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巴伦周刊》中文版主办的巴伦读书会“从企业发展史看投资价值——与秦朔一起读《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举办。《财经》杂志主编、《巴伦周刊》中文版联合创始人何刚对话人文财经观察家、《无止之境》作者秦朔,平安集团董秘兼品牌总监盛瑞生,探究平安发展史,解析“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第一家引入外资的金融企业”、“罕见深度拥抱金融、科技与生态的企业”等“多个不可能”的由来。据悉,《无止之境》为秦朔与《》资深记者陈天翔联合创作,是首部全方位记录平安32年发展史的第三方传记。 热血的深圳,敢想的创始人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正所谓“中国改革开放看深圳,深圳改革开放看蛇口”,深圳蛇口工业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上引领全国风气之先,并孵化出中集集团、招商银行、中国平安等一批中国最具有活力的现代企业。 秦朔与盛瑞生都是90年代的“南下学生”,回忆起初到南方的感觉,两人的印象都是“热血澎湃”。“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怦然心动。无论是深圳还是广州,都洋溢着改革与发展的冲动,提出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例如提倡‘让从零开始的人讲话’等,眼界大开。”秦朔回忆初入《南风窗》任主编时的感受。 当时的平安成立没几年,处于“婴儿期”,创始人马明哲就提出了要做国际领先的寿险公司,对标大品牌友邦、保诚、安联。绝大部分平安员工都觉得老板是在“画大饼”,如今回看,当时的马明哲应是在深思熟虑后说出这句话的。 秦朔认为,马明哲格局高远、“敢想敢干”,是不满足“小成”、要追求“大成”之人。彼时的马明哲看到了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寿险市场虽然暂时为一片荒地,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必成战略蓝海。正是坚定了这一长期战略,平安开始书写多个“第一”,第一家多次出海、学习寿险经营的内地险企,第一家全方位引入“三外”(外资、外体、外脑)的险企,第一家公司财务对标国际标准审计的公司,第一家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规划公司未来方向的公司。“平安在婴儿时期即对自己未来的想象很大,并且以高标准、高要求付诸实践,”秦朔总结。 这两点总结,似乎不只是婴幼时期的平安的性格,或已成为这家担负改革使命、想象不停、步履不停的民族企业内在的文化基因。观照当下的综合金融巨无霸平安,它并未满足于其成绩显赫的金融领域,而是果断转型,纵深迈向“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极具科技气质的金融企业。 企业家与企业精神始终如一 对于平安等世界级企业的自我驱动力来源,秦朔作如是分析:“诞生于深圳80年代的华为、万科、平安等,如今成长为世界级企业。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创始人都以身作则,在公司所占股权微乎其微,追求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利益,追求伟大抱负、创新创业、打造世界级的民族企业,而非个人的功名利禄。”总言之,创始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一脉相承的。 与华为任正非、万科王石等创始人常有外部曝光不同,马明哲为人低调,鲜少公开露面。但在平安内部,马却是员工的“精神导师”。盛瑞生透露,马明哲有几个特点,一是三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二是强大且坚定的韧性,三是异乎常人的年轻心态。 马明哲有个习惯,喜欢睡前总结一天的工作和思考,并总结提炼为长长的邮件,分享给平安的领导班子。这些邮件往往成为激发平安新战略、新业务的契机。其次,马明哲的韧性十分强大,平安32经历了曲折无数,很多时候业务碰壁、团队想放弃或换方向时,马明哲都稳定军心,鼓励继续坚持。“马总个人强大的韧性,传递给团队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让整个队伍觉得往前走是对的。最后,马明哲拥有超乎常人的年轻心态,平安内部不少比他年轻一二十岁的干部,都要气喘吁吁才能跟上其节奏。“马总每天学习、思考的都非常前沿,且触类旁通能力极强。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行业,他都能捕捉到对平安潜在的颠覆性或借鉴性。” 秦朔认为,正是马明哲这种强大的创始人及企业家精神投射到公司的治理和文化中,成就了平安品牌的生生不息。“如果放在深圳特区40年的时代尺度,看平安的经验与启发,那便是企业家与企业精神的始终如一。”秦朔进一步分析,今年上榜《财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刷新纪录,但其中能立马让人识别出其创始人或掌门人是谁者,少之又少。“HAT”(华为、阿里、平安)便是其三。在各自所在领域中,HAT也是品牌最强者。“因此,某种意义上,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500强企业的数量,但企业的品牌质量是由创始人和企业家决定的。任正非、马明哲陪伴其所创企业经历整个发展周期,将创业热情和创始人精神贯穿公司发展始终,做强了公司品牌。” 秦朔认为,任正非、马明哲等创业者、企业家自主创立品牌,锻造好的产品与服务,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走进千家万户,最后自然而然进化为国民心目中的品牌象征,也成为中国名族品牌的希望。 “金融行业里走在最前沿一次尝试” 2020年,外部环境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行业的持续增长普遍承压。经历32年高速增长、全年营收1.17万亿、资产规模8.2万亿、净利润1500亿的超级巨无霸中国平安,如何维持未来的长期增长活力? 对此,秦朔认为可能存在两种可能。一方面,基于国家宏观经济大盘、人口红利情况等外部环境影响,平安将走向追求“规模+质量”的稳健增长,“在与同行比较中,它肯定还是最优秀的之一,但与自己历史相比,可能增长会有些放缓。”另一方面,秦朔认为,平安很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重新定义自身,把硬币的另一面发动起来。“之前与马总交流,他直言平安要与谷歌、微软对标科技。全球罕见金融背景的公司把自己再定义为科技公司,但平安提出‘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如果真正做成了,平安将大有望成为百年企业。当然中间肯定会有波折。” 秦朔还回忆起2018年左右曾与平安的老师、麦肯锡全球合伙人的交流。该名合伙人介绍,在刚举办完的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大会上,马明哲受邀发表了演讲,分享平安科技转型的思路与成果。完毕后,大会点评,“这是迄今为止听到的金融行业里走在最前沿一次尝试。” 盛瑞生补充,平安未来大的战略路径是发展为“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驱动模式是“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科技赋能金融主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风险。在这一点上平安已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其AI驱动产品销售规模达1,763亿元,智能语音机器人在线服务频次达8.6亿次,占整体服务量的82%,每月约2900亿贷款催收通过人工智能客服完成。科技赋能生态方面,以平安的医疗科技为例,专利发明书位列全球第二,依托强大的科技能力,平安诸多智慧医疗能力,如辅助诊疗工具AskBob、糖网筛查技术、肾病治疗方案等向外输出,提升百姓医疗服务质量。平安生态圈独角兽,如平安好医生,已拥有近3.5亿注册用户量,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平台。 在《无止之境》的开头,前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其序言中提到,“平安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其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国际化的专业团队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我相信只要创新不止,平安一定能够基业长青。” 创新不止,基业长青,这或许是平安新30年传记将要续写的故事。
1983年夏天,28岁的马明哲从粤西的湛江赶到蛇口工业务劳动人事处报道。 他瘦瘦高高的,当过工人,在湛江地位工交政治部做过通讯员,他的一位老领导对他说,不如趁着年轻到开放的蛇口闯一闯,那里可以让年轻人挑担子。 于是,就这样,马明哲到了蛇口,又从蛇口出发,在此后的37年岁月长河中一路前行,创设中国平安,一路荆棘,也一路风景,走出蛇口,走出深圳,走向全国,迈出国门,带着这家金融集团,站到了世界大舞台的最前沿。 同样是夏天,2020年8月11日,福布斯中国发布了2020年中国最佳CEO榜单,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排名第3位,名列金融行业最佳CEO第1位,前两位分别为阿里巴巴张勇、腾讯控股马化腾。 有意思的是,在榜单的前5名,3位来自深圳,深圳也成为今年中国最佳CEO的高产地带,数量远超北京、上海、杭州。 深圳,把机遇给与了一代又一代的前来闯荡的年轻人,他们成长、壮大、实现宏图伟业,同时,他们的经历也凝聚成特有的“深圳企业家精神”,在大时代的苍穹下熠熠生辉。 那些向阳而生的人们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涌现了一批市场化、现代化、法制化、国际化和以人为本的优秀公司,来自深圳的平安、华为、万科、腾讯、中集等,其精神血脉都有一个共同原点,那就是蛇口。 蛇口赋予了它们一些共同的特质财富:不聚敛于个人,不是私人企业,也不是产权不明晰的传统国企,而是率先探索建立现代治理结构的新兴股份公司;企业文化都有明显的移民特征和开放特征;起于蛇口,但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敢于和世界最佳标杆对照,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忧患意识。 公司创始人充满企业家精神,对创办一家基业常青的大公司的兴趣远胜于积累个人财富的欲望;追求卓越、创新、超越,永不满足;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专业化经营,注重承担社会者责任,走光明正大的正道。 这些打着蛇口烙印的公司的成功,既有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也拜蛇口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文化所赐。 原《蛇口通讯报》总编辑韩耀根说,蛇口精神远非一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么简单,真正的蛇口精神是“敢想、敢言、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五敢精神”。 1988年5月27日,中国平安在蛇口开业,这一年,郭台铭在深圳成立了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稍早几个月,1987年底,任正非等5人筹资2.1万元人民币在蛇口创立了华为,1988年任华为工资总裁。 1988年,马明哲33岁,郭台铭38岁,任正非44岁,他们都扎根在了深圳,今天,都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 但所有的成功都非一蹴而就的,世人看到他们的繁华,却并一定能体会他们曾经的艰辛。 早年的深圳,不过是个小渔村,其中的蛇口更是基础薄弱,且不说北京、上海,即便是一江之隔的广州,也都是千年商都底蕴。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的年轻人,凭借的是一腔热情、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以及在特区氛围感召下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在2006年的中国平安寿险明星高峰会上,马明哲亲口讲述了当初去北京跑牌照的情形,“1986年7月16日,我向人民银行深圳分行递交了一份申请成立保险公司的报告,之后就带着一个秘书、一名司机开始了筹建,两年间三次北上首都,两次自数,屡挫屡战。” 当时,还有人开玩笑说,“谁叫他姓马,马就喜欢跑。” 平安初创时,马明哲经常坐火车到全国各地出差,路上还总抱着一本英文词典背单词,通过自学,马明哲可以用英语和外籍高管畅顺畅沟通。 甚至直到现在,马明哲依旧每天晚上工作到凌晨2点,早上7点起床,每天只要在公司就有6—8个会议的安排,每周还会面试10—20个管理岗位的候选人。 孙建一问过马明哲累不累,他说累,孙建一劝他,有些事情该放就放,不必亲自参加,他说“我习惯了,不参加,好像觉得差点什么。” 他的视线在远方 很多与马明哲熟悉的外国友人,都将其称之为Peter。 Peter Ma是1990年7月,马明哲为自己取的英文名。当时,蛇口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非常多,为了业务往来方便,很多员工为自己起了英文名,马明哲为此还写了一则“Peter公告”。 如今,在中国企业界,马明哲、马云、马化腾被并称为“三马”,他们的英文名分别是Peter Ma、Jack Ma、Pony Ma。 一个英文名字的诞生,也体现出马明哲虽根于深圳,却心在远方。 在平安成立后的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和海外300多家保险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接待了多个国家的保险公司、保险经纪人公司的高管,与港澳地区和保险机构的来往更加频繁,所有这些使的是平安一开始就有了国际化眼光。 回首平安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打破原有边界、找到新舞台、开拓新空间的历史。 1989年初,马明哲就提出“立足深圳、辐射全国”的口号。鉴于当时国内融资渠道狭窄,平安将眼光瞄向海外,引入外资股东,并开展了一系列全球化探索,引入麦肯锡,梳理经营体制,花钱请人革自己的命,从中国台湾地区引入“个人保险营销制度”,借鉴海外金融集团的发展轨迹,探索综合金融。 近年来,综合金融模式历经多次迭代,日渐成熟,马明哲又开始了金融科技的征程,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太多的既有模式可以借鉴,放眼全世界,他已经走到了最前沿,一如深圳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中的众多成功的企业家,也站在了全球的聚光灯下。 “平安和其创始人Peter(马明哲)很好地体现了深圳的创业文化和拼搏精神。”麦肯锡全球总裁施南德说,Peter领导力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带领平安持续自我颠覆,与时俱进变革组织和运作模式,“我一直钦佩Peter的领导力,视野活力和富有前瞻性的见解,他的这些特征,在几次见面中令我印象深刻”。 施南德回忆说,第一次是在一个会上,当时Peter是发言嘉宾,就在与会者落座,准备一如往常的听取嘉宾以趣事和建议开场时,Peter开口第一句就表示“在座恐怕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真是直率而犀利。随后他督促大家抛开畏惧心理,着眼长远和大局,并且以身示范,用一腔热情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折服了众人。 第二次见到Peter是在平安金融中心董事会议室举行的一次小型高管会议上,我们刚落座,他就掷地有声的说道:“你们都要改变,否则一切将迅速走向完结,你们的公司就完蛋了。”他用这句话宣布会议的开始,可以肯定的说,到会议结束时,所有人对于改变的必要性以及Peter认为需要发生的变化都已深信不疑。 懂科技的不一定懂金融,懂金融的不一定懂科技,如今,马明哲和中国平安共同探索的是一条“金融+科技”、“金融+生态”,通过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循环之路。 没有“前车可鉴”这条路一定成功,全球的金融机构也在这条路上持续努力,马明哲坚信他的梦想。 今年7月1日,中国平安公告,马明哲辞任首席执行官,继续担任董事长,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多年来,平安已搭建起了专业、完善的治理架构,如今,马明哲更愿意让更人的“后起之秀”趁着年轻在开放的深圳、开放的平安闯一闯,这里,可以让年轻人挑担子。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平安金融中心目前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地标 平安的成功,既来自于“赢得时间”的抢跑思维,也得益于“快速变革”的高效执行力,更来自于对经济发展大势的把握,以及对“创新引领发展”这一理念的笃行。平安的基因里,有着深圳的独特烙印:在强者环伺的竞争中突围的渴望,激发出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 事实上,平安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国内首家股份制保险企业的成长史,亦是一座城市从边陲渔村到超大型城市的发展史。平安成长之路,印证了深圳40年沧桑变幻。而这个故事还在延续…… 南国吹来的海风,饱含着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澎湃激情。 32年前,一个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蛇口工业区管委会工作的年轻人,紧紧抓住了深圳开创市场化经济和我国保险业打破“大一统”的机遇,迅速撕开一个口子。 这个敢想敢做的年轻人,就是马明哲。 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刘鸿儒现在仍记忆犹新,当年他在招商银行考察时,有个年轻人笔挺地站在门口,向他发出“要不要去马路另一边看看”的邀请。 他在《平安心语》一书中回忆说:“那实在是一家太小的企业:一个楼层,十几个员工。但真正让我记住的,是以马明哲为首的那群年轻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这家不起眼的企业,就是后来成长为全球保险公司市值第一的中国平安。 平安的成功,既来自于“赢得时间”的抢跑思维,也得益于“快速变革”的高效执行力,更来自于对经济发展大势的把握,以及对“创新引领发展”这一理念的笃行。平安的基因里,有着深圳的独特烙印:在强者环伺的竞争中突围的渴望,激发出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 事实上,平安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国内首家股份制保险企业的成长史,亦是一座城市从边陲渔村到超大型城市的发展史。平安成长之路,印证了深圳40年沧桑变幻。而这个故事还在延续…… 深圳速度:机会是抢出来的,我们别无选择 在深圳寸土寸金的CBD,一幢近600米高的大楼在阳光下光彩熠熠。这里驻扎着平安的总部。这幢世界第四高建筑,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地标,也被视作深圳金融创新成果的象征之一。 斗转星移,32年间,伴随着深圳的蜕变,平安从一家偏于一隅的财险公司,成长为覆盖全金融领域的综合金融集团,并且还在将触角延伸至科技领域,不断加固“护城河”。白手起家、非国有背景的平安,深谙“机会是抢出来”的生存法则。 探索现代保险道路,构建综合金融模式,确立“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战略——平安三个十年的阶段性定位,几乎踩准了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节奏。在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看来,在紧紧抓住制度和趋势红利的同时,这种持续的领先感,还源于平安前瞻性的战略,强大的执行力,以及关键的内部文化——危机意识。 谢永林清楚地记得,马明哲曾连续五年在平安年度干部大会上发表题为《我们别无选择》的演讲。这个演讲金句迭出,广为平安员工所知:如果河上有桥,付点过桥费就能很快过桥,何必摸着石头过河;和市场比赛,内部首先要比赛。 “过桥论”体现的是平安对于领先人才、先进模式的开放姿态;“赛马”文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反映的是平安提倡高度竞争、追求效率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思路。 这些被深深烙印在平安文化之中的特质,正是来自于深圳成长的内在基因。地处广州与香港之间,如何在强者环伺的竞争中突围,给深圳植入了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这从蛇口最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口号中就可见一斑。 “平安的成长早已融入深圳的崛起之中,深圳的城市精神也塑造了平安的文化气质。”让谢永林来形容深圳之于平安的影响,他说,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发达的市场经济水平,服务型政府及其打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开放包容、竞争创新的城市文化,高质量的人力结构和技术资源以及尊重、弘扬企业家精神,这些都是成就平安的深圳因素。 深圳深度:请人“革自己的命”,自我探索“无人区” 即便是已壮大至今时今日的规模,平安的危机感依旧。 作为平安创始元老中的股肱之臣,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孙建一偶尔也会“吐槽”一下老战友。“平安三个十年的阶段性定位,都是他(马明哲)挑的头。他还时常提醒我们:不创新就完了。现在公司每年的收入、利润都增长得不错,但他还是担心:增长还能保持几年?未来的增长靠什么?所以,集团每个业务板块每隔三五年,必须要进行一次改革。” 始终敬畏市场、敬畏变化,根深蒂固的危机感,不断给平安注入创新突变的血液,提供源源不断的变革激情。 平安与麦肯锡的渊源,在金融业早已耳熟能详。1996年,马明哲提出已经8岁的平安应该请个“洋大夫”对自己“动刀子”、“革自己的命”,架构和战略必须彻底梳理。摩根和高盛给他推荐了麦肯锡,那是一家曾帮助诸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行流程再造的世界顶尖咨询公司。而在此后平安每一次变革中,都会出现麦肯锡等咨询公司的身影。 三十而立的平安,愈发体会到“改革与开放是企业根与魂”的内涵。前面三十年,平安一直在寻找最佳参照物,倒逼和鞭策自己实现超越。对于第四个十年的构想,马明哲定下的目标是——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成为“世界前十大市值的科技公司”“前十大市值的公司”“全球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的服务集团”。 一边奋力奔跑,一边不断变革,对于成长型企业也许并不罕见。但对于已覆盖全金融领域、达到万亿营收体量的平安而言,要保持持续的前瞻力,且如此高密度的新技术、新模块、新方法被植入公司体内,光有自上而下的危机感文化是不够的,必须要把制度固化成企业运作的流程,从而将个人主导变成群体的价值认同以及企业规范运行的制度保障,最终呈现出强大的执行力。 眼下,平安的新探索,已经进入无人区、深水区,放眼世界,无先例可循。诚如深圳创造的城市崛起奇迹:曾经,深圳创造了“三天盖一层楼”的发展速度,“深圳速度”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如今,深圳以“平均一天227件发明专利”的发展率先实现创新驱动,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样本。 深圳广度:以科技为轴,去探一探世界 勇立潮头、锐意改革、创新实践、顽强拼搏,担当起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先行者、奋进者角色,正是马明哲这样一批优秀企业家汇聚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深圳奇迹”。 作为一毕业就加入平安的“老人”,谢永林对马明哲颇为了解。“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强烈的好奇心、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跨界思维,马总的这些特点可能在很多成功企业家上都有共性。但30多年来,他始终自我驱动式地不断打破舒适圈,最近几年更是跳出金融领域,这种自我革新和跨界思维能力可能并不多见。” 马明哲曾披露过他的日常节奏——基本上白天开会,晚上处理邮件,深夜思考复杂的问题,周末的下午画画规划图纸。 圈内有人开玩笑说,谁让他姓马呢,马就喜欢跑。孙建一更是直白,“像他这样的企业家,是用灵魂入股了企业。30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工作13-15个小时。” 时势造英雄易,英雄造时势难。马明哲用其勤奋、智慧和超前视野缔造了平安,而平安重塑了中国保险业和金融业格局,甚至未来还将重塑科技业格局。 平安正踏上新征程,以科技为轴,去探一探世界。谢永林告诉记者:“过去十年,平安已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用于创新科技的研发与应用,相关科技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金融、医疗及智慧城市等领域,极大提升了传统业务的价值,且部分核心技术已对外输出。” 在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金融科技专利榜单上,平安以1604项专利位居榜首。更重要的是,平安广阔的业务场景又为前沿的技术打造了最好的试炼场,能够批量锻造出与产业贴合的科技赋能方案,从而支撑起技术输出的商业模式,孵化出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等一批领跑行业的新科技“独角兽”。 目前,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已分别在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市场落子布局,技术输出的版图已从境内延伸到了海外。已在港股上市的平安好医生和在美股上市的金融壹账通更是在今年双双录得市值翻番的优异表现,让平安的科技业务收获了真金白银的市场认可。 但在马明哲眼中,科技业务更宏大的价值则在于生态的塑造。近年来甚少发声的马明哲曾在2018年的平安业绩发布会上,首次亲自描绘平安未来最重要的战略发展路径: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在这条战略路径上,当下的平安已行之过半。未来生态圈中的各环节如何在跨界共生中实现价值的二次缔造和释放,是平安最大的发展看点和市值期待,也将诠释马明哲从“大胜靠平台”到“常胜靠生态”的战略内涵。 40年风雨路,谁主沉浮。从生于夹缝到市值问鼎全球保险业,从20年前花数百万“请洋大夫来革自己的命”,到如今将科技技术向全球输出,平安的一路成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深圳乃至中国金融市场的勃兴。
47岁,这是在7月1日中国平安宣布姚波补位之后其三位联席首席执行官(Co-CEO)的平均年龄。 这个平均年龄放在相同体量的金融企业甚至所有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团队中,都是凤毛麟角的年轻。 人才梯队建设是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公司战略,而年轻化则是马明哲在人才梯度建设中努力想要做到的。 联席CEO制度运行两年下来,平安认为其决策体制、运行机制完备,人才梯队已完整成熟。随着新老交替,管理队伍也逐渐趋于年轻化、专业化。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联席CEO再度队伍齐整的同时,马明哲在同一天选择辞去平安首席执行官职务,专注于董事长身份下的公司战略、人才、文化建设。 “这次人事调整对平安的战略和业务实质来说,其实一切都没有变,马明哲依然是平安的‘灵魂人物’,而随着负责财务、精算的姚波加入,平安的联席CEO也形成了前中后台相互融合的新局面。”一名接近平安的业内人士对表示。 高管年轻化 根据公告,姚波将接替李源祥出任平安联席CEO,与谢永林、陈心颖一起组成平安的联席CEO 2.0版本。其中,谢永林分管集团金融业务板块为主;陈心颖分管集团科技业务和创新业务板块为主;姚波则负责集团的战略规划、业务目标制定、目标追踪和绩效考评等。 51岁的谢永林、49岁的姚波、42岁的陈心颖,平安的三名联席CEO的平均年龄仅有47岁。 国泰君安刘欣琦团队认为,这体现平安给予年轻管理层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预计年轻化的核心管理层将带领公司坚定实施“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战略转型,将前沿技术、创新营销等融入到传统的金融业务中去,推动企业迸发创新活力。 自2018年平安建立联席CEO机制以来,这两年经过数次高管层调整,调整的结果都是往年轻化发展。在去年10月谢永林出任平安总经理;他及陈心颖出任平安执行董事等的一轮大调整后,平安即表示,其管理层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左右,干部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专业化。 年轻及专业是平安用人的重要特质。从此次出任联席CEO的姚波来看,“四大”之一德勤这样的专业机构出身的他,2001年即加入平安。公司公告评价他在平安近20年的工作称:自2008年出任公司首席财务官以来,姚波全面负责公司战略实施、计划落地、财务企划、资金与流动性风险管控等职责,并领导建立了一套贯穿“战略-计划-追踪-落地”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为集团在多领域、多元化的纵深发展和开拓,确保经营安全稳健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和支撑作用。 作为首席财务官,仅从年报披露来看,姚波就带领平安走在了上市险企甚至上市公司的前列。平安不仅是首个披露营运利润的上市险企,也是A股市场上比较独特地以营运利润作为分红基数的上市公司,这样可以使得公司业绩剔除一些短期波动,也能使分红更加稳定,而这还带动其他上市险企例如中国太保开始披露营运利润这一指标。 国泰君安评论称,当前三位联席CEO各有所长,预计姚波履新后平安前中后台的联系将更为紧密,有利于公司整体战略的有效执行。 调整无实质性影响 平安的公司传记作者在2018年初采访马明哲时问到他“2018年最关注的三件事”,马明哲的答案中,持续健全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去年到今年,平安接连遭遇原联席CEO李源祥、原副董事长任汇川两名核心大将的出走,但马明哲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平安的构建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有很好的梯队,而不是依靠任何一个个人。” 他也曾说自己:“像我个人对平安的作用是越来越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虽然马明哲这样说,但在整个平安和外界看来,马明哲尽管此次由于认为联席CEO制度已发展成熟,故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但他依旧是平安的“灵魂人物”。市场也普遍认为,这次平安的高管调整对于公司战略制定、经营管理等方面没有实质性影响。 平安监事长孙建一曾对平安的公司传记作者说:“马明哲不止一次告诉大家,如果精力或是学习能力已经适应不了公司的发展,他会选择退出。但退出的时候,必须给平安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和机制,和一支能够带领平安持续取得成功的优秀团队。他正在努力,看能不能为平安再培养和挑选出更年轻的一批人才,推动科技和综合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但起码不是现在退出。过去的三十年,平安从产险走向综合金融,而作为平安“雁阵”的“头雁”,马明哲和身后年轻的三位联席CEO,将继续决定着平安未来的走向。 目前,平安正走在“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道路上,而其寿险改革也由马明哲亲自挂帅,这一切都没有随着高管调整有实质性的变化。 有业内人士将平安目前在走的路比做“无人区”,尽管目前从财报上看,平安的科技部分还远没有到收入、利润为集团产生重要贡献的时候,寿险业务也因为改革而处在“阵痛期”,但市场对于平安的中长期价值还是较为一致地看好。“我们看好在马明哲和三位联席CEO的共同领导下,公司尽快推进寿险渠道改革,实现价值长期可持续增长。预计随着改革落地,公司2021年起价值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国泰君安在研报中表示。
7月1日,中国平安召开第十一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决议,为配合公司战略转型升级需要,加强“执行官+矩阵”集体决策机制,聘任姚波出任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Co-CEO)。 同时,鉴于当前公司的决策体制、运行机制完备,人才梯队完整成熟,经多年实践证明现行模式行之有效,中国平安董事会经审慎考虑,同意马明哲个人提出的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的请求。 辞任首席执行官后,马明哲继续担任董事长。按《公司章程》规定,在董事会休会期间,董事长代表董事会推动公司贯彻执行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各项决策决议,负责公司的战略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以及公司的重大事项决策等职责,继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中国平安“三剑客” 董事会认为,姚波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湛的财务精算专业水平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由姚波先生担任公司联席CEO,作为公司整体经营性运营管理、风险管控及协调职能的负责人,是对“执行官+矩阵”集体决策机制的有力补充,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从战略规划到落地的管控体系。 自2008年出任公司首席财务官以来,姚波全面负责公司战略实施、计划落地、财务企划、资金与流动性风险管控等职责,并领导建立了一套贯穿“战略-计划-追踪-落地”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为集团在多领域、多元化的纵深发展和开拓,确保经营安全稳健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和支撑作用。 未来,平安三位联席CEO——谢永林、陈心颖、姚波将形成更加稳固的集体领导团队,与其他条线职能执行官一起,协同“金融”及“科技”业务条线,更强有力地推动公司战略升级,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谢永林作为公司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其核心职责以分管集团金融业务板块为主,包括主管平安银行业务,以及分管团体客户综合金融业务板块相关专业公司的发展,协管个人客户综合金融业务。 陈心颖作为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其核心职责以分管集团科技业务和创新业务板块为主,包括负责金融科技、医疗科技、智慧城市以及相关生态圈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分管科技类、创新板块专业公司的发展。 姚波作为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财务官,主要职责是负责集团的战略规划,业务目标制定、目标追踪和绩效考评,主管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产品委员会、战略发展中心,以及财务、企划、精算、资金等管控等职能。 马明哲将继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公司自2018年经董事会批准建立联席CEO机制以来,经过两年的过渡与磨合,三位联席CEO与各职能执行官“集体决策、分工负责、矩阵管理”模式与制度化流程运作已经成熟,对“金融+科技”、“金融+生态”转型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为公司未来长期可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当前公司的决策体制、运行机制完备,人才梯队完整成熟,经多年实践证明现行模式行之有效,马明哲本人提出,他不再兼任公司首席执行官职务。董事会经审慎考虑,尊重马明哲的个人意愿,同意其辞去公司CEO职务的请求。 董事会表示,作为中国平安的创办人、创始人,马明哲带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型综合金融集团。一直以来,马明哲始终牢记为股东负责、为客户负责、为员工负责、为社会负责的企业使命,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带领全体员工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他不仅圆满完成了历届董事会下达的各项战略及经营目标,而且清晰地规划了公司的发展远景及实施路径,塑造了持续创新进取、包容协同、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构建了“执行官+矩阵”的科学的集体决策机制,培养了一大批拥有很强竞争力、执行力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公司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及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董事会对马明哲先生担任首席执行官期间为公司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望未来,中国平安表示,在以马明哲为首、三位联席首席执行官的核心团队的领导下,以及职能条线执行官的协同合作下,公司凭借清晰的发展战略,科学稳固的集体决策及经营体系,坚定实施“金融+科技”、“金融+生态” 战略转型,增强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营环境能力,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健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辉煌的成就,向百年事业继续坚定迈进。
图片源自网络 7月1日,中国平安发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姚波出任该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Co-CEO),并同意马明哲个人提出的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的请求。辞任首席执行官后,马明哲继续担任董事长。 图片源自中国平安公告 1955年出生的马明哲今年已经65岁,自1988年中国平安创立以来已伴随这家险企走过32个年头。 对于此次卸任CEO职务,有市场声音猜测,马明哲系为退休交接做准备。对此,中国平安方面表示,马明哲目前没有退休计划,且公告表示其将“继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另一方面,去年以来,中国平安多现人事变化,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副董事长均现变动。 去年10月,中国平安总经理由任汇川变更为谢永林,任汇川任副董事长;11月,联席CEO李源祥被友邦“挖角”,辞去中国平安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等职务;今年3月,在平安任职28年的老将任汇川因身体原因执行董事、副董事长职务。 与此同时,姚波、陆敏被推上更醒目的位置。姚波“补缺”李源祥任联席CEO;而陆敏接替李源祥任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今年3月获推荐出任中国平安执行董事。 李源祥离任半年后,姚波补位平安联席CEO 2018年12月,中国平安在原来“执行官负责制”的基础上,增设三个联席首席执行官岗位,由李源祥、谢永林和陈心颖担任。其中,李源祥分管个人客户综合金融业务,谢永林分管公司客户综合金融业务,陈心颖分管科技业务。三人在马明哲的领导下对三大业务主线实施统一领导、专业分工。 去年11月,原中国平安联席CEO之一的李源祥以702.53万美元(约合4945万元人民币)的年度目标总薪酬被友邦保险“挖角”,辞去中国平安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常务副总经理及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职务。 接替李源祥任中国平安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的是汽车之家董事长兼CEO陆敏,分管中国平安保险业务及个人综合金融业务。但中国平安联席CEO一职未有人立刻“补缺”。 时隔半年,谜底揭晓,姚波出任中国平安联席CEO一职。姚波今年49岁,系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任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咨询精算师、高级经理。 姚波/图片源自中国平安官网 2001年,姚波加入中国平安,2007年起担任总精算师,2008年起担任CFO,2009年6月出任执行董事、副总经理,现为中国平安常务副总经理、CFO、总精算师,负责平安战略实施、计划落地、财务企划、资金与流动性风险管控等职责。 官网显示,姚波任平安银行、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资产管理等平安多家控股子公司的董事,同时还担任陆金所控股及平安好医生的非执行董事。 此次职务变动后,姚波作为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财务官,将主要负责集团的战略规划,业务目标制定、目标追踪和绩效考评,主管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产品委员会、战略发展中心,以及财务、企划、精算、资金等管控等职能。 董事会评价称,姚波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湛的财务精算专业水平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由姚波担任公司联席CEO,作为公司整体经营性运营管理、风险管控及协调职能的负责人,是对“执行官+矩阵”集体决策机制的有力补充,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从战略规划到落地的管控体系。 年内两位“老将”现变动 此次马明哲辞任中国平安首席执行官后,将继续担任董事长。公告显示,马明哲将并负责中国平安的战略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以及重大事项决策等职责,“继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马明哲/图片源自中国平安官网 正如公告所述,马明哲作为中国平安的创始人,带领平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1988年,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委派马明哲参与平安保险公司的筹建工作。1988年3月,年仅32岁的马明哲, 作为招商局的股东代表出任平安保险董事总经理。 董事会评价马明哲称,其不仅圆满完成了历届董事会下达的各项战略及经营目标,“而且清晰地规划了本公司的发展远景及实施路径,培养了一大批拥有很强竞争力、执行力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本公司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内中国平安另一名职务变动的老将是任汇川。 今年3月16日,中国平安董事会收到任汇川的辞职报告,任汇川因为个人身体原因,辞去中国平安执行董事、副董事长职务。同日,中国平安董事同意推荐陆敏出任中国平安执行董事,任期至第十一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时止。 任汇川于1992年加入中国平安,作为拥有28年司龄的老员工,曾在在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等多个岗位上担任管理职务,并先后出任中国平安副总经理、总经理、副董事长。 任汇川在辞任感言中提到,最感恩的人是马明哲,“马总如师长、如父兄”,坚信在掌舵人马明哲的带领下,平安会像一艘有自驱力的航空母舰,一如既往地勇往直前。 在马明哲、任汇川、李源祥职务变动之前,去年10月,中国平安已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 在这次调整中,中国平安总经理由原来的任汇川变更为谢永林,任汇川任副董事长。董事变更方面,原执行董事孙建一辞任执行董事、资深副董事长职务,蔡方方辞任执行董事。 辞任副董事长以前,孙建一自2008年10月以来已在该职位任职11年。辞去董事和副总经理职务后,孙建一接替潘忠武出任职工代表监事,并任监事会主席。 彼时官网介绍管理团队时,孙建一仅次于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居于第二位。目前中国平安官网显示,马明哲、谢永林、陈心颖、姚波分别居于页面前四位。 上半年股价累计跌12.5%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截至7月1日,中国平安股价从年初的83.96元/股跌12.45%至73.5元/股,期间最低至64.84元/股。以182.8亿总股本计算,市值蒸发1912.09亿元。 截至7月1日收盘,中国平安总市值为1.34万亿元。 图片源自Choice金融终端 经营业绩方面,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平安实现3281.72亿元收入,较上年同期的3781.61亿元下降13.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0.63亿元,同比下降42.7%。 中国平安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该公司面临线下业务开展受阻、信用风险上扬、权益市场波动、市场利率下行等诸多不利因素。同时,境内外资本市场大幅下跌,且中国平安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波动加大,导致投资收益大幅下降。 图片源自中国平安公告 最新披露的保费收入公告显示,平安财险、平安人寿、平安养老、平安健康今年前5个月分别实现1196.66亿元、2462.8亿元、127.53亿元和40.61亿元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的1091.57亿元、2649.61亿元、117.06亿元和25.05分别增长9.63%、-7.05%、8.94%和62.12%。 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中的个人新业务和续期业务保费均现下降。今年前5个月,个险新业务保费为628.4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39.46亿元下降15.01%;个险续期业务保费为1884.3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949.04亿元下滑3.31%。