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间,SOHO中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投资者就2020年3月11日公告中提及的潜在交易所进行的讨论已终止,迄今并未致使就潜在交易的条款达成共识”。这一消息意味着,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美国私募基金黑石集团退出了SOHO中国和潘石屹夫妇的“牌桌”。 在国内商业写字楼行情低迷的背景下,潘石屹夫妇是应该继续寻找新买家,还是将SOHO中国留在手里?答案恐怕一时难以揭晓。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在告别黑石集团后,潘石屹夫妇有可能会回到出售项目的“老路”上去。 40亿美元的“牌桌”散场 今年3月,黑石集团与SOHO中国的谈判浮上水面。当时据外媒道,黑石集团正进行排他性谈判,计划斥资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7亿元)将SOHO中国私有化,黑石集团还将接管SOHO中国债务。报道称,这将是黑石迄今为止在中国市场的最大投资。 次日,SOHO中国公告称,针对与公司有关的潜在交易的媒体报道,董事会做出澄清及确认,公司正在和海外金融投资者洽谈,以探讨进行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其可能导致、也可能不会导致对公司全部发行的股份进行全面要约收购。SOHO股价应声大涨。 公开信息显示,潘石屹、张欣夫妇于1995年创立SOHO中国的前身红石实业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SOHO中国赴港上市,现为北京、上海最大的甲级写字楼开发商之一,开发总面积已超过500万平方米。截至2019年底,潘石屹、张欣夫妇合计持有SOHO中国33.24亿股股份,持股比例达63.93%。 该公司的主要投资物业项目包括,北京的望京SOHO、光华路SOHO II、丽泽SOHO、银河╱朝阳门SOHO和前门大街项目,上海的古北SOHO、SOHO复兴广场、外滩SOHO和SOHO天山广场等。截止2019年12月31日,该公司净资产约为371.16亿元(人民币,下同),总借贷共计约179.99亿元,其中约172.47亿元的借贷以该公司的投资物业以及有限制银行存款作为抵押。 黑石集团是业内耳熟能详的名字。房地产基金投资是黑石集团投资回报最大的一项业务,黑石集团也因而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商”。典型案例如2007年黑石以260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集团,修复并改善运营后于2014年后逐步卖出,最终获利约140亿美元,回报是初始投资的三倍多。 在与SOHO中国洽谈的同时,黑石完成了一项针对欧洲房地产的98亿欧元(约合107亿美元)的基金募集,这是近两年以来成功完成募集的金额最大的一笔私募股权基金融资,被外界解读为黑石集团对欧洲市场的“抄底”计划。 应该说,黑石集团是少数可以参与SOHO中国 “牌桌”的理想交易对手。 然而,两个月后这笔交易传来变数。今年5月,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前景充满不确定性,黑石集团关于SOHO中国私有化的洽谈陷入停滞状态。 知情人士透露,黑石集团有关私有化SOHO中国的谈判还处于初期阶段,一旦情况稳定后可能会重新启动谈判。此外,债券市场的动荡也引发人们对融资的担忧,这也是黑石集团与SOHO中国谈判的阻碍之一。 如今,随着潜在交易讨论终止的公告消息发布,SOHO中国与黑石集团的“牌桌”彻底散场。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交易告吹原因很简单,肯定是价格不合适。一个嫌贵,一个嫌便宜。国内经济不行了,写字楼现在空置严重,疫情的影响加速了这个过程。” 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认为,去年双方谈判的时候经济形势比较清晰、明朗,而今年疫情的出现打乱了节奏。 继续寻找新买家,还是留下? 在张大伟看来,潘石屹夫妇依然会寻求出售机会,“肯定是想脱手,但肯定是想高价脱手。不排除有企业会有意向,但是不是能接受高价,那就不知道了”。 严跃进认为,考虑到写字楼市场的低迷态势以及SOHO中国的巨大体量,如果SOHO中国后续要寻找新的接盘者,困难会非常大,除非将价格压得很低。 但是他也指出,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市场有传闻说潘石屹夫妇原本计划出售SOHO中国再去海外投资,但是当前欧美市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海外发展的空间缩小,那么潘石屹夫妇还不如做好国内既有的项目。 回顾2019年,SOHO中国业绩尚可。财报显示,2019年度该公司实现营业额约为18.47亿元(人民币,下同),2018年约为16.68亿元(剔除已售项目租金收入),同比增长约11%;毛利约为15.10亿元,较2018年毛利约12.85亿元增加约2.25亿元,上升约18%。整体毛利率由2018年约75%上升至约82%。 SOHO中国称,根据戴德梁行的市场报告,北京和上海的写字楼在2019年年末平均租金和出租率较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2019年SOHO中国在北京和上海的成熟项目的平均租金均逆势上涨,2019年第四季度出租率出现随市场走低的情况,2019年年末出租率约为90%。 SOHO中国2020年的半年报尚未公布,外界还不清楚疫情对该公司有无较大影响。但这不意味着SOHO中国无虞。该公司的核心业务区域——北京和上海写字楼市场都在疫情中受到冲击。 第一太平戴维斯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北京写字楼市场空置率上升至13.2%的高位,是自2010年以来的最高值。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承压下行,连续第五个季度出现环比下滑,为每月每平方米363.0元,平均租金指数环比、同比分别下降0.2%、2.6%。 上海方面,第一太平戴维斯报告称,今年一季度由于无新供应,季内市场以吸纳现有存量为主,这使得全市甲级写字楼平均空置率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16.9%。但随着未来三年供应高峰的来临,空置率还将继续上行。全市甲级写字楼租金环比加速下跌1.0%,至人民币每平方米每天7.8元。 券商分析认为SOHO中国自身面临着较大的现金流压力。中达证券今年3月的研报指出, SOHO 中国在2005年由住宅开发转型商写(商业写字楼)开发,通过对北京旧商写项目的改造和散售实现了快速增长;2012 年转型商写自持,SOHO中国经营发生显著变化,与以万科为代表的开发商产生了较大区别。 收入结构方面,SOHO 的销售贡献占比由2009 年的99.1%下降至2019 年的0.5%,万科则保持稳定在95%以上。盈利能力方面,SOHO 周转速度下降,权益乘数较低,ROE 快速下降,2009 年SOHO 和万科的ROE 分别为21.1%和15.4%,2019 年则分别为3.8%和22.6%。现金流方面,SOHO 在进入完全自持阶段后现金流压力较大,2014 年起多次出售物业以平衡现金流。 潘石屹夫妇频频“出货”已经不是新闻,甚至被调侃是要“清仓跑路”。2019年年末,潘石屹还回应过“跑路”传闻——“千万不要相信谣言,我现在拿的护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老是说我跑了跑了,这都是谣言,跑不了的!” 但数据显示,SOHO中国确实一直在“瘦身”。粗略统计,近年来SOHO中国累计出售资产套现接近300亿元,其中包括: 2014年,以82.8亿元总对价出售上海的SOHO海伦广场、SOHO静安广场及凌空SOHO近半租赁面积;2015年出售上海外滩国际金融中心8-1地块50%权益,套现45.85亿元;2016年,以32.2亿元的总对价出售上海的SOHO世纪广场;2017年,以85.8亿元的总对价出售上海的虹口SOHO及凌空SOHO;2019年,以总对价7.6亿元出售了位于北京的几个SOHO项目共计2583个地下停车位。 告别黑石集团后,潘石屹夫妇是否会回到出售项目的“老路”上去,张大伟认为“很可能会的”。
观点地产网《福布斯咒语》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SOHO中国潘氏夫妇的影子。 书中,一个艺术气质十足的野心家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勇气,获得了一块价值12亿元的土地,做成了谁都不愿意接手的地产项目,上演了一出出险象环生却又精彩绝伦的大戏。 小说主人公叫冯石,这个名字令人浮想联翩——他的身份是一名中国地产商,一心要把国贸东边的项目打造成北京最耀眼的明珠。他的妻子,名唤姜青,从华尔街归来,两人一起赢得了大笔财富。 大家都知道,潘石屹的夫人张欣,曾先后任职于高盛和华尔街投资银行。 两人的SOHO中国打造的项目,明确指向CBD,甚至说“那是后来成为了长安街上仅次于天安门的标志性建筑”。 小说的故事与现实重叠,很快有读者猜测,小说是以冯仑、潘石屹、张欣几个人的故事为原型。 潘石屹夫妇的经历,毫不夸张地说,是一部跌宕又令人唏嘘的地产商业史。如今,在许多人看来,并不是成功的。 今年3月传出消息,黑石集团正与SOHO中国就后者私有化进行谈判,对后者的报价为每股6港元,交易价值约40亿美元,还将接管其债务。 随后,SOHO中国发布公告,称在与海外金融投资者洽谈,以探讨进行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可能导致也可能不会导致就该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份作出全面要约,交易可能会亦可能不会进行。 之后频繁有消息称,由于疫情原因,黑石与SOHO中国的谈判已陷入停止状态,而在SOHO中国股东会上,潘石屹对私有化事件亦不曾提及。 如今,一切终于尘埃落定,私有化事项最终还是未能成功。8月13日,SOHO中国发布公告称,私有化事项已经终止。 市场终于等到了最终的结果——潘石屹或许该寻找下一个买家了。 One 潘石屹惊心动魄的房地产探险从90年代开始。 那时候的海南,不相信眼泪,亦不问英雄出身何处,是“潘石屹们”追梦与冒险的地方。这群人在海南大开发的时代鼓点中完成了原始积累,当时的他们,可以说赢得了时代。 这个经常眯着眼笑的男人说,海南是他梦开始的地方。勇者胜,那也是个疯狂的地方,“击鼓传花”之下,“花”越传越快,房价越来越高,但“鼓声”总有停止的一天。 1993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整顿措施招招针对房地产,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 幸运的是,潘石屹半年前觉察了海南可能存在的危险,带着赚来的100万及时抽离,成功躲过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危机。 后来发生的一切,可能都与这些经历后的心态转变有关,谨慎保守成了潘石屹的标签之一。 来到北京后,潘石屹结识了妻子张欣。按张欣的说法,潘石屹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个“土包子”,但最终还是被潘石屹的理想所吸引。 夫妻两人开始在北京闯荡,1995年共同创建了SOHO中国的前身——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接连夺得北京、上海多个优质地块。 早期,SOHO中国的模式以整买散售为主。不得不说,老潘销售能力着实强,任志强甚至称他为“天生的二道贩子”。 千禧年之初,SOHO现代城开盘日销售额过亿,月内认购量达十之七八。 2005年,“住宅禁商令”出台,潘石屹决定彻底抛弃住宅,全心投入商业地产。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声音认为,当初潘石屹“弃住从商”的判断不够正确,错失了即将到来的地产黄金时代。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国在香港正式挂牌交易,被资本市场誉为“具有大象基因的公司”,融资19亿美元成为亚洲最大商业地产企业IPO,风头一时无两。 上市两年后,潘石屹收购了6个空置或烂尾项目,之后再快周转进行出租售卖。 彼时,也有投资者对SOHO中国悉数出售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物业表示不解,潘石屹的回答是:“从公司股本金回报看,物业销售比物业出租高得多,资金使用率也更高”。 SOHO中国在“开发-散售”的模式下高歌猛进,10年前三里屯SOHO项目一开盘便入账40亿元。但被割裂的商业地产,其价值远逊于整幢物业。 也是差不多时期,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发酵,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轮暴涨后,遭遇政策重拳遏制。或许是海南的经历给潘石屹留下太深烙印,谨慎保守的他公开表态:“SOHO中国所有战略的调整都是采用最保守的方式。” 一切就这样埋下了伏笔。 2008年9月,中央政府启动紧急救市计划,不久4万亿出炉,货币宽松之下房地产迎来了及时雨。很显然,保守的潘石屹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 领导人的性格影响着企业的命运,房地产黄金时代再一次与SOHO中国无关。 2012年,潘石屹和妻子张欣做出了另一个选择,将公司业务模式将从“开发-销售”转型为“开发-自持”。换而言之,公司的收入将从建房卖房,变成自持物业收租,潘石屹也从“地产大亨”变为“包租公”。 当期,SOHO中国实现营收153.05亿元,同比上涨约169%;净利润约为106亿元,核心净利润约为33.4亿元,同比增长约135%,核心净利润率约为22%,仍旧让绝大多数房企难以望其项背。 当时,潘石屹对企业转型给出的解释是:“自持物业比持有人民币更好。”从如今的视角来看,两人当时再一次错判了地产行业周期。 转型犹如豪赌,输了便会付出代价。潘石屹或许不曾想到,SOHO中国这场声势浩大的转型,与时代的鼓点背道而驰。 Two 自己酿成的酒,不甜也得往肚子里咽。 尽管当时房地产已经迎来最好的年代,不少房企开始攻城略地快周转,创造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潘石屹还是笑着说:“SOHO中国战略转型成功了。” 他的结论基于以下数据——2013年,SOHO中国投资物业租金收入0.86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3.47%;2014年上半年,实现租金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84%。 2015年,SOHO中国现金及银行存款共计90.12亿元,净负债率约为24%,租金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48%。 不过,对于这场转型,资本市场并不买账,财务和股价是最直接的表现。当年,SOHO中国净利大跌86%,股价在3港元一线苦苦挣扎。 于是,潘石屹开始了人生中“第二次创业”,也是SOHO中国的第二次转型——SOHO 3Q 共享办公业务。 这一次,老潘希望依靠一站式O2O共享办公空间,即3Q业务提升公司业绩,成为国内最大的办公楼综合服务商。 这场“创业”也不顺利,尽管有大量自持物业的先天优势,3Q业务从创立以来没有获得多少利润,2018年股东会上,甚至有股东请求3Q项目别烧太多钱。 SOHO中国则表示,2019年的计划是让3Q业务不亏损。 到现在,市场也没看到共享行业打通盈利模式。2019年中报里,SOHO中国已经没有提及3Q业务,这场潘石屹曾寄予厚望的转型,也成为了传闻中的待售资产——2019年市场消息称,SOHO 3Q欲将旗下11个项目打包卖给筑梦之星。 其实,伴随着二次转型的哨声,SOHO中国就已经在陆续出售物业资产。2014年2月,将位于上海核心区域的静安SOHO和海伦广场两项资产,以52.32亿元出售给金融街。 当年9月,将尚未开业的上海凌空SOHO 10万平米物业出售给携程控股,对价30.5亿元,余下的12.82万平方米物业,则由公司自持投资。 2015年9月,SOHO中国向复星集团出售所持上海外滩国际金融中心8-1地块50%的权益。交易完成后,SOHO中国账面上获得45.85亿元现金。 2016年,资产出售仍在继续。当年6月26日,SOHO中国将虹口SOHO以35.73亿作价,卖给吉宝置业中国旗下首峰资金管理与另一名联合投资者;7月,SOHO世纪广场32.22亿元出售给国华人寿。 2017年6月,SOHO中国 以35.73亿元将虹口SOHO整体出售;7月,启动光华路SOHO2、凌空SOHO两个项目整售。 对于频繁的资产出售,潘石屹的说法是:“做生意永远不变的规律就是低的时候进货,高的时候出货,SOHO中国永远在遵循这样一个原则。”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SOHO中国通过出售资产套现约293.41亿元,却未买过任何一个项目或土地。 几次资产处置后,SOHO中国手中最核心资产仅剩下北京前门大街项目、望京SOHO、光华路SOHO II、银河/朝阳门SOHO、丽泽SOHO,上海的SOHO复兴广场、外滩SOHO、SOHO天山广场、古北SOHO九项物业。 根据2019年年报,SOHO中国投资物业资产价值约为618.33亿元。 至此,潘石屹已经很难回头,似乎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他也越来越少以房地产大鳄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自己,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比如木工、比如摄影、比如编程……似乎开始追寻退休后的平静。 空闲的时候也还会出来卖点东西——2019年6月,潘石屹为SOHO站台,拿出价值78亿元的销售房源推售;9月30日,SOHO中国公告披露,作价7.61亿元出售旗下部分商业项目共计2583个地下停车位;10月22日,共享办公业务SOHO3Q传出有 11个项目打包卖给筑梦之星。 再到2019年10月消息,SOHO中国计划至少出售北京、上海9栋写字楼中的8栋,交易价格可能高达80亿美元(约624亿港元)。彼时正向潜在买家商谈,首批出售项目价值高达30亿美元。 其中,黑石集团联合新加坡国有控股的GIC公司成立买方团,有意收购SOHO中国在北京的光华路SOHO、望京SOHO塔3,以及在上海的SOHO复兴广场。 Three 直至今年三月,SOHO中国的接盘者终于浮出水面。 3月9日外媒消息,黑石集团正与SOHO中国就后者私有化进行谈判,对后者的报价为每股6港元,交易价值约40亿美元。 这一私有化报价较SOHO中国1月份平均收盘价溢价近100%,该股当时收盘报2.98港元。 有投资者分析称,在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定价权被外资控制,不能完全体现价值,回归A股和私有化是不错的选择。当前SOHO中国股价亦然,市值远远低于账面净资产。 根据2019年中报披露的数据,SOHO中国每股净资产6.76港元。 消息续指,黑石还将接管SOHO中国债务。截至2019年6月底,SOHO中国负债为326.8亿元(约合47亿美元),投资资产价值为87.8亿美元。 彼时,潘石屹和张欣持有SOHO中国的63.93%股份,而他们计划在与黑石达成交易后保留小部分股份。 受此利好影响,SOHO中国当日股价大涨,随后停牌。停牌前涨37.58%报4.1港元,最高价为4.17港元,创52周新高,最新总市值213亿港元。 黑石与SOHO中国渊源颇深,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黑石集团近30年来地产板块年均净收益达到16%,被视为市场最受欢迎的基金之一。2018年,黑石集团“抢”走SOHO中国总裁的阎岩,出任亚洲房地产部出任董事总经理。 此时此刻,连潘石屹也开始“唱衰”自己的租赁模式了。他说:“在北京这样的城市,SOHO中国的租金回报率不到3%,但银行贷款资金成本超过了4%,这几乎是地产业最低的资金成本,在此情况下,意味着全年的物业经营仍然会亏损2%,这个生意怎么做?” 不过,老潘的私有化进展也不顺利。今年5月,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前景充满不确定性,黑石集团关于SOHO中国私有化的洽谈陷入停滞状态。 知情人士透露,黑石集团有关私有化SOHO中国的谈判还处于初期阶段,一旦情况稳定后可能会重新启动谈判。 另外,债券市场的动荡也引发人们对融资的担忧,这也是黑石集团与SOHO中国谈判的阻碍之一。 受此影响,SOHO中国股价一度大跌,海通国际曾发布报告指出,如若黑石私有化SOHO中国交易停滞不前,料SOHO中国或有机会寻求以“打包”方式出售旗下投资性物业。 直到现在,市场终于等到了最终的结果——潘石屹或许该寻找下一个买家了。
6月22日,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世纪互联宣布,获得黑石集团旗下基金1.5亿美元投资。 截至今年6月1日,世纪互联的主要股东依次为陈升持股7.07%、FIL Limited持股5.66%、摩根士丹利持股5.42%、金山软件持股5.26%。完成投资后,黑石集团将持有世纪互联771.04万股股份,占比1.13%。 世纪互联官网显示,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网络空间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领先的第三方中立数据中心运营商。公司目前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运营50多个数据中心,拥有超过3.9万个机柜,端口容量高达2000G以上。 不过,近5年来世纪互联持续处于亏损状态。据披露,公司2019年和今年一季度归属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1.823亿元和1.388亿元;2019年和今年一季度净营收分别为37.890亿元和10.908亿元。 世纪互联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陈升表示:“黑石集团这项投资是对世纪互联践行的‘新零售、大定制’战略投下的宝贵信任票。黑石集团在全球数据中心领域的经验、资源和专业知识,将帮助我们拥抱新基建和数字化转型机遇。” “中国的公共云市场正经历指数级增长,世纪互联的数据中心容量部署正明显加速。”黑石亚洲战略机遇高级董事总经理Jasvinder Khaira说。作为世界领先的投资公司之一,黑石集团2019年在募资额和投资额上分别创下1344亿美元、630亿美元的纪录。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底座,近期持续获得众多实力投资机构的青睐。”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透露,“此前世纪互联曾多次传出私有化计划,但均未见实质性动作。市场猜测,公司很有可能借此次机会推动私有化安排。” 受黑石集团投资的利好刺激,当日世纪互联股价大涨17.4%,报21.52美元,最新市值为24.39亿美元。
2020年6月23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运营商中立和云中立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世纪互联集团宣布,获得全球领先的投资公司黑石集团旗下基金1.5亿美元投资。本次投资后,黑石将成为公司最大的机构投资人之一。 “中国的公共云市场在经历指数级增长,世纪互联的数据中心容量部署正在明显加速。”黑石亚洲战略机遇高级董事总经理JasvinderKhaira说到。 黑石亚洲战略机遇董事总经理尚培钧表示:“我们期待通过黑石集团在全球IDC领域的经验与世纪互联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 据了解,国家新基建战略的指导下,数字经济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底座,发展更是首当其冲,建设项目不断涌现。 中原证券发布的研报认为,随着5G、云计算、企业上云以及消费者应用市场发展,流量指数级增长将带动IDC行业市场空间倍数级提升,叠加新基建政策助推,流量基建在未来将保持高景气度。IDC作为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在数据存储、传输、运算、维护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行业受益的确定性极强。 我国IDC发展尚处于以新建为主的粗犷式发展阶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为7.4万个,大约能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23%,2015-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机架数量逐年上升,2019年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达到227万架,年复合增长率为16%,增速远高于全球,尚具备较大发展空间。 此次投资是黑石对世纪互联的重磅加盟,是世纪互联与黑石在IDC领域的深度合作,将有助于世纪互联业务进一步快速拓展,满足更多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资源、技术和平台的各种需求。 世纪互联作为国内数据中心行业的服务商,多年来一直积极布局数据中心业务。世纪互联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陈升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全球领先的投资公司黑石合作,以推动我们下一阶段的增长目标。这项投资是对世纪互联践行的‘新零售、大定制’战略投下的宝贵信任票。黑石在全球数据中心领域的经验、资源和专业知识将帮助我们拥抱新一波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转型机遇。我们期待在更大范围内携手合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IDC解决方案。”
“市场具有周期性。 ”苏世民在书中写 道,他在职业生涯中曾亲历过七次大规模的市场下滑或衰退。 2020年,年近七旬的苏世民遇到了职业生涯第八次危机,他将如何应对? 苏世民,英文名Stephen A. Schwarzman(音:史蒂夫·施瓦茨曼),黑石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黑石被称为全球私募之王,截至2020年3月31日,黑石资产管理规模高达5380亿美元。 苏世民的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3月在中国出版(601949)。在序言之前,为此书做推荐的人,是一串响亮的名字,周小川、马云、许家印、马明哲、马化腾、傅玉宁、陈东升、张近东、张磊、张一鸣等。 这几乎是一部商业领域珍贵的纪录片。在过去数十年的生命里,苏世民经历过年少迷茫,在华尔街锻炼成长,有勇气去创立新的事业,恪守自己的投资原则,安稳度过金融危机,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他的故事,不仅仅关于金钱。 就像苏世民所说,要善于研究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和组织,他们能提供关于如何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功的免费教程。 从零开始的黑石传奇 从常春藤名校耶鲁大学毕业时,苏世民给自己做了前瞻的定位:成为一个像电话交换机一样的人,从无数电话线路中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然后传送给世界。 苏世民的第一份工作在帝杰证券,但是干得并不如意,之后进入哈佛商学院学习。 在哈佛商学院的经历让苏世民确信,尽管在帝杰的开局很差,数学不够好,但能够发现模式、感知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他适合做金融。 1972年,苏世民再入华尔街,他选择了雷曼兄弟。在这里,投行新兵经历了痛苦,也得到了所需的教育,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为人生打基础。 1979年,苏世民成为雷曼兄弟合伙人,负责兼并和收购业务,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朋友。苏世民在书中写道:“如果你以一所优秀的学校或一家大公司为起点,与你们这一代最优秀的人交往,你将来就会不断地再次遇到他们。” 比如彼得·彼得森,雷曼兄弟CEO,后来与苏世民一起创立了黑石。还有杰克·韦尔奇,当时通用电气的年轻高管,在苏世民未来的募资中提供了支持。 1985年,苏世民38岁,在华尔街年轻有为,却遭遇了事业上最大的变故,他不得不离开雷曼兄弟。 筹谋良久,他和彼得·彼得森各自拿出20万美元,一起创立了黑石集团,专注于并购、杠杆收购和其他新业务线。 两位投行高管的创业之路起步并不容易,他们在《纽约时报》发了一整页广告,发出数百封信,然而未换来一单生意。 但苏世民没有放弃。1986年,黑石开始募集第一只并购基金,苏世民的目标是10亿美元,他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推介。在衡平保险,投资人第二次见面时已经不认识他;在达美航空,投资人仅仅为了见见华尔街知名人士;而在保诚集团,CEO三明治没吃完,就决定出资1亿美元。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这是苏世民的投资圣经。 黑石的首单LBO是收购钢铁公司USX旗下的运输业务,钢铁行业、名不见经传的黑石,大多数银行都退避三舍,最终化学银行提供了资金,这个项目的总投资回报达到了26倍。 苏世民不是神,他的故事也有不少遗憾。在黑石成立早期,彭博创始人迈克尓·布隆伯格希望能够得到投资,但黑石错过了这一创造80倍回报的机会。 交易员拉里·芬克曾加入黑石主导证券交易,苏世民称其为11分人才。遗憾的是,由于市场变化以及股权上的争执,黑石金融管理公司最终被转让,改名黑岩(BlackRock),也就是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 “出售是一个大错特错的决定,责任在我。”苏世民在书中承认。 黑石越做越大,“归根到底,成功就是抓住了寥寥可数的机遇。”苏世民认为。2007年,黑石以每股31美元的价格上市,公开募资超过40亿美元,成功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夜上岸。 苏世民在华尔街已经看过无数大风大浪。如何在市场起伏中活下来,苏世民给出了他的投资原则,“不要赔钱!!!同时,不要错过良机”。 如何规避风险,稳赚不赔?2007年初,黑石完成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EOP的收购,这笔高达390亿美元的交易达成当天,苏世民决定立刻转手,随后两个月内出售近300亿美元。 市场炙手可热,危机也隐藏其中。2007年2月,房地美宣布不再购买次级抵押贷款,此后贝尔斯登银行两只基金陷入困境,美林、花旗宣布亏损,金融风暴来袭。 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永远忘不了这一天,苏世民的老东家雷曼兄弟破产。此时,苏世民调用了全部的银行信贷额度,准备过冬,同时伺机收购。 书中记录了苏世民与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的通话,他向保尔森建议,政府需注入海量资金让市场回归冷静。10月3日,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终于通过。当全世界仍在能否挺过危机,苏世民公开表示:“金融危机结束了。” 危机过后,2012年,黑石第六只私募股权基金募集规模达到了151亿美元,到2019年,黑石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了5000亿美元。 “市场具有周期性。”苏世民在书中写道,他在职业生涯中曾亲历过七次大规模的市场下滑或衰退:1973年、1975年、1982年、1987年、1990年-1992年、2001年,以及2008年-2010年。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年近七旬的苏世民遇到了职业生涯第八次危机,他将如何应对?答案在近日《财经》记者对苏世民的专访中: 利用好危机 《财经》:您经历过数次衰退,如何看待这次疫情黑天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危机,经济活动如何恢复? 苏世民: 我的职业生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市场周期。毫无疑问,这次的冲击影响深远。此前,我们从未像现在一样自愿停止过如此规模的经济活动,而这一决定注定影响深远。但我相信,世界各国将度过这场危机,经济增长率也将大幅提升。目前各国政府正采取重要措施,以避免更加严重的情形发生。 《财经》:您在书中说,“作为投资者,我已经习惯于危机的出现,不仅学会了应对危机,还学会了为自己和客户制造危机”,如何应对当前的危机,又如何利用好这次危机? 苏世民: 对于公司或投资者,我的建议是首先应当公司或所有被投企业中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与团队紧密合作巩固现有业务并帮助他们应对当前的危机。然后,从当前的市场混乱中寻找创新或投资的机会。 《财经》:经济增速回落后,我们如何判断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苏世民: 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大幅下降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对中国来说却是史无前例的。但我相信,全球将一起克服这场危机,我们将看到经济增长率大幅提高。中国具有天然优势,这将使它再次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强劲的国家之一。 《财经》:您参与了中美贸易谈判,目前达成了第一阶段协议,在疫情冲击之下,未来关系会如何发展? 苏世民: 2020年1月的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随着中美两国各自忙于应对国内疫情带来的挑战,后续阶段的贸易谈判进展自然会受到影响。但是,解决所有贸易紧张局面符合两国长远的共同利益。 《财经》:中国是制造业强国,疫情之后,很多人担心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以及更多企业加速外迁,您如何看这种趋势? 苏世民: 关闭边境作为疫情防控的一部分,使得很多公司遭遇了供应链中断,这表明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可能非常依赖中国或另一个国家。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再平衡,但这只是个体企业希望减轻风险的反映,而不是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声明。 《财经》:中国正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例如华为、中兴在5G领域的突破,越来越多资金投入芯片行业,如何看待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 苏世民: 中国在这个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5G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这将带给中国长远的利益。 人工智能是我个人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这源于我与马云的一次对话,马云当时提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利弊分析,商界与学术界领袖存在广泛分歧。这最终使我将人工智能作为我近期慈善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创立麻省理工苏世民计算机学院,在牛津大学新成立的苏世民人文中心,都将继续探索这些相关话题。 黑石最好的时刻尚未来临 《财经》:在过去投资案例中,您认为最值得分享的成功和遗憾的案例是什么? 苏世民: 我对于黑石的很多交易项目都非常自豪,同时也对我们在整个投资过程中展现的黑石模式的一致性引以为傲。 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交易案例是黑石于2007年秋季以260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希尔顿酒店是全球最知名的酒店品牌之一,我们对改善和拓展酒店业务(包括国际业务)的机会感到兴奋。但是,在交易完成仅几个月后,全球金融危机就让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在危机期间,我们通过计算认为,希尔顿的价值比我们初始投资时下降了70%,但作为长期投资者,我们的模型非常适合让我们度过这一类市场周期。尽管受到媒体和其他人士的批评,我们仍在推进我们的公司转型计划,我们将酒店的房间数量增加了一倍,实施各种节能计划,并努力改善公司文化。 2018年,距我们最早投资该酒店已经过去了11年,我们将该业务进行了出售。很明显,我们的策略获得了回报。这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私募股权交易,我们的投资者从中获益颇丰,同时被投企业经过我们的改造(与运营)也变得更好。即使在充满挑战的情况下,我们对希尔顿的投资也证明了黑石模式的力量。 如果说遗憾的话,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黑石对一家名为埃德科姆(Edgcomb)的钢铁公司进行了一次非常糟糕的投资,使我们的投资者损失了巨额资金。向我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告诉我,这是一笔伟大的投资,但另一位同事警告说,该公司存在缺陷。 我选错人了,交易完成后不久公司就分崩离析。 尽管当时对我而言这不啻一场巨灾,但它也迫使我彻底重塑黑石评估交易的流程,这是我们在随后数十年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财经》:黑石擅长房地产投资,如何看待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加大在中国地产行业的投资? 苏世民: 在房地产领域,我们对那些顺应发展趋势的投资主题很有信心。例如,中国的电商发展会衍生出很大的仓储需求和物流需求。我们认为这两个领域有着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遇。在中国,我们在核心物资集散中心拥有仓储物业,我们把这些物业租给了头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和中国的科技公司。我们还中国甚至亚洲甲级写字楼,市场对它们的需求依然强劲。 《财经》:您在书中说,黑石最好的时刻尚未来临,您给黑石规划了怎样的下一个五年或者十年? 苏世民: 自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是一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司,并将继续保持下去。黑石的一大代表性特点是:我们始终在寻找有前景的业务领域,我们认为这不仅对投资者来说具有吸引力,还将有利于公司整体的智力资本发展。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现有的各项投资业务,并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财经》:在当前的环境下,您的新书可以为企业高管或者其他中国读者带来哪方面的启发? 苏世民: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在过去30年将黑石集团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部分经验是从我的成功中学到的,但更多的是我一生中犯的各种错误总结而成。新书中有关识别机会,管理风险,吸引人才,建立内部文化和回报他人的经验,可以帮助任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成功,无论他们追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