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第十届中国公益节在上海举办。凭借“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这一保险行业标杆公益项目,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及总裁俞宁分别荣获“2020年度公益推动力大奖”和“2020年度公益人物”奖。与中英人寿同膺此两项殊荣的还有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 据了解,2020年是中英人寿“星星点灯”公益项目的第11年,从2010年迄今,中英人寿已走过14个省份,捐建30间关爱小屋,为50多所村小送去物资,帮扶逾14万名留守儿童。对于项目新的十年,总设计师俞宁曾表示,“新的十年,推进公益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活动的深度,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面,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我们要把活动策划的更有内容,更有内涵,真正地使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切身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精神生活的关注。”正是基于对公益的企业责任感和强推动力,使得中英人寿11年来初心不改,为爱赋能,将公益融入经营,让善举成为常态;坚心守志,步履不止,播下善的种子,传递爱的能量。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公益节是国内首个由大众媒体联袂发起的以“公益”命名的节日。活动旨在弘扬公益精神,倡导公益行为,搭建多方深度对话、合作沟通的平台。 历经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公益节已经成为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事,活动总体传播、覆盖和影响已超过6000万人次。 据悉,本次与中英人寿同时获奖的还有方太集团、三一集团、广发证券、通用汽车中国等企业。
近日,“国雄与你共成长——国雄资本少儿公益新年联欢晚会”在上海举行。国雄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尚坤向记者表示,国雄资本向来尊重且热心公益。 为了把业务和公益融合起来,姚尚坤引入了公益创投的崭新模式。 公益创投作为一种新型的公益资本投入方式,针对的对象是中小型或新成立的公益组织,除了单纯的资金投入,企业与所扶持的公益组织还需建立长期关系,其中包括前期项目的各项评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和督导、以及相应的技术和人员支持。这种理念的引入,让国雄资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金控制能够有效弥补公益组织在资金和能力建设上的不足,促进其能力建设和公益模式创新,最终实现公益活动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资金运转等多方面的共赢。 在此之后,国雄资本通过提供财务和法律尽职调查、规划发展战略、组织企业志愿者提供专业能力支持等多种形式,援助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民间公益组织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你很难想象,那里的环境。”从山区回到上海,姚尚坤立刻马不停蹄地咨询慈善基金会的筹建事宜,却发现多数的公益组织在目标定位、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事统筹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影响公益行业的公信力。而借鉴起源于欧美的“公益创投”模式,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之处。公益创投一般的投入期限为两年到五年,在资金投入的基础之上,针对以上不足,投资者会提供管理技术支持,帮助公益组织明晰自己的使命和目标,通过建立清晰透明的捐赠途径和财务制度提高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对于公益组织的发展助益良多。 对于投身公益事业,姚尚坤认为这是每个企业家的归宿。 “在做慈善事业的道路上,国雄资本将社会创新和商业企业精神结合在一起,通过呼吁更多高净值客户联系起来,实现对高净值企业家群体慈善公益意识的培育和开发。”姚尚坤如是说。
2020,极不寻常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也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了新的挑战。 值此艰难时刻,作为科技教育企业代表,好未来集团积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助力全国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同时努力弥补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稀缺现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过去一年,好未来一边抗疫一边扶贫,科技在左,关爱在右,发动员工的同时,也唤醒学员的爱心,探索出独特的教育公益“好未来模式”。 抗疫大考:从出钱、出力到用心 百年不遇疫情,使全国中小学生面临教育中断的挑战。疫情暴发后,好未来第一时间设立1亿元抗疫专项资金,其中2000万元捐赠给武汉市慈善总会,8000万元用于教育专项,助力全国各地的孩子“停课不停学”。 1月26日,好未来智慧教育宣布面向全国中小学免费提供直播教学系统,疫情期间累计为近600所公立学校提供了直播教学系统、教学培训服务和学而思免费直播课。 1月27日,好未来教育开放平台宣布免费向全国线下教育机构提供直播授课解决方案,与行业共克时艰,疫情以来共帮助31个省14万名老师,累计向2000万人次学生在线授课200万课时。 (疫情期间,高峰期每天观看学而思网校直播课的学生超过6000万人次) 与此同时,学而思网校宣布于2月10日推出全年级、全学科的免费直播课,直播课推出后,相继登上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开课以来,高峰期每天观看学而思网校直播课的学生超过6000万人次。 为满足不同区域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2月9日,学而思培优宣布联合学而思网校,为各地区学生提供免费的专属本地化课程,累计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服务近700万人次。 一堂网课背后,离不开成千上万人的守护。为应对直播期间的流量高峰,好未来技术团队7*24小时持续优化技术,以确保直播系统稳定不掉线。 (疫情期间,好未来老师在田间菜地、老家屋顶寻找上课信号) 为支持全国各地孩子如期上课,好未来很多老师从大年初一开始备课,有些老师甚至跑到田间菜地、老家屋顶寻找信号。为照顾到不同区域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多老师不得不为一节课准备十几个小时……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考中,好未来经历了从出钱、出力到用心的跨越。 希望在线:“互联网+教育”的公益探索 作为科技教育企业,好未来的使命是爱和科技让教育更美好。在教育公益中,好未来也坚持科技驱动,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公益探索推动教育公平。 早在2017年初,好未来公益基金会便上线了“希望在线”教育公益平台,致力于把“希望工程”搬到线上,惠及更多孩子。“希望在线”主要为偏远地区整合提供好未来旗下学而思培优、学而思网校、爱智康、摩比、爱棋道、教研云等品牌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从学前到高中的全部阶段,既有老师所需的教研资源,又有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 (“希望在线”平台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孩子) 今年5月份,好未来公益基金会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共享好未来”公益项目,通过“希望在线”平台共享优质教育内容和软件应用,加速提升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和信息化素养,从而“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 上线至今,“希望在线”已经为陕西、河北、贵州、云南等18省的师生开放了使用权限,受益师生达到19万名。 据了解,“希望在线”将持续与各地教育部门联合推动“互联网+教育”公益模式,通过将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形成线上远程教研教学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教育均衡的长效发展。 AI老师: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普通话普及率很低,导致很多孩子因听不懂老师讲课而辍学。2018年,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自主研发了一套“AI老师普通话教学”系统,采取“彝汉双语+彝族风格图片+语音测评打分+学情自动复盘”的形式,受到当地师生欢迎。 (昭觉当地学生通过AI老师学习普通话) 该系统深度融合语音识别、语音测评等技术,实时对孩子的发音进行智能评测和纠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教彝族学生一个词语的普通话发音,那么系统前端显示屏上会出现这个词语的卡通形象,AI老师会先用彝语念一下这个词汇,再用普通话念一遍,学生跟着AI老师读一遍,AI系统会对学生的发音打分,督促他们发音更加标准。 两年来,“AI老师普通话教学系统”成效显著。此前,昭觉很多孩子只会说彝语,上学之后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教学,导致学习进度被严重拖累。现在,很多孩子能够听懂基本的日常用语,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学习效率能够提高两三倍。 AI老师的到来,让当地孩子有了带不走的普通话老师。普通话能力的提升,既是他们走出大山获取更多机会的契机,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如今,AI老师还被投入到当地幼教辅导员的招聘和培训中,成为当地推进“一村一幼”计划的得力助手。 目前,AI老师系统已覆盖昭觉县252个教学点、近9万名学生、2000多名老师,新迭代的版本也可以帮助其他少数民族孩子学习普通话。 双师课堂:从“输血”走向“造血” 从2018年开始,好未来公益基金会为新疆吉木乃引入了双师课堂,每周定期由好未来志愿者老师通过大屏幕远程授课,当地老师在线下辅助教学。通过科技力量,好未来把来自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3500公里之外的边境小城吉木乃。 通过双师课堂,不仅学生受益,老师也得到成长。两年来,好未来讲师通过大屏幕,坚持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木乃教师进行教学教研在线培训。 此外,好未来还在吉木乃当地搭建了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选拔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通过集中培训、磨课过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双师教学”团队的本地化。如今,当地教师正在带动更多当地教师发展,教育扶贫逐渐从“输血”走向“造血”。 在贵州毕节,好未来也是抓住了山村幼儿教师这个“牛鼻子”,力图为当地学前教育“造血”。 2018年6月份,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起“起点计划”,主要为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山区幼儿教师提供教研资源、教学培训和信息化平台。 (“起点计划”帮助毕节幼儿教师把课堂变得更有趣) 针对山村幼儿教师“备课难、备课累”的问题,好未来为毕节幼儿园设计了一套学前七大能力课程教材,以激发兴趣、发展探究能力为导向,围绕孩子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观察力、表达力、运算力、记忆力、动手操作等七大能力展开,帮助当地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每年,好未来还会派出志愿者老师为当地幼儿老师进行多次线下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水平。 截至2020年12月份,“起点计划”已经为贵州毕节300多名乡村幼儿教师提供了系统化培训,捐赠1600套教具及教材、1间智慧教室,受益儿童3000多人。 积分公益:志愿者群体扩展到孩子 在2020年这个极不平凡的年份,好未来在教育公益方面投入很多时间精力。据统计,2020年好未来员工志愿者参与公益项目超5万人次,累计公益时长超200万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好未来志愿者群体也从员工延伸到学员。学而思培优、学而思网校的学员们也加入到驰援疫情、宣传公益、为大山孩子送课等公益项目中。(学而思孩子们纷纷捐出学习积分驰援疫情) 2月7日,学而思培优携手好未来公益基金会推出“抗击疫情守护未来”公益积分项目,学员通过捐赠在学而思培优的学习积分,兑换成现金,用于购买抗疫所需的医用器材与防护用品。 10天后,学而思培优与好未来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守护天使拥抱未来”公益积分项目上线。学员通过捐赠学习积分兑换成现金,为战“疫”一线工作人员提供爱心餐。 (学而思孩子捐赠的学习积分,变成了白衣天使一餐餐热乎饭菜) 7月3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和学而思培优联合启动第六季“学而思培优·小小公益传播官”活动,号召青少年通过参与公益锻炼自身实践能力,两个多月来共有5929名学生成为公益传播官,影响28万人参与公益。 积分公益也延展到学而思网校。8月24日,学而思网校携手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起“送给大山的一堂课”公益活动,很多网校学员将自己日常学习中积攒的积分捐赠出来,兑换成网校相应的课时,通过“希望在线”平台把优质课程送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 数据显示,2020年,好未来组织学而思学员累计参与公益项目超65万人次。其中学而思培优学员参与人次超过40万,贡献超过2亿积分,通过积分兑换捐赠人民币100余万元。 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小善举,在很多学而思学员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长期以来,好未来坚信爱和科技让教育更美好,在这个方向牵引下,好未来借助科技力量,借助爱的智慧,不断探索如何把教育公益做深、做细、做长久,不断探索公益项目如何“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久、用得准”。回望过去,教育公益“好未来模式”已然形成。展望未来,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CIS)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变得很不平静。 2020年间,好未来在疫情的冲击中奋勇前行,在教育脱贫攻坚战中贡献力量。盘点2020年好未来公益,离不开一个个数字。这些数字背后,是坚持、担当、热情、汗水……这一年,好未来公益也获得多方肯定,这些奖项背后,是认可、鼓励、希冀、期待……让人从中看到爱和科技的力量,还有远方的梦想与希望。 【外部肯定】 2020年2月,责任云研究院发布在线教育行业责任战役指数,好未来以93.5分位列第一。 2020年4月“学而思网校AI老师普通话教学系统”项目,作为唯一的中国教育信息化项目入选2019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国王教育信息化(ICT)奖前五名。 2020年4月学而思网校“AI老师汉语学习系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度移动学习周“人工智能与包容性”创新示范项目 2020年5月,好未来入选人民日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先指数60强,以“104.75分”的成绩位列第50名 2020年10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入选助力北京市扶贫办“大爱北京”公益项目。 2020年10月,学而思网校“停课不停学”、“希望在线”入选中央网信办和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的2020网络扶贫典型案例。 2020年10月,中国新闻周刊第十六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学而思网校获评“2020年度责任企业” 2020年11月,武汉慈善总会颁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捐赠突出贡献” 2020年11月,北京世纪好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获中国互联网协会颁发的“2018-2020年度中国互联网行业公益奖” 2020年11月,好未来集团荣获由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互联网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举办的“网信企业助力战疫战贫行动总结交流会”特别致敬伙伴。 【数说公益】 截至2020年底,好未来员工志愿者参与公益项目超5万人次,累计公益时长超200万小时。组织学而思学员累计参与公益项目超65万人次。贫困地区受益学生超30万人,受益教师约6万人。 数说战疫 •1亿元 疫情暴发后,好未来第一时间设立1亿元抗击疫情专项资金,其中2000万元以现金形式捐赠给武汉市慈善总会,8000万元用于教育专项,包括免费为全国中小学及线下培训机构提供直播教学系统、免费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直播课,帮助全国各地的孩子“停课不停学”。 •6000万人次 1月27日,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宣布将推出全年级、全学科的免费直播课和自学课,涵盖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部学段。免费直播课推出后,相继登上了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高峰期每天观看学而思网校直播课的学生超过6000万人次,在同类型课程用户中的被选择率大于80%。 •700万人次 为满足不同区域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2月9日,好未来旗下学而思培优联合学而思网校为各地区学生提供免费的专属本地化课程,累计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服务近700万人次。 •2000万人次 疫情突袭,很多线下教育机构面临资金、运营、成本等多重挑战。疫情初始,好未来开放平台搭建了教育“避风港”,向行业免费开放好未来直播云系统,与4万多家机构的14万名老师共渡难关,累计向2000万人次学生在线授课200万课时。 •600所学校 疫情期间,好未来智慧教育累计为全国近600所公立学校提供了直播教学系统、教学培训服务和学而思网校免费直播课。此外,好未来智慧教育还专门为山东、河南、福建、四川、湖北等24省市170多所高中,提供了高中公益驰援课。 •160所学校 2020年春夏,好未来智慧教育和学而思网校为偏远地区的高三学子送去了高考冲刺公益课,覆盖全国31个贫困县的160所学校。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的多巴镇的多巴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在高考公益冲刺课助力下,多巴中学今年本科上线率达到78%,比去年增加100人左右。 •100万人 疫情以来,好未来旗下晓黑板助力上海市“停课不停学”项目,累计培训上海458所学校的教师,并坚持“一校一培训”和7*24小时的答疑服务,共为1696所中小学提供实时互动的平台,每天活跃师生超过100万人。 •40万人次 随着疫情蔓延,学而思培优的学员们也加入到驰援行动中。2020年,好未来公益基金会与学而思培优共同发起学员“积分公益”项目,共上线12个公益活动,参与人次超过40万,贡献超过2亿积分,通过积分兑换捐赠人民币100余万元。 数说扶贫 •19万人 今年5月份,好未来公益基金会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共享好未来”公益项目,通过“希望在线”平台共享优质教育内容和软件应用,加速提升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和信息化素养。截至12月底,“希望在线”平台已覆盖18个省,受益偏远地区师生达到19万人。 •252个教学点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普通话普及率很低,导致很多孩子因听不懂老师讲课而辍学。两年前,学而思网校自主研发了一套“AI老师普通话教学”系统,采取“彝汉双语+彝族风格图片+语音测评打分+学情自动复盘”的形式,受到当地师生欢迎。目前该系统已覆盖昭觉县252个教学点、近9万名学生、2000多名老师,新迭代的版本也可以帮助其他少数民族孩子学习普通话。 •9000人次 从2018年开始,好未来公益基金会为新疆吉木乃引入了双师课堂,每周定期由好未来老师通过大屏幕远程授课,当地老师在线下辅助教学。通过科技力量,好未来把来自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3500公里之外的吉木乃。不仅如此,好未来还通过双师课堂为当地教师提供定制化培训,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教育扶贫逐渐从“输血”走向“造血”。目前,该项目累计授课400余次,受益初高中学生近9000人次。 •3000人 “起点计划”由好未来公益基金会于两年前发起,主要为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幼儿教师提供教研资源、教学培训和信息化平台。截至2020年12月份,“起点计划”已经为贵州毕节300多名乡村幼儿教师提供了系统化培训,捐赠1600套教具及教材、1间智慧教室,受益儿童3000多人。 随着2020年远去,这些数字和奖项也将成为历史,它们象征着好未来公益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推动好未来在教育公平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对于未来,它们则是将被逾越的目标,是通往科技向善、教育向善的起点。教育扶贫需要成千上万人长期持续努力,好未来公益一直在路上。 (CIS)
活动当天,恰逢丰背明园小学“远程网络教室”2020年度的最后一堂远程课,远在成都的志愿者老师通过网络视频给孩子们上了第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课堂上,到访的平安信托员工们也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手语舞《听我说谢谢你》。这所“远程网络教室”正是4年前"中国平安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计划"成立后,平安信托捐赠的第一个公益项目。 近年来,平安信托携手支教中国2.0公益组织,遴选全球的志愿者,定期通过网络视频开展包括美术、音乐、科普、英语在内的多种小学生素质教育,让乡村小学的孩子们通过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享受到来自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平安信托捐赠的远程网络教室已经达6所,遍布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的偏远地区村小,覆盖的学生超过2000人。未来,公司将依托“中国平安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计划”把远程网络支教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去,打开更多孩子连接大千世界的窗户。 今年受疫情影响,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次公益行期间,平安信托专程与球爱同行慈善基金会联合,为活动引入脊柱侧弯检测公益项目,邀请来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的脊柱健康专家,给学校的每一位同学进行脊柱健康检测,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除了活动当天的现场检测外,还授之以渔,通过捐赠检测仪器,教授老师检测方式,以便学校持续关注学生们的脊柱健康。 据介绍,平安信托始终致力于履行信托企业的ESG责任:从2002年设立国内首支“助学公益信托”,到2016年设立国内首支集合永续型慈善信托“中国平安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计划”,从2020年春季首批参与中国信托业协会发起的抗疫慈善信托计划,到夏季设立国内首支“消费扶贫+精准扶弱”慈善信托,再到秋季设立国内首支慈善共同基金信托“深圳慈善共同基金集合信托计划”,中国平安厚植创新和公益基因,深耕公益慈善领域,慈善信托业务已覆盖教育、扶贫、防灾减灾等领域。 今年是中国平安“三村建设工程”的收官之年,平安集团于2018年正式启动了“三村工程”,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三年来,平安信托也充分发挥信托优势全面参与“三村工程”,通过慈善信托等创新方式,开展“村教工程”,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2020年12月4日,由中国人民保险冠名,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和《华夏时报》共同主办的“脱贫:媒体、企业的温度和力量”——第十三届(2020)人民保险中国经济媒体高层峰会在北京万达文华酒店举行。行业资深专家学者、主流财经媒体总编辑、企业高管等共聚一堂,深入探讨媒体、企业在脱贫攻坚、公益慈善事业中如何发挥作用,分享优秀扶贫公益案例,助力中国公益财经事业新发展。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传媒CEO水皮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国经济媒体峰会已举办八年,共十三届,今年的主题聚焦为公益,这与过去都不同,而这与我们的时代变迁、新旧媒体转折有很大关系。”媒体具有天然的公益属性,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间,它扮演着趋利避害、引导国家平稳前行的瞭望者角色。2020年的新冠疫情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之下是一场成功的战役,媒体的公益属性也因此在这一年特别突出。对此,水皮谈到:“更重要的是,今年我们完成了扶贫脱困、环保、化解金融风险的三大任务,以三年为期,今年实际上是收官之战。同时,这很有可能构成我们经济发展的重大转折,中国经济也可能由过去的下行调整周期转变成上行周期。”此外,对于企业在疫情期间所发挥的作用,水皮先生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之下,中国的企业的确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市场主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稳定了市场的运营、社会的运营。”水皮说。此外,对于企业的公益付出,水皮也给予了中肯评价:“在我们梳理的百强榜中,我们发现从国企到民企,从大企业到小企业,真的是体现了我们拳拳的公益之心、爱心,付出不在大小,而在于认识。”具体到《华夏时报》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凸显公益主题的,水皮认为,作为中国残联举办的主流媒体,《华夏时报》本就以弘扬人道主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民生发展为办报宗旨,在今年下半年版面的调整上开始聚焦企业的公益案例,每期有3到4个版面介绍公益项目案例。“我们希望能够加强相互交流与传播,让我们的公益投资、公益项目投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据水皮介绍,《华夏时报》将从今年开始编制《公益财经百强榜》,“我们希望能够高举公益财经这个大旗,把中国企业的正能量做更好的传播。”水皮说。
□ 20多年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中国基金行业坚守本职、砥砺奋进,不仅为发展普惠金融、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在教育、医疗、生态扶贫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行业2010年以来为扶贫公益事业捐助超过5亿元,惠及数百万人。 重点关注教育扶贫 一直以来,教育扶贫是基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中重点关注的领域。疫情稍一平稳,兴证全球基金便联合宁泉资产及各界爱心人士共赴云南省澜沧县,开启了公益回访之旅。2020年10月15日,兴证全球基金杨卫东、董承非,宁泉资产杨东,兴证全球基金前督察长冯晓莲等人从上海出发,开启对澜沧县惠民镇中心小学和景迈小学援建验收回访工作。自2016年起,兴证全球基金已连续三年通过杉树基金会资助澜沧民族中学的贫困高中生,以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完成高中学业。 6月5日,第8座银华花儿书屋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塘背小学建立,银华基金员工及“银华日利”部分客户代表来到小学,向孩子们捐赠图书、衣物和文具等学习用品。除了银华基金外,汇添富基金也一直关注着儿童教育领域。 在2020年9月,泓德基金则再度深入西藏,为日喀则白朗县全县393名返贫致贫风险人员送上教育及生活资助,同时设立了“泓德&融汇梦想奖学金”,将为白朗县所有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提供入学奖学金。这也是“泓德基金爱心之路”公益捐赠的第四年。四年里,泓德“爱心”之路从亚阔村起步,到白嘎乡再到白朗县,公益捐赠已经触达了114个村庄、252户家庭、698名个人。 已成“习惯性动作” 公募基金在社会公益上用心专注,很多基金公司已将社会公益内化为公司的“习惯性动作”。 国泰基金于2007年发起“红蜡烛公益扶贫计划”。2020年,红蜡烛公益扶贫计划已经迈入了第十三个年头。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助教36次、足迹遍及山东临沂、河南大别山、陕西延安和咸阳、甘肃迭部和天水、湖北红安和恩施、云南大理、青海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多个地区。 北京市华夏人慈善基金会是由华夏基金员工发起,并于2009年10月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复正式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数额为300万元人民币,全部来源于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员工个人捐赠。截至2020年6月30日,基金会累计对外捐赠达3099.48万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曾参与过基金公司的社会公益项目,感受到一群在资产管理行业纵横捭阖、桀骜不羁的专业人士,在社会公益领域成为了谦虚谨慎的“学生”,成为善于倾听他人、为他人所想的志愿者。正如国泰基金在“红蜡烛公益”的使命中写到:“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公募基金公司相信,再小的付出,也能成为造就燎原之势中的一簇至关重要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