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制定并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作为降碳减污总抓手和“牛鼻子”,实现碳达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度协调统一。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紧约束,要求达峰行动方案必须要在实现碳中和的引领下制定。 提高思想认识,以尽早达峰争取战略主动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攀登碳排放“新高峰”,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没有认识到碳中和对各地发展的倒逼要求。 对标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达到45亿吨的峰值、美国在2007年达到59亿吨左右的峰值,预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将达到106亿吨左右,是欧盟的2.4倍,美国的1.8倍;按照欧盟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其碳达峰至碳中和历经60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我国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十四五”新建的高碳项目,其排放将延续到2050年前后,给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带来巨大压力,还会压缩未来20年至30年低碳技术的发展空间。因此,各地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把落实碳达峰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部署“十四五”规划方案。 从地方和行业两手发力,确保落实碳达峰国家自主贡献 地方是落实国家碳达峰任务的责任主体,要加快制定达峰方案,开展达峰行动。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发展阶段、经济实力、资源禀赋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应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提出不同区域分阶段达峰路线图,明确各地达峰时限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水平高、绿色发展基础好、生态文明创建积极性高的地区应争当“领头羊”,率先实现碳达峰。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美丽中国创建示范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应该积极主动作为,率先提出并实现碳达峰。各地应以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契机,结合地方发展特点,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调整,促进低碳生产、低碳建筑、低碳生活,打造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协同管理,以低碳环保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世界工厂”,工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左右,因此实现重点行业尽早达峰并快速跨过平台期是保证全国2030年前达峰的关键。“十四五”期间要明确重点行业达峰目标,提出行业碳排放标杆引领、标准约束、增量控制等多措并举的手段机制,开展低碳技术项目库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应增加碳排放控制要求,研究制定高碳产业名录。推动产品碳标签和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低碳化。交通和建筑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领域。针对交通领域,要制定实施以道路、航空运输等为重点的绿色低碳交通行动计划,尽早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在建筑领域,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消费,因此,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是实施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革命,持之以恒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对于我国而言,煤炭是化石能源消费的主体,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因此近期能源结构转型的重点在于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各地应制定“十四五”及中长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确定减煤路线图,保持全国煤炭消费占比持续快速降低,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要继续加大煤炭总量下降力度。按照集中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近期煤炭削减重点要加大民用散煤、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等用煤替代,大力实施终端能源电气化。 大力加强非化石能源发展,2025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应不低于20%。东部地区“十四五”期间新增电力主要由区域内非化石能源发电和区域外输电满足。加快特高压输电发展,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构建现代气候治理体系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财税、交易等手段,引导低碳生产生活行为。以气候投融资和全国碳市场建设为主要抓手,助推碳达峰方案实施。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扩大气候投融资渠道,在重点行业的原辅料、燃料、生产工艺、产品等环节实施价格调控激励政策,对低碳产品在税收方面给予激励。开展全国碳市场建设和配额有偿分配制度建设,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改革环境保护税,研究制定碳税融入环境保护税方案。鼓励探索开展碳普惠工作,激发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低碳行为和绿色消费理念。 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碳达峰行动中的主体责任。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领导综合考核内容等,加强过程评估和考核问责。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进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抢占低碳科技高地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将低碳科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建议国家提出低碳科技发展战略,强化低碳科技研发和推广,设立低碳科技重点专项,针对低碳能源、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前沿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碳排放控制管理等开展科技创新。加强科技落地和难点问题攻关,汇聚跨部门科研团队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影响机制、减排措施、管控技术等科技攻坚。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示范应用。(王金南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 张海蛟) 近日,北京市昌平区水务局对新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升物业”)昌平分公司罚款6万元,其存在将雨水污水管网相互混接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昌水务罚字[2020]第82号。记者查询发现,新升物业为华能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置业”)旗下全资子公司。 行政处罚决定书指出,经查实,2020年10月13日,新升物业昌平分公司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七北路10号雨污分流地区将雨水污水管网相互混接。其行为违反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属违法行为。以上事实有现场询问笔录,现场勘验笔录等材料作为证据。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如下:第一款:除干旱地区外,新区建设应当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对实行雨水、污水合流的地区,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要求,进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雨水、污水分流改造可以结合旧城区改建和道路建设同时进行。第二款: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建不得将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相互混接。第三款: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逐步推进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合理确定截流倍数,通过设置初期雨水贮存池、建设截流干管等方式,加强对初期雨水的排放调控和污染防治。 2020年12月9日,北京市昌平区水务局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对新升物业昌平分公司作出上述罚款处罚。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如下: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将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相互混接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排放污水行为不规范,设施运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影响城镇公共安全。一些排水户超标排放,将工业废渣、建筑施工泥浆、餐饮油脂、医疗污水等未采取预处理措施直接排入管网,影响管网、污水处理厂运行安全和城镇公共安全。对雨水和污水排放行为加强管理,是确保排水通畅、设施安全和城镇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城镇污水达标排放、防治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对此作了两方面的规定:一是加强雨水排放管理。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排水部门按照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要求,确定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标准,确保雨水排放畅通;雨污分流地区不得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二是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城镇排水设施覆盖范围内的排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污水排入城镇排水设施。从事工业、建筑、餐饮、医疗等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放的污水应当进行预处理,符合有关要求,排水监测机构对其排放污水的水质和水量进行监测。同时,对违法排放行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还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新升物业昌平分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21日,其总公司为新升物业。新升物业股东结构如下:华能置业持股100%,认缴出资6432.58万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近些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碳减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动,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方式已由资源消耗导向转变为绿色生态导向。中国已经连续15年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201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一年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目标,成为世界上减排力度最大、减排贡献最多的国家,碳减排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为111.8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农业排放占比为7.4%。近年来,中国坚持走绿色兴农之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和作物秸秆、牲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等行动,成效显著。2005年,农业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4吨,2010年下降到2吨,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1.4吨。相较2015年的最高值,2019年农业化肥施用量减少了619万吨(折纯),预计“十三五”期间化肥减量累计超过1000万吨。同时,畜禽粪便、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化学投入品的减量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标志着我国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要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可以做出更大贡献。 推进农业减排固碳需从多方发力。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源,主要来自化肥施用、大田种植、大牲畜养殖等,而固碳的途径主要靠耕地、森林、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此,要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推动绿色兴农,助力碳达峰的如期实现。 首先,加快推进农业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畜禽粪污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定提升农村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乡村在碳汇方面的功能作用。 其次,加大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财政和金融支持“三农”的资金要向化肥农药减量、秸秆利用、地膜回收、国土绿化等环境友好行为倾斜,为农业减排和固碳持续提供激励。 再次,加快构建农业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学。尽快启动农业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学研究,形成一套包含管理部门、生产主体、碳交易主体的核算方法体系,为农业进入碳市场奠定方法基础。 最后,积极发展农业碳市场。将农业碳减排纳入碳交易市场。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国有农业企业等规模较大、组织程度较高、市场意识强的主体率先开展试点,探索经验。
2月1日,先河环保发布公告,公司将与北京正合绿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上海碳和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该合伙企业将主要开展碳资产管理相关业务。 公告显示,合伙人认缴出资总额为人民币4000万元,均以货币方式出资,其中北京正合绿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认缴出资额为人民币4万元,先河环保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额为人民币3996万元。 据悉,先河环保为河北首家率先设立碳资产管理公司的上市企业。根据天眼查APP显示,截至2月3日,经营范围含“碳排放交易”的包括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共有366家。 布局碳中和、碳达峰相关业务 对于此次设立碳资产管理公司,先河环保表示,目的在于通过借助合作方的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整合公司内部有效资源,助力公司在碳资产管理服务相关业务的布局和发展,能够在立足主业的同时适度开展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度较大的产业链投资,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并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促进公司长远发展。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陈志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生态环境部主管碳排放权交易,有望出台对碳资产管理公司具体的资质要求。环保类上市公司参与碳资产管理领域很正常,如果之前服务较多的火电行业,将有利于拓展碳资产管理服务市场。”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碳中和、碳达峰,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公司已布局碳中和、碳达峰相关业务。”先河环保表示,公司储备了二氧化碳自动监测仪、甲烷自动监测仪、温室气体传感网络监测仪等温室气体监测仪,可满足污染源排放CEMS、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及农村监测、碳超级站及碳背景站监测等不同场景的应用,目前该业务正在市场推广中。” “目前公司研究的生态大脑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生态文明六朵云’,其中低碳云将基于公司生态环境监测与大数据分析优势,构建一套数据支撑体系,实现精准监测与统计核算相结合,协助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区域内的碳排放总量,服务于各地政府的碳排放管理,提升温室气体和碳排放监测能力。”先河环保表示。 碳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20年9月,国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政策图景。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生态环境部召开的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确定2021年要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于202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迈入2030年碳达峰的关键十年已经拉开序幕。 天风证券分析师郭丽丽表示,政策频繁发声,体现出我国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决心。目前,我国煤炭需求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且仍处于碳排放增加阶段,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较国外发达国家要缩短几十年,政策紧迫性较强。 陈志斌表示:“当前碳资产管理最大的需求来自预计今年启动的全国碳市场,覆盖了2000多家的电力企业,存在40亿吨以上的碳资产管理需求。未来,随着中国发展成为欧盟那样比较成熟的碳市场,交易量有望突破千亿,也为碳资产管理服务带来较大的想象空间。”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我国公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际上是为中长期经济发展制定了刚性约束,倒逼市场微观主体走绿色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针对碳排放权的交易就成了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衍生出了碳资产管理的巨大需求。上市公司开展碳资产管理服务,从微观角度来看是拓展了创新了环保业务,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宏观角度来看,通过金融市场来优化碳资产配置,让更多企业参与到碳资产的交易中,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最低排放,圆满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对于未来碳资产管理的发展前景,胡麒牧表示,“中国有全球体量最大的制造业和交通运输系统,未来一定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所以未来碳资产管理业务前景广阔,由此衍生出的绿色金融服务规模巨大,碳资产管理业务也必将是资本追捧的一个热点”。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生态环境部在会上透露,近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五年超1000亿美元。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已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 生态环境部指出,中国碳市场正稳步推进,目前已陆续发布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截至今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92.8亿元人民币。 今年9月,中国官方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目标的宣示充分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未来中国将继续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强大推动力。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概要: 近年来,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各国携手致力于碳中和工作。 2020 年 12 月 16-18 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国政府提出 2021 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位列其中,重申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消耗能源,大多也会涉及到碳排放的问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都会有举措,这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回想过去几年的“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我们认为,“碳中和”值得高度关注。 中国在低碳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碳中和会如何推进?哪些产业受到的影响更大?本篇报告将对此展开分析。 ----------------------------------------- 1.为何要碳中和? 碳排放强度不减,气候变暖威胁袭来。进入工业化时代,全球二氧化碳( CO2 )的排放强度急剧提升。 2019 年全球 CO2 排放量达到 341.7 亿吨,是 1965 年的 3.1 倍,尤其是 2000 年以来增速明显提升。随着 CO2 浓度的短期剧增,全球气温快速升高。而一旦气候加速变暖,风暴、热浪等极端天气频繁袭来,不仅危及人类生活,也会造成较大规模的经济损失。 气候变暖要遏制,低碳减排应协同。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威胁,世界各国意识到协同治理的重要性,而近些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正是聚焦于此。在 1992 年的大会上, 150 多个国家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为首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它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即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随后 1997 年《京都协议书》的签署进一步明确减排气体的种类以及额度。 低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遏制气候变暖,为此除了制定减排措施,各国还在 2015 年的《巴黎协定》中提出长期目标: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并努力限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至此,全球协同应对气候变暖体系初步形成。 碳中和势在必行,碳达峰需提前实现。在减碳的推进中,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各国追逐的重要目标。其中,碳达峰是指碳排放规模达到峰值后逐步呈现趋势性下滑的过程。而碳中和则意味着通过生态碳汇等方式,使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量和消除量相抵消,最终达到净碳排放为零的效果。 那么二者在时间上是什么样的关系?根据Figueres等学者的测算,如果 2016 年实现碳达峰,仍需随后的 25 年时间达到碳中和。倘若碳达峰的时间不断延缓,而要完成控制气温提升的计划,需要碳中和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难度也将加剧。这也说明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全球减碳需提速。 2.如何实现碳中和? 在全球协同减碳的过程中,中国的碳排放是什么情况?为了减碳做出了哪些的努力? 碳排放全球居首,能源和工业部门是源头。2019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 341.7 亿吨,其中中国排放 98.3 亿吨,分别是紧随其后的美国、欧盟的 2 倍和 3 倍。中、美、欧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合计为 53% ,而中国比重达到 28.8% 。回看中国碳排放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进一步分部门看, 2018 年中国电力和供热部门的占比达到 51.4% ,而将该部分的输出分配到终端部门后,制造和建筑部门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源头。 面对碳排放居高的严峻形势,中国关于低碳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一方面,节能环保的投入力度增强。2007 年中国投向节能环保领域的财政支出仅为 995.8 亿元,而在 2019 年已增至 7390.2 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由 2% 升至 3.1% 。 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落实。在 2020 年 9 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而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重申这一目标,还将其列为 2021 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提出向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碳市场建设、国土绿化等方面推进。随后工信部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生态环境部和央行也表示将作出相应的部署。 那么具体的,中国的减碳工作会如何推进呢?我们认为主要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监控重点耗能企业,节约能源消费。在控制碳浓度提升的措施中,削减企业碳排放强度是最直接的手段,而这也是中国早期采取的主要方式。 2006 年中国开启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在钢铁、有色、煤炭等 9 个重点耗能的行业中,选取 1008 家能耗较高的企业监管,并通过技术改造引导帮助企业提升用能效率。 2011 年这一措施扩展到 1.7 万多家企业,这些企业的能耗占比达到 60% 以上,不仅监管范围有所延伸,约束力度也进一步加强。 第二、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逐步拓展范围。碳排放的提高与工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息息相关。尽管控制企业耗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由于各国难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仅依靠控制企业能耗难以实现长期目标。在兼顾经济增长和低碳建设的双重考虑下,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并愈发受到各国青睐。 2020 年全球共有 21 个正在实施的碳交易体系,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达到 9% 。 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采取的是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方式来推进的。早在 2011 年 10 月,中国以试点先行的方式着手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首次批准 7 个省市为碳交易试点。经过短期的筹备和探索,北京、上海、天津等 5 个试点地区在 2013 年先后开启碳交易机制,湖北和重庆也于 2014 年紧随其后。 全国层面的碳交易体系的筹划开始于2016年,发改委确立了纳入全国碳交易的企业范围:即在石化、化工、建材等 8 个重点排放的行业内, 2013 年至 2015 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1 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 2017 年 12 月,中国率先发布了全国发电行业的碳交易方案,随后完成了数据报送以及配额模拟交易的工作。 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明确提出全国碳交易体系于2月正式运行。该体系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将碳排放配额分配给 2225 家年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发电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行业范围。而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的试点市场。 从 2013 年到 2020 年,中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 4.45 亿吨,成交额达到 104.31 亿元。其中, 2020 年试点碳市场年成交额为 21.5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 3% 。当前中国的碳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市场。从价格看,碳交易年平均成交价格从 2016 年稳步回升,这也说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在增强。随着全国市场的开启,中国的碳成交额料将迅速攀升。 第三、改善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和原油的比重。碳浓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而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回看中国能源的结构,在生产端,原煤和原油合计占比从 2011 年的 86.3% 降至 2019 年的 75.5% 。在消费端,石化能源的比重更是逐步回落。相应地,无论是生产结构还是消费结构,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占比均显著回升。 为了改善能源结构,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在较高强度的投入下,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 2019 年全球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光伏和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 5.9 亿千瓦和 6.2 亿千瓦,而中国的占比分别达到 35% 和 33.8% ,均位居全球首位。 第四、增加生态碳汇,助力碳中和。尽管从源头直接降低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方式,但为了实现碳中和尚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增加生态碳汇的强度。 2010-2016 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 11.1 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 45% 。不难发现生态碳汇对碳吸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增强生态碳汇强度?关键在于提升国土绿化面积。近年来,中国的绿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全球范围看, 10 年至 20 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 193.7 万公顷,位居全球首位,是紧随其后的澳洲和印度的 4.3 倍和 7.3 倍。而从增速看,中国也以 0.93%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遥遥领先。 3.碳中和:经济和政策影响不容忽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低碳建设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距离承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相比于 2005 年, 2019 年我国的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48.1% ,非石化消费比重升至 15.3% 。在碳汇方面, 2019 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达到 175.6 亿立方米,较 2005 年增加 24.2 亿立方米,均已提前实现 2020 年的目标。 然而,应对气候升温的任务仍较艰巨,而我国也在低碳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 2015 年 11 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中国承诺在 203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相比于 2005 年降幅不低于 60% 。在 2020 年 12 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承诺将这一强度降低 65% 。非石化能源消费的占比和森林蓄积面积也分别由 2015 年承诺的 20% 和 45 亿立方米升至 25% 和 60 亿立方米。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在低碳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距离新的承诺目标仍有差距。这也意味着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我国的减碳步伐还需提速。 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消耗能源,也会涉及到碳排放的问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都会有举措,这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会上,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中国提前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 章建华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基本形成了多轮驱动的能源稳定供应体系。中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能源的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表示,201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实现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 白皮书指出,中国民生用能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章建华表示,通过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能源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农网改造升级,中国实现了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针对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中国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底完成了全部人口都用上电的历史性任务。 中国国际能源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大开放,如2019年中国放开了对外资参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限制等。白皮书指出,中国能源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持续减少。埃克森美孚、通用电气、西门子等国际能源公司在中国投资规模稳步增加。 今年9月,中国官方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章建华表示,这为中国能源发展设定了新航标,中国将以更大的决心、力度和举措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