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逐月攀升,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记者从贵州省统计局获悉,自3月份起,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五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7月份同比增长6%;1至7月累计同比增长2.1%,增速逐月攀升,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企业满工达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继续扩大生产,整体态势较好。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进程的持续推进,全省工业企业加速恢复生产。 四大行业支撑有力。7月,煤电烟酒四大支柱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77.5%,拉动全省工业增长4.6个百分点。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在下游基础材料、化工、建材等高载能产业的拉动下,煤炭和电力产能释放,增速逐月回暖;7月,煤炭开采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电力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全省用电量116.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 装备制造业拉动明显。7月,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为今年以来当月最高增速,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1至7月,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7%,降幅逐月收窄。全省汽车制造增长强劲,7月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2%,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4个百分点。全省金属制造生产平稳,规模以上金属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从4月开始即扭负为正,7月增加值同比增长9%,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全省运输设备制造高速运行,3月以来,规模以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当月增加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7月增加值同比增长11.7%,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1个百分点。
8月17日,省统计局发布7月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显示,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持续推进,全省经济延续持续恢复态势。 从工业运行情况看,7月,全省工业生产运行平稳,重点行业增速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股份制企业增长4.4%。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4%,制造业增长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7%。全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旧连续5个月在荣枯线以上,表明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比较乐观,制造业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明显。 能源供给保障呈持续稳定态势,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持续走高。1至7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发电量1695.1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降幅较1至6月收窄3.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67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增速较1至6月提高1.7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持续回升态势,民间投资较快增长。1至7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8%,增速较1至6月提高1.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9.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8%,制造业增长1.8%。 从消费情况看,1至7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7%,降幅较1至6月收窄0.9个百分点。市场活跃度逐步回升,网上零售持续向好。 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7月份全省主要经济指标继续改善,经济逐步复苏向好。下阶段,全省各级相关部门将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工作,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加大“两新一重”投资力度,巩固扩大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成果,力促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为减轻疫情影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年初以来贵州陆续出台实施258条惠企政策,从税收、金融、财政、社保、就业、用能、土地、政务服务等八个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数据显示,1至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成本下降12.3%。截至6月末,全省市场主体达到318.99万户,同比增长14.4%。 “公司在资金困难和量产瓶颈阶段,享受的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缓解了暂时的压力,我们可以投入人力和研发费用去攻关了。”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财务部长余家惠说,疫情期间,享受的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共计767.76万元。 减税降费政策作为激发经济活力的有效举措,实施成效显著。1至5月,全省中小微企业平均税负为4.87%,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8个百分点。 金融扶持是帮助企业恢复活力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全省金融系统针对实体经济具体困难,落实“金融业服务二十条意见”,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血液。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贷款均比3月末实现提速,其中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增长14.6%,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迈上了新台阶。 财政政策积极有效。7月23日,省内共100家全国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获得的中央财政贴息支持3171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企业,涉及专项再贷款22.98亿元;今年上半年,贵州财政专项资金下拨9.43亿元支持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推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此外,为减轻企业负担,贵州省明确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并提出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提高至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2月初,公司申请了稳岗补贴,不久后就收到5万余元,员工的社保缓缴的申请也得到了通过。”朗致集团太和制药有限公司行政部负责人钨忠宝告诉记者,虽然数额不算大,但在特殊时期,每一分钱对于公司来说都是莫大的帮助。 据了解,截至6月,全省累计减免中小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46.24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7.5万户;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7.34亿元。 作为“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保市场主体关系广大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广大居民就业,对稳住经济基本盘意义重大。贵州一系列措施为企业纾难解困取得实效,今年上半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4.6%,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9%,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连续4个月实现当月正增长。
全省已落实农作物补改种155.4万亩 占已排水可补改种面积近九成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目前全省被淹农田尚未退水面积约有379.1万亩,已排水可实行补改种农田面积176.2万亩。截至8月2日,全省已落实农作物补改种面积155.4万亩,占已排水可补改种面积的88.2%。 据统计,截至8月2日17时,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802.2万亩,其中水稻受灾994.82万亩,玉米受灾331.6万亩,大豆受灾135.16万亩,蔬菜及其它作物受灾340.62万亩;成灾面积1141.4万亩,其中水稻成灾673.43万亩,玉米成灾168.93万亩;绝收面积555.3万亩,其中水稻绝收352.61万亩,玉米绝收56.08万亩。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全省农业因灾损失174.9亿元,其中种植业116.6亿元。 目前155.4万亩补改种面积中,已补改种晚稻92.6万亩,占水稻绝收面积的26.26%;补种玉米24.7万亩,占绝收面积的44.04%;大豆和杂豆18.7万亩,占绝收面积的41.07%;短季蔬菜等经济作物19.4万亩,占绝收面积的19.19%。
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1376.95亿元,同比增长3% 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上半年,全省开发区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6.95亿元,同比增长3%,占全省的26.2%。其中,工业增加值803.95亿元,同比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2.69亿元,同比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08亿元,同比增长7%。 经济规模稳步扩大。上半年,全省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3856.44亿元,同比增长163%。实现工业总产值3282.27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77.34亿元,同比增长18%。新增注册企业3059户,实际利用国内资金额255.72亿元,同比增长26%。 产业项目建设加快。上半年,全省开发区承载加强版省百大项目172个,占产业项目量的72.8%。已开复工项目149个,开复工率86.6%。项目年计划投资589.75亿元,已完成投资111.95亿元。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85.29亿元,同比增长2%,占全省总额的36.1%。其中,出口总额97.79亿元,同比增长11%,占全省总额的56.9%。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全文如下: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云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建用并举、以用促建,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补齐信息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布局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促进产业繁荣、激发创新活力,助推云南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旅游、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云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成新一代信息网络。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优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提升国际通信枢纽能力,助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打造创新应用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建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重点基础平台,行业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传统基建升级样板。交通、能源、物流、水利等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持续深化,补齐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发展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 ——形成新基建行业融合示范标杆。有效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产业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高速泛在优质新网络 1.打造5G网络。加快工业园区、矿山、煤矿、物流园区等5G网络覆盖,在采煤、采矿等高危环境下推广“5G+无人作业”应用,打造烟草、先进装备制造、有色等领域“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5G网络在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重点场所连续覆盖,加快数字医疗、智慧教育、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应用建设。围绕4A级以上景区、特色小镇等部署5G网络,推进“5G+智慧旅游”应用落地。到2022年,全省5G基站数量达8万个,5G融合应用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打造数字工厂、无人车间、无人生产线、无人采矿、自动驾驶等20个重点应用场景。 2.补齐网络短板。实施4G补盲提速工程,推进农村偏远地区、自然村、边境沿线、大滇西旅游环线等区域4G网络深度覆盖和扩容提速。开展老旧小区百兆光纤网络升级改造,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覆盖,对现有百兆以下固定宽带用户升级提速至百兆,加快建设千兆宽带。推进国家级与省级干线融合,增加光缆出省方向和路由,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和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统筹推进全省基础网络、终端、应用平台IPv6改造升级。加快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建设。到2022年,新建4G基站及室内分布系统4万个,滇中城区、重点旅游地区、其他地区移动网络下行平均速率分别达600Mbps、500Mbps、300 Mbps,自然村(20户以上)4G网络有效覆盖率超过90%。云南互联网出省总带宽达35T以上,重点区域千兆宽带覆盖率达100%,家庭宽带普及率、百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100%,自然村百兆宽带通达率超过75%,互联网平台IPv6支持率达100%。 3.大力发展物联网。加大5G标准下物联网建设力度,按需新建物联网基站,加快在高标准农田、工业园区、城市路网、社区街道、水库、湖泊、水电站、自然保护区等布设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传感器。到2022年,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在网终端设备达600万台。 4.提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推动昆明国际通信出入口局从语音、数据专线和互联网转接业务向全业务拓展。积极争取建设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推动根服务器镜像节点建设,构建云南域名生态体系。推动昆明、德宏等州(市)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到2022年,昆明国际通信出入口局汇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初具规模。 (二)打造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 5.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设立工业互联网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承载设备连接,汇聚数据资源,支撑应用开发。构建全省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昆明打造省级节点,推广到其他州(市)和各行业。通过电网建设绿色能源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开展现场设备运行监测、故障预警、性能优化,支撑智能调度、预测及运营决策。围绕烟草、有色、钢铁、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建设行业平台,为企业提供规范、开放的集成应用服务和协同制造支撑。到2022年,建成10个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6.建设区块链技术云平台。打造云南省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与服务网络,提供集成开发环境,支持区块链应用快速上线、降低开发运营成本。推广使用“孔雀码”。加快建设重要产品溯源、金融服务、税务、物流、医疗、跨境贸易等重点领域的区块链行业应用平台。到2022年,全面建成云南省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打造50个区块链应用。 7.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支撑平台。推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多语言人工智能应用及产业化基础能力服务平台,推动多语言技术与制造业、出口加工业融合。重点在旅游、能源、物流、先进制造、政务、公安、智慧城市、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打造人工智能行业平台。到2022年,建成10个人工智能行业应用。 8.构建绿色数据中心高效算力平台。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布局”的原则建设大数据中心,打造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重点支持昆明、玉溪、保山、红河、普洱等州(市)建设边云协同的数据中心体系,推进旅游大数据中心、政务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先进计算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建设,加快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到2022年,建成10个行业级数据中心。围绕将中国林业大数据中心打造成为全国林业数据汇聚治理中心,面向全国及南亚东南亚提供生态数据,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9.打造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加快建设产业创新云南省实验室、面向南亚东南亚多语言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旅游工程研究中心、量子加密通信平台、区块链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特色鲜明、数字技术融合、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载体。到2022年,建成5个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三)铸造传统基建升级新引擎 10.实施智慧交通行动计划。加快汽车向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发展,提供“互联网+”智慧出行、车车通信、人车交互等车载服务,试点推广智慧车牌,强化车辆电子身份认证、实时跟踪和事件溯源,提高车辆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基于5G的车联网示范,统筹推进汽车、公路、城市道路及附属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人、车、路、云”融合协同能力。推进高速公路感知网络、通信网络建设,重点打造昆大丽香、昆玉磨智慧高速试点。开展城市交通流量智能分析、动态优化,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试点开展公路、铁路、民航客运“一票制”,货运“一单制”。在机场、车站、景区等区域,开展零换乘、自动驾驶游览等交旅融合应用。建设智慧机场,搭建刷脸登机、行李自助托运等智能服务设施。到2022年,全省智能汽车发展实现突破,建成全省交通智慧管控服务体系,有效减少交通事故。打造5个自动驾驶试点,智慧车牌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11.推进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智能微网,推进“源网荷”协同调度,精准匹配电力供需,提升全省绿色能源发用占比。推进煤矿智能化采掘和危险岗位无人化技术装备应用。在全省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公共场所安装智能充电桩,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扩大新能源汽车产能。到2022年,打造7个智能电网和5个智慧煤矿试点,建成4万个充电桩,新能源汽车产能突破10万辆。 12.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基础设施。依托昆明、大理(祥云)、红河(河口)、西双版纳(磨憨)、德宏(瑞丽)等地,联合电商物流龙头企业,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装备应用,推动仓储、分拣、配送、装卸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打造国家级、省级智慧物流枢纽。建设综合物流生态平台、综合物流运行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和重点领域物流信息系统。到2022年,在仓储、运输、配送领域建成10个智能化、无人化智慧物流试点。 13.开展数字水利设施体系建设。构建全省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防洪城市、跨国界河流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智能感知网络,建设全省水信息“一张网”,提升水利信息监测预警、预测预报、综合分析、应急处置等能力。到2022年,建成8500个感知终端,数字水利感知与监测网络全覆盖,实现重要江河湖库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和远程控制。 (四)建设行业融合赋能新载体 14.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围绕普洱茶、花卉、中药材等领域强化农业物联网应用,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智慧农场、智慧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立绿色农产品线上销售、供应链协同、防伪追溯等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电商农业、直播农业等新业态。到2022年,全省建成4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农产品线上销售率达50%。 15.推进制造业改造升级。大力推动企业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开展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支持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联合研发、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制造方式。加快先进数字化装备替换和数字化生产线建设,打造一批数字工厂、无人车间和无人生产线。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业务系统云化迁移。到2022年,建成10个以上全国领先的智能制造示范。 16.加强智慧旅游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全省旅游景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导览、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电子闸机等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打造云南旅游大数据平台,构建智慧旅游监管服务体系。到2022年,全省所有4A级以上景区和特色小镇完成智慧化改造,全部接入“一部手机游云南”。 17.增强在线经济新业态发展支撑能力。支持网络互动视听服务建设,大力发展短视频等新媒体。持续优化“一部手机云品荟”,推动传统零售和渠道电商整合资源,发展在线超市、直播带货、无人超市等电商零售新业态。加快推广无接触配送,支持冷链物流、限时速送、夜间配送等发展。推进以南博会为代表的智能化会展场馆建设,打造在线展览新模式。支持建设在线办公应用。到2022年,建成4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在线经济应用。 18.推进数字化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持续完善“一部手机办事通”、“一部手机办税费”、“一部手机办低保”、网上政务服务大厅,打造全省智慧政务一体化服务体系。推进“数字统计”建设,实现部门间统计数据共享。加快建设全省应急监测预警和资源数据采集网络、应急通信网络,完善各级应急广播网络传输覆盖。打造全省市场监管大数据体系,支撑食品药品监管、综合执法等应用。稳步推进数字边境建设,加快部署智能感知、信息采集等基础设施,构建边境地区社会治理智能化支撑体系。到2022年,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运行和管理,实现“一网通办”,应急、监管服务数字化水平快速提升,基本实现边境数字化管理。 19.打造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大脑”,加强城市数据互联共享与系统整合。持续布设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终端,建设云南公安智慧警务大数据平台。搭建社区自助服务、智慧零售、智能配送等终端设施,拓展社区智慧化应用。加快全省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刷脸就行”工程。到2022年,将大理、楚雄、普洱等州(市)打造成为试点示范。 20.打造数字医疗服务体系。搭建省级和州(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推进全省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和滇东北、曲靖、滇南、滇西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数字化建设。加快远程医疗向基层深度覆盖。建立智慧医保平台。推广健康养老物联网监测设备,提供安全监控、健康分析等服务,实现全省公办养老机构全覆盖。到2022年,打造5个互联网医院。 21.推进智慧教育普惠提质。推进全省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教育专网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覆盖,大力发展“5G+远程互动教学”,推动全省教育资源互通共享、引导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到2022年,全省学校网络覆盖率达100%,公共教育资源、远程互动教学实现全省覆盖。 22.构建数字生态环保支撑体系。建设环境要素、林业资源、自然资源数据感知与动态监测体系,打造生态环保、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大数据平台,持续推进“中国林业双中心”基础平台建设。到2022年,实现对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水系、森林火灾、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的动态监控和分析预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专项召集人的云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统筹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要素资源配置等,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省级有关部门、各州(市)加大组织推进力度,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强化全省统筹规划、协调布局,避免一拥而上、重复建设。明确任务分工、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跟踪督办,建立定期考评机制,推动有关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二)强化用电保障 依托绿色能源优势,积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及配套高端产业落地,加快数据中心、5G等载能项目建设,带动绿色能源本地化消纳,推动云南由“绿色能源大省”向“绿色经济强省”转型。鼓励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依法依规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交易规则,丰富交易模式,简化交易流程。开通电力接入绿色通道,简化电力接入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强化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等重要公用事业项目用电的安全可靠供应。支持具备条件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单独装表建户,加大转供电向直供电改造力度,力争3年内完成应改尽改。价格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规范转供电主体电费收取行为。 (三)推动覆盖共享 各级政府要将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在详细规划中严格落实,加强对重大项目土地指标的保障。各级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及时开辟绿色通道,依法依规高效办理规划、用地等手续。各级政府要将通信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单位纳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两个环节配套通信基础设施审核机制。支持通信管理部门加快出台建筑物、市政设施配套通信基础设施地方标准和光纤到户地方标准。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所属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及财政直接(或参与)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向5G基站建设免费开放。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电力、交通、水利、教育等专用通信网基础管线和各类基站共建共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按季度梳理公共建筑、绿化用地、社区资源开放需求清单报项目所在地政府协调。 (四)加大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各级政府连续3年每年总共统筹安排100亿元,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统筹用于支持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公益性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经营性项目强化政府引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依照有关规定对复制性强、社会带动效应明显的行业示范项目给予奖励,对重点行业的全国一流标杆项目给予补助。鼓励全省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信贷专项,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并给予利率优惠。加强招商引资和对外推介,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五)增强安全保障 建立适应新型基础设施有关技术的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支持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广应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关键设备安全水平。在确保信息安全前提下,推动公共数据向社会主体深度有序开放,促进政企数据融合与创新应用。
数量新增二十七点五万户,规上私人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百分之六点八 整个7月,辽宁聚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正滨都在为厂房扩建的事情忙碌着。瞄准国内环保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将自主研发的环保型锅炉用流量计迭代升级,聚焦科技上半年订单量呈两位数增长,产值已达去年全年水平,亟须快速扩产。 一朵朵这样的浪花,汇聚成辽宁民营经济逆势上扬的洪流。据统计,截至二季度末,全省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7.5万户,占全部新增市场主体的98%;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1302.8亿元,同比增长15.6%。全省规模以上私人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高于全省9.1个百分点,领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虽然上半年受到疫情冲击,但是在宏观政策的扶持下、技术创新的引领下,辽宁省民营经济一直处于增长态势。特别是进入二季度以来,生产需求持续回暖,支撑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企业纾困解难,贵在及时精准、适用有效。辽宁省在疫情暴发后先后出台《辽宁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全省14个市、沈抚示范区及23个省(中)直部门出台配套政策94个。截至目前,共计为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109.2亿元,为3.9万户企业支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22.9亿元。全面落实13个税费种类23项税费优惠政策,为近6000家道路运营业户减免服务费约700万元,为3万余户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超1.5亿元,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近60亿元。省商务厅与工商、建设等银行合作,为外资外贸企业争取信贷规模超300亿元。 帮企业省钱,还要帮企业省时省事。年初以来,辽宁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工作力度,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办理告知承诺审批3万余笔,优化准入服务审批8万余笔,惠及企业近12万户(次)。 引导企业练好内功,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荐沈阳国际软件园等4家单位申报2020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实施“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管理水平、智能转型等方面得到提升发展,引领全省更多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连续四年举办“创客中国”辽宁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打造为中小企业和创客提供交流展示、产融对接、项目孵化的平台。截至目前,全省现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4900户,同比增长45%;全省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9131户,同比增长50%。 鼓励企业创新融资方式,不断壮大生产规模。全省共有境内上市民营公司49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64.5%,上半年,锦州神工股份成功在科创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