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已经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日益广泛的响应和支持,目前正是深入推进的关键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应继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来健全多元化金融合作和投融资体系。 而金融合作与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海外机构布局和业务不断的优化和拓展,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很好的金融支持和保障。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合作、资金融通,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的冲击。这些影响一是表现在境外项目还款压力增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出缓债、免债诉求。与此同时,就是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欧美主要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市场和资金融通造成很大的冲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严重贬值,国际贸易投资活动明显收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流入减缓,资金供应受到影响。此时,“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与资金融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务院参事、“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顾问委员会顾问、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在参加2020“一带一路”金融合作论坛时表示,中国金融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为下一步深化“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稳定的合作基础与项目的积累,可依托现有框架进一步优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债权布局。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和“一带一路”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互信、互利、共同发展这样一种基础,所以为下一步合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王兆星说。 就后疫情时期推进“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与资金融通王兆星也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严控投资风险,做好境外投资风险的管控;其次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中资银行、保险机构优化“一带一路”的网络布局,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强同国际组织、国际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合作;同时相关金融机构应该密切跟踪全球疫情形势,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精准金融服务,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协助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此外,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一步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总的方向和目标,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国际化重要的推手,推动人民币为中心的区域化的新格局;最后,注重统筹海外的金融管理、债权管理,来进一步优化我国债权的海外布局,加强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地形成合力,共同保障“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会上,在15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各国贸易部长签署了RCEP协定。这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了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请他分享对RCEP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洞见。 中国一带一路网:RCEP的签署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哪些影响? 管涛: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签约国总人口大概占了全球的30%,GDP占了30%,区域内贸易也占了全球贸易额的30%。如果根据RCEP的关税减让协议,能够把我们的关税水平大幅降低的话,肯定能够促进东盟十国还有中日韩,再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这十五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那么这为人民币的使用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基础。 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采取的政策是对本外币“一视同仁”:只要是用外汇能做的业务,基本上人民币也可以做了。接下来应该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被接受和认可的过程。 下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在这方面需要缓慢培育市场,而RCEP的签署就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 中国一带一路网: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怎样的联系? 管涛: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中国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也采取了很多包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样的务实措施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包括投融资,都是快于平均水平的。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人民币用在中国和这些沿线国家之间的一些经贸活动中,应该是更加顺其自然了。 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更加积极地推动互联互通,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将有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这个过程是由易到难的。因为人民币国际化起点比较低,所以培育使用人民币的国际市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货币是越使用交易成本就越低、流动性越好,所以这方面的工作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逐步推进。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有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当地货币是不可兑换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交易的。所以实际上人民币和这些货币较难形成稳定连续的汇率,这对我们管理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的汇率风险敞口带来一定挑战。 中国一带一路网:未来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管涛:RCEP的签署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更多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政府之间可以开展更多合作,为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创造更好的条件。比方说使用货币互换协议来为境外的人民币流通提供流动性支持。我们已经跟三十多个国家的央行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超过3万多亿元,这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从企业角度看,目前人民币的流动性比较差,一部分是因为产品不够丰富。这就需要企业、机构,特别是一些金融中介机构来积极介入,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一些产品,来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如果我们企业的产品有竞争力,它就有议价权,实际上就可以在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贸易时,推荐使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 另外,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助推了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就能形成一个闭环。比方说,过去国际市场认为人民币没地方用,但现在国内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开放了,那么境外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像股票通、债券通这些渠道在境内买人民币资产。这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闭环:境外投资者有人民币的收入,同时也有购买人民币资产的支出。所以近年来,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方面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应该说是更加友好。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会上,在15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各国贸易部长签署了RCEP协定。这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了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请他分享对RCEP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洞见。 中国一带一路网:RCEP的签署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哪些影响? 管涛: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签约国总人口大概占了全球的30%,GDP占了30%,区域内贸易也占了全球贸易额的30%。如果根据RCEP的关税减让协议,能够把我们的关税水平大幅降低的话,肯定能够促进东盟十国还有中日韩,再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这十五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那么这为人民币的使用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基础。 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采取的政策是对本外币“一视同仁”:只要是用外汇能做的业务,基本上人民币也可以做了。接下来应该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被接受和认可的过程。 下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在这方面需要缓慢培育市场,而RCEP的签署就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 中国一带一路网: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怎样的联系? 管涛: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中国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也采取了很多包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样的务实措施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包括投融资,都是快于平均水平的。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人民币用在中国和这些沿线国家之间的一些经贸活动中,应该是更加顺其自然了。 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更加积极地推动互联互通,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将有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这个过程是由易到难的。因为人民币国际化起点比较低,所以培育使用人民币的国际市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货币是越使用交易成本就越低、流动性越好,所以这方面的工作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逐步推进。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有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当地货币是不可兑换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交易的。所以实际上人民币和这些货币较难形成稳定连续的汇率,这对我们管理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的汇率风险敞口带来一定挑战。 中国一带一路网:未来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管涛:RCEP的签署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更多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政府之间可以开展更多合作,为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创造更好的条件。比方说使用货币互换协议来为境外的人民币流通提供流动性支持。我们已经跟三十多个国家的央行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超过3万多亿元,这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从企业角度看,目前人民币的流动性比较差,一部分是因为产品不够丰富。这就需要企业、机构,特别是一些金融中介机构来积极介入,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一些产品,来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如果我们企业的产品有竞争力,它就有议价权,实际上就可以在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贸易时,推荐使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 另外,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助推了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就能形成一个闭环。比方说,过去国际市场认为人民币没地方用,但现在国内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开放了,那么境外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像股票通、债券通这些渠道在境内买人民币资产。这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闭环:境外投资者有人民币的收入,同时也有购买人民币资产的支出。所以近年来,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方面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应该说是更加友好。 本文原发于中国一带一路网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是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使命。记者从近日举行的“行走自贸区”陕西自贸区云座谈会上获悉,陕西自贸区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模式,并取得新进展,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开辟新局面。 推动建立双向投资合作园区 提升合作效果 陕西自贸区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创新互联互通合作机制,深化交流合作。 建成“中欧”“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聚集了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比如,德国博世、宝马,法国阿尔斯通、达能,瑞士布勒、欧瑞康等世界500强企业;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设立生产基地、分销网络、物流园区,陕汽集团、隆基乐叶光伏、爱菊集团等陕西企业先后入驻。同时创新合作园区建设模式,在自贸试验区沣东新城建设“中俄丝路创新园”采取“一园两地”模式,有效提升合作效果。 加快物流枢纽建设 实现快速发展 在物流枢纽建设方面,陕西自贸区创新开展一系列通关新模式,中欧班列实现了快速发展。7月24日,西安至基辅中欧班列开行后,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已达15国45个城市,开行线路15条,辐射范围实现了欧亚区域全覆盖。 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西安)共开行1667列,是去年同期的2倍;运送货物总重130.1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9倍,开行量、货运量、图定班列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自贸区充分发挥第五航权政策优势,持续加密航线航班,今年6月7日,陕西首条洲际第五航权全货运航线“首尔—西安—洛杉矶”正式开通,截至6月底,累计开通国际航线88条,通达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枢纽和经济旅游城市;其中,全货运航线达到32条(国内17条,国际15条)。 不断拓展人文交流渠道 扩大影响力 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创新教育合作机制。建设三年多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拓展教育领域合作方式,联合38个国家(地区)151所大学组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丝绸之路职教联盟,打造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平台。设立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骨干力量。建设中医药养生双创小镇,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建设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落地海外文化艺术品的保税展览拍卖,依托全国首批文化出口基地,搭建“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文化贸易出口。 与此同时,陕西自贸试验区还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合作,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开播全国首家丝路频道,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多种传播资源的融合,“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影响力显著提升。
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9月12日在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表示,中国启动“双循环”战略,是“一带一路”建设新的契机,沿线相关城市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科学处理好提高内需质量和扩大改革开放的关系,把握好如下五个要点。 一是要把握重点、聚焦“五通”,也就是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通”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初心。“双循环”形势下,应该不忘这个“初心”,将建设重点聚焦到与“五通”密切相关的项目上来。 二是推动“五通”时注意先后次序、有所侧重。黄奇帆认为,建设“一带一路”不一定一上来就要修路架桥、进行大规模的“重资产”投资;而是要挖掘现有设施的存量,先通过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来促进贸易相通,尽可能发挥现有设施、现有渠道和现有网络的作用。在他看来,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应该先行,其次是资金融通,最后才是以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设施联通。 三是要推动有关方面、各路资本形成合力,共建“一带一路”。 四是要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五是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我国人民币在SDR中的份额为1.95%,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为4.3%,在主要国际支付货币市场的份额为1.76%。黄奇帆认为,这些都与我国作为全球外贸第一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他表示,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使用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9 年末,中国已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在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机制安排。 “接下来,要在进一步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币互换和清算安排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与沿线的贸易和投资尽可能以人民币计价、以人民币收付、以人民币结算、以人民币储备,在扩大使用中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黄奇帆表示。
题:数字经济提振信心 营商环境加速完善——从服务贸易看“一带一路”建设新看点 “一带一路”数字贸易指数、“一带一路”供应链、“空中丝绸之路”……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带一路”是名副其实的高频热词。 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哪些新机遇、新发展?新华社记者从服贸会现场带来最新观察。 数字贸易提速 开拓发展新通道 “中国—东盟信息港老挝云计算中心”“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化平台”“中国—东盟航运交易数字化平台”“中国(广西)—东盟互联网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的众多项目正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提供强大助力。 这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贸易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服贸会国别和省区市专区的展厅里,中国数字服务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例子随处可见。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俄罗斯、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多国建立了相关数据通信系统;长春鸿达集团助力建设了印度尼西亚5000万人电子驾照系统……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顾问龙永图说,数字经济是人口经济、转型经济、普惠经济、开放经济,当前国际贸易和经济形势严峻背景下,数字贸易将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开拓合作发展新通道。 “数字化和智能化将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并促进新的颠覆性创新。”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会长周成虎院士表示,加快数字领域双边和多边合作,有助于共同促进服务贸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医疗服务合作深化 为各方提供更多健康呵护 “新一代抗肿瘤记忆性免疫细胞治疗”“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智能化慢病监测系统”“生物医学用扫描探针显微镜”……服贸会期间举行的京津冀国际(俄罗斯)科技成果展示生物医药专场活动上,相关专家就8项创新成果进行了交流探讨,助力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国家医药领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时完成360度人体全动态捕捉、自动生成3D人像……联影智能的uAI Vision“智能之眼”可让各类医学影像设备实现一键智能扫描,为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赋能提效。目前,uAI解决方案已“出海”至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中医药也加速走出国门。记者在服贸会国别和省区市专区了解到,上海市以商业存在等服务贸易形式打造中国—阿联酋、中国—捷克、中国—泰国、中国—毛里求斯等中医中心,为满足民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打造更好营商环境 以开放促合作 服贸会综合展区,“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综合服务平台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一条印有全体中外调解员姓名的红丝带轻轻飘扬,形成一团舞动的“火焰”。 “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综合服务平台被列为“八个服务贸易合作珍宝”之一,充分体现了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吴向阳介绍,北京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发挥北京市专业服务优势,支持北京的律师事务所与境外司法机构、专业机构、中介组织广泛开展合作,服务覆盖了80多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 9月7日,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将分别面向先进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制品制造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贸易高附加值转型的关键支撑,国际贸易中如果没有专利等知识产权,企业将寸步难行。”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景朝说。 “下一步,我们要大力推动企业提高自贸协定使用率,让优惠政策发挥更大促进作用。也期待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水平自贸协定,同时促进各国贸易政策沟通,减少‘边境上’和‘边境后’的壁垒,引导推动服务贸易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协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慎峰说。(张泉 王秋韵 王雨萧 罗鑫)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题:数字经济提振信心 营商环境加速完善——从服务贸易看“一带一路”建设新看点 新华社记者张泉、王秋韵、王雨萧、罗鑫 “一带一路”数字贸易指数、“一带一路”供应链、“空中丝绸之路”……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带一路”是名副其实的高频热词。 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哪些新机遇、新发展?新华社记者从服贸会现场带来最新观察。 数字贸易提速 开拓发展新通道 “中国—东盟信息港老挝云计算中心”“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化平台”“中国—东盟航运交易数字化平台”“中国(广西)—东盟互联网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的众多项目正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提供强大助力。 这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贸易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服贸会国别和省区市专区的展厅里,中国数字服务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例子随处可见。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俄罗斯、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多国建立了相关数据通信系统;长春鸿达集团助力建设了印度尼西亚5000万人电子驾照系统……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顾问龙永图说,数字经济是人口经济、转型经济、普惠经济、开放经济,当前国际贸易和经济形势严峻背景下,数字贸易将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开拓合作发展新通道。 “数字化和智能化将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并促进新的颠覆性创新。”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会长周成虎院士表示,加快数字领域双边和多边合作,有助于共同促进服务贸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医疗服务合作深化 为各方提供更多健康呵护 “新一代抗肿瘤记忆性免疫细胞治疗”“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智能化慢病监测系统”“生物医学用扫描探针显微镜”……服贸会期间举行的京津冀国际(俄罗斯)科技成果展示生物医药专场活动上,相关专家就8项创新成果进行了交流探讨,助力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国家医药领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时完成360度人体全动态捕捉、自动生成3D人像……联影智能的uAI Vision“智能之眼”可让各类医学影像设备实现一键智能扫描,为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赋能提效。目前,uAI解决方案已“出海”至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中医药也加速走出国门。记者在服贸会国别和省区市专区了解到,上海市以商业存在等服务贸易形式打造中国—阿联酋、中国—捷克、中国—泰国、中国—毛里求斯等中医中心,为满足民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打造更好营商环境 以开放促合作 服贸会综合展区,“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综合服务平台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一条印有全体中外调解员姓名的红丝带轻轻飘扬,形成一团舞动的“火焰”。 “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综合服务平台被列为“八个服务贸易合作珍宝”之一,充分体现了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吴向阳介绍,北京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发挥北京市专业服务优势,支持北京的律师事务所与境外司法机构、专业机构、中介组织广泛开展合作,服务覆盖了80多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 9月7日,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将分别面向先进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制品制造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贸易高附加值转型的关键支撑,国际贸易中如果没有专利等知识产权,企业将寸步难行。”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景朝说。 “下一步,我们要大力推动企业提高自贸协定使用率,让优惠政策发挥更大促进作用。也期待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水平自贸协定,同时促进各国贸易政策沟通,减少‘边境上’和‘边境后’的壁垒,引导推动服务贸易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协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慎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