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于14日发布2020年对外贸易数据,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从2020年6月份起,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中国网财经1月15日讯(记者 李春晖)2020年全年经济数据正在陆续公布,其中外贸进出口数据开了个好头。昨日(14日),海关总署公布,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国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赵晋平对中国网财经表示,2020年在全球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遭受严重冲击、主要经济体经济大幅下降、国际市场需求受到巨大影响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外贸进出口能够实现这样的增幅,实属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复工复产全面推进。 展望2021年,赵晋平表示,如果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外贸进出口有望实现较大幅度恢复性增长,存在达到10%左右增幅的可能性。 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 其中,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我国外贸经历了一季度大幅震荡后快速回稳,从2020年6月份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1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中表示,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快速回稳、持续向好,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 赵晋平表示,2020年在全球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遭受严重冲击、主要经济体经济大幅下降、国际市场需求受到巨大影响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外贸进出口能够实现这样的增幅,实属来之不易。这也是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复工复产的努力下得以实现的。 去年10月份时,世界贸易组织发布了更新版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预计全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缩水9.2%。 赵晋平认为,在全球货贸易量可能整体下降超9%的背景下,中国实现了这样一个增长,说明中国对稳定全球贸易和全球经济、为其他经济体创造更好的贸易和经济增长机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 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稳步推动复工复产,我国为全球其他经济体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合计增长了31%;出口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合计增长了22.1%。其中最受关注的口罩,2020年我国出口了2242亿只,价值3400亿元,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个人提供了近40个口罩。 “这些出口商品既保障了全球防疫物资的需要,也满足了世界人民在疫情期间的居家工作和消费需求。”李魁文表示。 今年外贸有望实现更大幅度增长 10%增幅可期 今年世界经济有望复苏并带动贸易增长。“2021年如果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全球经济也包括全球贸易,存在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可能性。”赵晋平表示。 此前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1年全球贸易增长幅度约为7.2%。赵晋平认为,这有2020年基数较低的原因,但也说明了恢复性增长的幅度有可能相对较大。 他认为,202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会明显好于2020年。 “中国对外贸易在2020年已经取得这样一个成绩的基础上,2021年将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有可能实现相对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赵晋平表示,“从这个角度来讲,2020年的推进对外贸易,在一定意义上为下一个阶段积累了经验,尤其是在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这将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经济和贸易稳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今年的外贸增速,赵晋平表示:“虽然我们在2020年实现了正增长,但是这个幅度较小。从年均增长潜力来看,按照年均5%、6%这样一个幅度来测算的话,2021年实现10%左右增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过赵晋平也强调了目前全球贸易形势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一是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在蔓延,考虑到疫苗的生产和供给能力问题,疫情能否在2021年前半年得到有效、全面的控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二是贸易保护主义,这是导致全球贸易出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国普遍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经济开始出现恢复的时候,一些国家较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可能成为制约其经济快速增长的不利因素。
造船行业的起落兴衰,一向以来是衡量经济的重要风向标。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不确定性的双重影响下,全球造船业处于近30年来的大萧条阶段,各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都出现大幅下降。 而从工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船接单量超过韩国,时隔两年重新夺回接单量全球第一。 这份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和韩国的新船接单量占全球份额的比例分别为48.8%和41.4%。时隔两年中国重返全球第一,韩国位居第二,日本获得约7%的份额,排名第三。 中国船舶集团副总经理 孙伟: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国内疫情防控措施有力有效,坚定了船东对中国企业的信心,我们的研发人员主动作为、创新工作,确保了在疫情下和客户的沟通交流各个环节的畅通、高效。 同样得益于疫情防控有力有效,中国造船企业在造船完工量方面也取得优异成绩。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23000标准箱以双燃料为动力的集装箱船,在经过常规动力试航、LNG气体试航等复杂测试后,2020年年底在上海长兴岛正式交付。这是2020年我国交付的第3艘同类型的集装箱船。 据统计,202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3.1%和44.7%,继续在国际市场份额中继续领先。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 李彦庆:2020年中国船舶工业逆势上扬,实现全面的突破,在造船完工量、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方面实现了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特别是中国造船工业在各个船型上都有斩获,彰显了中国船舶工业极强的韧性和坚实的工业基础。 三大指标是业界衡量造船工业发展规模与实力的重要依据,之前三大指标全球第一一直被日本或韩国所占据。2010年中国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新船订单方面,2018年、2019年又被韩国反超。
1月15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发布会上表示,在前不久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当中特意提出要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主要考虑的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是相对缓慢的,所以对实体经济的压力传导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叠加在一起,外部的风险需要警惕。一是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波动幅度在不断地加大。二是全球流动性高度宽松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方向易变、波动也在加大。三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低收入国家债务风险还会进一步的上升,可能会进一步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外部风险,我们重点还是要坚持国内优先的原则。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在G20等国际平台上与其他各国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来共同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复苏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文字实录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公布了涉及1.9万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请问央行如何看待美国新一轮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金融可能造成的影响?另外,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表示短期内不会加息,央行是否担心外部长期的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会恶化中国的国际金融环境,因为中国仍然是唯一采用常态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谢谢。 孙国峰:我们注意到美国新一轮的财政刺激方案准备出台,全球金融市场对此已经作出了反应。美国通胀预期上升,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反弹,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升值,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有所贬值。应当看到,去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所贬值,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所升值,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有所贬值。这些波动都是正常的,说明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成为常态,发挥了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为央行根据我国经济形势自主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带动了全球经济的恢复,也有利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未来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谢谢。 陈雨露:在前一段刚刚举行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当中特意提出要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主要考虑的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是相对缓慢的,所以对实体经济的压力传导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叠加在一起,外部的风险需要警惕。一是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波动幅度在不断地加大。二是全球流动性高度宽松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方向易变、波动也在加大。三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低收入国家债务风险还会进一步的上升,可能会进一步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外部风险,我们重点还是要坚持国内优先的原则,继续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在G20等国际平台上与其他各国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来共同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复苏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谢谢。
渣打:2021年外资流入中国债市规模或创历史新高 (记者 姜煜)渣打银行环球研究部7日发布《中国利率市场-2021年展望》报告预测,在诸多积极因素推动下,外资流入中国债市的规模在2020年达到约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后,在2021年或将增加至1.3万亿至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1年底外资持有中国在岸债券总规模,或由2020年11月底的3.1万亿元升至4.5万亿到4.7万亿元之间。据渣打估测,2021年外资持有中国国债的份额或由2020年的9%升至约12%。 据渣打分析,人民币债券全球资产配置占比显著低于中国GDP的全球份额和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目前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配置中的占比仅略高于2%,大幅度低于其他特别提款权货币占比,同时低于特别提款权篮子中人民币权重10.92%。因此,中国债券全球资产配置的结构性流入才刚起步。 2020年彭博-巴克莱全球综指指数(GlobalAgg)和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GBI-EM)完成中国债券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或将在2021年成为最后一个纳入中国债市的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一些专门投资中国债券的基金也开始陆续成立并迅速增大。 目前中国境内债券市场是全球唯一同时具备如下优势的债券市场:收益率可观、汇市前景积极、境内市场具备的深度和广度足以应对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规模量宽可能带来的大规模资本流入。最主要的是,相较于目前全球债券市场平均收益率低于0.3%,中国国债平均收益率仍高于3%,估值较具吸引力。 “以上都是2021年外资加速流入中国债市的驱动因素”,渣打称。(完)
世界银行1月5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基于新冠疫苗将广泛接种的预估,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较2020年6月份的预测下调了0.2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2021年增长的预期,则上调1个百分点至7.9%。对此,国际舆论给予高度关注。 世行报告表示,由于发达经济体经济收缩幅度较小、中国经济复苏较预期更加强劲,2020年全球经济衰退程度略低于此前预估,全年将萎缩4.3%。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预计分别萎缩5.4%和2.6%。其中,中国经济有望增长2%,这一数值较2020年6月份的预测上调了1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下调2021年全球增长预期而上调对中国的预期,主要是基于2020年四季度以来全球疫情与中国疫情的分化、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复苏的分化进一步扩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晓光说,2020年四季度以来,欧美出现新一轮疫情高峰。随着全球疫情防控期再度延长,世界经济复苏节奏被再次推迟。 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都是大考。2020年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深化改革开放和应对外部压力,统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率先控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将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 刘晓光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而中国的确定性体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成功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经济保卫战、脱贫攻坚战的三重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经济的韧性。通过严格的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出台一揽子规模化宏观政策等举措,中国经济走上了稳定复苏的轨道,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样板。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延续了前两个季度稳步复苏态势,内生性增长动力增强。 世行报告认为,预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3.3%;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预计增长5.0%;如果不包括中国,增长速度将仅为3.4%。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亚太地区在2021年预计将有显著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张茉楠指出,在全球疫情扩散蔓延态势还在持续,很多国家还难以恢复正常经济秩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带来的“封锁悖论”,不仅实现了自身良性复苏,而且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之锚”。 “中国还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开放来迎接后疫情时代,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需求市场。”张茉楠说,由于疫情带来的封锁和产业链停摆,全球市场需求萎缩,很多国家借机实行更高程度和更大强度的保护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维护多边主义,积极扩大进口,也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曙光。 RCEP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中方积极考虑加入CPTPP,这一系列举措都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的决心。中国将通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将更多地受益于中国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受益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溢出效应。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仍然高度不确定。”世行报告认为,与过去的严重危机一样,新冠肺炎疫情预计将对全球活动造成长期不利影响。由于许多发达经济体投资不足、就业不足和劳动力下降,有可能导致未来10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剧。 刘晓光分析,我国当前消费依然相对疲弱,投资复苏的内在动力也不稳固,宏观政策不宜大幅度转向,而应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前提下进行边际调整。张茉楠说,着眼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我国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和开放的相互促进,打破区域壁垒和行业垄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A股迎来2021年开门红,1月4日,大盘全天单边上行,沪指站上3500点,两市成交额时隔近两个月再次超万亿元。不过,当日北向资金净流出5.42亿元。 回顾2020年,北向资金总计流入2089.32亿元,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最新测算,若再加入通过QFII/RQFII渠道流入的外资,全年外资净流入A股高达520亿美元(以6.5的汇率计算约合3380亿元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的被动资金流入量仅34亿美元,主动资金流则达480亿美元,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多家机构预计,2021年在全球风险情绪好转的背景下,即使MSCI暂停扩大纳入A股(被动资金减少),全年资金流入量仍将超过2020年。安信证券预计,2021年光是北向资金的流入量就有望达到2000亿~2800亿元;而国盛证券预计2021年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将超3000亿元,超过2020年。 野村东方国际中国研究主管高挺对记者表示,2021年有望成为外资流入A股的大年,尽管目前A股整体估值处于3年、5年均值之上,但外资将带来额外估值溢价。就主题而言,摩根士丹利认为,国际资金尤为看好以下主题在2021年的机会——消费升级、高端制造(机器人、自动化等)、新基建(5G、物联网、电动车供应链等)、国防和航天、医疗保健/医药/生物科技、技术本地化(半导体和硬件、软件和应用开发)。 QFII/RQFII渠道追赶沪深港通 2020年,总计2089.32亿元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明显不及2019年的3528.89亿元,更少于2018年的2915亿元,这也和疫情下全球风险情绪下降有关。不过,积极的趋势在于,主动资金流入的比例在不断提升。 摩根士丹利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对记者表示,2019年是被动资金流入的大年,在2019年660亿美元的外资净流入总额中,190亿美元(占比29%)是由5个主要指数的再平衡事件(富时罗素两起、MSCI三起)贡献,主动资金流入量则为470亿美元。相比之下,2020年的被动资金流入量只有34亿美元,这是由富时罗素对A股最后一阶段的纳入所引发的,而主动资金流入量为480亿美元。可见,主动资金的重要性凸显。 同时,2020年也是QFII/RQFII渠道的重要性迅速上升的一年。王滢表示,通过这一渠道流入的资金量正在缩小与沪深港通下流入的北向资金的差距。2020年实施的QFII/RQFII改革措施显著改善了该渠道下的可准入性以及衍生品工具的可及性、资金回流便利性等。因此,摩根士丹利也预计,2020年通过QFII/RQFII流入A股的资金占整体外资流入的38%,高于2018年的11%和2019年的24%。 “我们预计QFII/RQFII渠道将在未来贡献更多的A股资金流入。在理解外资动态方面,投资者应该给予它们更多关注。”王滢称。早年,由于沪深港通开户的便利性,众多外资都开始转为使用该渠道布局A股。但随着QFII机制不断改革,尤其是资金赎回的便利性提升,多数外资当前都表示将根据需要同步使用这两大渠道。比起沪深港通,外资可以通过QFII/RQFII参与打新,且可投A股的范围更广(沪深港通仅覆盖约1500只A股)。 2021年有望成为外资流入大年 也正是因为主动资金的强劲势头,国际机构判断,即使在被动资金可能乏力的2021年,外资流入A股的势头仍将维持强劲。 不过,根据此前MSCI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若改革加速,MSCI的纳入进程也可能加速,2021年被动资金或再度放量,这些相关改革措施包括:证监会批准MSCI A股指数期货在港交所上市、改善陆股通的交易假期安排、解决A股较短的资金结算周期问题。但就目前而言概率偏低。 之所以机构仍看好2021年的主动资金流入势头,是因为全球风险情绪的改善以及A股的亮眼表现和独特的主题机会。 “2020年,A股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股票市场——沪深300指数在2020年实现了35.5%的价格回报率(美元计价),领先于全球其他主要股指,沪深300指数在2019年的表现也超过了其他股指。”王滢称。摩根士丹利在2021年维持超配A股的观点,2021年底沪深300指数的目标为5570点,意味着6.9%的上涨空间。 全球风险偏好尤为关键,这从2020年北向资金变动中就可见端倪。高挺对记者称,2020年是外资流入的小年,净流入量仅约去年的一半。外资流向新兴市场的前提一般是风险偏好提升,因而需要寻找投资收益更高的市场,但2020年疫情持续扰动市场情绪,总体全球风险偏好偏低。“例如2020年二季度因为全球央行放水,北向资金突然大幅涌入A股,但三季度前又因美国大选等不确定性而净流出,到了11月大选结果基本明确、疫苗利好出现,北向资金再度大幅回流A股。” 目前,全球流动性放量、疫苗推动经济复苏的基本判断仍然未变。高挺认为,2021年一季度,复苏仍将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宏观背景,建议投资者在一季度战术性加大对可选消费和周期股的配置,尤其考虑可选消费中汽车、家电、家居和传媒的机会,以及伴随全球复苏和通胀预期升温带来的对部分周期板块的推动,建议关注油气、铜铝和小品种化工龙头的表现;而就全年来看,成长型蓝筹股仍将跑赢,这也与外资偏好大盘龙头有关,但随着外资对于A股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它也不会再聚焦于过去的传统龙头。 外资青睐这些投资主题 外资都青睐哪些主题?事实上,2020年以来外资通过QFII通道爆买A股资产,其布局的行业和重仓股名单往往也受到市场追捧。 当然,QFII资金的披露数据具有滞后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QFII机构重仓股市值超百亿元的股票有宁波银行、中国太保、长江电力、北京银行。美的集团、恒瑞医药、格力电器、海螺水泥等被市场称为“超级大白马”的核心资产,也成为QFII重仓标的之一。而2020年,北向资金活跃的个股买入和卖出名单中,同样不乏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东方财富、海螺水泥、长江电力等龙头股。 2021年的新主题也正在受到高度关注。富达国际亚洲股票投资总监缪子美对记者表示,中央经济会议定调2021年政策“不急转弯”、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并阐明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突出科技、产业自主、扩大内需、改革开放、种子耕地、住房、碳中和等几大领域,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因此我们认为,资金将从地产、大型互联网企业流出,转而流入其他重点发展的领域。” “针对2021年,我们尤为看好以下五大主题,”缪子美称,包括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车产业链、可再生能源、ESG意识强的企业),整车板块的估值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因此更看好中游的设备和上游的原材料等相关公司;大宗商品(贵金属、工业品、农业),在新冠疫苗落地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经济活动范围恢复的深入,消费类需求增速将会持续改善,供给端可能趋紧,这将使部分大宗商品获得风险溢价,看好有色金属、农产品、黑色金属等;可选消费(年轻消费主体、绿色消费等),2017年以前,消费主要由70后贡献,但其增长已经边际趋缓,而90后的增速非常强劲;医疗保健(疫苗相关公司、创新药等),在带量采购的扰动过后,更为看好创新产业链,核心投资方向主要在CXO、创新药、创新器械与疫苗赛道;网络安全,尽管该板块上市公司2020年三季度单季度营收增速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疫情下整体行业需求恢复或较慢,但长期来看,信息安全建设渗透率提升仍将推动行业维持高景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