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12月21日,国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未来十年,风电、光电投资将迎来大发展。在此带动下,当天资本市场上的“风光”投资迎来狂欢浪潮,光伏巨头隆基股份高位处再破新高,狂欢背后,关于产业发展的思考则在延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 中国对外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能、风电、太阳能,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为未来能源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并举行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发布会上表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20年底的15.8%,提高到2030年的25%左右,这个压力比较大,意味着接下来能源增量70%以上为非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总装机从2020年底的4.6亿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12亿千瓦以上,以后每年的增量都很大。 未来十年,风电、光电投资将迎来大发展。但是,当前风电光电的“窝电”现象依然不少,风光电能占比的提升对电网系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还要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纳入地方考核体系等。 非化石能源将贡献投资增量的70%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消费结构也在加快向清洁低碳转变。2012年至2019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2019年煤炭、清洁能源(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为57.7%、23.4%,相较2012年分别降低10.8个百分点、提高8.9个百分点。 单位能耗的降低、清洁能源占比的提高,都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从2013年-201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24.4%,折算下来节约能源超过1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亿吨。 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外释放明确信号,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章建华表示,这为我们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未来要加大煤炭的清洁化开发利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要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还要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不过,当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很高,非化石能源占比的提高需要付出努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计算发现,从2012年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1个百分点,2020年预计达到15.8%。这意味着2012到2020年8年间,年均提高了0.76个百分点。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提高到25%左右,需要未来10年年均提高0.92个百分点。 章建华直言,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的提高,压力很大,意味着接下来能源增量70%以上为非化石能源。“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更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到2030年风能、太阳能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还不足以推动非化石能源占比到25%。当前,风光总装机不到5亿千瓦,占总体能源消费比例大概是4%左右,假定能源消耗总量维持现有水平不变,增加到12亿千瓦,占比也只是10%。实际来看,到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会有所增长,最后增长多少存在不确定性,这跟经济增长速度、节能减排力度等因素有关。也就是说,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提高到25%,也需要水电、核电、生物质能的继续扩张。 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电力紧张的问题,部分地区却存在窝电的问题。像近期,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采取了拉闸限电的举措,来平衡社会各方用电需求。 电力监测数据显示,12月上旬,湖南发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9.8%,江西发用电量增长了18.4%,浙江增长了9.2%。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在发布会上表示,受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以及低温寒流叠加的影响,部分地区电力需求出现高速增长,超出预期。湖南、江西为电力行业的“两湖一江”地区,因为煤炭运输距离较远,外受电能力受到一些限制,历年来都是冬季保障的重点地区。浙江不存在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但个别地方为了促进节能减排,采取了限制电力消费的措施。 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在指导各地电力能源企业,做好冬季能源保障工作。比如,指导山西、陕西、内蒙等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业安全组织生产,并协调解决电煤运力问题。针对确实存在短期电力供应缺口的地区,将通过电力调度来保证居民生活用电不受影响。 章建华表示,我国总体电力供应能力是有保障的,现在的限电现象是个别地方,有一定偶然性。整体来说,我国能源供应包括电力供应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针对新能源发电消纳问题,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朱明直言,“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消纳的问题,“十四五”是消纳和接入两个问题并存。 朱明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也就是新一代电力系统。 具体而言,加快构建智能化的电力调度交易和运行的机制,推动柔性直流输电、局域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等技术的应用,加快跨省、跨区的电力通道的建设,发挥大电网综合平衡的能力;还要大力推动传统的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调风气电等灵活的电源建设,以及各类储能规模化的示范,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释放需求响应潜力,提高用户侧的智能化水平和高载能负荷灵活性,促进源荷双向的智能互动。 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保障机制,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朱明表示,要强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推动将消纳保障机制纳入到相关法律,并上升为法定义务。要加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评价考核,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从增强调节能力、健全市场机制、创新消纳模式、加强消纳监管等方面推动形成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 “前几年,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成本比较高。为了鼓励发展,国家给予一定补贴。经过多方努力,新能源技术发展很快,成本不断降低,到今年为止这个问题已经可以解决。今后,新能源的发展基本上不需要国家补贴,主要由市场决定。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消纳,就是把新能源电力消纳好,这里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的压力也很大。因为到2030年风能、太阳能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预计2020年底能够达到4.6亿千瓦,以后每年的增量还是很大”,章建华表示。 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提高,对电力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部分地区拉闸限电,可能也跟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电网运行不够稳定有关。因为风能有明显的季节性,太阳能只能白天发电,这些稳定性不够,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或者增加储能系统,这个工程量不小。当前,新能源发电侧的成本不需要国家补贴,部分甚至还能低于火电厂,但电网升级的成本,可能还需要政府加以支持。
中国网财经9月14日讯 据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消息,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近日发布《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持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将优先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住宅用地占经营性用地比重不低于60%,供需紧张区域不低于70%;提高公证摇号中棚改、无房居民家庭优先的比例,棚改优先最低比例由10%提高到20%,无房居民家庭优先最低比例由棚改优先后剩余房源的50%提高到60%。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2年调整到5年。 以下为全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持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继续保持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土地市场调控 (一)增加住宅用地供应,优化供应结构,住宅用地占经营性用地的比重不低于60%,供需紧张区域不低于70%,优先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 (二)建立房价地价联动机制,有效调控土地价格,引导市场主体理性拿地。 (三)全面清理已供未开发的土地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加大已供未开发土地的促建力度,严格落实闲置土地处置规定,坚决打击捂地、捂盘行为。 二、落实金融审慎管理 (四)继续执行好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审查购房首付资金来源,严防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等违规挪用于购房。 三、支持合理自住需求 (五)大力实施租赁补贴扩面提标,将公交、环卫、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行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保障住有所居,实现应保尽保。 (六)进一步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发展,通过新建、改建、盘活存量等方式切实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租购并举解决新市民居住问题。 (七)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提升居住品质。 四、完善住房调控政策 (八)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加强购房资格审核,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九)提高公证摇号中棚改、无房居民家庭优先的比例,棚改优先最低比例由10%提高到20%,无房居民家庭优先最低比例由棚改优先后剩余房源的50%提高到60%。 (十)加强热点楼盘销售方案审核,合理确定房源和认购人数比例,优先保障无房居民家庭购房需求。 (十一)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2年调整到5年。 五、加强市场监管监测 (十二)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对涉嫌存在捂盘惜售、价外加价、虚假广告、捏造和散布不实言论、哄抬房价、违规挪用各类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各类贷款主体等,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十三)完善房地产市场监测评价体系,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监测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六、强化舆论宣传引导 (十四)建立常态化信息发布机制,准确解读市场走势和政策,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 (十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发布信息的约束管控,规范房地产领域自媒体,严厉打击各种炒作行为。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9月12日
10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解决上市公司突出问题、提高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违法违规成本、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工作合力,六个方面,17项重点措施,事无巨细,而17条措施后面,条条标注了由哪些部级单位负责,无一遗漏,这次是动真格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其实是一个资本市场建设的永恒话题,为什么今天来讲就尤其重要,要动真格的?第一,因为中国经济处在双循环的新发展路径上,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不仅还要依靠比较优势,学习外部的先进技术,更要依靠大胆创新,打造自己的先进技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家好的上市公司,好在哪里?好的要求提高了。而这样的一家高标准、严要求的好公司上市,从上市公司来讲是融资以发展一门基业长青的长线生意,从投资者来说是投资持有一笔长线的百年老店。第二,今天说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关键中的关键,还因为资本市场正处在大改革的路径上,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本身就是冲着市场化、法治化、更加开放的路子去走的,要依靠市场化改革,让上市公司在公开市场上大浪淘沙,让上市制度、交易制度和国际接轨,让更多的外资流进来,产生更大的鲶鱼效应。市场化、法治化的要求,要的就是细致和明确,而这也是这一次《意见》的最大特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资本市场好的上市公司当道,要怎么办?答案并不简单,只有全流程监控,让好公司上得了市,让差公司退得了市,才能让资本市场的活水流动起来、清澈起来。我们可以看一下《意见》的细则要求。好公司能上得去,所以就会有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全面推行、分步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就会有鼓励和支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上市;还会有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支持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发展壮大。好公司成了上市公司,就是一家公众公司,就得负起公众公司的责任,所以就会有明确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界限和法律责任;就会有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好公司上去了,遇到困难还得帮一把,所以会有积极稳妥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会有强化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政策支持。好公司万一变成了坏公司,或者说坏公司“不小心”上了市,还得让它下得来。所以会有加大执法力度,推动增加法制供给,最后是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加大退市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通过财务造假、利益输送、操纵市场等方式恶意规避退市行为,将缺乏持续经营能力、严重违法违规扰乱市场秩序的公司及时清出市场。有了真正的好公司,让人放心的公司,才会吸引真正的长线资金来投资,才会有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的出现。在《意见》的第三个方面第5项措施“完善上市公司融资制度”中,提到探索建立对机构投资者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该项措施的责任人包括证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发改委、银保监会。而《意见》中第三个方面第3项措施,要求“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全面推行、分步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具体的责任人包括证监会、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单位与各省级人民政府。无缝对接、责任明确,长线的资金对接创新的企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实在在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中的关键。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出6个方面17项重点举措,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出了系统性、有针对性的部署。中上协将按照《意见》要求,充分发挥自律管理作用,全力助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他强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注重治理质量、运营质量、创新质量三个维度,并细化形成可衡量、可考核的高质量发展指标,强化上市公司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营造“知敬畏、守底线、尽责任”的市场文化。 提高治理运营创新质量 在宋志平看来,上市公司质量可细分为治理质量、运营质量和创新质量等方面。 在治理质量方面,宋志平说,上市公司规范的治理结构,独立董事、监事会的作用以及各专门委员会职能的充分发挥,公司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的披露等,均是提高公司治理质量的范畴。“过去强调特别多的就是提高治理质量,《意见》17项重大举措的前两条也专门提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在运营质量方面,宋志平说,公司的战略能力、管控能力、财务能力、市场能力、盈利能力等均是构成公司运营质量的基础。《意见》特别提出要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即要通过多方合力助推上市公司扎实经营、做优业绩,真正成为实体经济的“优等生”,资本市场的“基石”,为股民、股东创造良好的回报。 在创新质量方面,宋志平强调,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创新水平也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质,但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进行重复投资、低效投资。比如,在大数据产业、5G等硬科技领域,这些都是创新发展的风口,但并不是每一家上市公司都要去做这些高技术投资。 宋志平认为,可以细化形成可衡量、可考核的高质量发展指标,研究发布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指数,既可更直观了解上市公司发展现状,也能通过量化指标评估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水平。 打造“上市公司之家” 宋志平强调,中上协将在证监会党委的领导下,把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意见》作为当前重要的任务,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和政策要求,压实责任、勇于担当,在推动上市公司“自愿、自觉、自律、自治”过程中,充分发挥中上协“桥梁、窗口、平台、阵地”的组织优势,利用好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多措并举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中上协将充分发挥自律管理作用,引导4000多家上市公司认真学习《意见》,按照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宋志平介绍,《意见》专门讲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要发挥自律管理作用,这是对中上协的重视,也是对中上协的要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中上协责无旁贷。中上协将加大对董监高“关键少数”的培训力度,引导企业认真学习贯彻新证券法以及《意见》精神,抓两头、带中间,推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等树立敬畏之心;要以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打造“上市公司之家”,筑牢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的沟通桥梁,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和生态体系,助力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好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共同实现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上协将持续推进上市公司自律规则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编写完善独立董事、董事会、监事会等自律指引,引导上市公司诚信合规,推动董监高勤勉履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梳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基因”,为上市公司发展寻求可推广的解决方案,推动树立中国上市公司正面企业形象。 推动形成强大合力 宋志平认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项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需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不仅是上市公司自身的事情,有效监管、合理的退市机制、高质量的中介机构、成熟的投资人、正确的舆论导向等,这些共同构成上市公司质量的生态合力。 他强调,一方面,应加强媒体对上市公司“模范生”等标杆的宣传报道,形成积极向上文化氛围,使“四个敬畏”“四条底线”理念深入人心。发挥市场监督、媒体监督、投资者监督等多渠道合力,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健康良好市场生态。另一方面,应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和能力建设,督促中介机构守好门、把好关,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上市公司提高质量应练好内功,强化内生动力。这要求上市公司要“知敬畏、守底线、尽责任”。“知敬畏”意味着上市公司要有初心,守本分,谨记“四个敬畏”;“守底线”要求上市公司要认真学习新证券法,牢牢守住“四条底线”:不披露虚假信息,不从事内幕交易,不操纵股票价格,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尽责任”则是上市公司要尽到应有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稳健经营,回报股东,创新发展。
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的上市公司,迎来国务院发布的重磅文件。 10月9日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健全退出机制、解决上市公司突出问题、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形成工作合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17条具体举措。 对于《意见》的发布,证监会表示,《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贯彻“六稳”“六保”部署、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落实新证券法的重要举措。 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 今年是我国资本市场成立30周年。在过去30年里,上市公司数量显著增长、质量持续提升,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量合计达到4092家,总市值为73万亿元。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是实体经济的“国之重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从我国上市公司情况看,尽管大多数公司质量已经显著提升,不少公司成长为全球龙头企业,但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上市公司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意见》指出了两点现实情况,一是老问题,即上市公司经营和治理不规范、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仍较突出,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二是新情况,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和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考验。 在这样的形势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备受关注。证监会表示,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切实抓好《意见》贯彻落实工作。 业内专家认为,《意见》出台可谓恰逢其时,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供了制度及机制等层面的有力保障和支撑,将进一步夯实资本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 全面系统的纲领性文件 本次发布的《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17条具体措施,内容之丰富,涵盖面之广,力度之大,被业内各方评价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磅文件,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的根本遵循。 具体来看,《意见》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解决上市公司突出问题、提高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违法违规成本和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工作合力等方面,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一系列举措中,公司治理被认为是基础工程。对此,《意见》从规范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两个方面提出了系列要求。《意见》表示,开展公司治理专项行动,通过公司自查、现场检查、督促整改,切实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这意味着,公司治理专项行动预计将很快普遍开展。 为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意见》提出,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并表示将“全面推行、分步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优化发行上市标准,增强包容性”等。在促进市场化并购重组方面,《意见》提出,支持境内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境外优质资产,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对境内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等。 此外,《意见》还就上市公司的一些突出问题、提高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违法违规成本等方面,提出了多条强化监管、严肃查处、凝聚合力的具体举措。比如,《意见》提出,积极稳妥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推动增加法制供给、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等。 证监会表示,《意见》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明确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总体要求,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出了系统性、有针对性的部署安排,是今后一段时期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配套改革举措将陆续推出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部署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各项举措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安排。比如,注册制的推广实施、上市标准的优化、退市制度的改革等。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考验。对此,《意见》特别指出,要强化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政策支持,并表示证券监管部门要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作出灵活安排;有关部门要依托宏观政策、金融稳定等协调机制,加强协作联动,落实好产业、金融、财税等方面政策。 业内人士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深化改革又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未来一系列旨在夯实基础制度的改革将加速落地。 对此,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已经明确,将围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深化各项改革。证监会表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持续推进贯彻实施新证券法,完善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规则体系,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赵锡军认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建议监管部门持续完善市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稳定市场预期;同时,进一步推动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的联动协同,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助力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个问题要是在网络上征求意见,答案一定是绝大多数人反对延迟退休。我看到的最有说服力的反对意见是:年轻人本来找工作难,让老年人占着位置,最终会出现孙子没事干送爷爷去上班的感人场景。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从情感而言,反对者固然振振有词,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如何实施延迟退休的问题。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对于延迟退休,中央明确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意味着,延迟退休问题已经走过了务虚和论证阶段,而是正式要进入实施阶段。 为什么要实施延迟退休,理由非常简单: 第一、延迟退休其实是一个世界话题,不是一个中国话题。因为全球都面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面临着老龄化的压力和退休金不足的问题。人类自出现在地球上以来,从来没有这么长寿过,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面积的老龄化。 而过去的养老金制度安排和设计是根据过去的年龄设置的。这意味着,不提高退休年龄,养老金体系最终会崩溃。因为你的寿命越长,意味着你需要的养老金越多,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养你。这也意味着,你要么存更多的钱,要么工作更长的时间,要么生更多的孩子来养你。其实,随着人的寿命的提高,养老金体系的崩溃不仅仅是某个国家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第二、全球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在推动延迟退休。经合组织的36个成员国中,大多数都提高了退休年龄。大多数成员国的男性退休年龄在65岁或以上。英国在2013年宣布将英国人退休年龄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推迟至68岁,40年代末期推迟至69岁。 截至2050年,美国与德国退休年龄将达到67岁,意大利与丹麦的正常退休年龄也将为69岁。日本在2019年再次提出延长退休年龄,计划在今年修改《老年人就业安定法》,分两步将退休年龄延长至70岁。 新加坡作为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准备进一步提高退休年龄,2019年8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宣布,新加坡的法定退休年龄和重新雇佣年龄将从2022年7月1日开始第一轮调整,将从目前的62岁和67岁分别上调到63和68岁,2030年再分别提高到65岁和70岁。澳大利亚也准备在2029年将退休年龄提高至70岁。 第三、中国的退休年龄属于全球最早的之一。男性60岁,女性55岁,女性工人50岁,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5岁以上,我们不到66岁的退休年龄在全球算低的了。 从全球来看,提高退休年龄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一些人反对提高退休年龄,关键是不知道中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在全球处于最早的水平,而中国的预期寿命并不短,已经超过了77岁。 随着中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不要说养老金是否有亏空,按照正常的退休年龄和老龄化的程度,中国的养老金迟早有一天也会难以为继,我的预计是,在10年之内,基本养老金将会入不敷出,提高退休年龄势在必行。 第四、中国已经70年没有调整退休年龄了。现在的关于男性60岁、女性55岁、女性工人50岁退休的规定还是在1951年。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已经大幅度提高,老龄化程度在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到2030年,60周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5%,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到205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26%。 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全球比较的视角,提高退休年龄也是合理的。在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60岁和55岁退休,的确有点浪费。 提高退休年龄的同时,要加快废除计划生育 那么,如何延迟退休年龄。中央的意见是“渐进式”,渐进,就是慢慢来。不是一下子提高到65岁,而是每年延长退休年龄几个月,慢慢提高到法定退休年龄。 在具体实施中,为了减轻阻力,笔者有三个建议: 第一、在提高退休年龄的同时,要加快废除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除了预期寿命的提高,生育率的下降也是重要原因。要提高退休年龄,必须考虑废除目前仍然正在实施的计划生育,提高生育率,防止抚养比的严重失衡。 第二、保持一些特殊行业的退休年龄的规定。比如,现在的退休规定是,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等其他有害健康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即可退休。这些特殊工种的退休年龄仍然应该维持,不易提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工作愿意干的人越来越少,不提高退休年龄至少可以让一些人愿意选择这个职业。 第三、既要有法律的规定,也要一些过渡的激励的措施。比如,在规定法定退休年龄提高至65岁的同时,可以规定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仍然允许60岁退休,但如果晚退休一年,拿到的退休金的比例相应可以提高。这样,就可以鼓励一部分人自愿选择晚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