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多地发生自然灾害,都与气候变化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是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全球变暖不会因疫情停下脚步,应对气候变化一刻也不能松懈”……全球性危机亟须加强国际合作和集体行动。习近平主席发出重要倡议,呼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共同守护地球家园。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宣布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保护生态,中国贡献有目共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一直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截至2019年年底,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已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占全球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首位;——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其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神农架到武夷山,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深入推进,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个珍稀物种。卫星图像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来自中国。《自然》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惊叹“中国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中国生态文明实践得到越来越多国际认可:“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已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中国从不同维度采取有效行动,通过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清退低效产能、政策引导新能源车普及、新增绿色建筑面积等,积极落实减排责任。中国引领全球减排行动的作用举足轻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指出。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独行快,众行远。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启绿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已签约或签署加入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议定书等有50多项……共建“一带一路”有了更多绿色,全球环境治理凝聚起更大合力。——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机构发行的数只绿色债券挂牌交易,募集数十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相关国家绿色项目建设。卢森堡证交所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沙夫说:“共建‘一带一路’吸引更多绿色投资,促进资本跨国流动,卢中合作与对话正在为全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建设提供助力。”——巴基斯坦巴沙水电站主体工程启动,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电站进入建设关键期,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全力推进……中国加快能源科技出海,让世界共享清洁电力。比利时商务咨询公司赛百思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巴尔丹表示,中国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满足清洁和绿色电力需求,为推动世界能源系统绿色转型发挥积极作用。——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埃及、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等数十国农业科技人员走进中国,学习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中国环境治理经验让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获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积极肯定,认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庄严承诺,提振全球治理信心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气候雄心峰会,中国接连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极大提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这有助于激励全球更多国家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海伦·克拉克森说。英国社会学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说,中国再次宣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坚持绿色发展,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承诺。“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提供更多帮助”“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展现了大国领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恢宏的全球视野,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外长法比尤斯称:“在必不可少的与气候变化的斗争中,中国曾经、正在并继续发挥作用。”中国主动为全球环境治理搭建新平台、贡献新力量。从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到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再到“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多年来,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国已与34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37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华举办45期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培训了约120个发展中国家的2000余名气候变化官员和技术人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勒科克说。今年以来,为提升全球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中国继续积极行动、扩展合作——7月,中国和老挝签署合作建设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谅解备忘录,向老挝方赠送太阳能LED路灯、新能源客车、环境监测设备等低碳环保物资;11月,中国与博茨瓦纳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向博方提供多星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移动接收处理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农业、环保等方面造福当地社会;11月底,中非环境合作中心正式启动,重点围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中非绿色创新计划”等旗舰项目开展合作,加强生态环保能力建设。…………“我们看到中国对多边主义越来越多的承诺和投入,这非常令人鼓舞。”联合国副秘书长霍克希尔德如是评价。低碳转型,中国市场添新机遇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可能性排名前五的风险均与环境有关,环境问题首次成为世界经济论坛成员最关注的长期风险。“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习近平主席着眼长远,把脉全球可持续发展,提出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为疫后世界经济回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应掉队。”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政策高级分析师海米·巴哈尔认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并提出碳中和目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言非常重要。“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在未来几年仍将遥遥领先。”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国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乘着中国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东风,外企在中国经济这片大海上逐浪前行,不断捕获开放合作的机遇——为积极响应中国新版“限塑令”,可再生材料集团斯道拉恩索针对食品外卖领域推出创新可再生包装解决方案;10月,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合资建设的江苏东台海上风电项目落地,这是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预计投入运营后可满足近200万居民的年用电需求;11月,特斯拉宣布计划在上海投资4200万元,建设一座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超级充电桩工厂,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方便快速的充电需求……“‘十四五’时期,中国环保市场将提供更多国际合作机会,拥抱更多全球合作伙伴。”英国全球技术创新联盟创始人、南京腾森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首席执行官彼得·腾森认为,中国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领域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健全,将在新兴科技、清洁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绿色领域承担全球引领角色。“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携手并进、加强合作。”比利时鲁汶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气候政策副教授卡蒂娅·比登科夫表示,欧盟和中国都设定了极具雄心的气候目标,双方绿色合作前景广阔,欧中绿色伙伴关系将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信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王新萍 龚鸣 方莹馨)《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6日 03 版)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5日讯 (记者 张海蛟) 近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对“融信九龙坡矿机村”施工现场未采取相应的降尘措施的环境违法事实作出行政处罚,对该项目施工单位四川省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四建”)罚款2万元。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九环罚字[2020]71号。记者查询发现,“融信九龙坡矿机村”项目推广名为融信海月渝州,为融信(福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信集团”)旗下项目。 行政处罚决定书指出,2020年11月18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对其负责的四川四建承建的“融信九龙坡矿机村”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该单位施工现场未采取相应的降尘措施。 四川四建的环境违法事实有下列证据为证: “1、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于2020年11月19日对生产经理袁野所做的《调查询问笔录》。 2、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对现场执法情况进行拍摄的影像资料。 3. 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人员于2020年11月18日对施工现场拍摄的影视资料。 证据1-3证明该单位承建的项目施工现场未采取相应的降尘措施。 4. 营业执照及生产经理袁野身份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证明违法主体是四川四建。” 四川四建违反了《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施工单位应当遵守以下规定防治扬尘污染:(六)对开挖、爆破、拆除、切割等施工作业面(点)进行封闭施工或者采取洒水、喷淋等控尘降尘措施。”的规定。 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于2020年11月26日向四川四建送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九环罚告字[2020]63号)和送达回执,证明我区环境行政处罚程序合法。 四川四建收到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发出的《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后,未向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提出陈述和申辩意见,其未提出听证申请。 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参照《重庆市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予以裁量。 根据《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八十四条第二款“违反本条例规定,施工单位未落实相关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由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主要责任人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的规定,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决定对四川四建作出上述罚款处罚。 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处罚决定日期为2020年12月9日。 资料显示,扬尘污染是指泥地裸露,以及在房屋建设施工、道路与管线施工、房屋拆除、物料运输、物料堆放、道路保洁、植物栽种和养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粉尘颗粒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主要包括煤炭、道路浮土、耕地土壤、裸露地面、砂石、灰土、灰浆、灰膏、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粉尘颗粒物的物质。 融信海月渝州开发商为重庆融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融信集团旗下子公司。该项目占地面积为1949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7801平方米;容积率为2.00;绿化率为35%。 重庆融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股东结构如下:重庆融熙实业有限公司持股66.00%,认缴出资3300万元;重庆融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持股34.00%,认缴出资1700万元。重庆融熙实业有限公司股东结构如下:重庆融平实业有限公司持股100%。重庆融平实业有限公司股东结构如下:重庆融霆实业有限公司持股100%。重庆融霆实业有限公司股东结构如下:成都融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持股100%。成都融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股东结构如下:融信集团持股100%。
CPU是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国产CPU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日前,两家国产CPU供应商龙芯中科和海光信息宣布接受科创板上市辅导。经过多年沉浮,国产CPU企业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 接受上市辅导 天津证监局网站披露,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光信息”)与中信证券签署IPO辅导协议,拟在科创板上市。 天眼查显示,海光信息成立于2014年10月,公司第一大股东是中科曙光,持股比例36.44%。海光信息是一家高性能处理器生产商,业务涵盖芯片领域的设计、制造和生产等环节,自主设计了“禅定”x86中央处理器(CPU)。 北京证监局此前披露,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芯中科”)于2020年12月与中信证券签署科创板上市辅导协议。 龙芯中科很早就从事国产CPU的研发和产业化,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牵头出资成立。天眼查显示,中科院计算所持股龙芯中科21.52%的股权。龙芯中科于2002年研制出首款32位通用CPU龙芯1号并成功流片,结束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没有CPU的历史。 CPU是计算机系统的大脑,主要负责系统中的运算和控制,目前全球CPU指令集主要包括X86和ARM。据国金证券研究,国产CPU指令集体系主要来自授权,同时进行一定程度自研。比如,海光信息获得AMD的新一代X86芯片架构,优点是性能较强、应用生态丰富,缺点是仅在内核层级获得授权,自主化程度较低,且海光CPU应用于服务器领域,无桌面领域的授权。 龙芯中科则在2009年买断了MIPS32位与MIPS64位的永久专利授权,可以随时使用,不受限制,自主化程度高。不过,面临较为小众的MIPS架构生态应用匮乏,不利于商用市场拓展。 在2020年的一场学术会议上,龙芯中科透露,推出一套完全自主设计的指令集Loongarch。据其介绍,该指令集可兼容其他芯片架构的指令集,龙芯中科争取在2025年消除指令系统间的壁垒。这将极大开拓龙芯的软件生态范围。 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20年左右沉浮,国产CPU产业已初具规模,涌现出龙芯中科、海光信息、天津飞腾、华为鲲鹏、上海兆芯、申威科技六家主要CPU供应商。根据公开信息,国产CPU出货量稳步提升,应用场景逐渐丰富。 根据龙芯中科的数据,2019年龙芯中科的龙芯芯片出货量达到50万颗以上,在国产化CPU市场遥遥领先。公司2019年销售收入是2018年的2.2倍,利润是2018年的3倍以上。2020年一季度,龙芯中科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 海光信息所获的X86指令集积累了深厚的生态,商业化推进较快。2020年5月,中国电信宣布了2020年服务器集采项目,总计购买56314台服务器,中科曙光的海光x86、华为的鲲鹏ARM处理器服务器进入了采购范围,且占比高达20%。 中科曙光2020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海光信息合并口径总资产为78亿元,净资产为51.63亿元,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68亿元,营业利润为6593.56万元,净利润为6078.25万元。 另一家国产CPU提供商天津飞腾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增长。飞腾CPU指令集体系基于ARM授权。在2020飞腾生态伙伴大会上,天津飞腾透露,公司2020年营收从2019年的2.1亿元增至13亿元,芯片交付从20万片增至150万片,研发投入从2.6亿元增至4.0亿元。 天津飞腾预计2021年收入有望突破20亿元,芯片交付目标200万片以上,研发投入大幅增至7亿元。 国产CPU产业迎来“春风”。开源证券表示,上述厂商部分产品性能已达行业领先水平,核心元器件采购量相对确定。若未来考虑金融、电信等行业客户,国产CPU的市场空间或超千亿元。 生态加速突破 目前,国产通用CPU处理器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芯谋研究分析师王天下坦言:“从产品性能角度看,国产CPU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挺不容易,尽管目前不能和英特尔这些老牌CPU公司相比,但从自主可控角度看,国产CPU基本满足我国信创产业对自主可控的需求。” 在王天下看来,生态是英特尔公司最强的“护城河”,国产CPU的生态突破仍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表示,希望构建一个独立于Wintel(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CPU)和AA(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和ARM的CPU)体系之外的自主信息技术生态体系。 目前,国产CPU企业在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建设。根据龙芯中科官微,龙芯中科联合各产业链伙伴及用户发起成立“龙芯生态适配服务产业联盟”,已有超过1000位紧密合作伙伴,开发人员超过2万;天津飞腾在“2020飞腾生态伙伴大会”上透露,合作伙伴数量超过1600家,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并携手生态伙伴发布了90余个行业联合解决方案,覆盖电信、金融、能源、交通、医疗、数字城市、工业制造等领域。 华为鲲鹏基于ARM架构打造服务器CPU,同时打造全栈式鲲鹏计算产业。2020年,华为共建立22个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发展1000多个合作伙伴,认证3000多个鲲鹏解决方案认证,鲲鹏开发者累计逾20万。 在信创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王天下认为,科创板为国产CPU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可以为这些公司进一步研发产品、开拓市场补充资金。这些公司商业模式和价值也能够接受市场化检验和评估。 (责任编辑:朱赫)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生态环境部在会上透露,近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五年超1000亿美元。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已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 生态环境部指出,中国碳市场正稳步推进,目前已陆续发布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截至今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92.8亿元人民币。 今年9月,中国官方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目标的宣示充分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未来中国将继续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强大推动力。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济宁12月23日讯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将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探索实施“控转并举、科技支撑、生态修复、盘活资源”等多元化治理模式,让塌陷地变成良田、生态公园和产业示范区,探索出一条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的路径。 位于济宁任城区的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王楼煤矿有机水稻种植场的水稻今年喜获丰收。王楼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白景志告诉记者,随着煤矿开采,紧邻王楼煤矿的喻屯镇2000多亩地成了塌陷区。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流转了塌陷区土地30年的使用权,并采取“挖深垫浅”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挖深的地方搞水产养殖,垫起来的地方搞生态种植。“塌陷地成了‘聚宝盆’。”白景志对未来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 “矿上一亩地每年给1200多元流转费,我们还可以在园区打工,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矿上还建设了迁建新村‘运河小镇’,俺村370多户都搬到了新居。”喻屯镇村民郑文连说。喻屯镇还利用矿井余热资源,在塌陷地上建设智能玻璃温室,发展起了热带水果种植等6大现代农业项目。 济宁市太平镇有5万多亩采煤塌陷地,属于无法复垦的重度塌陷区。济宁市综合采用岸坡治理、生态复绿、鱼塘整治等方式,按照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标准实施生态治理,计划打造成煤炭塌陷地新生湿地建设样板。目前,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生长着高等维管植物400种,栖息着脊椎动物215种,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鸟类15种……以前的“疮疤”已成为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湿地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客厅”。 如何可持续地使用采煤区尚未塌陷的土地?今年上半年,济宁都市区绿心项目“渔樵耕读”启动区正式开工,标志着山能集团探索产业导入型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新模式按下启动键。山能集团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贾明献介绍,启动区位于还没有塌陷的山能集团东滩煤矿六采区地表,公司通过推进土地预治理工程,将煤矿开采影响范围内的优质表土挖取集中存放,利用矸石充填。此举不仅解决了矸石存放占用问题,还平整恢复了土地,为导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创造了优良条件。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北京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廖 丹 12月22日,国新办就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以高水平保护促进绿色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圆满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庄国泰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 庄国泰指出,总的来看,我国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保任重道远。 庄国泰表示,下一步,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等远景目标,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方向,坚持以降碳为总抓手,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并实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同增效。 庄国泰强调,大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济宁12月23日讯(记者 王金虎、通讯员徐长顺)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将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探索实施“控转并举、科技支撑、生态修复、盘活资源”等多元化治理模式,让塌陷地变成良田、生态公园和产业示范区,探索出一条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的路径。 位于济宁任城区的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王楼煤矿有机水稻种植场的水稻今年喜获丰收。王楼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白景志告诉记者,随着煤矿开采,紧邻王楼煤矿的喻屯镇2000多亩地成了塌陷区。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流转了塌陷区土地30年的使用权,并采取“挖深垫浅”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挖深的地方搞水产养殖,垫起来的地方搞生态种植。“塌陷地成了‘聚宝盆’。”白景志对未来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 “矿上一亩地每年给1200多元流转费,我们还可以在园区打工,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矿上还建设了迁建新村‘运河小镇’,俺村370多户都搬到了新居。”喻屯镇村民郑文连说。喻屯镇还利用矿井余热资源,在塌陷地上建设智能玻璃温室,发展起了热带水果种植等6大现代农业项目。 济宁市太平镇有5万多亩采煤塌陷地,属于无法复垦的重度塌陷区。济宁市综合采用岸坡治理、生态复绿、鱼塘整治等方式,按照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标准实施生态治理,计划打造成煤炭塌陷地新生湿地建设样板。目前,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生长着高等维管植物400种,栖息着脊椎动物215种,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鸟类15种……以前的“疮疤”已成为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湿地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客厅”。 如何可持续地使用采煤区尚未塌陷的土地?今年上半年,济宁都市区绿心项目“渔樵耕读”启动区正式开工,标志着山能集团探索产业导入型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新模式按下启动键。山能集团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贾明献介绍,启动区位于还没有塌陷的山能集团东滩煤矿六采区地表,公司通过推进土地预治理工程,将煤矿开采影响范围内的优质表土挖取集中存放,利用矸石充填。此举不仅解决了矸石存放占用问题,还平整恢复了土地,为导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创造了优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