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蚂蚁链技术实力开始爆发,成全球区块链技术发展风向标。01 梦想7月23日,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杭州宣布,蚂蚁区块链正式升级为“蚂蚁链”。蚂蚁链的正式亮相,意味着蚂蚁集团在解决商业信任问题上走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蚂蚁链这个名字是马老师(马云)起的。”在升级计划之前,蚂蚁集团副总裁、智能科技事业群总裁蒋国飞向记者透露了这一看似不经意却饱含深意的重要信息。“今天我们的名字缩短了,但其实我们的梦想更大了。”蒋国飞如此描述蚂蚁区块链到蚂蚁链的转变。过去的五六年间,蚂蚁区块链以领先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赋能在全球市场攻城拔寨。而从7月23日起,“蚂蚁链”将成为蚂蚁集团区块链生产力平台的全新标识,去迎接更广泛的产业需求。“蚂蚁链不仅仅是区块链,不能从纯IT视角来看区块链,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更多是解决产业的问题。”在蒋国飞的演讲PPT里,他用“始于区块,链接产业”这八个字将蚂蚁区块链的全新升级计划进行了最精炼的阐释。在蒋国飞亦或是蚂蚁集团的思考中,区块链的本质是链,链就是网络,而网络就要连接生态。归根到底,区块链可以从计算机最小单位比特出发,可以从区块做探索,但最终追求的是产业的繁荣。马云第一次当淘宝主播,是5月9日在景德镇上与年轻人展开的一场对话。当谈及知识产权的问题时,“蚂蚁链”三个字脱口而出,并说道区块链技术将是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一大利器。一个多月后,景德镇宣布加入蚂蚁区块链生态,以推动当地瓷器产业上链,加速瓷器产业数字化。如今回头来想,马云当时顺口的“蚂蚁链”是否已经有了“始于区块,链接产业”的思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蚂蚁链诞生的背后是蚂蚁区块链团队在技术、产业和商业化的沉淀走向成熟。2020年,蚂蚁链技术实力开始爆发,成全球区块链技术发展风向标:在技术上,蚂蚁链连续四年每年全球专利申请数始终保持在第1名;在应用上,蚂蚁链已经助力解决了50多个实际场景的信任问题;在商业上,蚂蚁链目前每天“上链量”超过1亿次。其中,“日上链量”数据此前从未有公司对外披露,这一数据相当于在区块链领域的“日活”。目前,中国最大瓷都景德镇、中国最大港口集团招商局港口、全球最大综合航运企业中国远洋海运、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等陆续加入蚂蚁区块链生态。在蚂蚁链发布会现场,蚂蚁链一体机正式发布。作为国内首款区块链领域的自研软硬件一体机,蚂蚁链一体机为政企开发者提供强隐私、高性能、高安全、即用即上链的区块链技术服务,可节省90%以上的部署时间。“以前无非打一打、看一看,这个场景可能做好,那个场景不行,而我们今天开始系统化了,也就是说我们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我相信走下去的一段路里面还有很多的试错、创新、挑战,但我们比以前更加有信心,所以这一定会变成主航道。”蒋国飞如是说道。过去,阿里云从学习AWS到“去IOE”中走了出来,但是今天的蚂蚁链走到了技术创新的无人区,没人告诉他们区块链世界的边界在哪儿,他们需要承担起敢为天下先的责任,自己去试探、摸索,在他们身后不仅有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更有全球区块链产业主体的关注和学习,他们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会被媒体捕捉、解读。“我希望蚂蚁链有一天像Google定义搜索一样定义区块链产业。”对于这个在公司平地而起的业务,蒋国飞踌躇满志。02 专注2015年,蚂蚁集团率先投入研发区块链。2016年,落地第一个公益项目,将区块链应用于公益场景,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线区块链公益筹款项目“听障儿童重获新声”,主要用于善款的追踪。那时,蚂蚁的区块链团队还比较小,主要以“技术跟踪者”的角色来和区块链打交道。2017年,蒋国飞加入蚂蚁,开始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区块链,广泛招揽大量科学家和有能力的工程师。蒋国飞曾经笑称自己是蚂蚁“最烧钱的人”——把钱砸在了人才上。蚂蚁区块链已经拥有100多人的核心技术团队,其中超过80%成员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并且具有国际化的背景。这反映的不仅是他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判断,更是蚂蚁集团对于这一技术趋势的支持。2017年10月11日下午,蚂蚁推出技术开放的“BASIC”战略。所谓BASIC战略中“BASIC”分别对应着 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 IoT(物联网)和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五大领域,这些构成了蚂蚁科技开放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延伸出风控、信用和连接的三大能力。可见,区块链被作为重要的技术方向列入到“BASIC”战略之中。2018年,蚂蚁区块链实现了从“技术”向“平台”的蜕变。这一年,他们启动了蚂蚁区块链合作伙伴计划,将蚂蚁BaaS区块链平台对外开放,希望帮助新金融底盘的信任机制创造更多价值,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其中区块链跨境汇款业务被津津乐道——2018年6月25日,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在香港上线,港版支付宝AlipayHK的用户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向菲律宾钱包Gcash汇款,可实现实时到账、省钱、省事、安全、透明。区块链跨境汇款瞄准的是跨境的点对点支付,以及国际金融网络的部署。从很大程度上讲,彼时的蚂蚁区块链底层平台已经具备了金融级的服务能力。当年年底,蚂蚁区块链入选“2018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在蒋国飞看来,蚂蚁区块链的安全、稳定、可靠性等指标在当年已经比较成熟。以此为基础。2019年,蚂蚁区块链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产品逐渐成为行业性的产品。诸如面向供应链金融体系的蚂蚁“双链通”产品;天猫双11中4亿海淘商品实现原产地溯源;推出图片原创保护“鹊凿”;打通马来西亚到巴基斯坦的区块链跨境汇款通路等。从技术走向平台化,不仅意味着去解决技术的障碍,更多是要综合解决行业中行业参与主体、业务运行逻辑和商业化等系统性问题。“就像造一辆车,怎么做一台发动机?发动机造出来后,如何保证整车的稳定可靠?”蒋国飞进一步说,有了这些能力之后,蚂蚁通过场景找应用,最后再将产品沉淀出来,这很好地符合了蚂蚁的风格——勤奋、踏实。蒋国飞常常给团队举例:“像水库一样,我们是天天盼着水来,但水来的时候,水库不能被冲垮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非常努力地在解决分层、分片等架构问题,今天的蚂蚁链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给了我们很大的落实产业的自信。” 作为自主研发的金融级区块链引擎,蚂蚁链在技术上已经能够支持 10 亿账户规模,同时能够支持每日 10 亿交易量,实现每秒 10 万笔跨链信息处理能力(PPS),这在整个行业都是遥遥领先的。03 开放“蚂蚁金服将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能力,成熟一个对外放一个。”井贤栋当年这句话直接定调了蚂蚁全球开放的科技战略,广为流传。从第一天起,蚂蚁在思考的事情就是:开放。伴随着蚂蚁链技术与应用开发的不断成熟,这几年以来,蚂蚁链从技术养成、定点开放跨越到生态系统性全面开放。2019年云栖大会,蚂蚁链公布了一系列生态战略,其中包括与Hyperledger发布跨链合作,发布跨链产品 ODATS;面向全球开发者和机构客户的“全民热链”计划。蚂蚁链要让更多的人跟他们走在一起。过去的“上网”实现的是信息交换,“上云”是为了计算和数据的智能和,而“上链”更多是为了链接,为了价值交换。因此,从产业区块链的角度来看,你的开放程度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实现产业的繁荣。为了进一步激发市场的创新能力,蚂蚁链在经过4个月的公测后,选择在2020年4月16日面向中小企业正式推出“开放联盟链”。中小企业开发者可以基于蚂蚁开放联盟链像搭积木般开发相关区块链应用,并与蚂蚁区块链共建数字经济的未来。此举意味着“开放联盟链”正式从公测走向商业化。据蚂蚁链平台产品部总经理金戈介绍,蚂蚁链“开放联盟链”可以将企业区块链开发门槛从百万级降低至千元,缩短建链时间至最快一分钟。作为蚂蚁链的二级产品,开放联盟链的客户将会共享蚂蚁链生态资源,以及整个阿里经济体的生态资源。可以明显感觉到, “开放”二字已经深深刻在了蚂蚁链乃至于蚂蚁集团的骨子里。这两个字看似简单,但并不是谁都能托得住。在外界看来,开放是一种态度,但背后考验的是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可拓展能力。当技术走向开放后,链上需要连接各类相应的机构,需要支持不同的toB、toC的交易需求。“从实际角度来看,区块链由于其多方协作、共享的特质,从网络处理、存储、计算、共识机制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做进一步的可扩展架构。” 蚂蚁链总架构师张辉如是说道。蚂蚁链引擎实现“双十亿”,“我们最终能够面向十亿账户做到高速、一致性的可验证计算,花了我们相当大的投入,同时我们依托阿里整个网络基础设施,在全球能够实现一个开放的区块链共识网络加速服务,才能最终保持交易的服务能够可持续。”在张辉和蒋国飞看来,蚂蚁链这一路走遇水搭桥、见碉堡炸碉堡,实属不易。在国内产业区块链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市场力量进一步被激发。无论是深厚技术积淀和产业资源的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还是对细分场景有更深入理解能力的创业公司,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因此,蚂蚁需要同路人,整个行业也需要同路人。04 接棒早期的支付宝直面的是解决电商场景下的支付需求,但区块链对应的是整个数字经济。通过上链,把线下断裂的业务通过数字化协作能力打穿,从而带来整个数字经济能力的发展。区块链正在构建这样的体系,在大多数人看来,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路上,区块链带来的驱动力是前所未有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今天已经干了这个事情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是会成功的,所以我跟我很多同学讲我们需要革命的乐观精神,有些事情很难,但还是有成就感。”在蒋国飞看来,中国技术发展到今天,总要有人在主航道艰苦破局。如今,在区块链领域,蚂蚁链站到了主航道上。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以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值得仔细品味。蚂蚁在庞大的全球用户规模和耳熟能详的国民级产品之外,在不断强调并强化自己的科技能力。多年的“双11”锤炼,让支付宝拥有全球领先的计算能力和全球最高的支付峰值纪录;在前沿科技领域,蚂蚁摘得全球区块链专利数第一的桂冠;在数据库领域,蚂蚁自主研发了全球性能最高的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产品Oceanbase。此外,IOT、安全科技和共享智能等技术均已取得了绝对的行业优势。依靠一系列底层技术能力,蚂蚁正在打造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并利用这套基础设施培育一个又一个亿级产品和应用,并将他们逐步向全球开放。阿里巴巴集团成立20周年以来,从B2B业务到淘宝、天猫,再到蚂蚁、菜鸟物流与阿里云,各个业务形成梯队发展、有机作战,过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业务顶上来,不断持续运作起来。马云将这种发展模式称之为“履带战略”。而从目前来看,蚂蚁已经接棒 “履带战略”,领跑阿里系。据悉,蚂蚁集团估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计划在二级市场募资至少100-200亿美元,无疑是今年上市体量最大的独角兽之一。而区块链已经成为蚂蚁集团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在接受采访的一个小时前,蒋国飞刚刚结束和马云的语音会议,“(关于蚂蚁链)他很支持,他非常支持。”“第一批做电商且在2003、2004年坚持的人都做得非常的成功,今天敢用新技术的人一定会很好。”在景德镇,面对年轻人,马云亲自为区块链站台。
全球支付市场货币占比最新排行出炉,在连续两个月位居全球第六位后,人民币最新排名再上新台阶,给市场带来小惊喜。 7月23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6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升至第五位,占比为1.76%。 美元、欧元、英镑依旧占据全球支付体系的重要位置,市场份额分别为40.33%、34.10%、7.08%。人民币支付金额环比总体增长14.15%,全球所有货币支付金额环比总体增长16.05%。 市场人士从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排名的“小跃升”中看到了可喜信号。 兴业研究外汇商品分析师张峻滔告诉记者,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正在上升,但整体来看,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仍有提升空间。 在国际支付市场上稳步前行的同时,人民币也愈加成为体现风险情绪的“晴雨表”和应对冲击的“减震器”。 7月22日下午,因受消息面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短线走低逾400点,跌破“7”关口,随后迅速企稳,跌幅收窄,收复“7”关口。此前,人民币汇率自本月上旬重回“6”时代后,始终表现强劲。 “这说明人民币汇率波动正成为应对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 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并未改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短暂冲高至7.0上方后,大概率会重回上升通道。”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说,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向好,而美国经济与就业衰退较为严重,形成弱势美元态势。在这种情况下,预计下半年美元指数大概率处于跌势,人民币将适度小幅升值。 今年以来,美元指数走势疲弱已久。截至7月23日19时,美元指数已经跌破95关口,最低下探94.78。此前,美元指数已经连跌四日,距离3月份高点时跌幅已超过5%。 “当前情况下,美国国家治理暴露的短板将对美元地位造成极大伤害。”管涛认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或将更加多极化,甚至走向超主权货币主导的新时代。 市场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强势反映出人民币资产在全球经济重启阶段的相对价值,也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继续加速。 管涛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渐进过程,人民币当前正处于从外围货币向次中心货币、从区域性国际化货币向全球性国际化货币、从支付结算货币向计价和投融资货币的迈进阶段。 “要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管涛说。
近期美元持续走弱,3月20日一度因金融市场恐慌而冲高至103的高位,但随后持续走弱,最新已经降低至94.86,区间贬值约7.6%。我们认为,近期美元走弱,是短期周期因素和中长期结构性因素叠加推动的结果。向前看,我们预计处于历史高位的美元,正处于由强转弱的拐点,即将开启新一轮长期走弱趋势;美元走弱将有助于为新兴市场的金融市场及长期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助于大宗商品如黄金等的表现。 首先,美元近期走弱受到周期性因素推动: 1. 美国疫情控制不力,欧洲及中国等地区疫情控制较好,美国对外增长差缩小。尤其是6月以来,美国疫情反弹,令其经济复苏可能在7~8月暂时缓一缓。而与此相反,欧洲疫情控制较好,复工复产及需求修复进度近期已经赶上美国。中国更是在疫情控制等各方面均走在全球前列。因此,美国相对外部增长差的缩小,令美元承压。 图表: 近期美元显著走弱,欧元显著升值 资料来源:Bloomberg, 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欧洲居民消费等活动修复加快,已经追上美国 资料来源:Haver Analytics, 中金公司研究部 2. 美联储敞口供应美元,全球“美元荒”缓解。3月以来,美联储通过各种工具,向全球敞口供应美元,包括在国内金融市场敞口式QE(购买国债及MBS),也包括向欧洲、日本等海外央行提供美元互换。2月底至6月10日高峰时期,美联储总资产一度增加3万亿美元。如此快速、大规模的美元流动性注入,令全球“美元荒”迅速缓解,美元流动性转为相对充裕、甚至泛滥。 图表: 美联储3月以来快速扩表,向全球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缓解“美元荒” 资料来源:Haver Analytics, 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海外央行因为美元充裕,已经大幅降低对美联储美元互换的依赖 资料来源:Haver Analytics, 中金公司研究部 3. 全球经济温和复苏,风险偏好修复。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风险偏好修复环境中,资金从美国流出,转向其它弹性更高的地区如欧洲和新兴市场等地区寻找更高的收益,也推动美元走弱。 其次,全球正在发生的系列重大结构性变化,令美元可能处于新一轮长期走弱趋势的起点。 上世纪70年代美元脱钩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共经历了三轮先升值后贬值的大周期。其中80年代前后,及2000年前后的两轮大周期,均分别持续了10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第三轮美元大周期从2014年开始。当年美联储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随后2018年特朗普税改又导致推动美国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美元持续升值,期间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超过30%。最新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显著高于历史均值1倍标准差以上,估值水平正向1980年代美联储在沃尔克带领下大幅收紧货币政策时期看齐。显然,美元已经处于一个估值偏高,需要各方面条件均非常有利于美国才能勉强支持的水平。然而,全球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变化却在向相反方向发展: 图表: 美元估值已经处于历史上较高位置 资料来源:Haver Analytics, 中金公司研究部 1. 欧盟解体风险显著下降,欧元价值重估。本周二(7月21日),欧盟领导人在欧盟峰会上终于通过了此前5月下旬德法领导人提议,并由欧盟委员会提议正式建议的发行7500亿欧元欧盟“共同债券”议案,从而以欧盟的信用从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并发放给成员国,以帮助欧盟从新冠疫情造成的冲击中修复。这7500亿欧元资金中,3900亿欧元以赠款的形式拨给成员国,3600亿欧元以低息贷款形式提供给成员国。资金分配方面,受疫情冲击最大、财政也较为困难的南欧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获得的资金占比较大。 我们继续强调,这7500亿欧元共同债券的意义,远超越其资金量本身;其为欧盟及欧元区摆脱“原罪”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具备重要的象征意义。投资者需要跳出对资金量以及多少作为赠款,多少作为贷款这种细节性的争议来看待这次发行的共同债券。欧盟以及欧元面临的问题是,在各国采用欧元后,意大利这种竞争力弱的国家,失去了以货币贬值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选择,德国却在享受相对其较强的国家竞争力而言大幅低估的欧元汇率。但与此同时,欧盟内却没有用于纠正这种内部成员国间扭曲效果的财政转移制度,因为欧盟建立之初并未建立“财政联盟”。这成为欧盟的“原罪”,一旦面临较大压力,欧盟尤其是欧元区,便面临解体风险,尤其是在2010年欧债危机时这一问题对欧元形成的压力达到一个局部高峰。此次在新冠疫情导致的更严重的压力威胁下,欧盟尤其是此前极为保守的德国转为支持发行欧盟共同偿还债券,实际上是为欧盟迈向财政联盟从而克服“原罪”,迈出了历史性关键的一步,也令长期以来压制欧元的欧盟解体风险显著降低。因而,我们认为,欧元有望迎来历史性的“价值重估”。我们看到,5月27日欧盟委员会提议发行7500亿欧元共同债券以来,欧元兑美元升值6.2%,最新1.159的水平已重回2018年中时期。这些升值,正是欧元重估的反映。 2. 政治摩擦加剧令美国资产安全性下降,全球外汇储备等资产的货币选择有望更加多元化,从而降低对美元储备的敞口。学术界对历史研究表明[1],政治因素一直都是影响外汇储备货币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对国家外汇储备而言,本金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考量,而收益率等因素在安全因素面前显得无足轻重。近年来,美国与外界、甚至盟友之间摩擦不断增多,包括与中国在贸易、科技等方面摩擦加剧,威胁制裁德国“北溪二号”项目及从德国撤出部分驻军,金融制裁俄罗斯等国家。这一背景下,对全球投资者尤其是官方外汇储备管理者而言,多元化全球资产配置的货币选择,适当降低对美元资产配置比例是应有之义。最近几年,进行这种调整的极端例子是俄罗斯,其央行将抛售了所有美国国债,转为增持黄金。 图表: 美国相对德国国债息差已经显著收窄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截至3月底,海外投资者已经持有33%左右美国国债 资料来源:Haver Analytics, 中金公司研究部 3. 全球化停滞甚至倒退,美元需求减少。二战以来的全球化浪潮中,美国获益良多。其中之一就是全球化带来贸易大发展,而贸易中广泛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从而导致全球对美元需求上升,美国坐收美元铸币税[2]。然而,近年来美国贸易政策的转变,已经令全球化进入停滞甚至倒退趋势。我们认为,全球贸易退潮,也将令美元贸易结算需求减少。 图表: 全球化停滞将减少全球美元需求 资料来源:Haver Analytics, 中金公司研究部 美元中长期走弱对全球影响偏积极: 1. 短期看,美元走弱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美元回流新兴市场,帮助其资本市场复苏。此前在3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时期,资金快速流出新兴市场,总规模达1000亿美元左右,导致新兴市场汇率大幅贬值。在全球流动性紧张逐步缓解,以及下半年美联储继续通过QE和“字母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背景下,美元继续维持弱势,有助于海外资金重回新兴市场,尤其是疫情控制相对较好的东亚。 2. 中长期视角看,美元走弱有助于新兴市场美元信贷扩张。由于历史原因,新兴市场经济体多数依赖国际信贷融资,这些国际信贷融资多数以所谓“硬货币”(美元为主)定价。美元的走弱,使得新兴经济体更加容易偿还美元计价的债务,有助于增强新兴市场企业资产负债表,帮助本地美元信贷扩张,从而也推动其需求增长。 图表: 美元走弱有望推动资金重新回流新兴市场 资料来源:IIF, 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中期的美元走弱,有助于国际信贷增长,最终有助于新兴经济体增长 资料来源:Haver Analytics, 中金公司研究部 3. 当然,美元走弱可能令新兴市场出口竞争力下降,但我们认为负面影响有限。如果美元走弱,新兴市场本币走强,是否会导致新兴市场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基于两个理由,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首先,新兴市场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与美国竞争市场。其次,全球商品出口本来就是以美元定价为主,而非本币为主,这种情况尤其在新兴市场更加普遍。这意味着,新兴市场本币的变化,对其商品定价影响有限[3]。 ----- [1]Eichengreen, B., Mehl, A., & Chiţu, L. (2018). Mars or Mercury? The Geo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Choice. [2]Gopinath, G. (2015). The international price system (No. w21646).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3]Adler, Gustavo, et al. Dominant Currencies and External Adjustment. No. 20/05.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0.
在市场激烈地讨论“A股是否还在牛市”的声浪中,黄金和白银双双走出了令人瞩目的行情——国际黄金价格突破1850美元/盎司的关口,创下接近9年来的新高;国际白银价格最近4个交易日涨幅接近20%,价格逼近23美元,创下了接近7年来的新高。 或许,很多投资者之前并未关注到黄金和白银的投资机会,等到发现时,才有相见恨晚的缺憾感。历史早已无法改变,当前值不值得买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而逻辑推演是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 黄金牛市的动力是什么? 拉长周期来看,黄金的牛市早已启动,自2019年4月份以来,国际金价上涨超过45%(见表1),远超同期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涨幅,且一路走来逻辑清晰、趋势明确,只在今年3月份爆发全球流动性危机时遭到恐慌性抛售(我们分析认为流动性危机是黄金的短期扰动因素。 行至当前,支撑黄金牛市的动力是什么,未来是否仍将存在? 1、天量流动性推动资产价格上升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加速恶化了全球经济的下行趋势。因疫情控制及时、经济复苏超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克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在36万亿左右。但为了刺激各国经济,全球其他主要央行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见图2),并通过信用扩张衍生出更多的信贷(见图3)。 相较于货币供应的快速增长,黄金的供给极为平稳。从2010年-2019年,全球黄金每年的供给量基本稳定在4300吨至4800吨,而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多个主要产金国出台了严格的停工停产措施,一季度黄金的供应量仅为1066.3吨。泛滥的流动性下,快速增加的过剩资金追逐有限的资产,将会使得大部分资产出现上涨,这也是当前大宗商品、股市集体上扬的关键因素。 目前来看,全球并未放慢直升机撒钱的速度,美联储不断扩大资产购买的范围和力度,欧盟各国也达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揽子财政计划,包括1.074万亿欧元的欧盟预算和7500亿欧元的新冠“复苏基金”。在全球新冠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经济从泥潭中走出之前,预计全球的流动性不会出现紧缩,而这将极大地推升黄金的定价。 2、通胀预期已成市场共识 当前美国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均处于历史最低位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维持在0.6%左右,且从美联储点阵图来看,当前的低利率有望延续到2022年底。随着原油价格的快速反弹,大宗商品的持续走高,且受新冠疫情及全球各地不同自然灾害的影响(蝗灾、蛾灾、水灾、地震等),全球粮食结构性短缺的可能性加大,全球粮价有较强的上涨预期,因此通胀的预期持续走高。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测算出的结果来看(见图4),通胀预期已从3月份的0.5%快速回升至当前的1.5%。 名义利率在低位徘徊,通胀预期不断走高,实际收益率水平将持续下降,国债等资产的配置价值不断弱化,而不生息的黄金资产具有了极高的性价比。与此同时,当前的美国通胀预期距离美联储2%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而在全球物价上行趋势明朗的情况下,通胀预计将会进一步抬升,进而加大了黄金的配置价值。 3、全球货币的共同贬值 从长期来看,黄金价格与美元指数具有极强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美元指数走强,黄金价格大概率走低,美元指数走弱,黄金价格大概率上扬。今年一季度以前,风险事件频发、流动性变化等短期因素是影响黄金价格的主导,而像美元指数这样的长期因素则被淡化,故而出现了美元指数与黄金价格走势同向的小概率事件。但是在美元仍为全球硬通货的情况下,美元与黄金的相关关系难以发生改变。 自美元流动性危机逐步缓解之后,美元指数进入了下行通道(见图5)。虽然在美国大选之前,美元有维持强势的动力,但在美国优先的大政策背景下,美元的逆全球化趋势已经初现端倪;且美国的疫情控制远远不如中国、欧洲、日本等地区,经济复苏将会受到疫情的掣肘,美元的强势程度将会减弱,因此,美元指数进入下行通道已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美元指数代表的是美元相对于其他一揽子货币的相对强弱指标,而在当前全球大规模撒钱的背景下,会造成全球货币同时出现信用贬值,而代表货币相对强度的汇率或美元指数难以体现这一整体的信用下沉。因此,在美元指数下行的背景下,美元价值的绝对信用走弱,将会进一步刺激黄金价格。 4、其他因素 2020年一季度黄金供给收缩3.8%,而总需求上涨1.9%,其中黄金ETF投资需求同比增加594.4%,占全球黄金总需求的比重达27.5%,成为了影响黄金总需求的重要因素。随着黄金价格的进一步走高,投资需求将会进入良性增加的大循环,因此黄金未来需求的增量可重点关注投资需求。 2020年风险事件频频发生,诸如中美摩擦、新冠疫情等事件仍未释缓,且在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前,黑天鹅事件突发的可能性仍然较大,而黄金的避险属性亦将持续地支撑黄金的短期价格。 因此,综合来看,在流动性持续泛滥、通胀预期不断上升、美元指数大概率下行的大背景下,目前黄金仍然具有投资价值,黄金的牛市仍在进行中。 白银的超额预期 不同于黄金,白银的工业属性较强,工业制造需求占白银总需求的比重在50%以上,但从历史回归来看,金融属性对白银价格起主导作用。 长期来看,白银价格走势与黄金走势极为相似,基本同涨同跌。今年一季度之前,黄金价格持续走高,但白银却没有紧随其后,金银价格比创出历史新高(见图6)。自1975年以来,金银价格比值大概率处于40-80 之间,在今年3月18日达到历史最高点124后,已开始均值回归,也就是白银的涨幅大幅超过黄金。 因此,若黄金价格有望继续向上突破,白银亦将大概率跟随,共同享受贵金属的β收益。而从当前来看,金银价格比均值回归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金银价格比有望继续下行,从而扩大白银的α收益。故而,未来一段时间,白银相较黄金出现超额收益仍将是大概率事件。
在市场激烈地讨论“A股是否还在牛市”的声浪中,黄金和白银双双走出了令人瞩目的行情——国际黄金价格突破1850美元/盎司的关口,创下接近9年来的新高;国际白银价格最近4个交易日涨幅接近20%,价格逼近23美元,创下了接近7年来的新高。或许,很多投资者之前并未关注到黄金和白银的投资机会,等到发现时,才有相见恨晚的缺憾感。历史早已无法改变,当前值不值得买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而逻辑推演是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黄金牛市的动力是什么?拉长周期来看,黄金的牛市早已启动,自2019年4月份以来,国际金价上涨超过45%(见表1),远超同期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涨幅,且一路走来逻辑清晰、趋势明确,只在今年3月份爆发全球流动性危机时遭到恐慌性抛售(我们分析认为流动性危机是黄金的短期扰动因素,详见《黄金暴跌背后的流动性隐忧》)。行至当前,支撑黄金牛市的动力是什么,未来是否仍将存在?1、天量流动性推动资产价格上升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加速恶化了全球经济的下行趋势。因疫情控制及时、经济复苏超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克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在36万亿左右。但为了刺激各国经济,全球其他主要央行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见图2),并通过信用扩张衍生出更多的信贷(见图3)。相较于货币供应的快速增长,黄金的供给极为平稳。从2010年-2019年,全球黄金每年的供给量基本稳定在4300吨至4800吨,而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多个主要产金国出台了严格的停工停产措施,一季度黄金的供应量仅为1066.3吨。泛滥的流动性下,快速增加的过剩资金追逐有限的资产,将会使得大部分资产出现上涨,这也是当前大宗商品、股市集体上扬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全球并未放慢直升机撒钱的速度,美联储不断扩大资产购买的范围和力度,欧盟各国也达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揽子财政计划,包括1.074万亿欧元的欧盟预算和7500亿欧元的新冠“复苏基金”。在全球新冠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经济从泥潭中走出之前,预计全球的流动性不会出现紧缩,而这将极大地推升黄金的定价。2、通胀预期已成市场共识当前美国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均处于历史最低位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维持在0.6%左右,且从美联储点阵图来看,当前的低利率有望延续到2022年底。随着原油价格的快速反弹,大宗商品的持续走高,且受新冠疫情及全球各地不同自然灾害的影响(蝗灾、蛾灾、水灾、地震等),全球粮食结构性短缺的可能性加大,全球粮价有较强的上涨预期,因此通胀的预期持续走高。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测算出的结果来看(见图4),通胀预期已从3月份的0.5%快速回升至当前的1.5%。名义利率在低位徘徊,通胀预期不断走高,实际收益率水平将持续下降,国债等资产的配置价值不断弱化,而不生息的黄金资产具有了极高的性价比。与此同时,当前的美国通胀预期距离美联储2%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而在全球物价上行趋势明朗的情况下,通胀预计将会进一步抬升,进而加大了黄金的配置价值。3、全球货币的共同贬值从长期来看,黄金价格与美元指数具有极强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美元指数走强,黄金价格大概率走低,美元指数走弱,黄金价格大概率上扬。今年一季度以前,风险事件频发、流动性变化等短期因素是影响黄金价格的主导,而像美元指数这样的长期因素则被淡化,故而出现了美元指数与黄金价格走势同向的小概率事件。但是在美元仍为全球硬通货的情况下,美元与黄金的相关关系难以发生改变。自美元流动性危机逐步缓解之后,美元指数进入了下行通道(见图5)。虽然在美国大选之前,美元有维持强势的动力,但在美国优先的大政策背景下,美元的逆全球化趋势已经初现端倪;且美国的疫情控制远远不如中国、欧洲、日本等地区,经济复苏将会受到疫情的掣肘,美元的强势程度将会减弱,因此,美元指数进入下行通道已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美元指数代表的是美元相对于其他一揽子货币的相对强弱指标,而在当前全球大规模撒钱的背景下,会造成全球货币同时出现信用贬值,而代表货币相对强度的汇率或美元指数难以体现这一整体的信用下沉。因此,在美元指数下行的背景下,美元价值的绝对信用走弱,将会进一步刺激黄金价格。4、其他因素2020年一季度黄金供给收缩3.8%,而总需求上涨1.9%,其中黄金ETF投资需求同比增加594.4%,占全球黄金总需求的比重达27.5%,成为了影响黄金总需求的重要因素。随着黄金价格的进一步走高,投资需求将会进入良性增加的大循环,因此黄金未来需求的增量可重点关注投资需求。2020年风险事件频频发生,诸如中美摩擦、新冠疫情等事件仍未释缓,且在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前,黑天鹅事件突发的可能性仍然较大,而黄金的避险属性亦将持续地支撑黄金的短期价格。因此,综合来看,在流动性持续泛滥、通胀预期不断上升、美元指数大概率下行的大背景下,目前黄金仍然具有投资价值,黄金的牛市仍在进行中。白银的超额预期不同于黄金,白银的工业属性较强,工业制造需求占白银总需求的比重在50%以上,但从历史回归来看,金融属性对白银价格起主导作用。长期来看,白银价格走势与黄金走势极为相似,基本同涨同跌。今年一季度之前,黄金价格持续走高,但白银却没有紧随其后,金银价格比创出历史新高(见图6)。自1975年以来,金银价格比值大概率处于40-80 之间,在今年3月18日达到历史最高点124后,已开始均值回归,也就是白银的涨幅大幅超过黄金(详见《牛市降临,三季度资产配置攻略》)。因此,若黄金价格有望继续向上突破,白银亦将大概率跟随,共同享受贵金属的β收益。而从当前来看,金银价格比均值回归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金银价格比有望继续下行,从而扩大白银的α收益。故而,未来一段时间,白银相较黄金出现超额收益仍将是大概率事件。特别提示:近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三季度大类资产配置报告》,读者可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资产配置”,一键获取网盘链接和提取码。
罗汉堂基于全球公开可得的大数据,开发了“全球疫情经济追踪体系”(Global Pandemic Economy Tracker,简称PET),并由新浪财经中文独家首发! 本周疫情经济追踪情况 疫情 -每日新增均超过20万,金砖四国紧随美国 北京时间7月21日,全球新冠确诊人数已经接近1500万,确认的死亡人数超过60万。过去一周第一次出现全球确诊人数每日增幅都超过20万。北美、拉丁美洲和南亚仍然是三个最主要的震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增速明显,有可能在7月底之前超过西亚成为新的主要增长区域。南非的总确诊人数超过30万,进入全球前五。在美国之后,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这四个金砖国家成为确诊病例最多的地区,这五个国家的确诊病例总数超过全球总数的55%。 数据来源:欧盟疾控中心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经济 -区域间疫情经济恢复差异明显,自6月中以来缺乏继续恢复的动力 罗汉堂建立了一个普遍性的疫情经济演化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每个国家都会经历准备期-应对期-低谷期-恢复期-疫苗期五个阶段,并依此建立了全球疫情经济追踪体系,每日追踪132个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和经济状况,占全球总人口的90%、总GDP的97%。截至7月20日,这些经济体中,进入恢复期的为72个,相比上周数目净减少了2个。53个国家仍处于应对或低谷期,大多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处于恢复期的经济体主要位于东亚、大洋洲和欧洲,平均经济活跃度已经恢复到96%,已经连续数周保持在这一水平;而处于应对期和低谷期的经济体平均经济活跃度水平上升一个百分点至92%,但本周这些经济体累计感染人数新增168万,现存感染人数新增了50万,总体防疫形势非常严峻,稳健恢复经济的挑战仍然很大。 说明:数据来源 罗汉堂。 各地区经济的恢复水平和疫情的走势关联紧密,东亚仍然一枝独秀,大洋洲因为新的一波疫情的到来,经济活跃度降到了95%以下,和欧洲以及东南亚持平。拉丁美洲和南亚经济活跃度仍然在90%以下,北美自7月中旬以来经济活跃度略有回升。但总体来看,所有地区的经济活跃度在过去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没有显著上升,全球疫情经济进入一个深度的焦灼状态。 数据来源:罗汉堂,截至2020年7月7日。 疫苗研发进入关键时期,疫情经济四季度曙光初现 罗汉堂疫情经济框架之疫苗期 在疫情经济中,一个国家需要在疫情控制和经济收缩这两个维度的艰难平衡中曲折前行。各国经济在低谷期和恢复期低运转状态下的时长和经济因此受到的影响不是线性关系,随着低谷期时间的拉长,如果没有得当的应对措施,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可能会呈指数级增长。 在罗汉堂的疫情经济五阶段演化框架中,最后一个阶段为疫苗期,这个阶段的主要指征是疫苗研发成功,并且被投放到全球并覆盖绝大多数人群,达到真正的群体免疫,最终实现疫情经济结束。经济复苏的节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苗研发能否取得突破。在达成疫苗期的目标之前,经济仍然无法和疫情脱钩。无论是产能和成本的限制,还是各国对疫苗的需求程度和准入制度等方面的差异,都决定了在全球水平上疫苗期会延续较长的一段时间,直至2021年下半年甚至更晚 全球疫苗研发进度 -多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中国疫苗多样性最高,英美各有拳头产品 根据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新冠疫苗追踪体系,目前全球有218项疫苗研发项目,其中至少23项正在开展人类临床试验,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五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上。进入人体试验的23种新冠疫苗中,有九种来自中国,其中七种为中国独立开发,另外两种为国际合作研发,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美国和英国已5种和4种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今年5月,罗汉堂学术委员,普林斯顿大学教授Markus Brunnermeier就疫苗经济学和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对话,萨默斯认为考虑到疫情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疫苗研发的总成本比例很小,因此政府应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资助疫苗的研发,同时也应该注意把研发的方向多样化,且保证每一个方向上有超过一个重点候选方案。目前就全球来看,在五个主要技术路线上都有不少于三个项目进入人体试验阶段,情况比较乐观;分国家来看,中国是唯一在至少4个技术路线上进入人体试验阶段的国家,且其中有三个技术路线每个有至少2个研发项目正在开展。 我们也注意到,国内目前领先的多为传统疫苗生产技术,例如研发较成熟的已经被用于流感、麻疹等疫苗的灭活疫苗技术,这可能提高成功的机率;而国外进入临床试验疫苗以新技术居多。一些新的疫苗技术比传统的疫苗生产周期短,可以快速大量生产以跟上应对疫情的步伐。同时,传统技术开发的疫苗,体内抗体产生较慢,而一些细胞免疫的新技术会更快地在细胞内进行表达,产生免疫作用,可以用于特殊情况下应急接种和暴露后免疫。 罗汉堂认为,目前全球疫苗研发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冗余度和多样化趋势,是应对仍然高度不确定的病毒传播局面所必要的。一方面,不同地区的不同背景的人群受病毒影像的程度和类型有区别;另一方面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传染路径、传染过程中病毒在与人类,甚至动物,宿主共处过程中发生的演变甚至突变,并不完全掌握。因此,有效应对的方式是同时存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公司和不同技术路线的多款疫苗和疗法来保护潜在被感染人群免受新冠病毒的伤害。这也是当前疫苗研发的速度大大加快,疫苗在大规模临床测试的时间大大缩短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选择,这样既可以保证总体产能跟上全球对新冠疫苗的大需求量,也能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疫苗。 疫苗能成为第四季度全球经济的起搏器吗? 截至7月中旬,多个疫苗研发项目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疫情经济早日进入疫苗期出现了一丝曙光。今年4月,世卫组织在其公布的疫苗指南中降低了疫苗研发的门槛,同意疫苗为暴露在新冠病毒高风险中的人群提供6个月内50%的保护效率即可,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批准。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局(FDA)近期也给出了同样的标准,即受试者组接种疫苗后,在降低感染和疾病风险方面,效果至少要好于安慰剂组50%。尽管少数医药公司相对更乐观些,例如辉瑞公司总裁表示四季度初期有可能拿到审批,但FDA表示不会降低标准,其目标是今年底或明年初将疫苗推向市场。中国和英国目前在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的疫苗也预期于第四季度结束,中国康希诺生物与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个进入有限使用的疫苗。 早日实现第一个(批)疫苗研发成功并获得审批通过对于全球疫情经济的恢复有着极为重要的提振作用。罗汉堂学术委员,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Bengt Holmström在6月底全球确诊病例超过1000万的时候指出,新冠病毒可能永远不会消除,但是可以将公众和市场对病毒的恐惧降低到可以容忍的水平,而只有当恐惧情绪大大降低时,经济才真正做好了恢复正常的准备。而第一个成功的疫苗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平缓恐惧情绪。因此,尽管疫苗产能不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因子,但如果疫苗研发进度顺利,仍有可能在四季度成为全球或部分较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的起搏器。 在最好的情景下,如果一个或多个疫苗的研发在四季度初期或之前完成,并成功获得审批,将为主要经济体所在的北半球有效应对下一个流感季节的新冠疫情反复提供至关重要的保障,基本能够确保相关国家实现疫情经济的U型复苏,从而全球2020年全年经济有可能以一个较好的姿势收官。而如果相应的研发和审批到四季度结束甚至2021年初才能完成,一些经济体可能会出现W型复苏的局面,甚至不排除因为长期经济低迷导致社会经济结构性的损伤而出现L型复苏的形态。 人们期待过夏季抑制病毒传染,在许多国家已经落空。第四季度疫苗研发成功、获得申批并以最快速度推向世界各地,成为2020年最后一个机会的窗口季节。
投资界7月22日获悉,以色列智慧农业科技公司Taranis今日宣布,已完成3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祥峰成长基金和新加坡郭氏集团的Orion基金 (该基金由K3 Ventures管理)领投,引入新投资人包括战略投资者日立创投 (Hitachi Ventures)、三菱日联资本 (Mitsubishi UFJ Capital)、美光风投 (Micron Ventures)、宏诚创投 (UMC Capital)、La Maison、Mindset Ventures、iAngels和Gal Yarden,老股东祥峰投资以色列基金、Viola、Finistere和OurCrowd继续加码。 Taranis将先进的航空成像技术和独有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帮助种植者和作物专家基于全周期的作物长势监测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截至目前,Taranis已累计完成6000万美元的融资,公司计划下一步全面推广智慧农业服务平台。该平台由Taranis独有的AI2 SmartScout技术驱动,将打造未来首个基于数据监测结果进行大农田管理的工具,确保种植者以最低的风险达到预期收成。 “时至今日,种植者依然不得不依靠费时费力的人工监测手段来识别和分析作物威胁,被动应对灾害。我们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以监测替代猜测,动动手指就可以实时获悉作物真实的生长状况。” Tarani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Ofir Schlam表示,“我们不会止步于此。眼下我们正在进行一些更为令人兴奋的项目,这些项目将彻底改变传统的风险应对模式,转为基于数据监测结果,精准预测作物威胁和未来收益。” Taranis独有的AI2 SmartScout解决方案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到新的台阶。搭载该技术的遥感无人机可以以6分钟100英亩 (约0.4平方千米) 的速率进行图像采集,捕捉的田野影像精确度可高达0.3毫米/像素。凭借这项技术,Taranis对作物的观测精确到每一个叶片,观测速度比人工判断快20倍,且收集到的数据量也可增加20倍。 AI2SmartScout解决方案除了可以满足高效捕捉作物影像的需求,还可基于收录了100多万个作物威胁物种的数据库,定制最佳的应对方案。 K3 Ventures董事总经理MX Kuok表示:“高清图像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有望改变全球农业发展格局。印尼进行的为期一周的试验结果,给我们当地的同事和糖业种植园主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Taranis首次在亚洲农田试水。Taranis在识别特定病虫害方面展现了一流的水平,这项技术将有助于病虫害的早期预防,并避免过量的农药最终进入到我们的食物链条中。种植者和他们的客户都将受益于这项前景广阔的技术。” 祥峰成长基金董事总经理Hock Chuan Tam表示:“农业科技市场将很快看到为数不多的几家巨头围绕图像和视觉AI技术展开竞争,我们相信Taranis将凭借独有的科技引领这一行业的发展。Taranis的解决方案将帮助种植者和作物顾问,在作物生长的早期阶段就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分析和处理,以达到精准预防的目的。这将使他们对作物产量的把控超越以往任何时候,特别是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亚洲地区。” 目前,Taranis已经与多家行业领先的零售商、农用设备公司和农药公司取得了合作,包括全球著名农机巨头John Deere、瑞士农化公司Syngenta、全球最大化肥公司Nutrien、美国农业保险公司Climate Corp和德国化工企业BASF。Taranis已经收集了全球超过200万英亩的商品作物信息,构建了该行业最全面的作物威胁防治知识库。 “新一轮融资巩固了Taranis在智慧农业领域的领导者地位,也为公司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Taranis北美地区总经理、全球销售副总裁Mike DiPaola表示,“我们为行业提供最好的技术,它将打破传统模式,让全球的种植者和供应商都受惠于科技的力量,获得更高效、更可靠、具备可预测性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