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在教育、训练水平上有劣势,但在成本和劳动态度、纪律及强度等方面占很大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在成本上占劣势,但在教育、训练和劳动态度、纪律及强度等各方面都有显著优势。正是凭借如此的比较优势,我国商品贸易过去40年来取得了可以说是飞速的发展,造就了我国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一大贸易体的地位。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于9月4日至9日在北京成功举行。据统计,共148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驻华大使馆、境外商协会及机构和企业参展参会;服务贸易前30强国家和地区均有机构和企业参与;共1.96万家境内外企业及机构线上线下注册参展参会;超过15.6万人注册参会; 征集展会预筹成果381项。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经济衰退,贸易低迷及美国无理打压我国与推行去全球化的时刻,举办了如此规模与效果的国际性服贸会,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这表明了我国面对美国打压和去全球化非但不闭门锁国反而加快国门开放的新态势; 彰显了我国在疫情后期经济与贸易活动强势复苏的新气象; 展示了我国线上线下结合办会办展从而普及应用信息科技的新动能,同时, 还预示着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加快崛起的新势头。 后者,即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加快崛起的新势头,意义尤其重大。对外贸易分为对外商品贸易和对外服务贸易,分别简称为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 前者是指商品(粮食、蔬菜及水果等农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及仪器等工业产品, 与服装、家电家具、汽车及手机等消费品)的进、出口,后者是指服务(商业、旅游、通信、教育、金融、 医疗及娱乐等服务)的进、出口。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这是与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相对应的,是指商品贸易大国。的确,2019年我国商品贸易总额达45,761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1%;其中,出口总额24,990亿美元,占全球的13.3%,进口总额20,689亿美元,占全球的10.8%。但服务贸易呢?其规模虽与他国相比也不小,但与我国经济总量,特别是商品贸易总量相比就相形见拙了。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7,786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6.6%,其中,服务出口2,817亿美元,占全球4.6%,服务进口4,970亿美元,占全球8.7%。可见,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仅为商品贸易总额的17%,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更只为商品贸易市场份额的54.5%,落后于商品贸易发展的态势显而易见。 发达经济体的服务贸易总额与商品贸易总额之比在40%左右,可见我国服务贸易比商品贸易更快发展以提升此比率是我国经济进一步现代化和追赶发达经济体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今后将因中美经济脱钩而加速。过去2年多来的中美贸易战,以及近来美国对我国科技企业的无理打压,主要是围绕着商品贸易及投资展开的。当然,最近美国对我国抖音及一些应用程式的打压是例外,属于服务贸易范畴。这是因为,特朗普与美国政府喋喋不休的美国对我国的大幅贸易逆差,实际指的是美国对我国的大幅商品贸易逆差,据我国统计,2019年, 此逆差为 2,956亿美元, 而美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则为顺差 430亿美元。由此看出两点,一是如前所述我国服务贸易之弱势,二是我国商品贸易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商品贸易自2009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就面临着国内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企业外迁至成本更低国家的挑战。这一经济性的挑战正在被美国政府强迫美国及其部分盟国的企业撤离我国的政治性挑战所叠加,从而我国的商品贸易将面临更大的威胁。再加之规模递减效应,虽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今后我国商品贸易发展受阻从而增长放缓将不可避免。 在此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加快崛起就势在必然且必须,分别顺应经济现代化服务业地位上升的规律和弥补商品贸易增长放缓造成的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的削弱。实际上,我国服务贸易,与整个服务业发展同步,近年来增长已经很快,2010-2019年间年均增长9.2%,比商品贸易快1.6个百分点。但由于基数太低,并没有明显改变我国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之间的规模差距。若按发达国家的两者之比来衡量,服务贸易无疑应且须更快崛起。 至于能否更快崛起,即我国服务业的供给能力能否支撑服务贸易的更快增长,除了基数低的技术性条件之外,和商品贸易同样,我国劳动力的高综合素质,即我国劳动力在成本与质量之间取得的卓越平衡是支撑这一更快增长的决定性动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在教育、训练水平上有劣势,但在成本和劳动态度、纪律及强度等方面占很大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在成本上占劣势,但在教育、训练和劳动态度、纪律及强度等各方面都有显著优势。正是凭借如此的比较优势,我国商品贸易过去40年来取得了可以说是飞速的发展,造就了我国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一大贸易体的地位。服务贸易也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今后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必将持续,所以服务贸易取得像商品贸易那样的增长和成就不难期望。其实,从服务业比制造业,服务贸易比商品贸易更少地依赖机器设备而更多地依赖人的角度来看,我国服务贸易比商品贸易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将为服务贸易加快崛起创造更好的条件。一方面,服务贸易中软件信息相关出口是很大的一块,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软件信息出口额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但这一局面正在改变,如抖音已强大至美国忌惮到公开抢劫性打压的地步,今后随着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软件信息出口的增长必将加快。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从根本上改造服务贸易模式。此次服贸会利用数字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包括云上展厅,线上会议以及各项信息服务来办展办会就是一个例子。如此的新服务贸易模式我国已在领先,必将加速我国服务贸易的崛起。
据人民日报,世界卫生组织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9月13日13时41分(北京时间19时41分),全球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07931例,创下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纪录。 全球确诊病例超2863万例,达28637952例;全球报告死亡病例超91万,达917417例,较前一日增加5537例。
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是一部讲述“梦中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烧脑电影。电影中,梦境世界一层又一层地叠加,一个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如涟漪般以数倍的幅度引发其他世界的大幅震荡。而现实中,2020年3月6日至4月26日,国际油价的波动甚至比《盗梦空间》还要玄幻,这注定是原油史上最跌宕起伏、波谲云诡的50天,“负油价”也将载入百年原油史册。 有趣的是,9月初,诺兰导演的《信条》在中美上映,国际油价也开始出现连续五天大幅回调,下跌幅度超过13%,再加上9月6日沙特国家石油公司阿美下调了10月份对亚洲和美国出口的所有级别原油的价格,国际油价再次引发市场关注,3月行情会重现吗? 四因素引发五连跌 上半年国际油价的暴跌行情记忆犹新。3月6日结束的欧佩克+会议谈判失败,为抢占原本已大幅缩减的市场份额,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发起的原油价格战致使国际油价瞬间腰斩,不仅引发了3月9日全球股市“黑色星期一”和1997年10月27日以来美股历史上的第二次熔断,而且随后全球大类资产呈现美股、美债、黄金同向下跌、美元上涨的奇特趋势;此后美股更是十天内四次熔断,继而引发了全球美元流动性危机。在美联储大幅降息至零利率、历史上首次开启无限量的量化宽松模式后,全球流动性风险才大幅放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4月2~12日的10天内,国际原油市场围绕减产又上演了惊心动魄的谍战博弈。4月9日的欧佩克+初步减产意向和10日的G20能源部长会议将这场大戏推向高潮,12日欧佩克+正式减产协议达成则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句号:5月1日起欧佩克+减产970万桶/日且持续到6月底,7~12月减产缩减至770万桶/日,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进一步缩减至580万桶/日。 但当时距离2020年5月开始正式减产还有20天,4月中下旬全球原油库存快速累积,库容面临极限考验,引发了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巨幅动荡。4月20日,5月WTI原油期货从18.27美元/桶大幅下挫,最低触及-40.07美元/桶,跌幅超300%,最终收于-37.63美元/桶,跌幅达281%,创下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又一神迹,人们有幸见证了历史上第一次“负油价”。 此后,从5月减产至8月底,国际油价展开了一轮绝地反击,WTI原油期货价格从20美元/桶以下持续上涨至8月26日的44.2美元/桶。但从9月2~8日,国际油价出现了五连跌,WTI原油累计下跌13.4%,布油累计下挫13.7%,原因有四方面: 首先,此轮暴跌的导火索是沙特阿拉伯降低出口油价。近期沙特下调了出口亚洲的原油价格,阿美将其10月份出口亚洲的阿拉伯轻质原油的价格下调了1.40美元/桶。这是自5月份以来区域市场价格中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而沙特原油出口价格是一个受到原油市场密切关注的价格指标,常常为市场走势定下基调。这次降价行为是沙特为了争夺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而采取的行动。近几个月,沙特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出现了明显下降,俄罗斯和美国的份额则在上升。但是由于需求低迷,沙特的降价行为可能效果不佳。 其次,从供给端看,欧佩克+减产规模削减叠加全球减产执行不到位,增加了原油供给,推助油价下跌。7月15日欧佩克+会议上成员国一致同意,自2020年8月起至12月末欧佩克+减产规模从970万桶/日缩减至770万桶/日,正式进入减产协议第二阶段,推动8月份国际油价上行斜率进一步趋平。但全球产油国执行减产不及预期,这是加剧9月油价持续下挫的真正原因。 一方面,在经历了价格持续反弹后,欧佩克+的市场策略从“保价格”转向“争份额”,我们可以看到沙特和科威特出现了主动式增产,也有伊拉克和尼日利亚不及预期的补偿减产。8月伊拉克产量仅环比下降7万桶/日至372万桶/日,而根据之前协议,伊拉克应进行补偿减产,产量不能超过340万桶/日。目前伊拉克正在寻求延期完成超额减产任务,这令原油供应持续扩张的担忧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WTI 40 美元/桶以上的价格给了北美页岩油恢复供给的机会。由于美国页岩油盈亏平衡点约为40美元/桶,一旦油价突破盈亏平衡点,美国原油供给将快速回升。WTI原油价格在6月回升至40美元/桶上方,美国原油供给量也在6月小幅回升,并且7月美国采掘业产能利用率也出现了2月后的首次回升。 再次,从需求端看,全球二次疫情叠加美国“劳拉”飓风打击原油需求。5月全球各国渐次复工以来,虽然成品油消费已经恢复至疫情前的八成左右,但国际旅行受限致使航空煤油需求持续低迷。更为糟糕的是,从8月以来,全球疫情出现二次反弹,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油品消费的复苏。经历7月显著反弹后,美国新增确诊人数于8月初逐步回落,最新日新增回落至3万人左右;法国和西班牙日新增分别超过7000和9000人,高于各自4月疫情高峰时期;印度日新增正在接近9万人,总确诊437万人。此外,8月27日四级飓风“劳拉”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登陆,是有史以来登陆美国的十大最强飓风之一,致使9月初美国的一周原油需求减少115万桶/日至1312万桶/日,创5月份经济活动重启后新低,加剧了需求萎靡。 最后,市场风险厌恶情绪抬升,对油价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由于近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较为稳健,且美国政府财政救助意愿可能边际下降,即使8月27日美联储宣布采用“灵活的平均通胀目标制”,确立继续鸽派、延续宽松的立场,但是进入9月之后,投资者担心美联储最宽松的时候已经过去,后续将边际收紧货币宽松程度,抬升了风险厌恶情绪,引发美股暴跌和美元反弹,国际油价自然逃不过避险情绪的上升。截至9月1日当周,WTI商业多头持仓数较4月高点下降28.58%,这体现了市场看空情绪正在累积,对油价形成了负面冲击。 国际油价后市是涨是跌 11月美国大选前,我们认为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均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国际油价走势由以下三个重要变量决定,预计2020年内国际油价或将在35~50美元/桶区间震荡。 其一,新冠肺炎疫苗是否可以落地,一旦问世将推高油价。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270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新冠肺炎疫苗问世可能会破除民众对于疫情的心理担忧,即使疫苗出来后疫情不能很快被完全控制,但也将较大幅度降低病毒传播能力,提高居民出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疫情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由结构性修复转向全面复苏,从而推动国际原油定价的核心变量再次由供给端转向需求端,从而油价有望逐步走高。 其二,美联储9月FOMC议息会议如何调整对经济前景的展望。此次会议美联储将对6月经济预测进行更新,大概率上修经济预期,并可能对无限量QE何时退出进行暗示,市场会从上修幅度和声明解读未来政策信号。上修如果幅度过大,市场可能会解读为传递鹰派信号,市场风险偏好仍将下降,油价短期下挫或将不可避免。个人认为,由于此次衰退是外生冲击且各国政府尤其是美国救助规模史无前例,全球经济反弹势头较为稳健,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回升到正常水平都将快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因此美联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步伐或将比较快,这也是美股乃至国际油价短期内受到资金面打压的最大隐患。 其三,美国大选的结果对油价的影响也较大。由于特朗普民调支持率仍落后于拜登,大选前特朗普或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打压力度,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仍旧高企,对油价产生一定支撑作用。此外,在美国经济修复持续超预期的背景下,即使没有救助计划,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好于预期,失业率显著下降,可能进一步降低国会议员对新一轮救助的支持意愿。尤其在大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救助计划更有利于支持拜登的黑人选民,白宫对救助意愿也可能边际下降。不排除9 月末甚至大选前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即使达成一致,规模也有可能低于市场预期。这对于石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 展望大选后至2021年上半年,随着全球原油需求持续恢复及供给不断收缩,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油价将保持稳步提升。如果特朗普连任,全球风险偏好将有所上升,有助于油价的走高。如果拜登当选美国总统,或将采取加税、严监管等政策,不利于经济增长和风险偏好的抬升,一定程度上抑制油价整体走高的幅度。正如前面分析,实际协议减产执行力度的不确定性和油价上涨带来的市场化供给的恢复,仍会让油价出现阶段性回调,但由于前期低油价导致全球综合石油公司大幅下调资本开支,进而导致全球原油可能出现供不应求情形,目前油价短期波动不改中长期复苏趋势。
全球照明领导者昕诺飞昨天宣布在全球市场达成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用电比例达到100% 。公司还宣布将继续推进2020年下半年目标的达成,启动新一轮可持续发展计划,旨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环境和社会贡献翻番。 2010年以来,昕诺飞通过采取节能技术、运输可持续化升级、物流优化以及减少出行等低碳举措,使碳排放量减少超过70%。在德州和波兰两地签署的购电协议帮助公司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100%。在推进一系列碳补偿项目、造福社区的同时,该公司推动了碳中和目标的完成。 “作为昕诺飞10多年的合作伙伴,我们共同致力于在全球各地推广使用节能LED照明,推进气候组织下相关倡议的开展。”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Helen Clarkson表示,“为实现《巴黎协定》下的气候目标,必须在2030年前减半全球的碳排放量。因此,2020至2030年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10年。希望越来越多的公司能紧跟昕诺飞步伐,制定碳中和目标。” 昕诺飞全球首席执行官洪岸礼(Eric Rondolat)表示,“全球仍面临人口增长、城市化、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等挑战。因此,我们在庆祝成就的同时更应制定新的目标,为应对全球挑战再接再厉。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成为最佳雇主是我们公司战略的核心所在。实现碳中和运营后,我们将致力于在2025年实现环境和社会贡献各项指标的翻番。” 据悉,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引,昕诺飞设立了双倍速赶超《巴黎协定》的目标,并将继续呼吁全球加速采用“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7)”。昕诺飞的LED照明产品能比传统照明产品节能50%。此外,使用智能互联照明系统可再节省30%的电能,而太阳能照明系统的广泛应用还能为减少碳排放提供更大机会。 此外,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目标指导下,昕诺飞致力于生产可重复打印、翻新、再利用和可回收的产品。2025年可循环产品、系统和服务的收入占比将增至32%。这一目标收入包括3D打印灯具以及昕诺飞于今年初推出的组件可再生循环路灯所产生的收入。昕诺飞是全球首家实现3D打印灯具规模化生产的照明公司。
世界卫生组织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7973127例。 世卫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1日10时23分(北京时间16时23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83836例,达到27973127例;死亡病例增加6109例,达到905426例。
罗汉堂基于全球公开可得的大数据,开发了“全球疫情经济追踪体系”(Global Pandemic Economy Tracker,简称PET),并由新浪财经中文独家首发! 新冠候选疫苗研发格局快速演变,中美竞争激烈 从疫情爆发早期就开始的全球新冠疫苗研发的速度和力度是空前的,进入第三季度后半程,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格局的演变开始加速,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候选疫苗技术种类多样、数量多且且增速快 - 根据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统计,截至2020年9月7日,全球共有超过320种候选疫苗,比两个月前增长约60%;其中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数从23 种增加到38种,分别在超过30个不同国家广泛招募受试者。目前的新冠候选疫苗种类包括广泛的技术平台,既包括传统的灭活病毒方案,也有尚未有任何疫苗获批的创新方法,例如核酸疫苗,且不同的候选疫苗在各个平台中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参与和支持研发国家数量多、机构种类复杂 – 目前38种疫苗的研发机构来自15个国家,和7月初相比新增的五个国家中既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这几个发达国家,也包括古巴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发展中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冠疫苗研发中,临床期候选疫苗中至少有8个曾获得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的资助,均已纳入全球新冠疫苗获得机制(COVAX)的购买和分配方案中。政府和大公司的合作水平也远超其他疫苗研发的历史,例如美国于3月份开始的“竞速行动”计划(Operation Warp Speed),迄今已宣布拨款超过70亿美元用于8个公司9种疫苗的研发支持和购买,该计划的目标是在2021年1月之前交付足够可在全美部署的COVID-19的疫苗。 研发、审批和量产速度快,但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尚不足 – 相比历史上研发速度最快的腮腺炎疫苗用时4年而言,在仅仅8个月内中国和俄罗斯共有4种新冠疫苗进入有限使用,这一速度背后是各国在疫情、经济和国际国内政治压力下加大疫苗研发力度的结果。尽管几种候选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了较好效果,但本周被寄予厚望的阿斯利康-牛津大学合作开发的腺病毒疫苗AZD1222近期因一例受试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而暂停,显示疫苗研发仍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尽管美国政府希望能够在11月初大选之前推出新冠疫苗,但这有可能反而引发公众对有效性证据不足的疫苗的抵制或犹豫。本周欧美9位跨国制药公司CEO共同发布声明,称“只有在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足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会申请批准或紧急使用授权”。 国际竞争加剧,呈现一定“地缘政治”格局 – 考虑到疫苗生产的成本远低于疫情经济下的经济损失,中、美、俄等国均在III期疫苗结果尚未出炉的情况下开启或准备大规模量产,一旦相关疫苗获得批准,则可以快速分发。目前全球已经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九种候选疫苗中,除了俄罗斯的卫星五号和英国的AZD1222,四种来自中国,三种来自美国。这些疫苗在十多个国家开展的临床试验,分别招募了数以万计的受试者,其中中国研发的疫苗主要在数个疫情严重的亚洲国家测试,而英美的疫苗测试除了在本国之外,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疫情严重的美国和巴西正在开展的III期疫苗试验最多,均为4种。根据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统计,来自中国和英、美的各四种III期临床阶段疫苗的总受试人数基本相当,均为约17万人。 新冠疫苗的研发和生产速度和力度均达到空前的水平,最早启动III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可能于四季度中期拿到结果,最理想状况下,第一款得到批准新冠疫苗有可能在2020年底面世,这对全球疫情、经济和社会的意义重大,可以部分缓解逐渐迫近的流感季节的压力。但整体而言,疫苗在部分国家正式上市或向公众开放,更有可能要等到明年上半年,在全球完成大规模分发和接种则要等到2021年底甚至更晚。 南亚成为新震中,经济活跃度提升增速 截至9月9日,全球总确诊人数接近2800万,死亡人数达到90万;平均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保持在27万左右,日均死亡人数略微下降到5000上下。随着印度以每天近10万病例的速度上升,并超过巴西确诊人数仅次于美国,南亚地区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已经超过拉丁美洲,成为全球疫情的新震中。欧洲疫情的反弹仍在延续,日均确诊病例已经接近历史最高值,和持续下降的北美水平相当。 罗汉堂的全球疫情经济追踪体系(PET)显示,截至9月4日,在132个被追踪的经济体中,进入恢复期的为81个,另外51个国家仍处于应对或低谷期。本周恢复期国家的整体经济活跃度显著提升了1.4个百分点,达到96.6%的疫情以来高值;应对或低谷期国家也有0.8个百分点的提升,达到92.8%。 分地区来看,尽管全球所有其他地区的经济活跃度在本周都有所上升,但区域间差异仍然非常显著,活动水平最高的东亚达到了98%,而大多数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的相对经济活跃水平均低于全球中位水品。少数国家例如菲律宾、尼泊尔和秘鲁仍低于90%,疫苗是解锁这些地区疫情经济困境的唯一钥匙。
9月11日,海尔智家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及摩根大通为联席保荐人。通过此次私有化海尔电器,同时以介绍上市的方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海尔智家有望形成“A+D+H”的资本市场布局。 让投资者最为感兴趣的是,作为全球家用电器行业的领导者,海尔智家在疫情之下的业绩表现如何?公司这一系列的资本动作对投资者有何好处?国际关系对海尔智家的海外业务又有何影响? 1、业绩迎拐点,6月份营收、利润强势回升 海尔智家是白电巨头,旗下的家电品牌包括海尔、卡萨帝、Leader、GE Appliances、Candy、Fisher&Paykel及AQUA。根据欧睿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9年,海尔智家的大家电零售量在全球家电企业中连续九年位列第一。 海尔智家还是一只名副其实的绩优股。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海尔智家的收入分别为1542亿元、1776亿元及198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3.3%,利润分别为91亿元、99亿元及123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6.1%。 除了过往业绩表现优异,海尔智家在疫情期间也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疫情的冲击下,今年上半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了近两成,但海尔智家逆势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中期业绩,充分展现出公司的韧性与长期增长潜力。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海尔智家实现收入957.3亿元,归母净利润27.8亿元。虽然上半年业绩增速受到疫情影响,但是二季度增速已经迅速回暖,迎来业绩拐点,6月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0.6%和21.4%,趋势向好。随着公司重回高增长通道,预计海尔智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还会进一步巩固,下半年的业绩也会更亮眼。 2、私有化+介绍上市,对投资者有何裨益? 今年7月31日,海尔智家和海尔电器联合宣布,海尔智家将私有化海尔电器并以介绍上市的方式在港交所发行H股。不管是对公司还是对投资者而言,这都是一场 “1+1>2”的资本市场布局。 对海尔智家而言,公司将透过持续拓展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加速增长,并且公司的运营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将提高,增加股东回报率,还可以构建与全球化运营同步的全球资本市场平台。 对投资者而言,海尔智家私有化海尔电器并在港股上市也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根据公告,公司未来三年股息支付率将逐年提升并最终达到公司当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40%,算是给股东回报做出了实际的承诺。与此同时,随着股权及管理架构优化、公司治理改善,海尔智家将释放更大的业绩增长潜力,为股东创造坚实的回报。 海尔智家这一系列的资本布局也会加大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提振股票的流动性,进一步充实海尔智家的股东基础,提升国际知名度。另外,有了香港这个境外上市平台后,海尔智家还可因此获得海外员工激励工具:作为一家有着全球业务和员工的公司,若能以H股搭建和完善员工薪酬体系,则更能将员工与公司利益相统一。 3、国内外兼修,海外业务表现亮眼 海尔智家是一家内外兼修的全球化企业,目前公司在中国、北美洲、欧洲、南亚和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中东和非洲等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运营。 (海尔智家七大品牌的全球布局) 在当下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下,投资者可能会关心中美关系对公司的海外业务会有什么影响?据了解,海尔智家由于实行海外生产、海外销售,并不受美国关税影响。而且海外业务还创造了本地就业,所以整体业务受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比较小,没有可见的风险。 相反,公司的全球市场份额还在不断提升,运营效率不断优化。在全球大家电市场排名中,海尔智家的市场份额自2017年的13.1%稳步增至2019年的14.7%。 (全球大家电市场竞争格局) 从公司最新交出的中报来看,面对疫情对全球的影响以及外部市场挑战,海尔智家的海外业务仍然实现正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海尔智家海外市场实现收入470亿元,同比增长0.64%,海外经营利润率由一季度的2.3%增加到二季度的3.8%。同时,海外主要区域表现好于当地行业,如北美市场收入同比增长6.5%,日本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6.3%。 总体而言,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海尔智家积极抓住双循环发展机遇,并借机加大全球资本市场布局,推动海尔这个家喻户晓的国际化品牌整体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以迈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此次业务及资本市场平台的整合,海尔智家的物联网生态品牌战略也会加速落地,未来高质量增长有望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