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提升。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1630亿美元(约合10564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上涨4%,全球占比大幅提高至19%。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与2019年相比缩水42%,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笔者认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实现“逆袭”不是偶然是必然,从2017年开始,中国吸收外资就跃居世界第二,规模也不断创历史新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放力度大、开放层次深,外资政策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的亮眼表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些“必然”的组合成为吸引外资争相进入中国的“绿色通道”。 首先,中国经济的“硬核”表现成为外资的“避风港”。 笔者认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引发的投资活动放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却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或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样“硬核”的表现不仅提振了全球经济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外资投资中国的脚步,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投资最安全的“避风港”。 其次,对外开放快马加鞭,成为外资争先开拓中国市场的“催化剂”。 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也加快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 从金融市场来看,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却蹄疾步稳,越来越多境外金融机构加快中国业务布局。 笔者认为,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就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这也加速了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融合,未来,不是外资愿不愿意来的双选题,而是必然来的单选题! 第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外资的“梧桐树”。“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中国吸引外资靓丽的数据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1月27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简称“目录”)正式实施,目录总条目1235条,与2019年版相比增加127条,增加的条目意味着更多新领域将向外商投资敞开大门,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外资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2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将正式实施,包括取消对矿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剩余限制,同时进一步削减电信、教育和法律服务方面外商投资的限制。进一步优化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准入的营商环境。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逐步实施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这些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硬核”条件将大幅提升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
一、愚人节当日,甘肃银行股价暴跌甘肃银行(最初成立时曾设想起名为敦煌银行),这家成立于2011年光棍节、总资产规模已超过3300亿元的西北第一家上市银行,至今不过才8年的历史(2010年10月甘肃省政府决定筹建甘肃银行、并于2011年在合并重组平凉市商业银行、白银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但却在最近两天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2020年4月1日下午,甘肃银行股价突然崩盘,跌幅一度高达49.60%至0.580,并最终于当日报收0.65港元,可以说创下其上市以来历史新低,其股份也跌至惊世骇俗的1元以下。要知道0.65港元已经跌破了1元面值,且只相当于目前甘肃银行每股净资产的1/4。为此,甘肃银行于4月1日22:58发布公告称其股价暴跌是由于其若干股东“爆仓”所致。但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并非是偶然事件。二、甘肃银行股份暴跌源于3月30日公布2019年年报2020年3月30日(周一)晚间,甘肃银行发布业绩表现较为差劲的2019年年报,随后3月31日甘肃银行便开启下跌模式,事实上这才是导致甘肃银行股权质押遭到强迫出售以及甘肃银行股份出现暴跌的原因。2019年甘肃银行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大幅下降18.47%、25.81%和85.18%,与之相对应的ROA、ROE、净利差与净息差也分别大幅降至0.15%、2.05%、1.74%和1.96%的低位。同时其不良贷款率上升至2.45%,关注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则由2018年的3.50%和2.90%大幅升至5.40%和9.20%,问题贷款率已经接近8%。三、甘肃银行业绩指标大幅下滑始于成功上市后的业绩变脸(2018年)甘肃银行于2018年1月18日正式上市,上市首日大涨7%以上,与之相对应的是2017年甘肃银行营业收入、利差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51%、12.22%和75.20%,2017年上半年(上市前的关键时期)甘肃银行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85.99%。但是成功上市之后甘肃银行似乎放弃了治疗,业绩开始大幅变脸,2018年上半年与2018年全年利差收入同比分别萎缩2.49%和4.77%。2019年上半年甘肃银行营业收入、利差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12.38%、21.47%和76.77%%,2019年全年上述三个指标进一步恶化至18.47%、25.81%和85.18%四、导致甘肃银行业绩指标显著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其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如果细究甘肃银行业绩指标大幅下滑的直接原因,则会发现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当然甘肃银行上市之前业绩指标较为亮眼的原因同样也是通过减少资产减值损失的方式来达到。例如,2017年上半年和2017年全年甘肃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分别减少9.42亿元和9.8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5.46%和39.18%),解释了甘肃银行净利润增长的大部分。2019年上半年甘肃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384.49%(18.171亿元)至22.897亿元,要知道这一时期甘肃银行净利润减少了17.216亿元,基本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增量相当。2019年全年甘肃资产减值损失规模达到43.12亿元,较2017年大幅上升119.73%(增量高达23.50亿元)。五、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2018年以来甘肃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恶化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甘肃银行近期资产质量恶化较为明显。例如,其不良贷款率虽然看似仅为2.45%的中等水平,但关注贷款率已上升至5.40%,逾期贷款率甚至高达9.20%,而其拨备覆盖率也降至135.87%。因此可以说自2018年以来,甘肃银行的资产质量恶化趋势非常明显。六、资产质量恶化的原因是个人经营贷款和电力、热力行业贷款不良率大幅上升从近两年甘肃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行业分布来看,个人经营贷款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贷款是主力。2019年甘肃银行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高达14.08%,较2018年上升超过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规模高达9.854亿元,较2018年的3.614亿元增加6.24亿元。此外甘肃银行2019年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不良贷款规模高达4亿元,不良率高达11.37%,不良贷款规模较2018年也净增4亿元。由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这一行业基本可以理解为靠政府补贴的行业,且背负着政府信用,因此这一行业的授信出现问题大概率是因为集中度过高。我们看到在甘肃银行的前十大单一借款人,第一大借款人的行业属性为制造业,第七大借款人的属性恰恰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七、还应关注另外一个背景:包商银行是甘肃银行第二大股东从甘肃银行上市到目前为止,甘肃银行的股权结构整体上看较为稳定,其前几大股东分别为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12.49%)、包商银行(8.39%)、酒钢集团(6.30%)、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6.30%)、金川集团(6.30%)、华讯国际集团(4.20%)、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3.58%)、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3.57%)。此外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还100%持股甘肃省电投、持股酒钢集团31.91%、持股金川集团48.67%。这意味着经合并计算后甘肃省国投为甘肃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而包商银行则是其第二大股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包商银行持有甘肃银行8.45亿股,是甘肃银行的发起人之一。事实上作为甘肃银行的第二大股东,笔者相信两家银行之间一定存在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在2019年5月24日包商银行事件后,甘肃银行的业绩也开始变脸,我想这应该不是巧合。八、启示2019年整体市场环境相对较为温和(不考虑中美贸易战),甘肃银行的个人经营贷业务还出现如此高的不良率,那么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甘肃银行后续的压力可想而知,对于其它银行而言,也同样面临类似的压力。也难怪3月30日穆迪会将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苏州银行、广州农商行、深圳农商行和富邦华一银行的评级由稳定调降至负面,其理由便是这些银行的贷款组合对经济下行更为敏感或者说其贷款的多元化程度较低,较易受新冠疫情影响。【完】
事件 中国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800亿元,预期26630.2亿元,前值16900亿元。中国8月M2同比增长10.4%,预期10.8%,前值10.7%。中国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 解读 1、8月金融数据和货币政策呈七大新特点及趋势: 1)2020年货币政策宽松并未引起通胀上行,核心CPI持续低迷,主因是疫情后就业低迷、消费需求恢复缓慢、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外需不振。基建尤其新基建、资产市场吸收了剩余流动性,2020年稳增长主要是地方政府加杠杆,居民和企业杠杆相对稳定。 2)美联储三轮宽松周期,通胀始终保持低位,股价率先大涨,房价随后上涨。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需求低迷、资产市场吸收过剩流动性是主要原因。 3)自5月以来,随着经济逐步恢复,货币政策从总量超宽松转入结构性宽松和结构性收紧,跨周期调节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循环的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 4)总量层面,8月存量社融增速13.3%再创新高。结构层面,政府债券融资创历史新高、信贷平稳多增,为社融主力。信贷方面,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居民购房需求不减、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依然较强,票据延续6月以来的压降态势。 5)M2增速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宽货币宽信用力度放缓、财政存款明显多增构成拖累。M1增速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活跃度进一步上升。 6)流动性层面,8月资金投放力度高于去年同期及今年6-7月水平,但超储率低位叠加政府债放量发行,同业存单利率继续上行,资金面处于紧平衡状态。 7)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保持定力,结构性宽松与结构性收紧并存。CPI同比逐步回落、PPI在需求支撑下震荡回升,CPI回落+PPI回升的组合处于政策合意区间,货币政策将更加关注广义通胀和金融稳定。 2、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从总量超宽松转入结构性宽松和结构性收紧并存。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都不具备退出条件。从政策取向来看,8月下旬,刘国强副行长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提出三个“不变”,即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海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特朗普选情告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都不具备退出条件。从政策操作来看,在金融机构超储率处于低位、政府债券放量发行、同业存单利率继续上行的背景下,8月央行大幅增加公开市场操作资金投放量,8月17日MLF超量续作,8月21日重启14天逆回购,均体现出货币政策加强与财政的协同,熨平资金面波动,呵护资金面平稳运行。 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从总量超宽松转向结构性宽松与结构性收紧并存。货币政策继续强调精准滴灌、直达实体。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两个直达实体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作用,MPA考核力度加强,引导资金定向支持制造业、中小微及民营企业。 3、2020年上半年超宽松货币政策并未引起通胀明显上行,消费恢复缓慢、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外需不振、资产市场分流、地方政府加杠杆发力新基建是主要原因。 为应对疫情冲击,年初货币政策总量超宽松,5月以来经济稳步恢复后转为结构性宽松。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重回两位数,分别由2019年末的8.7%和10.7%回升至2020年8月的10.4%和13.3%。 但同时,核心CPI和PPI同比均处低位,货币超宽松为何并未引发通胀?钱去哪儿了? 我们认为主要是五大原因: 第一,通胀就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当前国内消费恢复缓慢、全球经济低迷外需不振,经济供求基本面不支持通胀。之所以没有引发通胀,就是因为增发的货币没有流向一般消费品。从CPI来看,受制于失业率高位、收入下行、杠杆率高位,居民倾向于保留存款减少消费,体现为居民存款大幅增长、社零数据恢复缓慢,导致核心CPI持续低迷。从PPI来看,外需不振,国际经济仍低迷,原油价格不具备大涨的基础。PPI缓慢上行,主要是地产基建投资拉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但是力度不会像2009和2010年那么强。 第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冲了货币增发。经济低迷,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足,社会交易活动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的等号左边,虽然货币发行M大幅上升,但是货币流通速度V却显著下降,削弱了货币宽松的效果。 第三,实体经济不再是货币交易的主体。货币放水引发通胀其实有一个重要前提假设,那就是数量方程式等号右边中的全社会交易量T主要由新增商品和服务(即GDP)构成,这在费雪那个时代也许大致成立,但如今已不再适用。货币除了用于增量的GDP交易以外,还可用于存量的财富交易,以及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交易。目前虚拟经济的规模远大于实体经济,若继续沿用旧的分析逻辑,自然会导致误判。 第四,相较于实体经济,资产市场和债务市场越来越多地吸纳剩余流动性,导致货币宽松却没有引发通胀,而是债务堆积、资产价格上涨和宏观杠杆率上升。1)股市、债市、房市、汇市、商品等资产越来越庞大,沉淀的资金越来越多,导致吸纳货币的能力越来越大。应对疫情,超宽松政策下,3月至8月上证综指累计上涨23%,不动产销售回暖。2)政府和企业债务规模持续上升,既大量派生信用货币,又使得派生出的货币被固化在债务偿还当中。 第五,资产价格上升加剧贫富差距,抑制消费和通胀,并引发民粹主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投放天量货币,美国房价和股价持续大幅上涨,贫富差距拉大,民粹主义兴起,逆全球化涌动,政治极化加剧,“占领华尔街”运动、桑德斯和特朗普等反建制派崛起都是突出表现。社会消费低迷,经济下行,资金继续流向资本市场,形成货币-实体-资产的新循环。 4、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历次宽松均未引起通胀明显上行,主因是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需求低迷、股市房市吸收过剩流动性。 回顾美联储三轮宽松周期,我们发现,危机时期,美联储货币宽松后,股价率先大幅上涨,房价滞后修复,通胀始终保持低位运行。 21世纪以来,美国历次宽松均未引起通胀明显上行,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需求长期低迷、股市房市吸收过剩流动性等是主因。其一,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美联储大幅扩表的同时商业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相对稳定,并未同步出现大幅扩张。其二,需求长期低迷。近十年来,人口老龄化、工资增速放缓、长期低利率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日益严峻,总需求增长缓慢,总供给长期大于总需求。其三,股市、房市吸收过剩流动性。美国金融市场成熟,宽松周期中,实体经济疲软,流动性率先进入股市,房市滞后修复,股市房市吸收大量流动性。其四,美国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全球化格局下,规模经济效应和外包等强化了低成本优势与产出能力,抑制了价格水平上涨。其五,通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的完善有助于稳定通胀预期。 1)2020年3月至今:股市大涨,房价小幅上行,通胀低位运行。 美国开启新一轮宽松周期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衰退。1)3月联邦基准利率降低150BP至零,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至零,重启QE政策;2)3月中下旬美联储相继启动CPFF、PMCCF、SMCCF等非常规政策工具,向各部门直接提供流动性。3月4日至9月2日,美联储总资产规模从4.3万亿美元大幅扩张至7.1万亿美元,6个月内扩表2.8万亿美元。 3月至今,美国通胀低位运行,美股大幅上涨,房价小幅上行。通胀来看,疫情冲击下需求低迷,3月至7月,美国物价指数几乎持平,CPI月同比均值仅为0.7%。股价来看,3月美股大幅下跌,4次熔断,但随货币宽松政策加码,美股反弹并大幅回升,3月末至8月末美国标普指数累计涨幅达35%。房价来看,3月至7月,美国新建住房均价小幅上涨4%。 2)2007年9月至2015年末:通胀平稳,股价大涨,房市滞后修复。 2007年9月至2015年末,为应对次贷危机,美国货币政策大幅宽松。1)2007年9月起,联邦基金利率持续下调至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2)美联储利用CPFF等多种非常规工具为市场注入流动性。3)美联储先后开启三轮QE直至2014年底。2007年9月至2014年末,美联储资产规模从0.9万亿美元扩张至4.6万亿美元,增幅达402%,但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时期,美国所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增幅仅为43%。 这一轮宽松周期中,资金大量流入资本市场,股市大涨,房价滞后于股市修复,物价保持稳定。通胀来看,2007年下半年起,布伦特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带动能源类消费价格大涨,美国CPI同比一度攀升至5.6%,但随着2009年油价回落,CPI稳定在2%左右,货币超发未引起通货膨胀。股价来看,摆脱危机低谷期后,股价持续上涨,2009年初至2015年末,标普指数累计涨幅达119%。房价来看,房价恢复显著慢于股市,2011年末房价触底反弹,至2015年末累计上涨41%。 3)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通胀平稳,房价大涨,地产泡沫,股市先跌后涨。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叠加“911”事件冲击,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化解经济下行压力。1)2001-2003年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2001年初的6.5%下调至2003年6月的1%。2)为提振经济,政府刺激购房,以次贷为首的衍生信用产品扩张失控,2001-2006年底,抵押贷款发放规模增加4070亿美元,达2.5万亿美元。 这一轮宽松周期内,房价大涨并催生地产泡沫,股价先跌后涨,通胀稳定。房价来看,流动性过剩、监管放松和金融创新共同催生了地产泡沫,2001年初至2006年末,美国新房销售均价累计上涨44%。股价来看,货币宽松前期,受经济下行及风险事件冲击,股市持续下跌,2003年3月起触底回升,至2006年末,标普指数累计上涨73%。通胀来看,这一阶段CPI月同比增速均值为2.2%,保持低位运行,总体波动不大。 5、总量层面,8月存量社融增速13.3%再创新高,预计四季度社融增速迎来拐点。 8月社融增速13.3%,环比提升0.4个百分点,再创新高,为2018年3月以来最高点。8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58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1.39万亿元,同比增速13.3%,环比提升0.4个百分点。供给端,货币政策强调精准导向直达实体,同时加强与财政协同、促进政府债顺利发行。需求端,雨季扰动效应下降,基建投资加码,地产韧性强,PMI连续6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外需改善,PPI及工业企业利润处于上行通道,实体投资及居民消费购房需求继续恢复。 随着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速回归,货币政策强调总量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专项债逐步发行完毕,预计四季度社融增速迎来拐点。 6、结构层面,政府债券放量发行、人民币贷款延续多增,构成社融主要支撑。 其他融资方面,8月政府债券同比大幅多增8729亿元创历史新高。8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1.38万亿元,为历史单月最高值,同比大幅多增872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及一般国债放量发行。专项债剩余额度约7000亿元将在9、10月发行完毕,一般国债及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剩余额度超1.5万亿元将在9-12月发行,后续政府债券仍将是社融最主要的支撑项。 表内融资方面,信贷同比延续多增。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156亿元,企业及居民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 表外融资方面,非标同比多增1725亿元,主要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多增。8月表外融资转正,新增710亿元,同比多增1725亿元。其中,未贴现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分别同比多增1284亿元、少减342亿元、少减98亿元。在监管层规范信托融资、打击票据套利背景下,8月表外仍现多增,或印证实体经济需求改善、企业投融资需求回升。但监管整治金融乱象态度明确,叠加四季度信托到期量大,预计四季度非标压降节奏将有所加快,构成社融主要的拖累项。 直接融资方面,股市热度仍存,股票融资创2017年12月以来新高;企业债券融资环比回升、同比基本持平。8月新增企业债券融资3633亿元,同比小幅多增249亿元,环比多增1250亿元。8月资金面紧平衡状态下信用债利率有所上行,但企业抓住当前融资窗口,债券融资环比恢复。8月新增股票融资1282亿元,同比大幅多增1026亿元,创2017年12月以来新高,创业板注册制落地、股市交易热度仍存,继续拉动股票融资。 7、信贷扩张节奏放缓,金融机构贷款小幅多增。 8月金融机构口径信贷同比小幅多增694亿元。8月金融机构口径新增人民币贷款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增量较上半年明显回落。 宽信用力度边际放缓,央行维持资金面紧平衡状态,金融机构在超储率低位、压降结构性存款背景下负债端压力上行,多重因素制约信用派生节奏。9-12月新增信贷均值或仍保持在1.3万亿元左右,远低于上半年的月均2万亿元,信贷平稳增长但同比增量趋于收敛。 8、信贷结构延续改善,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票据延续6月以来的压降态势。 企业贷款层面,货币政策强调直达实体,监管打击套利,表内票据继续缩减,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保持高位。8月新增企业贷款5797亿元,同比少增716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分别多增402亿元、多增2967亿元、大幅多减4102亿元。监管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范票据发行,银行负债端压力上升,票据大幅缩减,延续6月以来的压降态势。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信贷比重保持高位,财政资金支出效率提升,基建项目带动中长期配套贷款增加。 居民贷款层面,短期与中长期贷款均为多增,居民消费继续恢复、购房需求不减。8月新增居民贷款8415亿元,同比多增187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2844亿元,同比多增846亿元,8月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速上行,服务业PMI指数回升至54.3,线下消费活跃度继续上升。中长期贷款新增5571亿元,同比多增1031亿元, 8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进一步回升至17%,居民购房需求不减。 9、M2增速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宽货币宽信用边际收敛。M1增速环比大幅提升1.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活跃度进一步上升。 8月M2同比增速10.4%,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8月银行信贷投放、债券购买力度边际收敛,叠加政府债放量发行,财政存款同比明显多增,对M2增速构成拖累。从结构来看,1)企业存款增加7491亿元,同比多增1699亿元,财政支出节奏加快、财政存款向企业存款转化。2)居民存款增加3973亿元,同比多增1259亿元。2)财政存款增加5339亿元,同比多增5244亿元,虽然8月并非缴税大月,但8月政府债放量发行募集1.38万亿元,带动财政存款多增。同时,由于今年财政资金划转效率高、直达基层,财政存款规模明显低于政府债融资规模。3)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减少2612亿元,同比大幅多减9910亿元,8月股市震荡,部分参与者或兑现前期盈利离场。 M1同比增速8%,环比大幅提升1.1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市场延续恢复、基建发力,交易性需求持续恢复,实体经济活跃度进一步上升。 10、流动性层面,8月资金投放力度高于去年同期及今年6-7月水平,但超储率低位叠加政府债放量发行,资金面处于紧平衡状态。 公开市场操作来看,8月央行净投放流动性6458亿元,大幅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净投放1369亿元)。1)8月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熨平政府债放量发行带来的资金面波动,累计净投放流动性6458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及今年6-7月水平。2)8月第二周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单周净投放4900亿元,创6月以来新高,8月17日MLF超量续作,8月21日重启14天逆回购,均体现出货币政策加强与财政的协同,呵护资金面平稳运行。 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波动,整体有所上行,资金面紧平衡。8月公开市场资金投放力度加大,但金融机构超储率处于低位、政府债券大量发行、同业存单利率继续上行,资金面整体处于紧平衡状态。DR007月均值环比上行9BP,月内基本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波动,但多个日内最高价达2.5%以上。1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月均值分别上行13BP、4BP,回归至1月水平。1年期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利率大幅上行22BP至2.95%,超储率低叠加结构性存款大幅压降,银行负债端压力上升。 11、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保持定力,结构性宽松与结构性收紧并存。 第一,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与结构性收紧并存。一方面,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具备收紧条件,消费端恢复缓慢,就业压力较大,仍需要结构性宽松政策,让流动性精准流向小微、民企、制造业中长期、高新技术等领域;另一方面,坚决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 第二,继续完善以DR为重点的基准利率体系,促进利率市场化传导,推动实体融资成本下行。短期来看,降息降准都没有强烈的必要性,央行更倾向于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实体融资成本下行。
随着猪肉价格大幅回落,8月CPI同比涨幅也随之回落,想补“秋膘”的人可以趁机多补补。 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CPI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重归5月份的年内最低点。 详情请扫二维码↓
8月10日,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正式发布,泰康保险集团以295.0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大幅跃升至榜单第424名,排名大幅跃升74位。 截至目前,泰康管理资产规模2万亿元,总资产达1万亿元。泰康保险集团旗下各子公司协调发展,泰康人寿高质量转型,积极拥抱健康服务,打造全新职业健康财富规划师HWP;泰康资产投资业绩全面丰收,企业年金管理规模稳居市场首位。 今年以来,人们对健康长寿、医疗药品的需求会与日俱增,这将加速全社会拥抱科技、拥抱大健康。泰康保险集团在智慧医疗领域,以患者体验为中心,打造了覆盖业务、场景、运营一体化的智慧医院;在智慧养老领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在长寿社区的落地应用,正在全面推动长寿时代的养老改革。
1 反击战 今年一季度,巴菲特的迷之炒作,亏了不少钱,银行股和航空股是重灾区。尤其是达美航空,刚刚割肉就开始疯狂反弹,让老爷子一度割到了地板上。 一季度业绩的“滑铁卢”,操作毁誉参半,还好二季度打了一场反击战,当然主要依靠美股整体的大幅反弹。 截止二季度末,伯克希尔持有股票市值2074.54亿美元,较一季末增加了14.75%。持仓市值的增加,并不源于本金的大幅增加,而是本身持仓的大幅反弹。其实,这样的收益率并没有跑赢三大指数,更是远远低于纳指的30%。 (来源:wind) 二季度伯克希尔盈利263亿美元,同比大增86.8%,而一季度巨亏497亿美元。相当于上半年,仍然巨亏234亿美元。整体业绩表现并没有多亮眼,伯克希尔的股价也比较低迷,二季度逆势下跌1.73%,而标普500大幅反弹近20%。 再来看看重仓股。巴菲特持有苹果915亿美元,占比总仓位的44%,很是夸张。这比一季度持仓的638亿美元,提升了43%,贡献了二季度盈利的2/3。苹果二季度股价反弹43%,可见巴菲特并没有加仓苹果。 除了苹果,巴菲特还重仓持有美国银行、可口可乐、美国运通,持仓市值分别为226亿美元、179亿美元、144亿美元,但均比2019年末的持仓缩水不小。 (来源:整理) 尤其是美国银行,持有市值比2019年末缩水32.3%。而同期(上半年)美国银行股价累跌24%。可见巴菲特在钟爱的银行股上同样有减仓操作。不仅是美国银行,巴菲特大幅还减仓了高盛、摩根大通等,金融股比例已经从2019年末的40%以上减仓至当前比例的28.56%。 2 抄底银行 不过,对于金融股,巴菲特依旧是恋恋不舍。在7月20日至8月4日期间几乎每天都在增持美国银行,三周内累计买入20.7亿美元,在美银的持股比例升至近12%,第一大股东。 但二季度美国银行的业绩表现惨淡不已。上半年,美国银行营收352亿美元,同比大幅下滑20.36%,净利润为75.43美元,同比更是大幅下滑48.54%。 (来源:Wind) 美国银行利润增速波动非常大。坏的年份,比如2008年大幅下滑73%,2010年更是下滑136%,而好的年份,增速可以超过100%。 (来源:Wind) 其实上半年,美国银行业的业绩均大幅变脸,富国银行的利润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比如年中报大幅亏损17.2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14%,而2019年同期则大幅盈利144.8亿美元。 主要原因是在经济扩张周期,银行资产质量较好,计提拨备较少,但在经济下行时期,信贷违约快速提升,银行大幅计提拨备。在2007-2011年次贷危机期间,美国四大行贷款质量恶化,贷款净核销率和不良贷款率大幅提升,美国四大行相应的大幅增加了拨备计提。 看看今年二季度凶险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其中,摩根大通拨备已经超过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了,可见对于未来美国经济表现持有较为悲观的预期。 (美国四大行单季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来源:国信) 纵观我国银行业,行业拨备覆盖率明显高于美国银行业,安全垫较高。并且,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超预期修复,明显好于欧美经济体。可见中国银行业审慎的经营思路,反观美国银行业要激进的多。 直到今年发生疫情,才开始加大拨备。而国内经营良好的招商银行持续多年增加坏账拨备,拨备率已经提升至451%,远远高于美国银行的水平。 (中国银行业拨备覆盖优于美国,来源:国信) 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巴菲特此时大举抄底银行股的心态过于乐观了,他们认为巴菲特可能需要等上数年时间才能看到实质性回报。我也是持这个看法。 二季度美股持续暴力反弹,纳指更是频创新高,标普500离新高仅一步之遥。然而从11大行业来看,仅有半数行业涨幅为正。与此同时,能源、金融二季度却纷纷迎来最差财报季,股价表现也是最为惨淡的。 (来源:整理) 即便是经营最好的美国银行,现股价仍较去年末下跌25%以上,远远没有收复失地。可见主流市场资金对于银行业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进一步而言,银行业是万业之母,其实是对于美国经济快速复苏持有怀疑和不信任态度。 现在抄底银行股,其实性价比并不高。并且随着美国疫情的疯狂肆虐,加之再创历史最高债务问题,美国是有概率发生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如果不幸言中,银行为首的金融股又将成为暴跌的重灾区。 3 巨量现金 伯克希尔最新财报中,有一组数据特别引人关注:截止二季度末,账上现金已经高达1466亿美元(折合10213亿元人民币),比去年末又增加了19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水平。 1466亿美元,这是什么水平? 按照入场持有2074.54亿美元市值来计算,相当于巴菲特41%的仓位是现金,场内仓位仅占59%。 巴菲特手持巨量现金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当前,纳指整体PE倍数已经高达60.55倍,标普500达到33倍,道指达到27倍,均创下美股最高估值水平。 (纳指动态PE走势图,来源:整理) 美股估值新高背后,不是宏观基本面有多好,而是美联储无底线持续放水所导致的泡沫而已。短短几个月时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大了3万亿美元,放水力度前所未有。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急速扩张,来源:经济网) 并且,7月30日的议息会议上,鲍威尔还定调:美联储会继续大放水,力度还不减。当然,美国货币政策接下来不会有更为激进的扩张,最多是维持现状。看看自由落体般的美元指数,就知道了。 (美元指数表现,来源:Wind)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基本面处于深度衰退之后,超预期大幅V型反转不太可能,更应该担心的是疫情失控之下,经济复苏力度远不及预期的问题。 所以,美股继续飙涨的基础不在。并且,最近几个月持续大暴涨,导致基本面与股价表现出现非常大的背离,其实是比较危险的。接下来,3月份的暴跌会不会重演,说不准什么时候。其实美国疫情现在还在肆虐,对于经济的伤害并没有很大程度上的减弱。 (美国疫情单日新增走势图,来源:Wind) 这或许也是巴老爷子大幅持有现金的重要因素吧! 4 尾声 美股的疯狂,不仅仅是体现在屡创新高的科技股身上。还有一些疯狂行为:昔日的胶卷大王柯达一周暴涨20倍,7月30日一天暴涨了5倍,盘中竟然15次涨停触发熔断机制。这些现象可见美国散户们的极度投机,也给未来的美股留下了一些隐患。对待当下的美股,要更为谨慎一些。 尤其是巴菲特握有如此巨量的现金,更表达出一种小心驶得万年船的态度。对于我等散户而言,也不妨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仓位,不宜太过激进。在美国大选之前,围绕中美之间的黑天鹅可能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