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范迪近日,产业在线发布最新的空调内销数据。今年4月份,美的空调内销市占率为35.3%,格力为33.9%。3月份以来,美的空调已连续两个月超过格力。多家机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美的空调的整体销量已领先格力。近三年来,美的集团空调业务的营收规模及占比逐年上涨,营收从954亿元增至1196亿元,占比从39.6%升至43%,而格力空调则呈下降趋势。随着4月空调内销数据的公布,业内出现关于“美的空调的销量在2020年会否全面超过格力空调”的讨论。对此,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表示,“在董明珠离开格力之前,美的空调的销量难以超过格力”。从空调业务的毛利率来看,美的空调较格力空调高达37.12%的毛利率仍有较大差距,格力似乎更有发动价格战的实力。若格力电器通过大幅降价来夺回市场份额,美的集团的空调销量将被反超。美的集团一季度净利润为格力3倍产业在线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空调内销规模为709万台,同比下滑31.7%,较3月份56%的降幅有所收窄。1-4月份,空调内销累计规模为1785万台,同比下滑44.7%。4月份,美的空调内销同比下滑5.7%,市占率35.3%;格力同比下滑20%,市占率33.9%。3月份起,美的空调内销已连续两个月超过格力,这在最近几年从未出现。1-4月份累计来看,美的空调内销市占率已追平格力。中怡康数据也显示,今年1-4月份,美的空调线下销量占有率为36.1%,而格力为34.7%。线上份额格力空调也遭反超,据奥维云网数据,今年1-4月份,美的空调线上份额为44.6%,格力为22.1%。综上来看,今年前4个月美的空调的整体销量已领先格力。2019年以来空调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持续升级,进入2020年一季度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空调需求萎缩影响,格力电器的短板被放大。从2020年一季报数据来看,美的集团实现总营收583.56亿元,同比减少22.71%;归母净利润48.11亿元,同比减少21.50%。而格力电器的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下滑49.70%和72.53%,营收不足美的集团四成,净利润仅为美的集团的32%。一季报虽未披露美的与格力的空调业务营收数据,但从近三年的财报数据来看,美的集团的空调业务营收及占比逐年提升,而格力的空调业务则有所下降。2017至2019年,美的集团的暖通空调业务营收分别为953.52亿元、1093.95亿元、1196.07亿元,占比分别为39.61%、42.13%、42.99%。同期,格力空调业务营收分别为1234.10亿元、1556.82亿元、1386.65亿元,占比分别为83.22%、78.58|%、69.99%。从家用空调的市场份额来看,2019年格力电器的线下市场份额为36.83%,排名第一;美的集团以28.9%排名第二。而从线上来看,美的集团的家用空调线上市场份额为30%,稳居第一。长期与线下经销商深度捆绑的经营模式,令格力电器在线上促销和直播大潮中不再具备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线上零售份额的逐渐扩大,格力电器的空调总销量受到来自美的、海尔、奥克斯等其他企业的威胁。分析师:格力或将发动价格战夺回市场份额随着4月份空调内销数据的公布,业内出现关于“美的空调的销量在2020年会否全面超过格力空调”的讨论。对此,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接受搜狐财经采访时表示,“在董明珠离开格力之前,美的空调的销量难以超过格力”。他认为,受益于格力空调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力,目前格力空调售价明显高于美的。一旦董明珠认为美的严重威胁到格力老大地位,必定发起价格战,大幅降价,从而把市场份额夺回来,继续反超美的。从销售毛利率来看,2015至2019年,美的集团的销售毛利率始终位于25%-29%之间;而同期,除2019年格力电器的销售毛利率为27.58%外,其余年份均超过30%。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格力电器的销售毛利率降至17.49%,美的集团为25.14%。单从空调业务的毛利率来看,2019年美的集团空调业务的毛利率为31.75%,较格力空调高达37.12%的毛利率仍有较大差距,以此来看,格力似乎更有发动价格战的实力。刘步尘表示,董明珠绝对不会容许她在的时候被美的反超,若此,那将是董明珠的耻辱。他预测,为了在三、四两个季度反超美的,格力将在未来半年内发起空调价格大战。去年双十一前夕,格力电器推出“让利30亿”促销活动,率先发起价格战。双十一过后,格力电器再推“百亿让利”,搜狐财经走访北京多家线下门店时发现,单品降价近2000元。“去年格力发起价格大战,遏制了奥克斯成长的势头,现在奥克斯已经不再是格力的威胁,接下来,格力要考虑的是如何遏制美的的成长势头,这才是最考验董明珠的问题。”刘步尘表示。今年以来,董明珠在多个平台开启直播带货,取得不错的销量成绩。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包括董明珠在内的整个格力销售体系,都将加大营销力度,不啻是董明珠本人带货直播。“空调毕竟是格力的主业,失去这个支柱格力将非常危险,所以力保这个老大地位不能丢,是董明珠的第一任务。”刘步尘分析称。相较于格力电器长期靠空调主营“一枝独秀”,同属国内白电巨头的美的集团,其主营业务则相对均衡,包括暖通空调、消费电器、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2019年三大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3%、39%、9%,毛利率分别为31.75%、31.49%、20.79%。
(原标题:第二批带量采购加速落地 预计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毛利率将再下滑-证券日报网)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第二批带量采购加速在全国范围铺开。而带量采购常态化对生物医药企业销售费用、毛利率等的影响备受关注。《证券日报》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313家生物医药A股公司公布了2019年销售费用数据,这些公司期内销售费用支出合计为2832亿元,比2018年增长约295亿元。其中,仅71家上市药企的销售费用出现了下滑,占比约为23%。但与此同时,321家公司公布的销售毛利率数据显示,超50%的企业毛利率出现了下滑。对此,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未来仿制药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将大幅下滑。同时,由于带量采购的品种占总药品数量的比例并不高,未来药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销售费用将继续保持增长、毛利率同期大幅下滑将成为常态。带量采购搅动行业格局2018年年底,首批带量采购落地。去年9月份,4+7带量采购实施全国扩面,原研企业和印度仿制药的涌入,让价格战更趋白热化,第二轮带量采购平均降幅53%。“仿制药企业慢慢进入靠规模、成本制胜的低利润率时代。”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带量采购常态化进行的趋势下,仿制药高毛利率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2019年A股242家销售费用出现增长的生物医药公司中,89家销售费用增长超过亿元。而生物医药行业321家公司发布的2019年销售毛利率数据显示,164家公司的毛利率出现下滑,占比约50%。例如在带量采购中,华海药业的多个品种中标。华海药业2019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制剂毛利率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主要系国内制剂集采推进,部分产品售价下降影响所致。工银国际研究部医药行业总分析师张佳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化学制剂、中成药这两个最大的细分板块为例,的确出现毛利下滑,同时销售费用率上涨的情况。“医保控费大环境下(如部分品种带量采购),竞争加剧导致销售价格下降,同时成本端较为稳定或者上涨。现有产品价格下行同时,企业通过加大学术推广,使得销售费用上升。同时,部分固定费用(如销售人员开支)并没有立即被药品价格下降消化。新产品上市,需要较大学术推广力度。目前来看,中国医药市场改革仍在进行,可能短期还会出现毛利率下降,销售费用上升的情况。”张佳林认为,从长期来看,如更多新药推出,毛利率会提升,同时带量采购的进一步推进,销售费用可能会降低。“但目前较难做出明确的未来趋势判断。”药企加码研发《证券日报》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在有对比数据的305家企业中,240家上市药企的研发费用实现增长,占比接近80%;16家上市药企的研发费用同比2018年增加超1亿元。张佳林向记者表示,生物医药行业整体研发强度增加。“在目前鼓励创新、仿制药降价的大环境下,中国药企加大研发投入是保持长期竞争力一定要做的。除了内生研发外,我们认为引进海外授权也是增强药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同时这也增强了国内患者可及性。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海外(尤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先进的产品可以通过授权来对接。”值得一提的是,医保目录政策的调整助推了医药行业格局的变化。4月2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将进一步加速医药行业腾笼换鸟进程。“带量采购压缩了用药成本,而医保目录的调整则为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物腾挪出更大的支付空间。”“在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以及鼓励新药创制等政策大背景下,国内制药企业在专注于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同时,更要专注于研发和创新。”一位企业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白马股业绩爆雷的财务先兆 把不同财务数据所反映的信息连成一个故事,并与非财务数据相互印证,是财报分析的基本方法。 近期爆雷的白马股中,以大存大贷、利息收入低而财务费用高为特征的ST康美、*ST康得、辅仁药业为市场敲响了警钟。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文字陈述中会倾向于使用对管理层有利的描述,巧妙避开产品竞争力下降、财务杠杆提升、高溢价收购、向关联方让利等实质内容,把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美化尚未成熟业务的优势,表达对未来效益的美好憧憬,甚至经常发布一些对股价有利的非强制性自愿披露。 这些文字陈述虽不违反法规,但会给投资者带来心理暗示,如果把偏颇的内容当成公司经营状况的全貌,势必无法看清一家公司的基本面。财务报表作为全面记录经济活动的工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数据与客观规律的相互印证能够揭示一些被公司刻意隐藏的经营事项,帮助投资人分清价值创造者与价值毁灭者,避免踩雷。 围绕会计恒等式的舞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任何一个科目做了手脚,都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目的通常是虚增利润,利润表的异常主要体现为收入异常、毛利率异常及期间费用率异常。由财务报表间的勾稽关系可知,虚增利润必然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科目,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科目的异常,能够找到舞弊线索,甚至可以断定舞弊的方式。舞弊公司可能通过支付往来款、购买原材料、长期资本支出等方式将大额资金转出,再设法将该资金转交给客户,最终以虚构销售交易的方式将资金转回。舞弊公司还可能利用关联交易中的阴阳合同虚增收入,使账面销售金额高于实际销售金额,或者使用大量的现金交易、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掩盖资金流转痕迹。 常见的流动资产虚增有货币资金虚增和存货虚增。货币资金虚增体现为银行流水和银行存款余额直接作假;存货虚增包括数量虚增和单位成本虚增,数量虚增可以减少存货的单位成本而使销售成本虚减,将采购转出的资金包装为销售回款则可实现单位成本的虚增。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往来款虚增可能是舞弊公司虚增了收入而没有收到相应回款,也可能是流出的资金在其他应收款或预付账款挂账,实际上已包装为销售回款重新流回上市公司。例如,*ST美丽于2015年11月将八达园林纳入了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八达园林盘盈生物资产全部形成于2014年以前。会计准则规定存货的盘盈属于前期差错,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ST美丽却将相应金额计入了2015年度营业外收入,导致公司2015年度合并利润总额虚增1247万元,占当年经审计的合并利润总额的21.32%,该操作构成虚假记载。 与流动资产虚增相比,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流动资产虚增更具有隐蔽性,因为购建支出较大,购建过程专业性高,真实成本难以判断,舞弊公司可能利用部分资产不存在公开活跃市场、难以取得公允价值的弱点,随意虚增资产购买时的价格。较常见的是,新建工厂实际已投入运营,舞弊公司仍对其按未完工状态进行会计核算,不仅可以少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还可以减少当期损益,因为根据会计准则,对于完工投入使用前的新建工厂,其工人工资等各项费用、贷款利息均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非当期损益。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的不当资本化也可导致非流动资产虚增,舞弊公司还可能将非流动资产包装成投资性现金流出,流出后再通过客户包装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负债或权益的虚减也是舞弊的手段,通过少计采购额从而少计成本或费用,不仅可以虚增利润,还可以虚减对供应商的负债,不过这种供应商的利益输送只是暂时的,舞弊公司往往要向供应商许诺期后加价;而舞弊公司以远高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向关联方销售,以远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向关联方采购,可以把关联方代付的成本和费用包装为收入回款。 以ST康美为例,2018年12月,ST康美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2018年之前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及款项收付方面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通过企业自查,对2017年财务报表进行重述,公司应收账款少计6.41亿元,存货少计195.46亿元,在建工程少计6.32亿元,货币资金多计299.44亿元;公司营业收入多计88.98亿元,营业成本多计76.62亿元,销售费用少计4.97亿元,财务费用少计2.28亿元;公司合并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以及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出现不同数额的多计,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以及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项目出现不同数额的少计。立案调查结果尚未揭晓,但在《证券市场周刊》2012年12月发布的《康美谎言》系列报道中,调查人员发现了康美不存在的土地、注水的项目以及隐瞒的关联交易。 从财务分析出发 前文介绍的舞弊手段虽然能保证财报的勾稽关系正确,但往往会导致不同科目数据所反映的逻辑关系异常,从而露出马脚。异常的客户或异常的运营模式会导致收入异常,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的情况下,可以将一家公司的营收与其他来源的数据相互印证,若一家公司的营收与行业特征相背离,与可比公司、经营指标相矛盾,便会显得十分可疑;在营收规模未有增长的情况下,如果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大幅背离,甚至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则公司收入的真实性存疑。 回款困难的公司可能会利用保理或贴现加速变现,美化经营性现金流,其实票据贴现或应收账款保理会产生较大的成本损失,有悖商业常理,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缺乏造血能力而长期依靠融资输血的公司,需要关注其财务风险和持续经营能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公司会陷入经营困难。 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过高代表赊销占比过高,而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公司放宽了信用政策或者对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低于可比公司,便有操纵利润的嫌疑。例如,辅仁药业于2017年收购了开药集团,审计报告显示,开药集团2015年和201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0.07亿元和45.34亿元,增幅分别为12.18%和13.13%,2015年和2016年的应收项目分别为13.50亿元和19.81亿元,增幅分别为16.26%和46.73%,大幅高于营业收入的增幅,这意味着该公司的赊销比例增多,回款严重不足。 存货占资产的比例过高、存货余额暴增而存货跌价计提不充分也是公司不健康的标志。检验存货余额的标准除计算存货占总资产或流动资产的比例外,还可计算期末存货占当期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比例,若该比例亦出现增长则说明存货周转能力欠缺。以拉夏贝尔为例,2019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归属扣非净利润为-4.9亿元至-5.9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85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为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过20%,公司加速过季品销售,导致商品平均毛利率同比下降,上半年期间费用的减少未能抵消毛利下降的影响。事实上,拉夏贝尔的存货问题在2018年已有所体现。根据Wind数据,公司2018年的存货周转率为1.45次,较2017年明显下滑,森马服饰、太平鸟和美邦服饰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78次、1.96次和1.73次,均高于拉夏贝尔。 毛利率背后的故事 毛利率异常大致分为毛利率偏离同行、毛利率呈下降趋势、分类毛利率差异异常和交易中的毛利率异常,不同行业的公司因总体费用结构中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占比不同而导致毛利率不同。一般来说,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支出越高的行业,为覆盖相关费用,对毛利率的水平要求越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异常的高毛利率往往是难以持续的。毛利率远高于同行或行业上下游、波动趋势与行业特征不一致、与可比公司的差异无法解释等都是财务操纵的信号,涉及到收入确认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配比是否合理等问题。 以*ST康得为例,2016年和2017年,公司的毛利率出现异常。2016年一季度至前三季度,毛利率保持在36.09%至38.82%,而2016年度销售毛利率忽然升至40.45%;2017年一季度至前三季度,毛利率保持在37.59%至38.07%,而2017年度毛利率忽然升至39.92%。公司却在回复2017年年报问询函中表示,总体而言,公司产品的核心原材料如BOPP、PET等近年来价格整体较为平稳,但也存在不同季度根据市场情况的波动情况。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产品的原材料主要为BOPP和EVA,分别占成本的40%以上和35%左右。事实上,2016年,BOPP价格经历了3月份、6月份及12月份的三波上涨,2017年上半年BOPP价格一路下滑,三季度起逆势上涨,全年呈V形走势。Wind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7年,EVA的进口平均单价每吨在1424-1582美元。那么,*ST康得在上述两年末毛利率的陡升背离了原料价格走势的规律。 毛利率大幅下降的公司可能遇到了行业环境变化或竞争优势下降,将影响其持续盈利能力。产品按不同类别划分会产生不同的毛利率,但如果毛利率的差异不符合商业逻辑,便有财务操纵的可能。 此外,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而毛利率逐年上升属于异常现象,因为毛利率逐年上升反映出的是产品热销、市场竞争力强;相应地,存货周转率也应该提升,两者若出现背离,则隐含的财务风险较大,需进一步分析背后的驱动因素。例如,东阿阿胶预计2019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75%至79%,公司称伴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受整体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对阿胶价值回归的预期逐渐降低,下游传统客户主动消减库存,导致上半年产品销售同比下降;公司曾连续12年保持持续增长、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如今进入了一个良性盘整期。然而,从之前的财务数据来看,东阿阿胶2018年收入基本没有增长,但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金额却较年初分别增长78.77%和172.65%;存货周转率从2017年的0.78次降至2018年的0.72次,销售毛利率却从2017年的65.05%上升至65.99%,这些信号预示着公司在2019年很难维持业绩增长。 警惕商誉隐患 2019年春节前夕,多家上市公司因计提巨额商誉减值而业绩爆雷。一般来说,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30%便应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对于该比例在同行业中较高的公司,投资者更需谨慎。2018年11月,证监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下称“第8号”),对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商誉减值事项的审计以及与商誉减值事项相关的评估做了详细规定。第8号提出,对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不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当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出现特定减值迹象时,公司应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恰当考虑该减值迹象的影响;公司应合理区分并分别处理商誉减值事项和并购重组相关方的业绩补偿事项,不得以业绩补偿承诺为由,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第8号列举了与商誉减值相关的减值迹象,给投资者识别商誉减值风险提供了参考。当现金流或经营利润持续恶化或明显低于形成商誉时的预期,特别是被收购方未实现承诺业绩的情况下,相关商誉带有减值风险。收购标的的业绩一般在中报中会有所披露,剔除业绩季节波动性较大的行业,通常来说,若金额大幅小于承诺净利润的一半,可以预测年末该标的的商誉很可能要遭到减值。常见的迹象还有标的公司所处行业产能过剩,相关产业政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状况或市场竞争程度发生明显不利变化,意味着相关商誉面临减值。例如,随着锂电池技术的成熟,行业竞争加剧,电池企业的利润被不断压缩,产能逐渐过剩。坚瑞沃能于2017年对沃特玛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2018年年初,沃特玛出现了现金流极度紧张的局面,无法偿还银行、供应商及非银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的欠款,出现债务逾期的情况,大规模债务逾期致使坚瑞沃能及沃特玛大量银行账户被冻结,大量经营性资产被查封,人员流失严重,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如果相关业务技术壁垒较低或技术快速进步,产品与服务易被模仿或已升级换代,盈利现状难以维持,这时商誉减值再所难免。例如,2017年和2018年,手机销量增速放缓,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4.14亿部,同比下降15.6%,降幅较上年扩大3.4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银禧科技、永贵电器、江粉磁材和安洁科技收购标的的商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值。 第8号还列举了其他减值迹象,包括核心团队发生明显不利变化,且短期内难以恢复;与特定行政许可、特许经营资格、特定合同项目等资质存在密切关联的商誉,相关资质的市场惯例已发生变化,出现如放开经营资质的行政许可、特许经营或特定合同到期无法接续等情况;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明显提高,且没有证据表明短期内会下降;经营所处国家或地区的风险突出,如面临外汇管制、恶性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恶化等。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叶金福的《从报表看舞弊:财务报表分析与风险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