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时隔两年多,它再次恢复为0!释放啥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10日表示,自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人民银行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为此,人民银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这是继2018年4月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到20%后,再次恢复至0。结合前几次准备金率调整的政策意图和市场环境看,此次调整风险准备金率或释放两大信号: 一是当前外汇市场运行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不存在引发外汇市场非理性波动顺周期行为,资本外流压力大幅降低,因此可以降低风险准备金率,从而利于降低企业办理远期售汇业务的财务成本。 二是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势强劲,此时将风险准备金率从20%降到0,与2017年9月彼时的市场环境和央行的操作相似,体现出央行希望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而非形成明显的单边升值或贬值的市场预期,通过深化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加大,总体呈现由贬转升的走势,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近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显著,此时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为零,一方面有助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银行降低远期售汇成本,增加企业对此产品需求,以更好地利用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 回顾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表现,波动加大、弹性增强、对美元汇率升值明显是其主要特征。 国庆节后首个交易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强势补涨近1100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延续假期强势。截至10月10日发稿,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升破6.70关口,创下去年4月以来新高。 今年第三季度,在岸人民币升幅达3.8%,实现了自2008年初以来的最大季度涨幅,同期离岸人民币涨幅逾4%。人民币在三季度的表现,超过了包括瑞士法郎和日元等传统避险货币在内的G10货币。再向前回溯,自5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涨势凌厉,目前涨幅已逾6%。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但由于企业并不立刻购汇,而银行相应需要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这会影响即期汇率,进而又会影响企业的远期购汇行为。这种顺周期行为易演变成“羊群效应”。2015年“8·11”汇改之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人民银行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
人民币汇率猛涨,央行出大招了!效果立竿见影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李金磊)人民币汇率猛涨,央行出大招了。 从10月12日起,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什么是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降为0将产生什么影响?能给猛涨的人民币汇率降温吗? 银行工作人员正在清点货币。 张云 摄 两年多后再次恢复为0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 2015年“8.11”之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央行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定为20%。 2017年9月,央行及时调整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2018年8月,央行又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所以,此次是两年多后,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恢复至0。 汇率资料图。来自视觉中国 企业远期购汇成本将降低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实际上就是银行需要把客户购汇业务名义的本金按一定的比例存入到央行。这个期限是一年,而且是不付利息。这就相当于银行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最终会通过购汇的报价中体现。因此也会影响企业远期购买美元的成本。 “当准备金率提高的话,那么企业从银行购买美元的成本就会上升。那么现在下调到0,实际上就会降低企业远期购汇成本,从而增加远期购汇的需求,更好地利用人民币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温彬说。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也指出,远期售汇的风险准备金率从20%降到0,企业开展远期购汇的成本就会下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企业远期购汇的积极性,增加外汇市场的需求。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近期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出口企业承压。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采取措施来降低汇兑损失。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拟开展远期结汇业务以降低汇率波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如,康德莱表示,为规避汇率波动影响、锁定结汇成本和出口产品利润,增加的远期结售汇业务累计总额不超2100万美元。 人民币和美元。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有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逐渐加大,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近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显著。 10月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7126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大幅调升670个基点,升幅创2005年7月以来最大。 而从今年5月份以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上涨4000多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近5000点,现已回到2019年4月中下旬水平。 温彬认为,这个时刻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为零,随着远期美元购汇需求增加,也可以抑制人民币汇率的过快升值,从而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双向波动。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指出,考虑到现在货币政策的汇率目标仍然是保持人民币合理均衡,那么在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比较大的时候,有必要进行周期调节。所以通过下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准备金,可以进一步平衡外汇市场的供需,从而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位置上保持稳定。 数据显示,10月12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日内一度跌超300点,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日内一度跌超500点。 央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
主要观点 一、调降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汇率升值中的顺势退出,不改波动趋势 1、何为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调整?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是811汇改后央行创设的新工具,将其纳入宏观审慎框架,是央行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收取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本质是通过增加或降低银行交易成本来间接调控结售汇行为,具有推拉绳子的非对称特征。 2、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调整过几次?一共调整过四次,分别是——2015年8月31日,为应对贬值压力,将风险准备金从0%提升到20%;2017年9月8日,在升值中顺势退出为0%;2018年8月6日,中美关系恶化,贬值压力再起,再次将风险准备金提升至20%;2020年10月10日,汇率重回升值,再次顺势退出为0%。 3、远期售汇和即期的联动性是怎样的?降低准备金时:假如央行向银行降低远期售汇合约风险准备金→银行该部分成本降低→可能转嫁到企业→企业远期购汇需求上行→银行为平盘敞口即期购汇增加→即期人民币升值压力缓释。但银行成本降低是否会让利给企业,这个具有不确定性,更多取决于当时的结售汇供求情况,所以应对升值压力降低准备金率是比较难的“推绳子”。 4、对银行成本影响有多少?对银行成本影响约46pips (0.3%的美元拆借成本*0.2保证金比例*67800左右当下基点的汇率价格=46基点左右)。也就是说取消了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后,就意味着银行重新获得这46pips的美元拆借收益(此处指汇率基点而非利率基点),成本降低了。 5、央行此举的目的与可能影响?首先,政策本意更像是合理退出;其次,通过复盘也可知该工具仅在短期对市场情绪有效,但无法改变长期趋势,汇率长期趋势仍由中美息差和基本面决定,2015年与2018年的两次调升都并没有阻断汇率的贬值趋势,仅在月度维度上对交易情绪有明显影响。最后,该政策并非有意干预升值,干预升值仅靠46个汇率基点似乎力度不够。 6、短期汇率怎么看?政策调整的情绪影响必然存在,下周人民币汇率开盘或有短期明显走弱,但当下人民币汇率本身仍以波动弹性为主。 二、国庆海外市场回顾:风险资产多数上涨 权益市场方面,国庆期间主要权益市场全数上涨。债券市场方面,国庆期间美债收益率上行,欧洲债市收益率多数下行。大宗商品方面,国庆期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外汇市场方面,国庆期间离岸人民币、欧元、英镑走强,美元指数下跌。 三、全球经济与复工跟踪 1、美国:美国红皮书商业零售指数、餐厅就餐人数、出行指数、航班数量与粗钢产量等数据均在缓慢修复。但近期公布的9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制造业PMI均不及预期。 2、欧元区:疫情带来服务业继续回落,餐厅就餐人数、出行指数、计划航班数量等均有显著回落。 四、海外疫情与政策跟踪 截至2020年10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3748.4万例,分区域来看,欧洲国家新增病例继续走高,且大幅超出3月第一轮疫情时的峰值,欧洲各国大幅收紧防疫措施,部分国家防疫措施的严格程度已接近3月水平;美国出现第三轮疫情,新增病例再度抬升,纽约市疫情反复较为严重,部分行业与学校再度关闭。而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疫情相对得到控制。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反复超预期,海外复工不及预期,逆周期政策不及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退出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汇率升值中的顺势而为,不改波动趋势 (一)何为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调整? 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是811汇改后央行创设的新工具,将其纳入宏观审慎框架,是央行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收取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本质是通过增加或降低银行交易成本来间接调控结售汇行为,具有推拉绳子的特征。即增加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是拉绳子,可以直接有效应对贬值压力和释放预期;反之调降退出,是推绳子,并不能直接有效应对升值压力。 (二)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调整过几次? 一共调整过四次,分别是——2015年8月31日,为应对贬值压力,将风险准备金从0%提升到20%;2017年9月8日,在升值中顺势退出为0%;2018年8月6日,中美关系恶化,贬值压力再起,再次将风险准备金提升至20%;2020年10月10日,汇率重回升值,再次顺势退出为0%。 (三)远期售汇和即期的联动性是怎样的? 从微观例子分析银行向企业售汇的具体操作: 提升准备金时:假如央行向银行征收远期售汇合约风险准备金→银行有部分美元被占用,损失拆借利率→银行售汇成本增加→银行必然(注意这里是必然)转嫁该部分成本至企业→企业购汇成本增加→远期售汇合约减少→银行为平盘即期购汇降低→即期人民币贬值压力缓释。 降低准备金时:假如央行向银行降低远期售汇合约风险准备金→银行该部分成本降低→可能(注意这里是可能)转嫁到企业→企业远期购汇需求上行→银行为平盘即期购汇增加→即期人民币升值压力缓释。 但二者的区别和所谓的推拉绳子非对称特征就体现在,银行成本增加必然转嫁给企业,所以应对贬值压力提升准备金率是有效的“拉绳子”;但银行成本降低是否会让利给企业,这个具有不确定性,更多取决于当时的结售汇供求情况,所以应对升值压力降低准备金率是比较难的“推绳子”。 附详细举例: 我们先以一个无准备金政策的微观企业的例子具体分析远期收回和即期、掉期的联动性。 首先,在企业端,假设企业由于自身业务要求,1年后有一笔对外付款业务,为保证汇率锁定,与银行签订合约面额为100亿美元的远期售汇合约,约定一年后以某价格购买100亿美元。 其次,在银行端,银行为了应对此业务的敞口,将会在即期市场即期买入一笔100亿美元,同时在掉期市场sell/buy一个swap掉期(即期卖出一笔美元+远期购入美元的合约组合)。 综合来看,对银行而言,在当期,银行以即期汇率买了100亿美元又卖了出去,没有风险敞口。一年后,银行通过掉期以固定汇率购得100亿美元,同时即期以约定价格向企业售出100以美元,同样没有风险。这就是银行不留敞口的业务操作模式。 一旦央行决定对银行售汇业务征收风险准备金: 首先,在银行端,在当期银行为平掉远期合约的敞口所需在即期买入一笔100亿美元的业务,需要征收20亿美元保证金交于人行。对于银行而言,损失的是20亿美金的拆借成本,因为人行不给利息,大概有46bps(0.3%的美元拆借成本*0.2保证金比例*67800左右当下基点的汇率价格=46基点左右)。在企业端,那么就像政府对企业征税一样,银行会将此部分成本转嫁给客户,增加企业购汇费用可以暂时降低企业对远期购汇的需求数量。 其次,由于底层企业端远期购汇需求下降,银行sell/buy掉期也会减少,掉期点有向下的趋势,即期不变的情况下,远期合约人民币向升值方向变动。 注2:掉期产品的供需关系是sell/buy和buy/sell两个方向,sell/buy方向越多,掉期点向上,即期不变的情况下,远期合约人民币向贬值方向;buy/sell方向越多,掉期点向下,即期不变的情况下,远期合约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 现在是央行决定取消风险准备金:那么就是以上的反之逻辑,但我们仍需强调,推拉绳子的非对称性。 (四)对银行成本影响有多少? 对银行成本影响约46pips(0.3%的美元拆借成本*0.2保证金比例*67800左右当下基点的汇率价格=46基点左右,这里46pips对应的是汇率基点,而非利率基点)。也就是说取消了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后,就意味着银行重新获得这46pips的美元拆借收益,成本降低了。在2018年8月6日,由于美元拆借利率高达3%左右,因此当时提高风险准备金对银行成本的影响大约在400pips左右,而当下由于美元拆借利率较低,因此仅有46pips差异,也就意味着该政策本身对银行成本影响并不大,那么对企业而言,节约的成本也并不会高,因此从边际影响看并不会大幅影响企业结售汇的成本及其行为。 (五)央行此举的目的与可能影响? 首先,政策本意更像是前期逆周期的合理退出。 其次,通过复盘也可知该工具仅在短期对市场情绪有效,但无法改变长期趋势,汇率长期趋势仍由中美息差和基本面决定,2015年与2018年的两次调升都并没有阻断汇率的贬值趋势,仅在月度维度上对交易情绪有明显影响。 最后,该政策并非有意干预升值,干预升值仅靠46pips似乎力度不够。 (六)短期汇率怎么看? 政策调整的情绪影响必然存在,至少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人民币足够强,所以逆周期政策可以完整退出。预计下周人民币汇率开盘或有短期明显走弱,但当下人民币汇率本身仍以波动弹性为主,央行逆周期因子退出已有数月,人民币汇率当下的关键在于美元,美元的关键在于欧美的相对走势和全球不确定性。由于大选、总统疫情、后续权力交接等不确定性仍大,美元接近短期贬值底部或迎来3个月维度的美元波动反弹,人民币短期大概率也会迎来3个月维度的波动。 二 国庆海外市场回顾:风险资产多数上涨 权益市场方面,国庆期间主要权益市场全数上涨。美股在特朗普对财政刺激计划表态的反复中出现大幅波动,最终在特朗普表示支持更大规模的救助计划后大幅上涨。 债券市场方面,国庆期间美债收益率上行,欧洲债市收益率多数下行。欧洲由于疫情再度反复,部分国家国债收益率出现明显下行。 大宗商品方面,国庆期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其中黄金与原油价格先跌后涨,布油、COMEX黄金分别上涨6.08%、1.62%,CRB现货指数继续维持上行。 外汇市场方面,国庆期间离岸人民币、欧元、英镑走强,美元指数下跌。受美国大选拜登胜出概率提升、中美关系有望缓和的预期影响,离岸人民币走强;同时美元指数在风险偏好提升的环境下出现下跌。 三 全球经济与复工跟踪 (一)美国:经济继续缓修复,但各项经济数据修复不及预期 零售业方面,10月3日当周美国红皮书商业零售同比增速录得2.1%,连续3周实现正增长。服务业方面,美国餐厅就餐人数、出行指数与航班数量均在延续缓慢修复的趋势。工业生产方面,截至10月3日当周美国粗钢产量修复约5成,美国用电量出现回升,铁路交通运输量略高于2019年同期。综合来看,截至10月3日WEI指数录得-4.18,较Q2最低值修复约5成,Q3均值录得-6.1。近期,美国由于二次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开始重回缓慢修复趋势,但由于疫情仍严重、同时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也迟迟未落地,经济修复的斜率显著放缓,各项经济数据修复均不及预期:9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66.1万人,预期85万人;9月制造业PMI为55.4,预期56.3。 (二)欧元区:疫情带来服务业继续回落 欧洲疫情仍在持续发酵,带来服务业继续回落:英国餐厅就业人数同比增速回到-10%以上;欧洲各国出行指数与计划航班数量显著回落。另外,欧元区9月CPI录得-0.3%,预期-0.2%,继续维持负增长。德国8月工业产出同比-9.6%,低于预期-8.7%;而花旗经济意外指数仍显示欧洲经济数据表现弱于美国。 四 海外流动性跟踪 本周美联储总资产环比扩张194.68亿美元,总资产规模为7.12万亿美元,从结构上看,本周美联储中长期国债持有量继续增长241.37亿美元,各类紧急贷款工具中, MSLP(主街贷款计划)使用规模持续提升,本周再度增加3.58亿美元,截至9月24日使用规模已达400.76亿美元。不过MBS购买量近两周出现大幅收缩,带来美联储总资产规模近期有所下降。 五 海外疫情与政策跟踪 截至2020年10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3748.4万例,较上周(10月3日)新增230万例。分区域来看,欧洲国家新增病例继续走高,且大幅超出3月第一轮疫情时的峰值,欧洲各国大幅收紧防疫措施,部分国家防疫措施的严格程度已接近3月水平;美国出现第三轮疫情,新增病例再度抬升,纽约市疫情反复较为严重,部分行业与学校再度关闭。而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疫情相对得到控制。
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为此,人民银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下一步,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但由于企业并不立刻购汇,而银行相应需要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这会影响即期汇率,进而又会影响企业的远期购汇行为。这种顺周期行为易演变成“羊群效应”。 什么是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这项被业内人士视为外汇市场“自动稳定器”的工具,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手段,即通过影响汇率远期价格,调节远期购汇行为。一般来说,当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时,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当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时,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 “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属于逆周期调节工具,通过调整,防止人民币过度升值或贬值,实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下的双向波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加大,总体呈现由贬转升的走势,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近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显著,此时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为0,一方面有助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银行降低远期售汇成本,增加企业对此产品需求,以更好地利用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调低远期售汇业务的风险准备金率是为了减少对远期外汇行为的约束,或者说是增加外汇市场的需求。“这显然是央行根据当前的外汇市场形势作出的决定,即在人民币汇率快速上升的情况下,放松对远期购汇行为的限制,目的还是希望由外汇市场来决定人民币汇率。” 举例来看,原先准备金率为20%时,假设某银行要做100万美元的远期售汇业务,需要计提20万美元的外汇风险准备金,这笔资金将以零利息在人民银行存放一年。此种情况下,银行会把损失的利息,转嫁为做远期售汇业务的成本,最终将由与银行签订远期合约的客户承担,客户远期购汇的积极性就会因此下降。而准备金率降至0后,对于有实际贸易需求的企业来说,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购汇。 实际上,这并不是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第一次调整。2017年9月央行及时调整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2018年,受贸易摩擦和国际汇市变化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波动的迹象,为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央行决定自2018年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2018年8月至今年8月,银行代客未到期远期售汇余额减少1137亿美元,未到期远期结汇增加163亿美元,去年8月起银行代客未到期远期结售汇差额由净购汇转为净结汇。如果重新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降至0,有助于释放远期购汇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外汇供求平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姚 进)
要点 ❆ 人民币汇率走势继续偏弱 ❆ 境内外汇呈现供大于求 ❆ 人民币汇率承压主要是消息面主导 ❆ 跨境组合投资继续净流入但环比有所下降 ❆ 市场远期购汇避险意识有所增强 人民币汇率走势继续偏弱。今年5月,在宽流动性支持下,全球市场恐慌和信用紧缩状况继续改善,市场风险偏好上升,美元指数高位回调0.8%,到5月底较前期高点回落了4.3%。在此背景下,境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在7比1的贬值方向震荡,月末中间价和(下午四点半)收盘价(下同)分别为7.1316和7.1455比1,较上月末分别上1.0%和1.3%(见图1)。当月,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收盘价日平均值环比分别下跌0.4%和0.6%。同期,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口径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环比下跌1.5%,前5个月累计上涨1.0%,表明人民币多边汇率保持稳中趋升。 人民币汇率承压主要是消息面主导。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加速重启,境内结售汇顺差扩大,境外美元回调,本应有助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企稳。但消息面上,双边关系再度趋于紧张,加剧了外汇市场的偏空情绪。一方面,以扩大对华出口管制范围、升级对华为公司的技术封锁、收紧中国留学生签证,以及颁布针对中概股公司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等为标志,美方不断挑起经贸纷争。另一方面,因为中国香港问题,美方威胁撤销中国香港特殊待遇地位,以及联合其他国家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实施制裁。当月,境内人民币汇率收盘价相对中间价偏强的交易日仅占11.1%,环比回落17.5个百分点(见图2)。 境内外汇呈现供大于求。5月份,银行即远期结售汇(含期权)合计顺差208亿美元,同比增长20.5%,环比上升1.43倍(见图3)。其中,即期结售汇顺差238亿美元,环比增长61.0%,同比增长2.85倍;银行代客远期结售汇未到期净结汇余额较上月末减少18亿美元,银行代客未到期期权Delta敞口净购汇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2亿美元,两项合计,衍生品交易减少外汇供给30亿美元(见图4)。 跨境组合投资继续净流入但环比有所下降。5月份,股票通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57亿元,上月为净流入1121亿元人民币。其中,陆股通项下净流入301亿元,环比下降43.5%;港股通项下净流入244亿元,上月为净流出589亿元。同期,境外机构在债券市场分别增持国债548亿、政策性银行债券597亿和减持同业存单8亿元人民币,合计净增持债券资产1137亿元,环比增长1.33倍(见图5)。前述四项合计,净流入1194亿元,环比下降25.8%。 市场远期购汇避险意识有所增强。用远期结售汇签约额与代客涉外外汇收付之比衡量外汇风险的套保状况显示,5月份,远期结汇对冲风险的比例为10.2%,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远期购汇对冲风险的比例为5.5%,上升0.4个百分点;远期结售汇对冲比率为7.8%,下降0.3个百分点(见图6)。从外汇市场交易数据看,5月份,银行对客户交易中,即期交易占到78.3%,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显示衍生品交易活跃度有所下降,但远期和期权交易占比环比上升,其中:远期交易占比8.5%,上升2.3个百分点;期权交易占比7.7%,上升2.0个百分点(见图7)。此外,前5个月,银行代客结售汇总额与代客涉外收付总额之比为41.9%,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显示境内主体更多用本币或自有外汇对外收付,降低汇率风险暴露(见图8)。 来源:中国外汇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韩会师 经常有朋友问到关于远期结售汇的问题,也经常看到市场舆论将远期结售汇数据作为判断外汇市场情绪波动甚至市场走势的重要指标。 可能是因为远期结售汇和大众生活距离比较远,一些比较深的误解需要澄清。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尽可能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一、什么是远期结售汇 远期结售汇有两个关键要素“远期”和“结售汇”。 结售汇是“结汇”和“售汇”的统称。 结汇指的是境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个人将外汇出售给银行的行为。简单说就是卖外汇给银行,拿到人民币。 售汇指的是境内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用人民币到银行购买外汇,从用汇单位和个人角度讲,售汇又称购汇。简单说就是拿着人民币到银行买外汇。 根据外汇交割时间的不同,结售汇又被区分为即期结售汇和远期结售汇。 即期结售汇指的是按照交易发生时的汇率水平进行的交易行为。 下面是最常见的一个即期售汇(购汇)情景:银行大厅里一般都有个显示屏,告诉客户今天进行外币兑换需要执行的汇率水平。假如您想出国旅游,今天去银行换美元,银行的报价是1美元兑换7.1300人民币,您给银行7130元人民币,银行当天就在您的美元账户里打入1000美元。这就叫即期售汇。 如果银行当天不能完成清算,也必须在2个交易日内完成,也就是说最迟两个交易日,外汇一定要到客户的账上,且是按照办业务那天7.1300的汇率水平进行汇兑。虽然到账时间晚了一些,但仍属于即期结售汇。 远期结售汇指的是确定汇率在前而实际外汇收支发生在后的结售汇业务,是与即期结售汇相对的概念。 例如,A企业1年后会有1亿美元出口收入,企业今天就想把1年后的结汇价格确定下来,但企业和银行的实际货币交易要1年后才能发生,这就是远期结汇业务。 由于远期结售汇的实际交易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所以企业和银行就需要签署一个合同,将这个交易明确下来,这个合同就叫“远期结售汇合约”。在统计远期结售汇业务量时外汇局使用的标准概念叫“银行代客远期结售汇签约”规模。 二、远期汇率和未来的汇率走势无关,也不是银行对未来汇率的预测 既然A要和银行签远期结汇合同,就要定下1年后真正进行结汇交易时的汇率水平。此时银行会给A提供一个与即期结汇汇率差别很大的报价,学名叫“远期汇率”。这个报价民众在银行大厅的显示屏上经常看不到,因为远期结售汇业务不面向个人,只针对企业。 假如银行对1年后为A企业办理远期结汇的报价是7.3397(远期结汇汇率),那么1年后,当远期结汇合同到期时,银行收到1亿美元的同时,就会支付给A企业7.3397亿人民币。这叫远期结汇合约履约。 很多人以为,7.3397这个报价代表人民币未来会贬值,这是大错特错。 银行给客户报出远期汇率时,银行对未来的汇率水平会如何变动是不进行预测的。这一点特别重要,一定要记住。其实道理不难理解。银行的员工又不是神仙,哪里知道未来1年汇率将如何波动。别说1年,下一分钟的市场汇率是多少银行都不知道。 银行之所以给出7.3397这个报价,是因为按照这个价格在1年后从企业那里买入1亿美元,银行不会吃亏。 为什么银行笃定7.3397这个价格不会让自己吃亏呢。 这是计算出来的。 假设现在1年期美元拆借利率是2%,1年期人民币拆借利率是5%。 银行今天借入9804万美元(1年后将偿还1亿美元),然后立即卖掉,假设即期汇率是7.1300,那么银行将获得6.9902亿人民币。银行将这笔人民币借出1年,将获得本息合计7.3397亿人民币。这就是远期汇率报价7.3397的由来。 1年之后,A企业将1亿美元卖给银行,银行马上就还了美元借款的本息。同时,银行将刚刚收回的人民币本息合计7.3397亿人民币支付给A企业。 完成上述交易后,银行一分钱没亏,A企业也顺利在1年前就锁定了自己的结汇价格。大家皆大欢喜。 在这个交易流程里,看上去A和银行是在进行外汇交易,但背后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美元和人民币的利率。这个过程有个学术名称叫“利率平价”。 强调一下,银行实际的操作过程和笔者上面的描述是有区别的,但核心思想一致。上面比较简化的例子更容易理解。大家只要记住一句话就抓住了上面案例的核心:远期汇率不是未来的即期汇率,甚至不是对未来的即期汇率的预测。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很容易发现,远期汇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期汇率水平、人民币利率和外币利率。 人民币利率高,则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就会相对即期汇率贬值,比如上面的例子里,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是7.1300,1年远期汇率则是7.3397;反过来,人民币利率低,则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就会相对即期汇率升值。 如果人民币与外币的利率水平不变,则远期汇率取决于即期汇率的变化。即期汇率升值(贬值),则远期汇率也跟着升值(贬值)。例如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从7.1300变为7.2300(美元升值),则美元兑人民币的1年远期汇率报价就会变为7.4426,比7.3397年报价高出一大截。 再强调一下:远期汇率和未来的即期汇率不是一码事,银行不对未来的即期汇率进行预测。银行给出的远期汇率报价只是一个银行不会吃亏的价格而已,并不代表银行对未来的汇率波动持有某种预期。 三、远期结售汇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市场情绪 虽然银行在报出远期汇率时不带有预测色彩,但企业却往往喜欢对未来的汇率水平进行预测,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 假如A企业坚信1年后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将在7.80以上,即A企业有强烈的美元升值预期,此时银行给出的1年期远期结汇7.3397的报价就会令他十分犹豫。万一A的预测成真,与银行签署远期结汇合约将显得十分不合算。此时A可能放弃和银行签约。 但反过来,假如A是一个进口企业,1年后需要购买1亿美元,此时A就可能很愿意按照7.3397的报价签署远期售汇合约,把1年后的购汇成本锁定下来。 所以,虽然远期汇率本身不代表报价银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判断,但企业是否接受报价进而签约则可能反映了其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 对美元的升值预期越强,企业签署远期结汇合约的意愿越弱,签署远期售汇合约的意愿越强;对美元的贬值预期越强,企业签署远期结汇合约的意愿越强,签署远期售汇合约的意愿越弱。 这应该属于人之常情,很好理解。 基于上述判断,很多人认为如果远期结汇签约大于远期售汇签约,即远期结售汇为顺差,则意味着市场总体预期人民币将升值;反之,远期结售汇为逆差,则意味着市场总体预期人民币将贬值。 在现实中也有不少证据。比如2015年8.11汇改启动之后,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骤然增强,当月远期结汇签约规模同比萎缩55%,远期售汇签约规模同比增长318%,结售汇签约逆差679亿美元,同比增加736亿美元。 但客观地讲,这只能说明远期结售汇格局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预期,它还不足以成为判断市场情绪的有效指标。 因为现实中存在不少反例。例如,2019年4月至9月,受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较大,当年8月5日,在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首次升穿7.0整数位置。此后美元继续攀升,一直到9月3日达到7.1854的阶段性峰值之后才停止攀升步伐。 尽管当时人心惶惶,但同期远期结售汇一直保持顺差格局,月均顺差约118亿美元。如果只看这个数据,很容易得出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强的结论,但这明显是和事实不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远期结售汇市场的规模比较小,这导致远期结售汇格局很难反映市场全貌。 举例来说,2019年全年,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的签约规模大约只占银行代客结汇(即期+远期)总规模的13%,银行代客远期售汇签约规模大约只占银行代客售汇(即期+远期)总规模的5%。 远期结售汇市场规模占比如此之小,很明显不能反映市场全体的情况。即使有时远期结售汇市场格局的变化趋势和结售汇市场的总体格局变化是一致的,也不能将其用作精准判断市场总体大势的指标。 还有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就是一部分参与远期结售汇市场的企业对于汇率波动趋势并不敏感,或者说不是特别关心未来的汇率走势。他们不会事先对未来的汇率进行主观的预测,然后将自己的预测值与银行的远期汇率报价进行对比。因此,其签约行为的背后与市场情绪是无关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企业?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企业是比较单纯的套期保值者。他们进行远期结售汇操作的核心目的就是将未来结售汇的价格锁定。他们并不奢望自己的签约价格能够大大优于到期日的即期汇率,只要银行的报价能够满足其自身的盈利要求或者成本底线,他们就可以接受银行的报价。 仍以上面的A企业为例,假设其出口的1亿美元货物总成本是6.5亿人民币,其目标利润率是10%以上,那么只要银行给出的远期结汇报价在7.15以上,A就可以接受。 当银行事实上给出了7.3397的远期汇率报价时,A当然会签约。此时A对于未来到期日的即期汇率是否会更好并不关心,所以他的签约行为与市场预期无关。 究竟有多大比例的远期结售汇签约规模是不带有投机色彩的、纯粹的套期保值行为,这很难准确测算,但只要有,它就一定会进一步削弱远期结售汇数据对于市场情绪的敏感度。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搞清楚一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也不容易。而这些概念却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基础,很多争论之所以发生,其实根源在于大家对于在争论什么并不清楚。 (本文作者介绍: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