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场景品牌、生态品牌的新道,为海尔智家(行情600690,诊股)全球持续引领注入新动能。 1月11日,世界权威调研机构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0年海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第一,这也是海尔第12次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NO.1。 另外,海尔冰箱、洗衣机、冷柜、酒柜同样拿下全球NO.1。其中,海尔冰箱已经13年蝉联全球第一、海尔洗衣机实现12年蝉联、海尔冷柜连续10年全球第一、海尔酒柜连续11年全球第一。 这次12连冠的意义尤为特别。12年前,海尔第1次取得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第1,站到了家电品牌全球引领的起点上。12年后,海尔在12连冠基础上,又站在场景品牌和生态品牌的新起点上,创全球首家物联网化的上市公司。 连续夺冠12年,海尔智家从起点到新起点 从2009年到2020年,海尔智家这连续夺冠的12年是引领之路,也是颠覆之路。概括起来就是“从起点,到新起点”。 12年“破与立”,海尔智家不断开辟时代新赛道,在高端品牌、场景品牌、生态品牌数次转型中持续引领,凭什么?答案就是“与时俱进”。 在名牌战略阶段,海尔智家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成为“质量金牌”的代名词;全球化品牌阶段,当友商纷纷以代工贴牌形式出海时,海尔智家坚守“先难后易”的出海创牌策略,让“Haier”走进全球用户家庭;随着国民消费水平提升,海尔智家又率先布局高端品牌卡萨帝,迎着外资品牌的火力杀出重围,最终实现高端市场绝对引领。 如今,物联网时代正深刻改变着用户消费需求:用户需要的不是家电这一“工具”,而是干净的饮食、新鲜的空气、时尚的穿搭等场景化体验的“结果”。对传统的家电企业来说,仅凭借一台冰箱、一台空调很难实现。 率先洞悉这一需求,海尔智家又一次开辟新赛道。 2019年12月,海尔智家正式提出进入生态品牌战略阶段,敲定了品牌转型大方向;2020年9月,海尔智家发布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充分释放场景定制、生态服务优势;12月海尔智家完成战略重组,成为全球第一家“A+D+H”三地上市企业,赋能场景品牌转型、生态品牌战略落地全面提速。 在物联网时代带头领跑的海尔智家,呈现出了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的的差异化特征。 首先是面向用户需求推动“场景替代产品”。海尔智家不再只是卖单品,而是开始卖场景,发挥自身产品优、连接好、协同主动服务能力强等特点,将用户的单品功能性体验,升级为覆盖衣、食、住、娱的定制化智慧场景体验。 目前,海尔智家已推出9大智慧(行情601519,诊股)浴室场景、7类13种100+智慧阳台场景、14个系列150+智慧厨房场景方案等,给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生活体验。 其次是打破产业边界实现“生态覆盖行业”。物联网时代的趋势叠加消费升级,决定了没有一家企业能独自满足所有用户需求。对此,海尔智家通过贯通洗护、饮食等各领域生态方,搭建起食联网、衣联网等生态体系,共同为用户提供定制生态服务,保障用户全需求的满足,实现共创共赢、共同增值。 据统计,当下衣联网已覆盖15个行业超5300家生态资源方,食联网有12大行业近千家生态资源方,空气网和水联网也各有超过1000家、300家生态资源方。 创全球首家物联网化上市公司,三翼鸟加速变现 三翼鸟场景品牌的诞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场景解决方案、生态服务能力,成为海尔智家深化战略转型、创全球首家物联网化上市公司的关键一步。它承接了海尔智家创新基因、资源积淀构成的场景势能,并转化形成不可阻抗、源源增长的生态势能。 场景势能,源自海尔智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从刚刚开业的三翼鸟海尔智家青岛体验中心001就能看出,店内布局不再以冰箱、洗衣机等单品为主角,而是仿照真实生活动线,用智慧厨房、智慧阳台等场景呈现智慧生活体验。 比如在智慧厨房,冰箱能联动体脂秤获取用户身体数据、给出膳食计划。从冰箱拿出食材选择菜谱,烤箱就能自动设定温度和时间;在智慧阳台上,衣服放进洗衣机就能自动洗护、洗完时干衣机自动烘干、拿出衣物放进衣物护理柜就能恒温保存。 生态势能,让海尔智家创造了品牌史上史无前例的现象:店是三翼鸟的店,但卖的却是上万种品牌。包括智慧阳台上的迪卡侬健身器、智慧厨房里的乐扣乐扣收纳盒、智慧卧室中的香薰机等,用户可根据需求随意搭配生态方产品定制专属场景。 因为打通了家装、建材等装修领域生态资源,三翼鸟还能提供从设计、施工到配套精装、局部焕新服务,用户关于“家”的一切需求都能在这里一站式解决。 数据表明,海尔智家颠覆性的场景、生态创新已经收获硕果。 场景方案的大规模定制化落地,已对传统家电销售呈现降维打击:通过三翼鸟场景方案的销售,三翼鸟海尔智家北京体验中心001开业百天成交额约7916万元、进店客流量超8.4万人次;开业不久的三翼鸟海尔智家青岛体验中心001客单价达到了20万元。 场景品牌全球化成果也在持续显现。目前,海尔智家全球7大品牌矩阵均已启动场景化升级,譬如GE APPliances推出的未来厨房套系、Candy的互联家电系列智慧家庭套系等。在渠道建设方面,截至2020年底海尔智家体验中心001在国内已建成1000余家,在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海外国家累计建成近800家。 纵观12年,海尔智家从颠覆到引领,从引领到颠覆,在“变与不变”中走出了一条物联网时代的全新道路。在“人单合一”模式引领下,凭借敏锐的时代嗅觉,海尔智家“以变应变”,不断自我颠覆、重构,引领着行业的发展变革;坚守初心,海尔智家又在“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纲领,诠释了时代企业的核心价值。
冬日里,行走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座座亮丽的藏寨、牧村是这个季节最美的风景。 “留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甘南州立足当地实际,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优化产业基础。 长期以来,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甘南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脆弱、灾害频发。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吃饭与建设的矛盾成了重点任务。甘南州把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放到农牧村,大胆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在全州范围内展开了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实践。 在合作市,生态文明小康村已有121个,受益农牧民2682户2.1万人。合作市依托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融入藏乡民俗,在卡加曼乡香拉村、博拉村两个村打造“香拉花海”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盘活当地资源、解决就业等方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除了打造千亩花海,我们还在香拉村、博拉村、尕咱村及加克村4个行政村分别组建了牛羊养殖合作社、优质牧草种植合作社、餐饮旅游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蔬菜瓜果采摘园和花卉苗木繁育基地。”香拉梅朵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石磊说。 “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28元,年均增长在8%以上。”甘南州委常委、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介绍,合作市通过建设犏牛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两大产业带,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壮大特色种植业,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甘南州优化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了牦牛、藏羊、奶牛繁育、育肥、特色养殖等“五大畜牧业产业带”和藏中药材、高原夏菜、优质青稞、杂交油菜、经济林果等“五大种植业产业带”,夯实了现代农牧业的根基。 在甘南州卓尼县阿子滩镇阿子滩村的金色酒坊,红色绸布遮盖的酒缸里正酿着青稞酒。“我们去年7月份开始运营,第一批酿造的3000斤青稞酒收入15万元,第二批5000斤元旦刚上市。”金色酒坊负责人牛克俊说。 甘南州鼓励引导农牧民参与“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村村级集体经济可达到5万元以上,试点村入股分红资金达1257万元。目前,甘南州已建成旅游专业村167个,实施67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发展农牧家乐1449户,为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有微笑天使之称的江豚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在1月5日举行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说。 5年来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介绍,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实践。 目前,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8000家,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2441个违法违规项目已清理整治2417个,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 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19年的91.7%,2020年1月至11月进一步提升至96.3%,长江流域劣Ⅴ类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生态环保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同时,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2.3%提高到2019年的46.5%,2020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6.6%。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长江干支线高等级航道里程达上万公里,14个港口铁水联运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沿江高铁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成都天府机场、贵阳机场改扩建等一批枢纽机场项目加快实施。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程度更高,上海洋山港四期建成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成为唯一吞吐量超11亿吨的世界第一大港,中欧班列线路开行达30余条。2016年以来,新增8个自贸试验区、24个综合保税区,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 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结合自身资源和禀赋特点,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浙江丽水、江西抚州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有益经验。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长江保护法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长江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和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初步建立。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多元化投入等机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设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针对媒体曝光的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典型案例,王善成表示,将紧盯这些问题和问题成因,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各类问题。在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落实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提升治理能力,夯实保护修复基础,另一方面要推动创新转型,加快绿色发展,力争早日实现从水质逐步好转的量变到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的质变,真正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罗国三表示,下一步,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相关负责人谈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画卷 ——访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 经济日报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西把长江江西段与“五河(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河)一湖(鄱阳湖)”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开展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全流域治理,筑牢了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在全流域治理方面,江西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此,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 记者:在全流域治理方面,江西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殷美根:目前,江西正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出台了鄱阳湖流域保护治理规划,形成了覆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同时,积极开展绿色发展试点示范,扎实推进九江绿色发展示范区、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探索出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江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截至目前,全省PM2.5浓度均值为28.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优良天数比例为95.9%,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 记者:为做到“管长远”,江西建立了哪些长效机制? 殷美根:江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硬约束机制,加强综合管控,完善司法保障,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全方位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突出“源头严控”。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多规合一”、自然资源统一登记试点,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确保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突出“过程严管”。建立覆盖广、规格高、体系完备的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同时,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并创新地域与流域相结合的环境资源司法体系,生态综合执法、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检察等改革在全省推行。 突出“后果严责”。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追责制度,创新生态环保委员会管理机制,省级环保督察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加大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截至2020年11月份,江西检察机关共批捕破坏生态环境刑事案件540余人,起诉2290余人,产生了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阶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江西是如何落实的? 殷美根:江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狠抓突出问题整改,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进鄱阳湖流域保护修复攻坚行动。 更加注重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更加注重提升双向开放能级。高标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更加注重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更加注重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研究、利用,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发掘、提炼、整合赣鄱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着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美丽长江画卷的赣鄱篇章。 当好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力军 —访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 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三峡坝区所在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生态保护中肩负着特殊责任。5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战略机遇,着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大文章,奋力当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近日,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专访。 记者: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湖北如何用好“绿色指挥棒”? 黄楚平: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同时,不断强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矩意识,把全省22.3%的版图面积纳入生态红线的保护范围,4230条河流、755个湖泊实现河湖长制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生态政策法规,基本形成水、土壤、大气“三位一体”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记者:湖北如何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黄楚平:要弹好转型协奏曲。坚持以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方面,促进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另一方面,实施生态治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同时,高效利用资源,加快全过程节约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要打好改革创新牌。通过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让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激发创新活力,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以“放管服”为重点的政府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平台作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着力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监管法治化上创新突破。 要走好生态发展路。守住青山不放松、护好绿水不辞难。以先进理念、科学思路、创新制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增强战略定力,厚植发展优势,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带。 构建立体交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郑万高铁湖北段、汉十高铁、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长江中游“645”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加快实施。 加快区域联动。坚持把湖北放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中考虑,积极推动建立长江中游省际会商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跨省合作。 发展绿色金融。省政府出资400亿元设立的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募集社会资本形成规模2000亿元的母基金,最终形成1万亿元资金规模,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建成百里长江“最美岸线” ——访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谢建辉 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不仅拥有1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还有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湖南省如何自觉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切实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对此,记者采访了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谢建辉。 记者:湖南在“共抓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谢建辉:湖南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构建了以省委书记为第一总河长、省长为总河长,省、市、县、乡、村责任全覆盖的五级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压实了从省到村的五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同时,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湖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与鄂赣两省签订了《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行动宣言》。同时,还与三峡集团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开行湖南省分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服务湖南省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等。 记者:湖南在“集中力量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什么好做法? 谢建辉:严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狠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截至2020年11月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37个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31个,其余问题整改正有序推进。 大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目前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41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3个,其余问题正按整改方案抓紧落实,交办的4226件信访件办结率达95%以上。同时,坚持举一反三自查自纠,梳理排查出省内生态环境自查问题200个,现已完成整改185个。 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实施。2019年全省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7.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57%;全省2678艘400总吨以上货船、350艘符合改造条件的400总吨以下货船已全面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记者:湖南正致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谢建辉:全力守护好长江这条母亲河,致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兑现承诺,湖南已关停拆除长江干流岸线全部39个非法码头并完成生态复绿;关闭拆除42个泊位并完成坡岸整治;推进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破解“化工围江”找到新思路;完成长江岸线造林19593亩,湖南境内163公里长江岸线已变成人见人喜的美丽“风景线”。 记者:如何加快实现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生态改善及产业破旧育新? 谢建辉:坚决抓好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截至2020年10月中旬,全省建档立卡渔船20457艘、渔民28148人全部退出,有就业意向的16777名渔民中16296人实现转产就业。 开展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和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计划。2019年,洞庭湖区接近Ⅲ类水质标准,越冬水鸟超过24.6万只,创下10年之最。同时,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行动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突出系统联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组织实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部署开展长江干流及湘江两岸各10公里范围内545座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同时,全省企业加快破旧育新步伐,产业转型升级换挡提速。目前,已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563家,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不断提升。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千亿园区达到12家,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12家。
这里或许就是你的家乡,你是否感受到她的变化?这里是长江经济带,覆盖全国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5年,1800多个日夜,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绣带”,一个个美丽蜕变在长江沿线竞相上演。安徽马鞍山、铜陵,湖北武汉,江苏南京、扬州、南通、无锡……昔日几近绝迹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频现身。这背后是一个大国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是大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2016年1月,2018年4月,2020年11月;上游重庆,中游武汉,下游南京。5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谋篇布局,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5年来,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数千年孕育支撑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生机盎然、焕发新颜。
冬日里,行走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座座亮丽的藏寨、牧村是这个季节最美的风景。 “留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甘南州立足当地实际,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优化产业基础。 长期以来,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甘南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脆弱、灾害频发。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吃饭与建设的矛盾成了重点任务。甘南州把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放到农牧村,大胆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在全州范围内展开了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实践。 在合作市,生态文明小康村已有121个,受益农牧民2682户2.1万人。合作市依托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融入藏乡民俗,在卡加曼乡香拉村、博拉村两个村打造“香拉花海”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盘活当地资源、解决就业等方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除了打造千亩花海,我们还在香拉村、博拉村、尕咱村及加克村4个行政村分别组建了牛羊养殖合作社、优质牧草种植合作社、餐饮旅游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蔬菜瓜果采摘园和花卉苗木繁育基地。”香拉梅朵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石磊说。 “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28元,年均增长在8%以上。”甘南州委常委、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介绍,合作市通过建设犏牛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两大产业带,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壮大特色种植业,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甘南州优化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了牦牛、藏羊、奶牛繁育、育肥、特色养殖等“五大畜牧业产业带”和藏中药材、高原夏菜、优质青稞、杂交油菜、经济林果等“五大种植业产业带”,夯实了现代农牧业的根基。 在甘南州卓尼县阿子滩镇阿子滩村的金色酒坊,红色绸布遮盖的酒缸里正酿着青稞酒。“我们去年7月份开始运营,第一批酿造的3000斤青稞酒收入15万元,第二批5000斤元旦刚上市。”金色酒坊负责人牛克俊说。 甘南州鼓励引导农牧民参与“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村村级集体经济可达到5万元以上,试点村入股分红资金达1257万元。目前,甘南州已建成旅游专业村167个,实施67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发展农牧家乐1449户,为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赤水河变啦!“过去种苞谷,种三亩冲两亩,一年不够半年吃,河水赤黄赤黄的。自打改种了橙子,不但腰包越来越鼓,河水也一年比一年清亮。”眼下,贵州毕节市清水铺镇赤水河畔橙满园村的橙子熟了,一大清早,村民赵连权就背上背篓去采摘。赵连权生活的转变,折射着贵州多年来为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多措并举探索赤水河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的不懈努力。加强生态保护带动群众增收橙满园村地处赤水河上游。村子依山而建,素有“天雨三日泥石滚,天干三日无收成”的说法。“坡耕地都是沙土,没啥黏性。”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坡下赤水河跟着遭殃。后来,为保护赤水河生态,在技术员指导下,村民种起了橙子。“比苞谷划算多了,还能稳水土。”几年下来,赵连权家10多亩山地全种上了橙子,“现在一年打底8万斤,能卖10多万元。”村里还种了李子、桃子等,全村7800亩土地,7500亩是果园。橙子挂满枝头,河岸绿油油、金灿灿。为加强生态治理,2014年,按照“保护者收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受罚”原则,贵州出台赤水河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办法,跨界水质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下游遵义市向上游毕节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反之则由毕节市向遵义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专款用于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和环保能力建设。2016年,橙满园村获得近200万元补偿资金,用于建设污水处理终端,近千名村民的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清水铺镇副镇长罗询介绍,目前全镇已建成9个污水处理设施,并继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治理产业污染探索绿色发展赤水河沿岸分布着数千家酒企。消解酿酒产生的废水,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关乎整个流域绿色发展。今年4月下旬,位于仁怀市茅台镇的石火炉白酒废水处理厂完成改造。“又投入5000多万元,处理能力提高到每天3000吨。”仁怀市水务净水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江小斌介绍。“为方便收集废水,减少槽车转运,沿途铺设近50公里的工业主管网,修了36个废水收集池。沿岸的酒厂可自行将排污管接到主管网上。”江小斌正跟同事们研究延伸主管网,以覆盖更多酒厂,“年底还有两个新厂投入使用,废水处理能力还能再提升。”2016年,仁怀市还建设了白酒工业园区,园区设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废水。截至目前,园区共配备3个处理厂,已有92家酒企入驻,极大解决企业排污难题。随着赤水河生态环境改善和承载能力提升,仁怀市还以酒为媒,探索酒旅融合新模式,工业旅游发展势头初见,为实现绿色发展探索更多可能。划定保护红线执法有力跟进五马河是赤水河的支流,流经仁怀市五马镇三元村,77岁的村民程明显见证了河水由黑变清的过程。“之前差不多家家都有造纸小作坊。”程明显说,“严重的时候,五马河与赤水河交汇处,河面像墨水一样。后来下游修了污水处理厂,但还是不达标。为保护赤水河,造纸厂全拆了,河水终于变清。”为全面加强流域环境保护,贵州出台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规划,划定赤水河流域保护红线,明确规定五马河口以上流域是生态环境保护区,五马河口以下流域和桐梓河流域是生态环境恢复区,习水河流域则是生态环境控制区。“各分区有具体的环境功能和保护要求,例如恢复区内禁止新建易造成水体污染的项目,严格控制煤炭和其他矿产采选类建设项目,要治理污染,削减污染物总量。”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主任科员李澄介绍。毕节市金沙县曾准备新建一个白酒工业园区,因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要求而未获批准。今年前8个月,遵义、毕节两地持续加强执法监管,共查办各类生态环境违法案件135件,罚款金额超1600万元,有力维护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记者 万秀斌 苏滨)《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8日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