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数研所”)与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联商务”)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中线上线下支付场景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双方将结合银联商务的现有业务场景,基于数字人民币特性和钱包生态体系,共同研究拓展数字人民币的产品功能和应用范围,促进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银联商务表示,公司将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数研所,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要求,切实提升支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助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在相关业务仍未关闭前,航空公司有权将乘客购买的座位“升舱”给其他乘客吗?购买商务舱的乘客在正常时间段办理值机手续前,为何2名白金卡乘客能够完成升舱程序? 乘客买的商务舱机票,在按照正常程序办理值机手续的情况下,被航空公司告知座位没了。在各家航空公司拥有高度成熟健全的票务及旅客服务系统的当下,竟然还会有公司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接到2名乘客爆料,以“客户至尊,精细致远”为核心价值观的东方航空就进行了这样一番操作。 记者向多方求证后获悉,2名乘客的客票被东航免费分配给了其白金卡客户。为什么付费买票客户的利益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2个商务舱的位置给了什么人?有没有藏在暗处的利益链条? 乘客被迫“让座” 9月25日,3名购买了当日由沈阳飞往上海虹桥的MU6486航班的乘客,像往常一样到达沈阳桃仙机场搭乘飞机,其中有2名乘客购买的是商务舱机票。一行人办理值机手续时,等待许久却被地勤人员告知,由于2张商务舱都无法办票,只能通过办理经济舱的方式登机。 登机后,其中一名购买商务舱的乘客沈某通过自行与被升舱的乘客协商,换回了自己的商务舱位置,但另一名购买商务舱的乘客刘某却因被拒绝换回座位,只能与同行的另一名乘客被迫换到2小时后的下一趟航班,而且航班的目的地由上海虹桥机场变更为上海浦东机场。 上述3名乘客均为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对乘机流程非常熟悉,也不存在未按时办理值机手续或流程操作不当的行为。 流程有没有问题?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记者和东航知情人士取得了联系。 航空公司为乘客提供“升舱”福利,增加常旅客会员的用户黏性,是航空业吸引旅客的常用手法。但是,一切额外福利,应该是基于率先保障购买商务舱乘客的权益。针对这一情况,东航相关知情人回应称,一般来说,白金卡升舱会在航班停止办理值机手续前的5分钟开始进行操作,而上述3人到达机场开始办票的时间,可能是临近值机手续关闭,出现了短暂的时间差,造成座位被占的“极特殊”情况。 对此,当事人明确告诉记者,他们如常到达机场,而且并不存在临近值机手续关闭才办理相关业务的情况。 对于东航的说法,值得质疑的是:即便在乘客“卡点”办理值机手续的情况下,在相关业务仍未关闭前,航空公司有权将乘客购买的座位“升舱”给其他乘客吗? 据悉,东航方面已经展开内部调查,最终调查结果有望很快揭晓。不过,前述知情人透露,东航的相关流程确实存在提升空间,对于上述被耽误行程的乘客,东航会在最终调查完毕后启动补偿程序。 存在灰色地带吗? 另一个需要航空公司解释的问题是:购买商务舱的乘客在正常时间段办理值机手续前,为何2名白金卡乘客能够完成升舱程序?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按照东航的相关流程,白金卡乘客的升舱会在值机手续关闭前5分钟由系统按申请顺序作出分配。 本次被“提前”升舱的白金卡乘客,究竟是按照先后顺序选定,还是存在“人为选择”的因素?其中是否有灰色利益链条?是否还有乘客遭遇类似情况?东航方面将如何处理,是否依然只是“一赔了之”?上海证券报将持续关注。
上海证券报记者昨日获悉,中国银联控股的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联商务”)计划在科创板上市。9月1日,上海证监局官网披露的银联商务辅导备案情况,透露出上述信息。据悉,银联商务上市的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项目辅导自2020年8月就已开始。 银联商务成立于2002年,总部设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一家主要从事线下、互联网以及移动支付的综合支付与信息服务机构,属于第三方支付行业。 银联商务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银行卡收单机构。2019年,银联商务受理各类交易127.3亿笔、15万亿元。银联商务是线下收单市场的王者,本具有先发优势,但在2015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兴起之后,银行卡收单业务增速放缓,银联商务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比拼中渐渐落于下风,如今综合支付市场占有率远逊于支付宝、腾讯金融(即微信支付)。 第三方机构易观数据最新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支付宝、微信支付和银联商务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8.44%、33.59%和7.19%。 天眼查信息显示,中国银联通过旗下全资公司上海联银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银联商务55.54%的股份。其他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东,分别是北京光际尚嘉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浙江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横琴鼎建华新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截至目前,银联商务已完成超过10轮融资。公开的融资信息中,银联商务单笔最大规模融资是在2016年,由光大控股和IDG资本成立的光际资本产业基金出资约20亿元战略投资银联商务,一举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这轮融资前后,有市场消息称,中国银联有意将银联商务拆分独立上市。 记者独家获取的一份银联商务2018年融资材料介绍,“银联商务正处于Pre-IPO阶段,已完成股改,上市预期明确,有望成为国内金融服务领域IPO第一股”。当时,银联商务融资估值为230亿元。 上述材料还显示,银联商务最近4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8%、27.1%。2017年,银联商务总收入78.9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57亿元。 目前,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正在冲刺A+H上市。8月25日,蚂蚁集团已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并同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申请文件。上交所信息显示,8月30日,蚂蚁集团上市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市场预计,蚂蚁集团估值超过万亿元。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2020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疫情的到来,绊住了一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而另一边却打开了一扇窗,一些中小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像跨境电商、云服务、服务贸易相关的企业,得益于“互联网+”的融合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正紧抓线上优势,实现逆市布局。 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跨境支付作为基础设施无疑是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有力保障,而如何选择一个低成本、高效率且安全的跨境支付方式是企业普遍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非现金支付越来越趋向高频、小额化的当下,诸如交易时间无法预估、费用收取无法预估、接受账款存在不确定性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小企业。 对此,作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支付清算组织,Visa对上述痛点进行“精准打击”,联合发卡方推出商务卡解决方案,致力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安全的支付方式,助力企业打造现代化支付体系和流程,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现金流、生产力及财务效率,护航企业安心“走出去”。由此,小额跨境支付解决方案也成为Visa的主攻方向之一。 利用企业商务卡提高支付效率 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及留学教育是拉动跨境支付发展的三大支柱,这类业务目前正趋向于操作线上化及支付实时化。 比如,线上旅行社(OTA)在代表其客户预订海外机票或酒店时,需要通过各种购买渠道,包括官网、分销平台和海外供应商的库存接口等来操作,大多数情况下,OTA需要针对每张机票或酒店客房的预订分别进行实时在线支付,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非常强。另外,很多情况下线上旅行社需要进行资金的垫付,对于企业的资金压力具有不小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Visa专门针对企业推出针对企业的商务卡,利用其自身授权和清算的支付网络,实现在线交易时效性的提升。发卡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资质提供灵活的授信政策,最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支付的资金压力。 多维度风险管控确保交易安全 Visa始终以安全为先,维护支付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并提供一系列风险产品和服务,帮助消费者、合作商户和金融机构更好地防御欺诈。 支付安全方面的标准,Visa已经有了3DS2.0(3DS,即3-Domain Secure,是卡组织与发卡行向持卡人推出的一种在线交易身份验证的报文传输协议,通过这项支付验证协议可以降低无卡交易风险,有效防止盗刷,提高了在线交易的安全性)。今年年底,Visa会在全球多数市场执行3DS2.0的安全标准。至于EMV电子商务的相关安全标准则是在今年6月8号开始实施,其中包括API、令牌化,还有用户的身份识别和商标验证等等,各个清算网络会自行制定相应的执行时间。 Visa提供令牌化技术来解决数据安全的问题。在进行账户交易的时候,交易信息会存储在收款方那里,一旦这部分数据泄露,就很危险,黑客可以直接调用存在收款方的支付信息。令牌化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交易认证的过程当中,Visa会给它一个特殊的16位令牌,这个令牌是专门针对已经经过验证的客户身份,针对收款方的交易使用环境。这样一旦这些收款方保存的用户数据被黑客侵入,它所拿到的是没有价值的数据。因为令牌被拿到后,去任何别的收款方应用的时候,Visa的系统就会直接报警,Visa不但知道目前正在进行的交易是非法交易,而且也知道之前的收款方遭到了数据侵入。令牌化技术就使得在收款方那里存储的关于用户支付信息的数据,变得对黑客来说没有价值、没有作用。 Visa通过在人工智能和科技领域(如AI技术)的持续投入,将其全球交易的欺诈率稳定在低于0.1%的历史最低水平,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工具、资源及控制权以进行支付风险管理,同时制定和优化反欺诈管理流程,以帮助企业和监管机构快速反应。其中,“Visa高级授权”服务(Visa Advanced Authorization, VAA)通过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帮助金融机构一年内防范约250亿美元的欺诈损失,从而使全球支付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安全,得以更好地保护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工具,“Visa高级授权”服务可对Visa全球支付网络VisaNet上的交易授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帮助金融机构及时识别并应对新兴的欺诈模式及趋势。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的过去12个月内,Visa在其支付网络VisaNet上处理了超过2103亿笔商户和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并利用AI技术对所有交易进行分析(每笔交易处理时间约千分之一秒),从而帮助金融机构在批准正常交易授权的同时快速识别和防御欺诈交易。 企业财务管理更健康 除了“硬件”上的绝对优势,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特别针对于员工差旅需求,Visa在商务卡领域还会为企业提供Visa支付管控模块(VPC - Visa Payment Control) 以及自动化企业差旅报销系统(VISM - Visa Intellilink Spending Management), 从而更好的提供商务卡的定制化功能。 Visa支付管控模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Visa赋予企业自身的自定义风控产品。企业在使用商务卡的过程中,通过Visa支付管控模块管理交易的金额、单日使用频次、使用地区、允许交易的行业等等,最大程度满足了企业自身的针对于合规和内控的需求。 自动化企业差旅报销系统可以更有效地配合Visa支付管控模块,为企业提供可视化的支出报表,财务分析等等,帮助企业更好管理供应商的支出,达到有效节约成本的目的。另外,Visa的自动化企业差旅报销系统通过和市场上主流的费用管理系统(EMS -Expense Management System)对接,自动化整个企业员工差旅报销流程。 对于企业而言,Visa商务卡带来的更为重要的是结构化的财务管理。此前,在没有商务卡的情况下,很多跨境企业对外支出大多是通过个人信用卡完成,从合规性、税收等角度,给企业财务管理造成诸多不便。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务卡解决方案,可通过企业的名义对外支出,将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健康,也更为明晰。 为了更大范围的推进商务卡解决方案,以及为更多企业提供更好的跨境支付体验,近年来,Visa也在积极推进本地化进程。当被问及与境内支付机构的关系时,Visa中国区对公业务产品部负责人王志云用“co-opetition”来形容,即竞争中有合作。目前很多境内支付机构都有构建了全球化的战略,而Visa的全球清算网络优势,可以最大程度上助力境内支付机构走出去,达到优势互补。 “整体来看,合作大于竞争,把蛋糕做大,达到多方共赢,这样才能更好的普惠中小企业。“
随着疫情的到来,短短几个月全球零售产业形成了新格局,中小微企业在面对生存压力的同时,也迎来机会走出国门,将生意做到了地球的角角落落,世界商业格局也逐渐从全球贸易向全球零售演进。 B2B跨境支付无疑是企业在与境外完成交易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企业的支付体验如何?他们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支付机构能否提供更优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日前,联合全球数字支付公司Visa进行了名为“中小企业商务支付解决方案问卷调查”[1](下称“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交易时间无法预估、费用收取无法预估、接受账款存在不确定性,是令中小企业最为头疼的三大难题。而支付手续繁琐、耗时长、对账困难、存在欺诈风险等,是企业主吐槽的主要困扰。 中国拥有领先全球的个人电子支付体验,然而,B2B跨境支付方式多年来却踏步不前,未来能否创造出颠覆性的跨境支付方式?随着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演进,跨境支付行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繁荣背后的痛点 自2013年开展跨境外汇支付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支付机构瞄准了中国的跨境支付市场,深耕收单、汇款、结售汇等不同分支领域。尤其是随着跨境电商、出境游、留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基础设施的跨境支付行业在近几年更是迎来繁荣生长。 据央行数据,2019年全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188.43万笔,金额33.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4%和28.28%。日均处理业务7537.15笔,金额1357.02亿元。 跨境支付业务爆发式增长,但跨境业务所涉行业已发生趋势性变化。调研显示,业务涉及跨境支付的企业中,制造业和传统外贸商所占比例分别有18.18%和10.23%。而咨询、旅游、游戏、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供应商的跨境支付需求总和,占比已经达到71.59%,远超制造业和传统外贸的合计占比28.41%。其中,咨询服务业、旅游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4.2%、12.5%,也超过了传统外贸的10.23%、互联网的11.93%。 跨境支付的主体正在变得多元,且更多是在新经济领域,而跨境支付的场景也更加碎片化、高频化:与交通相关的跨境支付需求,企业在境外零售商店、境外交通和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支付需求,等等,消费额度更加微小,频次更高,这对跨境支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小额、多频次的结算。 然而,现有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这些需求,调研显示企业的满意度很低。 市场在快速壮大的同时,B2B跨境支付的行业痛点也随之凸显。相比个人消费端支付的迅猛发展,B2B跨境支付由于涉及多方机构、多个环节,支付手续复杂繁琐,因而,资金到账延误、信息被盗、汇兑成本增加等时有发生,更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损失。 特别在此次疫情之下,“无接触式服务”推动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企业“走出去”,这对现有跨境支付体系与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在进行跨境对公支付时,多数企业选择使用网上银行转账。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有超过70%的企业使用网上银行,其次是银行汇票/承兑汇票等,使用者约51%,再次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比约37%。 表格1 企业跨境对公支付方式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特别是中小企业,基于小额、高频的资金流,如何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B2B跨境支付方式是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基本保障,也是一大难题。由于跨境支付的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很多中小企业虽然意识到其重要性,却不知从哪里入手。 例如,一家专门为客户提供出国旅游语言司导服务预订的平台,拥有庞大且繁杂的多国个人司导团队,涉及多个国家不同的支付体系和货币兑换,如何将佣金打到各国司导手中就是一大难题。一方面,跨境汇款必须遵守各国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另一方面,由于给司导个人汇款金额较小且频次高,汇款手续费及汇兑损失需要重点考虑。 而一位从事小家电的外贸企业主表示,他的企业主要通过国内银行的收款卡及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收款,尽管现有的支付方式尚能基本满足企业目前需求,程序也较为简单,但由于金额小,第三方收款机构的手续费高达10%左右。 另一家外贸企业的情况也比较典型,公司业务相对简单,对外使用人民币结算,汇款则是通过银行电汇。虽然到账周期不长,但在汇款前,公司需要准备大量材料,比如交易双方合同、发票、报关单等,然后填写好境外汇款申请书,再交到银行柜台,手续非常繁杂,且对账过程耗时耗力。 事实上,速度慢、费用高和安全性差是被跨境企业普遍诟病的问题。调查中,仅有38.64%的企业没有感到支付手续繁琐,而高达61.36%的企业难以接受跨境支付的繁琐程度。 表格2 企业在跨境对公支付中,支付手续是否繁琐 对于跨境对公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接受账款存在不确定性”,即企业在完成跨境支付动作后,无法确定能否收到款项。紧随其后的是“费用收取无法预估”、“交易时间无法预估”、“无法实时掌握交易动态”、“无法了解交易细节”等。而对“交易存在欺诈风险”和“交易异常及合规问题的处理和调查过久”等有关安全与合规问题,也是企业主认为的痛点所在。 表格3 跨境对公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卷调查还显示,近六成的企业能接受的跨境对公支付处理时长为2个工作日以内,26.7%的企业可接受的处理时常为2~3个工作日;仅15%的企业能接受3~7个工作日。同时,有近70%的企业表示,在进行跨境对公支付时,最需要的功能是交易时间可控,最好是当天或隔天到账。 表格4 企业能接受的跨境对公支付处理时长 随着企业跨境业务扩张,近来,跨境支付欺诈案件频发,交易、支付安全越来越不容忽视。一家跨境游戏厂商就反映,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银行、供应商的电子邮件或电话索要企业账户和密码信息,网络钓鱼。参与调研的176家企业中,有近30家遇到过支付欺诈,占比16.5%,主要涉及到数据安全、盗用账号、支付手续之间的协议泄漏等问题。由于跨境欺诈问题追溯、赔偿处理更为棘手,一旦发生,可能比“支付手续繁琐”、“对账困扰”更加令企业头痛。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一边是全球化浪潮下,企业在全球范围扩张业务,一边是对公跨境支付慢了一步、痛点掣肘。市场急需一套安全、快速、可预测的B2B跨境支付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眼下的当务之急,也是推动B2B跨境支付实现变革的重要基础。 支付界的金融科技公司Airwallex(空中云汇)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刘月婷表示,相比以往,目前跨境对公交易越来越趋向小额、高频、实时,尤其是在跨境电商领域,对时效性要求更高,因而,对支付机构和组织而言,创设一套高效且安全的解决方案是关键,“此外,还要涉及多国货币,这样可有效降低汇率成本。” 作为东南亚跨境电商平台的代表,市场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及越南七大市场的Shopee平台上入驻了大量的中小跨境卖家和品牌商家,不同类型的卖家基于自身的业务规模、运营情况,在跨境支付时有着不同的诉求和支付需要,这对平台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Shopee平台相关负责人分析称,“中小跨境卖家具有一定的跨境电商经验,对跨境支付的流程更为熟悉,操作也会更加熟练,但这类卖家的现金储备普遍较少,导致抗压性较弱,更易产生资金断裂的情况,因而会着重关注资金回款的周期、时间以及拨款明细等细节,对汇款时间的准确性有较高要求,对支付政策的更新也会更加敏感。” 而一些中小内贸卖家由于并无跨境运营经验,会更关注跨境支付的便捷性、灵活性,同时对跨境支付的安全性也有更高要求,他们期望了解平台的整体支付流程,以判断其中是否具有潜在风险。 “对于平台上的大卖家及品牌卖家,此类卖家在入驻跨境电商平台时,都会对平台进行详尽的背景调查,入驻后,卖家自身的运营规划也更加系统,因而它们对平台的支付流程和回款周期不会有太多疑问,更关心回款明细和款项对应的扣费逻辑,例如,手续费、佣金、关税等款额的收取依据和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政策变化。”Shopee平台相关负责人称。 针对这些问题,已有支付机构进行了针对性的升级,比如,建设线上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实现点对点交易,减少交易环节;再如,为企业专门定制商务卡,改善企业业务流程,保障安全。 那么,什么样的商务卡为企业青睐?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的企业认为业务和个人支出流水一目了然是商务卡的最大优势,其次是交易安全、能有效改善现金流和流动性、节省前往银行进行存放现金和支票的操作时间等,调研数据再次说明,企业主对支付便利性和安全高效的追求高于其他。 表格5 什么样的商务卡较具优势 国际领先的数字支付公司Visa在全球提供企业商务卡解决方案,让企业使用单一Visa帐户,就能够进行流畅、安全及方便的跨境支付。中小企业可以利用Visa商务信用卡提供的免息期,实现“先买后付”,更好的管理现金流。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商务信用卡的免息期最长可达55天,使企业能更有效的进行计划和预算。此外,为员工提供商务信用卡,而不是让员工预先付款并为其业务支出报销的模式,便于有效控管预算并追踪支出。 凭借Visa的网络及规模,Visa商务卡用户可直接付款给任何受理Visa的商户。 2019年,Visa商务卡解决方案达成了1万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使Visa成为全球最大的B2B支付网络。 此外,Visa专门开发了一个支付平台B2B Connect(即对公连汇业务),将交易的发起银行与收款银行直接连接,促成交易的实现,减少跨境企业之间的交易风险,缩短资金收付的时间。同时, Visa还通过数字身份识别功能将银行信息和账号等敏感商业信息令牌化(即tokenization),企业便可以在支付网络中使用“令牌”这种唯一的识别标记开展交易,从而提升资金收付的安全性。 Visa的全球业务解决方案主管Kevin Phalen表示,Visa在通过新推出的B2B Connect产品,绕过中转银行可以实现全天候支付、瞬间到账,在加快交易进度的同时省去了大量的手续费,使交易变得更快捷、更透明。同时B2B Connect还具备信息不可篡改的特点,加强了跨境支付的安全性、透明性与低风险性。 全球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加速数字商务的发展,Visa作为全球领先的支付网络,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商务支付解决方案以外,也提供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及电子商务相关方案,协助解决中小企业在疫情下所面对的挑战。 [1] 中小企业商务支付解决方案问卷调查, 共有784家企业参与调研,总计回收176份有效问卷; 受访企业总营业额超过4.9亿元人民币; 询问了他们在对公支付和跨境支付中的体验,旨在深入了解金融产品的可改善空间。
富华/世茂×36氪“财富港”线上发布会 圆满举行 这是一场蓄势已久的集中释放,这是一波经济信号的预先昭示,这是一次新商务时代的盛大开启!7月22日,富华集团、世茂集团携手36氪举办的“全球新秩序下的中国经济·新势力——暨财富港线上发布会”,盛大启幕。 通州区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杨东风、华北世茂京津片区总经理刘垚、36氪合伙人副总裁李政、戴德梁行中国资本市场副董事总经理刘兵共同出席,并联合发布“中国经济新势力助力计划”。 其中,通州政府重点推出通八条营商政策,助力新经济企业发展;36氪推出中概股同频计划,中概股频道上线,助力新经济企业和品牌的资源融合;富华集团、世茂集团副中心封面级商务独栋“财富港”正式亮相,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对标国际一流的商务平台。 政商共话新经济风口 探讨商务新未来 发布会上,36氪合伙人副总裁李政,首先针对“新经济·新增长·新命题”阐述了2020年独特大环境的经济大势分析:全球疫情带来的流动性危机,促使中国经济更快速转型。新经济产业在时代风口之上,已成为当下经济大局中的“护城河”和“新契机”,多元赋能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阶段。 紧接着,通州区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杨东风从“新中心·新通州·新发展”三个层面进行讲述。北京市政府四套班子东迁、环球影城落位、运河商务区等等诸多利好,明确了副中心同步国际一线城市的新高度;加之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打造、亚洲最大TOD总站的建设、对标世行营商环境标准出台的通八条系列政策,更让副中心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高地。 之后,戴德梁行中国资本市场副董事总经理刘兵针对“新时代·新资产·新格局”这一主题,重点分享了新经济时代当下,大宗资产成交已步入黄金窗口期,而作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中国,其核心资产也备受国内外资产的青睐,成为新经济企业的商务高地。 大势已显 中国新经济指数屡创新高 何为新经济?是指借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诞生的以信息技术革命驱动,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现象,新经济企业以持续、快速、健康增长而平稳叱咤商海风云。早于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提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以金融、高科技、互联网为高净值头部企业,如苹果、亚马逊、微软、腾讯等商企已经占据了全球商业主导。 站在时代拐点之上,中国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篇章。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蓬勃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6192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增速为9.3%,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三新”经济增加值在国内GDP中的占比已连续3年创新高。随着新电商平台、大数据、生物科技、泛娱乐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推动中国经济体系向着更加良性、更加快速的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担纲新经济时代封面 肇启全球商务新篇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是顶层设计对于副中心建设的期望,也更加明确了副中心的一线定位。作为京津冀大都市圈新的增长极和创新平台,高质量高水平的商务与产业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支点。 正如华北世茂京津片区总经理刘垚在“新趋势·新平台·新未来”的演讲中所提出的:财富港项目,不仅以稀缺区位选址顺应时代发展新势能、以稀缺交通体系赋能新经济发展速度、以稀缺生态资源滋养屹立经济潮头的崭新生命力,更是以稀缺的产品设计,为新经济企业提供了领先的商务格局。 财富港共规划13席商务独栋及1座高阶商业mall。在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这一大国战略高地之上,大胆突破土地稀缺性和资源对商务空间的限制,打造与世界商办大趋势接轨的企业独栋生态办公产品,成为未来CBD的稀缺品。财富港空间可随心而动,支持个性化定制总部。未来企业不仅享有楼栋冠名权,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发布大厅、研发中心、品牌展示馆、图书馆、餐饮区、咖啡馆、健身区、私密庭院等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功能空间。 2020新经济大幕已启,财富港邀全球商企共襄新时代! (CIS)
王良星,利郎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他提出了“商务男装”的创意,还提出“简约不简单”的品牌口号;随后又提出“跳出服装做服装”“把文化、艺术、创意融入到服装当中”,立足把利郎打造成时尚创意集团。2013年,他提出“提质不提价”的企业发展战略方针,令企业订货数据在逆境中连续数次取得正比例增长。2014年,他明确要把利郎打造成有设计感、时尚感、品质感,有品位、性价比最高的国际化男装品牌。 从1987年3台缝纫机起家,到福建人结婚时标配的新郎西服;从1998年濒临倒闭,到喊出“简约而不简单”再度崛起,领跑闽派男装……33年来,利郎集团始终专注于时尚男装行业的研发与生产,在营收数据、品牌升级、产品研发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了从服装制造到时尚设计的跨越。 利郎集团总裁王良星,经常是一头染过的头发与一身前卫新潮的穿着,让人很难相信他已是年近花甲的“大叔”。秉持着对服装的热爱与时尚的敏锐度,每当危难之际,他总能以惊人的胆识和智慧,带领利郎男装杀出血路,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服装产业面临重新洗牌之时,他提出“跳出服装做服装”,不做与服装无关的产业,立志把公司打造成全球闻名的时尚创意集团。 创业历程一波三折 福建晋江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一片热土,王良星三兄弟的创业故事很传奇,在这里又很普遍。1984年,利郎创始人王冬星因高考落榜面临抉择——父亲对他说:“你的兴趣在哪里,你的成就就会在哪里。”于是王冬星拿起剪刀,把做好的第一件中山装送给了父亲——利郎就这样诞生了。 1987年,王良星带着辛苦攒下的1万多元加入兄长王冬星的服装厂。当年,利郎就赚了18万元,第二年是88万元。对此,王良星感触良多:“刚开始,款式仿照国外、港台的流行款,在批发市场就卖得很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利郎西服成为当时福建人结婚的新郎标配。时至今日,上了年纪的福建人还依稀记得那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语——“给先生的情意”。 利郎创办不久,弟弟王聪星也加盟进来。于是,家族内部做了一个初步的分工:王冬星做董事长,王良星是总经理,主要负责管理和营销,而弟弟王聪星则分管财务,兼顾生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利郎集团的发展有了起色,三兄弟开始涉足其他行业。王良星开办家具厂,王冬星办了服装机械厂,王聪星则做起了办公用品生意。很快,一场空前的服装同质化危机让利郎面临危机。“资金链断了,全晋江的人都说我们要倒了。”王良星坦言,“那时,每天醒来一睁眼就要面临一个两难抉择,‘手机开还是不开?’开机,打进来的都是要债的;关机,又担心外面的谣言”。诘问总比流言好,王良星还是选择了每天坚持开机。 事过多年,当利郎获得再一次辉煌之后,王良星才表露了当年的心境:“说理想也好,说幻想也罢,当时一直有个信念告诉自己:明天会好起来的,而明天又告诉自己,后天会好起来的。”1997年的痛楚与酸苦,王良星至今记忆犹新。 2001年,利郎迎来了转机。这一年,王良星聘请国际知名时装设计师、中国设计师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计文波,担任利郎公司的设计顾问,此后又担任全职首席设计师。效果显而易见,利郎于2007年登顶米兰时装周,第二年又登上“东京时装周”舞台,2010年荣获“中国市场十大畅销男装品牌”称号。 2002,王良星不惜一切代价签下代言人陈道明,“男性商务人士”成为利郎的品牌定位,利郎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国民品牌,特别是在中小城市更受到热捧。 2004年,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召开,王良星觉得这是一个扩大品牌知名度的大好时机,于是投入巨资打响广告。那年年底,利郎的销售额升至1个亿。 2009年,利郎公司成为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男装品牌,登上更大的资本舞台,从此走出晋江,面向全国,再从全国走向世界。上市当日,王氏三兄弟立下了“专心、专业、专注、专一”做好服装的誓言。 “创变大师”的花样青春 纯白色空间、流线型的雕塑、无处不在的造型独特的装置,让人误以为自己闯入了一间艺术展厅。而这里,正是王良星的办公室。极简而前卫的艺术元素从这个房间开始,蔓延到整座办公楼乃至整个创意园区的每一个角落。 秉承“把时尚、艺术、创意进行到底”的理念,王良星几乎看准了中国男装行业的每一次变革浪潮。从新世纪初,利郎率先提出“商务休闲”的服装品类概念,开启中国服装行业品类战略的起点;到2016年基于移动互联网,代际消费切换的洞察,利郎试水LESS IS MORE“轻商务”系列;再到2020年,利郎以全新方式升级“拿手菜”,满足拥有向上力量的商务人士在更多场合的“新商务”着装需求。 从霸占中老年干部衣橱,到年轻小鲜肉的新选择;从贴牌生产到自主研发。有人感慨,而立之年后的利郎竟越活越年轻了!这当中发生了什么? 其实从诞生之日起,利郎就不断面临服装“年轻化”课题,却总能巧妙找准自身的“潮”定位,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最爱。 2001年9月的一天,王良星和副总裁胡诚初坐在办公室里喝茶。胡诚初手里的“商务通”触发了王良星,于是“商务男装”就成了利郎男装的代名词。 为推行“品牌经营”的发展战略,王良星顶住巨大压力,把四处筹来的钱全部投入品牌创建中,并打出了一系列精彩的造牌组合拳,利郎自此涅槃重生。 2010年,王良星提出口号——“将时尚、艺术、创意进行到底!”从此,他的穿着打扮到公司的装修改造,都要极力体现出创意和时尚。不仅如此,他还拿办公室作为试验田,将简约时尚与艺术重新定义,打造了一个极具现代感的空间。 “有人说,时尚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其实不尽然,因为时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关于时尚,王良星早有深刻体会。有一次,王良星与人闲聊,那人突然指向他的鞋说:“做服装的人怎么这么土。”王良星听了,直接把鞋子扔了出去。 2011年开始,受到电商、洋品牌的多重冲击,服装行业出现严重库存危机。这一次,王良星大胆创新,制定了“提质不提价”的发展战略,不惜重金请来国外顶尖设计师,从款式、版型、颜色到面料开展原创制造。截至2019年,利郎约90%的产品为自主原创,36%的产品是自主开发的高品质独有面料。 2016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利郎推出新潮时尚的LILANZ LESS IS MORE“轻商务”系列。“利郎轻时尚要做到的是兼备品质及速度的大牌风范。”王良星说。 在他看来,当前已进入寡头经济时代。“从前你只要在一方面做得好、有创意,品牌就可以兴起;如今,只有在研发设计、供应链、成本、质量方方面面都做得好,才能继续生存。为此,王良星不断探索店面空间文化、考核机制、人才培养、物流、大数据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新商务”时代加速开启 “跳出服装做服装”是王良星独到的商业理念,这也解释了为何利郎的办公环境全然是一派艺术空间。2019年以来,王良星带领利郎越玩越澎湃,成为跨界联名的常客,不断试水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记忆联名。与《长安十二时辰》跨界联动,将文化元素与时尚潮流融合到产品中,将“国潮”发挥得淋漓尽致。 2020年,王良星再次按下利郎年轻化“加速键”,正式对外宣示:利郎开启“新商务”时代。“国货自信新10年,一定要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的骄傲。” “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打造世界时尚话语权!如今祖国的强大,其实跟一批批新的商务人士有密切关系,这与我们新商务的概念非常吻合。利郎携手中国新商务人士的集体亮相,是希望让全世界看到一股全新的商务力量。”王良星坦言,“我们希望利郎能见证与记录这个最好的时代”。 基于此,利郎通过对精神内核的凝练,展示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协同合作、注重衣品、不断学习、有正能量、健康生活7个方面的新商务人士形象,裁剪出新一代的时尚榜样。 选择这个时间推出全新概念,王良星有自己的考量。“2020年是不容易的一年,利郎作为伴随国家发展历程的国民品牌,更希望能鼓舞当下市场,也让受众能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利郎品牌。” 商务休闲、轻商务、新商务……30多年风雨一路走来,基于商务基因,利郎以不同时期的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准绳,适时调整品牌策略,从产品升级到渠道布局等方面精准发力,在完善品牌运营模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牌价值的提升。 “没有清晰的核心价值与品牌定位是中国服装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利郎的成功离不开30多年来品牌文化内涵的持续精耕细作。”王良星说:“时代在变,利郎初心未变,‘为中国人设计最理想的男装’,带着这样一个始终不变的梦想,利郎男装于2018年3月入选CCTV《大国品牌》,立志要让世界看到中华服装之美与东方时尚(603377)风韵。” “已经很久没有如此隆重提出一个概念了。”用利郎品牌总监王俊宏的话来说,新商务10年,意味着利郎又要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