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陆金所控股”,LU)迎来了上市后的首份年度业绩。 北京时间2月3日,其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陆金所控股总收入为520.46亿元,同比增长8.8%;调整后净利润为136.02亿元,同比增长2.1%。同时,陆金所控股此次披露了新的“董事长+联系CEO”管理层架构,冀光恒担任董事长,赵容奭和计葵生则担任陆金所控股联席CEO。 报告披露了陆金所控股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两大核心业务进展。 为响应监管关于贷款利率定价的要求,陆金所控股自去年9月起下调了借款人贷款成本,同时随着国内经济从疫情之中的逐渐恢复,陆金所的零售信贷质量已有所改善。截至2020年末,其零售信贷余额达人民币5451亿元,同比增长17.9%。而四季度新增贷款中,风险等级在G1-G3优质借款人贡献的贷款量占比达70.7%,2019年同期这一占比为57.4%;逾期率方面,30日以上逾期率从第三季度的2.2%进一步优化到2.0%,同期90日以上逾期率从1.3%改善到1.2%,接近2019年大部分时间的水平;信贷平台风险表现重要指标的迁徙率继续稳定在疫情前水平附近,2020年12月公司促成的所有贷款的迁徙率为0.4%,远好于2020年2月新冠疫情最严重时的1.0%。 “有别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消费借贷业务,陆金所的信贷业务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主。我们已经降低了借款成本,并提升了风险承担比率。”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冀光恒在财报中表示。 财富管理方面,数据显示陆金所控股的客户总资产和活跃投资者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客户总资产增至人民币4266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3469亿元增长23%。活跃投资者人数从2019年同期的1250万人增至1490万人,同比增长19.2%。 此次财报还披露了陆金所控股最新的管理架构及董事会任命和调整。董事长李仁杰退休,原联席董事长冀光恒出任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同时,陆金所控股任命赵容奭和计葵生为陆金所控股联席CEO,分别负责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板块。 知情人士透露,此前赵容奭与计葵生就分别一直负责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业务,此次任命更多是从管理架构上的考虑,新的管理架构更有利于两大业务板块的联动与资源整合。 对于2021年业绩展望,陆金所控股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总收入将在人民币143至146亿元区间内,净利润将在人民币40至42亿元区间。
2月3日,陆金所公布了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这是陆金所上市以来披露的首份年报。 财报显示,陆金所2020年全年营收520.46亿元,同比增长8.8%;净利润达122.7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录得136.02亿元,同比增长2.1%。 对于陆金所上市后年报首秀,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记者分析道:“陆金所首份年报亮相,这也是美国上市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中较早发布年报的公司。在2020年疫情影响以及金融类业务监管从严等背景下,陆金所的财务数据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其业务特点得到明显的体现,在零售信贷业务上,借款人以小微企业主为主的属性进一步强化,并且客群质量也在上移。” 小微借贷占比增长至74.4% 从运营层面上看,陆金所控股两大核心业务为零售信贷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 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截至2020年末,陆金所零售信贷余额5451亿元,同比增长17.9%;累计借款人数达到1450万人,同比增长17.1%。 2020年第四季度促成新增贷款1327亿元。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冀光恒在年报中表示,有别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消费借贷业务,陆金所的信贷业务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主。报告显示,在2020年第四季度,除消费金融外的74.4%的新增贷款发放给了小微企业主,去年同期数据为63.1%。 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截至2020年末,陆金所注册用户总数4620万人,活跃投资者为1490万人,客户总资产同比增23%至4266亿元。 陆金所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零售信贷业务新增贷款将在1750亿元至1800亿元区间内,财富管理业务客户总资产将在3850亿元至3950亿元区间内,总收入将在143亿元至146亿元区间内,净利润将在40亿元至42亿元区间内。 “陆金所2020年全年净利润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利润率增长还是不错的。零售信贷是陆金所倚重的业务,四季度这部分盈利能力不俗,而且新增部分很多来自于小微企业,逾期率从Q3的2.2%降到2%、优质贷款人占比提升到70%,这些反应信贷质量的风险指标改善,说明公司造血能力在提升,也有助于改善业务的能见度,我们认为这些会为日后市值的扩张提供可能。同时,结构上,随着陆金所科技平台收入占比提升,公司基本完成了由金融公司向科技平台转型。这对其之后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表现都有着重大意义。”对于陆金所2020年业绩表现,老虎证券投研团队何勇对记者分析道。 冀光恒将出任董事长 李仁杰辞任 此次季度报告上,陆金所披露了董事会及高管的人事变动细节。 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退休,原联席董事长兼执委会主任冀光恒担任唯一董事长,董事会同时还任命平安普惠董事长赵容奭和计葵生为联席CEO,分别负责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李仁杰出生于1955年,今年刚好66岁,已到法定退休年龄。李仁杰的离任,也意味着联席董事长的架构在陆金所成功上市后不久正式结束。 冀光恒自2020年4月加入陆金所,担任联席董事长、党委书记兼执委会主任等职位。 彼时,陆金所时任董事长为李仁杰,其全面负责董事会及整体协调管理。冀光恒加入后直接成为联席董事长,陆金所CEO计葵生则负责金融科技、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和国际市场。 “陆金所主要业务分为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块,分别主要对应平安普惠和陆金所,两块业务的负责人一直是赵容奭和计葵生,此次两人被任命为联席CEO,进一步理顺了管理架构,冀光恒作为陆金所控股唯一董事长,董事长+联席CEO的管理架构利于两大不同业务板块的独立发展又保持了业务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对于当前的人事架构,于百程对记者评价道。
当阿里系企业蚂蚁金服即将登陆科创板的时候,平安旗下的金融科技企业陆金所控股(下称“陆金所”)在10月8日也正式传出将“冲刺”纽交所的消息。《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当日,陆金所正式向美国证监会SEC首次公开递交F-1文件。根据招股书显示,高盛、美银、瑞银、汇丰和平安证券(香港)等国际投行成为陆金所此次上市承销商,而陆金所的财务数据也显示,其在2019年的收入为478亿,净利润达到133亿元;2020年上半年收入257亿元,净利润73亿元。2017至2019年,陆金所控股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近50%。“招股说明书没有披露实际拟募资金额,但据此前市场传闻,陆金所此次IPO将募集20亿至3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达达、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国内公司纷纷赴美上市,目前陆金所控股融资额度最高,有望成为今年在美股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并且可能是美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IPO。”对此,国内一家大型券商金融科技分析师李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传闻落实交出靓丽财报就在今年8月,蚂蚁金股正在启动H股和A股科创板两地上市流程,10月长假的最后一天,传闻许久的陆金所同样冲刺纽交所IPO。值得一提的是,陆金所在美国证交会官网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6月,陆金所控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405亿元、478亿元和25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0亿元、136亿元、133亿元和73亿元。而从利润贡献看,基于科技平台收入成为陆金所控股主要收入,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2017年61.9%,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的87.7%,主要包括零售信贷交易促成服务费和理财交易服务费。根据国际第三方咨询机构Oliver Wyman报告显示,陆金所控股两项业务在非传统金融机构零售信贷市场和非传统金融机构财富管理市场(货币基金除外)的业务规模分别位列第二、第三。近三年时间,陆金所控股两大主营业务的增长势头迅猛。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陆金所控股基于旗下平安普惠,实现新增贷款总量分别为3438亿元、3970亿元和493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9.8%。即使在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2020年上半年,其新增贷款也同比增长24.8%,达到2845亿元。而对于融资用途,陆金所也表示,此次融资将用于产品开发、销售与营销活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资本支出;技术投资或收购;全球扩张等方面。记者了解到,“轻资本”是陆金所此次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另一重要信息。在零售信贷业务中,贷款资金中由第三方提供资金的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51.8%已经上升到2020年中的99.3%,由公司承担的信用风险从2017年12月31日的24.6%降为2020年6月30日的2.8%。在财富管理端,陆金所平台8600只产品100%来自429家第三方金融机构,平台无需担负产品兑付信用风险。不得不提的是陆金所从网贷业务起步,而伴随着国家对于网贷行业的持续整顿,在陆金所两大板块业务中的财富管理中,虽然受到网贷等产品调整影响,陆金所控股的网贷存量资产已由2017年的3364亿元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478亿元,业务总占比从2017年的72.9%降低到当前的12.8%,虽然财富管理平台收入较往年下降,但客户资产规模企稳回升,产品调整带来的转型阵痛已近尾声。“我们的非网贷业快速增长,投资于现有产品的客户资产规模(不含网贷)已从2017年的125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269亿,在总资产中占比从2017年的27.1%提升至当前的87.2%,复合增长率达39.4%。同期,财富管理平台客户留存率与活跃投资者增长均保持持续增长。2017年至2019年,陆金所投资者留存率每年都在90%以上,活跃投资者复合增长率达到14.1%。”10月8日,陆金所相关人士也对此表示。超豪华投资者名单披露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与陆金所的财务数据相比,在这份招股书中,更为引人注目的还是陆金所详尽披露了此前三轮融资后的全球投资人名单,而这份名单堪称“超豪华”。记者通过招股书获悉,多家国内外明星投资机构参与,如莱恩资本(LionRock)、摩根大通证券、瑞银伦敦分行、日本金融公司SBI控股、中银集团、民生银行、碧桂园控股、国泰君安、沙特主权基金、卡塔尔投资局、麦格理集团等。而与陆金所股东名单相符的是,近年来,陆金所也一直在走国际化的道路。10月8日,本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6月,陆金所旗下公司陆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正式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复,取得第1类证券交易牌照。结合此前已获得的香港证监会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牌照、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陆金所香港可正式向香港地区所有客户提供线上投资理财和财富管理服务。与此同时,陆金所控股旗下服务香港居民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陆香港”APP也在今年8月上线。而早在2017年7月,中国平安在新加坡宣布集团旗下陆金所的国际业务平台,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新加坡)有限公司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原则性批准“资本市场服务牌照(Capital Market Securities License,下称CMS)”,正式在新加坡开业,并将在2017年第三季度上线。这也是首个将国际总部设于“一带一路”金融枢纽新加坡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彼时陆国际成立之初,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就雄心勃勃的表示,陆国际在新加坡的成功开业,也得益于新加坡金融监管部门专业、严苛又勇于创新的监管理念,陆金所国际一定会在新加坡茁壮成长,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投资者青睐的财富管理平台。“成立陆国际开放平台,是陆金所国内金融科技实践经验的海外输出,是为投资者带来优质财富管理服务的价值创造。未来,陆金所控股将一如既往保持开放、创新、进取的精神,将中国金融科技经验成果与世界分享。”在当时,陆金所控股CEO计葵生也称。“陆金所成立多年来,无论是国内业务还是国际业务发展,都是通过两条腿在走路,而尤其这三年来,陆金所在海外业务布局方面走的很快。同时,陆金所这次披露的多达38家三轮融资的国际投资人名单,这与平安其它其它两家独角兽金融壹账通和平安好医生的阵容显然不同,陆金所在纽交所上市也并不令人意外。”对此,香港资本市场一位分析师林家俊在10月8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事实上,在市场人士眼中,无论是蚂蚁金服的A+H上市,还是陆金所的纽交所IPO,接下来全球资本市场上必将“好戏连台”,而这两家国内最大的金融科技巨头如何表现,也值得期待。附:陆金所控股控股历史融资投资者名单
10月8日,平安集团旗下的投资理财平台“陆金所控股”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首次公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高盛(亚洲)、美国银行证券、瑞银、汇丰银行、平安证券(香港)等担任承销商,平安集团占股42.3%。 招股说明书没有披露陆金所控股的实际拟募资金额。但据此前市场传闻,陆金所控股此次IPO将募集20亿至30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国内公司纷纷赴美上市。对比来看,陆金所控股的融资额度最高,有望成为今年在美股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并且可能是美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IPO。 不仅如此,京东数科、蚂蚁金服也在2020年9月先后递交了招股书,“今天下三分”格局基本确定。 然而,最值得关注的不是上市本身,而是这几年来,陆金所控股的起死回生之路:从P2P平台,转型为以科技为基础的B端金融平台。 过去:从P2P起,以P2P终 这已经不是陆金所的第一次冲刺IPO了。 2016年1月,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投资理财平台陆金所的董事长计葵表示,陆金所最早于当年下半年上市。 在此之前,P2P市场正处在水大鱼也大的野蛮生长时期:2014年P2P行业的增速为269%、2015年为259%、历年平均为281%。这其中,成立于2012年的陆金所作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典型,顺势成为了P2P网贷行业业务排名第一的平台(2014年~2016年),并且在2016年2月完成融资后,估值达到了185亿美元。 市场一片火热,陆金所也坐上了头把交椅。上市之路看起来并无太多阻碍。 然而2016年4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并开始实施,其中P2P成为重点整治对象。 不仅上市之路戛然而止,甚至连支柱业务P2P都要进行调整。 于是,陆金所将网贷业务服务剥离出来,交由旗下子公司“陆金服”运营;陆金所转型至“三所一惠”布局,是陆金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和陆金所控股旗下开展融资担保、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等业务的平安普惠。 2019年7月18日,陆金所正式宣布结束P2P业务;而目前,平安普惠已经成为陆金所控股的主要利润来源。 现在:放贷占收入八成 结束P2P、形成“三所一惠”后,陆金所的财务状况也并不差。 招股书显示,陆金所控股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实现营收278.19亿元、405亿元、478.34亿元,净利分别为60.27亿、135.76亿、133.17亿元。 来源:招股书 陆金所控股净利润率从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0年上半年的28.3%,2017年到2019年间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到近50%。 陆金所控股2020年上半年营收为256.84亿元,净利润为72.72亿元。 同为金融科技巨头的蚂蚁金服和京东数科,上半年营收分别为725.28亿元和103.27亿元,蚂蚁金服的净利润为219.23亿元,京东数科的净亏损为6.7亿元。横向对比,可以看到陆金所控股的实力不容小觑。 招股书中,陆金所控股定位自己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服务平台,两大主营业务为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主要为个人、中国的小企业主和工薪阶层提供贷款,并为中国中产人群和富裕人口提供量身定制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这两大业务分别在中国非传统金融机构市场中排名第二和第三。 简单概括,就是放贷和理财。 放贷业务由平安普惠提供,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贷款业务用户数达到1340万,其中,小微企业(员工少于30人且年收入低于500万的企业)占69%;理财业务由陆金所平台提供,人均用户持有资产规模为2.93万元。 截至2020年9月30日,陆金所控股管理贷款余额达5358亿元,同比增长21.4%;管理客户资产规模达3783亿元。 不过,这两大支柱也有排名先后。2020年上半年,财富管理业务贡献的收入占比只有2.7%,同比大幅下滑53.15%至6.99亿元;零售信贷业务贡献了八成以上的收入来源,为207.54亿元,同比增长9.1%。 这样看来,似乎陆金所控股还是“放贷”平台,那本质上和“P2P”有什么区别? 未来:在所不惜加科技、搞B端 本质上和P2P没有区别。因为不管是现在的陆金所,还是曾经的P2P,本质都是“贷款”。 因此很多人认为,陆金所控股换汤不换药,前路依旧坎坷。 事实上,贷款也是金融的本质之一。P2P接连爆雷并被整顿并不是因为做了“贷款”的生意,而是因为行业的不规范。 而陆金所控股与P2P的不同,在于已经规范的模式,和更先进的发展方向。 招股书详细介绍了陆金所控股的两大运营模式,分别为“轻资产”和“中心辐射”。 “轻资本”模式,即只做平台,自己“不碰钱”。 在陆金所控股的零售信贷业务中,贷款资金中由第三方提供资金的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51.8%已经上升到2020年中的99.3%。这直接将公司承担的信用风险从2017年12月31日的24.6%降为2020年6月30日的2.8%。 在其财富管理业务中,陆金所平台8600只产品100%来自429家第三方金融机构,平台无需担负产品兑付信用风险。 不过,轻资本也是P2P平台的优势之一,只能说陆金所控股的“轻资本”模式现在更规范,并不能说是其独特之处。 “中心辐射式(Hub & Spoke)”模式,是基于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两大平台为Hub(枢纽),Spoke(辐射)金融机构,向用户提供符合其风险偏好和个性需求的贷款和理财产品,并通过丰富的用户数据不断优化和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陆金所控股的业务能够具有高度延展度,同时能够拓展多样化产品种类。招股书披露,陆金所控股已经与超过50家提供担保、增信的金融机构在零售信贷方面合作,与400多家产品方合作提供财富管理服务。 而这两个运营模式能够合规、健康运作,基础是近年来陆金所控股通过科技系统发力,谋求B端转型。 平安集团正在经历一场“科技革命”。 自从2017年,平安集团提出“金融+科技”双驱动的概念后,集团开始了自上而下的“万事加科技”。接近平安集团内部的人士称,即使底层业务员抗拒、即使会触动部分中高层的利益,集团也一定要将“加科技”推行下去。 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的技术和分析开支为8.49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只有3.3%。虽然同期的蚂蚁金服研发费用达到57.2亿元,占收入的比重达到7.9%,但基因不同,蚂蚁从成立那一刻就是以技术为导向,而陆金所的科技革命仅开始三年,其投入已经远超其他金融平台了。 如此推行决心和力度,必然会带来成效。早在2017年,当传统金融还在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做KYC( Know Your Customer)时,陆金所平台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精准识别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从而作出更好的投资产品匹配的KYC系统。 这也是轻资本模式实现低风险,和中心辐射模式实现个性化的基础所在。 另一方面,陆金所控股正不断提升B端的业务比重。 中国平安2019年报显示,陆金所控股的消费金融资管规模大幅下滑、代销产品基本停滞,但B端资产规模大增780%,达到652亿。这些主要是通过与信托、银行等深度合作,嫁接陆金所控股的科技赋能系统投资产生的资产余额。 大力发展B端的好处是,能够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增加理财的产品品类。 总结来看,在所不惜加科技、搞B端,直接让陆金所控股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从半死不活的P2P平台,到今年最大的中概股IPO。陆金所的“变形记”或许值得其他金融平台借鉴。
图片来自网络 继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后,国内又一家金融科技领域的超级独角兽陆金所控股启动上市程序。 北京时间10月8日,中国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平台陆金所控股正式提交IPO招股书,拟于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LU”,高盛、美银证券、瑞银、汇丰、平安证券(香港)等多家明星投行担任此次IPO联合承销商。 公开数据显示,此前陆金所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总规模超过31亿美元。公司于2015年3月和2016年1月完成了总计7.77亿美元的A轮融资;于2016年1月完成了9.24亿美元的B轮融资;截至C轮融资结束,陆金所控股对应估值达3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00多亿元人民币。 但据中国平安上半年财报,其披露五家科技公司估值总额达 700 亿美元,而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和汽车之家上半年市值分别为162 亿美元、67 亿美元和90 亿美元,合计320亿美元,陆金所、平安医保科技的总估值在380亿美元左右,这一数值低于陆金所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 早前有市场传闻陆金所控股此次IPO将募集20亿至30亿美元,对比今年赴美上市的达达、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公司,如果传闻属实陆金所控股的融资规模将位居第一,有望成为今年在美股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 上半年营收257亿元,但增速放缓 陆金所控股2017年以来业绩表现呈上升趋势。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陆金所控股分别实现营收278.19亿、405.00亿元和478.34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31.1%;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0.27亿元、135.76亿元和133.17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48.65%;同期净利率为21.7%、33.5%和27.8%。 图片截取自招股书 虽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总收入仍达到了257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234亿元增长了9.5%,净利润为 73 亿元,较 2019 年同期的 75亿元减少了2.8%。 陆金所方面解释称,收入增长放缓一方面源于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传统产品有所流失,另一方面是因为资金结构变化致使服务范围受到影响以及借款人提前还款,从而导致了零售信贷业务定价发生变化。 而净利润下降是因为销售和市场营销支出增加了21.3%,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新增贷款的增长推动了资本化借款人购置成本的摊销,以及信贷减值损失增加了134%。 与此同时,同为金融科技巨头的蚂蚁金服和京东数科,上半年营收分别为725.28亿元和103.27亿元,蚂蚁金服的净利润为219.23亿元,京东数科的净亏损为6.7亿元。 P2P转型,放贷平台本质未变 作为曾经的“P2P一哥”,网贷业务曾是陆金所的重要支柱。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陆金所网贷存量资产规模为3364亿元,占财富管理业务比重的72.9%。 由于近年来监管趋严,P2P成为互联网金融重点整治对象,为配合监管要求,陆金所开始逐步清理P2P业务。 招股书显示,2017年下半年,陆金所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取消了B2C产品,2019年8月在零售信贷方面取消了P2P产品。截至2020年6月末,陆金所网贷存量规模已经下降到478亿元,占比仅为12.8%。但由于P2P产品的最长期限为3年,所以陆金所最后的网贷存量产品预计2022年才能到期。 脱离P2P业务的陆金所控股目前对于自身的定位已经转为以技术驱动的个人金融“枢纽”平台,意在向科技公司靠拢。 但据了解,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的技术和分析费用为8.49亿元,占收入比重的3.3%,较去年同期下降0.4%。同期蚂蚁金服的研发费用达到了57.2亿元,占比7.9%,可见陆金所的科技投入相比以技术起家的蚂蚁金服仍有差距。 目前,陆金所控股声称的的主营业务集中在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大板块,由旗下的平安普惠和陆金所平台实现,实质上就是放贷和卖理财产品。 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截至2020年6月末,陆金所控股的累计借款人数已达1340万人,管理贷款余额为5194亿元,近7成用户是小微企业主。财富管理平台注册用户数达4470万人,活跃投资客户数达1280万人,客户资产规模达374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两大主营业务在收入构成中的占比相差悬殊。截至2020年6月末,零售信贷业务贡献的收入为207.54亿元,占总收入的80.8%,同比增长9.1%,财富管理业务贡献的收入为6.99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仅为2.7%,且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53.15%。 由此看来,陆金所控股的“去网贷”转型换汤不换药,本质仍是 “放贷”平台。 图片截取自招股书 此外,净利息收入占比已从2017年的26%下降到2020年6月末的11.7%,担保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5%下降到2020年6月末的0.7%。 轻资产运营,信用风险敞口降为2.8% 陆金所目前的推行的轻资产模式主要是基于包括平安集团在内的第三方业务合作伙伴和服务商运营实现的。 在陆金所控股的零售信贷业务中,第三方新增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51.8%增加到2020年上半年的99.3%。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平台提供的所有贷款中,六成是由 49 家银行直接提供资金的,38.7%是由信托计划的投资者提供的,陆金所平台自身提供的贷款资金不超过10%。 这也直接促使陆金所控股的信用风险敞口从2017年12月31日的24.6%降为2020年6月30日的2.8%。 在其财富管理业务中,陆金所平台共有8600只产品,完全来自429家第三方金融机构,平台本身不提供理财产品,也就无需担负产品兑付信用风险。 第三方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但陆金所方面也表示,如果未来合作伙伴关系发生变化或者合作成本上升,以及合作结果未能达到预期水平,都可能对陆金所各项业绩指标产生不良影响。 上半年贷款逾期率上升 除上述提到的第三方风险,新冠疫情导致主体客户小微企业主的贷款逾期率上升。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无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为3.3%,有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为1.4%,较2019年末的1.8%和0.6%有所上升。 第三季度,疫情影响并未继续扩大,逾期率已有所回落。截至2020年9月30日,一般无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降为2.5%,有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降至0.9%。基于未来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陆金所控股仍将新冠疫情纳入值得关注的风险因素。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8月20日发布了《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私人贷款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决定》,此次修订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利率上限为四倍同期LPR限额,较此前的24%和36%大幅下降。 对此,陆金所方面表示,将无法保证未来一年期贷款市场的报价利率和四倍限额会不会进一步降低。由于修正案的解释和实施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对陆金所的业务、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招股书还阐述了信贷危机及长期信贷市场低迷、国家监管和全球经济形势等宏观方面的挑战,以及来自依靠互联网公司运营的TechFin平台和拥有财富管理机构的国内商业银行和私人银行部门的竞争压力。
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 长假归来,国内大型线上金融科技平台陆金所的上市进程也传出实质性动作。 美国东部时间10月7日,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控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递交招股文件。招股文件未披露具体融资额,但据了解,2019年12月份的上一轮融资过后,该公司估值已达到394亿美元(约2758亿元人民币)。 陆金所递交招股文件,这也意味着继蚂蚁、京东数科之后,中国境内第三家金融科技巨头即将亮相资本市场。 估值达394亿美元 陆金所此次IPO发行价尚未确定,融资额度也暂未确认。 据了解,IPO前,陆金所控股已于2018年11月和2019年12月完成了总计14.11亿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春华资本、卡塔尔投资局、摩根大通等多家明星投资机构,据悉此轮融资估值达394亿美元。 在此次IPO前,平安集团持有公司42.3%的股份,TunKungCompanyLimited持有公司42.7%的股权。 招股文件首次披露,截至2017年底、2018年底、2019年底、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分别实现营收278亿元、405亿元、478亿元、25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1.1%。对应同期,该公司实现净利润60.27亿元、135.76亿元、133.17亿元、72.7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48.6%。 平安生态为陆金所提供了从金融服务、产品分销、业务增信、获客、牌照及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陆金所控股可以接触到平安超过2.1亿人次的金融服务客户,这些用户中不乏小企业主、中产阶级投资人以及富裕投资者。 零售信贷余额超5000亿 招股文件第一次披露了陆金所控股的市场规模。其中援引的OliverWyman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零售信贷余额达5358亿元人民币(约758亿元美元),在中国非传统金融机构市场中排名第二;旗下陆金所平台财富管理规模达3783亿元人民币(约535亿美元),在中国非传统金融机构市场中排名第三。 具体来看。在零售信贷市场,平安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据32%的市场份额,个人信贷借款余额占12%的市场份额。财富管理方面,陆金所平台年交易规模超10000亿元,在不包含货币基金的情况下,市场份额达9%。 信贷业务方面,陆金所控股主打大额借贷。截至2020年中,平安普惠平均无抵押借款规模为14.65万元,有抵押平均借款规模为42.24万元。五大非传统金融机构平均借款规模为5000元。 财富管理领域,陆金所人均客户持有资产规模为2.93万元,而前五大非传统金融机构平均客户资产8000元。从产品供给来看,平台上所提供的理财产品除了货币基金、公募基金等大众金融品种,还包括资管计划、银行、私募、信托、保险等合计超过8600种产品。 网贷业务占比大幅下降 招股说明文件也披露了陆金所的网贷业务情况,其对财富管理业务影响已大大降低。 数据显示,2017年底,陆金所网贷存量资产规模仍达3364亿元,占财富管理业务比重为72.9%。但截至2020年上半年,该业务存量规模仅剩478亿元,占比12.8%。占比降幅达60%。 伴随网贷缩量,陆金所增加了机构合作产品的占比,并将历史产品替换为银行、基金、保险、资管、信托、私募等品种。这些现有产品的客户资产规模从2017年的125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269亿元,占比从2017年27.1%提升至当前的87.2%,复合增长率达39.4%。 “去网贷”过程中,财富管理平台客户留存率与活跃投资者保持了持续增长。2017年至2019年,陆金所投资者留存率每年都在90%以上,活跃投资者复合增长率达到14.1%。 重视差异化打法 陆金所递交招股文件,意味着今年第三家金融科技巨头将登陆资本市场。就在此前,另两家中国金融科技代表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也分别递交上市申请。 金融科技市场已经形成头部市场优势,以蚂蚁和京东数科为代表的TechFin公司,在流量、场景、科技应用上优势更为突出,陆金所的策略是差异化打法。从招股文件来看,该公司聚焦中产及以上人群,提供专业大额的信贷及理财服务。 招股书文件显示,陆金所控股专注于规模大但未被充分服务的中产阶层及富裕人群客户市场,通过两个中心枢纽,即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辐射百余家金融机构,为投资者提供符合其风险偏好和个性需求的贷款及理财产品。 陆金所自身强调“强金融”的科技能力。例如,在零售信贷方面,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有15年的服务经验,积累了大量的借款用户专有数据,基于此建立了专有的风险定价模型,每个借款人包含6000多个预测变量、1063个关键变量,其中92%的变量数据为信贷和金融数据,消费和行为数据占比仅8%,辅助提升高质量借款人的识别和审批效率。 从逾期率来看,平安普惠表现不错。近3年,平安普惠担保贷款提供的DPD30+逾期率保持在0.7%以下,市场同期水平为1.9%以下。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头部公司短时间内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对行业整体发展将形成示范效应。不过金融科技行业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调整后热度再燃,对于已上市的金融科技概念股而言,或将面临被市场重新估值的挑战。
估值超2600亿元的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陆金所”),拉开了IPO序幕。 北京时间10月8日,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正式向美国证监会SEC首次公开递交F-1文件。 据悉,陆金所或将成美股迄今最大的金融科技IPO。高盛、美银、瑞银、汇丰和平安证券(香港)等是陆金所此次上市承销商。 “不管是互联网系还是金融机构系的头部金融科技公司,今年下半年以来密集登陆资本市场。这一方面意味着金融科技的价值被资本市场看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金融科技公司发展进入规模化、快速化盈利的阶段,并且通过登陆资本市场,金融科技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陆金所赴美上市,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记者称。 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接近50% 公开资料显示,陆金所是持牌机构中国平安集团孵化的一家个人金融服务平台,主要业务包括科技驱动下的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服务。 此次招股说明书没有披露实际拟募资金额。但据此前市场消息,陆金所此次IPO将募集20亿美元至30亿美元。若按此计算,陆金所有望成为今年以来在美股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并且可能是美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IPO。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405亿元、478亿元和25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0亿元、136亿元、133亿元和73亿元。陆金所净利润率也逐年上升,从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0年上半年的28.3%,2017年到2019年间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接近50%。 从利润贡献看,基于科技平台收入成为陆金所主要收入,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2017年61.9%,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的87.7%,主要包括零售信贷交易促成服务费和理财交易服务费。 根据国际第三方咨询机构OliverWyman报告,陆金所两项业务在非传统金融机构零售信贷市场和非传统金融机构财富管理市场(货币基金除外)的业务规模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近三年时间,陆金所两大主营业务的增长势头迅猛。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陆金所基于旗下平安普惠,实现新增贷款总量分别为3438亿元、3970亿元和493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9.8%。2020年上半年,其新增贷款也同比增长24.8%,达到2845亿元。 股东阵容强大 “从2018年开始,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关键词就是严监管,而严监管对真正构筑了护城河的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其实是一个利好。陆金所赴美IPO就是明证。”一位金融科技领域人士对记者评价道。 事实上,陆金所自宣布转型并砍掉网贷业务以来,其上市日程及转型方向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此番陆金所赴美递交招股书,中国平安旗下科技板块即将诞生又一家上市公司。此前,平安科技板块已经上市有平安好医生和金融壹账通。 “相比于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互联网系金融科技或数字科技公司,陆金所植根于金融集团,相比之下有更深度的金融服务专业能力,并与平安集团金融业务形成良好协同。”于百程对记者表示。 招股书显示,陆金所的主营业务包括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大板块。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管理贷款余额5194亿元,管理用户资产规模达3747亿元。至今年三季度,这两项数据分别增长至5358亿元和3783亿元。 零售信贷业务中,其贷款业务用户数达到1340万,其中员工少于30人且年收入低于500万元的小微企业占到了69%。招股书称,“他们所属的行业多种多样,包括零售,批发,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加上地理位置的差异化,帮助进一步分散我们的风险。” 借款人中,92%持有信用卡、57%拥有房产、57%没有未偿还的无抵押贷款。借款人平均无抵押借款规模为14.65万元,有抵押平均借款规模为42.24万元,远高于同期前五大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平均5000元借款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说明书透露,网贷业务对陆金所财富管理业务影响已经大大降低。数据显示,陆金所的网贷存量资产已由2017年的3364亿元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478亿元,业务总占比从2017年的72.9%降低到当前的12.8%。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陆金所理财客户数量惊人。招股书显示,陆金所财富管理业务注册用户4470万,活跃投资用户1280万。平台管理用户资产中的近75%资产由投资规模超过30万元的客户所贡献,用户留存率达95%。其财富管理人均持有资产2.93万元,是同期前五大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平均用户资产(8000元)的3倍。 “吸金”能力惊人的陆金所,在IPO前已完成三轮股权融资,且股东阵容强大。招股书显示,莱恩资本(LionRock)、摩根大通证券、瑞银伦敦分行、日本金融公司SBI控股等38家国际知名的机构纷纷出现在股东名单中。 “陆金所此次融资将用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包括继续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技术投资或收购、产品开发、销售与营销活动等方面。”陆金所在招股书中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