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ICphoto 当已经退居幕后郭台铭都出面站台富士康与吉利的合作时,你就知道,对于这家代工巨头来说,造车业务已经被放到了一个多么高的位置上。 眼下新能源车的火热,像极了上一个十年初的智能手机市场,而正是这个市场,帮助鸿海和富士康站到了今天的高度上。 但,下一个增长点在哪? 已经快有 50 年历史的鸿海,在去年提出了由劳力密集行业迈向脑力密集的“foxconn 3.0”长期计划,同时强攻“3+3 领域”包括机器人、数位医疗、电动车,以及人工智慧(AI)、半导体与 5G 应用布局。 台湾北极星研究院(Polaris Research Institute)院长梁国元认为,富士康的智能手机业务利润率不高,所以一直希望能入局附加值更高的事情,电动汽车是一个理性的候选。 电动车是一个摆在鸿海面前最好的实现“升级”的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 广撒网就能多敛鱼吗? 在消费电子代工上处于王者地位的富士康,在汽车工业内还不算是个熟手。为了更快地入局,富士康开始复制过去自己在任何一次扩张中都曾使用过的方式:广泛地投资与合作。 2021 年 1 月 4 日,富士康科技集团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拜腾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鸿海不只会派驻员工进入拜腾工厂,还要在南京建立电动车产业集群。 1 月 13 日,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整车、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 招揽人才也没落下,1 月 15 日,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执行副总裁郑显聪将加盟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并担任该公司电动汽车平台首席执行官。 更早地,与北汽集团共同投资开发和生产新一代动力电池与系统,与 FCA 组建合资公司生产电动汽车并从事车联网业务,联合北汽推出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向滴滴注资1.9亿美元…… 在岛内,富士康早在 2005 年就收购了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安泰电业的 100% 股权,台湾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裕隆汽车也已和富士康有电动车方面的合作。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称,目前富士康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商谈合作,他们要将台湾的电动汽车产业推向世界。 在所有合作的厂商中,拜腾是与富士康走得最近的。几近破产的拜腾,并不是理想标的,这家命途多舛的创业公司,被视作中国造车新势力大浪淘沙下的失败者。但是富士康也没办法,市面上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拜腾早在 2020 年 7 月,就宣布了业务的停摆,盖世汽车报道,2020 年底,拜腾内部邮件显示公司停工停产时间将延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在此期间,中国区内地员工待岗,不予安排工作。 但富士康依然带着 2 亿美元,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36kr 报道,1 月 22 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通过电话会议形式,出席拜腾汽车全员会,根据合作协议内容,富士康将会为拜腾汽车提供制造工艺、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加速推进拜腾汽车旗下首款车型 M-Byte 的量产工作。 拜腾的前身和谐富腾公司中,有来自腾讯和富士康的投资,但成立之后不久,双方都选择了撤资,随后拜腾又经历了毕福康出走等事件,逐渐被蔚来、小鹏们拉开差距。而撤资拜腾的富士康,开始和小鹏等其他品牌暧昧,但在市面上划拉了一圈,富士康的造车梦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坑,最终,兜兜转转一圈,只得回到前任的怀抱,选择继续押注拜腾。 富士康不一定能救活拜腾,2 亿在造车领域并不算多,此前拜腾前前后后融资了 84 亿美元,最终也是落得个失败者的命运。 但拜腾折腾的这几年,依然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资产,已经立项的车型,现成的工厂,生产资质,这都是富士康这个造车门外汉所急需的资源,所以即便没能救活拜腾,富士康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 出行,租车,造车新势力,电池,代工,自研……覆盖了汽车和出行行业的方方面面。但是没有哪个是切进了行业头部、领先位置的。 广撒网也不一定能多敛鱼,最终还是要回归企业的能力范围之内,摩根大通也认为,乐观预期也要在明年才能看到鸿海在电动车领域的成果。 诸如车机系统,屏幕,面板,连接器等元器件,这本就是富士康的强项,后者也早已靠着投资夏普、群创的方式打入了车联网的供应链;但这毕竟还是富士康的“舒适圈”,想要实现真正地转型,就是要在电子元器件之外,真正去制造底盘、三电等车辆的核心部件。 如果只是代工,那和过去有何区别? 不生产整车,也推出自己的品牌,这是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对于造车最早的承诺。 富士康过去也造过自有品牌的手机,以失败告终,整车制造计划也在 2015 年放弃。富士康仍会以第三方平台的角色进入汽车行业,但正如鸿海寻求升级一样,富士康的汽车代工模式也要升级和创新。 富士康想要的是重新定义规则,把自己过去的优势、经验复制到造车。2020 年 10 月,鸿海董事长刘杨伟第一次详细地介绍了富士康进军造车行业的思路:富士康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它希望成为电动汽车界的 Android,开源、开放。伴随着这种思路推出的,就是电动车平台 MIH。 MIH 开放电动车平台软件负责人魏国章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传统汽车产业有三个痛点,第一是硬体定义,车子只要落地,就会贬值;再来是复杂的架构,导致供应链管理难度提高;最后是封闭系统,新厂商很难参与及开发。他表示,希望能够让外界在 MIH 上看到一个“软一点的鸿海”。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车联网等字眼,过去你是不会把它们和富士康联系在一起的。鸿海真正期盼的,是在新能源车,这一蓬勃的全新市场上,取得集团一直期盼的技术升级,而不再只是简单的代工生产。 电动车显然和智能手机行业天差地别,OEM 模式显然行不通,富士康要在这个剧烈变化的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手机代工的另一不同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势力太复杂,并未形成明确的竞争阵营,甚至富士康造车没有可以直接对标的对手。 比如富士康的合作伙伴吉利,消息显示其已与法拉第未来(FF)进行技术和产能代工合作谈判,FF 或将效仿百度、富士康模式,利用吉利浩瀚 SEA 架构开发新车型。 BCG波士顿咨询的研究报告《倒春寒后盛夏将至,车企如何决胜新能源时代》中提到,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汽车行业将分化为三类车企:服务型车企,主动转型,拥有用户触点的服务型车企将主导终端市场;代工型车企,失去用户触点的企业,则面临淘汰或沦为代工厂;新型代工厂,行业外的第三类玩家也将积极出击,主动谋求代工厂的新角色。 为苹果,也不只为苹果 谈及富士康,苹果是绕逃不开的话题。鸿海有一半销售额来自苹果,一方面,这为鸿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以及行业领先的代工水平,但与此同时,鸿海也受制于苹果,毛利低,议价能力弱,苹果也开始扶持“备胎”制衡富士康。 在造车这个领域,苹果的计划已经不再是秘密,无非是哪年问世,是一台什么样的车子而已,台湾产业链方面的消息中,明年九月份这款“新品”就会问世。 电动车的出现,为制造行业带来了一次洗牌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对于富士康来说,就是摆脱苹果依赖症、实现技术升级。 与此同时,富士康又不能完全脱离苹果,多年的合作关系已经相当稳固,更重要的是如果拿下苹果的订单,外界对于富士康造车能力的认可度会有质的飞跃,同时自身的技术水平也会跟着苹果共同进步。 但智能手机上与苹果的故事可能会再次上演。也因此,富士康的造车计划与苹果变得更加暧昧。苹果的“新宠”立讯精密,也把汽车电子划为重要业务。 苹果一直是代工模式的忠实信徒,APPle Car 也在积极地寻找代工方。韩媒Korea IT News 最新的消息显示,现代企业集团得到了苹果的青睐,报道显示现代汽车与苹果公司计划在今年 3 月份之前签署自动驾驶汽车合作协议,并将于 2024 年左右在美国开始生产汽车。 这一消息使现代的股价上涨了将近 20%。一则传言,上涨 20% 股价,苹果效应依然魔力不减。传言中,苹果之所以没有选择富士康,是因为其对后者的造车水平感到失望。 Apple Car 还处在相当早期的阶段,也因此市面上的有完全相反的传言也并不奇怪。 摩根大通与大和证券则是认为鸿海已打入 Apple Car 供应链,成为Apple Car底盘、组件和次系统的关键供应商,认为这三大业务将启动其成长引擎。 台湾相关分析师表示,无论是单一元器件制造还是平台代工,鸿海与苹果在 Apple Car 项目上的合作是一定的,苹果依然不会抛弃富士康——这个最核心的合作伙伴。 汽车工业整体的规模是智能手机不能比的。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认为,苹果只需要拿下汽车市场 2% 的市占率,就能达到与 iPhone 相同的营收规模。 台湾产业链已经为更多地非传统汽车玩家进入做好了准备,比如与苹果一同被台湾(Apple)称为“美国双 A”的亚马逊(Amazon)也被传出将于明年 8 月份推出电动车,富士康瞄准的,不只有苹果。 富士康想要的,是更大的增长空间,而不只是为苹果一家服务。但眼下一个更显示更紧迫的问题是,富士康在汽车工业上的实力,能否满足苹果近乎严苛的要求? 尾声 1974 年成立最初,鸿海还是一家只有 10 名员工的“塑胶企业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制造黑白电视机的旋钮。 四十多年的发展中,鸿海经历了旋钮,到电脑连接器,再到 Mac 的框架,到智能手机整机代工。数次成功地转型,让鸿海这家塑胶起家的小厂,成为了代工行业当之无愧的巨头。富士康、台积电、麦格纳等企业的成功,证明了代工模式特有的优越性,也定义了现代制造业。 消费电子行业增长见缓,新能源车的大浪袭来。能否顺利完成此次转型,将是鸿海这家公司命运的又一关键节点。
据媒体报道,富士康正与拜腾汽车进行洽谈,商讨对后者注资事宜。知情人士表示,这笔交易可能标志着iPhone组装商在汽车制造业务上的大赌注。
在宣布暂停中国区业务半年后,拜腾汽车迎来一位“白衣骑士”。而在拜腾汽车“重回赛道”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另一位足以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的重要玩家——苹果。 1月4日,拜腾汽车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加速推进拜腾汽车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工作,力争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M-Byte量产。 根据当天签署的合作协议,富士康将提供制造技术、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支持M-Byte的量产制造。拜腾汽车方面则表示,目前其位于南京的制造基地按照工业4.0标准设计,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设备完成安装调试,首批试生产车辆已于去年上半年顺利下线,并完成相关安全法规检测。 对于合作,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称之为“布局电动汽车领域的重要一环”;拜腾汽车联席CEO丁清芬则表示:“我们非常高兴重回赛道。” 虽然协议内容未提及此次合作是否涉及投资,但据当天早些时候有媒体援引的知情人士消息,富士康拟投资拜腾汽车2亿美元。 创立于2016年的拜腾汽车曾是造车新势力中的“明星”,旗下首款量产车型M-Byte在2019年的SEC(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亮相,并计划于2020年正式投入量产。然而,就在拜腾汽车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后不久,即2020年6月,公司CEO戴雷宣布中国区业务暂停,M-Byte也未能如期量产交付。业务暂停后,拜腾汽车也在尝试自救。去年9月,一家注册地址与拜腾汽车办公地点一致的新公司——南京盛腾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一汽集团和南京经开两家国资背景股东分别持股23.33%,被视为拜腾汽车整体重启的主体。 拜腾汽车此次牵手的富士康,与苹果是消费电子行业公认的“黄金搭档”。 2015年,苹果已从特斯拉“挖角”了数百名工程师和研发人员,开启了名为“泰坦”的汽车项目。虽然该项目此后的进展并不算顺利,但随着2020年特斯拉等新造车企业销量与股价的持续上涨,苹果造车又重回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报道,苹果在去年底已向和大、贸联-KY、和勤、富田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出备货要求。更有相关供应链企业表示,苹果预计会在2021年9月发布新车,其原型车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启道路测试。此外,大众集团CEO迪斯一番“与丰田等传统对手相比,苹果进军汽车行业将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的言论,更是引起了行业对苹果造车的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富士康也明确了进军汽车业的野心。刘扬伟在去年6月举办的股东大会上表示,未来5年将以“3+3”擘划营运方向,即电动车、数位健康、机器人三大未来产业以及三大核心技术。 同年10月,富士康造车迈出实质性一步,推出了“MIH开放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汽车制造商可以选择SUV、轿车等底盘设计,并根据需求定制包括车轮距离、电池容量等。此外,富士康还在研发固态电池,预计2024年推出。刘扬伟在发布会上宣称,富士康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为全球10%的电动汽车供应零部件或提供服务,并坚称富士康不准备生产整车,也不准备推出自有品牌,目标是成为“电动车界的安卓”,已与多家汽车厂商进行谈判。 招银国际研究部白毅阳认为,富士康与拜腾汽车合作,其未来可能有两种发展路径:一是利用平台和电池做一级供应商;二是成为汽车行业代工厂。结合苹果近期的动作,不排除富士康在为苹果量产汽车积累代工经验。
欧陆通9月3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产品中,电源适配器和服务器电源均与富士康有合作。
在大家印象里,长期以来富士康一直是苹果最大的代工厂商,自2007年第一代iPhone推出后,富士康已占据iPhone生产量的50%以上。但是最近,立讯精密(行情002475,诊股)宣布将以33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纬创资通两家全资子公司,等到交易完成,立讯精密将成为苹果公司首家中国大陆的代工厂商,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王来春现任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用20年实现了从富士康“厂妹”到4000亿市值公司老总的逆袭。她46岁时,每日电讯报说,“她是世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女性亿万富翁之一”。2020年2月26日,以58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国际中心·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35位。 1、上市10年领域深耕脚步不停,公司市值近4000亿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24日,于2010年9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自上市以来,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50%。公司始终专注于主业,深耕细作、锐意进取,不断通过纵向的垂直整合与横向的业务拓展占领市场先机,不断追求智能化研发设计、数字化运营管理、精细化成本控制、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极致。 从2017年到2019年,立讯精密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28亿、358亿、625亿,毛利率分别为20.00%、21.05%、19.91%。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65亿,同比增长83.10%。目前,立讯精密市值达到近4000亿元。作为AirPods的代工厂,立讯精密的市值也一直随着AirPods需求的增长不断升高。 立讯精密精密科技是苹果在中国最大的连接器供应商,尤其是AirPods的生产方面。而这样一家独立强大的电子器件制造公司,公司的创始人却是一步步从给别人打工做起,成为如今的公司董事长。 2、出身富士康流水工人,获“拼命三娘”外号管理千人 公司创始人王来春,但从外表来看,是一个平凡的和善的女性,并没有一般企业家释放出来的咄咄逼人的气场,但在这样温和的外表下,是她坚定不移的强大的内心。 初进入富士康的时候,王来春只是一名普通的流水线工人,但是渐渐,公司的员工们都发现了她的过人之处。首先,就是她十分的努力,不仅仅保质保量的完成工时内的工作,还在别人休息的时间选择去工厂加班。 其次就是她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的精神,在富士康快速发展的时候,她也随着公司一起快速成长,还向其他管理人员积极学习。除了学习技术,王来春也一直在跟着她的领导郭台铭学习管理方式和人生态度,这样“拼命三娘”的劲头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让她在1998年做到了富士康中国大陆员工的最高职位——课长,手下管理着几千人。 3、辞职富士康借钱创业,为老东家生产配件 然而在1999年,王来春意识到富士康的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大,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套配企业,于是她从富士康辞职,与哥哥用光了所有的积蓄,再加上从原先领导郭台铭那借来的一笔钱,创办了立讯精密,为富士康做贴身配套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富士康都是立讯精密的最大客户,主要生产手机的连接器。 这个手机连接器,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渐渐地,立讯精密融入了苹果的供应链。在库克对苹果的内部的大改的时候,王来春也开始了一连串的收购,在苹果的供应链中站稳了脚步,建立起核心优势。 4、代工AirPods获机遇,库克到访疯狂夸赞 在2016年,AirPods的上市为立讯精密带来了机会,苹果为了平衡过于强大的中国台湾代工业,把一部分的代工交给了立讯精密。立讯精密发现了内部连接线产品的关键瓶颈,用自动化方式解决问题,可以大幅度缩短发货周期,也能保证良品率。 人们以为王来春最擅长的就是技术并购,但她最擅长的是把不起眼的物件做到极致,再通过整合产业链,提高核心研发能力,最终把小物件打造成超级单品。正是她这样的认真严谨的态度,再加上立讯精密坚持的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让库克到访的时候十分满意,赞不绝口。 5、拥有众多大客户100%代工AirPods,今年营收或超1000亿 为了进一步减少公司成本,立讯精密在2016年远赴越南设立子公司,在2019年又增资17亿元以扩充海外产能。发展到现在,不仅仅是苹果,全球手机前六强的华为、OPPO、vivo和小米等中国主流手机品牌,都是立讯精密的客户。 从2019年开始,苹果推出的全新Airpods Pro已经开始全部由立讯精密代工。根据消息透露Airpods第三代新品有望在今年顺利上市,TWS渗透率提升趋势也有望延续。目前,TWS渗透率约为40%,Airpods市场占有率约为45%,2020年Airpods出货量有望达到1亿台以上,这对于立讯精密来说可以说是业务方面的好消息了。 同时,在立讯精密完成收购后,公司有望切入IPhone的组装。现在来看,Airpods将持续放量,今年的新款Airpods和IPhone的上市应该也将如约而至。根据相关公司预测,2020年立讯精密的营业收入可能会达到1064亿元,毛利率19.98%。未来,立讯精密的业务或许将不断扩大,在核心优势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公司未来的成长路径也十分清晰。
实控人高位大举套现,是何信号? 刚刚,4000亿市值的大牛股立讯精密(002475),披露公司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于7月22日大举减持1.3亿股,减持股份占比1.85%;套现金额69亿元。 今年以来,立讯精密涨幅已经翻倍,高达104.75%,2019年以来涨幅达6倍。立讯精密于2010年9月在中小板上市,当年10月触及股价最底部(复权),底部至今涨幅高达75倍。 年内翻倍: 实控人大举抛售69亿元 7月22日晚间,立讯精密公告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及其一致行动人、立讯精密实际控制人之一、副董事长王来胜于7月22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29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1.85%。 从深交所当天的大宗交易减持情况来看,7月22日立讯精密大宗交易1.3亿股,合计成交金额为69.08亿元。基本可以认定是立讯精密实控人进行的交易,在这个大宗交易中,有机构席位大举接货。 大宗交易的减持价格为53.2元,较立讯精密最新股价折价7.17%,立讯精密7月22日收盘价为57.31元,市值为4002亿元。 减持为进军iPhone代工? 挑战富士康? 对于缘何减持,公告称,减持资金拟主要用于偿还立讯有限银行借款及支持立讯精密相关资金需求。几天前立讯精密公告和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出资收购苹果公司的代工厂。 立讯精密7月17日晚间发布公告称,立讯精密及其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公司将出资33亿元人民币(约合4.72亿美元)全资收购纬创资通两家全资子公司100%的股权。立讯精密(或控股子公司)计划出资不超6亿元,对目标公司不构成控股。 交易完成后,立讯精密将会成为苹果公司的首家中国内地代工厂商。而未来的目标,可能是挑战富士康。当前,纬创是仅有的三家iPhone代工制造商之一,规模小于和硕和富士康。 控股股东几天前拟收购苹果代工厂,如今大举减持,有分析认为两者或有关联。 目前,立讯精密市值4000亿元,比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约11908亿台币(折合人民币约2800亿元)的市值高出很多。比工业富联(601138)当前市值3052亿元也高出了不少。 立讯的最牛女老板曾在富士康打工 在宣布收购纬创集团前,立讯精密就已经是苹果AirPods和Apple watch的主要组装合作伙伴。此次立讯精密有意入局富士康最为核心的iPhone组装业务,使得业界认为目前立讯精密正在挑战富士康,逐渐向另一个“中国鸿海”的目标挺进。 值得一提的是,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春与富士康集团以及该集团的创办人郭台铭有过一段很深的渊源关系。早在富士康首次来到深圳建厂时,王来春就成为富士康在内地工厂的第一批工人。 王来春初中毕业后,曾经在富士康打工十年,如今成就了自己的电子产品制造的王国。 2010年,立讯精密登陆A股市场,自此开始了持续增长模式。2010年当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0.11亿元、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83%、56.20%。 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5.16亿元,同比增长74.38%,净利润、47.14亿元,同比增长73.13%。 公募基金刚大举增持: 买成第二大重仓股 在刚披露的公募基金二季报中,立讯精密受到基金的大举加仓,成为仅次于茅台的基金第二大重仓股。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基金增持最多的50只股票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元器件、信息技术软件以及医疗器械等几大细分领域。其中,公募基金对立讯精密的增持力度最为明显,合计增持市值超过222.47亿元,位居公募基金增持榜首位,持股比例也从一季度末的10.46%上升至12.16%。 知名的睿远基金、中欧基金、东方红资管等旗下都有基金重仓持有立讯精密超过1000万股。也有基金持仓达到10%的上限。 网友担忧下跌 股价高位突现减持,投资者还是比较担忧股价。 有网友说,开启收割模式;有网友说,明天跌停;还有网友说,基金抬轿,肥了大股东,等等。 “
7月17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立讯精密及其控股股东将出资33亿元人民币,收购纬创资通直接及间接控制的全资子公司纬创投资(江苏)有限公司及纬新资通(昆山)有限公司100%股权。 根据公告,该笔收购资金来源均为各投资主体的自有资金,立讯精密自身计划出资不超过6亿元,总交易价格33亿元(含税),对目标公司不构成控股。 收购完成后,立讯精密成为国内首家苹果代工iPhone制造企业。 纬创集团是苹果iPhone的第三大代工厂,其规模小于富士康和和硕。此次并购标的是纬创集团在中国大陆的两家子公司。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立讯精密股价早盘高开6.96%。不过并购早已是预期之内,截至发稿时间,立讯股价高开低走,微跌0.07%%,报55.12元,市值3954亿元,位居中小板第一。 成长离不开鸿海,如今正面对决 立讯精密专注于连接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高频产品开发,产品主要应用于3C和汽车等领域。作为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它的成长历程可以说跟蓝思科技一样的版本。 深圳受益于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吸引了众多台商的进驻,在1988年台湾电子巨头富士康在大陆建立了第一家工厂,并于当年从深圳深圳周边澄海、潮州、丰顺等地招来首批150名员工,立讯董事长当时21岁农家姑娘王来春便成为富士康旗下“海洋电子接插件厂”的一员。 经过富士康十几年的时间,王来春一步步从线长、组长升到了课长,积累大量资源之后从富士康离职开启创业之路。 在期间得到富士康帮助,富士康为大公司配套,立讯为富士康配套,生产、销售各种电子连接线、连接器。 2004年王来春创办立讯精密,2009年9月郭台铭胞弟郭台强的富港电子的公司出资4000万元认缴了立讯精密400万股,并以3.08%的股权成为立讯精密第三大股东。 根据立讯招股书披露,在2007年至2009年,公司向富士康销售产品的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7.73%、56.46%、45.38%。 上市之后,立讯开启脱离富士康路程。通过并购成功切入苹果、华为产业链。2011年通过并购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切入苹果产业链;同年并购科尔通讯,迈入通信领域,切入华为供应链;2012年并购福建源光电装有限公司进入汽车电子领域。 通过一系列资本操作,形成消费电子,电脑精密组件以及汽车电子等三大业务,成为国内精密制造企业代表。 业绩表现方面,2019年全年实现625.16亿元,同比增长74.38%,扣非归母净利润实现44.36亿元,同比增长73.69%,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51亿元,同比增长83.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81亿元,同比增长59.40%。 对应归属净利润从2010年的1.16亿元持续扩大到2019年的47.14亿元。9年间,营业收入规模扩大超60倍,利润规模扩大超40倍。营业收入9年复合增速为58.14%,归属净利润9年复合增速为51%。 如今立讯在A股总市值也是超越富士康,在此刻收购收购纬创切入Phone制造,开始正面对决富士康。 从零组件到整机制造 立讯是做连接器起家,上市之初跟A股同类企业的竞争实力相近。 近两年来,立讯精密逐步甩开竞争对手,尤其是股价表现方面,从2019年至今,立讯精密股价涨幅近574%,5倍涨幅的背后大部分是无线耳机airpods带来的增长预期。 在2016年,立讯并购苏州美特,进入声学领域,并抓住AirPods这棵摇钱树。在2017年,苹果总裁库克到昆山拜访了立讯精密,之后立讯精密获得苹果无线耳机的业务订单。 当前,立讯精密是AirPods主要供应商,占AirPods份额65%~70%。 Strategy Analytics预计,AirPods和真无线耳机市场的增长仍将继续。到2024年,收入将超过1000亿美元。在2019年,苹果公司的无线耳机产品AirPods出货量近6000万部,占据了真无线耳机市场71%的营收。 分析师郭明錤表示,因为2020年款iPhone手机取消赠送有线耳机和即将亮相的AirPods 3,预计2021年AirPods的总出货量将达到1.2亿部,同比增长28%左右。 此次立讯切入Phone制造,主要是因为苹果改变供应商策略。 苹果不想让富士康一家独大,同时重点扶持大陆企业,一改过去以台厂为主、陆厂为辅的产业生态。 另一方面早在2月份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发布最新报告预测指出,2021年下半年或更早,苹果可能会让部分配件代工厂分担更多的制造任务,比如将较旧款的 iPhone 机型,交由 AirPods 无线耳机和 Apple Watch 智能手表代工厂立讯精密(Luxshsare Precision)去生产,理由是新 iPhone 产品的生产周期有所缩短。 立讯精密承接该业务,也是给予自身业绩带来增厚空间,同时大概率也带来二次成长性。 纬创昆山厂利润腰斩 在早期,台企依靠内地的人口红利优势,大举在内地扩张产能进而站稳了全球价值链中的代工位置。但是近几年来,长期固化的代工思维让在中国内地的台湾企业陷入了转型困境。产业上中下游开始出现破损,出现不少台商,外商都在撤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二级市场上出现产业链承接和收购机会,比如近期强势的蓝思科技,股价大涨主要原因就是收购可成的预期。 相比起来,此次立讯倒是符合自身作风,非常低调。 纬创是全球最大的ODM代工厂之一,与富士康、和硕共享iPhone整机代工订单。纬创过往主力做旧款iPhone,新iPhone由富士康以及和硕双工。从苹果业务量来看,富士康通常订单量在50%以上,和硕在30%左右,而纬创在10%浮动。 纬创业绩增长遇到瓶颈,2018年营收608亿新台币,2019营收仅实现767.5亿,折合人民币182亿,对比上涨不到0.1%。利润下滑一半以上以上,2018年利润为1.6亿新台币,2019年仅有6081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444万。 在此纬创开始转移工厂,在2020年计划将iPhone的组装重心转移至印度,陆续加码投资包括在东南亚的越南、印度等。 纬创在大陆昆山、泰州、中山、重庆、成都拥有5个制造中心,此次立讯昆山厂区,主营业务为手持行动装置之产销,也就是为iPhone的主要生产基地,而且该基地是纬创高端智能产品、新产品研制区域。智能终端产品年产能高达6000万台。 立讯优势在于其是苹果重点扶持的企业,在纬创昆山厂的基础上能够很快切入苹果产业链。 小结 实际上,立讯精密真正利润来源是零组件业务,而非整机组装业务,但通过并购纬创昆山,介入“主流领域”的整机业务,可以在未来反过来对更多的零组件取得更大的掌控权,从而让自身在原有产业链基础上扩张。 从立讯精密发展的路径上看,跟鸿海富士康过去走过的路很像。 如今立讯精密抛掉“小富士康”之称,切入苹果整机制造业务,也可以当作最牛打工妹,与年近古稀之年的郭台铭的正面竞争,颇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