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8月19日,冠轈控股早盘再度跳水大跌逾60%,两日累跌超过90%,而在下跌之前的前5天,公司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超过100%。 8月19日,冠轈控股再度跳水大跌63.64%,而在前一交易日8月16日,已经下跌78.89%,两日累计跌幅超过90%。以最高价计算,公司总市值一度超过40亿港元,而当前仅剩3亿多港元。 港股闪崩的个股并不鲜见,而在闪崩前暴涨的股却并不多。从公司于今年2月2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公司发行2.25亿股,每股发行价0.43港元,每手5000股。上市两日涨幅就达260%,随后4个月基本在1.5港元附近震荡。 8与9日-8月15日,公司连续5天上涨,累计涨幅超过120%,8月15日收盘价达4.69港元/股,短短半年时间,较发行价涨幅已经超过10倍。 资料显示,公司是位于新加坡的汽车集团,销售新平行进口汽车及二手车,于业绩记录期,主要业务为销售全新平行进口汽车。除汽车销售外,公司亦提供相关服务及产品,如(i)提供汽车融资服务;(ii)提供汽车保险代理服务;及(iii)销售汽车备件及配件。此外,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一部分,公司亦提供汽车租赁服务。 公司从事的只是传统的汽车销量行业,并非高科技或者生物医药领域。而就在此前的8月6日,冠轈控股发布公告,预期集团2019年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将同比减少不少于60%,是由于汽车销售额减少导致毛利下滑等所致。 从公司最近几年的业绩看,亦无明显异常。可见,公司近期股价的暴涨暴跌,并非业绩所致,也许仅仅是资金炒作而已。
原标题:实地探访志高工业园:业绩下滑多名员工被遣退 两栋亿元保障性住房项目因缺钱停摆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杨玲玲 广州报道 作为志高控股(00449.HK)旗下核心企业,志高空调曾提出要“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然而今年以来,志高空调多次出现自燃事件。除了产品质量拷问,志高控股“一泻千里”的经营业绩,接连发布的卖股、卖地公告,以及缓发工资、批量遣退工人等消息,正将志高推向深渊。 7月30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的志高工业园了解到,今年以来,厂里大批工人出走,在职员工的轮休时间也被加长,7月份甚至有工人休息超过20天。而去年,公司净利润亏损4.8亿元,同比下滑1109.2%。 对此,志高控股方面回复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进入7月之后,空调生产销售逐步进入淡季,部分工人集体轮休很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7月30日,长江商报记者探访位于佛山的志高空调总部看到,志高工业园保障性住房一旁尚未施工完毕的工地,工程概况牌显示名称为“南海区里水志高工业园保障性住房项目1栋、2栋”,工程造价达9667万元,2019年3月23日竣工。然而记者现场看到,工地内主体结构仍未建出地面高度,挖土机、吊塔处于停摆状态,坑基内堆满建筑材料,裸露在外的钢筋已经生锈。工程停摆,似乎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司的危机未解。 受访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志高控股当前遭遇的多重困境,是二线家电品牌走衰的一个缩影。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称,今年以来志高空调没落迹象明显,其品牌力,产品力、盈利能力以及销售能力均走弱。在2019年空调行业整体形势不景气之下,这类企业将率先跌倒。 自燃、裁员风波不断 宣称要做“高端空调引领者”,却在短短半年内多次出现自燃事件。其中,7月10日,位于广州的柯先生,购买的志高空调自燃导致房屋着火,损失达30万元以上。 对于空调自燃,志高控股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广州用户家中发生的起火事件,是否与志高的空调产品相关以及具体是什么原因,以消防部门的正式鉴定报告为准。如核实责任归属,志高必定承担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责任。” “一个企业的产品如果频频发生问题,往往是这个企业陷于困境的前兆。志高空调频频出现自燃,我认为不是偶然的,折射出它的产品管理出现了问题。”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表示。 事实上,除了产品质量饱受质疑,志高控股的生产经营和资金状况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胜利工业园的志高生产基地深陷欠薪、裁员、放假风波。 7月30日,长江商报走访志高生产基地,志高生产基地靠近东秀路一侧的厂区对面遍布餐馆和商店,记者随意走进一家商店,发现货架上的货物所剩不多,与老板攀谈才得知,今年以来,志高厂里的工人陆续走了很多,他们的生意也不好做,附近好几家商店都已关门歇业。 “听说志高过年以来就不怎么景气,前几个月还有没按时发工资的情况,最近也是休息多做工少,有工人说7月份的休息时间已经超过了20天。”老板称。 随后,长江商报记者在志高生产基地2号门入口处看到一则钣金车间的招聘简章,招聘岗位包括钣金冲压工、剪钣工以及焊接工。记者拨通联系人电话,对方告知:“目前不招人,厂区门口的牌子忘记撤回来了。” 对于“大批工人被遣退,工人处于集体放假”的消息,志高控股并未否认,其回函解释称:“进入7月之后,空调生产销售逐步进入淡季,设备需要进行轮流检修,部分工人集体轮休很正常。此外,空调淡旺季明显,在淡季将派遣工退回合作的中介公司属于正常现象。生产完全按照营销的月度计划滚动推进,运营秩序处于正常状态。” 营收仅百亿千亿目标难实现 2010年,志高控股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兴浩对外表示,公司将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两年内销售1000万台空调、十年内跻身千亿元强企”的战略目标。此后更多次对外重申这一目标。 事实上,为了千亿目标,志高控股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在营销端发力最为明显。2014年,志高空调请来影视明星成龙为品牌代言,并签署了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2015年,退居二线的李兴浩再次复出,并亲自担纲空调国内营销业务。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其销售及分销成本分别为8.30亿元、8.42亿元、7.84亿元、8.80亿元、8.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9%、1.4%、-9.2%、15.1%、-2.2%。 不过,与在营销方面的“大手笔”相比,志高控股对研发的投入则显得“抠门”许多。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家电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分别为72.68亿元、98.11亿元、53.98亿元,而志高空调的研发费用仅为1.93亿元。 同时,根据2018年年报,报告期内,志高控股收益仅有91.67亿元,同比减少14.6%;全年亏损达4.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109.2%。不足百亿的销售额与千亿目标仍然相去甚远。 近日,面对记者“2020年千亿销售额能否顺利实现”的提问,志高控股回函称:“志高的经营计划及目标非常务实,2020年经营预算工作正在推进当中。” 在家电行业观察家洪仕斌看来,空调行业是一个竞争异常充分的行业,可以说已进入寡头竞争格局,志高作为二线品牌,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目前来看千亿目标已经很难实现。 卖股、卖地解资金之渴 除了规模增长难以实现,志高控股还出现了资金告急的情况。志高控股董秘办负责人曾对媒体坦言,由于公司去年业绩表现不好,影响了银行对公司的信心,审核授信时间有所延长,从而对公司资金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此,志高多次卖股、卖地自救。3月31日,志高控股公告表示,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志高空调,拟向金和益公司、马俊霞、童志军及王峰,或指其中任何一名出售目标公司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已发行股本的40%,总代价2.04亿元。5月21日,志高控股再次公告,志高空调以4.5亿元出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物业,同时,获得拆迁补偿3.58亿元。根据公告披露,该次出售的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胜利村委会的物业包括5幅总土地面积约404亩的地块,以及部分地块上的单层厂房。 值得一提的是,7月30日,长江商报记者探访位于佛山的志高空调总部看到,志高工业园保障性住房一旁尚未施工完毕的工地,工程概况牌显示名称为“南海区里水志高工业园保障性住房项目1栋、2栋”,工程造价达9667万元,2019年3月23日竣工。然而记者到访的7月30日,工地内主体结构仍未建出地面高度,挖土机、吊塔处于停摆状态,坑基内堆满建筑材料,裸露在外的钢筋已经生锈。 工程停摆,似乎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司的危机未解。不过,对于公司资金周转是否已回归正常轨道的问题,志高控股相关负责人回复长江商报记者:“目前,银企合作关系稳定。” “当前,志高控股正遭遇多事之秋,如何顺利度过系列危机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度过危机后,作为二线品牌如何找准清晰的生存方式,也是企业需要慎重思考的重大命题。”洪仕斌分析称。
新城控股抛售资产,王振华“后遗症”还是遭遇“万达难题”? 文丨林桔 “王振华事件”让新城控股陷入资金周转问题? 受前董事长王振华猥亵儿童一案影响,新城控股可能陷入资金周转问题。目前它正在抛售资产。 7月24日,新城控股公告称,通过股权及债权转让协议抛售旗下10个地产项目,作价41.5亿元。10个项目售价约占新城控股2018年末经审计归母净资产的13.62%,买方将全部以现金支付。 这10个项目分别位于杭州、江苏常熟、苏州、江西上饶等城市。收购新城控股项目的买家,包括金科地产(000656.SZ)、上海中骏置业、新加坡仁恒置地等8家地产公司。其中金科地产以平价17.21亿元收购其6个项目。 这是近期新城控股抛售的资产的一部分。一天前,新城控股公告承认将卖掉其40个项目,目的是减少公司负债率和增加货币现金。 在24日晚的公告中,新城控股称这40个项目交易约150亿元,交易完成后将用于支付今年上半年投资土地的550亿元。 投中网根据新城控股披露的经营简报统计,今年1月-6月,它通过挂牌方式拍得70个项目,共112块住宅和商业用地,其中62各项目持有全部权益。 新城控股称,卖掉的40个项目,除持有100%权益项目,也包含联营项目。而它们均为尚未开始销售的项目,因此不会影响其2019年2700亿元的经营业绩目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新城控股处置这些资产几乎都为平价出售,目的是为了实现资金安全防护。而且这是在王振华之子王晓松上任新董事长,主动拜访银行、金融机构之后的决定。 这是否意味着,“王振华事件”让新城控股陷入资金周转问题? 高速扩张下的债务压力 新城控股公告称,交易的项目均为近期新获取、尚未销售的纯住宅项目,公司在售项目与商业综合体项目均无影响。 该公告没有明确“近期”的范畴。据投中网统计,今年新城控股拍得的新项目中,其中29个为纯住宅项目。目前未能获知抛售的40个项目中是否涵盖了今年的新项目,但已交易的10个项目中,其中位于许昌、杭州和常熟的项目中有3个项目为纯住宅项目。 此举或与新城控股目前的债务情况相关。在7月8日的公告中,新城控股称公司今年到期的债务至少为133亿元。而截至6月30日,其账面可使用的货币资金为390亿元。 仅从账面上看,新城控股的货币资金可以覆盖今年到期的债务。但投中网发现,新城控股还有业务要继续开拓。而这意味着巨量资金的持续投入。 以新城控股主要商业地产品牌“吾悦广场”为例,2019年其计划将开业22座广场。在“王振华事件”之前,只有一座吾悦广场开业。事件后,新城加快了开业速度,至今已在江苏淮安、广西钦州等城市新开了4座吾悦广场。也就是,今年内还有18座吾悦广场需要等待开业(若按照计划进行)。 “地产融媒体”曾报道,建造一个吾悦广场的成本基本都在20亿元以上。若按此计算,18座吾悦广场至少需要360亿元。 事实上,截至2019年3月,新城总负债已达3133.48亿元,比去年年末增加12.17%。其中,它的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责等有息负债达1152.79亿元。对比来看,2016-2018年,新城控股有息负债分别为262、446、743亿元。 而截至4月底,新城控股已新增240亿元借款。同时,新城控股的资产负债率已经偏高。《财新周刊》报道称,新城控股近三年的资产负债率都在82%以上,其中2018年第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一度达88.51%的最高峰,高于2018年万科的84.59%和恒大83.58%。 新城控股连续三年资产负债率长期超过80%,高于2017年和2018年百家上市房地产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77.72% 和78.9%。 另一方面,在整体融资环境收紧的情况下,银行开发贷款可能会更集中于头部的房地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据《证券日报》报道称,截至7月,全国已经有271家中小房地产企业相继宣告破产清算。 新城控股副总裁欧阳捷2018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预计到2020年,前50强房企会拿走80%的开发贷款,50强之后的房企开发贷款将越来越紧。如果不能拿到更多的钱,我们就不能加快发展,就不能够获得市场地位。” 尽管去年合约销售额冲破2210亿元使得新城控股一跃排在了全国房企第8位,可能为其获得融资带来利好。 但随着“王振华”事件对这家公司造成了极大地冲击——至少在品牌影响力层面,以及三四线城市棚改规划减少,曾靠着棚改红利一跃成为房地产行业“黑马”的新城控股将如何继续快速扩张? “王振华事件”的影响 7月3日“王振华事件”公布后,新城集团旗下的新城控股、新城发展控股(01030.HK)以及新城悦服务(01755.HK)三家上市公司股价以及相关债券连续暴跌。截至7月25日发稿,这三家公司的股价分别累计下跌了37%、35%和22%,市值共减少了564亿元。 王振华涉嫌猥亵儿童,引起了巨大的公共反感情绪。而且在该事件公布后的4天,有两名律师联合向证监会举报新城董监高涉嫌违规,因公布时间与当事人被拘留时间中间有3天时间。而这三天里新城控股发生了五起大宗交易。 对此,华创证券公开提示称,受该事件影响新城控股可能存在银行抽贷、爆仓等风险。根据华创证券7月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主要存在四个风险传导链条: 1)境外条款触发美元债提前偿还进而造成资金压力; 2)抛售情绪导致境内股票价格承压;3)股价下跌逼近质押警戒线;4)境内外上述变化引发银行抽贷避险。 《财新周刊》援引香港券商分析师称,因银行贷款往往都带有土地等抵押品,银行不会轻易抽贷、断贷。新城控股的后续发展如何,还需看王晓松能否维护好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新城控股成立的26年间,公司一直为王振华把控,直到去年8月王晓松才接任总裁位置。 新城控股成立于1993年,主打“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通过销售住宅反哺商业地产,再支撑商业运营。因与万达模式相似,其又被称作“小万达”。从江苏常州发家后,新城得益于三四线城市棚改去库存红利不断发展,至今版图已扩大至98个城市。 不管新城控股承认与否,地产公司卖资产可能是遇到了资金周转问题。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地产公司短期内可以迅速修复资产负债表。2017年不断抛售资产的万达,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与地产公司高负债高周转的经营模式有关。在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地产公司可通过抵押项目、发行债券、定增等融资方式获得流动资金,以开发项目,循环往复。这一过程中,如果资产价格降低或信贷停滞,都会让其资产负债率大幅攀升,从而影响经营,导致恶性循环。 在7月8日的披露中,新城控股也坦言,公司接下来会采取谨慎的土地投资策略以改善资金压力。去年,新城控股曾斥资1100多亿元新增住宅土地130幅。 尽管新城控股表示,目前公司还有35座、公允值270亿元已开业的吾悦广场尚未进行抵押,以及有价值至少4000亿元可收存货为后续融资提供抵押物。公司也正积极与各大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主要合作方以及投资机构等及时沟通,寻找融资来源,保障债务的安全兑付以及公司运转。 但从目前决定抛售资产结果来看,新城控股的融资来源或许已受到影响。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断臂求生!前董事长被批捕后,新城控股出售10个项目,回笼41亿元 江钰铃 董添 中国证券报 火速出售资产! 在7月22日晚间披露正在洽谈、协商出售的项目约为40个之后,7月24日晚间,处于非常时期的新城控股(601155)迅速披露了首批项目的出售情况:10个项目交易对价41.54亿元,全部现金支付,约占公司2018年末经审计归母净资产的13.62%。 解困资金面 甩卖资产 总结看,接盘者分为几类: (1)本身是项目的合作方。如中骏、宝龙、旭辉和仁恒,本身就相关项目与新城存在合作关系。此次出让,相关项目便以0元出让。 (2)部分项目完全出售换现金。比如此次金科除了承接了一个本身与新城合作的许昌项目外,还承接了新城在江西上饶、安徽宿州、浙江嘉兴、山东青岛和山东日照的相关住宅地块。在首批10个项目中,金科地产是目前的最大买家,共接手了6个项目。 据熟悉此次交易情况的房企人士对中证君(ID:xhszzb)表示,新城此次主动有计划地出售资产,主要是考虑到资金面的压力。而接盘企业接手新城项目,接手价格也比较低,还是比较划算的。 具体分析来看,此次新城甩卖的第一批项目,主要都是2019年上半年获得的土地资产,等于说刚拍的地就卖了。 上述房企人士表示,刚拍的土地,资产变现周期本来就长,在开发销售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费用。“从资产处置的角度,这部分资产肯定会被优先处置。” 而从接盘者的角度,由于新城控股近年来也以全国性扩张为主要策略,甩卖的资产也遍及全国各地。上述房企人士称,对接盘企业来说,一些项目也可以对各自企业的发展做有益补充。 能否提振股价? 在前任董事长因涉嫌犯罪被批准逮捕后,新城控股就已经吃了数个跌停。 在7月22日晚间公告将甩卖资产后,7月23日,新城控股收报跌停。7月24日,股价小幅回升,收盘时报26.97元/股,总市值为609亿元。 市场普遍忧虑目前新城控股的负债情况,甩卖资产是否意味着公司债务情况面临压力呢? 新城控股表示,本次交易目的为公司根据战略需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优化公司资产结构。 而一位地产行业资深人士对中证君表示,以现金结算项目转让,获得货币资金,新城此举意在改善公司的现金流情况。 2016-2018年,新城控股有息负债分别为262亿元、446亿元、743亿元,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为906亿元,其中短期债务283亿元。今年4月底,新城控股的借款余额再上升到96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净增148亿元。 上述人士表示,新城或在融资面存在一定压力。甩卖增加现金流也是不得不为的事。 随着新城控股后续仍会继续披露资产交易情况,其股价走势究竟如何,也备受市场关注。 从目前来看,各大基金并未继续调降新城控股估值。而有分析师也表示,随着新城控股经营策略趋于保守,原有的估值将进行重构,在今年新城控股2700亿元目标仍然未变的情况下,接下来新城究竟在拿地策略、扩张规模上如何发展,是值得后续观察的。 此外,大股东质押情况也是关注焦点。在新城控股股价波动期间,控股股东富域发展的多笔质押受关注。 7月23日,新城股价一路走低至跌停,报收于26.73元/股。有一笔来自富域发展质押给上海国际信托的4850万股股票平仓线为25.97元,两者之间仅剩2.84%的差距。 不过,富域发展也在近日解除了部分质押。7月19日晚间,新城控股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富域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已将其质押给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公司部分股份解除质押,共解除质押约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44%。 规模扩张喊“卡” 新城正在收缩规模。 据公司2018年年报,新城控股有295个在建项目,2018年新增164幅土地。2019年上半年新增住宅用地72幅,土拓货值排名行业第五,新增商业用地21幅。 从月度销售额来看,新城控股回款处于上升势头:4月213.95亿元,5月247.59亿元,6月295.49亿元。 这两年,新城给外界的印象是扩张势头迅猛。 根据克而瑞发布的排行榜,新城控股2018年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分别在全国房地产企业中排名第7位与第8位。 此番危机可能影响新城控股的扩张步伐。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从新城本身来说,这两年商业地产全国化布局力度很强,暂时还不会对商业地产项目采取大规模处置的策略。从企业的管理“人之常情”的角度看,其必须不断释放稳定发展的信号,这样才可以防范投资者恐慌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