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依法规范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生产经营秩序,有序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推动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了《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21年2月15日前反馈意见。 联系人: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传 真:010-68205756 电子邮箱:law@miit.gov.cn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邮编:100804),请在信封上注明“行政法规征求意见”。 关于《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为依法规范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生产经营秩序,有序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推动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了《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现说明如下: 一、立法的必要性 一是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的需要。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在稀土生产及稀土利用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制定《条例》,从法律上明确稀土管理各项制度,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战略资源产业安全。 二是依法规范稀土生产经营秩序的需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私挖盗采、破坏性开采、无计划超计划生产、非法买卖稀土产品,破坏生态环境、扰乱生产经营秩序等问题,迫切需要制定覆盖稀土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法规,加强行业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三是完善稀土管理体制的需要。稀土行业涵盖开采、冶炼分离、储备、产品流通、二次利用以及进出口等诸多环节,涉及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发展改革、商务、市场监督管理、税务、海关等多个部门,亟需制定《条例》,依法建立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 二、立法的总体思路 一是坚持保护为先。稀土对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必须予以特殊保护,对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实施行政许可和项目核准。二是坚持源头治理。针对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分别建立总量指标管理制度。三是坚持全产业链管理。对稀土产业链的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综合利用以及销售流通等各环节进行规范,确保稀土行业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四是注重制度衔接。做好与矿产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进出口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衔接。 三、《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共29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明确稀土管理职责分工。国务院建立稀土管理协调机制,研究决定稀土管理重大政策,协调解决稀土管理重大问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稀土行业管理工作,发展改革、公安、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务、应急管理、国资、海关、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稀土管理有关工作。(第三条) (二)明确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投资项目核准制度。投资建设稀土开采项目或者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应当按照《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核准手续(第七条)。 (三)建立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指标管理制度。一是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部门研究拟定稀土开采总量指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指标,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第八条)。二是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部门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总量指标,综合考虑有关因素,确定总量指标使用方案(第九条)。三是稀土开采企业、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总量指标使用方案实施稀土开采或者冶炼分离(第十条)。 (四)加强稀土行业全产业链管理。一是流通方面,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收购、销售非法开采、冶炼分离的稀土产品(第十一条)。二是综合利用方面,鼓励和支持利用环境友好的技术、工艺,对含有稀土的二次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禁止综合利用企业利用含有稀土的二次资源以外的稀土产品作为原料从事冶炼分离生产活动(第十二条)。三是产品追溯管理方面,规定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自然资源、海关、税务等部门建立稀土产品追溯信息系统。稀土开采企业、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稀土金属冶炼企业应当将生产、销售数据及其包装、发票信息录入追溯信息系统(第十四条)。四是进出口管理方面,规定稀土产品进出口企业应当遵守对外贸易、出口管制等法律法规(第十五条)。五是国家实行稀土资源地和稀土产品战略储备(第十六条)。 (五)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加强日常监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务、海关、市场监督、税务、应急管理等部门加强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综合利用等企业的监督管理,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第十七条)。二是赋予监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手段,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涉嫌违法行为的,可以采取扣押有关稀土产品及设备、查封生产或者销售稀土产品的场所的行政强制措施(第十八条)。 (六)明确法律责任。对违反总量指标使用方案从事稀土开采、冶炼分离以及非法购买、销售稀土产品、违反稀土产品追溯信息管理、擅自动用稀土储备、妨碍监督检查等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法律责任(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七条)。 以下是条例原文: 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规范稀土行业管理,保障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综合利用、产品流通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管理体制】国务院建立稀土管理协调机制,研究决定稀土管理重大政策,协调解决稀土管理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稀土行业管理工作,发展改革、公安、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务、应急管理、国资、海关、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稀土管理有关工作。 第四条【规划制定】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稀土行业发展规划,规范、引导和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条【技术进步】国家鼓励稀土勘查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和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持稀土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产业化。 第六条【采矿管理】从事稀土开采,应当按照矿产资源管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项目核准】投资建设稀土开采项目或者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应当按照《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核准手续。未取得核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投资建设稀土开采 、稀土冶炼分离项目。 项目核准机关应当将核准的稀土开采、稀土冶炼分离投资项目名单报送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总量指标管理】国家对稀土开采、稀土冶炼分离实行总量指标管理。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部门,依据稀土行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潜力、市场需求以及开采、冶炼分离技术水平等因素,研究拟定稀土开采总量指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指标,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国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限制或者停止稀土开采、稀土冶炼分离。 第九条【指标使用方案】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总量指标,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确定总量指标使用方案: (一)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稀土产业布局要求; (二)企业产能、生产经营情况; (三)前一年度总量指标执行情况; (四)原材料转化效率、安全生产、绿色环保、智能制造等情况。 第十条【企业实施】稀土开采企业、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总量指标使用方案实施稀土开采或者稀土冶炼分离。 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可以在总量指标以外利用进口稀土产品进行冶炼分离。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 稀土开采企业、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应当每年向社会公示在产的稀土矿山和稀土冶炼分离生产点名单。 第十一条 【禁止性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收购、销售非法开采、冶炼分离的稀土产品。 第十二条【综合利用】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环境友好的技术、工艺,对含有稀土的二次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综合利用企业不得利用含有稀土的二次资源以外的稀土产品作为原料从事冶炼分离生产活动。 第十三条【环保管理】稀土开采企业、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稀土金属冶炼企业、稀土综合利用企业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法律法规,按照国家规定履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义务。 第十四条【产品追溯】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自然资源、海关、税务等部门建立稀土产品追溯信息系统。 稀土开采企业、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稀土金属冶炼企业应当将生产、销售数据及其包装、发票信息录入追溯信息系统。 稀土产品的包装应当符合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注明稀土产品的来源企业。 第十五条【进出口管理】稀土产品进出口企业应当遵守对外贸易、出口管制等法律法规。 第十六条【储备管理】国家实行稀土资源地和稀土产品战略储备。 稀土战略储备资源地由国务院自然资源部门划定并组织实施。列入国家战略储备的资源地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监管和保护,未经国务院自然资源部门批准不得开采。 稀土产品战略储备实行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稀土产品战略储备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纳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规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收储的稀土产品应当纳入稀土冶炼分离总量指标,未经批准不得动用。 第十七条【检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务、海关、市场监督、税务、应急管理等部门加强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综合利用等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以随机抽查为主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公布抽查事项目录,随机选派检查人员,随机抽取被检查企业。抽查情况和查处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行政强制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涉嫌违法行为的,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措施: (一)扣押有关稀土产品及设备; (二)查封生产或者销售稀土产品的场所。 第十九条【信用机制】稀土开采、稀土冶炼分离、稀土金属冶炼、稀土综合利用等企业因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处罚信息记入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第二十条【无指标超指标开采、分离】稀土开采企业、稀土冶炼分离企业违反总量指标使用方案从事稀土开采、稀土冶炼分离或者加工非法开采的稀土产品的,由自然资源、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稀土产品和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直至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一条【非法冶炼分离】稀土综合利用企业利用含有稀土的二次资源以外的稀土产品作为原料从事冶炼分离生产活动的,由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稀土产品和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直至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二条【非法销售】违反本条例规定,收购、销售非法开采、冶炼分离的稀土产品的,由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没收稀土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产品追溯】稀土开采企业、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稀土金属冶炼企业在稀土产品追溯信息系统中伪造数据信息的,由相关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擅自动用储备】未经批准擅自动用稀土产品战略储备的,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五条【失职渎职】负责稀土管理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妨碍监督检查】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提供有关材料或者提供虚假材料、阻碍监督检查或者隐匿、销毁、转移证据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治安和刑事处罚】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名词解释】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稀土,指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等17种元素的总称。 稀土开采,指以获取稀土矿产品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凿岩、爆破、冲采或者挖掘等工艺生产过程。 稀土冶炼分离,指稀土矿产品经冶炼分离后生成的各类单一或者混合稀土氧化物、盐类及其他化合物的生成过程。 稀土金属冶炼,指以一种或者多种稀土氧化物为原料,采用熔盐电解法、金属热还原法或者其他方法制得金属的生产过程。 稀土产品,包括稀土矿产品、单一稀土化合物、混合稀土化合物、单一稀土金属、混合稀土金属等。 第二十九条【生效时间】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北京银保监局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对于北京银保监局行政许可权限范围内的“证照分离”改革事项,采取具体改革举措优化准入服务。 通知涉及精简申报材料、压减审批环节两类改革方式,对“证照分离”改革的落实和管理提出要求。 一是深化简政放权。明确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审批不需再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和银保监会出具的金融许可证复印件、保险公司重大事项变更审批中因变更注册资本等前置审批事项申请修改公司章程由审批改为报告等16项具体改革措施。 二是强化机构主体责任。要求各机构确保报送的报告、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报告所涉机构、高管的合规性、适格性,以强化机构依法合规意识。 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防范合规风险,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通知将放开前端与管住后端有机结合,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信用监管等方式,密切关注风险,持续对有关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对机构和个人进行查处。
据深交所官网披露的创业板上市委2020年第13次审议会议结果显示,同意上海凯鑫分离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凯鑫股份”)首发上市。 营业收入逐年大幅上升 公开资料显示,凯鑫股份为一家专注于工业流体特种分离业务的技术型环保公司,主营业务是膜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工业客户优化生产工艺,提供减排降耗和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其营业收入与利润主要来源于根据客户的需求,向其提供定制化的工业流体分离整体解决方案,以此获取一次性或定期性的收入,膜元件及其他部件占公司营收比重相对较低。 根据招股书,凯鑫股份2017年至2019年分别实现营收1.19亿元、1.97亿元和2.61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2846.52万元、4234.35万元和5874.91万元。其中,工业流体分离解决方案营收分别为9008.38万元、1.77亿元和2.12亿元;膜原件及其他部件营收分别为2929.97万元、1990.27万元和4886.31万元,业绩呈稳定增长态势。 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凯鑫股份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报告期内,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2019年分别为6.34%、5.97%和4.92%。 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持续的研发投入可以有效地保障公司技术研发实力的持续提升及产品、工艺水平的持续改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据披露,截至目前,凯鑫股份已获得专利证书39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 对于公司未来发展,该负责人很有信心。“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够在工业流体领域提供膜分离技术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公司如上市成功,也将为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膜分离技术已经成为一项高效节能的分离技术,是分离科学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该技术已经在环保行业得到了开发和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综合效益。应当说,该技术在环保行业内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员工人均创收逐年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凯鑫股份在模式创新方面也体现出了公司在经营方面的独特优势。 据介绍,其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专注于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即前端的膜分离技术研发和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以及后端的技术推广及产品销售,中间的生产加工及安装环节通常采取委外加工或外包方式完成。此方式可大幅减少公司生产类固定资产的投入及生产人员配备,减轻公司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 在此经营模式下,公司能够始终保持以较少的人员产出较高的收益,人均效益大幅领先于同行业企业。根据招股书披露,2017年至2019年,凯鑫股份员工人数逐年增加。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在册员工人数分别为72人、82人、87人。人均创收分别为202.34万元、255.41万元和306.78万元。 刘佳奇认为,“单位员工获得更高的创收,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因此,该公司较高的员工人均创收金额,显然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发展战略、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如何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同样值得期待和关注。” “此外,公司上市有利于筹集资金,加大对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这将有利于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并提升竞争力,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刘佳奇分析到。
中新网太原6月2日电 (杨佩佩 杨杰英)记者2日从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年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山西重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逐步实现改革对所有区域、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的全覆盖,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登记注册处处长郭新安表示,近年来,山西结合本地实际,分步骤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截至2019年底,共办理涉及“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登记注册业务14.5万件,惠及市场主体13.4万户,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自2020年3月1日起,山西在太原、晋中和转型综改示范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包括中央层面的523项和地方层面设定的6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 “清单要定期调整更新,结合改革实际,滚动优化改革举措并向社会公布。”郭新安介绍,对清单之外的事项,一律不得违规限制企业进入特定行业,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自主开展经营。 中国国务院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对52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进行分类。“告知承诺制”在山西是一项新生事物。对此,山西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山西省“证照分离”改革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管理办法》。 其中,要求各部门要准确完整列出可量化、可操作、不含兜底条款的经营许可具体条件,明确监管规则和违反承诺的后果,一次性告知企业,并提供告知承诺书示范文本,对企业自愿做出承诺并按照要求提交材料的,要当场作出审批决定。 针对事中事后监管等问题,郭新安表示,运用好“互联网+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高风险行业和领域实行重点监管。同时,加强信用监管,依法查处虚假承诺、违规经营等行为并记入信用记录,实行失信联合惩戒。 此外,强化社会监督,依法及时处理投诉举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秩序治理。增强监管威慑力,对严重违法经营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依法撤销、吊销有关证照,实施市场禁入措施,保障“证照分离”改革持续走向深入。 郭新安表示,山西在总结评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计划于今年年底前,按照中国国务院的统一安排部署,进一步扩大改革覆盖范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