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完善重大核事故保险风险分散机制,规范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促进核保险持续稳健经营,更好地服务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近日,银保监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近年来,我国核电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核电国家和最大在建市场。伴随着核电规模的快速扩大,核安全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根据2018年实施的《核安全法》,核保险是核安全保障的组成部分,是分散重大核事故风险的有效手段。 《办法》定义,核保险是指核设施发生事故或与核设施相关的核材料、放射性废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被保险人或第三者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保险人依照保险合同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包括核物质损失及营业中断保险、核第三者责任保险、核雇主责任保险、核物质运输保险,以及中国银保监会认定的其他为核设施投保的保险业务,但不包括核设施在首次装(投)料前所投保的不涉及核风险的保险。 从定义不难看出,核保险是专门为涉核风险提供保险服务的特殊风险保险。据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国际上基本都采用共同体的方式专业化经营核保险。我国于1999年成立了中国核保险共同体,专门开办核保险业务。2019年,我国的核保险覆盖了国内所有的47台核电机组,保障的财产总价值达8000亿元、人员涵盖两万多名一线工作人员,还为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台核电机组及各类核燃料循环设施提供了再保险支持,发挥了保险行业共同为核电行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不过,上述负责人坦言,现阶段,我国核保险经营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保险公司赔付资金积累不足,核保险保费盈利转化成保险公司利润,未能有效积累;二是核保险按一年期短期业务管理不能准确反映核风险的“长尾风险”特征。而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巨灾保险责任准备金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且有效的手段。 针对当前我国核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办法》构建了将核保险利润进行长期高效积累、专项管理和使用的准备金制度。 具体来看,《办法》要求,核保险巨灾准备金按核保险承保盈利的75%计提,以最大限度保证核保险承保盈余获得有效积累,提高核保险巨灾准备金的积累速度。“核能行业安全水平高、事故概率低,而核保险的整体规模小、赔付责任大。因此,需要将不出险年份的承保盈余提留为准备金留存。这个计提标准也参照了国外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做法,与国际水平基本一致。”上述负责人说。 《办法》规定,在发生一次保险事故造成的核保险行业自留责任预估赔款超过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且核保险行业自留责任年度已报告赔付率超过150%时,可以使用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 同时,《办法》对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提出永久留存的要求。上述负责人表示,核能设施尤其是核电厂从开工建设到最终退役历经时间长达数十年,有些甚至可达百年,核保险巨灾准备金永久留存,立足形成长期保障能力,凸显保险行业作为核能事业全寿期风险守护人的职责和担当。 另外,《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有关规定,按照其内部投资管理制度,审慎开展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的资金运用,资金运用收益纳入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 目前,《办法》已经正式实施,接下来将对核保险会产生哪些影响?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会产生以下积极影响:一是保险公司逐步累积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应对核巨灾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二是核保险经营管理更加规范、科学,进一步夯实核保险为核能风险提供长期、稳健保障的基础。三是保险公司为守护核安全贡献行业经验,保险与核能的行业合作更紧密,跨行业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更加牢固。
为进一步完善重大核事故保险风险分散机制,规范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促进核保险持续稳健经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近日,银保监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的发布,是银保监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和《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国函〔2017〕29号)中关于建立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制度的要求,落实国家核安全观、提升保险服务核安全能力、支持核能实体经济发展、规范核保险经营行为的重要政策措施,将有利于核保险更好适应核能风险管理的特点,促进核保险及核能事业长期、健康、平稳发展。 《办法》共六章二十二条,对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的适用范围、计提标准、使用条件、日常管理、监督处理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规范。一是适用范围,为核设施或与核设施相关的核材料、放射性废物的运输过程提供财产损失、第三者损害赔偿等保障的保险业务,需纳入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二是计提标准,核保险巨灾准备金按核保险业务承保利润的75%计算,从年度净利润中计提。计提标准与国际水平基本一致。三是使用条件,在发生一次保险事故造成的核保险行业自留责任预估赔款超过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且核保险行业自留责任年度已报告赔付率超过150%时,可以使用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四是日常管理,要求核保险巨灾准备金永久留存、资金运用收益纳入准备金管理。五是监督处理,对通过增加费用等方式减少承保利润、规避准备金计提等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 下一步,银保监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将抓好抓实《办法》的执行,关注执行效果,加大监管力度,不断提高核保险服务核安全管理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为进一步完善重大核事故保险风险分散机制,规范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促进核保险持续稳健经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核电事业发展,银保监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日前,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办法》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办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核电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核电国家和最大在建市场。伴随着核电规模的快速扩大,核安全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核安全问题,将核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保险是专门为涉核风险提供保险服务的特殊风险保险,是分散重大核事故风险的有效手段。根据2018年实施的《核安全法》,核保险是核安全保障的组成部分。 目前,国际上基本都采用共同体的方式专业化经营核保险。我国于1999年成立了中国核保险共同体(以下简称中国核共体),专门开办核保险业务。2019年,我国的核保险覆盖了国内所有的47台核电机组,保障的财产总价值达8000亿人民币、人员涵盖2万多名一线工作人员,还为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台核电机组及各类核燃料循环设施提供了再保险支持,发挥了保险行业共同为核电行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核保险经营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保险公司赔付资金积累不足,核保险保费盈利转化成保险公司利润,未能有效积累。二是核保险按一年期短期业务管理不能准确反映核风险的“长尾风险”特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巨灾保险责任准备金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有效手段。 二、《办法》的制定主要有哪些特点? 《办法》的制定以规范核保险经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核保险服务核安全能力为目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聚焦核风险管理特点,夯实保险服务核能安全的基础。《办法》针对当前我国核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将核保险利润进行长期高效积累、专项管理和使用的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优化了核保险机制与核能风险特点的匹配关系,夯实了保险服务于核能行业的基础。二是合理确定计提比例,加快核巨灾准备金积累速度。核能行业安全水平高,事故概率低,而核保险的整体规模小,赔付责任大,因此需要将不出险年份的承保盈余提留为准备金留存。《办法》要求核保险巨灾准备金按核保险承保盈利的75%计提,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核保险承保盈余获得有效积累,提高核保险巨灾准备金的积累速度。这个计提标准也参照了国外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做法,与国际水平基本一致。三是核保险巨灾准备金永久留存,立足形成长期保障能力。核能设施尤其是核电厂从开工建设到最终退役历时数十年,有些甚至可达百年,《办法》对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提出永久留存的要求,凸显保险行业做核能事业全寿期风险守护人的职责和担当。 三、《办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办法》共六章二十二条,对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的适用范围、计提标准、使用条件、日常管理、监督处理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规范。一是适用范围,为核设施或与核设施相关的核材料、放射性废物的运输过程提供财产损失、第三者损害赔偿等保障的保险产品需纳入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二是计提标准,核保险巨灾准备金按核保险业务承保利润的75%计算,从年度净利润中计提。三是使用条件,在发生一次保险事故造成的核保险行业自留责任预估赔款超过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且核保险行业自留责任年度已报告赔付率超过150%时,可以使用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四是日常管理,要求核保险巨灾准备金永久留存、开展资金运用并将资金运用收益纳入准备金管理。五是监督处理,对通过增加费用等方式减少承保利润、规避准备金计提等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 四、《办法》的实施对核保险会产生哪些影响? 《办法》的实施对规范核保险经营、提升核保险服务核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办法》通过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形成了核保险长期稳健经营的政策导向,并会产生以下积极影响:一是保险公司逐步累积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应对核巨灾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二是核保险经营管理更加规范、科学,进一步夯实核保险为核能风险提供长期、稳健保障的基础。三是保险公司为守护核安全贡献行业经验,保险与核能的行业合作更紧密,跨行业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更加牢固。
主要观点 一、调降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汇率升值中的顺势退出,不改波动趋势 1、何为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调整?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是811汇改后央行创设的新工具,将其纳入宏观审慎框架,是央行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收取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本质是通过增加或降低银行交易成本来间接调控结售汇行为,具有推拉绳子的非对称特征。 2、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调整过几次?一共调整过四次,分别是——2015年8月31日,为应对贬值压力,将风险准备金从0%提升到20%;2017年9月8日,在升值中顺势退出为0%;2018年8月6日,中美关系恶化,贬值压力再起,再次将风险准备金提升至20%;2020年10月10日,汇率重回升值,再次顺势退出为0%。 3、远期售汇和即期的联动性是怎样的?降低准备金时:假如央行向银行降低远期售汇合约风险准备金→银行该部分成本降低→可能转嫁到企业→企业远期购汇需求上行→银行为平盘敞口即期购汇增加→即期人民币升值压力缓释。但银行成本降低是否会让利给企业,这个具有不确定性,更多取决于当时的结售汇供求情况,所以应对升值压力降低准备金率是比较难的“推绳子”。 4、对银行成本影响有多少?对银行成本影响约46pips (0.3%的美元拆借成本*0.2保证金比例*67800左右当下基点的汇率价格=46基点左右)。也就是说取消了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后,就意味着银行重新获得这46pips的美元拆借收益(此处指汇率基点而非利率基点),成本降低了。 5、央行此举的目的与可能影响?首先,政策本意更像是合理退出;其次,通过复盘也可知该工具仅在短期对市场情绪有效,但无法改变长期趋势,汇率长期趋势仍由中美息差和基本面决定,2015年与2018年的两次调升都并没有阻断汇率的贬值趋势,仅在月度维度上对交易情绪有明显影响。最后,该政策并非有意干预升值,干预升值仅靠46个汇率基点似乎力度不够。 6、短期汇率怎么看?政策调整的情绪影响必然存在,下周人民币汇率开盘或有短期明显走弱,但当下人民币汇率本身仍以波动弹性为主。 二、国庆海外市场回顾:风险资产多数上涨 权益市场方面,国庆期间主要权益市场全数上涨。债券市场方面,国庆期间美债收益率上行,欧洲债市收益率多数下行。大宗商品方面,国庆期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外汇市场方面,国庆期间离岸人民币、欧元、英镑走强,美元指数下跌。 三、全球经济与复工跟踪 1、美国:美国红皮书商业零售指数、餐厅就餐人数、出行指数、航班数量与粗钢产量等数据均在缓慢修复。但近期公布的9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制造业PMI均不及预期。 2、欧元区:疫情带来服务业继续回落,餐厅就餐人数、出行指数、计划航班数量等均有显著回落。 四、海外疫情与政策跟踪 截至2020年10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3748.4万例,分区域来看,欧洲国家新增病例继续走高,且大幅超出3月第一轮疫情时的峰值,欧洲各国大幅收紧防疫措施,部分国家防疫措施的严格程度已接近3月水平;美国出现第三轮疫情,新增病例再度抬升,纽约市疫情反复较为严重,部分行业与学校再度关闭。而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疫情相对得到控制。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反复超预期,海外复工不及预期,逆周期政策不及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退出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汇率升值中的顺势而为,不改波动趋势 (一)何为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调整? 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是811汇改后央行创设的新工具,将其纳入宏观审慎框架,是央行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收取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本质是通过增加或降低银行交易成本来间接调控结售汇行为,具有推拉绳子的特征。即增加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是拉绳子,可以直接有效应对贬值压力和释放预期;反之调降退出,是推绳子,并不能直接有效应对升值压力。 (二)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调整过几次? 一共调整过四次,分别是——2015年8月31日,为应对贬值压力,将风险准备金从0%提升到20%;2017年9月8日,在升值中顺势退出为0%;2018年8月6日,中美关系恶化,贬值压力再起,再次将风险准备金提升至20%;2020年10月10日,汇率重回升值,再次顺势退出为0%。 (三)远期售汇和即期的联动性是怎样的? 从微观例子分析银行向企业售汇的具体操作: 提升准备金时:假如央行向银行征收远期售汇合约风险准备金→银行有部分美元被占用,损失拆借利率→银行售汇成本增加→银行必然(注意这里是必然)转嫁该部分成本至企业→企业购汇成本增加→远期售汇合约减少→银行为平盘即期购汇降低→即期人民币贬值压力缓释。 降低准备金时:假如央行向银行降低远期售汇合约风险准备金→银行该部分成本降低→可能(注意这里是可能)转嫁到企业→企业远期购汇需求上行→银行为平盘即期购汇增加→即期人民币升值压力缓释。 但二者的区别和所谓的推拉绳子非对称特征就体现在,银行成本增加必然转嫁给企业,所以应对贬值压力提升准备金率是有效的“拉绳子”;但银行成本降低是否会让利给企业,这个具有不确定性,更多取决于当时的结售汇供求情况,所以应对升值压力降低准备金率是比较难的“推绳子”。 附详细举例: 我们先以一个无准备金政策的微观企业的例子具体分析远期收回和即期、掉期的联动性。 首先,在企业端,假设企业由于自身业务要求,1年后有一笔对外付款业务,为保证汇率锁定,与银行签订合约面额为100亿美元的远期售汇合约,约定一年后以某价格购买100亿美元。 其次,在银行端,银行为了应对此业务的敞口,将会在即期市场即期买入一笔100亿美元,同时在掉期市场sell/buy一个swap掉期(即期卖出一笔美元+远期购入美元的合约组合)。 综合来看,对银行而言,在当期,银行以即期汇率买了100亿美元又卖了出去,没有风险敞口。一年后,银行通过掉期以固定汇率购得100亿美元,同时即期以约定价格向企业售出100以美元,同样没有风险。这就是银行不留敞口的业务操作模式。 一旦央行决定对银行售汇业务征收风险准备金: 首先,在银行端,在当期银行为平掉远期合约的敞口所需在即期买入一笔100亿美元的业务,需要征收20亿美元保证金交于人行。对于银行而言,损失的是20亿美金的拆借成本,因为人行不给利息,大概有46bps(0.3%的美元拆借成本*0.2保证金比例*67800左右当下基点的汇率价格=46基点左右)。在企业端,那么就像政府对企业征税一样,银行会将此部分成本转嫁给客户,增加企业购汇费用可以暂时降低企业对远期购汇的需求数量。 其次,由于底层企业端远期购汇需求下降,银行sell/buy掉期也会减少,掉期点有向下的趋势,即期不变的情况下,远期合约人民币向升值方向变动。 注2:掉期产品的供需关系是sell/buy和buy/sell两个方向,sell/buy方向越多,掉期点向上,即期不变的情况下,远期合约人民币向贬值方向;buy/sell方向越多,掉期点向下,即期不变的情况下,远期合约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 现在是央行决定取消风险准备金:那么就是以上的反之逻辑,但我们仍需强调,推拉绳子的非对称性。 (四)对银行成本影响有多少? 对银行成本影响约46pips(0.3%的美元拆借成本*0.2保证金比例*67800左右当下基点的汇率价格=46基点左右,这里46pips对应的是汇率基点,而非利率基点)。也就是说取消了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后,就意味着银行重新获得这46pips的美元拆借收益,成本降低了。在2018年8月6日,由于美元拆借利率高达3%左右,因此当时提高风险准备金对银行成本的影响大约在400pips左右,而当下由于美元拆借利率较低,因此仅有46pips差异,也就意味着该政策本身对银行成本影响并不大,那么对企业而言,节约的成本也并不会高,因此从边际影响看并不会大幅影响企业结售汇的成本及其行为。 (五)央行此举的目的与可能影响? 首先,政策本意更像是前期逆周期的合理退出。 其次,通过复盘也可知该工具仅在短期对市场情绪有效,但无法改变长期趋势,汇率长期趋势仍由中美息差和基本面决定,2015年与2018年的两次调升都并没有阻断汇率的贬值趋势,仅在月度维度上对交易情绪有明显影响。 最后,该政策并非有意干预升值,干预升值仅靠46pips似乎力度不够。 (六)短期汇率怎么看? 政策调整的情绪影响必然存在,至少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人民币足够强,所以逆周期政策可以完整退出。预计下周人民币汇率开盘或有短期明显走弱,但当下人民币汇率本身仍以波动弹性为主,央行逆周期因子退出已有数月,人民币汇率当下的关键在于美元,美元的关键在于欧美的相对走势和全球不确定性。由于大选、总统疫情、后续权力交接等不确定性仍大,美元接近短期贬值底部或迎来3个月维度的美元波动反弹,人民币短期大概率也会迎来3个月维度的波动。 二 国庆海外市场回顾:风险资产多数上涨 权益市场方面,国庆期间主要权益市场全数上涨。美股在特朗普对财政刺激计划表态的反复中出现大幅波动,最终在特朗普表示支持更大规模的救助计划后大幅上涨。 债券市场方面,国庆期间美债收益率上行,欧洲债市收益率多数下行。欧洲由于疫情再度反复,部分国家国债收益率出现明显下行。 大宗商品方面,国庆期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其中黄金与原油价格先跌后涨,布油、COMEX黄金分别上涨6.08%、1.62%,CRB现货指数继续维持上行。 外汇市场方面,国庆期间离岸人民币、欧元、英镑走强,美元指数下跌。受美国大选拜登胜出概率提升、中美关系有望缓和的预期影响,离岸人民币走强;同时美元指数在风险偏好提升的环境下出现下跌。 三 全球经济与复工跟踪 (一)美国:经济继续缓修复,但各项经济数据修复不及预期 零售业方面,10月3日当周美国红皮书商业零售同比增速录得2.1%,连续3周实现正增长。服务业方面,美国餐厅就餐人数、出行指数与航班数量均在延续缓慢修复的趋势。工业生产方面,截至10月3日当周美国粗钢产量修复约5成,美国用电量出现回升,铁路交通运输量略高于2019年同期。综合来看,截至10月3日WEI指数录得-4.18,较Q2最低值修复约5成,Q3均值录得-6.1。近期,美国由于二次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开始重回缓慢修复趋势,但由于疫情仍严重、同时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也迟迟未落地,经济修复的斜率显著放缓,各项经济数据修复均不及预期:9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66.1万人,预期85万人;9月制造业PMI为55.4,预期56.3。 (二)欧元区:疫情带来服务业继续回落 欧洲疫情仍在持续发酵,带来服务业继续回落:英国餐厅就业人数同比增速回到-10%以上;欧洲各国出行指数与计划航班数量显著回落。另外,欧元区9月CPI录得-0.3%,预期-0.2%,继续维持负增长。德国8月工业产出同比-9.6%,低于预期-8.7%;而花旗经济意外指数仍显示欧洲经济数据表现弱于美国。 四 海外流动性跟踪 本周美联储总资产环比扩张194.68亿美元,总资产规模为7.12万亿美元,从结构上看,本周美联储中长期国债持有量继续增长241.37亿美元,各类紧急贷款工具中, MSLP(主街贷款计划)使用规模持续提升,本周再度增加3.58亿美元,截至9月24日使用规模已达400.76亿美元。不过MBS购买量近两周出现大幅收缩,带来美联储总资产规模近期有所下降。 五 海外疫情与政策跟踪 截至2020年10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3748.4万例,较上周(10月3日)新增230万例。分区域来看,欧洲国家新增病例继续走高,且大幅超出3月第一轮疫情时的峰值,欧洲各国大幅收紧防疫措施,部分国家防疫措施的严格程度已接近3月水平;美国出现第三轮疫情,新增病例再度抬升,纽约市疫情反复较为严重,部分行业与学校再度关闭。而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疫情相对得到控制。
综合外媒报道,摩根大通创纪录计提105亿美元贷款损失准备金,导致其二季度利润同比下降51%至47亿美元,该行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表示,如果经济恶化,拨备支出还会增加。 路透中文网报道称,摩根大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反映出新冠疫情造成的破坏。摩根大通预计,2021年上半年美国的失业率都将是两位数。 据报道,摩根大通首席财务官Jennifer Piepszak表示,“与第一季度相比,我们目前的损失准备金假定衰退期将持续更长时间……我们正在为情况比基本假设更糟做准备。” 该报道指出,摩根大通暂停股份回购至少到第三季度末,但首席执行长戴蒙称,该行的准备金足够承受更多损失,仍然可以向投资派发股息。 不过,7月14日发布二季报后,摩根大通股价收涨。路透中文网指出,因交易业务营收激增,该行第二季获利超出华尔街预期。据报道,摩根大通交易部门季度营收大涨77%,仅债券交易就带来73亿美元的营收。 对此,Evercore ISI分析师Glenn Schorr表示,“对于其他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银行、尤其是高盛而言,这样的业绩是一次良好的彩排。”据悉,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将于本周晚些时候发布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大通拨备规模创下了该行的最高纪录,花旗和富国银行的拨备也同时创下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三家最大的银行已为当前和未来的贷款损失拨备合计280亿美元的准备金,使富国银行出现季度亏损,还冲击了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