美国股市带来了最关键而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这才有了美股“长牛”、“慢牛”的神话。这就是美国私人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高度相关性。 正如戴相龙行长今天发言所讲的,2007年到2008年期间美国私人养老金资产也曾经挥发掉了2万亿美元,是的,美国私人养老金与股市之间互动高度相关,今年3月份的道琼斯指数的“万点暴跌”,美国私人养老金总资产从2019年底的32.3万亿美元跌至今年3月底28.7万亿美元,一下子挥发掉了3.6万亿的市值,但是随着美股强劲反弹,它很快又回来了,今年6月底其资产总市值又回到了31.9万亿美元。这也表明了私人养老金跟美国资本市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二、美国人不存款、不囤房、不炒股 众所周知,美国人不存款、不囤房,也基本上不炒股。今年疫情美国众议院的听证会,有一位议员讲,40%的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的现金。2016年彭斯在竞选美国副总统职位时,向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提交的“公共财务披露报告”(Public FinancialDisclosure Report,OGE Form 278e)显示,彭斯当时的银行存款还不到1.5万美元,除银行账户外,他还有两个为子女教育存的529教育账户,每个账户上的金额都不超过1.5万美元,同时,还有3个孩子的教育贷款,借款余额超过了存款。 由此可见,美国人是不存款的,一个疫情可以让许多美国人成为穷光蛋。同时,大多数美国人也不炒股,美股散户交易比重不足10%,而中国是反过来的,中国股市交易的90%左右是由散户完成的。此外,美国人不囤房,美国人认为一套房子就够了,最多一套别墅。但我们中国人喜欢“囤房”,因为他们不知道将家庭财富放在哪里安全,不知道如何保值增值,心里发慌,这叫什么?我称之为老百姓的“理财慌”。因此,“囤房”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因为人们找不到保管家庭财富的投资工具和保值办法,这是金融机构的失职和失责。 美国人不存款、不炒股、不囤房,但是他们却“一人数卡在手、刷遍全球无忧愁”,哪儿来的底气和自信?因为3亿多美国人拥有32万亿美元的私人养老金储备。美国人不存款,但美国家庭拥有庞大的私人养老金储备,这也是一种“另类储蓄”,而且是长期储蓄。中国家庭理财尚未形成“以养老为目的”的长期储蓄,短炒、赚快钱仍是一种时尚。 实际上,私人养老金已成为美国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国家庭理财的三个1/3,即私人养老金占1/3,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证券投资占1/3,银行保险产品占1/3。截止2020年6月底,在美国家庭金融资产当中,私人养老金所占的比重已经抵达34%,这个比重正在上升。 三、美国私人养老金主要投资公募基金 2019年底美国私人养老金的余额是32万亿美元,其中,直接持有公募基金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直接持有保险年金产品2.3万亿美元,而美国公募基金总净值为2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公募基金由私人养老金持有,如果没有私人养老金支持,就没有美国公募基金的今天,今天的美国公募基金总净值已占据了世界的半壁江山。 我们先看看美国最有名的私人养老金401K是如何投资的。截止2020年6月底,401(k)总资产为6万多亿美元,其中61%持有公募基金,这61%当中大约55%以上持有股票基金,而直接投资股票的比例非常低,仅为10%左右,因为美国人相信公募基金是最专业投资机构,所以不仅美国私人养老金持有大量公募基金,而且美国大多数家庭也通过长期持有公募基金间接参与股票投资,而不是直接炒股。 我们再看一下美国私人养老金体量最大的IRA(个人退休账户),国内将IRA划为第三支柱,其实有点误解,因为IRA的缴费只占10%,另外的90%都是通过第二支柱从DB、DC计划转账过来的,比如,跳槽时,退休时,或原计划终止时,你可以将原来雇主的私人养老金直接转账到自己的IRA。IRA实际上是一个大容器,它既是没有第二支柱养老金的个人及中低收入者退休储蓄的工具,同时也是各种私人养老金最终的收容所,缴费与转账都装在IRA里面,因此,它所占的份额非常大,目前IRA规模已突破10万亿美元。但在投资上,它非常保守,IRA投资公募基金占43%,持有银行产品占6%,持有保险产品(主要是人寿年金)占4%。 上述401K和IRA是最有代表性的美国私人养老金计划,这两个计划总资产占美国私人养老金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DB计划大概有10万亿美元,其中,企业DB计划为3.4万亿,政府DB计划为6.5万亿。相比之下,联邦政府的DB计划侧重债券投资,而州地政府的DB计划侧重股权投资,二者投资风格不一样。 四、股票基金是公募基金的实力和标杆 股票基金是公募基金的实力和标杆,因为股票基金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杰出代表,它的能力就代表着一国公募基金的真实水平。 截止2020年9月底,美国公募基金总净值为22.15万亿,其中,股票基金为11.28万亿美元,混合基金为1.53万亿美元,债券基金为4.97万亿美元,货币基金为4.4万亿美元。一直以来,美国股票基金占比均为50%至55%,也就是说,美国公募基金总净值一半以上都是直接投资股票的,这正是美国股市的最重要长期机构投资者和中流砥柱。 相比之下,我国公募基金比较弱势,截止2020年9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有17.8万亿人民币,其中,股票基金只有1.77万亿人民币,占比不足10%,而货币基金高达7.29万亿元,占比高达41%。也就是说,我国股票基金是完全跛足的。 事实上,我国公募基金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它不仅总量规模较小,尚不及我国GDP的20%,而且股票基金更弱小,不足2万亿元。背后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A股市场仍是典型的“散户市”,股民更乐于亲自上阵搏杀,而不愿意直接购买基金;其二,我国私人养老金规模狭小,目前我国第二支柱养老金(含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规模约为3万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单一,刚刚起步,因此,我国私人养老金还不足以支撑公募基金大发展。 由于我国股票基金净资产占比太低,它无法成为股市的中流砥柱,也不足以支撑公募基金的做大做强,因此,我国公募基金仍是一个弱势群体,股民把它看成“大散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股民说把钱交给你炒股还不如我自己炒。 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只有把股票基金做起来了,真正的公募基金的长期投资的价值才能够实现。美国大量家庭持有公募基金的原因就是因为股票基金做得好,长期的年化收益率高。要想改变中国股民“短炒、赚快钱”的习惯,我国股票基金就必须拿出真本事来让股民心服口服,比方,你的股票基金如果能达到5年平均收益率、10年平均收益率在10%以上,没有家庭不动心的,甚至股民也会说我不进股市搏杀了,就把我家的钱交给你打理。 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已很难拿到3%以上的收益率了,所以老百姓的“理财慌”真的是荒到了极致,金融机构没有能力开发出中长期权益类产品,这是一个悲哀。正如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先生今天所讲的,我国银行开发的一年期以上的理财产品仅占9%,实际上,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的理财产品也大多都是短期和超短期的滚动发行,这是一种不好的导向和示范效应,它鼓励家庭消费者、投资者短炒、赚快钱,很难形成长期投资、长期积累的家庭理财模式。 因此,我认为,中国市场不差钱,甚至不差机构,但是我们却缺乏长期资金。长期资金来自哪里?一是养老金,尤其是私人养老金;二是由养老金支撑的公募基金,尤其是股票基金;三是权益类资管产品,尤其是权益类保险产品。 最后结论:美国的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好的资本市场一定是有效市场,它的运行是稳健的,它的市场有着非常好的回报,反过来讲,美国的私人养老金支撑了美国股市的发展,同样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私人养老金既是美国股市的最大支持者,同时也是美国股市的最大受益者,二者形成了一种互利双赢的格局。 不过,最后再补充一句:中国的股市毕竟只有30年的历史,今天(12月19日)正好是我国股市成立30周年的日子。中国资本市场在体制机制上的完善,以及做大做强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培育长期资金来源,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如何做大做强我国私人养老金,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当务之急可以先从第三支柱养老金与家庭理财着手,一方面,加大个税递延力度,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包括保险版、基金版、银行版个人养老金产品;另一方面,将第二、三支柱养老金计划与家庭理财完全打通,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以及权益类资管产品,将家庭理财从短炒、赚快钱模式逐步导向以养老为目标的长期投资、长期积累。我一直倡导,以养老为目标的投资,将更长远、更从容、更理性、更快乐。谢谢!
今晚给大家整理的是中国14万亿资产管理总规模的私人银行业务,截至2019年末,各银行的排位座次。内容摘自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近日联合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0)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风险管理白皮书》。 排座次之前“愉见财经”想先说两句私人银行的业务地位。我们这些业外人士或许会觉得私人银行服务的就是那么一小撮人,客户占比只有万分之五,似乎不太重要。但其实对于银行经营典型的二八法则而言,私人银行太重要,因为这一小撮客户贡献了20%~25%的零售AUM,并且具有高盈利性。 未来高净值人群会持续扩容,银行们谁的客群渠道、业务体系、产品服务布局得好,更能吸引到这群人,是会产生某种零售效益“马太效应”的。 好,下面开始排位,具体请见下方两张图,数据出自《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 这里面有两家银行可以圈圈亮点: 一家是招行。那可真是稳坐国内私行届的头把交椅。2019年末,私行AUM2.72万亿,客户数15.47万人,是双料第一。 一家是平安。2019年的AUM增速高达54.99%、客户数增速高达45.90%。而同业们AUM增速一般都只有百分之十几(股份行平均17%)。 行业里习惯于将AUM超过万亿定为私行第一梯队,也称“万亿俱乐部”。平安真猛,去年大发展之下,AUM冲到7339亿元;到今年三季末,已经1.05万亿,直接晋升第一梯队,成为继招行、工农中建之后的第六家私行“万亿俱乐部”成员。(源于集团综合金融赋能、客户分层经营等) 图1 中资私人银行的关键数据(2018-2019) (备注: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私人银行客户是指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在本次统计中,各私人银行将客户资产规模统计口径统一为600万元人民币;注2:部分私人银行在组织架构、业务条线等方面产生调整,导致2017年及2018年数据与前期统计结果不一致。各家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及管理资产规模以本期报告统计结果为准。) 图2 中资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及客户数量增长率(2017-2019) 最后总结一下梯队: 第一梯队:招行、中行、工行、建行、农行、平安(2020年三季度晋升); 第二梯队:交行、中信、兴业、民生、浦发、光大; 第三梯队:华夏、浙商、邮储、广发、以及城商行里的佼佼者北京银行; 第四梯队中领先者,多见于几家大型上市城商行,比如上海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等。 (股份制银行里还有两家没被点到名的,加油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