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ICphoto 当已经退居幕后郭台铭都出面站台富士康与吉利的合作时,你就知道,对于这家代工巨头来说,造车业务已经被放到了一个多么高的位置上。 眼下新能源车的火热,像极了上一个十年初的智能手机市场,而正是这个市场,帮助鸿海和富士康站到了今天的高度上。 但,下一个增长点在哪? 已经快有 50 年历史的鸿海,在去年提出了由劳力密集行业迈向脑力密集的“foxconn 3.0”长期计划,同时强攻“3+3 领域”包括机器人、数位医疗、电动车,以及人工智慧(AI)、半导体与 5G 应用布局。 台湾北极星研究院(Polaris Research Institute)院长梁国元认为,富士康的智能手机业务利润率不高,所以一直希望能入局附加值更高的事情,电动汽车是一个理性的候选。 电动车是一个摆在鸿海面前最好的实现“升级”的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 广撒网就能多敛鱼吗? 在消费电子代工上处于王者地位的富士康,在汽车工业内还不算是个熟手。为了更快地入局,富士康开始复制过去自己在任何一次扩张中都曾使用过的方式:广泛地投资与合作。 2021 年 1 月 4 日,富士康科技集团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拜腾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鸿海不只会派驻员工进入拜腾工厂,还要在南京建立电动车产业集群。 1 月 13 日,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整车、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 招揽人才也没落下,1 月 15 日,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执行副总裁郑显聪将加盟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并担任该公司电动汽车平台首席执行官。 更早地,与北汽集团共同投资开发和生产新一代动力电池与系统,与 FCA 组建合资公司生产电动汽车并从事车联网业务,联合北汽推出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向滴滴注资1.9亿美元…… 在岛内,富士康早在 2005 年就收购了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安泰电业的 100% 股权,台湾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裕隆汽车也已和富士康有电动车方面的合作。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称,目前富士康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商谈合作,他们要将台湾的电动汽车产业推向世界。 在所有合作的厂商中,拜腾是与富士康走得最近的。几近破产的拜腾,并不是理想标的,这家命途多舛的创业公司,被视作中国造车新势力大浪淘沙下的失败者。但是富士康也没办法,市面上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拜腾早在 2020 年 7 月,就宣布了业务的停摆,盖世汽车报道,2020 年底,拜腾内部邮件显示公司停工停产时间将延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在此期间,中国区内地员工待岗,不予安排工作。 但富士康依然带着 2 亿美元,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36kr 报道,1 月 22 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通过电话会议形式,出席拜腾汽车全员会,根据合作协议内容,富士康将会为拜腾汽车提供制造工艺、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加速推进拜腾汽车旗下首款车型 M-Byte 的量产工作。 拜腾的前身和谐富腾公司中,有来自腾讯和富士康的投资,但成立之后不久,双方都选择了撤资,随后拜腾又经历了毕福康出走等事件,逐渐被蔚来、小鹏们拉开差距。而撤资拜腾的富士康,开始和小鹏等其他品牌暧昧,但在市面上划拉了一圈,富士康的造车梦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坑,最终,兜兜转转一圈,只得回到前任的怀抱,选择继续押注拜腾。 富士康不一定能救活拜腾,2 亿在造车领域并不算多,此前拜腾前前后后融资了 84 亿美元,最终也是落得个失败者的命运。 但拜腾折腾的这几年,依然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资产,已经立项的车型,现成的工厂,生产资质,这都是富士康这个造车门外汉所急需的资源,所以即便没能救活拜腾,富士康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 出行,租车,造车新势力,电池,代工,自研……覆盖了汽车和出行行业的方方面面。但是没有哪个是切进了行业头部、领先位置的。 广撒网也不一定能多敛鱼,最终还是要回归企业的能力范围之内,摩根大通也认为,乐观预期也要在明年才能看到鸿海在电动车领域的成果。 诸如车机系统,屏幕,面板,连接器等元器件,这本就是富士康的强项,后者也早已靠着投资夏普、群创的方式打入了车联网的供应链;但这毕竟还是富士康的“舒适圈”,想要实现真正地转型,就是要在电子元器件之外,真正去制造底盘、三电等车辆的核心部件。 如果只是代工,那和过去有何区别? 不生产整车,也推出自己的品牌,这是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对于造车最早的承诺。 富士康过去也造过自有品牌的手机,以失败告终,整车制造计划也在 2015 年放弃。富士康仍会以第三方平台的角色进入汽车行业,但正如鸿海寻求升级一样,富士康的汽车代工模式也要升级和创新。 富士康想要的是重新定义规则,把自己过去的优势、经验复制到造车。2020 年 10 月,鸿海董事长刘杨伟第一次详细地介绍了富士康进军造车行业的思路:富士康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它希望成为电动汽车界的 Android,开源、开放。伴随着这种思路推出的,就是电动车平台 MIH。 MIH 开放电动车平台软件负责人魏国章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传统汽车产业有三个痛点,第一是硬体定义,车子只要落地,就会贬值;再来是复杂的架构,导致供应链管理难度提高;最后是封闭系统,新厂商很难参与及开发。他表示,希望能够让外界在 MIH 上看到一个“软一点的鸿海”。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车联网等字眼,过去你是不会把它们和富士康联系在一起的。鸿海真正期盼的,是在新能源车,这一蓬勃的全新市场上,取得集团一直期盼的技术升级,而不再只是简单的代工生产。 电动车显然和智能手机行业天差地别,OEM 模式显然行不通,富士康要在这个剧烈变化的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手机代工的另一不同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势力太复杂,并未形成明确的竞争阵营,甚至富士康造车没有可以直接对标的对手。 比如富士康的合作伙伴吉利,消息显示其已与法拉第未来(FF)进行技术和产能代工合作谈判,FF 或将效仿百度、富士康模式,利用吉利浩瀚 SEA 架构开发新车型。 BCG波士顿咨询的研究报告《倒春寒后盛夏将至,车企如何决胜新能源时代》中提到,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汽车行业将分化为三类车企:服务型车企,主动转型,拥有用户触点的服务型车企将主导终端市场;代工型车企,失去用户触点的企业,则面临淘汰或沦为代工厂;新型代工厂,行业外的第三类玩家也将积极出击,主动谋求代工厂的新角色。 为苹果,也不只为苹果 谈及富士康,苹果是绕逃不开的话题。鸿海有一半销售额来自苹果,一方面,这为鸿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以及行业领先的代工水平,但与此同时,鸿海也受制于苹果,毛利低,议价能力弱,苹果也开始扶持“备胎”制衡富士康。 在造车这个领域,苹果的计划已经不再是秘密,无非是哪年问世,是一台什么样的车子而已,台湾产业链方面的消息中,明年九月份这款“新品”就会问世。 电动车的出现,为制造行业带来了一次洗牌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对于富士康来说,就是摆脱苹果依赖症、实现技术升级。 与此同时,富士康又不能完全脱离苹果,多年的合作关系已经相当稳固,更重要的是如果拿下苹果的订单,外界对于富士康造车能力的认可度会有质的飞跃,同时自身的技术水平也会跟着苹果共同进步。 但智能手机上与苹果的故事可能会再次上演。也因此,富士康的造车计划与苹果变得更加暧昧。苹果的“新宠”立讯精密,也把汽车电子划为重要业务。 苹果一直是代工模式的忠实信徒,APPle Car 也在积极地寻找代工方。韩媒Korea IT News 最新的消息显示,现代企业集团得到了苹果的青睐,报道显示现代汽车与苹果公司计划在今年 3 月份之前签署自动驾驶汽车合作协议,并将于 2024 年左右在美国开始生产汽车。 这一消息使现代的股价上涨了将近 20%。一则传言,上涨 20% 股价,苹果效应依然魔力不减。传言中,苹果之所以没有选择富士康,是因为其对后者的造车水平感到失望。 Apple Car 还处在相当早期的阶段,也因此市面上的有完全相反的传言也并不奇怪。 摩根大通与大和证券则是认为鸿海已打入 Apple Car 供应链,成为Apple Car底盘、组件和次系统的关键供应商,认为这三大业务将启动其成长引擎。 台湾相关分析师表示,无论是单一元器件制造还是平台代工,鸿海与苹果在 Apple Car 项目上的合作是一定的,苹果依然不会抛弃富士康——这个最核心的合作伙伴。 汽车工业整体的规模是智能手机不能比的。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认为,苹果只需要拿下汽车市场 2% 的市占率,就能达到与 iPhone 相同的营收规模。 台湾产业链已经为更多地非传统汽车玩家进入做好了准备,比如与苹果一同被台湾(Apple)称为“美国双 A”的亚马逊(Amazon)也被传出将于明年 8 月份推出电动车,富士康瞄准的,不只有苹果。 富士康想要的,是更大的增长空间,而不只是为苹果一家服务。但眼下一个更显示更紧迫的问题是,富士康在汽车工业上的实力,能否满足苹果近乎严苛的要求? 尾声 1974 年成立最初,鸿海还是一家只有 10 名员工的“塑胶企业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制造黑白电视机的旋钮。 四十多年的发展中,鸿海经历了旋钮,到电脑连接器,再到 Mac 的框架,到智能手机整机代工。数次成功地转型,让鸿海这家塑胶起家的小厂,成为了代工行业当之无愧的巨头。富士康、台积电、麦格纳等企业的成功,证明了代工模式特有的优越性,也定义了现代制造业。 消费电子行业增长见缓,新能源车的大浪袭来。能否顺利完成此次转型,将是鸿海这家公司命运的又一关键节点。
9月16日丨比亚迪电子(0285.HK)涨近7%,领涨恒指科技指数成分股,报43.2港元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973亿港元。 苹果秋季发布会昨晚圆满落幕,苹果发布了两款iPad产品,分别为iPad Air 4 和ipad 8。恰好今年是iPad十周年,苹果介绍称,iPad销售量已经超过5亿台。 从供应链获悉,比亚迪电子已成为此次iPad新品的代工方。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目前苹果平板范围iPad、mini、Air、Pro系列,定位各有不同,2018-2019年整体销量4487/4580万,同比+2.4%/+2.1%。展望未来,iPad定位娱乐性电子设备以及便携式生产力工具,叠加疫情催生远程教育/办公等需求,预计2020年销量有望回暖达到5000万部,同比增10%。
赛微电子晚间公告,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42,711.98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投入8 英寸 MEMS 国际代工线建设项目、MEMS 高频通信器件制造工艺开发项目、MEMS 先进封装测试研发及产线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公告显示,MEMS产品作为5G通信、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各类智能终端设备的重要感知与执行部件,行业战略地位急速提升,存在巨大的“国产化”潜在需求,国内的MEMS行业及相关厂商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有望得到提升。 公司表示,为推动公司在MEMS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在继续建设北京8英寸MEMS国际代工线的基础上,公司一方面拟进行MEMS高频通信器件制造的工艺开发,以实现适用于高频通信及终端应用的MEMS器件产品的自主工艺开发能力并助力规模量产;另一方拟向MEMS产业链下游进行延伸,在MEMS制造及封测显现融合趋势的背景下,投资建设MEMS先进封装测试研发及产线,可丰富公司现有MEMS业务,延展产业服务能力。通过本次募投项目建设,公司将进一步聚焦MEMS,拓宽主业业务领域,提升公司的业务规模与体量。
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培育,电动汽车时代到了。市场在不断更新,需求也不断更新,造车新势力就是市场需求之下所诞生的产物。从2015年新势力诞生元年开始,历经五年发展,这个群体也迎来不同命运,一边是:蔚来、理想、小鹏、威马这四家头部车企仕途正旺,一边是:拜腾、赛麟、博郡、前途等暴雷不断,2020 年俨然成为造车新势力分水岭。用时五年新势力从最初的时代宠儿,到中期全民唱衰,再到当下的毁誉参半,消耗千亿资金后,新势力的入局为新能源出行带来了什么?车企自身又做了什么?新造车已过洗牌年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内燃机汽车趋势已不可逆,包括传统车企在内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主旋律,五年前被誉为造车新势力诞生元年,据公开数据统计,新势力造车最多时期,新注册的车企超过 100 多家。今年车市的低迷加之融资不顺,造车热退潮之后,新势力群体也完成洗牌,拜腾、赛麟、前途、博郡、游侠等新势力车企都相继出局。目前新势力梯队划分已经完成,第一梯队被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四家车企所牢牢占据。头部造车新势力IPO 年2019 是新造车交付元年,2020 俨然成为新势力 IPO 大年。IPO 在头部车企中表现最为直接,四家头部车企除蔚来、理想早些时间完成上市外,北京时间 8 月 27 日晚间,小鹏于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三上市的新势力车企。威马近期也被爆出 IPO 计划,预计最快在今年内实现登陆科创板,中国四家头部新势力车企都已经做好了冲刺资本市场的准备。新势力为什么要上市?造车是一个需要庞大资金支持的行业,而资本市场融资愈发困难已是不争事实。2020 年,新势力车企格局基本固化,融资也基本围绕这四家头部车企展开。但截止目前,2020 年上半年造车新势力公开进行的融资不超过 5 次的融资,累计金额仅为 130 亿,而 2017 年这一数字约为 960 亿,融资规模有近 7 成的下降,通过上市融资获得发展迫在眉睫。当然上市后并不代表就高枕无忧。据中汽协预计,202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110 万辆,对比 2019 年新能源汽车 120 万销量有近 10 万下降;今年 1 - 7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 49.6 万辆,同比减少 42%,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为 38 万辆,插电式混动车型销量为 11.6 万辆,如果新能源车的市场规模不能大幅度扩容,对于造车新势力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市场规模萎缩,传统车企内部也正在转型,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型开始投放市场,特斯拉也正在虎视眈眈,上市后的新势力车企该如何去突围保持车型销量持续增长,成为眼下棘手问题。股市与汽车销量相关性很强,股市相比融资方几乎是零容忍,任何一点疏忽或者错误,必然招致股价下跌,这点大多数从业者都会趋同,销量是上市新势力唯一的出路,更是维稳的重要关键点。技术才是企业竞争力96.390 亿元、114.13 亿元,这是 2018 至 2019 年蔚来两年的净亏损额。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这样的亏损数字的确非常大,但有巨额亏损的特斯拉先例在,表明亏损是每个新兴车企成功前必须经历的过程。从 0 开始,一切都需要钱,何况是最费钱之一的汽车工业。亏损不是问题,为什么亏损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除去经营以及宣传费用支出,蔚来 2018 年研发投入为 39.979 亿元、2019 年研发投入则为 44.286 亿元,研发投入基本占据亏损数字三分之一。小鹏 2019 年研发费用为 20.70 亿元,采用增程式动力的理想在 2019 年和 2018 年研发投入,分别为 11.7 亿元和 7.9 亿元,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头部车企亏损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研发投入。大规模零部件采购整合在新势力车企中已不是主流形态,造车新势力自研派和集成派之争,自研派显然占据主流地位。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何小鹏对新智驾表示:除了芯片,小鹏汽车已包揽 Tier 1 所有工作。作为新势力头部车企之一,何小鹏的言论也证明小鹏汽车将坚定走上自研之路。自研对于车企来说,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钱,好在行业洗牌已经开始,部分取巧的车企已经掉队。不去批判集成派,企业成立初期坚持供应链模式,是通往成功的一种捷径,实力不同,想法和角度必然不同。对于自研派来说,自研是拉开差距最佳方式,前期必然是痛苦过程,但技术专利也是抵御市场风险最好利器。在未来,零部件合作研发仍会是汽车行业主流的选择,但车企的最终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自身核心技术掌握程度。据统计数据,小鹏 G3 目前亏损率为 4.9%,结合售价,相当于每卖一辆 G3,小鹏就亏损 8000 元。虽然目前新势力普遍处于困损阶段,因为研发成本,制造成本,推广成本对于初创企业都是非常高的投入,作为旁观者也需合理看待造车新势力亏损。巨额亏损固然可怕,庆幸的是,新势力认识到自研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也舍得投入资金。从新势力整体来看自研也占据主流,已经见不到自主汽车起步阶段时期的拿来主义,对于一切从 0 开始的新势力,坚持自研这条路值得肯定。汽车代工生产是否可行?互联网思维是造车新势力企业基因,然而汽车必定是一个硬件产品脱离不了制造本身,需要工厂去将所有计划变为现实。工厂生产层面,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四家则给了我们三种答案。蔚来的模式证明了汽车代工模式可行性,理想、威马从一开始就选择自建工厂、小鹏则是从代工和自建工厂双行。其实理想、威马自建工厂模式很好理解,因为蔚来代工生产一定程度上反映过代工的弊端,将生产交到别人手上,在生产标准、品控、交付速度等多方面都难以控制。「威马CEO沈晖就曾公开表示过:如果我选择找别人代工生产的模式,那我会天天睡不着觉。」小鹏代工和自建工厂双行,也是一种降低风险行为。完全采用代工模式到底可行吗?可行,并且已经获得成功。尽管有关汽车代工模式的争议一直存在,蔚来完成50000 辆量产车下线,证明了代工模式并非不可行。并且李斌说过:蔚来和江淮的合作,是十年之内中国汽车产业内最大的创新。在大众眼中,代工模式在手机以及芯片等行业很常见,比如我们熟悉的苹果手机、华为芯片采用的都是代工模式。汽车领域蔚来不是第一个,代工模式也早已存在,例如麦格纳斯太尔工厂就代工过奔驰G等车型,只是蔚来汽车离我们最近,所以代工让我们熟知。同时汽车代工已经有了官方背书,2018年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明确鼓励汽车代工模式。除生产标准和交付速度等不可控因素外,汽车代工模式就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汽车代工模式优势:代工是在做减法,是走轻资产模式,可以将资源重点放在研发上,生产交由代工企业负责,节省资金,大大减轻造车新势力企业的现金流压力。由于合作对象工厂都是现成,去掉建设环节,新车型投产速度相对较快。国内汽车行业生产大环境来看,整体处于产能过剩,选择代工也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属于合理调配社会资源行为。虽然现阶段代工会有诸多弊端,但这种模式仅处于起步阶段,有解决的机会和空间。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可合理控制企业生产成本,也是风险转移行为,让车企拥有更多精力投入设计、研发以及运营。理想、威马以及双模式并行的小鹏,坚持自建工厂这个观点固然没错,而蔚来50000多辆量产车下线都是采用代工生产证明代工模式同样可行,有官方背书代工模式在汽车领域也有望继续扩大。用户思维建设品牌特斯拉怎么赢的?一个成立仅17年的汽车品牌不动声色,切走了新能源车市场最大块蛋糕,把成立百年以及年销千万级别车企远远甩在身后。特斯拉的成功源自纯电动力、自动驾驶和具有特色的产品,也正是特斯拉的成功让新势力们坚信从0开始到品牌成功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新势力领域,翻看四大头部新势力都做到了旗帜鲜明的产品特色,如蔚来换电、理想增程、小鹏智能驾驶、威马性价比,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亮点,这些亮点也让消费者不经意间记住了这些品牌。产品力固然重要,以蔚来为例,除产品外,从诞生起绝佳用户体验就刻画到企业文化当中,通过送车上门换电模式、充电桩安装、车辆故障随叫随到、移动充电车等方式来解决用户用车焦虑。这些服务短期资金投入大,长期对品牌口碑树立利大于弊。现阶段,你可以质疑蔚来的续航,蔚来的亏损,了解蔚来的人一定不会质疑其服务。新势力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不否认,用户体验方面整体好于传统汽车这点同样毋庸置疑。销售模式上,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放弃了传统汽车4s店模式,更多是采用特斯拉相同的直营模式(线上线下),直营方式大大提升力用户交付前体验和售后体验。当然直营模式意味着所有的体验中心都需要车企自身创建,这也加剧新势力资金成本。哪家造车新势力会在五年或十年后胜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注重品牌建设和用户体验及服务的那家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写在最后新能源改革不仅是国内正在践行,特斯拉凭借约 36 万全年销量,市值成功超越千万年销量的丰田汽车,证明全球市场都在渴望出行方式结构转型,新势力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 15 年新势力车企爆发式增长至 100 多家,这种现象已是不正常现象,但如果诺大的新能源市场没有一家国内新势力车企存活,这种现象更加不正常。互联网+融资+造车+交付+上市,是五年来新势力造车每一年的热度词,五年之路新势力确实毁誉参半,但新势力群体确实加速了能源结构转型,也加速了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普及速度。新势力来的太快,发展的过程同样迅速,期间不乏有几条鲶鱼搅乱市场,不能否认,造车新势力只用五年就已形成行业影响力,通过制定新兴出行方式、新兴服务方式、新兴销售模式等,为汽车注入了新的发展思维。雷锋网 雷锋网雷锋网
珠海中富8月27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元気森林是公司的客户,公司为元気森林提供包装及代工服务。
综艺股份19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神州龙芯的集成电路产品委托国内半导体代工厂商进行委托代工。
在晶圆代工供不应求的形势下,随着疫情的好转,下半年晶圆代工或迎来爆发,涨价或许在所难免。 5G时代新应用正不断涌现,晶圆制造作为关键一环,如今已引发各国高度关注。 晶圆代工产能供不应求 集成电路产业链环节众多,专业分工程度高,制造是产业链核心环节。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包括三大环节:IC 设计、晶圆制造加工以及封装测试、应用。其中,晶圆制造购买原材料通过提纯、抛光、光刻、制造晶棒、晶片分片等多道程序将设计好的电路图移植到晶圆上。 整体来看,晶圆制造分为IDM 模式和Foundry(代工)模式。以晶圆代工市场为例,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2014-2019年,全球晶圆代工产值稳步提升,从427亿美元增长至568.7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5.9%。 我国在晶圆代工市场方面处于高速发展期。据悉,2019年世界集成电路纯晶圆代工市场规模较2018年同比下降 2.18%,只有中国大陆地区实现增长,同比增长 5.87%,国内晶圆代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近一年多时间里,晶圆代工厂的恢复能力和速度,以及营收增长水平和市场影响力,都体现出了极强的存在感。随着晶圆工厂的发展壮大,相关细分领域将涌现出更多投资机会,并涌现出许多应用新业态。 在晶圆代工供不应求的形势下,随着疫情的好转,下半年晶圆代工或迎来爆发,涨价或许在所难免。目前大陆晶圆代工厂产能爆满,导致很多大陆客户寻求中国台湾工厂代工,中国台湾晶圆的代工需求也是与日俱增。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电源IC、驱动IC、存储芯片与感测IC等需求强劲,台积电、联电及世界先进下半年8寸产能已呈现供不应求状况。本月初,世界先进董事长方略表示,决定扩增新加坡厂每月1万片产能,全年资本支出将调升至35亿元。 晶圆代工上市公司名单梳理 中国晶圆代工市场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证券时报粗略统计发现,当前有布局到晶圆代工市场的A股公司比较少,大概有16家左右。 7月份登陆科创板的中芯国际无疑是晶圆代工领域的龙头,公司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实现14纳米FinFET量产的晶圆代工企业,代表中国大陆自主研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最先进水平。公司先进制程逐渐取得进展,14纳米成功量产,28纳米及以下(中芯北方、中芯南方)比重持续提升,N+1/N+2更值得期待。 华润微是中国领先的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能力的企业,上半年公司研发的国内首条6英寸商用SiC晶圆生产线正式量产。目前拥有6英寸晶圆制造产能约为247万片/年,8英寸晶圆制造产能约为133万片/年。 赛微电子(300456)全资子公司瑞典Silex是全球领先的纯MEMS代工企业,长期保持在全球MEMS晶圆代工第一梯队。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具备全球领先水平的8英寸硅基氮化镓外延晶圆。 海特高新(002023)控股子公司海威华芯主要聚焦于5G基站芯片、光电、电力电子等市场,海威华芯是专业的化合物晶圆代工厂家,技术能力包括GaAs 0.15/0.25um Power PHEMT,GaN 0.25um Power PHEMT等。 必创科技(300667)MEMS压力传感器芯片的晶圆加工、流片、封装及测试的核心工艺由公司掌握,代工厂根据公司提供的相关方案、图纸和工艺文件进行晶圆流片及划片的委托加工。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这些晶圆产业公司大多表现不俗。今年以来平均股价涨幅达到71.66%(注:年内上市新股不含首日),其中沪硅产业、北方华创(002371)、隆基股份(601012)、上海新阳(300236)等4家公司累计涨幅翻倍。沪硅产业累计涨幅348.95%排在首位。 声明: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